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仲景的身世
張仲景,東漢後期醫學家。生於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於公元219年溘然長逝,享年69歲。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據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佔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 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 張仲景故里位於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
[編輯本段]主要事跡
亂世立志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巨著的問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並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余每覽越人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朝政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 「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官府衙門不想辦法解救,卻在一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欺壓百姓。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張仲景。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朴,對醫學刻苦鑽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癒,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葯,還是上山采葯、回家炮製,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顒對他頗為了解,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顒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了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贊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葯,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葯摩、坐葯、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葯,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張仲景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獨創醫術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不少貧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請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結果無辜地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落得人財兩空。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們裝神弄鬼,誤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預,理直氣壯地和他們爭辯,並用醫療實效來駁斥巫術迷信,奉勸人們相信醫術。 有一次,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後對病人家屬說: 「她根本不是什麼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 『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扎了幾針。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疑鬼疑神的症狀也消失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癒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張仲景解救了許多窮苦人。 為了使更多的病人能從巫術迷信中解脫出來,早日康復,張仲景刻苦探索,創立了許多新的醫療方法。一次,有個病人大便干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秘症。當時碰到便秘,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葯。但是這個病人身體很虛弱,如果服用瀉葯,他會經受不住。但不用瀉葯,大便不通,熱邪無法排除。怎麼辦呢?張仲景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做一種新的嘗試:他取來一些蜂蜜並將它煎干,捏成細細的長條,製成「葯錠」,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葯錠」進入腸道後,很快溶化,干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這就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門栓劑通便法。這種方法和原理至今還被臨床採用,並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療。書影 還有一次,張仲景外出,見許多人圍著一個躺在地上的人嘆息,有幾個婦女在悲慘地啼哭。他一打聽,知道那人因家裡窮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殺,被人們發現救下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張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時間不太長,便趕緊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過棉被為他保暖。同時叫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蹲在那人的旁邊,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雙臂,一起一落地進行活動。張仲景自己則叉開雙腳,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隨著手臂一起一落的動作,一松一壓。