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南有沒有姓符的人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發布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統計數字顯示,王姓成中國第一大姓,同時還公布前100名的姓氏。雖然前100名沒有符姓,但在海南,符氏子孫分布18個市縣,總人口50多萬人,僑居海外十多萬人。海南島內儋州、東方、文昌、白沙、昌江等市縣符氏排名第一,全島符氏排名第三 。
一千年前表現的燦爛輝煌的符氏家族,發祥於現在的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隨著歷史時鍾的推移,他們的子孫逐漸搬遷到全國各地,如今「符氏家族」的子孫在追本溯源的時候,從未曾忘記他們的「根」在河南。
在海南原住居民是沒有符氏子孫,符姓先祖從中國各省渡瓊而籍居者共有五大支脈。第一位符氏開「下海」的先河,隨後四位符氏也跟著「下海」,他們分別是元生、符盟、有辰、符諸、大本五人。如今,海南符氏子孫分散於全省19個市縣和西沙群島。
符氏入瓊居住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第一位入瓊者是三十九世祖符元生,於公元891年奉命入瓊撫黎。
元生為公雅三十九世孫,字安行,原籍河南宛邱,於唐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授廣東南雄太守,選任中書令,配陳氏誥封夫人,同弟元先、元量入瓊。生男龍養、龍宣、龍本,因撫黎有功,敕封萬戶侯,世襲五代,落籍文昌,卒葬文昌龍樓鎮銅鼓嶺,其公祖祠在龍樓昌美村。
如今,元生的後代子孫分別居住於文昌龍樓鎮美昌村,東郊鎮田尾村、排坡村、福田村、後村,公坡鎮龍飛頭村等。
四十二世符盟,字進勇,原籍河南宛邱,後居福建閩縣。游國學,宦遊武林。壯年仕及浙江提督。
符盟在閩配陳氏,生八子。宋初開寶年(公元968年)遇橫事後攜帶長子慈潤渡瓊,籍居澄邁縣美環村。在瓊娶邱氏、王氏,也生八子。符盟祖祠位於臨高縣臨城鎮。
公元1025年,有辰奉詔渡瓊撫黎。他為公雅四十三世孫,原籍河南宛邱,生於福建莆田,隨父繩武官閩蒲田。
他入瓊撫黎,累官廣南西路、瓊管司清化軍指揮使,敕封萬戶侯。配邢氏夫人,居文昌淡水村,卒葬於此。長男宗系襲萬戶侯,領萬州治陵水嶺腳峒;次男宗銘襲萬戶侯,領瓊州治瓊山清水峒;三男宗舉,襲萬戶侯,領崖州治琅瑁;四男宗安襲萬戶,領儋州治七坊。黎民均感惠畏其父子之威德,誓不敢背叛。
如今,有辰子孫分別居住於文昌抱羅鎮、寶芳鎮、文教鎮、邁號鎮、昌灑鎮、翁田鎮、潭牛鎮、公坡鎮、東閣鎮、龍馬鎮、羅豆鎮、會文鎮、南陽鎮、重興鎮、新橋鎮、文城鎮、頭苑鎮,瓊山龍塘鎮、雲龍鎮、靈山鎮,瓊海石壁鎮、中原鎮、福田鎮,定安仙溝鎮、嶺口鎮,萬寧和樂鎮,海口東山鎮,雷州海安南興鎮等地方。
符渚,字鑣漁,號龍門,以武魁任總管都元帥,於宋仁宗康定之年(公元1040年)由福建莆田縣龕頭村遷職入瓊。
符渚配梁氏誥封宜人,續葉氏誥封夫人,生男敬德。符渚渡瓊後定居瓊郡那邑圖,稱為符村,卒後葬於原住地博蒼坡,後遷移演豐瑤城坡。其後代子孫分別居住於文昌昌灑鎮。
符大本為公雅五十四世孫,字立齋,號靜泉,元舉人,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福建莆田縣坎頭村入瓊。籍文昌水涯村,任會同縣(今瓊海市)知縣,配林氏,生男蕘德、蕘天、蕘化,卒後葬玉陽山。其後代多居瓊海市及文昌南部,其原祖祠在文昌會文鎮龍所園村。
如今,大本祖子孫分布在文昌會文鎮、潭牛鎮、白延鎮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符氏子孫為了讓世界符氏子孫心連心,不忘記老祖宗,讓符氏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符氏,發動成立了多個世界符氏組織。
1982年,為連誼符氏後人,紀念祖先,由海外符氏後人發起的紀念形式成立世界符氏懇親大會。第一屆符氏大會在台北舉辦,世界符氏懇親大會每兩年舉辦一次,2008年第十四屆在符氏的發源地山東臨沂舉辦。
世界符氏修譜委員會在海南成立,總部設在海口市。同時還成立了世界符氏基金會和符雅教育基金會。
進士名單(3名)
宋代:符確,昌化人,宋 宗大觀三年(1109)己丑科賈安宅榜(海南第一位進士)。
明代:符銘,瓊山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陳榜三甲26名。
清代:符漢理,會同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蔡以召榜三甲89名。
舉人名單(24)
宋代:符確(昌化,進士)
明代:符銘(瓊山,進士)、符朝宗(瓊山)、符仲新(瓊山)、符元(瓊山)、符九容(瓊山)、符筌(瓊山)、符貞(瓊山)、符浚(昌化)、符進(昌化)、符文秀(臨高)、符運(儋州)、符喜(宜倫)、符嗣(宜倫)、符笛(宜倫)
清代:符元禮(瓊山)、符玢(臨高)、符奇(文昌)、符漢理(會同,進士)、符漢清(儋州)、符鳳紀(儋州)、符朗(儋州)、符煥章(儋州)
○美蘭區演豐瑤城城符渚祖墓
○文昌昌灑淡村有辰、邢氏婆祖墓
○文昌龍樓銅鼓嶺元生祖墓
○澄邁縣福山多樂村符盟祖墓
