㈠ 佛教能成立基金會嗎
做慈善是一件好事
現在佛教的此類機構很多
不贊成樓下的說法,出家在家都可以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是每個人的義務,出家人也是佛弟子,除了自己的修行以外,也要去幫助更多的眾生,正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
關於此類結果,審批會比較麻煩,現在這類機構比較混雜
建議先到當地民政部門等相關部門去詳細咨詢下,他們會告訴你審批流程和需要的材料
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建立專門的管理團隊,這點的話盡量多採用在家信眾吧,出家人畢竟在社會上辦事有諸多的不變哦
有問題請追問
祝成功
望採納
㈡ 請問如何向佛陀教育基金會請書啊
如前面網友介紹,聯系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吧,那裡可以請得到!
㈢ 香港靈峰佛陀教育基金會地址
香港九龍尖沙咀漢口道39-41號麥仕維中心7-9字樓(尖沙咀地鐵A1出口)
電話:852-2314 7099
㈣ 師兄您好,我們這邊有居士向給佛陀教育基金會捐款,可是不知道賬號,按照你上面說的就可以了嗎
你好,還是去基金會的官方網站去核實帳號!再經電話等方式確認!
不可輕易聽信未經核實身份的陌生人之言論!
通過網路供養三寶,一定要恭敬謹慎,反復確認!因為網路的特殊形式,很多人在網路上以三寶名義騙取錢財,造下無量罪業!萬不可讓錢款落在這些行騙惡人之手!
一經發現,馬上舉報!
㈤ 佛陀的孩子基金會是什麼樣的組織
這是以佛的名義在騙錢的組織,我們都是佛的孩子,還需要加入什麼組織嗎,就好比習總說的,我們本來就是母親的孩子,還要證明孩子是母親的孩子嗎
㈥ 香港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的《認識佛教》
這本書能讓一切認真看完它的人,對於佛法、對於人生有至善圓滿的全新認識。
阿彌陀佛
㈦ 奔倉活佛基金會
本倉活佛目前正籌建「本倉文化慈善基金會」,擬通過基金會平台讓佛陀的大愛普照友情眾生。
㈧ 請問怎樣獲得香港佛陀教育基金會賬號
《佛陀教育基金會》在台灣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在香港
兩家會都是凈空法師創辦
你的《香港佛陀教育基金會》是否有誤?
僅供參考
㈨ 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基金會概況
1966年,台灣正努力擺脫農業生產的型態,為吸引外資,在高雄成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曾經在台灣投注大量關懷的國際慈善組織,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陸續將資源轉向世界其他更需要的地方。當時台灣一千兩百萬人口中,仍有一百三十萬處於政府的貧窮線下,等待援助。
在最進步富裕的社會,也有暗角苦難的眾生,何況在那匱乏年代裡的偏僻貧窮「後山」━━花蓮。時值二十九歲的證嚴上人,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結合四位同修弟子及三十位信眾,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從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每日節省五毛錢買菜金,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開啟了救貧、救苦、救急、救難的慈善工作。
上人親自帶領弟子深入社會暗角、關懷貧病,走過無數的風霜雨露━━
「在慈善工作上救濟的方式有長期濟助與急難救助;善款的運用則秉持『誠正信實』;且要一元當作兩元用的去『親手遍布施』。」「慈善是慈濟志業的根基;而慈善工作要達到『直接、重點、務實』,就必須藉助訪視。進行訪視可說是福慧雙修━━走入案家,看到人間疾苦進而伸援,就是造福;看盡人生形貌而有所悟,即是增加智慧。」
━━直至今日慈濟人仍然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關懷貧病苦難,一日也不曾停歇,為普天下苦難眾生作怙恃。
從最初一年救濟十三位貧困個案,到70年代台風賑災進行數千人份的發放,在一次又一次的賑災、濟貧活動當中,歸納出了「勘災、造冊、發放」的准則,也確立了對受助者長期關懷、定期訪視的作法,也成為慈濟日後對應災變的根本程序,於急難時從容運作。
慈濟的每一項救助活動,從訪查、發放到追蹤,都是由委員們親自進行。在受濟者最迫切需要的當下,施予援手,給予物質上的救助及心靈上的溫慰;在政府及其他團體濟助之後,尋找真正需要救助的漏網之魚;該救助的絕不吝惜,不該花的,則一毛錢也不浪費,使善款能涓滴不漏地到達受濟者手中。在濟貧的同時,也會善用智慧,鼓勵貧戶盡快擺脫貧窮的陰影,自力更生;並且在情況改善後,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也捐款救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以真正達到濟貧、互助的目的。
慈濟的慈善志業由花蓮一地逐步擴展到台灣各地,進而澤被海外。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種、葯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建房屋、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盡管有別,「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隨著經驗累積,建立的「長期濟助」、「急難濟助」、「房屋修繕」、「冬令發放」、「大型賑災」等五大基本模式,至今依舊是最主要的慈善工作型態。
※
慈善工作的型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多元化而更形豐富。許多富有者在從事濟貧工作的同時,心底潛藏的悲憫之愛、助人之忱也跟著被啟發出來,使他們的愛心得到落實的力量;參與慈濟的人數與日俱增,所從事的慈善工作也已由早期的物質救助,提升必須輔以深入的精神疏導和關懷。
除了長期關心照顧戶,帶給他們物質和精神的膚慰外;一些隱藏於社會一角的仁愛之家、獄政機關、身心障礙收容機構也受到慈濟人的關懷眷顧。定期的探訪,以活潑生動的手語教唱、親切溫柔的按摩餵食、感人熱淚的現身說法或帶動資源回收,溫暖了他們凄苦的心田,化落寞的暗角為一方清凈的福田。
盡管時代脈動與社會情勢不斷轉變,慈濟志業也走向更多元的風貌,然而慈善基本精神,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的內涵不曾改變。慈濟重視的不只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的人,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教富濟貧,是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的慈善事業,在上人以宗教家的實踐精神帶領下,以佛教精神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凈大愛為基礎,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使佛教的教義,具體落實到人間、社會、生活中,將古代佛教教義中「慈悲喜舍」的精神,透過力行實踐的過程,濟世利他,重新發揚光大。
2003年,以「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之名,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聯系單位(The Committee on NGO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的一員。同年,台灣有一群企業家志工為能讓慈濟急難救援,更掌握時效、及時配合供應災區志工的援助工作及物資需求,他們以慈濟大愛的精神和環保理念,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 TIHAA),是一個有系統的後勤行政與研發團隊,以提升賑災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