不到半個時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張仲景關照大家不要停止動作,繼續做下去。又過了一會兒,那人終於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在在急救中廣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辨證施治」也叫「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專業術語。它是說,首先要運用各種診斷方法,辨別各種不同的癥候,對病人的生理特點以及時令節氣、地區環境、生活習俗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後確定恰當的治療方法。 中醫看病,都非常重視「辨證施治」。但在張仲景之前,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一套臨床方法。張仲景把自己積累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科學的總結,才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 有一次,兩個病人同時來找張仲景看病,都說頭痛、發燒、咳嗽、鼻塞。經過詢問,原來二人都淋了一場大雨。張仲景給他們切了脈,確診為感冒,並給他們各開了劑量相同的麻黃湯,發汗解熱。 第二天,一個病人的家屬早早就跑來找張仲景,說病人服了葯以後,出了一身大汗,但頭痛得比昨天更厲害了。張仲景聽後很納悶兒,以為自己診斷出了差錯,趕緊跑到另一個病人家裡去探望。病人說服了葯後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張仲景更覺得奇怪,為什麼同樣的病,服相同的葯,療效卻不一樣呢?他仔細回憶昨天診治時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給第一個病人切脈時,病人手腕上有汗,脈也較弱,而第二個病人手腕上卻無汗,他在診斷時忽略了這些差異。 病人本來就有汗,再服下發汗的葯,不就更加虛弱了嗎?這樣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於是他立即改變治療方法,給病人重新開方抓葯,結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轉了。 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同樣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療方法也不應相同。他認為各種治療方法,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運用,不能一成不變。 張仲景系統地總結了「辨證施治」,他的醫術大大提高,技藝超群。張仲景行醫到過很多城市,接觸過許多政治家和文學家,這些人對張仲景都很敬重。建安年間一位有名的詩人,在朝廷作過侍中 (一種官職),名叫王仲宣,與張仲景有較深的交往。張仲景與他接觸幾次後,就辨出他身上潛伏著一種名叫「病疾」(麻瘋病)的病原。張仲景對他說:「你身上有一種病,得早點醫治,要不然到40歲時會脫眉毛,脫眉至半年,將會有生命危險。我勸你還是先服幾劑五石湯。」當時王仲宣才二十幾歲。患有「病疾」在那時是非常危險的,也被認為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張仲景不說出病名,只說出症狀。王仲宣聽懂了他的意思,但以為是嚇唬自己,便沒有聽張仲景的勸告。不久二人再次相見,張仲景問王仲宣:「你服過五石湯了嗎?」王仲宣有些反感地說:「服過了。」張仲景仔細觀察了他的氣色說:「不像,看你的氣色,肯定沒有服過。為什麼你不聽從醫生的勸告,而輕視自己的生命呢?我勸你還是趕快服些吧,不然就麻煩啦!」可王仲宣還是不信,未按張仲景說的做。果然20年後,王仲宣開始脫眉,脫眉到第187天,便不治身亡。可惜這位極有才華的文學家,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❷ 張仲景是什麼年代的什麼人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人,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2)河南省張仲景基金會擴展閱讀:
人物成就
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游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
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參考資料:網路-張仲景
❸ 張仲景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主要貢獻有: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後世稱為醫聖,《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
(3)河南省張仲景基金會擴展閱讀:
人物典故
對病下葯
張仲景在醫學上出了名,還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
從前,一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一般都不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惆悵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
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都縮一頭。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
張仲景察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做成丸,外邊塗上硃砂,叫病人一頓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裡不覺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穀雜糧面做成的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這葯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
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一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說過,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斗膽。」沈槐一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
❹ 張仲景是哪裡人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人,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人物成就
