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秘書長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秘書長

發布時間:2021-09-08 18:27:12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的歷任部長

截至2020年5月,依次為李書城、廖魯言、江一真、沙風、楊立功、霍士廉、林乎加、何康、劉中一、劉江、陳耀邦、杜青林、孫政才、韓長賦。

1、李書城

李書城(1882—1965),湖北潛江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日本東京弘文學院留學。1948年與張難先等在湖北發起反蔣和平運動。1949年後任農業部部長。1965年在北京病逝,終年83歲。

2、廖魯言

廖魯言(1913-1972),男,原名廖廣鏖,南京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與領導北平學生運動。

後任山西抗日軍政訓練委員會編輯、軍政訓練班指導員。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團政治部、旅政治部主任。

1939年到延安。後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科長、黨務研究室研究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副主任。

建國後,歷任政務院參事室主任、政務院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農業部部長。

2018年5月8日,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② 向仲懷的個人簡介

向仲懷 ,男,生於1937年7月,重慶市武隆人,1958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著名蠶學專家,先後任國務院第四、五屆學位委員會委員、畜牧學科評審組召集人,中國蠶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蠶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重慶市蠶業研究所所長,重慶市科協主席、名譽主席,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成員,重慶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委員,西南農業大學校長,農業部蠶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十五大代表,中共重慶直轄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重慶直轄市第一屆科協主席。
向仲懷院士長期從事蠶業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早在1959年,他深入射洪縣農村,研究發現川北廣大蠶區災害性蠶病為壁虱病,為該病的防治解決了關鍵問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60年以來,一直從事家蠶基因資源研究,建立了當今國際上最大的家蠶基因庫,保存遺傳系統700餘系,發現新突變基因60餘個,建立了基礎研究的連鎖檢索系統、近等位基因系統,成為國內外著名的資源研究平台,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育成推廣家蠶新品種三對,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構建了家蠶不同中組織不同發育時期的cDNA文庫12個,經大規模測序獲得8.2萬個EST序列,含32000個非重復序列,約覆蓋家蠶功能基因的80%,從而使我國成為擁有鱗翅目昆蟲DNA序列最多的國家,成為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委員會的重要成員。
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框架圖覆蓋了家蠶基因組95%的區域,獲得16948個完整基因,其中約有6000個為新發現。同時,在家蠶基因組結構特徵、基因的組織、進化和比較基因組學方面,也獲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理論成果,研究結果於2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全文發表。該成果為中國科學家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後的又一重大貢獻,入選中國高校2003年十大科技進展,2004年被《科技日報》社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的55個世界第一之一,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向仲懷院士主持創建了農業部蠶學重點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學科,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攻關課題、省部級課題20餘項,獲日本蠶絲學會特別獎、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會科技進步獎、香港桑麻基金會紡織科技大獎、中華農業科教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省(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教學成果獎等20餘次,獲「科學中國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國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2006年度榮獲「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主編學術專著4部,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高層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優秀的科技創新團隊,並組織獲得了國家「973」、「863」、「948」等重大項目資助,為我國蠶業科學與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

③ 楊文鈺的簡介

楊文鈺,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系農業部大豆產業體系崗位專家,農業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農藝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高教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作物栽培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理事。曾榮獲全國星火先進個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全國先進農業科研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四川省優秀博士後和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該同志長期從事作物生理、作物栽培的教學、科研和推廣。教學上改革創新,發表教改論文6篇,主持完成的教改項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主研的教改項目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主編或副主編全國統編教材和地區協編教材8部,其中《作物栽培學(南方本)》和《農學概論》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優秀教材獎。先後主持國家、部省級科研項目20多項,出版專著4部,在《Plant Growth Regulation》和《作物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80餘篇,主持或主研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專利授權10項,主持研究形成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連續5年被農業部、連續4年被四川省列為主推技術。現承擔國家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業部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四川省育種攻關項目等10餘項,主要從事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與推廣。

