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博白林氏基金會

博白林氏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9-27 18:28:21

A. 官橋的地靈人傑

古往今來出人傑
官橋鎮山清水秀,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
早在宋代,蓮兜美村人林仲麟就於宋紹熙五年(1194年)參加太學考試,獲得第一名。慶元元年(1195年),宰相趙汝愚被誣奏擅權逐於永州,秉性忠直的林仲麟等6人上書伏闕,亦被放逐,時稱「慶元六君子」。嘉定七年(1214年),仲麟登甲戌科進士特奏名,官終廣東都府參軍,卒贈忠諫大夫,墓葬仁峰村內園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弟林仲虎,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以武舉魁漕選及廷試,中第一名進士。仲虎曾被派出使金國,後金攻宋,仲虎赴金和談獲得成功,避免了一場戰禍。宋開禧二年(1206年)宋出兵伐金兵敗,金兵乘勝大舉南侵,宋城邑相繼淪陷。在此危急之時,仲虎力請於朝,得千餘強弩手馳援宋軍,擊退金兵,解和州之圍。後被舉為右騎衛中郎將。
清代著名文學家林嗣環,字起八,號鐵崖,明萬曆年間生於駟嶺村,其兄林嗣楨曾任廣州府總兵官,嗣環為明崇十五年(1642年)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當年尚可喜、耿仲明兩藩王南征廣東時,林嗣環隨軍南下,歷任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今廣東雷州市及海南島),兼理學政,駐節瓊州,在任多惠政,得民眾稱贊。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落職,便攜眷往杭州,寓居西湖。嗣環博學工文,著有《鐵崖文集》、《詩集》、《嶺南紀略》、《湖舫集》、《荔枝譜》等。古人稱嗣環:「鐵崖奇人也,為文章光怪百出,寧駭俗,毋猶人,其礌砢郁積不平之氣,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靂聲。」新中國成立後,其《口技》一文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
現代的官橋更是人文蔚起。陳福接,吾宗村人,少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研究所長,他是銀河10億次巨型計算機的具體研製者,多次立功受獎,並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的證書。吾宗人陳金池,先後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新疆武警總隊隊長、第一政委、紀委書記、新疆高級法院黨組書記等職,中央電視台曾在「東方之子」節目中對他作采訪報道。
海外也有不少官橋籍人的知名人士。祖籍駟嶺村的林和合是新加坡知名社會活動家,國會議員,曾任新加坡教育局長和經濟建設局局長。在馬來西亞,祖籍駟嶺村的林敬益是該國知名社會活動家,馬來西亞民政黨主席,國會議員,先後榮任馬來西亞政府掌管新村事務的特別任務部部長、原產業部部長、初級產品部部長,曾榮獲馬來西亞元首授予拿督斯里榮銜及雪蘭莪州蘇丹授予拿督榮銜;祖籍蓮美村的林俊錂為馬來西亞檳城會館主席;祖籍赤嶺村的林玉質榮獲馬來西亞吉蘭丹州蘇丹授予拿督榮銜。在印尼,祖籍山珍村的黃超龍曾任印尼泗水中華總商會會長及中華總會主席;祖籍蓮兜美村的林清忠和祖籍吾宗村陳清江,分別擔任印尼井裡汶和峇厘的中華總會主席;祖籍赤嶺村的林成章曾任印尼林氏基金會主席及印尼林氏宗親總會名譽理事長。在緬甸,祖籍仁峰村的黃華慶曾任緬甸安溪會館多屆理事長及名譽事理長。在香港,祖籍赤嶺村的知名愛國人士林誠致,曾於國慶節時率先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先後任香港福建同鄉會第九、十兩屆理事長、香港福建體育會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董事、香港安溪同鄉會名譽會長等社團要職,連任福建省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並應福建省委統戰部之邀,率香港福建同鄉代表團來閩參觀旅遊。在台灣,祖籍蓮美村的林清溪曾任台灣台北安溪同鄉會理事長。他們都為團結安溪旅外鄉親、發展當地和家鄉經濟作出積極的貢獻。

