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贊揚教育基金會

贊揚教育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9-25 07:21:12

❶ 靠努力成功的名人例子有哪些

靠努力成功的名人例子有伽利略、諾貝爾、華羅庚、屠呦呦、郎朗等等。

1、伽利略

伽利略家庭生活的貧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離開大學,失學後,伽利略仍舊在家裡刻苦鑽研數學,由於他的不斷努力,在數學的研究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他還發明了一種比重秤。此時,21歲的伽利略已經名聞全國。在他25歲那年,比薩大學破例聘他當了數學教授。

❷ 謝慧如的在泰華社會活動中的貢獻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謝慧如就開始投身於泰華社團活動之中,先後在潮安同鄉會、潮州會館、中華總商會等泰華重要社團擔任要職。1959年,謝慧如擔任旅暹潮安同鄉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之後,任該會第八屆、第十一屆理事會理事,第九屆、第十屆理事會財政,第十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962至1969年間,分別擔任泰國潮州會館第十三屆、第十五屆、第十六屆執委會副主席,以及第十四屆、第十七屆執委會執委。1968年,謝慧如還擔任泰國中華總商會新第一屆常務會董。1987年出版的《旅暹潮安同鄉會紀念特刊》稱:「(謝慧如)先生素抱卓識遠見,在肩負僑團重任期間,每當措理要務,莫不當機立斷。當其出任本會理事之時,對於創辦學校、建築禮堂、擴建新校舍各項建設,莫不竭力提倡,首獻巨款,以為同鄉楷模。當其膺任天華醫院副董事長任內,曾極力主張加強董事會組織,刷新人事,整頓院務。及其出任中華贈醫所監事長時,又號召該所理事,發動建設拍拋猜路新址工作,終於樂觀其成。在膺任潮州會館副主席任內,曾極力主張購置市區適當地點,作為籌建新會館址之場地,惜其主張不獲實現,使潮州會館之發展史,推遲十年以上。」 從上述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謝慧如雖然已在泰國最具重要性的社團——潮州會館和中會總商會的核心層中擔任重要職務,但他尚未能在泰華社會中一言九鼎。
謝慧如先生在泰華社會中大顯身手應則是始於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此時,謝慧如已是70歲左右的年齡,但身體尚健康。他順利調整了企業結構,並退居二線,讓其大兒子接班管理企業。1985年,他把自己的家產分成七份,自己留下一份,其餘分給妻兒子女。之後,開始把精力投入到社會活動中來。1986年至1996年的十年間,謝慧如連續擔任泰國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主席。1984年起,謝慧如擔任潮州會館第二十三屆、二十四屆名譽主席、二十五屆、二十六屆、二十七屆、二十八屆和二十九屆永遠名譽主席。1985年,擔任潮安同鄉會第二十屆名譽理事長。該會從1987年起設置永遠名譽理事長,謝慧如連續擔任第二十一屆、第二十二屆、第二十三屆、第二十四屆和第二十五屆永遠名譽理事長。此外,謝慧如還擔任泰國眾多社團的重要職務,如:泰國社會福利院主席、泰國介壽堂慈善會永遠名譽主席、泰華文化教育基金會主席、泰國謝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會長、天華醫院永遠名譽理事長等等。1995年,泰國中華總商會慶祝成立85周年時所出版的紀念特刊中稱贊:「謝慧如先生寓泰六十餘載,一向都熱心為泰國公眾和眾多的社會團體服務,在社會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對於泰國各社會團體的活動、建築和協調,先生更是熱誠為之效力,貢獻巨大,被諸多社團組織推以重任。」又說:「現先生因年事已高,為扶掖後進,對社團職務,雖皆辭卸息肩,但依然備受諸社團崇敬,尊為元老。」可見,此時的謝慧如先生已成為泰華社會的著名社會活動家。
在泰華社會活動中,謝慧如歷來以辦事果斷、處事公道、不存私心、出錢出力著稱。晚年尤其樂意為僑團排憂解難,泰華社會中許多難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得以圓滿解決,從而使他獲得了泰華社會各界的敬重。介壽堂物業歸屬問題的妥善處理,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
介壽堂於1963年10月建成,資金募集於當時的華僑。後來在介壽堂內由原介壽堂主席黃作明先生的兒子以參股方式建了一座醫院,用以救死扶傷,為社會做善事。醫院由黃作明先生的兒子管理。當時介壽堂的地皮產業在做契證用的是黃作明先生的名字,從法律的角度上講,是屬於私產。到80年代末黃作明病重住院時,許多僑領擔心黃作明百年之後,介壽堂是公是私說不清楚,要求盡快把這件事理順,讓公產歸公,把介壽堂辦成真正的慈善機構。「按當時的地皮房價,整個介壽堂可值10億銖以上。」 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需要既了解當時情況,又是泰華社會中德高望重者才能勝任。1962年介壽堂籌建過程中,謝慧如曾任籌委會的財政股委員兼建築股顧問,對當時的情況十分了解,加上他的人格威望,大家推舉他來處理這件事。謝慧如親自到醫院看望黃作明先生,表明必須改變介壽堂房地產契證的戶主的道理,雙方商妥處理的辦法。得知介壽堂要補償黃作明的兒子對於醫院建設的投資尚欠缺資金,謝慧如先生還主動捐資500萬銖。從而使最為泰華社會所關注的介壽堂歸屬問題得以順利解決。之後,介壽堂改名為介壽堂慈善會,成立董事會進行管理,成為泰華社會一個知名的慈善機構。謝慧如的努力贏得泰華社會高度贊揚。1993年3月27日介壽堂慈善會第一、二屆委員會交接儀式上,該會永遠名譽主席鄭午樓先生致詞時特別提到:「這個功勞應歸於現在介壽堂慈善會永遠名譽主席,我們的謝慧如先生。他出的力很大,才能夠實現公物『完璧歸趙』。…… 大家用非常平和、非常合理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使之很完美,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我剛才說謝慧如先生立了大功。」