④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屬於行業主管部門嗎

如果是經營型的,不屬於行業協會;可以看有沒有營業執照,是工商局發的,是經營型的,屬於企業性質;如果是民政局發的,是屬於行業協會。

⑤ 黃楚標的黃楚標

黃楚標先生是位熱心助人、富有愛心的企業家,他經常為公益慈善事業慷慨解囊。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開始,黃楚標先生已為公益慈善事業捐出8500多萬元,其中6480萬元捐給了教育事業,他為促進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奉獻,表達了他對學生的一片愛心。
2000年,黃楚標先生為深圳外國語學校東海附屬小學捐贈價值3700萬元的校舍及300萬元的啟動資金;當年,他又捐出港幣1500萬元用於贊助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小學;1998年,黃楚標先生先後二次捐出200萬元用於成立廣東(黃楚標)大學生實踐基金,納入廣東省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和用於中山大學化學樓建設;早在1995年,黃楚標先生就向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捐贈1500萬港元;黃先生更多的是提供給一些學校助學獎學捐款,鼓勵學生好學上進,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表達了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呵護。
黃楚標先生還是資助深圳特困殘疾人的熱心人,他經常參加「光彩助殘」捐款活動,2004年黃楚標先生為深圳殘聯捐款20萬元。同年,他為廣東省慈善總會捐款100萬元,為各種體育比賽捐出了200多萬元。據了解,黃楚標先生是一個低調的企業家,他捐出的許多善款自己也無法記清了。
2012年4月20日至5月4日,黃楚標先生以香港教育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代表聯合會作為協辦單位,參與由聯合國友好理事會、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聯合國發展基金會、聯合國藝術家理事會、世貿企業促進會、中國養老基金會、美國羅省中華總商會、香港工會聯合會、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新界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香港青年聯會、香港潮屬社團總會、香港廣東社團總會、香港廣西社團總會主辦,香港佛教文化產業承辦,海內外三百多個社團組織共同參與的「推動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世界和平祈禱大會暨慶祝香港特區成立十五周年」大會,在全港舉行一系列大型公益活動,是慶祝香港回歸十五周年的重要慶典,也是香港首次舉辦推動聯合國千年計劃大型活動,旨在推動世界和平。
大會執行主席由聯合國友好理事會全球事務秘書長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擔任;大會共同主席分別是: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GBS太平紳士,中國養老基金會會長李紫陽、全國青聯副主席陳仲尼BBS太平紳士。
黃楚標先生擔任本次世界和平祈禱大會主席團成員。
此次大會展現三個主題,分別是「和平、博愛、希望」,展現人類追求和平、博愛和充滿希望,活動獲香港政府、中央政府、中聯辦領導及多個部門、機構全力支持。在香港政府大力支持下,於維多利亞公園四個球場,舉行慈善大型嘉年華活動,15餘萬人參與。大會主題為<博愛、和平、希望>,舉辦了世界和平頒獎大典,免費派發12萬斤「世界和平吉祥米」予老人、婦女及弱勢群體。舉行多場大型「千人盆菜宴」,宴請2000多位老人。
此次大會是首次在香港舉行的最大型宣傳世界和平的活動,『和平大會』將依照聯合國的「千年宣言」,宣傳和發表「千年發展目標」,致力推廣和維護聯合國宣導21世紀國際關系的基本價值:自由、平等、團結、包容、尊重大自然、共同承擔責任。「和平大會」至今已收到由中國政府高級官員、美國國會、美國加州州政府財務長及各市市長、社會名人等發出的賀函。2000年9月聯合國首腦會議上由189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項承諾,中國亦積極回應聯合國的倡議,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做了不懈努力。
聯合國友好理事會全球事務秘書長(大會執行主席)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共同主席)鄭耀棠太平紳士、聯合國友好理事會主席努爾.布朗博士、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主席Kazan Retrey Sherrill、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中聯辦社會工作部部長張鐵夫、全國政協委員盧溫勝太平紳士、全國政協委員王惠貞太平紳士、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會長陳守仁、原國家主席李先念之女,中國養老基金會會長李紫陽、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謝曼怡太平紳士、香港立法會議員陳鑒林太平紳士、香港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太平紳士、九龍城區議會主席劉偉榮太平紳士、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合作發展促進會會長張維新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大會開幕式。