B. 九牧林氏的繁衍播遷簡述

泉州霞洲宋九牧後裔繁衍播遷海內外,自宋代至今,歷經千年滄桑。目前資料顯示,派衍的外地區主要有港澳台、菲律賓、泰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地。在泉州南安著名僑鄉梅山林坂一帶,包括碼頭內柯等地,仍有大批宋九牧後裔聚族而居,林坂族譜記載,有明嘉靖年間遷往廣東潮汕惠來等地,還特別註明渡海遷台的史實。以遷台竹園派為例,該派在台灣已發展成一大族,早在八十年代就派人來林坂尋根謁祖。此外,譜載還有居印尼、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而以菲律賓人眾最多。菲律賓宋九牧後裔,多年來一直關心桑梓,捐巨資興建學校教學樓,設立教育基金會,興建鄉村水泥大道,樹立牌樓取名長林古道,寓意紀念林氏祖源。 元中葉,泉郡林伋公八世孫仲弦,由霞洲拆居石獅市蓮江(蓮埭)村立族,傳衍族眾萬余,支派分布蚶江,五堡,石獅等鄉鎮及東南亞各國,是石獅一帶一大望族.
元末至正年間,宋九牧後裔林錫昌,由霞洲至晉江西濱桂林里.肇居繁衍十三個自然村,除旅居內地和港澳台,菲律賓,東南亞,歐美等地外,現在人口一萬三四千人,也是晉江僑鄉一大望族。
泰國林氏,是當地一大名們望族,在華僑社會名聲很高,他們為發展中泰友誼做出巨大貢獻。在泰國林氏當中,有很多是來自廣東揭陽一帶的,但追根溯源,即可追溯到泉州霞洲的宋九牧,根據《泰國西河林氏族譜》的記載,泰國宋九牧林氏世系是從泉州霞洲林伋公開始的。除此之外,在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各國均有宋九牧後裔分布。

C. 請問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透堡鎮中姓楊的在楊氏里的哪一支

透堡姓氏淵源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116 更新時間:2012-2-24
網站簡介透堡基金會透堡計生宣傳欄家鄉新聞歷史文化慈善名人同學聚會慈善基金會民俗風情家鄉相冊便民服務娛樂天地走進校園方言文化單位商店談天說地
(一)楊氏河南固始人楊宅仁隨王審知入閩,遷建寧(今建甌一帶)。其元孫楊熙於宋端平間(1234年至1236年)以臘勝攜三子徙居安德里隴柄村為遷透始祖。明嘉靖42年(1563年)裔孫繼林復遷入北街隴柄埕發展子孫。(二)黃氏唐景福間黃琮(河南固始人)跟從王審知南下入閩,授閩清縣令。朝廷腐敗,社會動盪,棄官避隱官坂鄉下濂彌勒地方。乾寧元年(894年)遷透堡為黃氏始祖。歷8世裔孫豫、刮、慎從等三兄弟分為孟(馬頭)、仲(高牆)、季(寺後)三房。仲房於18世黃世鐸另分新高牆支派。(三)鄭氏嶺兜鄭氏:據鄭思肖的「菊山翁家傳」記載:鄭氏得姓於周宣王母弟桓公受封之後,至晉永嘉間(307-312年),分派入閩居於連江東導村(即今透堡)。但鄭氏清道光間始修族譜卻記載始祖鄭朝輔於唐末由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經江西轉粵至閩中定居透堡,比鄭思肖宋代所述時間遲500多年,據查對後者記載有差錯。井窟鄭氏:明正德間(1506-1520年)始祖鄭必昌經商,由長樂福湖肇遷透堡下街定居。塘里鄭氏:鄭賢安於清乾隆間(1736-1795),由下嶼前厝遷入塘里定居。北街鄭氏:清雍正間(1724-1735年)始祖鄭寰由下嶼前厝遷入透堡。(四)林氏田乾下街林氏:唐末林徐慶自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其子孫林恩坤於宋寶祐間(1253-1258年)由連江道沃始遷安德里田乾居住。又經10世林佛養於明正德間(1506—1520年)徙居下街為始祖。二、埕里林氏:開山始祖林洪,元朝人,其先世由光州固始從王入閩,經數傳遷透堡北街。三、上澳林氏:漢浦林旬於明奉武間奉紅牌事例撥屯耕,始居安德里上澳。四、鳳坂林氏:始祖林元鄉於清初避災荒由榕城鳳坂墩徐宅境遷入北街後門厝,現有祖厝一百多平方米。五、東林派林氏:長樂東林派林能斌於清道光間遷入透堡為始祖。(五)王氏彭厝與龍溪王氏:王審知胞兄審邽之子王延最,不滿朝廷間骨肉相殘,爭權奪利。避氣游覽各地。隱透堡娶彭延年將軍之女為妻,為王氏之始祖,時為五代後梁貞明3年(917年)。後其子孫有彭厝與龍溪王氏。尖墩王氏:始祖王元懋於宋慶元間(1195—1200年),遷入尖墩居住。(六)陳氏館讀陳氏:北宋間陳汝載避亂南遷入閩,其子孫陳忠、陳恩於元末遷入館讀村。嶺兜陳氏:宋代陳世本遷楊厝街雙樓地方經13世又遷嶺兜為拱頭陳一個派系。北街陳氏:其祖宗陳乃新於清乾隆間(1736—1795年)由馬鼻南門遷來透堡。(七)劉氏河南光州固始人司馬貽孫跟隨王審知入閩,至13世龍岩州迪功郎劉唯遠元代由長樂遷龍頭村為始祖。(八)李氏李華自古田杉洋李洋房出祖定居羅源崎柄角營。子三,長居下稟,次子定於明代遷透堡為始祖。三子故遷福寧水滸城。(九)吳氏南門吳氏:始祖系福清玉融岐陽吳氏後裔吳世相清初遷入透堡南門兜。爐山下吳氏:明代吳昭進住丹陽磨下,清康熙間曾孫吳熊遷爐山下為茶洋派始祖。(十)許氏許堯甫隨王審知入閩,遷永泰漁坑。轉閩清靈洞石溪,經數世清乾隆間許時著入遷館讀村為始祖。(十一)顏氏顏岐顏氏十四世孫右峨於清乾隆間遷入透堡龍溪里。(十二)郭氏明嘉靖間(1522-1565年),郭宗周由龍溪遷馬鼻倉前郭子墩,其裔孫郭敏軒與黃陳兩姓居住土安(阪),至康熙19年(1680年)郭際隆定居透堡。(十三)賴氏始祖賴欽士於元代自永定遷透堡大溪里發展子孫。(十四)畢氏嶺兜畢氏始祖畢起祥,由河南遷福州,轉徙連江下洋,明末挑佛擔為人抽懺,入遷透堡。(十五)謝氏龍山謝氏燕墩分派謝長輝攜子友義,於清初遷入北街為始祖。(十六)馮氏明天順二年(1459年)馮汶率子志凌、志厚遷寧德洋中土坎村,其裔孫馮新於清初遷入透堡為金雞馮始祖。(十七)蔡氏蔡安甫於清初買茶油換元寶灰入贅陳家,為塘里蔡氏始祖。(十八)廖氏廖定海原籍長樂後遷順昌又遷龍岩,其八世孫廖克財定居嶺兜為始祖。

