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張純如的事情
張純如,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出生,在伊利諾州長大。1989年從伊利諾大學畢業後,曾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後來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寫作學位,並開始全職寫作和演說。
張純如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抗日國軍將領張鐵軍,後曾為台灣中華日報總主筆。其父當年是台大物理系「狀元」,其專著《量子場論》在美國理論物理學術界頗有影響。張純如的母親一直從事生物化學的研究工作。
張純如曾榮膺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美國華人團體「年度女性」稱號,並且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及「哈利·杜爾門圖書館」贊助。張純如曾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文摘雜志《讀者文摘》的封面人物,受到許多電視節目邀請,包括著名新聞訪談節目《夜線》(Nightline)和《吉姆萊赫新聞時間》(NewsHour With Jim Lehrer),也為多家出版物(包括《紐約時報》和《新聞周刊》)寫稿。她與NBA體育明星「東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鋼琴家郎朗被譽為當下美國最引人矚目的三位華人青年。
1997年,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被二戰遺忘的浩劫》在美國出版。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研討會也因此在美國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學舉行,美國新聞媒介都大幅報道了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是首部全面記錄當年日軍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曾連續5個月被列為《紐約時報》書評的最佳暢銷書,引起英語世界對二次大戰時日本在中國實施暴行的關注。張純如的其它作品還有《蠶絲》、《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去年,其新書《美國的華人:一部敘述史》的出版再次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突然在美國加州自己的轎車內用手槍自殺身亡。有消息推測,年僅36歲的她可能因患抑鬱症自殺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又名《蠶絲》
1996年出版
《蠶絲》講述了華人科學家錢學森為美國火箭科技作出貢獻,以及如何成為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而離開美國,後在中國發展起中國原子彈的歷史。
1997年,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被二戰遺忘的浩劫》在美國出版。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研討會也因此在美國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學舉行,美國新聞媒介都大幅報道了南京大屠殺。張純如自己也曾到紐約等地作關於這段歷史的演講。
《南京大屠殺》是首部全面記錄當年日軍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曾連續5個月被列為《紐約時報》書評的最佳暢銷書,引起英語世界對二次大戰時日本在中國實施暴行的關注。
1998年4月,東方出版社翻譯的20萬字《南京大屠殺:被二戰遺忘的浩劫》中譯本在北京出版。
1997年,張純如在接受一個主流雜志訪問時說:「這是我真正不得不寫的一本書。我寫,是出自義憤。即使拿不到一分錢,我也不在乎。讓世界知道1937年在南京發生了什麼事,對我來講,這才是重要的。」
《華裔美國人》
2003年4月,張純如的《在美國的華人:一部敘述史》在美國洛杉磯出版。她還曾以此書主題巡遊全美發表宣傳講演。
《在美國的華人》講述了美國華人150年的移民史,讓早期華人所受的歧視公之於眾。
❷ 田家炳的基金會
設立
田家炳基金會是田家炳先生於 1982年創辦,在香港注冊成立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專事捐辦慈善公益事業。基金會資金來源主要是田家炳先生個人及其家族公司之捐獻,從不向外籌募。
宗旨
以「安老扶幼,興學育才,推廣文教,造福人群,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創會宗旨,致力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捐資推動教育、醫療、衛生、文娛、康樂、交通等社會公益事業,實踐「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的理念;倡導並創造條件促進香港與內地的學術交流;建立一個理想和諧、充滿愛心的社會,宣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推廣道德教育;協力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作出貢獻。
主要工作簡報
(捐資項目統計至2006年2月止)
香港
積極支持各大慈善機構如東華三院、保良局、博愛醫院、仁愛堂、公益金、救世軍、鍾聲慈善社等興辦社會福利活動,以「田家炳」命名的受捐單位有圖書館、療養院、老人宿舍、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綜合醫療中心各1所,家務助理服務中心、老人中心各2所,青少年中心3所,幼兒園、幼兒園5所,小學4所、中學1所及本會主辦的中學1所。在大專院校方面計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資助項目包括教學樓、游泳池、學術研究基金、大學基金、獎學金和貸學金等。
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獨資和襄資捐建項目數百宗。在全國60餘所高校捐資興建教育書院、教學樓、師資培訓中心和體育中心,另捐辦專業學校9所、中學110餘所、小學35所及幼兒園5所、醫院29所。其他項目包括國家教育部「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北京市自然博物館「田家炳生物標本館」、南京市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田家炳天文科學交流中心」及全國鄉村學校圖書室1150間。在田家炳先生祖籍梅州市轄屬各市、縣、區之醫療、教育、交通及其他有關民生公益二百餘宗,受捐單位逾百。2009年5月,田家炳向四平市第一高級中學捐助三百萬,校名更名為「四平市田家炳高級中學」。其捐助學校包括湖南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吉林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浙江大學西溪校區田家炳書院(原杭州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河北師范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田家炳教學樓(第九教學樓)、西北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學院(七號教學樓)、西南大學田家炳教學樓、重慶工商大學田家炳書院、重慶師范大學田家炳書院。河南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新疆師范大學田家炳教學樓、四川省西充縣田家炳實驗中學,日照田家炳實驗中學等。田家炳先生被聘為河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榮譽院長。