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游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
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❺ 張仲景是誰
張仲景(約公元142年-210年),字機,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縣)人,後漢著名醫學家,相傳他自幼聰穎,博覽群書,向同郡的醫學家張伯祖學醫,盡得其術。靈帝時被舉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既有政聲,亦有醫名。他主張醫生要通曉人體生理,通十二經脈、三百六十孔竅,知榮衛氣行,病之所在。否則,「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張仲景行醫期間,流行傷寒病,他的宗族二百餘口,死去三分之二,張仲景從現實需要出發,博採各方,專攻傷寒。他著有《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具體闡述了寒熱、虛實、表裡、陰陽的辯證關系以及汗、吐、下、溫、清、和等治療方法,總結了漢以前的民間醫學經驗,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滿意請採納。
❻ 張仲景的後代的情況
醫聖張仲景第五十六代傳人一一張泰源教授。
出生醫學世家,是聖醫張仲景五十六代傳人,為人看病開方不收分文。曾為前總書記趙紫陽把脈問診,此後奔波於民間行醫。收徒、出書、制葯,用行動去傳承博大精深的中醫知識。
游歷了28個國家,為各國政要所歡迎,輾轉一生,始終踐行「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終生守德」的家訓,他就是張泰源。
(6)河南省張仲景基金會擴展閱讀: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戰亂頻頻,瘟疫流行,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張仲景的家族本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建安初年以後,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於傷寒的竟佔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在長沙任太守期間,他在料理政事之餘,還在大堂上坐堂行醫,為百姓施醫診病,挽救了許多百姓生命。
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或店裡給人看病的醫生統稱為「坐堂醫生」。後來,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職位,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認真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廣泛收集民間驗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的醫學巨著。
❼ 河南省黃河文化基金會的重大事記
2006年12月19日河南省文化廳簽發豫文社【2006】第75號文,決定設立「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這是省文化廳對發展南陽文化事業的最大支持。
2007年1月10日河南省民政廳核准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成立。並下發豫民函【2007】4號文件。認為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具備設立公募基金會的條件,特此批准核准登記,其業務主管單位為河南省文化廳。並頒發了《基金會法人登記證書》。一月二十三日,南陽日報為此發表消息稱「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的設立,是南陽文化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2007年1月30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成立大會在南陽市梅溪賓館召開,大會由南陽市民政局副局長、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張天慶主持。省民政廳李懷建處長在成立大會上宣讀了「河南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設立登記的批復文件」,河南省文化廳翦輝處長為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揭牌。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兵種部田永清少將,司法部副局級巡視員叢衛東,河南省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二月河,南陽市人大副主任劉雲生,南陽市政協副主席王清華,南陽軍分區副政委祝潤安,南陽師范學院副院長劉明閣,南陽市文聯主席王遂合等領導出席了大會。
田永清將軍在大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南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上有四聖,如今有一個以二月河為代表的作家群隊伍譽滿中外,成立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利用社會力量支持輔助文化事業的發展,是一件大好事。二月河也在大會上即興講話,他說,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南陽人文品牌,建設南陽文化大市,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要有方法,有措施,要有人來做。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的成立,就解決了一個措施落實的問題。基金會需要有一批懂經營的人來操作,用專業力量把文化產業做起來,把我們的文化事業作的興旺發達。
南陽市人大副主任劉雲生代表市人大、市政府講了話。市政協副主席、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王清華也在大會上講了話。
市直有關單位的領導李洪、楊志欣等也參加了大會,並在主席台上就坐。
大會有河南日報、河南電視台、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南陽市文聯、南陽市科技局、南陽日報社、百姓視點等369家單位及有關人員到會祝賀,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肇基在致辭中對祝賀嘉賓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南陽日報、南陽電視台、南陽廣播電台、南陽晚報、百姓視點等新聞媒體的記者蒞臨采訪,並作了報道。
