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那位大俠能提供一份仁愛基金會宣傳稿急!!!!!!!!
54354334
㈡ 世衛組織宣布成立基金會用於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7日宣布世衛組織基金會正式成立,用以籌集資金應對最緊迫的全球衛生挑戰。
譚德塞在當天的視頻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世衛組織基金會的成立是無數個人和夥伴組織兩年多來積極准備和辛勤工作的結晶,是世衛組織「歷史性」的一步。
譚德塞說,世衛組織預算中只有不到20%是來自會員國的「評定會費」,這部分資金的使用較為靈活;80%以上是來自會員國和其他捐助方的自願捐款,這些自願捐款通常被嚴格指定用於具體方案,這意味著世衛組織對其資金的使用方式沒有太多自由裁量權。
譚德塞表示,世衛組織未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擴大其資金來源,提高可支配資金的數量和質量。作為世衛組織轉型的一部分,成立基金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實現促進健康、保障世界安全和為弱勢群體服務使命的重要一步。
(2)基金會成立的新聞稿擴展閱讀
世衛組織當天發布的新聞公報顯示,該基金會總部設在日內瓦,將通過向世衛組織等機構提供資金來支持全球公共衛生需求,致力於實現世衛組織「三個十億」目標,即全民健康覆蓋受益人口新增10億人,面對突發衛生事件受到更好保護的人口新增10億人,健康和福祉得到改善的人口新增10億人。
公報說,該基金會在法律上獨立於世衛組織,目標是促進公眾、各主要捐助者和企業夥伴提供捐款,以擴大世衛組織等衛生機構的資金來源。
㈢ 慈善基金會在哪年注冊的
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是由600多名中央新聞媒體記者共同發起,若干社會志願組織、熱心慈善事業同仁參加的全國性非營利公益社會團體。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依法於2006年9月19日正式登記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是一個獨立的民間組織,不帶任何政治與宗教色彩,不為任何特殊利益集團服務。公益活動、慈善救助、宣傳愛心以及慈善文化建設是唯一關心和注視的對象。
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有一套完善的由協調員、被救助方代表、監察員、資金發放員和資料回收員組成的實施系統。
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下設香港北京兩地秘書處、新聞記者委員會、企業家委員會、國際合作委員會、地區經濟委員會、法律事務委員會、書畫委員會等職能部門。
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成立,得到一些領導同志和海內外的華人、華僑和國內熱心公益事業的企業和個人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並開展了多項成效顯著的活動。
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宗旨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幫助社會上不幸的個人和困難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救助工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盡一份心力。
㈣ 基金會與協會的區別
協會是為促進某種共同事業的發展而成立的群眾團體。例如: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
基金會是為興辦、促進或維持某種社會事業發展,對建立的專項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的群團組織,一般是非盈利性質的。例如:諾貝爾基金會、宋慶齡兒童基金會、孫冶方經濟學獎勵基金會、茅盾文學獎勵基金會。
㈤ 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的區別是什麼
將基金會分為公募基金會與非公募基金會類,實行分類管理。二者的區別在於基金的來源:公募基金會可以向公眾募集資金;非公募基金會的基金來源於特定個人或組織的捐贈,不得向公眾募集資金。
我國現有的基金會主要是公募基金會,就是面向社會、面向老百姓廣泛募捐的基金會。而國外基金會發展的歷史中,涌現了大批個人和企業捐資,以自己名義設立
的基金會。這種基金會即非公募基金會,是基金會中的重要類型,由於它資金來源充裕、穩定,運作情況又關繫到捐贈人的聲譽,因此這類基金會往往運轉良好,對
公益事業貢獻很大。
《條例》對基金會分類管理,明確允許設立非公募基金會。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嚴格管理面向公眾開展的募捐活
動,維護募捐秩序,控制募捐市場上的競爭,減輕公眾負擔,維護社會穩定;另一方面,放開政策,允許富裕的個人、企業等設立非公募基金會,使他們能更自主地
實現捐贈意願,使他們在為社會公益做貢獻的同時,也可以為自身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總之,我們鼓勵資助公益事業更多依靠富裕的個人或企業。
㈥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的簡介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創建於1996年12月,是北京市委宣傳部根據北京文化發展戰略的需要和北京作為國家文化中心的定位,聯合北京有關文化機構和新聞媒體發起創立。基金會經中國人民銀行審批和北京市民政局核准登記為公募性的法人機構,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直接領導,是北京最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基金會之一。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宗旨是:廣泛聯系海內外關心首都文化發展的社會團體、企業和人士,多方籌集文化發展資金,以各種形式資助、扶持、推動北京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文化創新,扶持文化新人,促進首都北京文化建設和文化交流,致力於首都北京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展示國家文化中心的魅力。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成立以來,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的關懷和市委宣傳部的直接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各種開創性的工作,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為促進和繁榮北京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㈦ 楊建萍的媒體報道