台灣/澳門
1984年在台灣捐出新台幣五千萬元,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會》,支持文化教育活動,並每年為全省大專院校品學兼優、家境清寒的學子頒發獎學金。2004年捐助台灣交通大學興建田家炳光電中心。2005年捐助澳門大學成立田家炳教育研究所。
其他
資助各院校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和贊助教育機構舉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多所大學設立中國學者訪問基金;贊助各地田家炳中學舉辦各類交流考察活動。在內地,於全國各地田家炳教育書院/學院、田家炳中學設立獎生金,培育更多優秀學生。
推動中國德育
田家炳先生生平修身立品,推己及人,對德育尤為重視。先生認為中國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必首重德育,以培養高尚完美的人格。為此先後資助在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舉辦三屆「廿一世紀學校德育發展路向」研討會;2005年又捐資100萬元,委託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推行「田家炳基金會學校德育發展及研究計劃」,更具規劃、更有針對德育實效的推動中國的德育工作。
另又定期舉行「全國田家炳中學校長論壇」,匯集全國著名專家、學者和田家炳系列中學校長,分享及交流管理經驗,提升田家炳系列學校的管治效能和提高辦學素質。
未來展望
多年來,基金會的捐資項目已遍布全中國,且深得各省市區政府各級機構及社會人士的鼓勵、支持和肯定。田家炳先生除了出資捐助,更堅持到訪基金會資助的每所大學及中學,與師生交流處世為人的道理,親自實踐人格教育的理想。
在跨向廿一世紀的新時代,基金會仍將竭綿薄之力,繼續不分畛域地推動更廣泛的社會慈善工作,以造福民生,並以資助和發展國家的師范教育和基礎教育事業為首重工作。深盼各界賢達,鼎力協助,時賜良箴,不勝感盼之至。
縱觀歷史,田氏家族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作出了足以彪炳千秋的貢獻。從戰國時期齊國田氏歷代國君創立『稷下學宮』,進而倡導對中華民族產生極其深遠影響的『百家爭鳴』之風,到田家炳先生辛勤創業到無私助學,都深深反映了其體恤民族之苦,關切民族之生,關愛民族文明教化的千古憂思、綿綿大愛。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真正引領中華正氣,並對民族產生巨大正面影響的,即常被提起的『正能量』的,必有田家。
田家炳先生,堪與田齊君主相提並論。
齊田創立的稷下學宮正是『百家爭鳴』的發源之地,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就連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孟子、荀子其實都只是該『大學』中的一員。
齊威王初年,為聚集人才創建稷下學宮,將學者封為「大夫」。學宮綿延數代,一直延續至末代齊王田建時期。稷下學宮規模宏大,「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稷下先生們備受尊寵,到齊宣王時,「自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徙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以致稷下先生多達千有餘人,而稷下學士有「數百千人」。由於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學者,便出現了《管子》等大批著述論作。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 ,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各個學派並存。四方游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儒、道、名、法、墨、陰陽、小說、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世稱「百家爭鳴」。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贊曰:「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
歷史證明,推動中華民族前行的動力,正是這種『百家爭鳴』的強大精神動力,而非任何一堂之言,一人之說。
行星
1993年9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決定將該台1965年12月20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第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田家炳星(2886)沿著一個橢圓軌道繞日運行,它的軌道偏心率為0.156,軌道傾角(即小行星軌道面和黃道面之間的交角)很小,只有1度左右,幾乎是在黃道面上運行;它的軌道半徑長為2.366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為日地間的平均距離,約等於一億五千萬公里),這就是說田家炳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三億五千多萬公里;繞太陽運行一周需3.6年。
❸ 肝癌晚期選擇DC