轉載自透堡鎮志

D. 官橋有什麼名人的事跡

古往今來出人傑官橋鎮山清水秀,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早在宋代,蓮兜美村人林仲麟就於宋紹熙五年(1194年)參加太學考試,獲得第一名。慶元元年(1195年),宰相趙汝愚被誣奏擅權逐於永州,秉性忠直的林仲麟等6人上書伏闕,亦被放逐,時稱「慶元六君子」。嘉定七年(1214年),仲麟登甲戌科進士特奏名,官終廣東都府參軍,卒贈忠諫大夫,墓葬仁峰村內園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弟林仲虎,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以武舉魁漕選及廷試,中第一名進士。仲虎曾被派出使金國,後金攻宋,仲虎赴金和談獲得成功,避免了一場戰禍。宋開禧二年(1206年)宋出兵伐金兵敗,金兵乘勝大舉南侵,宋城邑相繼淪陷。在此危急之時,仲虎力請於朝,得千餘強弩手馳援宋軍,擊退金兵,解和州之圍。後被舉為右騎衛中郎將。清代著名文學家林嗣環,字起八,號鐵崖,明萬曆年間生於駟嶺村,其兄林嗣楨曾任廣州府總兵官,嗣環為明崇十五年(1642年)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當年尚可喜、耿仲明兩藩王南征廣東時,林嗣環隨軍南下,歷任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今廣東雷州市及海南島),兼理學政,駐節瓊州,在任多惠政,得民眾稱贊。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落職,便攜眷往杭州,寓居西湖。嗣環博學工文,著有《鐵崖文集》、《詩集》、《嶺南紀略》、《湖舫集》、《荔枝譜》等。古人稱嗣環:「鐵崖奇人也,為文章光怪百出,寧駭俗,毋猶人,其礌砢郁積不平之氣,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靂聲。」新中國成立後,其《口技》一文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現代的官橋更是人文蔚起。陳福接,吾宗村人,少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研究所長,他是銀河10億次巨型計算機的具體研製者,多次立功受獎,並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的證書。吾宗人陳金池,先後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新疆武警總隊隊長、第一政委、紀委書記、新疆高級法院黨組書記等職,中央電視台曾在「東方之子」節目中對他作采訪報道。海外也有不少官橋籍人的知名人士。祖籍駟嶺村的林和合是新加坡知名社會活動家,國會議員,曾任新加坡教育局長和經濟建設局局長。在馬來西亞,祖籍駟嶺村的林敬益是該國知名社會活動家,馬來西亞民政黨主席,國會議員,先後榮任馬來西亞政府掌管新村事務的特別任務部部長、原產業部部長、初級產品部部長,曾榮獲馬來西亞元首授予拿督斯里榮銜及雪蘭莪州蘇丹授予拿督榮銜;祖籍蓮美村的林俊錂為馬來西亞檳城會館主席;祖籍赤嶺村的林玉質榮獲馬來西亞吉蘭丹州蘇丹授予拿督榮銜。在印尼,祖籍山珍村的黃超龍曾任印尼泗水中華總商會會長及中華總會主席;祖籍蓮兜美村的林清忠和祖籍吾宗村陳清江,分別擔任印尼井裡汶和峇厘的中華總會主席;祖籍赤嶺村的林成章曾任印尼林氏基金會主席及印尼林氏宗親總會名譽理事長。在緬甸,祖籍仁峰村的黃華慶曾任緬甸安溪會館多屆理事長及名譽事理長。在香港,祖籍赤嶺村的知名愛國人士林誠致,曾於國慶節時率先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先後任香港福建同鄉會第九、十兩屆理事長、香港福建體育會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董事、香港安溪同鄉會名譽會長等社團要職,連任福建省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並應福建省委統戰部之邀,率香港福建同鄉代表團來閩參觀旅遊。在台灣,祖籍蓮美村的林清溪曾任台灣台北安溪同鄉會理事長。他們都為團結安溪旅外鄉親、發展當地和家鄉經濟作出積極的貢獻。