品質與責任—— 一家開發企業的社會追求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城北地產開發的每一個項目都達到優良工程標准、合格率達100%,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一宗大小安全事件。」
這番話出自江西省一座三線小城萍鄉市城北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萍之口,一個年輕的企業實幹家。他對萍鄉絕非寥寥接觸,而是真正對這座小城傾注了心力,並被當地媒體評價為「其熱誠、品性、成就,足可為人稱道」。他帶領的城北地產,自成立以來先後開發了雅閣花園、金陵小區、鳳凰山莊、美地世紀新城等項目,均屬萍鄉上乘之作,累積開發面積已經超過146萬平方米。
而今年不久前剛開盤的鳳凰天成,是楊建萍率領城北地產為萍鄉貢獻的又一座「建築藝術品」。從鳳凰山公園拾階而下,可以看到開發商苦心經營的各種細節:4萬平方米的地下停車場,解決了業主停車難和地面擁擠問題;建房與造景同時進行設計,令重視人居環境的業主交口稱贊;此外勇於開拓創新的城北地產此次更開創性地攜手國內技術領先的中惠地熱,將高科技的電熱膜採暖系統引入項目。
楊建萍想做的,並不僅僅是一個領先行業的一流開發商,他還有更高的理想,那就是引領城北地產走向「百年老店」。
蓋好房子
楊建萍是萍鄉本土人,身披萍鄉市人大代表、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諸多榮譽,用15年的嘔心瀝血將城北地產鑄就成萍鄉知名地產品牌之一。其開發建設的精品住宅項目鳳凰山莊,在幾年前的萍鄉可謂家喻戶曉,那句廣告詞——「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是榮耀一生的家園」,更是婦孺皆知。
此次開盤的鳳凰天成,實為鳳凰山莊的第五、六期項目,規劃用地1.3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其中72.45%的社區綠地率,與城北地產同步打造的鳳凰山公園內外輝映,向萍鄉居民展示著優雅自然的理想生活狀態,而這可能將是「影響萍鄉人居環境未來100年的地產藝術作品」。
「我喜歡房地產行業,我只專這一門。」楊建萍此言不虛,對事業他的確做到了全力以赴,傾情付諸,而打造精品項目的前提,也源於楊建萍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自己對舒適生活的理想,和對美好建築的理想,必須與客戶分享。
1995年,當城北地產剛剛起步,懵懂地踏進房地產行業時,其思路和戰略是低價搶占市場。在開發雅閣花園時,城北地產掛出了480元的「起步價」,彼時,萍鄉市內的平均房價在700元/平方米,一個月之內,雅閣花園銷售告罄,被搶購一空。到1997年,公司掘到第一桶金後,城北地產開始調整發展策略,從薄利多銷轉為做規模、出效益。
看著這座日漸繁榮的城市,楊建萍忽然發現,萍鄉的好住宅少之又少,百姓心中的著名小區竟然還是早已建成多年的富麗花園,高品質樓盤極其匱乏,這個精明強乾的地產商人,既看到了問題,也洞察到了機會:房地產開發的諸侯混戰時代已經結束,當安居型住宅基本飽和後,對住宅品質的要求會成為必然趨勢。而這就是他打造鳳凰山莊的初衷。
2001年,鳳凰山莊問世,不僅讓萍鄉市民眼前一亮,也給傳統的居家理念帶來強烈沖擊,作為精品住宅的先行者,城北地產很快嘗到了甜頭,鳳凰山莊取得的效應十分可觀:二期竣工後的600戶全部入住,三期、四期工程開發接踵而至。
一炮而紅後,城北地產乘勝追擊,接連推出鳳凰美墅、鳳凰理想等「鳳凰系」佳作,追求極致完美的楊建萍在開辟疆域後,如今推出了名為「鳳凰天成」的五、六期,此時,他更堅定了「要做最適合萍鄉人的房子,紮根於萍鄉本土,做一個真正能的萍鄉品牌」的理念。
用好部品
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做事不想讓別人「戳脊樑骨」,更不想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所以這樣一個開發商做出的房子質量、設計和配套,都絕對超前,「可以說在萍鄉十年之內,沒有人可以超過我。」楊建萍十分自信。
正因為不允許自己的作品成為遺憾的藝術品,要與城市一起生長,可持續的存在才是城北地產真正的建築理念。
為了這一目標,這個三線城市開發商對於部品投入之大,引人驚嘆:他在萍鄉首次開創性地引入了地熱供暖、外牆保溫、LOW-E中空玻璃等以往只有一線城市豪宅中才出現的材料與技術。尤其突出的是,在4月17日開盤的鳳凰山莊第五期——鳳凰天成項目中,城北地產首次開創性地引入國內最大的電熱膜供應商中惠地熱集團,為項目提供地熱供暖設施。
這種起源於國外,最早應用於航天領域的低溫輻射電熱膜供暖系統,在1999年被中惠地熱集團董事長尹澮來帶回國內,經過一大批化工、高分子、印刷、電子專家長達數年的精心研發和本土化改造,以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絕緣、防水、防潮膠膜作為原材料,節能效果更加顯著。
據中惠地熱副董事長張佰華介紹,在歐美、日、韓等國,地熱採暖正因為其節能環保、低噪音、低耗能、全方位供暖等特點,備受高端人群青睞,這種地熱採暖系統的節能效果,可以達到10%~15%以上。
不僅如此,中惠地熱為城北地產提供的電熱膜比歐美目前普遍使用的產品在技術上更高一籌,它將電熱膜放到了「地下」,這一點即便是歐美目前最先進的地熱膜也沒辦法做到。據張佰華介紹,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同時,這種電熱膜還節省了鍋爐房佔地,既美化了城市小區的環境,又節省了地產開發的土地使用。
在談到為何選擇城北地產作為戰略合作夥伴時,張佰華坦言,這是因為中惠地熱了解到城北地產同樣是一個有理想,有責任的開發商,其創新、規范、誠信的「城北模式」,正與中惠地熱堅持倡導的「惠國、惠民、惠企」理念不謀而合。