南京454醫院生物治療中心的專家說肝癌晚期患者,通常病痛症狀表現很嚴重,患者的身心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多數肝癌晚期患者都卧床不起,疼痛難忍,精神狀況日益虛弱,晚期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引起多種並發症。很多肝癌晚期患者已經無法再承受治療的創傷和痛苦,而選擇了放棄治療或僅靠葯物減少痛苦。 其實肝癌晚期並不等於患者就只能等死了,生物診療中心的王繼光主任說採取DC-CIK免疫治療,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在根本上提高患者免疫機能的同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目前DC-CIK生物免疫治療已廣泛投入臨床治療,經過幾年的臨床治療成功病例證明,生物免疫治療的確走在腫瘤治療技術的前端,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的生命。還不了解生物免疫治療的人們,今天就一起來深入了解當今治療腫瘤的好方法生物DC-CIK免疫療法。 -CIK免疫治療好嗎?DC-CIK生物免疫技術不僅能激發、增強患者抗癌免疫應答,有效清除體內殘留病灶,且在患者體內誘發免疫記憶,對於手術切除、介入、放化療等治療的同時或治療後的病人療效更佳。並且還能調節和增強全身免疫機能,在體內長期發揮抗腫瘤的活性,除可以消滅體內的腫瘤細胞外,還可防止腫瘤復發及轉移。 目前,南京454醫院腫瘤生物診療中心的生物免疫治療技術自2010年率先應用於臨床以來,獲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評,並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腫瘤患者前往治療。從臨床接治的數千例患者效果來看,其實際的療效已經超過了研究者們的預期。權威專家指出,這種自體細胞治療技術開辟了繼傳統手術、放療、化療之外的新的治療模式,能夠通過細胞免疫作用殺滅腫瘤細胞,為我國的腫瘤治療開辟出新的途徑,並展示了光明前景。 南京454醫院腫瘤生物治療中心,依託南京454醫院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豐富的醫學信息交流資源,先後與美國天普大學、中科院、北 大醫學部、國家級科學關愛生命CLS科研組、柯萊遜腫瘤生物臨床研究基金會等多家單位開展臨床科研合作,並與北京、重慶、上海等地的近20家國 內知名三甲醫院聯合開展癌症生物細胞學術交流,建立了穩定、良好的技術協作關系,成為公眾心中認知度較高的品牌醫院。自中心成立以來,已經接 診了近千位中晚期腫瘤患者,受到了眾多惡性腫瘤患者的認可與。 目前南京454醫院的生物治療技術與國際接軌,已成功在臨床治療上救助腫瘤病患千例。作為臨床高科技含量的項目,腫瘤生物免疫治療技術已經 被核准納入部分醫保,中央電視台等國家權威媒體數次對生物治療給予權威報道《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科技之光》等欄目都對生物免疫治療 新進展給予了高度關注。 為了幫助更多的患者提高生命質量、提升機體免疫力、延長生存期,454醫院生物診療中心力求突破,2012年終在DC-CIK生物免疫治療的基礎上引入 NK、CD3AK、γδT等多種細胞,採用多細胞靈活組合的治療方案,使其具有更強的腫瘤細胞識別能力和殺傷能力,為患者帶來更適合的腫瘤多細胞免疫 治療模式,多細胞治療的應用標志著454醫院生物治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CIK免疫治療好嗎? 多細胞治療是CLS生物免疫治療的升級版,也是科學家不斷努力的成果,通過人體免疫細胞的深入研究,發現激活免疫細胞和殺傷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在體外 通過特異的方式將這些本來在人體內的細胞無限擴增培養,終達到治療效果,為廣大患者所有效治療,成為癌症治療為安全的方式方法。多細胞免疫治療同比DC+CIK細胞治療有效率從78%上升到89.8%,提高11.8%。多細胞免疫治療能有效改善腫瘤生長環境,抑制腫瘤轉移和擴散,終實現帶瘤生存夢想!●★●★ 南京454醫院開通網上掛號預約服務●★●★ ☆直接點擊文章中的商務通 ☆直接點擊文章中的圖片咨詢 ☆點擊文章中的滾動字幕也可以預約 ☆通過以上的方式你可以直接和【三甲腫瘤醫院名醫會診中心】的專家直接連線咨詢病情(編輯:呂曉強)
❹ 這種鳥是什麼品種
震旦鴉雀,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鳥種,被稱為「鳥中熊貓」。它的名字非常中國化,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這種鳥的第一個標本採集發現是在中國南京,所以定名為震旦鴉雀。震旦鴉雀現已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動物。
震旦鴉雀已經是國際上的瀕危鳥種。我國的法律進步太慢,到目前為止,震旦鴉雀仍屬於省級保護,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三有名錄)。
正如華南虎,曾經遍布中國各個林地,數量也最多。其分布遠除華南以外,還包括華東、華中、西南的廣闊地區,甚至陝南、隴東、豫西和晉南等個別地區亦曾發現過。如今,野生華南虎存在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很多專家都認為,華南虎已於野外滅絕。
根據我國皮毛市場每年虎皮收購量的不完全統計,1956年全國收購虎皮1750張。20世紀50年代江西省有20多個縣發現有虎,該省1955~1956年捕虎171隻。20世紀50~60年代,在川東的萬縣,以及陝、川、鄂交界的大巴山地區已經發現不到虎的蹤跡。湖南省1952~1953年共捕虎170隻。1964年,壽振黃先生根據各地虎骨和虎皮收購數量估計當時華南虎每年約被獵捕800隻,顯然有「放衛星」的嫌疑。1966年在安徽也都捕到過虎。50年代初廣東省獵虎50多隻,60年代約為20隻。1958年在貴州中部的清鎮,1959年在貴州西部的威甯都曾捕到過虎。秦嶺地區的虎於滅絕60年代。1960~1963年河南省至少捕殺虎60多隻。1964年陝西佛坪山一山民獵殺過一隻野生華南虎迄今,就再也沒有人看見過成年華南虎的身影。
到1970年後,江西的華南虎年捕獵量少於10隻,1975年後再沒捕過虎。河南省在70年代初期每年捕虎7隻,浙江省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每年捕虎3隻。70年代廣東省獵虎獵捕不足10隻。湖南最後捕到野生虎是在1976年。20世紀70年代末估計全國野生華南虎的數量為40~80隻。山西省最後捕獲的虎在1974年1月,在原平縣收到一副虎骨後再未發現過虎。1979年全國全年只收到一張虎皮。
不知什麼原因,同屬老虎,命運很不相同。東北虎一開始就進入了政府的保護名單,而華南虎長期以來列名黑名單,格殺勿論。
1959年2月,林業部頒發的批示里,把華南虎劃歸到與熊、豹、狼同一類有害動物,號召獵人「全力以赴地捕殺」;而東北虎被列入與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同一類的保護動物,可以活捕,不能殺死。
1962年9月,國務院頒布指示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列出19種動物為嚴禁捕獵動物,並在一些地區受到保護。華南虎再度被排斥在外。
還在中國政府號召大規模獵殺華南虎時,國際社會就著急了。1966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哺乳動物紅皮書》中就將華南虎列為E級,也就是瀕危級。
1973年5月,國務院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條例》(草案)中,把華南虎列為三級保護動物。也是在1973年5月,農業部禁止獵捕東北虎和孟加拉虎,卻仍然允許每年控制限額捕獵華南虎。每年控制的數量以當地農業部門按"有計劃地保證數量持續增長"為原則。
1977年農業部修改了規定,終於將華南虎從黑名單轉移到紅名單。東北虎仍然是保護種類的首位,華南虎和孟加拉虎屬於禁捕的第二類。1979年,農業部將華南虎列為一級保護動物。不過,這些措施似乎已經晚了。據估計,1981年,野生華南虎大約只剩下150隻到200隻。
最擔心華南虎滅絕的,似乎還是外國人。1986年4月,在美國舉行的「世界老虎保護戰略學術會議」,急急忙忙把中國特產華南虎列為「最優先需要國際保護的瀕危動物」。