○儋州市洛基南進將軍墓
○東方四更符確東鄉文物保護區
○海口東門新民海南符氏大宗祠
○文昌市文城符雅公祠
❷ 海南省2010年特崗教師招聘澄邁縣思源學校是私立學校嗎
算是、、、思源學校使香港老闆在海南投資建立的 在海南多處有教學地點 主要是幫助海南貧困學生
❸ 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的科研學術
作為最高層次的語言藝術,詩歌是我們傳承民族靈魂和溝通人類情感的重要信息載體,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今天的新詩,詩的傳統代代嬗傳。海南是一座詩的島嶼,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在海南島上播下了詩歌的種子,開始了詩歌的教化和流播。今天,不論是對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的教學與研究,還是弘揚大學的人文教育,詩歌研究中心的設立和工作將會成為海南大學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徵。在海南大學建設「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對於我們進一步弘揚詩歌傳統,開展人文教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悉,海南師范學院已經成立「中國散文研究中心」,作為海南師范學院校級重點學科,該中心已經申報海南省高校首個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並有望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詩歌中心」在海南大學的成立將和中國散文中心互為呼應,共為聲氣,互相扶助,為海南的文學之教育、文化之流播盡微薄之力。
「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成立後將致力於教學、詩歌批評和詩學理論研究工作,研究中心成立後,將以現當代文學為學科基礎,申報碩士點。除教學工作外,具體的研究設想如下:1、整理和出版中國詩歌資料,翻譯並出版西方現當代的優秀詩作,逐步建立起中國的詩歌資料庫;2、參與世界文化交流和對話,建立與歐洲大學漢學系和中國詩歌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參與國際國內的各種詩歌交流活動,舉辦關於詩歌的學術會議、朗誦和學術講座;3、創辦一份詩學雜志;4、積極與國際國內的一些基金組織建立聯系,合辦國際詩歌節。總之,我們將竭盡全力,弘揚海南大學聲名和詩歌風習,擴大海南大學和詩歌文化之影響。
中心成立當年,即准備與國外基金會合作,在海南大學舉辦國際詩歌節,爭取在二年內申請到現當代文學的碩士點。在條件成熟時創辦詩學雜志。
海南大學 「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已經引進或正式在編的有著名詩人多多教授,詩評家耿占春教授,現代詩學研究者、北京大學在讀博士段從學。正在引進中的還有現在深圳電影製片廠任職的著名詩人王小妮(深圳大學客座教授)、現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資深評論家唐曉渡和旅居德國的著名詩人蕭開愚(上海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等。
可以預期,在一批具有廣泛影響詩歌界人士的努力和帶動下,在海南大學學校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扶持下,「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能夠在教學、科研方面產生扎實的成果,並且成為國內大學詩學研究和現當代文學研究方面一個具有特色的引人注目的學科,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走出一條新路。促進人文精神在海南重新崛起和興盛,讓海南大學成為新時代的詩歌聖地和詩歌中心。 海南島的原住民是黎族,他們是歷史上開拓海南島的先驅。是中國目前10個人口超百萬的民族之一。黎族在海南島上的歷史,有史可證的年代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黎族歷來都是以土著自居,稱島上其他民族為「美」(客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三亞、東方、陵水、樂東、保亭、昌江、白沙等9個市縣。以五指山區為中心向南呈扇形分布。部分散居在儋州、萬寧、瓊海、屯昌等市縣的12個民族鄉鎮。分布面積為1.8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陸地面積的55.02%。人口約124.86萬人(2000年統計數字),佔全省總人口的15.87%。黎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上,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文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進步,以及社會文化的趨同化傾向,黎族文化的多樣性逐漸消失。其中很多物質民俗和文化民俗的遺產,如不加以搶救性挖掘與整理,必將永久消亡。這對中國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是不可彌補的損失。目前,這方面的工作還很不夠。這不僅是在保留歷史,更重要的是整固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