❸ 贊揚南丁格爾的詩歌

美國大詩人朗費羅Longfellow所作《提燈女神》,原文為:

你手提一盞油燈,

腳步輕輕地,

穿過一個病房,

另一個病房,

巡視的目光,

如這跳動的火苗一樣,

燃燒著關愛、細心和責任,

這不是一盞普通的油燈,

從你點燃的那一刻起,

1854年的某個夜晚,

它就一直亮著,

一個半世紀的歲月並不遙遠昨天、今天,

那些白衣天使,

是被你的光輝指引著在平凡的日子裡,

雕刻時光,

追隨你的腳步,

她們在生命的田野里默默耕耘,

鏟除疾病的荒草碎石,

再一點點播種下,

希望和健康,

用辛勞和汗水

詮釋著敬業和奉獻。

(3)贊揚教育基金會擴展閱讀: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被譽為「提燈女神」,因她在克里米亞進行護理而聞名。

南丁格爾被列入世界偉人之一,受到人們的尊敬。她開創了護理事業,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1908年3月16日,她在88歲高齡時被授予倫敦城自由獎。「5.12"國際護士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的創始人而設立的,這一天就是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生日。

英國人把她看作是英國的驕傲,1867 年,在倫敦滑鐵盧廣場,建立了克里米亞紀念碑,並為南丁格爾鑄造提燈銅像,和希德厄·海伯特的銅像並列在一起。並把她的大半身像印在英國10英鎊紙幣的背面(正面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半身像)。

美國大詩人朗費羅Longfellow(1807—1882)為她作詩《提燈女郎》,贊美她的精神是高貴的,是女界的英雄。如今全世界都以5月12日為國際護士節紀念她。南丁格爾被列入世界偉人之一,受到人們的尊敬。

❹ 張思明的當代人物

張思明,男,漢族。出生於1957年10月。籍貫:上海。曾在北大附小、上海虹口一中心小學、江西鯉魚洲「五七學校」學習、勞動。1974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1975年起工作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數學組。他通過刻苦自學、頑強拼搏取得了自學考試的優異成績,是全國自學成材的先進典型之一(見中央電視台的專題片「自強鑄輝煌」)。
1981年起在職參加北京市高等教育數學專業自學考試。1985年獲得北京大學頒發的數學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和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公派在日本崗山大學教育學部研修日語和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
1991年在職在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系繼續攻讀學科教學論方向碩士研究生課程,1993年以全優成績畢業並獲碩士學位。
1992年被破格評為中學高級教師。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青年骨幹教師。199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學數學特級教師」稱號。
他熱愛教育工作,曾長期堅持擔任班主任。他熱愛學生,能從思想、學業、身體、心理等諸方面關心他們的全面成長。在教育上他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和無形教育環境的創設,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對集體、民族、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和自身的進取精神。他3次參加義務獻血,多次利用假期去京郊、張北、內蒙、沂蒙、新疆等教育貧困地區支教,助教。在教學上形成了以「數學課題學習」為特色的教學風格和大量實踐成果。
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和當選全市青年教師的「師德之星」。
1997年獲北京市「五四獎章」。
1999年獲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數學教育的最高獎「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一等獎。評為北京市當時最年輕的數學特級教師。
2000年當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1年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2003年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004年再獲北京市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 張思明同志熱愛教育工作,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75年參加工作以來,29年裡他虛心向老教師學習,長期堅持擔任班主任(20年)、年級主任(5年),模範履行教師職責。他有很強的事業心和使命感,熱愛學生,能從思想、學業、身體、心理等諸方面關心他們的全面成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深受學生和家長們的好評。所帶畢業班的學生幾乎全部升入大學,多次被評為北京市級先進班集體。還培養發展學生黨員兩人,校學生會幹部10餘人,2003年理科狀元等優秀學生。他的上百名學生在全國、全市的創新大賽、數學應用等競賽中獲獎。
張思明同志刻苦自學、頑強拼搏取得了自學考試的優異成績,是全國自學成材的先進典型之一(見中央電視台的專題片「自強鑄輝煌」)。他戰勝家庭帶來的種種困難(父親因公犧牲,母親重病,岳母半身不遂),在當班主任和滿工作量的條件下,完成了24門課程的自學考試並以全優成績完成了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和論文答辯(93年)。研究生畢業後,他毅然放棄大學的工作機會,回到基礎教育的第一線。
在教育上他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和無形教育環境的創設,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對集體、民族、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和自身的進取精神。他特別關心有特殊困難(殘疾、單親、父母離異等)的學生,用對學生一輩子負責的精神對待學生,為他們傾注了心血和愛心。如1985年,他所帶的班「早戀」問題比較突出,他就選擇了「早戀」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和教育引導對策為研究課題,通過觀察了解「早戀」學生的心理反應,通過大量個別工作,找到了「淡化、疏導和人生優選法」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相應的論文在1988年獲「北方八省市思想教育優秀論文」二等獎,為多家教育期刊轉載。
他發現學生近年來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較多,就選擇了「焦慮的形成與調適」作為研究課題,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焦慮的起因、表現、利弊影響,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為學生介紹多種心理調適方法,並指導家長進行相應的措施配合,使學生形成較好的心理狀態,相應的論文發表於《班主任之友》1995年第5期的首篇。
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用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結合學生出現的學習障礙和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技術指導,是他班級管理的一大特色。1996年他有關學生學習指導的德育論文獲全國二等獎。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和當選全市青年教師的「師德之星」。1997年獲北京市「五四獎章」。
在學校工作中,他講團結、講奉獻,服從分配,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難,一直承擔大負荷的工作量,多次參加義務獻血,多次利用假期去京郊、張北、內蒙、沂蒙、新疆等教育貧困地區支教、助教,多年一直熱情資助山東農村的三位貧困學生上學。在日本進修學習期間他心繫祖國,用自己出色的學習成果和人品贏得了國外導師、他國留學生稱贊和所在地留學生黨組織的很高評價。回國時他為學校帶回了價值60餘萬日元的教學設備和外匯。他三次被評為區級「先進教師」、五次被授予市級先進稱號,一次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張思明同志在數學教學、學生學法指導、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方面有豐富經驗和一批成果。評優保兩次獲一等獎。已發表的文章和參與編寫的著作達 150萬字,從87年起他參加了我校和海淀區的數學競賽的輔導工作,長期擔任市、區數學學校(原奧校)的兼職教練員。先後輔導了宗風華、江小輝等10餘位學生在全國數學、計算機競賽中獲獎。1993年作為北京隊的主要教練之一和何老師一起帶隊參加了中國奧林匹克冬令營(山東大學),獲得團體第二名。
作為跨世紀接班人的青年教師,他認為不能僅滿足於學習借鑒前人的經驗,停留於「傳道授業解惑」的程度上。要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是一個教師成熟的標志。他要求自己,一定要通過認真學習和鑽研現代教學理論和身邊老教師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點。
張思明同志從1993年起開始進行「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模式和中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探索和實踐。他在數學教學中突出表現了激發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教學特色和風格。近幾年為全國、北京市、海淀區做了多場大型公開課,每次都有上百名教師參加觀摩,受到廣泛好評,產生較大影響。1999年獲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999年9月獲全國數學教育的最高獎「蘇步青數學教育一等獎」。
2001年他在全國50多位教師中,以20餘位專家的全票當選,參加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做為第一報告人,在全國宣講他做數學創新教學的成果,報告13場,行程2000里,受到全國聽眾的一致好評和很大反響。媒體有不少報道。
張思明同志從1999年起參加了國家教委主持的《國家數學課程標准》的研製工作,現在是高中《國家數學課程標准》的研製核心組成員。是新課程開發和推廣工作中少見的一線教師代表。2004年作為副主編參與高中數學新教材(北師大版)的編寫。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課題(「跨世紀園丁工程」「特級教師計劃」專設課題)——「中學數學創新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科研任務(2003年已結題,被評為20M年北京市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
在教學上,他通過數學課題學習等多種形式,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他的學生中有6 人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1996,2002)中獲獎,3人在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中獲得一、二等獎。有130多人次在北京市高中數學知識應用競賽中獲獎。輔導的學生葛鑒橋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他撰寫的40餘篇文章、150餘萬字的著作中在全國和市級以上評比中獲獎的就有8項,1998年獲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四屆「孺子牛金球獎」,1999年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一等獎和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00年獲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2001年當選「全國優秀教師」。2002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他多次代表北京的教師到香港、美國斯坦福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今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新課程國家級培訓中,他作為數學高中新課程標準的研製者之一,在培訓中發揮了骨幹作用,他的專題報告,引起全國參與培訓教師的高度贊揚。
他在總結自己的工作時寫下了這樣的話:「我常聽到一些年輕的朋友抱怨命運不好,沒有機會,其實比起「老三屆」來我們要幸運得多。只有當自己真正有了「內動力」,才會發現機會,珍惜機會,抓住機會。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我覺得影響青年人成長的最大障礙,不是環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滿足、自我原諒、自我開脫,是不甘寂寞、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這種輕浮的「瀟灑」。人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會都是「艷陽天」,總會遇到一些溝溝坎坎。我們既要想到不耕耘就不會有收獲,更要想到有十分的耕耘並不一定有十分的收獲。但是最重要的是先要去耕耘,因為人生的「季節」是不等人的」。作為教師保持「職業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條,那就是終身學習、不斷進取」。