到了1989年,我國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終於將華南虎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單。對於這一瀕臨滅絕的物種,合法生存權姍姍來遲,彷彿是臨終關懷。也許是多餘的關懷。因為從此之後,野生華南虎從我們的世界完全消失。許多人聲稱發現了它們的蹤影,無非是只聞其聲,只見其跡,都是證明力較弱的間接證據。
1996年,聯合國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發布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將華南虎列為第一號瀕危物種,列為世界十大瀕危物種之首,最需要優先保護的極度瀕危物種。
華南虎,這一悲劇性的物種,終於成了舉世矚目的明星。只是聚光燈下空空落落,主角缺席。我們不知野生華南虎身在何處,甚至,不知道它們是否永遠告別了人間。
20世紀80年代後野生華南虎數量已極少,有人估計我國野生華南虎的總數為30~80隻。湖北最後捕到的野生虎是1983年,在利川市百戶灣林場發現1隻幼虎,之後送到重慶動物園。後根本湖北記者的調查,證實這是失誤報道,百戶灣林場發現是那隻幼獸實為一隻雲豹幼體。1987年5月的統計顯示廣東省境內活動的華南虎有成年虎4隻,幼虎12隻。1990~1992年,原林業部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開展的全國性野生華南虎及其棲息地調查中,並沒有找到野生華南虎的活體。但根據所發現的痕跡和糞便等證據,估算出當時我國廣東、湖南、江西、福建交界處華南虎有20~30隻。實際數量可能會更少。
2000—2001年,國家林業局和WWF進行的全國野生華南虎及其棲息地大規模調查,搜索過程中沒有看見一隻野生虎的身影。在這次調查之後,國外一些學者認為野生華南虎已經滅絕。而國內學者並沒有放棄搜索到野生華南虎的一絲希望。
2007年冬季,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開展了「粵北野生華南虎野外調查」項目,但最終未發現野生華南虎存在的痕跡。2008年,「周老虎」事件之時,國家林業局派駐的專家調查組也表示在佛坪鎮並沒有野生華南虎的存在。
如今,野生華南虎存在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因為物種的繁衍需要自然種群的存在,自然種群還必須維持一定的個體數目、保持基因達到足夠的雜合水平,種群才不會因為近親繁殖而發生近交衰退。由於原華南虎分布的地區已經多年不見華南虎的蹤跡,發現華南虎種群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因此很多專家都認為,華南虎的自然種群已經滅絕。截至2010年10月,全世界人工飼養華南虎數量共有110隻左右。
現在又如東北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屬於它的野生自然保護區,偷獵、下套致東北虎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而一些地方單位,只知歌功訟德。發現一個東北虎蹤跡,就高呼「環境已經得到明顯改善」,而東北虎正在走向華南虎的老路。
又如白鰭豚,1988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最瀕危的12種動物之一,同時還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國際瀕危物種公約》(附錄一)以及《美國國家瀕危物種法》。
50年代時長江中尚可見到較大群體,但此後白鰭豚的數量卻急劇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長江中的個體己不足100隻,僅殘存在長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種群數量下降極快。據報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頭,1986年減至300來頭,1990年調查時有200來頭,至1993年為130餘頭,到1995年不足100頭,進入2000年的時候,估計白鰭豚大概僅剩二三十頭了,被列為世界級的瀕危動物。在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1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中被列為瀕危種,列《華盛頓公約》附錄:一類保護動物。
30年前,長江約有1000多頭白鰭豚,由於江水污染嚴重,航運繁忙,1986年,白鰭豚僅剩300頭,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2000年,白鰭豚僅發現了20頭。這些驚人的數字,證明這可愛的生靈,正以倒計時向我們做最後訣別。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鰭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2002年7月14日,這頭白鰭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頭雌性幼豚,兩年半後,這頭雌豚死於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
1979年:中國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鰭豚乃違法
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鰭豚屍體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鰭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鰭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2006年:發現了0頭
2007年:長江白鰭豚8月8日正式宣告功能性滅絕。
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疑似白鰭豚的動物,並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2011年:7月6日在長江中打魚的漁民發現了3隻白鰭豚,出現在長江江面。
2011年8月21日在長江洪湖段發現一疑似白鰭豚的動物。中科院水生所調查由於缺少圖片證據,監測也沒有進展,同樣沒辦法確認。得到消息後,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技術人員前往現場查看,但沒有結果。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擱淺死亡6頭,佔10%;誤進水閘1頭,佔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根據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化石考證,白鱀豚在第三紀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經出現在長江流域。1981年9月,中國地質學家在廣西桂平發現了一塊下頜骨化石片段。這件下頜骨化石屬於一種古老的白鱀豚,稱為原白鱀豚。化石記錄著原白鱀豚在大約2000多萬年前的古老性狀,與現今的白鱀豚相比變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著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白鱀豚之所以進化緩慢,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生存競爭或環境變化較少的緣故,從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狀,因此被稱為「活化石」、「水中大熊貓」。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態變遷,它是不會滅絕的。