從學術角度對黎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並在20世紀50-60年代形成高潮。這期間有些學者做過一些調研,出版過數種著作。期間,標志性的研究成果是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1931年-1932年兩次到海南黎區作田野調查,在1937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海南島民族志》。廣東省的一些民族研究學者,對海南黎族曾進行過規模比較大的綜合考察。比較重要的有兩次:一是中南民族學院調研組,在1954年7月至1955年1月間對海南22個黎族村點的調查,結集為《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二是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廣東省課題組民族研究學者於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對海南黎族村落的調查,結集為《黎族社會歷史調查》(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限於當時歷史條件和學術視野,這些論著都有相當大的局限。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後,原廣東省的一些黎族研究學者陸續轉向對其他民族研究,中央的一些民族研究機構(如社會科學院下屬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雖然也有黎族研究人員和課題,但大都處於個別和個案的研究狀態,科研成果稀少。難以進行大規模和深入系統的研究考察工作。
對黎族文化的系統考察研究因此陷於長期停頓狀態。隨著現代化浪潮由城市推向鄉村,黎族的生存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許多傳統生活方式和傳統習俗正在加速從現實生活中退出。可以說,對黎族生存狀況所涉及的一些文化遺產的考察帶有搶救性質。海南大學作為海南省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對黎族文化考察研究負有特殊的責任。
黎族研究中心2003年由海南大學批准成立,由孫紹先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周偉民教授為顧問。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學萍(黎族)為名譽顧問。 海南方言研究所簡介
海南大學海南方言研究所於2003年10月在原文學院海南方言研究室基礎上成立,現有研究成員4名,都是兼職語言學教師。研究所是人文傳播學院中文系語言學科的主要學術支撐,還承擔著本科生、留學生教學以及普通話測試等工作任務。
原海南方言研究室與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調查了海南閩語11個點,調查報告正在整理出版中。
研究所成立以後,在一無經費,二無編制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埋頭進行田野調查,累計調查海南閩語30個點,儋州話、客家話、軍話各一個方言點,臨高話6個方言點。
研究所的口號是「不空談,做實事,向國際水平看齊」。我們向老一輩專家學習,堅持「田野第一,老派優先,語音、詞彙、語法、民歌並重」的原則,記錄了百萬字的珍貴語料。
這兩三年,研究所成員陸續在《中國語文》、《民族語文》、《語言研究》等重要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海南島語言研究論文,還有一些論文在重要學術會議上宣讀。目前,研究所一方面補充調查的結果,整理出版,另一方面積極准備,開展黎語瀕危方言調查。
海南的語言及其研究現狀