❺ 高新民的師生熱議

龍鳳連(2011級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句好不誇張的贊揚,高老師的學術成果就算不是全國學術成果最多的人,但至少也是成果最多的人之一。提起同學們對高老師的印象,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高老師對教學絕對是認真負責,高老師不但對自己嚴格要求,基本上堅持每天寫2000字的內容,對同學們的學習也是從不鬆懈,嚴格按照學校的規定,要求同學們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對所提問題要求分點回答,並且課堂上盡量踴躍發言。另外,對同學們的課程論文的寫作也是一步步輔導到位,首先從論文的選題開始,同學們有了意向的選題高老師引導同學們如何確定最佳選題,對於每一個同學上交的課程論文,高老師都一一詳細評閱,然後召集大家,對每一個同學的論文進行逐一點評。高老師始終把兩件事作為自己生活的主要內容,一件是做學問,另一件就是做慈善。高老師的學術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今年高老師憑借《東西方心靈哲學的對比研究》獲得了80萬元經費的項目。在生活上,高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勤儉節約,高老師本人也是以身作則的,未經他的允許任何人都不得給他買新衣服。自1995年以來,高教授就開始默默地用自己的工資幫助貧困學生,在部分貧困山區學校發動「告別鹹菜活動」,興建、援建希望小學。2004以來,高教授為擴大社會資助范圍,發起以扶危濟困、拯救和振興教育為宗旨的「惠濟行動」,號召、吸納更多社會人士參與助學慈善事業,成立逸華慈善基金會,創建逸華慈善基金網站。截至目前,高教授本人已捐資約80萬元,社會募捐善款約300萬元,先後資助了約1500多名貧困學生,興建、援建3所希望小學,在2所小學發起的「告別鹹菜活動」已達到7年。 楊玉渟(2011級馬克思主義哲學):跟隨高老師的這兩年裡,使我價值觀念改變最大的是他的幸福哲學,他常常讓我們學會自己思考人生,學會追問到底怎麼樣的人生才算幸福。對幾年前還很稚嫩的我來說,幸福就是花不完的錢、足夠大的房子、吃不完的美食,現在想起會覺得自己有些可笑,尤其是在逸華做志願者之後,我有緣讀到了一些真摯感人的申請書,在親眼看到申請表裡一些同學的困境後,我內心許久不能平靜。我很感謝高老師,是高老師從不停歇的善舉、是在逸華這個家庭里,讓我深刻認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才明白人生的幸福來自知足,只能讓自己開心一時的那並不算多的錢,卻能改變他人一輩子,這才是「施比受有福」。
檀沐延(2012級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印象中的高老師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長者。學術專一,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嚴肅負責;心地仁慈,溫和可親。在學術上,高老師是我見過最專注認真的一位老師,歲月的歷練讓尊敬的高老師養成了每日定時學習的好習慣,無論嚴寒酷暑亦或於百忙之中,他都能堅持每日讀書,樂此不疲。當然,高老師讀書的高效率也是出了名的,這歸於他專注的態度同樣還有獨特的記筆記方法。高老師說過,做學問是辛苦的,是需要犧牲很多東西的,只有真正做到心無旁騖方能潛心研究,捕獲真知。高老師有句有名的話語,讓我們都覺得既真實貼切又發人深省,他說:「做學術要敢於坐冷板凳」。細心體悟,不覺果真如此。在教書育人方面,不得不說,高老師是我見過最為嚴厲的老師。或許是因他那種不怒而威的處事風格,最多的可能還是因為他值得尊敬的學術精神吧。初見高老師是在研究生考試復試的時候。由於深刻的感知到自己才疏學淺,功底不牢,面試的時候心中無比忐忑。進入面試教室的瞬間,我就被當時的場面震懾住了。以高老師為首的幾位老師面容嚴肅地坐在我的對面,回答問題頓時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組織語言。幾位老師很嚴厲的指出了我的不足,好在高老師循循善誘最終引導我能夠圓滿解答。如今回想起來,場面依舊驚心動魄,高老師他們不苟言笑的認真和嚴肅使我認識到教書育人是件多麼神聖的使命,不容許有半點僥幸和敷衍。在接下來高老師成為我們任課老師的一年裡,我們更加深刻的領略到高老師的嚴肅認真。從課前准備,課堂筆記,當堂提問到課間探討,高老師一貫秉承高要求的師風,使我們能夠獲得真知,充實了我們匱乏的心靈。對於高老師,還有一點是非常值得提及的,那就是他的仁慈寬厚,默默奉獻。講到這里,可能會問,剛才不是說到高老師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嗎,為何又是宅心仁厚,善良高尚的?那是因為,我們的高老師是一位對學術要求嚴謹,但生活中對一切人或事物都非常仁慈的老師。他發起了逸華教育基金,並帶領多位捐資人定期進行捐助。十幾年來,高老師和多位捐資人資助的學生不計其數。身為逸華教育基金志願者的我,在逸華的一年多里深切的體會到了高老師發起的逸華教育基金是多麼神聖的一個組織。發起人,捐資人,所有的志願者都不求回報,付出點點滴滴的心血,只為能夠幫助到需要我們幫助的同學。在逸華的日子裡,感動我的事例數不勝數。但是我始終都記得高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句話:「留心生活里一切需要幫助的人,主動聯系他們告訴他們,我們有逸華。」這句話如此朴實,卻讓大家熱淚盈眶,感動至今。
王岸(2012級外國哲學研究生):高新民老師是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史、心靈哲學、宗教哲學和人生哲學。高老師在在學術研究上有著極高的而造詣,在《哲學研究》和《自然辯證法通訊》等雜志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並出版多部譯著和專著,研究成果斐然,尤其是心靈哲學研究領域,堪稱中國心裡哲學研究的奠基者。我之所以跨專業報考哲學研究生也可以說是慕名而來。心靈哲學的研究歷史與其他主流方向相比並不長久,但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已被建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研究領域,它與其他諸多學科,例如心理學、物理學、神經科學等等都是緊密聯系的,所以要研究心靈哲學不光要有對哲學的深入思考,同時也要廣泛關注其他學科。高老師正是這樣一位知識面廣泛而又思想深刻的老師,在他的課堂上我們不僅學習到專業的哲學知識,同時也掌握哲學與其他領域的關聯,全面把握每一理念的發展,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拓展了我們的思路,令我們獲益匪淺。