無論是部品商還是房地產開發商,都不僅僅以建造一間房子為目的,而旨在努力為居民提供一個溫暖的家。對品質和責任的無限追求,使這兩家企業最終走到了一起,而最大的受益者無疑將是業主。
做好企業
「為萍鄉人造好房子,投身公益事業,和大家分享成功。」這或許可以解釋城北地產為何會斥資6000萬元專門打造了鳳凰山社區公園,其實這正是為了把城市綠色空間返還給居民。
「一個企業的成功因素很多,但首先是這個社會為你的企業提供了平台,政府和社會給了這個企業發展壯大的機會。那麼企業除了上繳稅收外,還要多做公益事業,獻愛心反哺社會也是不可缺少的,有多大事業就需要做多大的公益。」楊建萍的一席話,正是他十多年來帶領企業發展壯大的真實寫照。
楊建萍從資助家鄉的教育開始,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他更感覺應該將公益做成模式推廣開來,「所以我們在2009年出資200萬元成立的基金會,除了我的老家,還在萍鄉市范圍內選擇了22所符合扶持條件的小學,基金會每年拿出40萬元進行助教助學。隨著我們的事業進一步壯大,企業實力進一步雄厚,我們將會拿出更多的資金擴大基金會的規模,扶持更多的學校。」
楊建萍用他的實在和誠信做人、做企業,在萍鄉城市進程的履歷表上,每一步都留下了城北地產參與的深刻印痕。「我們走的地產道路不會成為媚俗與膚淺,也不會是湊異常熱鬧,我們實實在在踐行『引領萍鄉理想人居』的開發理念追求。」
有人評價楊建萍的企業,尊重是基石。他尊重城市、尊重項目、尊重顧客、尊重員工,在商業利益和產品價值之間,選擇了後者,不僅僅為賣房子,在創造土地價值、板塊價值和建築功能價值上,房子也被最大化地賦予了生命。(本文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
㈧ 關於大學愛心基金會的設立!!!
基金會管理辦法
1988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8號發布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基金會的管理,以利於基金會的健康發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的基金會,是指對國內外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自願捐贈資金進行管理的民間非營利性組織,是社會團體法人。基金會的活動宗旨是通過資金資助推進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社會福利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發展。由國家撥款建立的資助科學研究的基金會和其他各種專項基金管理組織,不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建立基金會,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性質、宗旨和基金來源符合本辦法第二條的規定; (二)有人民幣10萬元(或者有與10萬元人民幣等值的外匯)以上的注冊基金; (三)有基金會章程、管理機構和必要的財務人員; (四)有固定的工作場所。
第四條 基金會可以向國內外熱心於其活動宗旨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募捐以籌集資金,但必須出於捐贈者的自願,嚴禁攤派。
第五條 基金會的領導成員,不得由現職的政府工作人員兼任。 基金會應當實行民主管理,建立嚴格的資金籌集、管理、使用制度,定期公布收支帳目。
第六條 基金會的基金,應當用於資助符合其宗旨的活動和事業,不得挪作他用。基金會不得經營管理企業。
第七條 基金會可以將資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利息,也可以購買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但購買某個企業的股票額不得超過該企業股票總額的20%。
第八條 基金會對接受資助者使用資助資金的情況有權進行監督。如果發現不按原定的協議使用資金,基金會有權減少、停止或者收回資助的資金。
第九條 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辦公費用,在基金利息等收入中開支。
第十條 國外捐贈給基金會的外匯,歸基金會所有,允許開立外匯存款帳戶。 國外捐贈給基金會的物資,免徵關稅,歸基金會所有;基金會有權將其作為資助,無償轉讓給與其宗旨有關的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但不得出售。
第十一條 建立基金會,由其歸口管理的部門報經人民銀行審查批准,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發給許可證,具有法人資格後,方可進行業務活動。全國性的基金會,報中國人民銀行審查批准,向民政部申請登記注冊,並向國務院備案。地方性的基金會,報中國人民銀行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審查批准,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注冊,並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基金會改變名稱、合並或者撤銷,按照申請成立的程序辦理。
第十二條 基金會應當每年向人民銀行和民政部門報告財務收支和活動情況,接受人民銀行、民政部門的監督。 基金會的活動違反本辦法時,人民銀行有權給予停止支付、凍結資金責令整頓的處置,民政部門有權給予警告、吊銷許可證的處罰。
第十三條 本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和民政部負責實施,並可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國人民銀行 一九九五年四月四日
在我國大學教育基金會這類新型的公益機構中,資金的運作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是資金運作機製作為決定組織公益性質的關鍵,其有效的管理和資金的保值增值,正是彰顯公益機構的公正與公平的性質與宗旨所在。簡而言之,支出、成本與投資,成為大學教育基金會作為公益性機構資金運作的主要內容構成。
(一)公益支出。公益支出是謀取共同的利益、滿足彼此的需求、分享發展的成果,是公益機構公益性質的主要表達形式。涉及到監督和制約公益機構支出的內容包括:公益資助項目的費用、執行項目的成本以及基金會組織募捐的費用,不包括基金會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基金會日常辦公的行政開支.