E. 林姓雙十節,每年農歷十月初十,博白客塘林氏的一個節日。它起源於……

1949.10.10

F. 林性的歷史

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黃帝高辛氏之後商朝比干,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黃帝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打敗炎帝。後蚩尤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州)擊殺蚩尤。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都創始於黃帝時期。因而,後人贊譽之「能成命百物」。春秋後期被後世尊奉為華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周武王還因堅是在樹林中所生,特別為他賜姓林,稱林堅,從此便有了林氏。唐朝的林寶在《元和姓纂》中記載:「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後。比干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後來,林堅的子孫發展成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於周平王次子林開、魯國林放、鮮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後的林氏無一能及。再後來,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問禮、忠孝、林本、善慶、崇本等堂號。比干
林氏族人大多尊奉林堅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東周時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開,字林,其子孫以字為氏,稱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陽,故此支林氏起源於河南,也為河南林氏。宋鄭樵在《通志》中記載:「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周平王即位於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貴族和諸侯的護衛之下,他將都城遷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自此之後,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諸侯小國的能力,進人了中國古代史上一個大動亂與大混戰的特定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姬林的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較低。後來,他的子孫改姬姓為林氏,成了林氏又一支主要宗脈。這支宗脈初始活躍河南郡一帶,因此在族譜上以「河南林氏」相稱。
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林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林衡,又稱林人,是西周中期開始設置的機構官稱,主要負責掌管林木,並負責植樹造林,養護澆灌等,包括王族園林。如同今日的林業部以及園林局的職能。林衡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設有林衡令一人,史一人,下士二人,役四人,機構精簡有效。在典籍《周禮·地官·林衡注》中記載有注釋:「竹木曰林,水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林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國都南遷到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將原鮮卑族復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漢字單姓林氏,是為河南洛陽林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經下令把鮮卑族「丘林」一姓改為「林」和「丘」這兩個漢姓。此後,又有一部分鮮卑族人取林為姓了。
起源五
源於高山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中國台灣省阿里山區及東部山區,居住著一個土著民族,現中國大陸業界通稱其為高山族。其實他們是中國古「百越族」遷居台灣的一個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為漢姓者,姓氏學上稱之為原生姓氏,或擬生姓氏。高山族,多居於台灣島和海南島,但也有一部分散居於祖國大陸各地。今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約有高山族同胞二百餘人集居,是大陸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在高山族同胞中,多有取「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布薩氏,滿語為Busa Hala,漢義「很氏、多」,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金國時期亦稱女真仆散氏,以姓為氏,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後多冠漢姓為林氏。
⑵.滿族林佳氏,滿語為Li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林氏。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林堅、姬開、林逋。
編輯本段各支始祖
林祿:字世陰,黃門侍郎,世居濟南遷下石梓鄉。隨晉元帝南渡,建武元年丁丑(317年)任安東琅琊王府參軍,除給事黃門侍郎,以討杜發功遷昭遠將軍、散騎常侍,充合浦太守,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325年)詔歸朝奉勅守晉安郡因家焉。即園泉州是了。唐追封晉安郡王,遂為入閩始祖,享壽六十有八,縊九龍崗龍馬毓奇穴乾山巽向詳上墓圖丙。妣夫人蘇氏、孔氏。二氏與夫合葬,生子二:景;暹。是為江西興國林氏始祖。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林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六百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1%左右。