殷筱:對高新民的印象——愛憎分明的老師。自從1994年第一次接觸到高新民,至今已經整整18個年頭,從最初的師生關繫到如今以同事相稱。在殷筱看來,高新民自始至終將其看作自己的學生。回憶起自己與高新民的第一次「從批評開始」的見面,殷筱仍然記憶猶新。1994年,高新民作為自己實習的帶隊老師,組織學生一起見面,殷筱由於當時外地同學前來,因故缺席。第二次見到她時,高新民當即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本以為沒有在老師心中留下好印象的她,卻還是在最後評上了「優秀實習生」。「高老師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殷筱說。也正是因為高新民的影響,使她從原本的思政專業轉向報考了哲學的碩士,正式成為了高新民的「門下弟子」。在參與《現代批判心靈哲學》書稿編寫的時候,高新民將殷筱上交的書稿密密麻麻的寫滿了批註。「這要比我交上去的原稿字數還要多,差不多有3萬多字,甚至連標點符號和錯別字也沒放過。」殷筱說,「直到現在,我自己也有學生了,高老師也時常會檢查我的任務進度,把我還是當作學生一樣。」「每個老師都有對口援助的學生,還會時不時回復學生們的來信。」聊起與逸華基金的故事,殷筱覺得充實而又溫暖。在她看來,當時老政法學院80號員工有70多人都被帶動起來參與其中,「你100我300的場面,全都是自發形成,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大家對於高老師的絕對信任。」在承擔多項科研壓力的情況下,高新民還時常帶領著這些教研室的其他老師們去希望小學看看那些孩子們。對於自己的衣著打扮,高新民則時常穿著自己兒子不穿的衣服進出學校。「我也時常半開玩笑的問他,你什麼時候可以換套新衣服啊。但卻從來沒有看到他穿新衣服。」殷筱回憶道,「連夫人也不能擅自為他買衣服。
劉明海:對高新民的印象——全心治學的學者。「高老師曾說『學術,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做學問是一種享受』,他自己也實踐者這一點。」劉明海如是說,「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後,高老師肯定就會在書桌前開始工作。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使他患上看糖尿病。」在劉明海的印象中,高新民為了搞學問,可以為此遠赴國家圖書館去搜集大量的復印數據來給自己的學生使用。在其自身編著的《非存在研究》時,100萬字數的書卻讓他做出來300萬字的讀書筆記。「還記著自己有次上課走神,高老師很快就發現了,把我一頓臭罵。但是至今的哲學素養全部來源於高老師的教導。」劉明海回憶道。劉明海說:「每次講康德哲學,高老師總會在講課之前看一遍,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就等於有二十多次重溫了大量的康德著作。」劉明海總還記得高新民說過的一句話——他不喜歡別人,但為了學生他願意!劉明海坦言,連自己的兒子,高老師也都未曾動用關系去幫兒子,但是為了自己的學生,他卻依靠自己的關系和很多信息,去拓寬學生們的就業面。談及生活,劉明海用了一句論語來闡述了自己眼中的高新民。「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起言也善。」在劉明海眼中,高新民外表看起來雖然令人害怕,但在接觸之後卻能發內心的善良,是一種君子的風范,坦盪的胸懷。
王世鵬:對高新民的印象——知行合一的大師。「每天6個小時的讀書時間對於高老師來說是雷打不動的。他其他事情可以不做,但是這個必須完成。」說起對於高新民的第一印象,王世鵬脫口而出。對於學問堅持,始終是高新民的追求。「今年10月剛剛獲批的80晚社科基金,僅申請材料一項就寫了近20萬字,相比其他類似只有幾萬字而言,足見其在學術上面的苦心孤詣。」王世鵬說。「在高老師的課堂,雖然已經是研究生了,但是還像高中生一樣每節課都會隨機點人回答問題,有時一節課也不僅一次,讓你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談起慈善,王世鵬坦言:「高老師在整個逸華基金運營的過程中堅持『0』成本運作,整個基金的運行不用一分錢善款,並且從未主動對外宣傳。」對於個中緣由,在王世鵬看來:「王老師也只是想簡簡單單的做慈善而言,並沒有想過其他事情。」對於慈善,高新民更強調的是一種人文關懷。在他看來,慈善捐贈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物質,更加需要對於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在他的堅持下,逸華基金的志願者們堅持對於受捐者進行跟蹤回訪。他希望用一種家庭式的方法來打消貧困學子內心的自閉。而談起對於高新民的個人的詮釋時,王世鵬選擇了「知行合一」四個字。「高老師不僅僅是因為喜歡王陽明及其學說,更是因為他將做學問與做慈善兩者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一方面研究科學理論,另一方面關注個人心靈,從而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廖存希:有車、有房、有錢、有地位似乎已成為多數人衡量幸福的標准,但是總有那麼一群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堅持不懈的播撒希望的種子,總有那麼一群吐露千萬絲希望的「春蠶」,為社會,為國家更是為自己,因為有一種幸福叫行善。為山區孩子搭建築夢舞台,堅持了18年的「心靈教授」高新民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別山師魂」汪金權、新疆孩子的「春媽」、學生心中的「好姐姐」吳建成、「好大叔」魏友階……在一路泥濘的那條幸福小道上總有他們的傳播愛與希望的身影,給千萬個心靈送去溫暖與希望的「你」何嘗不是獨一無二的?那唯一的「你」,那甘於普通的「你」!雖沒有參與,但聽說采訪高新民教授的過程不簡單。起初他不願接受采訪,害怕被報道後有礙於他繼續進行「幸福實驗」。

