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美玉的人物軼事
石美玉——把全部的愛獻給病人
與康愛德並肩留洋的石美玉,出生於湖北黃梅,在江西九江長大。父親是一位牧師,母親在教會女塾任校長。石美玉是他們的長女,因沒有纏足而遠近聞名。
8歲那年,石美玉被父親送到教會女塾讀書,一讀就是十年,並在此與康愛德結成終身好友,後來一同赴美留學,一同回國行醫,她們以精湛的醫術,贏得了江西百姓的信任。
慕名而來的病人越來越多,原先的小診所顯得捉襟見肘,石美玉寫信給美國的朋友,請求捐款相助。石美玉擅長交際,在美國頗受朋友歡迎,她的信發出不久就有了迴音,芝加哥名醫Dr.I.N.Danforth為紀念去世的夫人,願意出資委託石美玉在中國建造一所以其夫人名字命名的醫院。1901年12月,但福德醫院(又名九江婦幼醫院)落成開業,共擁有95張病床和完善的設備,石美玉出任院長。
為了傳授醫學知識,石美玉自己動手編教材,把英文醫學書籍翻譯成中文。在她的主持下,醫院逐漸發展,平均每月有千人求診。為了醫院的長遠發展,石美玉二度赴美籌募資金。由於醫院在美國享有良好聲譽,所以得到了大批捐款,她回國後用這筆錢將醫院擴充了一倍,接診病人大量增加,僅一個月就診治2743名病人。
石美玉的不懈努力贏得了人們的普遍信任和尊敬。有一段時間,她染病在家休息,九江知府竟出告示:禁止任何車馬經過她門前的街道,以免影響她養病。石美玉受愛戴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1915年,石美玉與伍連德、顏福慶等籌組中華醫學會,曾擔任副會長。1918年至1919年,她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進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修。在美期間,她四處演講,向美國教會介紹中國的情況,鼓勵中國留學生回國服務。
1920年石美玉回國,與吳格矩一起在上海組織創立了伯特利教會和伯特利醫院,還開設了兩間葯房和一所護士學校,她們還在家中收養了36個貧窮的中國孩子。石美玉是產科專家,慕她之名前來學醫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還有的來自越南、緬甸、新加坡和檀香山。至1937年,共有600名學生畢業獲得了中華護士會證書,並深入民間服務。
1928年,山東爆發大災荒,大量難民涌進上海。一天,石美玉接到電話,得知有300名孤兒即將到達上海。她在一番禱告之後,到車站接回100名孤兒,決意將他們收養。她克服種種困難,建立了孤兒院,附設小學和中學。這些孤兒長大後,她又將他們送入大學深造,其中不少人循著她的足跡,留學歸來報效祖國。
抗戰爆發後,原設在南市製造局路639號的伯特利醫院被日軍強占,乃遷至滬西白賽仲路(復興西路)另設分院。醫院派出醫護人員每周到難民收容所和傷病醫院義務進行救護工作,孤兒院則遷至貴州獨山畢節。抗戰勝利後,石美玉在美國積極籌劃經費,在廢墟上重建伯特利醫院。1951年5月,石美玉請求上海市政府接管醫院。1952年12月,伯特利醫院更名為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
石美玉也是一個終身未婚的美麗女子,她把最美的年華奉獻給了她摯愛的醫學事業和她的病人們。1954年12月30日,石美玉在美國加州靜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81歲。
㈡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巴金嗎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不是巴金,而是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伍連德。
在2007年由諾貝爾基官方公開的獲獎候選人顯示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獲得提名的中國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
2007年04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伍連德講堂」隆重舉行了紀念伍連德誕辰128周年、歸國100周年儀式暨《國士無雙伍連德》首發式活動。此活動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福建教育出版社聯合舉辦。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國士無雙伍連德》,也飽含著福建對伍連德先生的特殊感情。《國士無雙伍連德》,是國內第一本伍連德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作序。作者王哲是一位以宣傳伍連德事跡為自己歷史使命的旅美醫學博士。
㈢ 伍連德的紀念活動
《國士無雙伍連德》
2007年04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伍連德講堂」隆重舉行了紀念伍連德誕辰128周年、歸國100周年儀式暨《國士無雙伍連德》首發式活動。此活動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福建教育出版社聯合舉辦。伍連德(1879-1960)祖籍廣東,出生於馬來西亞,著名公共衛生學家,我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從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間,他為中國現代醫學的建設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在1910年東北大鼠疫中,他作為清政府的全權總醫官,率領東三省防疫人員,在不到四個月時間徹底消滅了這場百年不遇的烈性傳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萬人的生命。