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需要簽訂三方協議嗎
可以簽三方協議的單位是外企、合資企業、私企等等。
一、三方協議是《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畢業研究生就業協議書》的簡稱,它是明確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的書面表現形式,能解決應屆畢業生戶籍、檔案、保險、公積金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協議在畢業生到單位報到(憑《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或《全國畢業生研究生報到證》)、用人單位正式接收後自行終止。
二、三方協議一旦簽署,就意味著大學生第一份工作就基本確定。因此,應屆畢業生要特別注意簽約事項。大學生簽三方協議前,須認真查看用人單位的隸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一般都有人事接收權。
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則需要經過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審批才能招收職工,協議書上要簽署他們的意見方能有效。應屆畢業生還要對不同地方人事主管部門的特殊規定有所了解。
②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
中央財政資金在繼續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同時,2012年,新啟動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充分挖掘了低效、廢棄工礦用地的潛力,探索了保護耕地、保障發展的新機制,推進了資源產地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2012年,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下達環境治理項目預算46.8億元,其中資源枯竭型城市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預算20億元,示範項目預算26.8億元。
③ 礦山地質環境綜合調查
在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開展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建立44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示範區;實施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示範工程。
一、戰略重點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動態監測。面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需要,在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動態監測,建立典型礦區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範區,建立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和資料庫,提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初步方案。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示範。實施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示範工程,解決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資料庫。
二、部署建議
(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動態監測
1.工作現狀
2005年底,完成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摸底調查,共調查礦山113149處,其中生產礦山97368處,閉坑礦山11509處,在建礦山3759處,其他礦山513處。通過調查基本摸清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初步查明了存在的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包括地面塌(沉)陷、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含水層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據統計,煤炭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最為嚴重,採煤塌陷占塌陷總面積的97.43%。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年產出和累計積存量最大,分別占總量的48%和52%。非金屬礦山的數量最多,對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相對嚴重。
2.工作目標
到2012年,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建立44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示範區,掌握礦山地質環境動態變化,預測礦山地質環境發展趨勢,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3.工作任務
重點區域礦山地質環境調查。開展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重點查明區域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分布、規模和危害程度,分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誘發因素、形成機理以及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對礦業活動的敏感性和制約作用,評價礦山地質環境質量,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整治措施。
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建設。在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基礎上,緊密結合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工程的實施,選擇典型礦區建立以礦山企業自主監測為主,定期專業監測與應急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體系。監測控制《全國礦產資源規劃》所確定的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和礦產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礦山地質環境發展動態與治理成效。開發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立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資料庫,逐步實現對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變化趨勢的有效掌控,促進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的開展。主要工作任務如下:
(1)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要部署在黑龍江伊春、七台河、五大連池,吉林遼源、白山、舒蘭市、九台市、敦化,遼寧阜新、盤錦、撫順、北票、葫蘆島市楊家杖子開發區、葫蘆島市南票區、遼陽市弓長嶺區。調查面積為20000平方千米。
(2)華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要部署在內蒙古阿爾山市、大興安嶺地區,河北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山西孝義市。治理面積為8000平方千米。
(3)華東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主要部署在山東棗庄,安徽淮北、銅陵,江西萍鄉、景德鎮。治理面積為8000平方千米。
(4)中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要部署在河南焦作、靈寶,湖北大冶、黃石、潛江、鍾祥,湖南耒陽、冷水江、資興。治理面積為10000平方千米。
(5)西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要部署在貴州銅仁地區萬山特區,廣西合山,重慶市萬盛區,四川華鎣市,雲南個舊、昆明市東川區。治理面積為8000平方千米。
(6)西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要部署在陝西銅川市,寧夏石嘴山,甘肅白銀、玉門市。治理面積為5000平方千米。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示範
1.工作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全國用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達到11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支出預算約50億元,地方財政和企業自籌資金近60億元,治理礦山近1500個,治理恢復土地面積約4.97萬公頃。利用礦山地質遺跡,建成了11家國家礦山公園。
2.工作目標
實施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示範工程,解決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促進礦產開發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3.工作任務
優先考慮閉坑礦山、廢棄礦山(礦井)、政策性關閉礦山和國有老礦山的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特別是嚴重影響到人居環境、工農業生產、城市發展、國家重大工程實施、礦山公園建設、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重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實施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示範工程,解決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促進礦產開發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主要工作任務如下:
(1)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要部署在黑龍江伊春、七台河、五大連池,吉林遼源、白山、舒蘭市、九台市、敦化,遼寧阜新、盤錦、撫順、北票、葫蘆島市楊家杖子開發區、葫蘆島市南票區、遼陽市弓長嶺區。治理面積為15000平方千米。
(2)華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要部署在內蒙古阿爾山市、大興安嶺地區,河北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山西孝義市。治理面積為5000平方千米。
(3)華東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主要部署在山東棗庄,安徽淮北、銅陵,江西萍鄉、景德鎮。治理面積為5000平方千米。
(4)中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要部署在河南焦作、靈寶,湖北大冶、黃石、潛江、鍾祥,湖南耒陽、冷水江、資興。治理面積為9000平方千米。
(5)西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要部署在貴州銅仁地區萬山特區,廣西合山,重慶市萬盛區,四川華鎣市,雲南個舊、昆明市東川區。治理面積為6000平方千米。
(6)西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要部署在陝西銅川市,寧夏石嘴山,甘肅白銀、玉門市。治理面積為4000平方千米。
(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創新
1.工作現狀
目前,國內主要是針對某個典型礦區開展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技術方面的研究,由於礦山地質環境背景不同,不同礦井開采技術條件差別也很大,導致了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別。傳統的地質環境治理僅是在塌陷區內小范圍的覆土造地,或者採用簡單的挖深填淺的理念進行治理,達不到礦區環境整體恢復的治理效果。
2.工作目標
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研究,提高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監測、保護和治理的科技水平。研究制定礦山地質環境相關技術標准,加強礦山地質環境領域的科學研究,完善礦山地質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快礦山地質環境科學領域人才培養,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方面的裝備水平。
3.工作任務
著力提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科學技術水平和支撐保障能力,重點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監測、預防、治理恢復關鍵技術研究;開展礦山廢棄物循環利用實用技術研究和采礦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規律研究、礦山地質環境質量定量評價指標體系和預警模型研究、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理論與調控原理研究、地面沉陷區地表構築物和重大工程安全風險評價方法研究、全國礦山地質環境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平台研究等。