再如現在的江豚,現在還屬於國家二級保護。而它現在已經步入白鰭豚滅絕之路。
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是2700多頭;2006年,國際聯合科學考察組經一個多月調查發現,江豚數量已不足1800頭;2011年,它們的數量可能僅為1000餘頭,洞庭湖僅剩85頭江豚。長江江豚的數量比國寶大熊貓的數量還要少。
截止2012年,由於長江流域水體污染加劇、人類肆意採挖江砂、非法使用漁具等原因,長江江豚的生存和繁育受到嚴重影響。長江江豚的數量只剩下1200頭,並且每年以月6.4%的速度在減少,如不抓緊保護,長江江豚將會在10~15年出現功能性滅絕。
正如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一官員稱「江豚不好吃,那保護它干什麼?」。在中國,保護動物要看它值不值錢,肉好不好吃。不然,保護只是空談。就算它們有這項價值,保護也是空談。而現在,你在一些花鳥市場和貿易市場,經常會看到有人在販賣或飼養國家一、二重點保護動物。如果沒人曝光,執法人員在哪裡?
❺ 瀕臨滅絕的動物有哪些
1.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Fauvel,1879),或稱作鼉(tuó),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
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中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揚子鱷屬於爬行動物,卵生。
2.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3.藏羚羊
藏羚羊(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體長135厘米,肩高80厘米,體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部寬闊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長角。
棲息於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帶,早晚覓食,善奔跑。可結成上萬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線向北遷徙。由於常年處於低於零度的環境,通體被厚密絨毛,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護區,主要分布於中國以羌塘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區(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見於印度拉達克地區。
4.黑頸鶴
黑頸鶴(學名:Grus nigricollis)是大型涉禽,體長110-120厘米,體重4-6千克。體羽灰白色,頭部、前頸及飛羽黑色,尾羽褐黑色。頭頂前方裸區呈暗紅色,三級飛羽的羽片分散,當翅閉合時超過初級飛羽。
棲息於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主要以植物葉、根莖、荊三棱、塊莖、水藻、玉米、砂粒為食。繁殖於拉達克,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北部一帶,越冬於印度東北部,中國西藏南部、貴州、雲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
飛過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可達10000米。
5.娃娃魚
中國大鯢(學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鯢屬的一種,俗名娃娃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因其夜間的叫聲猶如嬰兒啼哭,所以俗稱為「娃娃魚」,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體形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為20-25千克,最大的達50千克。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面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面淺褐色或灰白色。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於中國內蒙古,距今約1.65億年。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之列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中國的國寶之一。新華社華盛頓2018年5月21日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俗稱「娃娃魚」的瀕危物種中國大鯢並非一個種,可能存在5-8個種。
參考資料網路-黑頸鶴
網路-娃娃魚
網路-藏羚羊
網路-大熊貓
網路-揚子鱷
❻ 海樂康產品是真正的保健品嗎是傳銷嗎
如果是正品 肯定是好的保健品.下面介紹一下海樂康:
香港海樂康國際集團投資有限公司 是一家國際性的綜合開發投資公司,總資產2.5億港幣。總部位於香港灣仔皇後東路182號順風國際貿易中心。集團下設東馬(泰國)國際集團公司、泰華(泰國)感恩慈善基金會、海樂康(南京)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南京簡兮科技貿易有限公司、上海華愛食品有限公司、南京萊碧芙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奧特麗日化有限公司、南京昊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杭州申甬軟膠囊生產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國際美容中心等企業。
海樂康(南京)保健食品有限公司 於二OO四年九月在南京掛牌營業,注冊資本為一千萬美元。公司擁有GMP工廠,中醫、中葯研究所;擁有一批高科技研發人才及一批高級管理、營銷專業人才隊伍。公司建立以市場為中心的業務經營機制;以培代管的管理機制;以人為本的人才激勵機制;以產品為中心的管控機制;以客戶為中心的品牌服務機制。不斷完善教育培訓系統,加強對全國市場的管理和新市場的開發。