先秦時林姓首先活動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進入東周後,林姓已經散布到甘肅、陝西、山西等地。在隨後的秦漢時代,濟南林氏一直占據了林姓群體的主導地位。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北部戰亂、中原板盪,林姓隨中原居民向四周遷移,林姓已經西南到四川,東南抵江浙,西晉末林姓已經渡過長江,越過南嶺和武夷山,進入了兩廣與福建。唐朝兩次由河南出發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於閩南,林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經出現在台灣。
宋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98%,排在第十九位。福建為林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林姓總人口的5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福建、浙江、廣東三省,這三省林姓占林姓總人口的85%,其次分布於河南、江蘇、江西三省,又集中了9%。以福建為中心的林姓聚集區已經形成。
明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85%,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幾乎沒有增長。福建仍為林姓第一大省,約占林姓總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於福建、廣東、浙江,這三省林姓大約占林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布於江西、江蘇、廣西三省,又集中了10%。從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間,林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向西南遷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春秋時,林氏散居周、魯、齊、衛等地。戰國時期,趙國宰相長林十五世林皋,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時稱「九龍十德之門」.魯國林雍後人遷徙到齊、鄒二郡(今山東淄博),漢景帝時分鄒郡之地置濟南郡,遂為濟南林氏。
至晉代,有林堅八十一世孫林穎,林堅公四十六世孫,家族世為西晉重臣,由濟南徙籍下邳梓桐鄉,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林懋、林祿。長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祿初任琅琊王司馬睿府參軍,黃門侍郎,後佐東晉元帝即位建鄴(今南京),匡扶晉室,領合浦太守。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晉安郡。林祿為晉安林氏始祖.世代子孫,俱偕顯貴。歷晉、宋、齊、梁、陳諸朝,英才輩出,奕世簪纓。有「一王、二侯、九將軍」之譽。其後都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後子孫遍及福建、廣東、海南、江西、浙江、台灣等地。
閩晉安林十世林茂於隋文帝開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孫遂成閥閱,經文緯武,奕世簪纓,顯貴南國。傳至閩林十六世林披,兄林韜為闕下祖,弟林昌為台灣霧峰林家祖。批公生子九:林葦、林藻、林曄、林薦、林著、林蘊、林蒙、林邁、林蔇,同時擢為刺史。世稱九牧林,尊公為九牧林祖。
武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陳政之子陳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河南光州固始縣的林孔著隨從陳政(陳元光之父)將軍在閩廣征戰,屢立戰功,其後浦南(屬今福建漳州市)、福州東園、興化(莆田)及江浙兩廣。
唐末至五代十國,河南光州固始縣的王潮、王審知入閩,立閩國,其後發展成林姓較有影響的支系。有林延皓的「控鶴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碩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後安林」等支。
根據公安部2006年7月「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的統計對福建福州戶籍人口的姓名統計,福州市戶籍人口中人數最多的姓氏為「林」姓,共有970138人 ,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林芳、林輝、林燕、陳雲、林偉。
根據1996年統計資料,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國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約472萬,佔全省總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廣東省林氏約311萬,浙江省約184萬,台灣地區林氏約200萬,韓國約100萬,其他地區約500萬,在全球約2千多萬;林姓人口密度最高為福州、莆田、閩南、粵東及台灣。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准,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之亂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南安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為縣。
晉安郡:亦稱南安郡。東漢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隋朝初年即被廢黜,一說是在宋朝初年被廢黜。
堂號
濟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晉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據林氏族譜載,林氏得姓始祖堅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紂王剖心殺死。比干正妃夫人陳氏懷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縣)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後嗣得泉,因泉生於長林山,故賜姓林,易名堅。考河南淇水,地處古黃河之西,世稱西河,故林氏郡望為西河。「西河堂」名源此。