❻ 梁宗巨的主要貢獻

梁宗巨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史方面,他從事數學史研究由來已久。
50年代初,國內幾乎見不到中文的世界數學史專著,僅有的兩本專題論述還是1931年翻譯的,1956年翻譯了《數學簡史》,還有的是個別講義。1977年國家擬定的「數學各分支學科規劃(草案)」中對數學史部分這樣寫道:「目前中國對整個世界數學史的研究基本是空白。」這使廣大數學工作者在教學和科研中都感到非常不便。梁宗巨在50年代就深有體會.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開始鑽研數學史,利用業余時間查閱了大量文獻,將世界數學的發展沿革進行了總結,並在校內做了演講,受到師生們的歡迎。大連市數學會得知後特意邀請梁宗巨給全市中學教師作專題報告,引起很大反響。1955年7月,中國數學會大連分會將這一材料作為「學術報告資料」印發,題為《數學發展概貌》。這便是《世界數學史簡編》的雛型。
《數學發展概貌》共有6萬多字,開篇就闡明「為什麼要研究數學史特別是中國數學史」,提出數學史研究對深入理解數學,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進行數學教育和發揚文化遺產等方面的意義。隨後採用中西相間的方法將整個世界數學史做了概括性敘述。這時,幾件事的發生促使他下決心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1955年,北京天文館館長陳遵媯出版了一本《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他在序言中講到:抗戰前夕國際天文協會要搜集中國古代天文學史料,推舉日本花山天文台台長山本一清負責,而沒有找中國人。陳先生很氣憤,認為這是中國人的恥辱,於是就下決心寫了這本書。這件事對梁宗巨觸動很大.他認為,祖國的數學成就也應該很好地加以總結;但要做出公正評價,必須加強世界數學史的研究,知己知彼,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
無獨有偶,英國學者李約瑟(J.Needham)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一卷於1954年問世。該書計劃寫七卷,其博大精深受到世人的贊譽。然而,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卻要外國人來總結,雖說學術無國界,但畢竟是中國學術界不光彩的事。
《數學發展概貌》在大連市得到好評,引起省教育部門的重視。1955年11月遼寧省教育廳經過作者同意和修訂,將這一材料印發全省,供數學教師學習和教學參考。1956年國家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後科學研究受到極大重視.就在這年,上海新知識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前身)找到梁宗巨,談起當時國內還沒有一本系統介紹世界數學史的書,希望他能將《數學發展概貌》擴充,寫成一部幾十萬字的學術專著.這對梁宗巨來說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大鼓勵和支持。他爽快地答應下來,並約定兩年後交稿。
此後,梁宗巨便全力從事寫作。他花費了大量資金訂購外文原版書,同時廣泛搜集國內學者對中國數學史的研究成果,積極建立聯系,進行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李儼多次為他寄來珍貴資料,並寫信鼓勵他的研究和寫作。關肇直審閱了部分手稿,提出寶貴意見.這些都使他倍受鼓舞。
然而,一年後反右運動開始了.頻繁的政治活動大量擠佔了學術研究時間.又不到一年,梁宗巨被拔了「白旗」,學術研究只能轉入「地下」,「兩年後出書」的計劃也因而落空.不過,他的寫作仍在繼續,專著不讓出,就將其中的一部分寫成專題論文。「僧一行發起的子午線實測」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
1962年,梁宗巨又作為骨幹教師受到重用.但寫書只能業余進行。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到1966年,已經寫好了45萬字,即將脫稿了。
不幸,厄運又一次降臨。「文革」一開始,梁宗巨就被關進了「牛棚」.這十幾本抄寫得工工整整的手稿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的罪證,在抄家後一一扔進火堆燒掉。十年心血毀於一旦!後來帽子越扣越大,迫害逐步升級,冤案期間他的數學史研究又延誤了長達12年。
1978年,梁宗巨得到平反後,作為遼寧省代表參加了中國數學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理事。這時,他又萌發起重新撰寫數學史專著的願望。同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向他約稿,正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當即欣然接受,並表示要加快速度,把損失補回來。
重新寫作,困難是巨大的。原稿被焚,不少材料散失,原來的許多思想已因十幾年的經歷而淡忘,需要重新整理、構思.此時校、系領導給了他很大支持,專門安排了寫作時間和條件。國內外親朋好友也從四面八方寄來資料。出人意料的是,當年的手稿中有一本被一名有正義感的學生秘密珍藏起來,當他聽說老師要重寫數學史,便欣然寄還。這一切都使梁宗巨深受感動,並化為寫作的動力。他拿出了拚命精神,閉門謝客,每天工作十幾小時,終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趕寫出近40萬字的書稿。出版社將它作為「急件」處理,在審閱、排版、校對等環節上給予充分合作,使書稿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及早印行.1980年8月,38萬字的《世界數學史簡編》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從約稿到書的問世只用了兩年時間,成為出版界少有的高速度.然而,距離他1956年開始寫稿,時間已過去24年。個中甘苦,令人感慨萬千。