公司前稱為中英合資南京金陵(尹氏)保健品有限公司,於1995年投資建廠生產保健品、化妝品、日用品三大系列產品。公司主要研製、開發甲殼素(幾丁聚糖)系列保健食品,是國內唯一系列化開發、生產甲殼素系列產品的高科技企業。公司生產的甲殼素軟膠嚢產品是98年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並榮獲(98)第二屆加拿大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甲殼素軟膠嚢及其制備方法榮獲國家級專利,被國家科技部定為2004年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計劃。海樂康為英國國際綠色產業協會會員,產品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榮獲全國質量服務信譽AAA級示範單位;中國市場產品質量過硬、消費者公認十佳知名品牌;2005年"全國(產品)國家監督檢查質量穩定合格企業";第二屆中國策劃大會·人民大會堂指定保健品。
❼ 我國大熊貓海外分布情況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保護大熊貓的主要官方機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陳潤生透露,目前有24隻大熊貓成為「留洋大使」,在美國、日本、墨西哥、德國、奧地利、泰國6國安了家。 其中加入「外籍」的只有7隻,都是當年被贈送出國的大熊貓的後代。另外17隻仍保留著中國「國籍」,屬於科研目的的交流合作,「我們對這17隻有所有權,其中美國9隻,日本4隻,奧地利2隻,泰國2隻。」 這17隻大熊貓是否會有去無回?卧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王副局長向記者介紹了交流合作的細節:根據協議,這些大熊貓住在海外動物園,但每隻大熊貓的留洋期一般不超過10年,在海外產下的小寶寶也屬於中國,長到3歲以後要回到祖國。「比如1999年在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出生的『華美』就已經回到了卧龍老家,並已『結婚生子』。」
❽ 南京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南大的名人校友真的太多太多了,本人學金融的,就先說幾個金融方面的,還有自己比較熟悉的名人校友。
鮑哲南現在已經升任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鮑哲南為華人女科學家樹立了榜樣!鮑哲南是同學們心中的「智慧女神」,整個人也是非常溫婉,做起學術來十分的嚴謹。是南大有名的女性科學家的校友,值得學習!而且整個人做事特別低調,正如南大的那句名言「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南大的名人校友很多很多,自己也要加油成為名人校友哦!
❾ 童第周是什麼家
童第周,男,1902年5月出生,浙江省鄞縣人,是我國卓越的生物學家、教育家。
❿ 陳楨的個人生平
陳楨(1894-1957),動物學家,中國動物遺傳學的創始人。
江西鉛山人
1918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獲農學士學位。
192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自20年代起從事生物學教育與科研工作,長期從事金魚遺傳與變異的系統研究,爾後又進行了動物行為學和生物學史的研究工作。
中國較早的現代生物學教育家,在大學里開設細胞學、組織學、系統動物學、動物生理學、動物遺傳學、中國生物學史等課程。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陳楨,字席山,後改協三。1894年2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邗江縣瓜州鎮。幼年時因家庭經濟情況欠佳,到1912年以前只斷斷續續讀過幾天私塾和兩年小學,但靠刻苦自學,他的外語、數學等都達到了一定水平。1912年,他入江西省鉛山縣籍,以便參加江西省公費考試,初試及復試均名列第一。
1913年入上海中國公學預科學習,由於他有志振興農業,1914年畢業後考入金陵大學農林科。191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育種學助教。從教學工作中他認識到,育種的成功必須有正確的遺傳學理論指導。1919年考取清華學校專科,公費赴美留學。先在康奈爾大學農學系進修,1920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學習,1921年獲碩士學位後,隨著名遺傳學家T.H.摩爾根(Morgan)專攻遺傳學。這對陳楨一生的科學活動有決定性的影響。
1922年回國後,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1923年開始金魚遺傳的研究工作。由於教學中缺少合適的中文教材,他編著了《普通生物學》,於192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6年他在清華大學生物系任教授,並擔任系主任。此後除繼續進行金魚遺傳的實驗外,還開始對螞蟻的築巢行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便於觀察,在實驗室和家中都養了許多螞蟻,不分日夜地連續觀察,終於揭示了螞蟻築巢行為中的一些規律。1933年他編著了影響深遠的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
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楨隨清華大學南遷到長沙,任教於臨時大學。1938年他回北京搬家。當時駐京的日軍得知信息後,派駒井卓等日本遺傳學家威逼他留在北京工作,他的行動也受到日本特務的監視。在威逼恐嚇面前,作為一位正直愛國的科學家,陳楨不為所動。為了避開日本特務的監視,他連日前往協和醫院,佯稱在協和醫院工作,並暗地遷居,最後趁機連夜由天津乘船經香港、海防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1946年,陳楨復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經他親自認真組織和妥善安排,生物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短期內取得顯著成績。1948年,陳楨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北平研究院評議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來函邀請他去美任教。陳楨出於科學家的愛國心,回函謝絕,決心留下來為祖國人民服務。1949年以後,他繼續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當時,正值蘇聯的李森科學派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和蘇聯奉行這個學說的科學家進行猛烈抨擊,我國在全面學習蘇聯的情況下也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開展了批判,個別單位還出現了過火行為。因而一些東南亞華僑青年曾給陳楨寫信詢問:「國外風傳您已被去職批判,停止工作,不知是否真的如此?」陳楨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復信表示,蘇聯在遺傳學方面的激烈爭論對中國雖有一定影響,但本人仍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教學、研究工作仍在進行,《生物學》一書仍在刊出新版發行,從而有力地澄清了國外的一些謠傳。