伍連德還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建人之一和第二、三任會長,他主持創辦了20多所醫院或醫學院校,力主收回港口衛生檢疫權。梁啟超回顧晚清到民國五十年歷史,發出這樣的感慨:「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即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伍連德也是福建的驕傲,他的夫人是福建愛國僑領黃乃裳的女兒,他與前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是連襟。伍連德的6位舅舅都先後到福建船政堂學習,並參加了清朝海軍。其中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犧牲。成立於1931年的廈門海港檢疫所,是當時國內除上海檢疫所外的第二大檢疫所,伍連德經常親臨悉心指導。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國士無雙伍連德》,也飽含著福建對伍連德先生的特殊感情。《國士無雙伍連德》,是國內第一本伍連德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作序。作者王哲是一位以宣傳伍連德事跡為自己歷史使命的旅美醫學博士。
㈣ 北京新成立一家慈善基金會需要什麼條件
成立基金會有什麼好處所需材料及流程
成立條件及所需資料:
需要:1個理事長,1個副理事長,3個理事,1個監事,1個秘書長
需要:4個專職人員,提供從業簡歷、是否為京籍人員。
產權證、房租協議或購房協議或無償使用證明及住所證明(房產用途為商用或辦公)。
理事長即法人、捐贈人即發起人(可以是多個)、第一屆若發起基金會的自然人、必須是理事長或副理事長或秘書長。
確認發起人是誰(可以是個人或單位、不得個人同單位共同出資發起)。
200萬原始資金
所有人員提供一寸照片及身份證復印件2份
所有人填寫近五年內無犯罪證明的承諾書
理事會成員至少三名北京懷柔戶籍
如果企業設立了慈善基金會,可以自行向社會捐款、捐物等。但由於企業慈善基金會的性質,所以沒有權利向社會進行籌款籌物;企業進行大規模慈善投資,比如建立希望學校、希望公園、幫助殘疾人中心等,需經過浙江省民政廳的申報手續,然後經過土地管理局的審批。
既然慈善基金會是一個完全公益性的部門,那麼是什麼「好處」讓企業如此熱衷於慈善事業呢?
根據西方經濟學,公民和企業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途徑履行納稅人的職責:他們可以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作為稅交納給政府;或者作為社會捐款捐獻給慈善事業。兩者沒有先後,更沒有差別。這樣一來,個人和企業與其將稅務繳納給政府,由他們決定這筆費用的公共支出,還不如將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回饋,直接用於公益或福利事業。由此得出「慈善好處」之一:企業個人不通過政府途徑=免稅。
3月3日,志願者在活動儀式上宣讀無償獻血倡議書和造血幹細胞捐獻倡議書。
當日,青島市紅十字會舉行「奉獻一份愛心 挽救他人生命」學雷鋒月無償獻血和造血幹細胞捐獻宣傳、招募活動。活動通過宣讀無償獻血倡議書和造血幹細胞捐獻倡議書、發放獻血知識手冊等形式,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到「奉獻、友愛、互助」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來。
㈤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人是誰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人是伍連德。
1935年,諾貝爾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科學家中有一位中國人,他便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防疫、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
伍連德博士(1879—1960),字星聯,祖籍廣東,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今馬來西亞檳城(檳榔嶼)。伍連德的父親伍祺學是廣東台山人,闖南洋來到檳榔嶼經營金鋪生意,一共有11個子女,伍連德行八,「伍連德的生日是1879年3月10日,比愛因斯坦大了4天。」從小學習優異,1903年,他以有關破傷風菌的學術論文,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伍連德是傑出的中國近現代醫學家,公共衛生學家,預防醫學家,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他是中華醫學會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華醫學會第二、三任會長,《中華醫學雜志》總編輯,並為推動學會的發展不遺餘力。
㈥ 他發明了口罩,可還有多少中國人記得他
原文,介紹的是伍連德,順便提一下,知乎上關於他對抗鼠疫的事跡的回答很好,可以去看一看
如今霧霾天氣每況愈下,一年比一年厲害!先來看看今天全國空氣質量指數圖
其中污染最嚴重的前十座城市分別是:1.晉中402,2.齊齊哈爾376,3.松原357,4.太原350,5.邯鄲343,6.邢台337,7.吉林334,8.鞍山323,9.石河子319,10.五家渠
在今天北京的霧霾中,呼吸5個小時後會發生什麼?圖片就是答案。我剛剛拍的,今早新換的口罩,大概戴了三四個小時,別再覺得防霾口罩可有可無了!