九龍堂:比乾的子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在客家人中,林氏的郡望還有西河郡,原因為其中一支林氏客家人的始祖來自西河郡(今鄭州附近),其堂聯為「九龍世澤十德家聲」。
九牧堂:唐朝時,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他先後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後來生了九個兒子,九子後來都做了州刺史。由於州刺史又稱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松卜堂:為江蘇省丹陽縣林氏支宗的堂號。丹陽林氏肇於宋代。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福建省進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陽縣令,此後便長住於此。林芳的長子伯一居於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從此,福建林氏在丹陽繁衍生息。丹陽林氏「松卜堂」的後人,按行序排列分為松卜、城市、北庄、大華等支。主要分布在大華、埤城、丁家壩、林家橋、北庄、繞庄、孟河、魏村、張庄、黃墟、董庵等地。在縣城裡,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鋪、寺前鋪、晉地墳、虞巷、安巷等族系。至2000年5月8日,丹陽在籍林氏宗人達21868人。林氏在丹陽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燦、林?等,均編入新修《丹陽縣志》。林氏宗譜始修於明成化年間,至1950年共修譜十次。
十德堂:來源於比乾的子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風的影響,各有才能,德才兼備,被時人稱為「九龍」他們的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忠孝堂:來源於皇帝御賜的堂號,因這支林氏人的史祖林悅以忠孝見稱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歷史上,還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對林氏漢人的屠殺,被迫改姓楊,俗稱「新楊」,其也是林氏後裔。
敦本堂:又稱「林月汀宅」,俗稱「大厝底」,位於台灣省南投縣竹山鎮菜園路4號。已毀於1921年地震。屬於三級古跡。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歷史。屬於台閩標准四合院建築,乃當時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屬私人宅院。該堂主體木質構造,為台灣十大古厝之一,亦為台灣雕工最為精美者。該堂為二落式建築,第一落屋頂為馬背式,門廳前具寬廣檐廊,並於壁面題字作畫。左壁彩繪花鳥草木,字題「竹茂」、「×得石花勝開」;右壁彩繪人物山水,字題「松苞」、「夜雨竹窗問語」。太師壁雙面木雕,前為松、鹿(取長壽多祿之意),後以窗欞組成「富貴玉堂春」字樣,其四角銜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祿壽齊備。第二落為正堂,屋頂屬頂硬山式,據說原為官式燕尾脊,後去燕尾。各門扇工法講究,精磨細琢,贊嘆不已。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護龍形成完整的四合院。如果可能,應該就地重建,不然殊以為遺憾。
崇本堂:俗稱「林祖厝」,位於台灣省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內。屬於三級古跡,初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竹山及鹿谷地區林氏宗親,為緬懷林氏先賢開山墾荒之德澤,於是募款建祠,祠內供奉開閩始祖「林祿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賢。崇本堂早年失修,首於嘉慶七年修築成宮廷式建築,雕梁畫棟,宏偉壯麗卻不失古色古香。復於1968年二修,最後則於1984年重建,這次除屋頂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築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朴質之風。但卻也免於「九二一」(公元1999年)地震之蹂躪,毫發無損。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飛尾式屋頂、山門的交阯陶福祿壽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題字;正堂的「文魁」、「選元」及「進士」匾額等。
編輯本段家譜文獻
全國林氏光遠堂族譜,(民國)林氏光遠堂眾孫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修篡,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貴縣維新印務局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有兩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全國林氏宗親錄,(民國)林清墩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遼寧旅順林氏譜書,(民國)林尚賢修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