④ 什麼是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制定相關規定,並進行監督檢查管理的活動。
⑤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區的劃分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區規劃應與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一致,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內容。保護區可分為限制開采區、禁止開采區和鼓勵開采區3類:
限制開采區:指國家和省限制開采總量、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分布區,地質災害易發區以及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地區。包括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但治理後可恢復區;雖有可靠的資源基礎,但是當前的市場容量有限,應用研究不夠,資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受國家或省市產業政策制約,開采規模受到嚴格限制或被列為國家戰略資源儲備的礦種;本地區資源量有限,質量較差,礦產品需求可以通過外省或國際市場解決的礦區;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但通過採取環境保護措施可以達到要求區;重點水土保持區、水源保護區、地質環境脆弱區、地質災害危險區及主要交通干線兩側一定范圍內等地區。限采區內未經國家和省級政府部門批准,不得新建礦山,不得擴大礦山規模。
禁止開采區:指礦業活動可能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問題的地區,地質災害危險區,重要保護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旅遊開發區、國家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重要湖泊、河流、水庫、水源地、基本農田、城市周邊面山、鐵路、高速公路、重要公路、機場等重要基礎設施、重大工程設施、軍事禁區等地區。禁采區內不得新建礦山,已有開采礦山由縣級以上政府予以關閉。
鼓勵開采區:除限止開采和禁止開采區以外的地區。對於鼓勵開采區,要嚴格執行礦山准入條件。
根據上述原則,西南地區可劃分禁止開采區308個,總面積約20×104km2;限制開采區85個,總面積約5×104km2;其餘地區為鼓勵開采區。禁止開采區中又細分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地質遺跡區、森林公園、歷史文化遺址等地區(表6-2)。
表6-2 西南地區礦產資源禁止開采區和限制開采區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為國家級保護區。
⑥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資金投入不足
國有礦山企業經營不善,經濟效益欠佳,企業負擔過重,特別是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國有老礦山,目前已無力擔負起歷史積累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治理任務。鄉鎮企業及個體礦山由於擔心不能長期從事礦業生產,從事礦業活動的短期行為嚴重,力爭盡快回收投資,因而採取挖富棄貧、采厚棄薄的破壞性方式開采礦產資源,只顧謀取利潤,「三廢」隨地堆放,因而對環境的影響十分嚴重。
⑦ 礦山地質環境管理
《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國發〔2005〕28 號)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區礦區生態環境進行監督管理」的責任,進一步強調「誰破壞、誰恢復,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要求「新建和已投產生產礦山企業要制訂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積極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等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原環保總局聯合發布《關於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財建〔2006〕215 號),提出「從 2006 年起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恢復責任機制」,選擇煤炭礦山試點,然後全面推開。對保證金的收取和使用作出了規定。
國土資源部頒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 44 號),明確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基本制度:一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規定了保證金的繳存標准和繳存辦法按照省(區、市)的規定執行,保證金遵循「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的原則。二是調查評價和規劃制度,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開展工作。三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與審查制度,規定了所有礦山必須開展方案的編制工作。四是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制度,規定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環境監測工作體系,健全監測網路,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動態監測,指導、監督采礦權人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監測。
30 個省(區、市)相繼出台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辦法。對於歷史遺留或責任人滅失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並鼓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治理;對於新建和生產礦山,嚴格落實企業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及時完成治理任務,不積存礦山地質環境新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1 年底,全國已繳存保證金占應繳存保證金額的 46% ;已返還占已繳存金額的 26%。
⑧ 焦作市國土資源局
丁新務 黨組書記、局長
張正海 黨組成員、市土地儲備中心主任
黃三明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承富 黨組成員、副局長
丁長春 黨組成員、副局長
薛東來 黨組成員、副局長(2010年6月)
張鐵鷹 黨組成員、副局長(2010年6月)
徐明新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2010年6月)