《世界數學史簡編》的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新華社為此發了消息,各大報紙予以轉載。《光明日報》先後兩次報道它的出版和發行。《讀者之友》、《生活》等雜志相繼發表讀後感和作者介紹。《遼寧日報》向全省讀者作了推薦,稱贊此書「不僅適合專業數學工作者參考,而且是一部較好的數學知識普及讀物」。《中國出版年鑒》(1981)在圖書評介中對它作了專文介紹,並預言「它將為數學史在中國的研究和普及提供很大方便」。該書作為推薦圖書參加了莫斯科、德國、香港等地舉辦的國際書展。
仔細閱讀《世界數學史簡編》可以發現,它是一部格調清新、文筆優雅,且論述嚴謹、集學術性和普及性於一身的著作。全書引用了幾百種參考文獻,力求達到言之有據,並為讀者進一步研究提供資料。在論述外國數學史的同時,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了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及貢獻,使讀者可以全面了解中西數學產生、發展及其相互影響的歷史.書中對許多具體問題有著獨到見解,例如,首次定量地指出祖沖之密率。
書中「第四編」從數學史教學角度選輯出7個專題,使之在同類專著中顯出自己的特色。該書出版已有14年,實踐證明它經受住了歷史檢驗,已成為專業研究和教學的重要參考文獻。梁宗巨本人對此謙虛地說:「這是一本簡編,很不成熟,只想拋磚引玉,為開展數學史研究作些准備工作。」他正著手編寫百萬余字的《世界數學通史》,以求在有生之年徹底實現30多年前立下的宏願。 作為數學教師,梁宗巨的教學非常出色。自1953年起,他一直是系裡的教學骨幹,曾任數學分析教研室主任,現任數學史研究室主任,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進修班講授各類數學專業基礎課和數學史專業課二十餘種。
梁宗巨對教學採取知難而進的方針,通過教學提高自己。他認為,越是自己不熟悉的課,經過認真鑽研備課,收獲就越大。每接一門課,他都要提前幾個月開始做准備,悉心鑽研國內外有關的各種教本,反復推敲每個定理的證明方法,再將對各種問題的研究情況及參考資料工工整整作成筆記.許多後來發表的文章就是他在教學中的研究心得。這樣的教學筆記一共存有60多本,體現了他刻苦鑽研,一絲不苟的執教精神。
梁宗巨的教學很受學生歡迎,以致於每個聽過他講課的學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數十年後仍記憶猶新.有幾位現在已是副教授的學生回憶說:聽梁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他能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講得生動有趣。有一次,梁宗巨因牙疾動手術,當他出院後出現在教室門口時,教室里爆發出長久的歡呼掌聲。教學受到這樣的歡迎,不僅因為他有豐富廣博的專業知識,而且與他注重教學方法分不開。早在上大學時他就讀過一些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書籍,後來在教學實踐中又不斷總結經驗,課後認真回顧成敗得失.因此無論是講課還是做報告,都得到好評。
1979年後,梁宗巨一直擔任研究生課的教學。聽課的人數少了,授課方式變了,但他備課、講課的認真態度絲毫沒有改變。即使是重復課,每一遍也都有新的內容。他講課從不看講稿,涉及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信手拈來,顯示出扎實的基本功.他的課既有最新的成果介紹,又有存在問題分析,對學生的學習和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梁宗巨在教學中注意為人師表,且作風細致,誨人不倦。他在為學生審查作業或論文時,連一個錯用的符號或標點也不放過。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他不是單純指出了事,而是盡量找出犯錯誤的原因所在,並引據說明。這樣做往往要多費不少時間,但對學生幫助極大.幾年來在他周圍培養起一批批年輕教師,數學史研究與教學已形成梯隊,日益發展壯大。梁宗巨本人獲1985年度遼寧省模範教師和1986年度省優秀教師及大連市模範教育工作者稱號,1987年被評為大連市優秀知識分子,1988、1993年成為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教育界),1989年被評為全國歸僑、僑眷優秀知識分子,1993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一等獎。 1978年,就在梁宗巨被平反的當年,他被選為大連市勞動模範.以後幾乎連年獲獎,曾6次被評為大連市勞模,1980年還被評為特等勞動模範。這其中自然有他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因素,但還有相當大的成分是因為他在數學應用方面的貢獻。
1969年,梁宗巨參加大連海港的科研組,進行可控硅充電器和直流調壓器研製的計算工作,於第二年試製成功.1973年以後在市內參與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和正交試驗設計,卓有成效。通過實踐還寫了「優選法中的分數法與解析度法」提出新方法。1974年他先後到幾個工廠工作,如協助大連石灰石礦搞連續微差爆破的理論推導與計算;在大連油泵廠開門辦學,推出掛輪比的新方法;為大連第二電機廠和大連工礦廠翻譯進口機器的技術資料等。同年9月,他又被大連化工廠特邀參加大檢修工作,用統籌法對全廠檢修工作的各項工序做了合理安排,在工廠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利用原有的人力物力,使總工期由一個月縮短為四天半,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博得工廠幹部群眾的高度贊揚。