在公益機構的支出方面,亞太地區比較流行公益支出的最低比例(MAE)。確立MAE的理由和政策基礎是基金會等公益組織利用社會資源、享受國家稅收優惠、以社會公益為己任,因此,應當為社會做貢獻。否則,似有用公器謀私利之嫌。對MAE的具體比例確定,各國的作法不盡相同,但主要考慮幾個因素的平衡:1.要滿足社會公眾對基金會公益性的合理期待;2.不要因此限制了基金會的能力和發展;3.充分考慮不同基金會的差別。比如,美國要求私立基金會(類似我國的非公募基金會)的MAE,不得低於上一年基金余額的5%,否則將會喪失免稅資格。美國法律對公共基金會及其他公共慈善機構沒有最低公益支出要求。因為美國人相信社會的公信是公共基金會生命力的保障,公共基金會不可能在失去社會信賴的條件下生存,即使法律不規定強制性的標准,公共基金會也會盡力提高資金的公益使用效率,以贏得更加廣泛的社會支持。然而,盡管法律不作強制性要求,公共基金會的行業組織一般也都有推薦性的自律標准,以作為評價基金會資金運用效益的參照。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如韓國、我國台灣地區等,一般將基金會上一年的收入作為基數來確定MAE,比例多在60-70%左右。在執行周期上,一般按照四年一個檢驗周期,這樣可以使得標準的執行更靈活,讓硬標准軟適應。在我國2004年3月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中就明確規定了基金會年公益支出的最低比例: 「公募基金會每年用於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總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會每年用於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基金余額的8%。」 為了保障公益支出比例得到執行,條例在法律責任中規定了撤銷登記、責令補交違法行為存續期間享受的稅收優惠等處罰(第四十二條)。
由於公益機構所在的外部環境的影響,社會關系主體在互構過程中發生的共時和共變並不意味著完全一致、一一對應,而是包含差異和沖突的過程。因此,為了規避這不必要的逆向沖突,我們經常通過制度規定我國公益基金會的公益支出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制約基金會「斂錢」、「不花錢」或者「亂花錢」。許多基金會為了證明其工作的正當性,都申明它們處於一種消費壓力中,因為它們有責任在年度內花掉一定數目的資金。也正是因為公益支出的明確規定,促使公益基金會不斷開展和規劃與其宗旨與目的相關的公益項目,以項目來完成公益支出。
(二)運行成本。對於大學教育基金會來說,它作為非營利性組織,不能以盈利為目的,是不能拿募捐的錢「辦自己的事」的。但不允許「謀私」並不等於不發生費用,也不能代表無償服務。因為對於公益性機構來說,不僅每一項活動的開展,從策劃到實施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在項目開展中還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等行政開支,也就是「運行成本」。
公益性機構運行的成本主要包括項目運行成本以及人員工資和行政費用。在我國,政府以及社會對公益性機構的運行成本一直是嚴格進行限制。國務院1988年頒布施行的《基金會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辦公費用,在基金利息等收入中開支。」頒行於199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第二十三條增加了幾個字,「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厲行節約,降低管理成本,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辦公費用從利息等收入中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開支。」按照這些規定,公益機構的行政管理成本只能從「利息等收入」中提取,而不準從捐款中直接列支。這意味著,如果某個公益機構的「利息等收入」沒有達到一定額度,該機構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財務困境。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除了在公益支出中規定了項目成本的開支外,還規定: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對於這一數字,官方的說法是「旨在提高基金會資金效益,促使基金會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辦事效率。這也是針對部分基金會只養人不辦事的情況而作出的」。
(三)投資增值。大學教育基金會應當如何處理在保障公益性和非營利特點的條件下,積極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這是一對看起來對立卻又統一的矛盾。作為公益組織,大學教育基金不是不能掙錢,而是不能分錢。無論從事什麼事業,都需要充足的、可持續的財力支持,大學教育基金從事公益事業也不例外。公益機構通過投資實現基金保值增值,是眾所周知的國際慣例。許多國家的公益機構擁有自己的投資項目,比如諾貝爾基金會,其成功運作除了諾貝爾本人在1896年逝世時捐獻的3100多萬瑞典克朗(當時為960萬美元,約合目前1.4億美元)中的2800萬瑞典克朗用做獎金基金之外,更要歸功於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有方。基金會聘請了一批金融、房地產專家,自1958年以來,不僅在證券和有擔保的貸款方面投資,還可自由地在不動產或股票方面投資。1993年基金的總資產增到2億多美元。目前該基金會更大膽地投資於世界各主要債券和股票市場,收入也不斷攀升。近年來它的年經營收入一直保持在1000萬美元,獎金和運營支出幾乎全部來自股息和紅利的收入,而基金會的總資產也因此大幅度增加,達到了22億瑞典克朗。