實在是太觸目驚心了!
霧霾,
已經成為時下中國社會,
最大的煩惱之一。
近日,中國各地持續霧霾,
尤其是北京,成了「重災區」。
碰到霧霾天該怎麼辦?
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
——戴口罩。
口罩已經成了中國人「自保」的重要工具。
你知道口罩很有用,
但是你知道是誰,
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口罩嗎?
你知道是誰,
推廣用口罩預防傳染病嗎?
看到他的簡歷你會嚇一大跳!!
他是第一個,
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
他是日本的首位「中國交換教授」;
他是世界知名公共衛生學家,
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
他在中國主持興辦了,
20多所著名的醫院和醫學院校:
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他還先後發起成立了,
中華醫學會和中國防癆協會。
他主持並主辦了,
中國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
他曾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他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口罩並進行推廣;
還發明了中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旋轉餐台」;
他在中國干過最驚天動地的大事是:
在百年前臨危受命,力挽狂瀾,
拯救了中國大地無數的生命!
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他,就是伍連德。
一個不該被歷史遺忘的人……
他的父親伍祺是廣州人,
16歲,帶著一張草席和一個枕頭,
就獨自跑到馬來西亞的檳榔嶼闖盪,
後來和本地建築商的長女林彩繁成婚。
兩人共生了15個孩子,
存活下來的卻只有11個,
伍連德,是他們的第4個兒子,
在1879年3月10日出生,
取名伍連德,意為兼備五種美德。
從小,伍連德就顯露出,
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決心。
1886年,7歲的他進入大英義塾就讀。
這所學校主要用英語教學,
家裡並沒有給他提供好條件和環境,
有的只是他日復一日的自強不息。
家裡沒有專門供他學習的房間,
他就哪裡空就在哪裡學。
有一次,他放學回家後就病倒了,
他的母親急忙去請中醫,
醫生說是小風寒,休息幾天就沒事了。
可是一個多星期過去了,
病情絲毫不見好轉。
他的父親又急忙去請鎮里最好的西醫。
西醫看完後,只能搖搖頭。
之後請了很多醫生,都表示無能為力。
三個星期過去了,
大家都絕望了,打算給他准備後事,
沒想到,他的病竟奇跡般地好轉了!
從這以後,原本想當一名翻譯的他,
最終選擇了醫學作為職業。
中間:伍連德
1903年,年僅24歲的他,
就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1904年底,他回到檳榔嶼,
在珠烈街開設私人診所,
並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
致力於社會改革,如反對吸毒和賭博。
1907年,胸懷報國理想的他,
接受了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聘,
回國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
副監督(副校長職)。
到天津一上任他便請教師學習中文,
很快就學會了用普通話講課。
他在與梁啟超、辜鴻銘、胡適等人的交往中,
對中國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
加深了對祖國歷史的認識。
不畏生死,只為救人!