1976年11月,商檢局派人向遼師求援。當時中國向加拿大購買小麥,規定了各項質量指標,但甲方常常不按合同規格向我運貨,還不承認我方檢驗的結果。學校派梁宗巨去協助計算。他根據國際通用的抽樣檢查理論,重新核對並改進了原來的方法,使我方在索賠談判時有了確鑿的數據和理論,為國家挽回17萬美元的損失。他還在國家海洋局東北海洋工作站(現為海洋環保所)等單位講授回歸分析、方差分析、正交設計等方法,並結合實際問題做了計算,受到普遍好評。
海城和唐山地震後,全國各地掀起一陣防震熱潮。大連市地震台與遼師建立聯系,求助預報地震的數學工具.梁宗巨從此參與地震台工作兩年多。他根據地震台提供的觀測數據進行研究,運用波速比異常,震級頻度關系的b值計算等七八種方法預報地震的發生與發展情況。曾正確預報過旅順龍王塘地區出現的小地震。其中用最小二乘法計算震中與發震的准確時刻等方法頗有新意。1978年初,大連金縣地震台出現類似海城和唐山大震前的跡象,市委為此專門召開會議。梁宗巨利用電子計算機作了一個星期的計算,判定這種現象是氣象因素(主要是氣溫)的干擾,因此在會上提出大震發生的可能性不大的意見,促成市委暫緩疏散的正確決議,避免了大量的經濟損失。此後,他多次參加全市性地震會議,還數次向大連警備區、復縣某部隊等單位傳授地震計算方法、提供地震圖表等。
梁宗巨在數學應用中能做出貢獻不是偶然的。他善於發現問題,喜歡刨根問底,並能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例如,他曾總結了民間作正五邊形的一種簡易方法,後又利用連分數理論對它做了改進,大大減少了誤差。這種精益求精的進取精神,使他在應用數學知識時,不斷取得成果。 《世界數學史簡編》的出版提高了梁宗巨在學術界的聲望.1981年,在梁宗巨的建議和努力下,中國數學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在大連聯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數學史學術討論會。會上籌備成立了數學史分會,梁宗巨任籌備組(後為理事會)成員。這使廣大數學史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組織,對全國數學史研究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1982年,國家教育部批准了遼師數學繫世界數學史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梁宗巨成為國內第一個該方向的研究生指導教師。從此,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數學史的教學和科研中。
1984年,梁宗巨擔任《中國大網路全書·數學》的編委和數學史分支副主編,除撰寫幾十個條目外,還積極協助組織稿件,審閱其他有關條目,提供大量數學家的照片,並對外國數學家的譯名問題提出系統的意見.
數學史離不開數學家,數學大廈是千萬個數學家一磚一石建造起來的。寫一部數學家辭典是梁宗巨長期的心願。1983年,山東教育出版社的編輯來大連商討此事,與他的想法恰好合拍。他充分發揮數學史研究室全體人員的積極性,經過5年的努力,一部由梁宗巨主編並參加編寫的《數學家傳略辭典》終於出版了.該書收錄數學家2200餘人,並列出數學家論著題名原文。
梁宗巨常說:他決不當掛名主編;只要落名字,就要干實事;無功受祿,問心有愧。有的出版社或作者想借他的名聲出書或合作,他認為自己不能參加工作便婉言謝絕.而只要是他接受的任務,便全力以赴工作,往往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勞動。在《數學家傳略辭典》的編寫過程中,近百萬字的手稿他逐字逐句,逐個字母地審改過幾遍,數百張數學家的相片他逐個核實選取。另一部《中學數學實用辭典》的編寫也是如此.梁宗巨任主編後,從組稿到編審乃至校對,每個環節都不放鬆。全書76萬字,同樣是逐字批改,數易其稿.該書1987年出版後連年獲得省市獎勵,1989年又榮獲第三屆全國優秀圖書獎。
梁宗巨著書立說講究深入淺出.他對中國數學發展的綜合性評述自成一體,對「零的歷史」一類具體問題的分析研究則淋漓盡致.他沒有門戶之見,能集百家之長為己所用;但從不掠人之美,引證之時必注出處;也不盲從權威,疑問之處必有深究.他為人正直、熱情,在學術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因此受到學術界的尊敬。許多數學史工作者得到過他的幫助或指教。一些工人農民也曾受惠於他的扶植。梁培基的故事早已通過報紙雜志流傳開來,並在1984、1987和1990年三次受到宣傳報道。這位河南封丘縣的普通農民,在1982年經梁宗巨推薦於《數學研究與評論》上發表了他的雙重幻方研究成果,導致了他在1985年成為組合數學專業會議上唯一的農民代表,作了專題報告,並從此立足於學術界。梁宗巨為了驗證梁培基的計算結果花了整整幾天時間,同時幫助改寫了論文,而發表時卻拒絕加上自己的名字。
梁宗巨的成就與他的賢內助陳善魂的幫助分不開。陳善魂念大學時是外文系的高材生,畢業後放棄了去英國深造的機會,四十多年來與梁宗巨風雨同舟。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她將養育子女及家務勞動全部承擔下來,並在工作上充當助手:抄寫文章,搜集資料,處理信件,整理圖書等等,為梁宗巨的教學和科研節省了大量時間。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鼓勵更是無微不至。
梁宗巨已過古稀之年,深感時間的珍貴,每天仍伏案工作十幾個小時,他已完成《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新譯本的主審、作序和全書導言,又寫出《數學歷史典故》一書,該書以豐富史料詳盡闡述了初等數學中若干基本概念的淵源及演化.他還參加了科學出版社和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學家傳記大辭典》的編寫,擔任數學家部分副主編,並已寫出一部國內首次系統研究希臘數學的專著《希臘數學家傳》。他還參加了上海辭書出版社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等單位組織的科研項目。此外,還有他早已計劃的百萬字的《世界數學通史》。他為自己至少制訂了15年規劃,決心將有生之年全部貢獻給數學史事業。