⑥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歷屆領導

(1979.4-1983.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所長)
1911年2月生,廣東省台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6-1983年任北京市農科院蔬菜所所長,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長、所長,曾任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市蔬菜學會副理事長,《園藝學報》副主編,中國農科院顧問,第二屆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64-1969年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等。
延安時期,積極從事以品種引種為重點的園藝和經濟作物的農業科研工作,選育出優良蔬菜、水果、經濟作物等70多個新品種進行推廣。推廣的甘露西瓜由於質量好,周恩來總理將該瓜空運到重慶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連續兩年獲陝甘寧邊區模範婦女的榮譽稱號。1943年在陝甘寧邊區《解放日報》發表了種菜法、番茄王等文章。
1958年參與籌建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後,任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無正所長),在研究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帶領科技人員進行蔬菜品種資源搜集、育種、選種、防治病蟲害和豐產栽培技術研究。此後,在研究所兩次下放北京市,兩次回中國農科院的機構變動過程中,逐步建立和發展研究室,配齊相關專業和人才。
1962年,組織專家研究編制了1963-1972年我國蔬菜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在以後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點研究課題和目標。1962-1963年組織召開了全國性的蔬菜育種研究座談會和蔬菜品種資源研究座談會。
1965年選育出質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蔥品種540號、601號。1978年主持了馬鈴薯研究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研究課題,選育出早熟抗病的馬鈴薯新品種京豐1號。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
參加編寫了《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等著作。《中國蔬菜栽培學》獲1990年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83.2-1988.4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園藝系果蔬育種教研室讀研究生,獲蘇聯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53年-1955年在華北農業科學院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後先後任番茄品種選育項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還兼任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顧問,中國地膜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花卉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食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展覽評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發明獎評委會特邀審查員,《園藝學報》主編,《中國蔬菜》主編,日本國科學基金會國際獎國外推薦人,農業部蔬菜專家顧問組組長,
農業部、輕工業部罐藏番茄加工適應性研究協作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農業部重點課題蔬菜花卉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主持人。
截止到1999年,主持、參加番茄育種研究工作,先後育成北京10號、早粉2號、大粉1號、大粉2號、大黃1號、蔬研11號、中蔬4號、中蔬5號、中蔬6號、中雜4號等10餘個番茄新品種。其中早粉2號是我國最早育成、推廣面積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種。代替了國外引入的早熟品種,並成為早熟番茄育種的優良親本,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參與對全國番茄病毒病毒源鑒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該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任所領導期間,在中國農科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本所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以來倡導並與其領導一起組織了全國蔬菜科研協作攻關,全國蔬菜雜種利用科研協作,對推動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對改善我國蔬菜生產和供應,減少農葯污染有重要意義,大大提高了我國蔬菜抗病育種工作水平。
1997年,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授予他中華農業科教獎、農業科研獎。主持或參加撰寫的專著10部,發表論文50餘篇,主要有:《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進展》、《中國農業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國蔬菜科學技術發展戰略設想》、《蔬菜科技和生產現狀及其建議》等,其中《中國蔬菜栽培學》一書1990年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88.4-1995.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1938年11月出生,江蘇省啟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之後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該所副所長,1980年任所黨委副書記,1986年任所黨委書記,1988年任所長兼所黨委書記,1994年11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97年擔任農業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園藝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長,農業科技管理研究會理事、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學會副理事長。1995年至2001年期間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點工作,任基點組長,推廣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種,為當地工礦區蔬菜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8年回院後,繼續從事番茄雜交育種研究。配置出-批優良雜交組合。
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間主要從事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番茄新品種選育及育種技術研究,與課題組的同志一起先後育成多個番茄優良品種,其中中蔬4號、中蔬5號和中蔬6號番茄新品種先後成為華北地區中熟番茄品種中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抗病育種研究中參與了為害番茄的病毒種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確了番茄TMV抗性為顯性基因遺傳,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後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四完成人)各l項。八五期間還主持並完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援助項目(獲資助65萬美元)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研究。 近幾年來還主持國際遺傳資源研究所資助項目不同類型芋頭種類資源的RAPD和酶譜分析,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菜分子連鎖圖譜的構建和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進展。培養碩士、博士生多名,發表論文30餘篇,任主編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後擔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黨委書記期間,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蔬菜花卉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1995.2-2000.1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蔬菜遺傳育種專家。1939年9月3日生於湖南衡陽,中國共產黨黨員。196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同年8月份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88.5~2000.11先後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所黨委書記。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環境學部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農業轉基因安全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十五863計劃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園藝學報主編,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學校的兼職教授。
1970年開始從事甘藍遺傳育種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藍育種課題組組長,與課題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突破甘藍自交不親和系。1973年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後又相繼育成不同類型的甘藍新品種20餘個,並在全國30餘個省(市、區)廣泛推廣,種植面積佔全國甘藍總栽培面積的60~70%。1979年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藍雄性不育系選育與利用技術,選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達到100%、經濟性狀及配合力優良的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並利用雄性不育系配製出5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甘藍新品種,並開始大規模進行制種利用。
80年代以來,先後主持或參加科技部、農業部、北京市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多項科研課題。包括國家科技攻關專題、課題,863計劃子課題,農業部科技重點項目、948項目,北京市科技重點項目等。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立項、咨詢、評估。
截止到2004年,主編或參編科技著作10餘部,主要有《甘藍栽培技術》(1991年)第一作者;《中國蔬菜抗病育種進展》(1996年)副主編;《蔬菜優質高產栽培的理論基礎》(1999年) 副主編;《蔬菜學》(2004年)主編。先後在《Euphytica》、《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中國蔬菜》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培養碩士、博士生10餘人。
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獎勵11次。其中1985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第二名), 1991及1998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第一名),獲發明專利2項(第一發明人)。1986年獲人事部授予的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8年獲首都勞動獎章、1988年和2001年兩次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10月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年獲人事部傑出人才一等功獎勵、200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 (2000.11-2002.12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博士,研究員,中國共產黨黨員。1979年9月入湖南農業大學園藝系讀書,1983年7月畢業獲學士學位,1983年8月入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學習遺傳育種,1986年7月畢業獲碩士學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員,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員,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員,1996年2月獲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長,2000年11月任所長,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16項,已主持篩選出10餘份炸片炸條品質優良新品系,參加或主持育成並推廣了中薯1號、中薯2號、中薯3號、中薯4號4個馬鈴薯新品種,為發展二季作和冬作農業提供了技術基礎;在2n配子遺傳與育種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為2-4個的新觀點,此結果已在國際權威刊物發表,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並獲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主持人)。作為主要執行人之一承擔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項目,被UNDP、經貿部、農業部評為完成得最好的單位之一;1998年參與籌建美國百事集團-中國農科院農業發展中心並開展合作,結合專業特點積極開展科技扶貧,在深入貴州貧困縣多次調查的基礎上,開展貴州省推廣脫毒馬鈴薯溫飽工程國務院貴州扶貧項目,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推動了科技扶貧工作,受到中央領導、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肯定,2000年獲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參與國際組織的項目評估和專家顧問活動。1997年同團中央青農部、中青農村發展中心一道發起了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活動,社會影響較大。任副所長期間,分管科研、科技成果開發、國際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較好成績,本所國際合作項目總金額達100多萬美元,為提高該所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知名度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截止到2004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4篇,其中獲獎論文3篇、39篇為第一作者,參加編寫著作11本,約100萬字 。