海南島是我國公認的語言復雜地區,有閩南系的海南話,粵語系的儋州話、邁話和疍家話,有客家話、軍話,還有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臨高話、村話、黎話,另有苗瑤語族的苗話以及與南亞語有關的回輝話,它們與漢語共同語差異很大。海南島漢語方言與壯侗語族語言長期融合,使得海南島的語言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我國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海南方言是在海南島這個特殊土壤上成長起來的,海南方言屬於地域文化現象之一,研究海南方言在語言學方面有重要意義,也可以得到有關海南歷史、文化、民俗方面的重要資料。方言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取之不盡的寶貴源泉。對海南研究來說,歷史文獻資料或有缺乏,家族譜牒也可能部分造假,語言卻不能。每一種語言和方言都是一個古今成分並存的異質體,研究海南方言,通過共時比較與歷史比較釐清歷史層次,將大大有助於研究海南人的遷移歷史、他們與國內及東南亞其它地區族群的關系等。對於沒有文字記載的少數民族來說,語言跟遺傳基因一樣,是研究其歷史的直接材料。
語言是一種存在於人口頭的資源,不象礦產資源,不挖掘它仍然一直存在。一代人死了,這代人口頭的語言也隨之而去,下一代人的語言必有變化。海南島的語言屬於弱勢語言,隨著普通話的強力影響,海南語言和方言正處在快速消失的過程中。就漢語方言來說,據我們調查,50-60歲的一代與80左右的老人語言差異已經明顯,沿襲數百年的文讀系統幾近消失,只有白讀系統仍在保留,但是中青年人已經有好些白讀詞不會說了。
黎族號稱有百萬之眾,但真正會講黎語的估計不足50萬。這50萬中也漢化越來越嚴重,口音變化很大。侾黎中的侾炎支派本來就生活在黎族區的邊緣一帶,與漢人雜居,幾乎都懂漢語,很多風俗都已明顯漢化。杞黎中的塹對支派在1980年代初青年人就已經不懂黎語,保城支派早已用雙語,現在的年輕一代大多已不說黎語,唯有通什支派多數仍講黎語。
黎語中幾個人數較少的方言境況更加堪憂。在昌化江下游的美孚黎人數本來就少,邊緣地區的已經完全漢化,腹地的東方、廣壩、江邊、抱板四鎮也是雙語區了。本地黎1980年代就已經兼通儋州話,現在多數人又會講海南話和普通話。黎語加茂方言的保亭縣加茂鎮,人口約1萬,但真正會講黎語的不足三千。人類學家李露露1993-94年調查時就發現,加茂黎通曉漢語,青年人不講黎語。如此下去,要不了15-20年,加茂黎語就會消失。相關的語言和民族文化特徵更是盪然無存,只能在書中讀到、在博物館里看到。如果搶救不及時,書中也讀不到、博物館也看不到全貌了。
海內外語言專家歷來看好海南島這個寶庫。1930年我國非漢語語言學之父李方桂先生率先登上海南島,調查了海口、臨高、樂會(今瓊海)三地的方言。1950年代國家組織了海南島語言調查,積累了第一批海南島語言資料,此後陸陸續續出版了一些學術著作。
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台灣、新加坡學者詳細調查了海南島語言。如50年代到80年代,橋本萬太郎曾調查過海南文昌話和臨高話。70年代台灣學者丁邦新調查過儋州話,張光宇調查過海口話,何大安調查過瓊海話和澄邁話。80年代到90年代新加坡學者雲惟利調查過文昌話。國內1950年代詹伯慧調查過萬寧話和三亞軍話,50年代至70年代歐陽覺亞等人調查過黎語,1980年代歐陽覺亞、鄭貽青調查過村話、回輝話,1990年代梁敏、張均如等人調查過臨高話。1990年代以後,又有國外學者來調查三亞回輝話。
目前國內外出版的海南島語言研究專著有:歐陽覺亞、鄭貽青《黎語簡志》(1980年),歐陽覺亞《黎語調查研究》(1983年),丁邦新《儋州村話》(1986年),雲惟利《海南方言》(1987年),社科院民族所《黎漢詞典》(1993年),苑中樹《黎語語法綱要》(1994年),符昌忠《海南村話》(1996年),陳鴻邁《海口方言詞典》(1996年),鄭貽青《回輝話研究》(1997年),梁敏、張均如《臨高話研究》(1997年),歐陽覺亞《村語研究》(1998年),劉劍三《臨高漢詞典》(2000年),錢奠香《海南屯昌閩語語法研究》(2003年)。另有一些學者發表了單篇論文。
海南島語言研究中,老一輩學者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親臨田野調查,得到一批珍貴的資料,他們的方法結論也給後人諸多啟迪。而且,他們中絕大多數是非本地出身又非本地工作的學者,調查頗為不易。但是,前輩學者詳細調查的,只是海南島語言資源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資源還沒有挖掘。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後繼研究人員缺少,以及海南省本土不重視,研究經費嚴重缺乏。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預言:「今後的時代,控制世界的國家將不是靠軍事,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國家。」作為一門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朝陽學科,今天的傳播學不僅僅是服務於新聞、宣傳、公關、廣告等傳統行業,更重要的是,傳播學的諸多理論和發現還被應用到輿論戰、心理戰、信息戰等非傳統領域。這就是傳播學之所以受到政界、學界、軍界、商界一致推動的原因。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12月。