❼ 歌頌祖國贊美喀左校園老師寫一篇作文

在教師節到來前夕,首都師范大學校園的綠蔭紅牆之中彩旗飄舞,彩燈高掛,充滿了節日般的熱烈氣氛,全校教師正在積極地准備迎接第18個教師節的到來。對於首都師大師生來說,今年的教師節與往年不同的是,一場中央電視台承辦的慶祝教師節大型文藝晚會即將在這里隆重舉行。 為慶祝第18個教師節的到來,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之友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 ,中央電視台承辦的大型文藝晚會《共和國的歌聲——教師禮贊》9月6日晚19:30分在首都師范大學運動場拉開帷幕。 晚會在「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的優美歌聲中開始。由李光曦、楊洪基、劉秉義、葉佩英、王潔實、謝麗斯等演唱的「校園的早晨」、「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白樺林」等三組建國以來不同時期的校園歌曲給師生們帶來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由李谷一、湯燦、葉凡、馬子躍、付笛聲、任靜等演唱的「共和國之戀」組歌:「祝福祖國」、「親愛的中國我愛你」、「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激起了師生們無限的愛國之情。當首都師大校友杭天琪、朴樹、小柯為老師和同學們唱起一首首人們熟悉的校園歌曲時,台下的觀眾更是興奮地合著節拍共同高唱,無數的熒光和旗幟在夜空中閃爍,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校園夜景。整台晚會唱出了時代主旋律、歌唱共產黨好、歌唱社會主義好、歌唱改革開放好。演出緊扣時代脈搏,熱情歌頌了人民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出的無私奉獻,歌頌了全體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奉獻進取的紅燭精神,鼓舞全體師生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裡面的歌曲都是你問題所要的,你自己挑選吧!!!

❽ 天才出自勤奮的例子

故事一: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

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贊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

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里,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

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 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故事二: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後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

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後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

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故事三:

我國青年數學家陳景潤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堅持每天凌晨3點起床學外語,同時每天去圖書室,沉浸在數學符號的海洋之中。

有3天中午,管理員臨走時曾大聲喊叫,問裡面是否還有人,但全神貫注看書的陳景潤啥也沒有聽見,於是他被反鎖在裡面。後來他望著那緊鎖的大門,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覺飢餓,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書堆中。

陳景潤同志正是由於這種勤奮,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故事四: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准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故事五: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

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❾ 勞動模範的故事

一位退休三輪車工人,為了讓窮人的孩子上得起學,在他74歲的時候,重操舊業,決心用自己的雙腿,給貧困學生踩出一條希望之路來。在隨後十多年裡,他把蹬三輪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獻給了學校、教育基金會和教育機構,用以資助貧困學生。據統計,他的捐款累計高達35萬元,共有300多名大學生受益。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他為貧困學生奉獻的是相當於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直到將近90歲高齡,他捐出最後一筆錢,才無可奈何地說:「我干不動了……」
這位老人名叫白芳禮。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登在報紙上,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世界,曾經有這么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報紙上說,他的事跡「感動中國」。以中國地域之廣大、人口之繁庶,不可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白芳禮老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而此時此刻,我卻清楚地感知,起碼我自己,正在為這位已經作別人世、步入天堂的老人感動不已
白芳禮生於1913年5月13日,故於2005年9月23日,享年93歲。祖籍河北省滄州市滄縣白賈村,從1987年開始,白芳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009年8月10日,白芳禮榮當全國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新中國成立後,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範,並拉扯大了自己的3個孩子。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

閱讀全文

與贊揚教育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