這是作為一名醫者,
對職業操守的堅持,
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
他說:「我覺得一個人,
擇定了他的工作後,
就應該認真去做。
千萬不可敷衍因循,
如果是本著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負責任。」
中國醫史上第一例疫屍病理解剖。
疫屍病理解剖
當時人們並不了解肺鼠疫,
是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經呼吸傳染的。
醫生護士也都不戴口罩。
為使救助人員免受感染,
伍連德發明並命令趕制了大批口罩
——一種特殊的加厚口罩。
這種口罩的製作方式簡單,
每個只需國幣二分半,價廉物美,
此為後人稱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們都紛紛戴上了口罩,
死亡率大大地降低。
1911年4月,
奉天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
這種方便實用的口罩,
受到各國專家的贊賞:
「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
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防治鼠疫期間,
他發現,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
大家共食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
從衛生角度來看,
應該採用西方的分食制。
可是分食制很難被中國老百姓所接受,
他想到「雙筷制」,
即為每位用餐者准備兩副筷子,
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他的一系列措施開始實行一個月後,
到了1911年3月1日,
死亡人數就已經下降為零。
令人聞之色變的鼠疫,
他僅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
伍連德從此名揚天下。
如果沒有他,
這場鼠疫奪走的,
中國百姓生命絕不只是6萬,
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隔離等辦法,
應對城市發生的傳染病疫情。
直到今天,世界各國,
用於防治非典等傳染病的緊急措施,
許多都是從他這里沿用而來的。
當時他的知名度如日中天,
傳遍世界各地!
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的記者,
莫理循1911年7月9日,
寫給他的信中提到:
「由於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績,
您的名字在歐洲特別是英國家喻戶曉。」
梁啟超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科學輸入垂五十年,
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
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梁啟超手書
這一場東北鼠疫的戰爭結束了,
但是還有更多的戰爭在未來打響,
憑借著自己的研究和經驗,
他先後兩次杜絕了哈爾濱霍亂的大流行,
杜絕了上海爆發的中國最大的霍亂的流行。
大多數人都說,
伍連德是中國人嗎,
應該是華僑吧,這樣的華僑太多了,
他們很厲害,但他們是外國人,
也沒有什麼值得好自豪驕傲的。
但這個華僑不一樣,
無論他身處滿清,
國民黨,英倫劍橋,
還是在南陽(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他都說自己是中國人。
他出生在國外,
卻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與愛國思想。
他專注於中國醫學的發展,
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始人,
1914年,伍連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
現代化醫學院和醫院的建議被採納
——這便是後來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醫院。
伍連德和基金會董事傑爾姆.格林(Jerome Greene)與協和醫院華人醫師合影。
1918年1月,伍連德提議,
建立一所大型醫院的建議,被政府批准。
在為該院籌款過程中,他自己捐了2500元。
同時他全權負責總管籌建:
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醫院,
成為中國人建立的第一所現代醫院,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1924年,他在沈陽建成了東北陸軍醫院,
這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醫院。
1926年,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科學校,
為當地培養醫學人才,
這個學校就是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他前前後後在中國主持興辦了,
20多所醫院和醫學院校,
為中國培養了眾多醫學人才。
他為中國做的事情遠不止此。
中國海港檢疫始於1873年,
但半個世紀中海港檢疫權,
與海關主權一並控制在帝國主義者手中,
專門只為外國人服務。
他力爭收回海港檢疫主權並促其實現。
他負責成立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
中國海港檢疫事業能夠收回主權、
統一號令、開展業務,
與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1916年前後,他讀到美國醫史學家,
加里森所著《醫學史》,
全書有關中國醫學的內容介紹,
短到連一頁都沒有,且有謬誤。
他致函作者質詢,作者復函說,
既然中國醫學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為何中國人自己不向人們宣傳介紹?