2007年2月2、3、4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召開理事會並討論制定基金會有關規章制度,討論並決定基金會內部機構設置。
2007年2月7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向南陽監獄捐贈《大要案警示錄》、《來自大牆內外的報告》等價值115000元的圖書5000冊。南陽電視台副台長、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王聚成在捐書儀式上講了話。河南宛英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陳學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服刑人員在監獄里接受勞動改造,同時還應該很好的學習文化知識、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為將來重新融入社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捐贈儀式由南陽監獄一監區監獄長趙建周主持,一監區教導員梁俊在捐贈儀式上號召服刑人員掀起一個學文化、學知識,積極改造並回報社會親人的新高潮。
2007年2月16日,文化發展基金會召開理事會,討論研究在春節燈會期間組織有獎募捐活動。並制定了「關於在春節、燈會期間組織有獎募捐活動的方案」。
2007年3月6日,下午5時南陽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案件大隊以配合南陽市財政局非稅局聯合執法為由,將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設在解放廣場募捐現場的近一萬元募捐獎品強行扣押,並未出具任何扣押手續。
2007年3月12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向中央電視台《世紀哲人——馮友蘭》劇組注資300000元。該片的製片人由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擔任。
2007年3月21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向宛城區官莊鎮黨委捐贈價值12萬元的「農村法律知識科學技術讀本」,為官莊鎮共建農村文化大院提供了文化支持。捐贈儀式上,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陳書慶在講話中說:「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進程中,官莊鎮廣大人民群眾一定能夠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官莊鎮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快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2007年4月3日為了配合公安機關建設學習型看守所,強化對在押人員的法制教育,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於2007年4月3日到鄧州看守所、社旗縣看守所贈送有關法律書籍2000冊,價值50000餘元。南陽晚報,南陽電視台作了報道。
2007年4月6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肇基接受了南陽日報記者采訪,就南陽市文化強市建設,就基金會發展與服務職能發表意見。南陽日報4月9日發表訪談,題目是《做好建設文化強市的實踐者——訪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王肇基》。
2007年4月17日——22日,文化部副部級巡視員丁一到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調研。對基金會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指導性意見。
2007年5月19日,南陽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將基金會春節期間(3月6日)扣壓的募捐獎品退還,並向基金會致歉。
2007年5月22日,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指導精神。中國新文學學會在武漢大學召開了電視連續劇《姚雪垠》的創作研討會。研討會由湖北省社科院周勃教授主持,著名學者丁一、張永健、俞汝捷、程秋萍、洪洋、吳永平、姚海天、張傳奇、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肇基等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為電視劇《姚雪垠》的編劇思路、指導思想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意見,並制定了編劇大綱。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姚雪垠研討會,正式書面委託王肇基擔任電視連續劇《姚雪垠》的主編。
2007年8月23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成功的承辦了「心連心」藝術團送戲下鄉活動,省市十幾家媒體進行了采訪報道。
2007年8月26日,由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策劃出版的《南陽五聖》叢書出版。其中《商聖范蠡》的作者是王肇基、張建偉、高丙午;《智勝諸葛亮》、《謀聖姜子牙》的作者是逵富太;醫聖張仲景的作者是邱明印:《科聖張衡》的作者是馬雲泰和馬長敏。《南陽五聖》的出版發行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2007年9月2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向中央電視台、中國新東方文化影視公司捐款壹佰貳拾萬元,聯合組織電視劇《姚雪垠》拍攝工作。
2007年10月10日,經河南省文化廳批准,河南省民政廳對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鄧州、新野、西峽、方城、社旗五個縣市辦事處核准登記。
2007年10月29日,南陽日報發表文章,題目是「為建設文化強市做出積極貢獻」。王肇基理事長對基金會發展方向、奮斗目標做出了認真闡述。
2007年11月1日-5日,中國新文學學會在無錫江南大學召開年會,大會增補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王肇基為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
2007年11月20日,年過古稀的袁寶華同志再次約見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肇基,對文化發展基金會的發展壯大提出了許多指導性意見。並非常高興的接受聘請,擔任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的顧問。