1952年,我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清華大學生物系調入北京大學生物系合並,陳楨在生物系從事生物學史的教學與研究,相繼發表了一些有創見的論文。
1953年,陳楨繼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和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後,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並主持中國動物圖譜和《動物學報》的編輯工作。他先後聘請壽振黃,張春霖、沈嘉瑞等著名動物學家到動物研究室工作,使該研究室陸續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他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7年,動物研究室改為動物研究所,陳楨任所長,他帶病主持了動物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病中他仍按「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了動物遺傳學研究的規劃設想。當年11月病逝於北京。
首次證明魚類的孟德爾式遺傳
20世紀20年代,摩爾根及其學生們以果蠅為材料,證實了遺傳的細胞學基礎,把遺傳學推上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21年,陳楨在摩爾根的指導下,學習遺傳學,掌握了雜交實驗與細胞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歸國後,他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中國所特有的材料進行遺傳學研究,進行創新。經過觀察與試驗,他發現金魚不僅外形變異明顯、品種眾多、易於繁育,而且是體外受精,它的卵適合於進行實驗胚胎學研究。因此,他選用金魚作材料,試圖將雜交試驗和細胞學、胚胎學、統計學方法聯合應用,以探討遺傳學上的一些重要問題。1925年,他首先發表了《金魚外形的變異》的著名論文。該文就金魚的體形、體長、體高、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頭形、鰓蓋、眼、鼻隔、鱗片、體色等記錄了各種變異,並用進化論的觀點論證了金魚起源於野生的鯽魚(Carassius auratus)。在由鯽魚形成金魚各品種的過程中,雜交和選擇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殘缺背鰭、無臀鰭、雙臀鰭、龍睛等性狀則可能來源於突變。1928年,他又發表了《透明和五花,一例金魚的孟德爾遺傳》一文,用充分的雜交數據證明透明鱗決定於純合的突變基因型,正常鱗決定於純合的隱性基因型,五花魚則有雜合的基因型。因此,這是在魚類上第一個典型的「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該文的發表震動了生物界。當時國內外不少科學家對於孟德爾定律是否適用於魚類都抱著懷疑態度。陳楨的這一突破性成果以確鑿的證據征服了所有的生物學家。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都認為,他是魚類遺傳學研究的先驅。此後,在我國的遺傳學教科書中,都引用「透明和五花」作為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
1934年,陳楨又發表了《金魚藍色和紫色的遺傳》一文,證明金魚的藍色決定於一對純合的隱性基因,紫色決定於四對純合的隱性基因。經雜交產生的五對基因的隱性純合體則有藍紫色,而且是一個不再分離的品種。
陳楨於十幾年中對金魚遺傳所進行的系統性、開拓性的研究工作,使人們對金魚的變異、遺傳和進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因而被譽為「金魚博士」。同時,他的嚴謹、創新的治學精神和方法,也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論證金魚的起源和品種形成
在50年代,我國的各級學校中普遍開設進化論(達爾文主義)的課程。C.達爾文(Darwin)曾研究鴿類的家化和品種形成的歷史,並論證了家鴿是由野生岩鴿(Columba livia)演變而來。但在中國,家鴿的品種不多,而我國各地廣泛飼養的金魚變異顯著,品種眾多。因此,他認為用金魚來作進化論的教材有極大的說服力。
陳楨作為生物學史研究的開拓者,在對金魚的遺傳作過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查閱了大量古籍,對金魚的起源和品種形成歷史用全新的觀點進行了探討。1954年,他發表了《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因素》的論文。論文用確鑿的資料證明,金魚起源於中國。演化的過程大體是:最初,由浙江杭州、嘉興等地野生的鯽魚中產生了紅黃色變異體,稱為金鯽魚。以後,經過半家化、家化、盆養、有意識選擇等四個時期的演變,才形成眾多的品種。對此他作了如下的具體論述。
宋朝初年(968—975年),在佛教「戒殺生」的影響下,出現了「放生」的習慣。在嘉興、杭州有人將捕捉到的金鯽魚放到「放生池」中放養。這就開始了半家化時期。由於「放生池」並未使金鯽魚的生活條件明顯改變,因此在190年間內未出現什麼新品種。1157—1206年,開始進入家化時期,即在自己家裡的池中養育金鯽魚。這時,對金鯽魚的繁殖習性已有了一定了解並知道可用水蚤來飼養。金鯽魚的食物有了充分供應,玩魚人又重視對異樣魚的選擇,因此從1163到1276的113年間,出現了白色和黑白花斑兩個金魚品種。1276—1546年為由池養過渡到盆養的時期,1547—1643年為盆養時期。首先,盆養使金魚的飼養得以大眾化。盆養金魚不僅在杭州盛行,而且在蘇州、廣州、南京、北京也相繼出現。其次,盆養使金魚的生活條件發生明顯的改變,活動空間縮小,盆中水溫、食物供給、水的更換也均靠養魚人來調節。第三,盆養也便於養魚人對其變異仔細觀察、選擇和分盆育種。因此,僅在97年間,就相繼出現了五花、雙臀、長鰭、雙尾、龍睛、短身等六個新品種。1846—1925年,為有意識選擇的時期,即有計劃地利用分盆交配和控制生活條件來定向培養新品種。在短短77年中,竟出現了墨龍睛、獅頭、望天眼、虎頭、絨球、藍魚、紫魚、翻鰓、珠鱗、水泡眼等十個新品種。
在這篇論文的總結中,陳楨提出生活條件的改變和人工選擇是金魚品種形成的主要因素,僅用突變不能說明上述不同家化歷史過程中品種形成的不同速度。這樣,陳楨認為金魚的品種形成不是通過通常的突變的形式,而是一個漸進的進化過程。
陳楨不僅論證了金魚起源於中國的野生鯽魚,還指出世界各地的金魚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中國傳去的。最先於1502年傳到日本,17世紀末葉已傳到歐洲大陸和英國,1874年傳入美國。
這篇論文是有關金魚演化的一篇主要著作,曾被我國進化論的教材普遍引用。
編著廣泛流傳的中學生物學教科書
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中學開始設立生物學課程。但是,由於缺少教材,影響了教學質量。陳楨認識到,為了培養生物學人才,必須從提高中學生物學教學質量入手。為此,他利用假期搜集資料、潛心編著,終於完成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的全稿,1933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發行後,風靡全國,20幾年中共出版了159版,成為公認的通用中學生物學教科書。這本教科書不僅在國內普遍採用,而且也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的華僑學校。它的影響深深波及東南亞一帶。