他震動很大,深深地感受到,
必須研究中國醫學史,
並將中國在醫學方面歷代的,
發明創造向中外廣為介紹。
於是他與王吉民合作,
用英文著成了《中國醫史》。
該書於1932年出版,並再版多次,
成為早期介紹中國傳統醫學的英文著作,
受到國外醫學家的重視。
鴉片誤國誤民,
他一生致力於中國的禁毒事業,
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
到上海監督焚燒鴉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變,
日本人早聞他的大名,
想要他參與對中國的細菌戰,
他誓死不與日本人合作。
從哈爾濱赴大連途中,
他被日軍誣為間諜拘留並關入地牢。
淪為日本人階下囚三天兩夜後,
經英國駐沈陽總領事伊思特斯營救,
才僥幸脫險。
在故鄉他開了一個小診所,
成為了一位普通的醫生。
當地顯貴多次勸說他出任政府職務,
他都以年邁為由謝絕。
老人經常悠閑地在街頭漫步,
並偶爾用廣東話勸小販們
「不要抽煙喝酒,多運動」。
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回到過,
他為之付出了青春與熱血,
服務了20年的東北。
他曾說過:
「我曾經將我的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那一切在許多人的腦海里記憶猶新,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偉大文明古國,歷經世世代代的興衰榮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榮昌盛。」
「赤誠愛國,自強創業」
這是他堅持的精神,
今天,這八個大字為他創建的,
哈爾濱醫科大學奉為校訓。
他用自己的學識,
為自己的祖國做出了奉獻,
即使有一天自己無法再為祖國效力,
他的學生們也能夠為祖國干大事出成績,
中國的未來,
就是靠這樣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大概這,也是他創辦醫院,學校的真正原因。
1960年1月21日,
在檳榔嶼鄒新慶律39號,
一位偉大的醫生因心臟病而離世了。1月27日,《泰晤士報》寫道:
「伍連德是「流行病的英勇鬥士」,
伍連德的逝世使醫學界,
失去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
他的畢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我們無以回報,我們將永遠感激他。」
他生前還有一項更大的榮譽,
那就是被提名為,
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
因為候選人的保密期為50年,
這個消息直到2007年,
才被正式公開。
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是曾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因為他晚年隱居海外,
在歷史的巨變中,
他的名字如無根之萍,隨波沉浮,
淹沒在中國各處厚厚的典籍雜文中。
而在國外,
關於他的論文和研究卻從未間斷。
1959年,晚年的他在寫就了,
650頁的英文自傳,
自豪而坦然地題寫了書名:
《鼠疫鬥士:一個中國醫生的自傳》
此書由劍橋大學出版。
在伍連德的心中,
他一直是一個中國人。
在外國人眼裡,
他的確是一個愛國的中國人,
而有些中國人,
卻擅自把他開除了「國籍」。
直到後來,
一本《國士無雙伍連德》的書面世,
一些中國人,才認識了這位當年,
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拯救萬千中國老百姓的英雄!!
天啊,如果沒有伍連德,沒有伍氏口罩,現在糟糕的天氣,不知道大家覺得還能出門嗎?
㈦ 花費幾千萬家產的富翁,是怎樣幫中國培養醫學人才的
身價3360億,是地球上第1位億萬富翁說到洛克菲勒,可能很多人都比較陌生,在比爾蓋茨的眼中,他是這樣一個人:
"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美國資本家,同時也是上世紀第一個億萬富翁,他開創了「托拉斯」壟斷組織的商業巨擘,被稱作「石油大王」。
在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中,我們不僅看到他卓越的經商才能,更看到他優良的品德。他在教導兒子如何賺錢,但也是在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地生活。
因此,我認為它值得我們每人讀一遍。它會讓我們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知,讓我們的人生更上一層樓。
㈧ 伍連德的介紹
伍連德,馬來西亞華僑,公共衛生學家,醫學博士,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1910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權總醫官,深入疫區領導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動下,中國收回了海港檢疫的主權。1918年,創建北京中央醫院(今位於白塔寺的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並首任院長;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在沈陽創建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該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型軍醫院;1926年,創辦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並任第一任校長。1他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並創刊《中華醫學雜志》 。