2007年12月30日,基金會召開理事會。全體理事和全體監事參加了會議。王肇基理事長主持了會議。鄭文芳副秘書長對2007年的業務情況和2008年工作計劃做了報告。會議制定了《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2008年工作計劃》。
二00八年
2008年1月12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與北京新東方影視公司簽訂合同,雙方共同投資貳仟萬元,聯合拍攝三十集電視連續劇《姚雪垠》,總策劃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擔任。
2008年1月26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邀請了河南電視台「梨園春」欄目組來南陽演出,慶祝基金會成立一周年。南陽市政協副主席王清華發表了講話。南陽電視台錄播了晚會實況。
2008年5月19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通過南陽市紅十字會,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贈價值47萬元葯品,支持災區人民。
2008年6月6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經主管部門批准,籌建南陽市人物文史館,總投資一億六千萬元,規劃、土地手續已經完備。
2008年7月31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向華龍中學捐款,對升入大學,經濟困難的學生給與救助,市領導王清華出席了捐贈儀式。
2008年9月8日,河南省民政廳侯貴州、楊忠友一行到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視察工作。對基金會業務開展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指導意見。基金會對省廳領導的講話組織了多次學習。
2008年10月10日,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向中央電視台《人物》捐款壹拾伍萬元,用於電視欄目的拍攝工作。
2008年12月29日晚,基金會組織文藝演出,慶祝基金會成立二周年。
二00九年
2009年3月,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捐款出版「南陽實力派作家文庫」共3000套,文庫作者為王遂合、廖華歌、劉正義和殷德傑。
2009年8月12日,經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民政廳批准,南陽市文化發展基金會更名為河南省黃河文化基金會,辦公地點設在鄭州市金水路7718號。
2009年11月11日,廈門方達投資集團與河南省黃河文化基金會簽訂合同,投資肆仟萬元人民幣,共同開發文化產業。
❽ 如何做仲景文化的傳人論文
弘揚仲景文化,傳承大醫精神
2013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中華中醫葯學會、中國中葯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葯文化節」在河南南陽隆重舉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葯學會會長王國強,河南省人大副主任李文慧,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廣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研究所所長楊士莪,以嶺葯業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中國中葯協會秘書長王桂華,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山西、安徽、廣東、雲南、貴州、江蘇、湖北、重慶、海南、陝西、甘肅等省市和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的知名中醫葯企業代表300餘人,中醫葯學術界專家、學者400餘人出席了22日舉行的開幕式。
魅力南陽:三台大戲異彩紛呈
「一方水土一方人」,張仲景文化是南陽的「人文根脈」。醫聖張仲景是具有世界人文影響力的歷史名人,研究、挖掘、傳承張仲景文化具有極其珍貴的時代價值。醫聖張仲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是他的巨著《傷寒雜病論》,迄今已無間斷傳承1800年,被稱為中醫葯的「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聖書」,而南陽醫聖祠也是中國僅有、世界唯一的醫葯類歷史名人祠廟,具有多方面價值,是重要的南陽地標文物保護實體,也是張仲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理載體。
先賢張仲景不但醫術福澤蒼生,醫德堪為人傑,治學垂範千秋,為官以民為本,而且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了「承古開新、開放包容、向善思進、文明誠信」的南陽城市精神。
緣於這些因素,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屆醫葯文化節圍繞建設「醫聖故里、美麗南陽、健康之都」的目標,以「大中醫、大健康、大民生、大產業」為主題,按照「政府指導、學術主導、社團主辦、企業運作」的原則,以學術研討、項目招商、普惠群眾等為重點,進一步傳承弘揚張仲景學術思想,著力提高醫葯文化節的學術性、大眾性和效益性。本屆醫葯文化節期間,首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系列活動、中醫葯產業項目招商推介活動、中醫葯惠民系列活動,成為令人目不暇接的三台「大戲」;同時,在本屆醫葯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張仲景基金會募捐、名醫名家義診、健康養生大講堂等多項惠及民生的活動。
開幕式:《傷寒論淺歌》手稿現身
10月22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由南陽市人民政府市長程志明主持,南陽市委書記穆為民致歡迎辭。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葯學會會長王國強發表了重要講話。
在開幕式上,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校長王慶國,南陽市委常委、副市長李建豫為中華中醫葯學會仲景學說分會揭牌。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向醫聖祠捐贈其祖父親自編撰並手書的《傷寒論淺歌》手稿。醫聖祠暨張仲景醫史文獻館館長劉海燕欣喜地說,這是繼20世紀80年代陝西中醫名家米伯讓先生向南陽贈送《傷寒論》刻版之後,張仲景醫史文獻研究收藏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醫著史料。據了解,出生於1931年的楊士莪,如今已是耋耄之年,其祖父楊鶴汀系民國時期南陽首任知府,中年辦學興教,晚年埋頭於醫學研究,著有《傷寒論淺歌》、《金匱淺歌》等醫著。