侯寶中 黨組成員、副調研員(2010年6月)
王衛民 黨組成員、副調研員(2010年6月)
【國土資源】2010年,焦作市耕地面積為19.66萬公頃。園地3877公頃,林地62087公頃,草地1108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70681公頃,交通用地13184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3395公頃,其他土地6389公頃。煤炭年產礦量493.37萬噸,建築石料用灰岩444.87萬噸,水泥用灰岩212.37萬噸,制灰用灰岩38萬噸,熔劑用灰岩36萬噸,耐火粘土2.3萬噸,硫鐵礦4.6萬噸,鐵礬土6.7萬噸,高嶺土3.8萬噸,玻璃用白雲岩1.15萬噸。
【耕地保護】2010年,市政府與市、縣、鄉政府主要領導層層簽訂了2010年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將耕地保護責任納入各級政府年度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同時,進一步嚴格非農建設佔用基本農田的審查、論證、補劃等工作,落實與農業部門聯合驗收的工作制度,全年補充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15748畝,耕地面積繼續穩定在289萬畝,基本農田保持在242萬畝,連續第12年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和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受到了省廳和國家的好評。
【測繪市場管理】2010年,市國土資源局對測繪任務的備案、測繪成果的匯交及涉密測繪成果的管理都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完成了10個測繪項目備案和11個測繪成果的匯交。開展了焦作市坐標系統統一化建設工程,確定了省測繪工程院作為技術協作單位,建立了統一的焦作市地方坐標系,將西安80坐標系的D級GPS坐標成果和焦作市原城建坐標控制網成果轉換到新的焦作市地方統一坐標系中。開展了測繪資質復審換證工作。對全市符合換證條件的25家測繪單位進行了初審和資質上報,批准19家。另新申報測繪單位兩家,獲省測繪局批准。開展地圖市場檢查22次,查封、收繳違規地圖產品68件,其中「三無」地圖28幅、地球儀21個、涉及政治性問題的地圖產品14件,涉及的生產及銷售單位5家,未發現存在泄密隱患的地圖。
【地政地籍管理】2010年12月,六縣(市)、四區(高新區並入山陽區)的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農村部分)順利通過省級預檢。全市共投入調查經費2173萬元,調查宗地4.96萬余宗,完成了建制鄉(鎮)政府所在地93.67平方公里調查及建庫工作,查清了3972.6平方公里土地的分類、權屬、界線、面積等利用狀況,各項成果順利通過省廳預檢。圓滿完成了2010年度土地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工作。本年度變更調查工作採取了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同步進行的方法,初步實現了從「以數管地」向「以圖管理」的轉變。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全年組織建設用地交易73宗、面積4348畝,收繳土地出讓金12.17億元,確保了土地市場需求。加強房地產用地供應和監管,供應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住房用地1138畝。
【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創建活動】2010年,以武陟、孟州、沁陽和沁北產業集聚區、焦作循環經濟區5個國家級和省級試點區為重點,積極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創建活動,建設標准廠房109萬平方米。籌集土地儲備資金1.8億元,儲備土地1254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170畝。科學編制礦產資源規劃,嚴格設立了礦產資源保護區、開發區和禁采區,加強礦產資源開采准入管理,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大力推進礦產資源整合,指導縣(市)區編制完成了22個礦區、5個重點礦種、82家采礦權整合實施方案,為促進全市礦業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山陽區以焦作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為重點做好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引進項目12個,節約耕地1000餘畝。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全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堅持「有限指標保重點,一般項目靠挖潛」的原則,緊緊圍繞全市149個省、市級重點項目,統籌安排土地利用計劃,先後完成新月鐵路第二雙線、鄭焦城際鐵路雲台山支線、博愛縣天然氣利用等18個國家和省市重大建設項目用地預審;上報建設用地57個批次2.58萬余畝,批回土地7233畝,爭取新增報批用地2萬余畝,及時供地1.4萬畝,有力保障了職教園區、產業集聚區等123個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用地。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爭取使用掛鉤指標3870畝,縣域重點項目用地得到有力保障。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全國「雙保工程」先進單位。
【土地整理】2010年,焦作市爭取省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2.44億元,組織實施了11個土地整治項目,整理土地規模達17.2萬畝。
【土地綜合整治】2010年,全市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順利推進,確定了孟州錢溝村、東孟庄村為省級試點,整治規模44.29公頃。
【礦產開發管理】2010年,與省地質勘查技術部門協作,著力解決礦業權設置中的證庫不符、礦權飄移、礦區范圍重疊等問題,實地核查了146家礦山企業,換證118個,埋設定界控制點363個,解決了85家礦山企業邊界問題。落實采礦許可證全國統一配號規定,為160家采礦企業辦理了統一配號發證。完成139家礦山企業儲量動態檢測,全市采礦持證率和動態檢測率均達100%。全年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2905萬元,采礦權價款和采礦權使用費137萬元。