㈨ 伍連德的人物事跡
1910年12月,肺鼠疫在東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龍江兩省死亡達39679人,占當時兩省人口的1.7%,哈爾濱一帶尤為嚴重。當時清政府尚無專設的防疫機構,沙俄、日本均以保護僑民為由,要求獨攬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挾。迫於形勢,經外務部施肇基推薦,清政府派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到東北領導防疫工作。 1911年1月,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並出任所長。當時他年僅31歲,但熟諳細菌學、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學,堪當重任。他不避艱險,深入疫區調查研究,追索流行經路,並採取了加強鐵路檢疫、控制交通、隔離疫區、火化鼠疫患者屍體、建立醫院收容病人等多種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伍連德以其豐富的學識,嚴格按科學辦事的精神與卓越的組織才能,受到政府的信賴和國際醫學界的贊賞。在當時疫情嚴重的局勢下,不到4個月就撲滅了這場震驚中外的鼠疫大流行。清政府為表彰其功績,授予陸軍藍翎軍銜及醫科進士。伍連德一時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
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陽)召開了有日本、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墨西哥和中國11個國家醫學專家參加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伍連德當選為主席。會上,他系統地介紹了中國這次防治鼠疫的經驗,與會的各國專家交流了各國的研究成果。會後,伍連德被中國政府委任為外交部醫官,同時仍保留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職位。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在哈爾濱設立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該處隸屬外交部,伍連德任處長兼總醫官。他奔走海關、游說當局,籌集資金充實設備,敦聘專家,銳意經營,使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成為當時頗具規模與實力的研究機構。該處主要技術人員多為早年留學國外的南方人,並聘有德國、奧地利、俄國醫學專家參與工作。伍連德在哈爾濱、滿洲里、齊齊哈爾、拉哈蘇蘇設立了四所直轄醫院,平時應診,疫時防治。1918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設中央防疫處,伍連德任處長。一向被忽略的防疫工作,至此被作為國家的一項事業而重視起來。
1919年,哈爾濱流行霍亂,當時有13.5萬人口的城市,死亡4808人。伍連德利用直轄醫院收治了近2000名霍亂病人。1920年,東北再次鼠疫大流行,伍連德採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但仍死亡萬人左右。1926年,全國霍亂大流行時,伍連德領導東北的防疫機構人員再次投入各地防治工作。 中國海港檢疫始於1873年,但半個世紀中海港檢疫權與海關主權一並控制在帝國主義者手中,由外籍醫生擔任檢疫醫官,為外國人服務。辛亥革命後在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伍連德多次呼籲「自己辦檢疫」,並以其領導的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屬下陸路與海港檢疫所的技術業務為基礎,向有關當局提出收回檢疫主權、統一全國檢疫事宜的主張。1923年前後,伍連德派鄧松年、史緯華醫師赴安東(今丹東)檢疫所,派李大白醫師赴滿洲里檢疫所,主持陸路檢疫工作,這些均為中國收回檢疫主權之前奏。 1924年,泛太平洋保存食品會議在檀香山舉行時,伍連德力陳海港檢疫改革之必要。1926年,伍連德再次倡導檢疫主權應歸屬中國政府衛生署,由中國人擔任檢疫醫官的主張。1929年12月,國際聯盟衛生處派調查團來華調查檢疫,中國伍連德、金寶善、蔡鴻三位博士參加該團。伍連德等向南京國民政府提交收回檢疫主權的書面報告,經交涉與該團達成協議。隨後,國民政府衛生署派伍連德負責收回檢疫主權事宜。
193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直屬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管轄,伍連德任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監督,接管了外國控制的海港檢疫機構,為中國衛生事業開拓了新的境界。上海為中國對外貿易樞紐與首要通商口岸,為此,成立了上海海港檢疫所,並由伍連德兼任所長。