「願《傷寒論淺歌》能豐富張仲景醫史文獻庫,更希望能為後人帶來健康福祉」。帶著「傳家寶」回到故鄉,楊士莪感觸萬千。
「醫聖仲景南陽論壇」開壇:
宣讀《南陽宣言》
在僅僅20分鍾的、簡約隆重的開幕式結束後,首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正式開壇。22日上午9時許,王國強莊重地敲響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銅鑼。中華中醫葯學會秘書長曹正逵致創壇辭,他說,仲景論壇的宗旨是:依託醫聖故里南陽的人文資源優勢,匯聚高端學者專家,創造民主、寬松之學術氛圍,開展多元、開放式交流,多視角、全方位解析研討中醫葯學術、張仲景醫學的精髓內涵,培育壯大中醫葯健康產業經濟,為仲景醫學的繼承創新和中醫葯事業的全面發展提供學術智力支撐。仲景論壇的目標是:立足中醫學術,拓展國際視野,將「仲景論壇」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中醫葯創新、仲景文化交流的主陣地,打造成為中醫葯養生健康產業的孵化地,打造成為中醫學子、社會賢達瞻拜先賢、傳承國粹的朝聖地,打造成為中醫葯實用型人才、開拓型人才的輸出地,打造成為中原經濟區中醫葯對外開放、輻射發展的示範地。
在首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開壇儀式上,中國中葯協會秘書長王桂華宣讀了《南陽宣言》。《宣言》說:「中醫葯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與疾病斗爭的經驗總結,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養生理念,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正是有了中醫葯的佑護,才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才支撐著中華文明的傳承延續。呼籲將中醫葯發展納入國家戰略,推進中醫葯全方位參與健康中國行動計劃,讓人人享有中醫葯服務。」
《南陽宣言》倡導傳承、創新與發展,注重開放、包容與共享,致力於多元對話、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現代醫學菁華,吸收跨學科研究成果,繼往開來,發揚光大,讓中醫葯在人類健康工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為期兩天:更專業、更務實、更惠民
在為期兩天的「南陽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葯文化節」上,記者觀察到,與往屆相比,今年的醫葯文化節體現出了「更專業、更務實、更惠民」的新亮點。
之所以說「更專業」,是指傳統中醫葯的學科特性更突出。在這屆醫葯文化節上,不但請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中醫葯界領軍人物,還請來了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專家、國際流通專家,更推出唐祖宣、吳林鵬兩名「南陽中醫大師」和王建、王新昌、劉占國、吳漢卿、宋紅旗、張煒、楊磊、鄭均山、趙青春、賈太誼此「南陽中醫十大名師」;更重要的是,為確保節會的專業性,發布《南陽宣言》,提出創設「醫聖仲景南陽論壇」,成立經方論壇國際協作聯盟,開展多維深度合作。在首屆仲景南陽論壇開壇的同時,專業性更強的中葯開發應用論壇和「三部六病」研討會一並舉行。
之所以說「更務實」,是指今年的醫葯文化節的活動密度。僅從時間上看,往年的醫葯文化節多為7天,而今年則縮減到了兩天,但從效果上看,醫葯文化節各類要達到的「目標落地率」卻顯得更高。一是在中醫葯項目信息發布暨項目簽約活動上,南陽新區管委會、卧龍區、市中醫院分別與海王集團、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葯有限公司、國葯控股南陽有限公司及台灣地區兩家公司簽訂了「現代中葯產業園區項目」、「白雲山和黃南陽大健康生態產業園建設項目」、「現代化醫葯物流中心及現代中葯產業園建設項目」、「海峽兩岸中葯產業合作發展協議」等。同時,海王東森現代醫葯物流系統正式上線。二是河南省南陽張仲景基金會現場募捐,河南宛西制葯、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深圳海王集團、中國醫葯集團等單位慷慨捐款700多萬元。三是由於年代久遠,史料匱乏,張仲景形象諸多,形態不一。這次節會解決了這一歷史問題。河南省南陽張仲景基金會和南陽醫聖祠經過長期艱苦細致的考證、研究、琢磨吸收,終使權威版張仲景像發布面世。四是由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雜志社出資300萬元修建的仲景經方碑林在醫聖祠內奠基。碑文採用張仲景博物館珍藏的國家文物白雲閣木刻藏本《傷寒雜病論》的328個方劑,由全國中醫名家手寫每一方劑鐫刻成碑。之所以說「更惠民」,是因為在今年的醫葯文化節期間,共有來自河南全省各地的80名專家參與了義診,現場提供的中醫特色療法也超過了40種。前來應診的群眾,有病的當場診查開方;適宜現場治療的,當場或針灸或推拿或理療,這讓前來尋醫問葯的3000多名群眾,不出古城南陽,即可一睹名醫風采,充分享受了一場「中醫惠民」的饕餮盛宴!
各界聲音:
大中醫、大健康、大民生、大產業
南陽市委書記穆為民在22日上午致歡迎辭時指出,傳統的中醫葯瑰寶應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穆為民說:近年來,南陽深入實施張仲景醫葯創新工程,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屆張仲景醫葯文化節,逐步形成了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六位一體」的中醫葯發展格局。今後我們將以節會為平台,以產業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建設「中醫葯都、養生之都」的發展定位,把南陽地區的中醫葯產業提升到國家層面來發展,擴大到跨產業門類來整合,不斷推進中醫葯產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打造一個規范種植、企業引領、學術為先、文化傳承的和諧葯都,讓傳統的中醫葯瑰寶在南陽大地煥發生機,永放光芒,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穆為民在首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上所作的題為《傳承醫聖仲景文化、成就健康中國夢想》的主題演講,還圍繞「大中醫、大健康、大民生、大產業」的主題,提出了優先發展仲景服務業、建立國家健康養生CBD的概念,為南陽市健康產業的打造指明了方向。
在這屆醫葯文化節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李連達在發言中指出:中葯臨床再評價助力中葯的二次開發。他認為:「未來中葯產業大致可以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新葯創制,另外就是對現有大品種的二次開發。近年來,隨著新葯審批數量的下降,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投向已上市品種的二次開發,過去20年裡世界上的『重磅炸彈級』葯物,其中有許多是在上市後,通過系列的、精心設計的上市後臨床研究,獲得新臨床證據,尋找到新臨床定位或新適用人群,而獲得持續的市場高速增長的,並最終成為真正的『重磅炸彈級』葯物。」