⑦ 農業部財會服務中心怎麼樣

簡介:農業部財會服務中心,是經中編辦和農業部批准成立的正局級事業單位 ,核定事業編制66名,辦公地點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20號樓,與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合署辦公。
注冊資本:919萬人民幣

⑧ 中國有過農業基金會嗎

有一個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民政部注冊登記,於1995年12月20日成立。基金會得到國家科委、中國人民銀行、民政部、農業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得到國內外企業界及知名人士的積極響應。基金會歸口農業部管理,接受中國人民銀行和民政部監督。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的宗旨是:通過廣泛吸收國內外和社會各方面的資金,用以支持中國農業科教事業,補充國家主渠道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以加快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的任務是:發展農業科教事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促進中國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基金會資助農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示範、成果推廣和農業科教前沿重大課題的研究;資助有突出貢獻和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資助優秀農業科技著作的出版;獎勵在中國農業科教事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將根據政府制訂的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定期公布資助方向。資助項目的遴選實行"公開申請,專家評審,民主公正,擇優資助"原則。基金會建立嚴格的籌資、管理和使用制度,公正、合理、規范、科學、有效地使用農業科教基金,向捐贈者公開收支帳目,接受監督。

⑨ 何康的何康基金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何康農業教育科研基金(簡稱何康基金),是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設立的專項基金。該基金是以何康1993年獲得的第七屆世界糧食獎獎金為本金,用其每年的利息收入獎勵農業院校在校的優秀學生、支持科研項目和國際交流活動,旨在激勵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生學農愛農,獻身農業。

閱讀全文

與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秘書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