在我國,對公益基金會的投資增值有相應的規定。國務院《基金會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基金會可以將資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利息,也可以購買債券、股票,但購買某個企業的股票額不得超過該企業股票總額的20%」。《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規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積極實現捐贈財產的保值增值」。《基金會管理條例》也取消了以往對基金會開展投資和經營活動的諸多限制,今後基金會可自主進行投資;登記管理機關對基金會是否進入證券市場,既不鼓勵也不遏制。換而言之,按照規定,只要不違反章程並經過內部程序決策,公益機構可以進行自認為適宜的任何形式的經營和投資活動,比如買賣股票,搞房地產投資等等。
二、大學教育基金會資金及其運作特點
(一)資金的稀缺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基金會日益體現其價值的重要性,把基金會的資金放在社會發展的動態進程中去考察,資金永遠是一種稀缺資源。資金的稀缺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資金的稀缺性體現在它的多用性上。高校教育基金會作為一個籌款機構,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定向性資金,捐贈者明確地指明使用方向以外,其籌集的非定向性資金使用途徑具有高度的多樣化,既可以用於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生活和學業上的困難,也可以用於資助校園環境建設;既可以分配給理科院系用於科研設備的引進,又可以分配給文科院系用於社會調查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地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不同的用途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用,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另一方面,資金的稀缺性體現在它的不穩定性上。由於本著捐贈自願的原則,很多基金會資金的來源比較不穩定,導致需要錢的時候沒有錢的情況時有發生。
再一方面,資金的稀缺性還體現在資金方向的不可預測性上。雖然基金會可以通過提出方案的方式引導捐贈人或捐贈單位將資金投往某個方面,但是並非所有的捐贈人或捐贈單位的意願都與學校的需求完全保持一致。不能強求捐贈人必須把錢捐到什麼地方,必須尊重捐贈人的意願。
(二)資金運作靈活化趨勢明顯增強
我國高校教育基金會雖然仍然處於低水平發展階段,但各方面的發展速度都相對較快.效果已經證明教育基金會的重要性,這使得高校領導逐漸開始對基金會產生重視。一方面,少數高校開始對基金會的發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加強了專業人員的納入,採取企業化的運作方式,使得基金會有了更加新穎、靈活的運作方式。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基金會負責人已經開始探索基金會新的資金分配結構。我們希望以企業化管理的方式來管理我們的基金會。資金的分配不能僅僅就那麼幾個方面,我們現在正在思考新的項目,能夠把基金會資金的使用渠道打的更開一些。如果只是局限在給學生發放一點獎學金什麼的,或者只是幫學校拉贊助建幾套房子,那麼基金會的存在價值就大大縮小了。
(三)資金分配決策方式的多樣化
根據資金分配決策主體的不同,當代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資金分配決策方式可分為三種:以個人決策為基礎的自由型分配、以基金會決策為基礎的計劃型分配和以雙向選擇為基礎的混合型分配。以個人決策為基礎的自由型分配是一種自願性資金分配方式,其首要目的是充分尊重捐贈者的意願。實際上,自由分配不僅是尊重捐贈者意願,也是追求資金效用最大化的過程。捐贈者在捐贈之前與基金會達成協議,要求所捐款項使用的方向,盡管捐贈不是一種商業投資行為,但是捐贈者往往會顧及自己的錢是否被有效地利用,通常要考慮到資金使用所能產生的效用問題。以基金會決策為基礎的計劃型分配為非定向資金,即捐贈者沒有明確地指出該筆資金的使用意圖,資金的使用權歸基金會所有,基金會是決策主題,基金會針對這所捐贈的非定向資金做出決策並指定相應的分配規則,即計劃型分配。由於種種原因,有的資金無法徵求捐贈者的意願這種分配方式與捐贈者的意願無關,分配主要依靠基金會領導者,通過宏觀調配來實現資金在各個項目之間的調衡。以雙向選擇為基礎的混合型分配方式下,基金會和捐贈者雙方處於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協商的方式進行雙向選擇,從而實現資金的有效配置。一般是基金會提出方案,然後徵求捐贈者的意見,調整資金分配方案,在捐贈者同意的基礎上,再由基金會實施方案。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高校教育發展基金會都是按照此種模式進行的。
三、大學教育基金會資金運作的現狀與問題