同時李連達還擔憂:「目前國內企業的上市後臨床研究和上市後臨床再評價存在一些誤區,很多課題的結果對醫生來講沒有任何意義,對於市場銷售也沒有任何幫助。」
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校長王慶國認為:張仲景開創了辨證施治和個體化治療體系。他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創立了融理、法、方、葯為一體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張仲景以整體觀為指導的辨證施治的組方用葯特點,體現了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個體化治療特點;仲景辨證組方的個體化治療特點是以個體為核心,緊密結合臨床實際,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仲景創立的宏觀辨證論治體系,是個體化治療的最早典範。《傷寒雜病論》辨證組方所揭示的疾病規律和創制的湯方證治不脫離個體情況,至今仍具有令人信服的實踐價值。」
王慶國闡述說:「張仲景還確立了與260餘首經方相對應的證候,從而使方劑運用指征由個體化到規范化,是令後人矚目的最大功績。仲景個體化辨證思維表現在病、脈、證、治的各個方面,組成了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辨證思維,為中醫個體化的辨證論治樹立了典範,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王慶國認為:「現代中醫從業者,應在全面繼承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完整地發揮個體化治療的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南陽中醫大師、鄧州市中醫院院長唐祖宣則從頂層政策的高度指出:新醫改應以普及中醫葯為基礎。他認為:「中醫葯主張預防為先、治療有效,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延長人類生存壽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方面,對目前現代醫學病因不明、療效不佳的各種疑難雜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傳染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甚至艾滋病,都顯示了中醫葯獨特的療效和顯著的優勢。並且中草葯的價格低廉,中醫的治療費用也遠遠低於西醫,具有『簡、便、廉、驗』等特點,最適合成為我國醫改的核心力量。由於中醫不需要什麼儀器設備,尤其適宜在農村和城鎮社區建立小診所,可以方便群眾就地治療,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要想使醫改取得成功,必須從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的路子。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農村收入低投入少,而中醫葯廉價安全,強調『治未病』,既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與群眾基礎,只有以中醫葯為基礎的醫改,才能為廣大群眾提供有效的醫療保障。」
唐祖宣還認為,醫改的中國特色,首先要體現在以中醫葯為基礎上,尤其在廣大農村以及城鎮社區,一定要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這是一條低成本可持續發展之路,也是我國醫改成功的唯一可行之路。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已在醫改中更多地藉助中醫葯的力量了。
北京東方靈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延淮則從中葯行業的視角提出,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他認為:「目前,我國是中醫葯的發源地和中葯的最大生產國。歐、美、日本、東盟和拉美國家已成為中國中葯的主要出口市場,但是,與世界60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相比,還是非常小。令人尷尬的是,目前中葯配方在世界范圍內幾乎是免費大餐。日本人以張仲景等中國古代醫聖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210多個處方為基礎,建立漢方葯廠達200多個,所形成的漢方制劑,在國際上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中國僅佔5%,其中大部分中葯是以原料葯材廉價出口,成葯比例不足30%,而且是按食品和保健品種類出口。迄今,鮮有中葯能進入西方國家醫院處方市場。」
劉延淮擔憂:「中葯知識產權正在被大肆掠奪。比如,日本人在我國名葯『六神丸』的基礎上開發研製成的『救心丸』,其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由於中國企業沒有注冊專利,這上億美元收入就落進日本人的口袋。而中國人發明了青蒿素,沒有申請專利就在外國發表論文,反被德國人申請了專利,使我國每年損失兩三億美元。韓國人利用同仁堂牛黃清心丸配方,改變劑型,在世界上1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申請的專利,年銷售額7000萬美元。目前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有900多種中草葯項目被外國公司在海外搶先申請了專利。」
劉延淮呼籲:「如果不加快實施中葯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加強中醫葯行業的技術創新,我們將來會為吃自己祖宗留下的『葯方』而向外國人交付專利使用費!」
同樣來自醫葯產業界的深圳海王集團總裁劉占軍則呼籲我國應盡快組建區域性中醫葯檢驗檢測中心。他坦陳:「對於目前中醫葯產業,我有三個希望。一是希望按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中醫葯也要做到全產業鏈可追溯,以確保葯品安全。二是希望組建區域性中醫葯檢驗檢測中心,以解決規模相對較小的中葯生產企業都上檢驗檢測設備,投入大,效率低的問題。目前南陽市現有中葯企業13家,年產值近30億元。如果能組建一個區域性中醫葯檢驗檢測中心,對提升中成葯品質、降低運營成本大有好處。三是希望打通走向世界大市場的國際化通道。」
為期兩天的活動結束了,記者在全程參加了所有活動後感悟到,今年的「南陽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葯文化節」是一屆節儉務實的節會,盡管簡化了形式、壓縮了時間、減少了投入,但活動卻十分豐富,還是一場思想文化的盛宴,突出健康主題,進一步發揚光大仲景文化,並使區位、資源、人文優勢得到了進一步整合,為南陽的「綠色崛起」開辟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