【地質災害防治】2010年,全市舉辦基層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培訓班26期,培訓人員1533人,發放地質災害防治簡明讀本4030本、簡明彩頁1800份;出動110餘人次排查出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區、段)80多處,其中大型隱患點1處、中型隱患點14處,列入市級防治方案的重要隱患點(區、段)15處;完善更新了市、縣(市)區群測群防行政體系和群測群防點基本信息台賬,明確監測人員70人、監測責任人55人,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1330份;投資1.2萬余元購買了發電機、手持防水喇叭、防水手電筒、雨衣、雨鞋等應急救災物資,並在修武縣西村鄉組織了地質災害防災應急演練。沁陽市、博愛縣獲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與氣象部門聯合發布全市汛期地質災害氣象三級預警預報9次。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完成了《焦作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修編工作,規劃治理恢復資金23億元;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全年共編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案》、簽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責任書》55份,存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380餘萬元;組織了4個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項目的竣工驗收和兩個項目的實施,全年完成治理資金1100萬元;編制完成了《焦作市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工程三年實施方案(2010~2012年)》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爭取國家2010年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1億元。編制完成了《焦作市2010年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報告》,地下水監測工作運行正常。
【儲量管理】規范礦山儲量動態檢測工作,全市139個礦山企業中有138個完成了礦山儲量動態檢測驗收備案工作,其中甲類礦山17個、完成比例100%,乙類礦山121個、完成比例99%;對全市13個礦山儲量動態檢測機構三年來礦山儲量動態檢測工作情況進行了考核,重新組織向省國土資源廳申報了11家礦山儲量動態檢測工作資質單位,淘汰了兩家礦山儲量動態檢測考核不合格單位。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5月15~20日,組織開展了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宣傳周活動。參加了河南省「十大最優美的地質景觀」評比活動,焦作雲台山紅石峽水體景觀和神農山「龍脊長城」景觀雙雙入選河南省「十大優美地質景觀」;建立更新了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網站;完成了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規劃修編工作;組織完成了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的設計工作;成功申報了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項目,財政部批復地質遺跡保護資金1160萬元。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建設工作全面啟動,完成了地質博物館方案設計和工程地質勘探以及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規劃修編工作。
【礦產勘查管理】2010年,全年未發現違法勘查行為,勘查持證率達100%。組織了全市3個探礦權的清理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與市政府簽訂的協議,認真組織,對河南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實施的焦作市恩村煤層氣勘查項目進行了四次督察,確保了探礦權人依法探礦。對全市地熱資源進行了調查,組織向省國土資源廳申報了焦作市淺層地熱資源普查項目,完成了對溫縣地熱普查項目的驗收。
【焦作礦山公園】焦作縫山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於2010年5月份獲國土資源部批准,是一座以展示煤礦開采遺跡景觀為主體,以石灰岩采礦遺跡治理、地面塌陷遺跡治理等環境更新、生態恢復手段展示為核心,並融合古代瓷窯遺址、現代影視城等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礦山公園。礦山公園的功能布局設計為焦煤集團白雲有限公司和北山縫山公園兩個核心景區、一個森林公園輔助景區,規劃面積11.67平方公里,已經建成的面積為5平方公里。
【國土資源規劃與科技】2010年6月,焦作市礦產資源規劃已按照要求編制完成,並通過省國土資源廳審查。全市共有11個項目立項,分別為沁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礎研究、河南焦作經濟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孟州市市區土地級別與基準地價更新報告、孟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礎研究、溫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及土地利用研究、溫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礎研究、電子政務平台綜合事務管理系統、武陟縣黃河灘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武陟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研究、修武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礎研究;4個項目通過省廳科技鑒定:修武縣城區土地級別與基準地價更新報告、修武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礎研究、焦作市國土資源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建設、博愛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礎研究;5個科技項目獲省廳獎勵:焦作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研究和焦作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設研究獲一等獎,焦作市黃河灘區土地開發利用綜合研究獲二等獎,沁陽市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系統建設和沁陽市城鎮土地定級與基準地價更新調整獲三等獎。
【人事教育】2010年,市國土資源局繼續在教育培訓和國土資源文化建設上下工夫,完成了「三定」方案的報批,新增科室3個,新增正科級職位5個,新增編制人數5人;調整了地產交易中心編制體制,保留了「地產交易中心」機構,核定編制7名,對職能職責重新進行了調整。組織了局機關的公開競聘工作,提拔14名正科、8名副科,涉及崗位變動23人。對5個縣(市)局和5個分局及部分二級機構的幹部進行了調整和輪崗,共提拔正科8名、副科17名。組織22人參加局長培訓班,組織安排1名處級幹部和1名科級幹部參加市委黨校學習,圓滿完成了四城區143名地礦人員的接收工作。組織參加了省廳組織的優秀、先進、達標基層國土資源鄉所活動,全市共有61個鄉所受到省廳表彰,爭取省政府補助經費163.215萬元。開展向玉樹地震災區捐款和「愛心一日捐」活動,共捐款58870元。參加建廳十周年文藝匯演,修武局的舞蹈《歡聚一堂》獲一等獎。