江蘇常州遷常林氏家譜二卷,(民國)林文濤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浙江鄞縣新江林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民國)林慶芳、林純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西林家鹵林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項世淮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嶴底林氏宗譜一卷,(民國)吳顯龢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安徽宿松林氏譜牒,(清)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安徽潛山潛陽林氏族譜三十八卷,(清)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福建林氏開閩分支總譜,(明)林鳴盛序,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福建閩林大宗世譜六卷,附材氏入閩世系總圖,(明)林炳麟等修,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仙遊仙溪林大宗祠族譜,(民國)林弁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仙游印書局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福建莆田仙游縣檔案館。
福建泉州清源林氏李宗譜草創卷之三,著者待考,傳抄泉州林李氏藏本。現被收藏在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
福建晉江萬華林氏族譜,(清)林志堅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福建南安林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橫溪林氏族譜,(清)林文篆再錄,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廣東番禺林奉恩堂族譜,(民國)林懋康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澄海南砂林氏家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元秀纂輯 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二十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揭陽重輯長山林氏世譜,(民國)林右敘重輯,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潮安興昌印務局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中山林氏族譜一卷,(民國)林天椒纂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市檔案館。
林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林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林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林氏續修宗譜,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戊子年(公元1948年)九牧堂鉛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編輯本段字輩排行
福建漳浦烏石林氏字輩:「汝允仕敬敦廷夫德君希思日升恆萬壽松柏茂辰維皇降福山阜岡陵保定爾祿」。
福建漳浦港頭林氏字輩:「用邦匡確文汝甫仲吉升貽燕垂卿伯世德永爾昌展成振家遠同會衍慶長」。
福建石獅林氏字輩:「信恆有樹啟鼎登先士志維經世孫謀在振宗忠孝承光德英偉裕後徽」。
福建石獅東園林氏字輩:「朝經賢克日安邦載佑和亨貞喬木蟠根大深谷奇蘭鮮忠孝家聲遠奕世子刊賢」。
福建石獅玉山林氏字輩:「基宏際式正士文章華國器樹德為根本(諱行)貽孫謀燕翼子詩禮傳家聲簪纓以顯宗(字行)」。
福建平和林氏字輩:「爾子克碩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贊乃宏貽謀孔長蕃衍熾昌式昭猷訓德紹芳陽」。
福建蓮江林氏字輩:「雲士文華榮肅艾哲謀聖積善有餘慶材為邦國寶濱海川山秀含生鍾毓靈(諱行)善言君子德恭寬信敏惠存心本以仁學乃子孫珍禮義傳家法明德在新民(字行)」。
福建岐嶺林氏字輩:
福建金紫林氏字輩:「思永居繼先伯道日紹節太原若億萬德良克」……(從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
福建厚澤林氏字輩:「式秉邦遜克承大勛敬章君德統緒為昭子孫千億詩禮傳家」。
福建鈔坑林氏字輩:「孟元高振起輝光玉樹榮時承雨露潤日映枝葉新」。
福建永春林氏字輩:「聯芳超祖德統緒尚仁慈才美啟宗徽傳心通孝友」。
福建錦江林氏字輩:「維道世士秩迪德為敦本登科以顯宗忠孝傳家永(諱行)子孫良有智邦國振家聲存心宜守志學古重勤修(字行)」。
廣東揭西金坑林氏字輩:「喬木盤根大瑞日應茂時紹有開元俊振拔興世基乞旺春常在群英樂載熙忠國之精幹修身學禮詩雙桂流芳遠九龍毓秀奇祖德宗功盛人文蔚啟宜」。
廣東揭西錢坑,陽夏林氏字輩:「渭甫永惟崇伯宗尚子叔喬世登蘭玉盈階秀賢良應運生養恬安遷素忠孝衍先聲端穆貽芳遠義揚肇業宏奮庸昭偉烈繼武振鴻鳴松茂千秋蓋鵬飛萬里程」。
廣東潮安林氏字輩:「葉道資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經貽典則萬載暢宗風繹理期居敬臨民雅所先昭茲繩祖武念在即薪傳」。
廣西靈山林氏字輩:「林家世運長為善業能昌源流思福建遠祖念賓陽」。
貴州畢節林氏字輩:「鵬棲生單中懷土發枝作紹茂登科文明開國選全興正連長祖烈家聲遠騰輝百代昌積善源生裕敦仁品自崇安平知運泰和協兆年豐望峻惟山類心清與鑒同高材稱座輔厚祿愛恩隆」。
遼寧庄河林氏字輩:「文鴻輝成德義普克紹先世家永慶吉福澤同海天」。
山西文登林氏字輩:「植光培鍾汝懋輝基鈞治樂榮增鑒法,樹炳壇錫濟桂煜垣銓浚楷(火昆)堯鏡清本熙堂錦澤朴煥在銘淞」。註:山東榮成、威海、煙台、乳山、棲霞、牟平、海陽、遼寧大連等地林玉後裔各分支亦使用該字輩。
廣西博白林氏字輩: 原籍福建莆田,由閩入粵,明朝中期陸續遷入博白,字輩「道學輝宗為國寶,文章獻世步雲衢。明堂承運家聲遠,蘭玉奐衍德澤延。」
編輯本段古代名人林祿
披肝瀝膽,匡扶晉室,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的入閩晉安林氏始祖林祿林祿
"天上聖母"信眾過億的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 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媽祖.
至近當代,林氏一族更是群星閃耀,相映成輝。
林祿:把林姓從北方帶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響最大的"閩林"始祖。林默娘:"天上聖母,人間媽祖",是在東南沿海及台灣等地流行的俗語,被人尊為聖母或媽祖,把她當作保護神。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出海遠行者越來越多,被更多的遠航之人所尊奉。