該書的特點是:(1)內容豐富、選材恰當,包括當時的生物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尤其是有關遺傳理論的闡述,簡明而深刻。使學生能從這本教材的學習中對生命科學有全面的了解。(2)對生物學的新進展也深入淺出地予以介紹。例如性別決定的基因平衡理論、中間性、性逆轉等,從而能引導學生活躍地思考。(3)盡量採用中國的資料,而不照搬外國的模式。例如環節動物的描述用中國的環毛蚯蚓而不用歐洲的蚯蚓;遺傳規律用金魚的材料進行闡述而不是只講豌豆與果蠅;生物的進化也引證金魚起源於鯽魚和眾多品種的存在作為進化的證據。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在實驗課中進行直接觀察,而且也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4)章節安排合理,例如對多細胞動物的生活一章只介紹了腔腸動物(水螅),環節動物(蚯蚓)和脊椎動物(蛙、人)。這既簡明扼要,又反映了進化的主要階段特點。這種安排方式直到今天仍被沿用;又如將動、植物界類型作為進化的結果來介紹,這樣將現代類型與古代類型一並簡述,既避免了枯燥地逐一分門別類介紹,使學生感到煩瑣難記,又有利於使學生建立起進化發展的觀點。實為一種獨到的創舉。(5)文筆流暢,富於趣味性,適合學生自學閱讀,而且讀後可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生物學家曾談到,他們的生物學知識就是從陳楨的《生物學》中自學獲得的,而且由此才對生命科學發生興趣。也許正是由於這一點,這本教科書才為廣大師生所喜愛,長期在全國廣泛發行,從而對生物學專門人才的成長起到了重要引導作用。
盡心竭力培育生物學人才
陳楨多年在大學任教,培養出我國許多著名的生物學家,是他對發展我國生物學事業的又一重大貢獻。
在清華大學生物系任系主任時,陳楨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首先,他多方籌措經費建立了生物學館,購置了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圖書期刊,組織師生採集了豐富的動、植物標本,使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進行有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其次,他抓住了當時生物學的發展趨勢:植物學方面,以生理學和生態學為主要方向;動物學方面,以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胚胎學為主要方向,並先後聘請湯佩松、李繼侗、趙以炳、沈同、崔之蘭等著名教授任教,他還為每位教授建立了實驗室、配備了助手,以盡量發揮他們的專長,使他們能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科研工作。他自己則只佔用3樓上的一個小房間作為辦公室。在教學工作中強調要開好實驗課,以訓練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和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此外,他還親自安排每周的學術報告,使師生能及時掌握科學發展的動態。在他的領導下,清華大學生物系出現了團結合作、奮力進取的局面,二十幾年中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人才並出現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為國內外同行所矚目。
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陳楨對學生的態度既耐心又嚴格。他講課的內容豐富、論述透徹,而且能反映科學上的新進展。他對實驗課特別重視,親自指導學生實驗。從實驗題目的分配、試劑和培養基的配製、遺傳性狀的觀察、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到實驗報告的批改,他都親自過問、指導。他常常向學生強調,在實驗方法上要細致、准確,實驗結果的總結中論證問題要嚴密無隙。李璞在開始做金魚雜交的實驗時,陳楨先生要求他住在實驗室,並給以精細具體的指導。這樣嚴格的訓練和精心幫助使學生受益終生。
在指導參考書的閱讀上,他更有獨特的風格。往往只是指定一個題目,讓學生自己去找文獻閱讀。學生有了一定了解以後再共同討論,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提出探索方向。這種指導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有助於科研思路的形成。正因為如此,幾十年來他培養出許多動物學、遺傳學的優秀人才,他們不僅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擔負重任,一些人的工作在國際上也有重要影響。
1894年3月12日生於江蘇省邗江縣。
1914—1918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林科,獲農學士學位。
1918—1919年任金陵大學農林科育種學助教。
1919年北京清華學校專科,公費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系進修。
1920—192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動物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22—1926年任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
1926年任國立東南大學動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科學教授。
1927年任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
1928年任中央大學教授。
1929—1937年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8—1946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6—1952年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年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1951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2年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3—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
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
1957年1月15日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