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成立之後,陸續接收了各沿海、沿江口岸的檢疫機構。中國海港檢疫事業能夠收回主權、統一號令、開展業務,與伍連德堅持不懈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 早在1910年,伍連德即曾在報上登啟事倡導組織醫會1914年4月,顏福慶、鳳*賓、伍連德等7人聯名發起組織醫學會1915年2月,伍連德、顏福慶等21人在上海集會宣告中華醫學會成立,並選舉顏福慶為首屆會長,伍連德為記。伍連德還受命負責創刊《中華醫學雜志》,並任總編輯1916助年2月在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大會上,伍連德建議會議用國語。此次大會他被選為會長,並連任了兩屆。在此期間他盡力發展會員並促進醫學學術活動。1937年,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學會成立,伍連德任首屆會長,該會成為中華醫學會最早成立的12個分科學會之一。1933年,他還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了中國防癆協會,伍連德任常務理事。 1916年,伍連德被委任為北洋政府黎元洪總統的特醫及京漢、京張、京奉、津浦四條鐵路總醫官。鑒於北京較完善的醫院皆為外國人所設,伍連德倡議自行建設中央醫院,獲得政府同意,除財政部撥款外,大部經費由募集得來。院址選在阜成市場(位於白塔寺東側)於1916年奠基,1918年1月27日開院,命名為北京中央醫院。伍連德為第一任院長,工作了四年。該院院址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人民醫院分院。
伍連德先後主持興辦檢疫所、醫院、研究所共20處,共計床位2387張。除上述北京中央醫院外,主要的還有:1912年在東北各地建立的防疫醫院;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建立的東北陸軍醫院;1930年以後在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下設的各口岸建立的檢疫醫院等。
20世紀初的東北,由於各種傳染病的威脅,迫切需要大量的西醫師。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醫官林家瑞提出辦醫學校的建議。伍連德接受這一建議遂利用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所屬濱江醫院的臨床設備和技術力量,邀聘了在哈爾濱的名醫,並獲得東三省特別區長官公署及哈爾濱海關等的資助,於1926年9月8日創建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伍連德為第一任校長。這是中國東北邊陲最早由中國人自辦的醫學校,以後發展為哈爾濱醫科大學。 伍連德出生在國外,接受的是外國的教育,但他有炎黃子孫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愛國思想。 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在哈爾濱一次群眾抗議集會上,工人張泰沉痛講演,刺腹血書「誓死報國」。伍連德深受感動,當即將其收容在他領導的濱江醫院親自救治。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監督焚燒鴉片1200箱。1925年,哈爾濱市群眾聲援上海「五卅」慘案受難同胞,組織募捐義演,伍連德作為社會名流應邀登台表演贊助,獲得盛譽。在愛國民主運動推動下,伍連德力爭收回海港檢疫主權並促其實現。
1916年前後,伍連德讀到美國醫史學家加里森所著《醫學史》,全書有關中國醫學的內容介紹尚不足一頁,且有謬誤。他致函作者質詢,復函說,既然中國醫學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為何中國人自己不向人們宣傳介紹?伍連德震動很大,深感必須研究中國醫學史,並將中國在醫學方面歷代的發明創造向中外廣為介紹。於是他與王吉民合作以英文寫成《中國醫史》。該書於1932年出版,並再版多次,成為早期介紹中國傳統醫學的英文著作,受到國外醫學家的重視。
1923年,伍連德作為第一次中日交換教授到日本九州、京都、東京各帝國大學講學。他還曾任東方事業上海委員會委員、禁煙委員會委員、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技監、軍政部陸軍署軍醫司長、編輯館細菌免疫學名詞審查委員等職務。1931年九一八事變,伍連德不與日本合作,憤然出走,由哈爾濱赴大連途中被日軍誣為間諜在沈陽拘留,後經英國領事斡旋保釋南下赴滬。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踐踏我大片國土,伍連德被迫離開上海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舉家返回馬來亞,定居怡保市,並開設私人診所。當地顯貴多次勸說他出任政府職務,他都以年邁為由謝絕。
伍連德是中國防疫、檢疫事業的先驅,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由於他知識廣博、敏於觀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組織才能,因而在防疫、檢疫、興辦醫院和醫學教育,創建中華醫學會,促進對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的各項業績中都閃耀著炎黃子孫的赤誠。他大半生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國內和國際醫學界都享有盛名。他晚年雖遠居海外,但仍眷念為之奮斗一生的祖國。他在1959年出版的自傳《鼠疫鬥士》一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里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馬來亞的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