【土地收購儲備】2010年,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共儲備土地1253.37畝,其中收購土地432.8畝,收回土地175.79畝,新增地644.78畝,超出市局下達目標95.6畝。供應土地15宗1220.2畝,實現儲備收益23140.205萬元。籌集土地儲備資金1.8億元,按時償還到期貸款1.14億元,支付土地儲備專項資金6616.26萬元,償還貸款利息支出1341.12萬元。全年返還14宗土地儲備成本6005.7萬元,爭取市財政撥付土地收益基金241萬元,追回欠款40.27萬元。工業集聚區完成13個項目的勘測定界工作,用地面積1335.49畝,上報徵收土地2291.96畝,供應新上項目用地5宗880.72畝,收繳土地出讓金4085萬元。抓好黃河灘土地整理補充耕地指標管理,銷售補充耕地指標1850畝,銷售收入1660.49萬元,收繳1155萬元。為南水北調、工業集聚區、城際鐵路等項目提供補充耕地指標4500餘畝。全力服務南水北調工程。完成南水北調控規區土地調查4004.36畝,完成農地儲備11宗104.13畝,配合辦理工程建設用地手續15宗2500畝。加強儲備土地管理,嘗試競爭性短期出租,實現儲備土地短期利用收入8.04萬元。
【信息化建設】2010年,市國土資源局改造升級了綜合事務管理、建設用地審批、采礦權和土地登記等電子政務系統,錄入各類國土資源管理數據信息4萬余份,全年網上運行業務審批報件2460件,公文收發1345件,各類文件材料內網傳輸8342件,公開政務信息1050條,辦理「政府在線」舉報、咨詢129條,連續四年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全國政務信息網上公開示範單位」,在全國地市級網站測評中排名第八位,「金土工程」項目獲省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土地執法監察】2010年,市國土資源局進一步加大土地執法監察力度,制定了《焦作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巡查工作實施辦法》、《焦作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巡查工作考核辦法》、《焦作市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警示約談辦法(試行)》等制度,在落實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動態巡查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12336信息平台,對土地違法案件做到早發現、早查處;同時,積極主動與監察、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單位)結合,對於影響較大的土地違法案件進行聯合辦案,有效打擊了違法用地行為,從而達到查處一案、震懾一方的目的。全年共發生土地違法行為131宗,對符合立案條件的74宗進行了立案查處,查處違法用地面積59.4334公頃,結案率達98.2%。
【第十次全市衛星遙感執法檢查】2010年,市國土資源局按照省國土資源廳《關於應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2009年度(第十次)土地執法檢查工作的通知》精神,組織召開了焦作市第十次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工作會議,就土地衛片執法檢察工作進行了安排和部署,並對階段性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同時,及時向市政府匯報,取得了市政府對此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副市長賈書君多次主持召開了相關職能部門參加的「衛片執法檢查專題會」,保證了衛片工作的順利開展。第十次衛片執法檢查工作順利通過驗收,衛片執法檢查共涉及276個圖斑、335宗地,監測面積為12785.77畝,農用地面積為9575.84畝,其中新增建設用地195宗,面積為9580.95畝,軍用土地1宗,面積為61.6畝,實地偽變化140宗,面積為2963.61畝。全市違法用地佔用耕地面積與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的比例為1.01%。
【礦政執法監察】2010年3月,市政府印發了《焦作市開展打擊非法采礦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焦政辦〔2010〕86號)和《焦作市打擊非法采礦行為和對非煤持證礦山進行集中治理整頓通告》,市國土資源局根據市政府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打擊非法采礦專項整治行動。共排查出非法采礦點439處,依法取締非法采礦點439處。沒收采礦工具和采礦設備210餘件,切斷運礦道路21條,遣散人員115人,沒收非法采出礦產品10噸,關停焦矸窯113座,清理道路兩側礦產品堆放點43處,清理礦產品3100餘噸,有效地打擊了非法采礦行為。
【信訪工作】2010年,市國土資源局繼續堅持信訪工作「日報告、周研判、旬督查、季通報」制度,深入開展重大建設項目信訪評估工作,加大了從源頭預防和減少信訪矛盾的發生。組織開展了矛盾糾紛排查百日競賽活動和領導幹部定期接訪、下訪工作。全年共受理信訪事項331起,較去年下降20%,排查化解各類疑難信訪事項40起,辦理上級交辦信訪事項38起,結案率100%,群眾滿意率達90%以上,被省廳推薦為全國國土資源系統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檔案管理】2010年,投入16萬元,對檔案室軟硬體進行了全面更新改造,檔案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標准得到了進一步顯現,檔案查詢服務更加便捷快速。全年整理各類檔案6828卷,文書檔案3691卷,業務檔案3137卷,累計提供檔案信息服務2150多人次,順利通過了省一級檔案管理達標驗收。
【12336舉報電話】2010年,共接到舉報電話994起,其中受理國土資源違法線索435起,接省廳轉辦函33件,政策咨詢電話526起。經核查確認屬實的有307起,無效件161起,其中舉報土地違法的283起,礦產資源違法的24起,群眾滿意率達99%。
【「保障經濟發展、保護耕地紅線」工程】2010年,市國土資源局根據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統一部署,在全市國土資源系統開展「保增長、保紅線」工作。全年共上報審批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147.7816公頃,補充耕地147.7816公頃,連續1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省國土資源廳獎勵2000畝用地指標。
【企業服務年活動】2010年3月,市國土資源局開展「項目服務年」活動,對納入全省聯審聯批范圍的38個重大項目和市111個重點項目,按時間節點要求採取特事特辦、領導分包、限期辦結等措施,全年共上報57個用地批次,報批建設用地2.5萬畝,在全省17個地市排名第六。保障了職教園區、山陽循環經濟園區、武西桃花峪黃河大橋、太極拳養生基地、趙固鐵路、廈工工業園二期、修正葯業、北大附中、多生多等全市各類重點項目用地123個,被市政府評為項目服務先進單位。
(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