雖然當代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發展勢頭較好,在資金運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基金會的功能與宗旨得到了社會及國家的認可,在社會的發展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但是在新時期的風險社會中,它仍然存在著一些漏洞,需要我們去深入觀察和了解。
(一)資金支出規模與結構問題突出
資金的支出規模與結構是表現基金會運作機制的關鍵性的因素。它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基金會運作過程中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在實地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國的基金會支出的規模都不太大,許多基金會負責人都表示,目前的資金收入情況不穩定,處於慎重原因不能過大地擴大支出規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基金會的能力較為有限,還難以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滿足社會更多的需求。
我國基金會真正用於活動或項目的經費相對較低,不到總支出的一半。這方面反映了我國基金會經費短缺的現狀,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一些基金會僅僅只是在維持生存,而開展項目與活動是基金會的生命與價值所在,基金會正是通過開展各種項目活動為社會提供服務,滿足社會的需求。在互構論的視野下,這也是在較為不利的困境下一種自主的同向諧變.
(二)資金分配規則的空置
基金會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工作,在這個行業中沒有崗前培訓,沒有資格考試,也幾乎沒有職業再教育。對於什麼才是優秀的基金會管理人員,如何進行資金管理和分配工作,前人進行過一些描述,但是這些描述過於分散、隱諱。大部分出現在期刊上,也有的出現在專論上,但是更多的是出現在各高校的基金會年度報告上。盡管如此,目前我國的高校基金會管理更多是流於形式,年度報告做得十分簡單,有不少年份是空缺的,很少有教育基金會可以出示一份完整詳細的年度報告,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製作年度報告。相關部門,包括國家指定的《基金會管理辦法》也只是簡單地涉及到資金管理不能逾越的界限,對於在資金管理過程中的資金分配應該如何進行,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應該如何做好均沒有涉及。資金分配的過程完全由基金會自行處理和解決。很明顯,這種規范體系的真空會對高校教育基金會未來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這種規則空置的現象很可能會是教育基金會發展產生畸形的重要因素。
(三)資金結構單一化
和所有非營利性組織的問題一樣,資金結構仍然是教育基金會發展中的一大主要障礙。資金結構是決定資金管理和分配過程中的前提條件,無法明確資金結構,以及資金結構的單一化都會對資金分配過程造成負面影響。
資金結構單一化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是,由於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用於支持教育基金會活動的社會財富還不夠充足。第二個原因是,中國民眾對慈善活動的概念和價值仍缺乏明確的了解。大家都習慣於向政府尋求救助。原因之三是,有關法規不利於非營利性組織和基金會的發展。在缺乏法規依據的前提下,非營利性組織不能擅自籌集款項,所以很難有大的發展。因此,教育基金會只能在不增加運作成本的情況下進行籌款活動,這使得它們不太容易接觸到社會上的潛在捐款者,在沒有多餘支出,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待遇更高的情況下,教育基金會很難吸引有能力的專業工作人員。因此,很多非政府組織不得不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以彌補一般管理費和員工薪金方面的支出。未經法律規范的運作程序可能會阻礙教育基金會的發展。一旦政府政策發生變化,教育基金會就有可能受到影響,財務管理方面的失誤甚至也會危及其的生存,混亂的內部管理同樣會對非營利性組織的發展不利。這些因素又會直接導致教育基金會難以吸引國內外的捐款。
收入結構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政府的資金支持主要表現為財政撥款和補貼,而不是以項目導向的經費支持,其結果是基金會缺乏提高的競爭機制;第二,我國的基金會來自於企業的資金支持比例較低,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基金會與企業的合作夥伴關系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第三,我國基金會的營業性收入比例太低,僅占總收入的6%左右。這一收入結構的後果是基金會在資金方面依賴於其他部門,從而形成了發展的瓶頸。事實上,作為非營利機構並不等於不能盈利,只是收入所得不得進行成員分紅,必須用於公益事業。如1993年美國慈善性非營利性組織的收入來源中,服務收入的比重佔71.3%,政府捐贈僅佔8.2%,私人捐贈僅佔9.9%,第四,收入結構過於單一化,限制了基金會資金的來源。