作為海南省第一家傳播學研究機構,中心將充分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緣政治優勢,從微觀(中國大陸)、中觀(大中國區)和宏觀(亞太地區)三個層次上開展國際傳播和政治傳播方面的應用研究。中心計劃於近期從海內外聘請首批特約研究員。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境內外部分知名學者和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英國利茲大學傳播學碩士課程負責人兼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執行編輯Katharine Sarikakis博士、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張錦華教授、香港電台新媒體拓展副總監張玲玲女士、《傳播學論壇》總編阮志孝先生、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王強先生(吉林大學行政管理學博士)等海內外同仁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新華網海南頻道、《商旅報》、海南在線、傳播學論壇、中國校長網、CN記者作家網、中國教育產業聯盟網等多家媒體做了報道或介紹。
中心主任畢研韜副教授先後就讀於中國曲阜師范大學、英國考文垂大學和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於2004年7月加盟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 為迎接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評估,加強學校文科教學與科研,海南大學於2005年2月,整合相關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一所實體性研究機構——海南大學海南歷史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1月,升格為海南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的省級文科研究單位。現任中心主任為趙康太教授(兼),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和經濟成長中心主任林崇椰先生。
中心現收藏海南文獻兩萬余冊與海南相關的歷史資料,各類譜牒、海南人文集近百餘種。目前正在開展10個項目的研究。先後舉辦過2次學術研討會。中心下設海南方言研究所、黎族研究所、海南省文化歷史研究會、海南族譜研究室、周偉民唐玲玲工作室、東南亞文獻研究所、瓊崖地方史研究室、海南地方誌研究室、海南現代文獻研究室、特區經濟研究所、特區法制研究所、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等。採用專兼結合的方式從事科研。
基地目前主要致力於四個方向的研究:
◆海南島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海南島物質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
◆南海疆域史地與南海諸島研究;
◆東南亞文化及華僑研究。
中心除開展日常的學術研究活動外,還編輯大型學術叢刊《海南歷史文化研究》,自2007年始,每年出版一卷。本著以學科建設帶動科研的理念,基地正積極准備材料,做好2007年碩士點的申報工作,以便後續人才培養。 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是由政府專門機構主持的一項測試。國家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及地方(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測試站具體負責實施。非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測試站組織的測試結果,一律不作為普通話水平的憑證。
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一種資格證書測試。根據測試評定應試人普通話水平的等級,為國家正在逐步推行的持證上崗制度服務。有關行業對本行業從業人員提出了相應的普通話水平等級要求,《國家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書》是從業人員普通話水平的憑證,在全國范圍內通用。 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一種口語測試,全部測試內容均以口頭方式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不是口才的評定,而是對應試人掌握和運用普通話所達到的規范程度的測查和評定。
❹ 澄邁縣有哪些基金會
澄邁教育科技發展基金會---基金會理事長王川信
澄邁福山教育基金會
澄邁縣戒毒基金會
海南澄邁永慶寺功德基金會.