G. 林鳳的貢獻及成就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4月21日,林鳳跟隨鄭成功渡海收復台灣,趕走荷蘭殖民者。鄭成功任命林鳳率水師為前鋒。林鳳身先士卒,屢建戰功。台灣收復後,林鳳奉命率部隊到台南縣曾文溪北屯田,開荒種地,開辟營盤田。在他領導下,把一個荒蕪的地區變成村社,荒地變成良田,成果顯著。他為開發台灣披肝瀝膽,作出了巨大貢獻。
林鳳因收復台灣和開發台灣立過大功,於康熙元年(1662年)官授統領水師署總兵、都督僉事。康熙二年(1663年)林鳳34歲,癸卯科中武舉人,任大武鎮總兵,功加左都督。
清康熙三年(1664年),福建總督李率泰約合荷蘭人攻打台灣。荷蘭侵略者軍隊重佔台灣雞籠(今基隆),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命勇衛黃安督水陸諸軍,並以林鳳為先鋒,進攻雞籠荷蘭侵略軍。在鄭軍強大的攻勢下,荷蘭侵略者被打敗撤出雞籠逃遁。林鳳在這次戰役中勇敢戰斗,奮不顧身,最後壯烈犧牲,為保衛寶島台灣獻出自己的年輕寶貴生命。時年是康熙七年(1668年)農歷十月初五未時,林鳳時年39歲。 為紀念林鳳之功績,鄭經將台灣林鳳屯兵墾荒的台南曾文溪北命名為「林鳳營」。林鳳成為「林鳳營」始祖,據傳還建立將軍廟奉祀。「林鳳營」在台南縣六甲鄉六甲西2.5公里處,為龜港村一部分。「林鳳營」是鄭成功時代閩南人開發屯墾台灣的著名紀念地,名字沿用至今,常有人到此考察參觀。此地屬嘉南平原,盛產稻米、甘蔗、水果。現成為台灣一重要市鎮和鄭成功開發台灣紀念地。
為表彰林鳳曾任統領水師署總兵官、都督僉事及他的卓著功勛,朝廷賜封「元戎」、「忠義」牌匾,今仍懸掛在康美村祖祠「林氏家廟」大廳。受祀台南忠烈祠,林鳳墓原葬「林鳳營」,其墓誌銘仍珍藏於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統一台灣後,由其弟林鳳翀(康熙五年武舉,傳亦為鄭氏麾下將領)把林鳳墓與夫人吳氏從台南遷回東山島同葬於埔頭村外埔山洋仔坑。墓葬至今完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墓誌銘現仍存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林鳳及其族親部分定居於台灣林鳳營、宜蘭、基隆、台南、彰化等地。林鳳祖厝在康美村「樓內」(即康美鄭成功城堡內)林氏家廟祖祠後面,現尚存。林鳳為收復台灣開發台灣保衛台灣作出巨大貢獻,他的事跡永載史冊。兩岸同胞永遠紀念這位鄭成功部將林鳳。
在台灣的康美籍鄉親十分熱愛家鄉思念祖家,常回祖家尋根認祖,多次組織返鄉省親團,有一次組織「台灣康美林氏宗親致敬團」近百人回鄉探親。台灣林氏鄉親還熱心捐建中小學教學樓、廣場、榕樹公園等,設立教育獎勵基金會等,台胞林氏宗親說:「我們要認祖,加深骨肉情,讓台灣林氏子孫,世世代代永不忘本!」

H. 冰心的簡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祖籍福建省長樂縣。

閱讀全文

與博白林氏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