總之,在教育基金會中資金結構趨於單一化給基金會的發展代來了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大部分資金都是定向性資金,阻礙了高校教育基金會的靈活發展;有的高校基金會甚至只能依靠校友來維持生存,甚至有的高校在聯系校友出資方面都十分困難,這種籌資渠道的單一化也容易造成資金在分配方面的困難。
(四)資金投資風險化
在現行我國法規、政策中,要求基金會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進行保值增值工作,禁止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明確允許:存入金融機構收取利息,購買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在經濟學上,投資一般應考慮兩方面的因素:安全性和效益性。投資的安全性包含項目內容和形式的合法性、項目的可行性、合作機構的信譽等;效益性主要指經濟效益的高低,有時也包含社會效益。安全性和效益性都是投資的最高理想,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兩者之間通常是矛盾的,即通常說的利潤越大,風險越高。[xv][⑮]對於基金會來說,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投資應該是安全性高、風險很小的。這是由基金會的資金來源和機構的性質決定的。因此,原則上,基金會的投資不應過於追求高回報,或者說不能以高利潤為首要目標,因為高利潤後面往往隱藏著高風險。為了機構的生存、運轉和發展,基金會的投資又需要獲得較好的回報。按我國現行的法規政策規定,捐款的本金必須全部用於特定的公益事業,基金會的人員工資和辦公費用只能從捐款的利息等收入中開支。基金會募捐先得宣傳,需要作新聞,作廣告,上門去游說,這些都需要花錢;捐款的管理和資助工作的落實也會發生大量費用。所有這些費用單靠3%~8%的管理費用是不夠的,都得從捐款的增值收入中開支,這對於基金會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所以,基金會的投資又想追求較高回報。
世界上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基金會的基金又必須去投資,怎麼辦?只能是在盡量保證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尋求較高的收益。但說著簡單,做起來很難,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在一項投資實施之前,對其安全性、效益性的高低之判斷如何能保證准確無誤?二是安全性、效益性之間相互矛盾,如何尋求平衡,找到最佳或較佳結合點,實屬不易。
當前社會和不少捐贈者對管理費用的收取不理解,他們普遍認為將錢捐給基金會是應該用到慈善事業上的,而不是給基金會工作人員發工資。這使得基金會在收取管理費用時存在一些誤解和困難。所以雖然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用是正當的,但是許多基金會都沒有收取管理費用。實際上基金會負責人本身也對管理費用存在著誤解,基金會的基本性質是籌資的慈善事業機構,但是慈善機構的性質和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是不矛盾的,按照國務院頒發的《基金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基金管理委員會每年可以從經費中提取適量的管理費,用於專家評審、基金管理等公務。提取數額不得超過上一年使用經費總額的3~8%,但可積累使用。根據國家規定,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就並不會改變基金會慈善事業的性質。但是部分基金會負責人將基金會工作過於高尚化、神聖化,認為在這里工作就必須高風亮節,無私無為,無欲無求,將收取管理費用誤解為是借著慈善事業謀取私利的「醜事」。
公益機構運行成本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在我國既沒有志願者文化傳統,法律條文又不允許在捐款中列支工作成本的情況下,公益機構實際又是如何運行的呢?以希望工程為例。希望工程在其創造的「1+1」模式中規定:捐贈人捐款400元人民幣並指定救助一名失學兒童完成小學學業,青基會向捐受雙方提供各自的姓名地址等基本信息,使他們能夠直接聯系。這種將捐款全部用於受助者的公益項目運行模式,既所謂「零成本運行」帶來的隱患,就是必須使用捐款之外的經費來支持這些捐款的使用過程,或者說,使得客觀存在的機構管理和項目運行成本只能在項目捐款之外落實。比如,希望工程接受救助失學兒童的400元捐款,需要開據一張發票,然後裝信封、貼上郵票寄出,這就是一塊三毛八分的直接成本。隨著希望工程越做越大,宣傳籌資、項目評估、行政開支、人員工資等運行成本也越來越多,那麼,是什麼在支持著這個機構運行的呢?青基會的回答是,機構和項目運行「所需費用,都是通過基金增值和專項捐款來解決的。」公布的相關財務數據表明,從1989年至2001年的12年中,青基會沒有在捐款中列支任何行政費用。甚至在2000年前,也沒有在捐款中開支項目管理費用。1989年到2001年,中國青基會通過基金增值和專項捐款,獲得經費收入(項目管理經費和行政經費)近8千萬元,其中增值收入大約7千萬元。而接受的可用於「專項工作經費」的捐款則非常少,12年累計只有6百萬元,不到經費收入的8%。而這兩種解決辦法也並不是完美的。募集項目捐款之外專門用於項目運行的經費,這在捐受雙方彼此並不完全信任的脆弱的捐贈狀態下,是很難的。基金增值即通過投資增值獲得項目管理和機構本身運行費用,這種做法又存在必然的商業風險和嚴重的道德風險。毫無疑問,運行成本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一道門檻。