❺ 海南澄邁思源實驗學校怎麼樣
簡介:海南澄邁思源實驗學校是經海南省澄邁縣人民政府批准,由香港言愛基金會捐資和海南省澄邁縣人民政府共建的九年一貫全寄宿制公辦學校。學校位於海南省澄邁縣大拉農場,佔地約100畝,2011年9月1日正式開學。
注冊資本:125.9萬人民幣
❻ 重症肌無力怎樣才能申請慈善救助
你可以加這個QQ群:141045241,去裡面打聽一下
❼ 海南有哪些上市公司呢
海南有上市公司21家、掛牌公司3家。它們是:
1.G海虹(000503.SZ);
2.*ST珠江(000505.SZ)、*ST珠江B(200505.SZ);
3.G海葯(000566.SZ);
4.G海德(000567.SZ);
5.新大洲A(000571.SZ);
6.G金盤(000572.SZ);
7.*ST東海A(000613.SZ)、*ST東海B(200613.SZ);
8.中鎢高新(000657.SZ);
9.*ST寰島(000691.SZ);
10.G羅牛山(000735.SZ);
11.G燃氣(000793.SZ);
12.G海高速(000886.SZ);
13.G欣龍(000955.SZ);
14.*ST羅頓(600209.SH);
15.海南航空(600221.SH)、海航B股(900945.SH);
16.G椰島(600238.SH);
17.*ST聚酯(600259.SH);
18.*ST一投(600515.SH);
19.*ST華僑(600759.SH);
20.G海盛(600896.SH);
21.美蘭機場(0357.HK);
22.海國實5(400005.OCT);
23.華凱5(400007.OCT);
24.南洋3(400023.OCT);
❽ 香港言愛基金會
2009年6月3日 香港文滙報
【本報駐海南記者何玫、實習生查驥海口2日電】 本港慈善機構「亮睛工程慈善基金」獲海南省政府邀請及香港言愛基金捐助,承擔「海南省無白內障盲省」項目。繼今年2月在海南儋州設立首個扶貧眼科中心「亮睛點」後,該項目的海口點、三亞點也同時開幕,標志
❾ 海南的有沒有!!!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發布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統計數字顯示,王姓成中國第一大姓,同時還公布前100名的姓氏。雖然前100名沒有符姓,但在海南,符氏子孫分布18個市縣,總人口50多萬人,僑居海外十多萬人。海南島內儋州、東方、文昌、白沙、昌江等市縣符氏排名第一,全島符氏排名第三 。
一千年前表現的燦爛輝煌的符氏家族,發祥於現在的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隨著歷史時鍾的推移,他們的子孫逐漸搬遷到全國各地,如今「符氏家族」的子孫在追本溯源的時候,從未曾忘記他們的「根」在河南。
在海南原住居民是沒有符氏子孫,符姓先祖從中國各省渡瓊而籍居者共有五大支脈。第一位符氏開「下海」的先河,隨後四位符氏也跟著「下海」,他們分別是元生、符盟、有辰、符諸、大本五人。如今,海南符氏子孫分散於全省19個市縣和西沙群島。
符氏入瓊居住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第一位入瓊者是三十九世祖符元生,於公元891年奉命入瓊撫黎。
元生為公雅三十九世孫,字安行,原籍河南宛邱,於唐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授廣東南雄太守,選任中書令,配陳氏誥封夫人,同弟元先、元量入瓊。生男龍養、龍宣、龍本,因撫黎有功,敕封萬戶侯,世襲五代,落籍文昌,卒葬文昌龍樓鎮銅鼓嶺,其公祖祠在龍樓昌美村。
如今,元生的後代子孫分別居住於文昌龍樓鎮美昌村,東郊鎮田尾村、排坡村、福田村、後村,公坡鎮龍飛頭村等。
四十二世符盟,字進勇,原籍河南宛邱,後居福建閩縣。游國學,宦遊武林。壯年仕及浙江提督。
符盟在閩配陳氏,生八子。宋初開寶年(公元968年)遇橫事後攜帶長子慈潤渡瓊,籍居澄邁縣美環村。在瓊娶邱氏、王氏,也生八子。符盟祖祠位於臨高縣臨城鎮。
公元1025年,有辰奉詔渡瓊撫黎。他為公雅四十三世孫,原籍河南宛邱,生於福建莆田,隨父繩武官閩蒲田。
他入瓊撫黎,累官廣南西路、瓊管司清化軍指揮使,敕封萬戶侯。配邢氏夫人,居文昌淡水村,卒葬於此。長男宗系襲萬戶侯,領萬州治陵水嶺腳峒;次男宗銘襲萬戶侯,領瓊州治瓊山清水峒;三男宗舉,襲萬戶侯,領崖州治琅瑁;四男宗安襲萬戶,領儋州治七坊。黎民均感惠畏其父子之威德,誓不敢背叛。
如今,有辰子孫分別居住於文昌抱羅鎮、寶芳鎮、文教鎮、邁號鎮、昌灑鎮、翁田鎮、潭牛鎮、公坡鎮、東閣鎮、龍馬鎮、羅豆鎮、會文鎮、南陽鎮、重興鎮、新橋鎮、文城鎮、頭苑鎮,瓊山龍塘鎮、雲龍鎮、靈山鎮,瓊海石壁鎮、中原鎮、福田鎮,定安仙溝鎮、嶺口鎮,萬寧和樂鎮,海口東山鎮,雷州海安南興鎮等地方。
符渚,字鑣漁,號龍門,以武魁任總管都元帥,於宋仁宗康定之年(公元1040年)由福建莆田縣龕頭村遷職入瓊。