㈨ 世衛組織宣布成立基金會的意義是什麼
世衛組織宣布成立基金會旨在用於對抗非典(SARS)以及加強中國及周邊國家流行疫病預警和公共健康研究方面的能力建設。
這筆基金將主要來自私營企業,特別是那些在亞洲地區有生意的跨國公司。同時,衛生組織還將從各捐助國籌集另外一億美元,加強和擴充該組織的全球疾病爆發與回應網路。
新當選的衛生組織總幹事、韓國人李鍾郁表示,這只是全球對付這種傳染性流行疾病威脅的第一步。
同一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衛生組織和比爾蓋茨基金會也宣布成立一個計劃,用於對全球最致命疾病的診斷方式的研究。蓋茨基金會將在今後五年內為此計劃捐助3千萬美元。
(9)基金會成立的新聞稿擴展閱讀: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7日宣布世衛組織基金會正式成立,用以籌集資金應對最緊迫的全球衛生挑戰。
譚德塞在當天的視頻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世衛組織基金會的成立是無數個人和夥伴組織兩年多來積極准備和辛勤工作的結晶,是世衛組織「歷史性」的一步。
譚德塞說,世衛組織預算中只有不到20%是來自會員國的「評定會費」,這部分資金的使用較為靈活;80%以上是來自會員國和其他捐助方的自願捐款,這些自願捐款通常被嚴格指定用於具體方案,這意味著世衛組織對其資金的使用方式沒有太多自由裁量權。
㈩ 《12歲成立基金會》怎麼寫讀後感
《12歲成立基金會》讀後感
柯伯格:12歲成立基金會羅斯福自由勛章、加拿大總督功勛獎、世界兒童獎,聯合國兒童大使,三次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被聯合國評為「未來20個全球領袖」之一——這些獎項與名銜的獲得者,是一位年僅27歲的青年。
他創立的兒童教育基金會已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地區建立了幾百所學校,其中在中國的遼寧、甘肅、河北建立了15所農村小學。在讀大學期間,他用獲得的優異獎學金養活自己,而每年通過演講、出版書籍等獲得的150多萬美元,全部歸入自己創辦的解放兒童教育基金(FREE THE CHILDREN,簡稱FTC)中。
他的一句名言「改變世界,不一定要等到我們長大」震撼了成年人的世界,使他們看到了原來認為需要他們保護的柔弱少年們的力量。他的名字叫做克雷格·柯伯格。這位加拿大青年所有成就的起點是在他的12歲。
1995年的一天,12歲的柯伯格在報紙上翻找漫畫的時候,被一條新聞吸引了:一位與他同歲的巴基斯坦少年,由於揭露當地地毯生產工廠里童工的惡劣生存狀況而被殺害。「他為童工權益說話,在我眼中,他是一位英雄」,柯伯格說,「我突然意識到就算是孩子也可以改變世界。」
第二天,他把那份報紙和查到的資料拿到班上讀給同學們聽,然後問,誰願意和我一起幫助童工?結果有11隻手舉了起來。通過他們,柯伯格籌到了630加元。他用這筆錢建立了FTC基金會。但是這么一點點錢能起的作用實在有限,因此,柯伯格在學校和附近社區演講,寫信給各個報紙、加拿大總督,甚至美國總統。在幾個月後的一個工會聯盟的演講中,他籌到了15萬加元。
同時,柯伯格讀了大量的關於人權方面的書籍和資料,並在父母的同意下,跟隨一位加拿大人權工作者阿蘭姆·拉曼在南亞地區進行考察。在那裡,他發現了童工問題背後的可怕現實,在《解放兒童》這本書中,他寫下了此次經歷。
認識到解決童工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柯伯格通過FTC,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多所「友誼學校」,同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學校聯誼。通過這些學校,FTC向1000多所學校提供日常生活和衛生用品,並且籌款建立了300多個農村學校。在全世界的關注下,FTC已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范圍涉及35個國家和有10萬青少年參與的「兒童救助兒童」國際組織。
1999年,他還成立了一個由18歲到30歲的青年組成的「今日領導者」的夥伴組織,為志願者到發展中國家考察提供條件。
柯伯格說,FTC組織的最大問題在於,不管他們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績,人們總在質疑他們的年幼,認為他們太小了而無法了解問題根本所在。但柯伯格一直記得同特蕾莎修女的會面,她對他說:「孩子你記住,我們不能做很多很偉大的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做很多小事來顯示我們的愛。」這話對他影響巨大。
柯伯格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很好地培養了他的奉獻精神和同情心,正是由於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感才為他爭取兒童權益的斗爭提供了無窮的動力,正如他所說的:「我們已經實現了技術的全球化,商業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但我們還沒有實現同情心的全球化,這正是我們所遺忘的。」
摘自《啟迪》2010年4上
《啟迪》雜志致力於創辦一本追求社會主流價值、唯真唯善唯美的智慧文摘刊物。我們站在「天地君親師」這樣的大倫理立場,以揣摩師道之心、父母之情來為青少年准備這樣一份精神食糧。我們講述成長與成功的智慧,為讀者辦一本「從年輕讀到成熟的雜志」。
熱門評論寫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