符渚配梁氏誥封宜人,續葉氏誥封夫人,生男敬德。符渚渡瓊後定居瓊郡那邑圖,稱為符村,卒後葬於原住地博蒼坡,後遷移演豐瑤城坡。其後代子孫分別居住於文昌昌灑鎮。
符大本為公雅五十四世孫,字立齋,號靜泉,元舉人,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福建莆田縣坎頭村入瓊。籍文昌水涯村,任會同縣(今瓊海市)知縣,配林氏,生男蕘德、蕘天、蕘化,卒後葬玉陽山。其後代多居瓊海市及文昌南部,其原祖祠在文昌會文鎮龍所園村。
如今,大本祖子孫分布在文昌會文鎮、潭牛鎮、白延鎮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符氏子孫為了讓世界符氏子孫心連心,不忘記老祖宗,讓符氏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符氏,發動成立了多個世界符氏組織。
1982年,為連誼符氏後人,紀念祖先,由海外符氏後人發起的紀念形式成立世界符氏懇親大會。第一屆符氏大會在台北舉辦,世界符氏懇親大會每兩年舉辦一次,2008年第十四屆在符氏的發源地山東臨沂舉辦。
世界符氏修譜委員會在海南成立,總部設在海口市。同時還成立了世界符氏基金會和符雅教育基金會。
進士名單(3名)
宋代:符確,昌化人,宋 宗大觀三年(1109)己丑科賈安宅榜(海南第一位進士)。
明代:符銘,瓊山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陳榜三甲26名。
清代:符漢理,會同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蔡以召榜三甲89名。
舉人名單(24)
宋代:符確(昌化,進士)
明代:符銘(瓊山,進士)、符朝宗(瓊山)、符仲新(瓊山)、符元(瓊山)、符九容(瓊山)、符筌(瓊山)、符貞(瓊山)、符浚(昌化)、符進(昌化)、符文秀(臨高)、符運(儋州)、符喜(宜倫)、符嗣(宜倫)、符笛(宜倫)
清代:符元禮(瓊山)、符玢(臨高)、符奇(文昌)、符漢理(會同,進士)、符漢清(儋州)、符鳳紀(儋州)、符朗(儋州)、符煥章(儋州)
○美蘭區演豐瑤城城符渚祖墓
○文昌昌灑淡村有辰、邢氏婆祖墓
○文昌龍樓銅鼓嶺元生祖墓
○澄邁縣福山多樂村符盟祖墓
○儋州市洛基南進將軍墓
○東方四更符確東鄉文物保護區
○海口東門新民海南符氏大宗祠
○文昌市文城符雅公祠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❿ 台灣話(又叫河洛話)真的是古代中國的官方話嗎是哪一朝代呢
是的,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閩南話就是泉、漳、廈、台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台灣。
寶島台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
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10)澄邁基金會擴展閱讀:
河洛話歷史:
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根據史書記載,北方的中原漢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亂或逃災荒等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他們不僅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秀的北方文化,同時也帶來了中原漢語,為閩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不能排除當時閩地土著語言(古越語)對閩南方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但是,不管是從當時漢人人數上的優勢看,還是從閩南方言語音、詞彙和語法所表現的特點看,可以說,在北方漢人帶入的中原漢語跟本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
中原漢語是占絕對優勢的,雖然也吸收了土著語言的若干成分(從現有材料看,那是很少很少的),但最後形成的無疑是以中原漢語為主體的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雖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樣。據初步統計,語音方面(聲調只計調類,不計調值),至少有85%左右是相同的。
詞彙方面,有人選擇了2500個常用詞語做比較(不考慮語音形式,只從詞源角度比較),至少90%是相同的。所以,泉、漳、廈三地的人們口語交際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