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要開展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及重大礦產資源科學問題研究等。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2008年實際到所科研經費7200餘萬元(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其中國家項目(「973」、「863」、支撐計劃等)1548萬元,佔22%;地質調查項目經費3632萬元,佔50%;其他項目2020萬元,佔28%。
2008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2項、國家「863」課題4項、國家「973」課題10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4項、地質大調查項目37項、國土資源部深部計劃專項項目1項、國土資源部危機礦山項目10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2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4項、各省局地勘項目10項、國土資源部資源補償費項目2項、公司等委託項目40餘項等;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發表論文191篇,其中核心期刊98篇,SCI收錄47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
王瑞江所長、書記在西藏岡底斯成礦帶考察驅龍銅礦
張佳文副所長在昆侖山口考察
毛景文副所長(左)在發展中國家礦產資源評價技術及應用培訓班上頒獎
王宗起副所長在秦嶺考察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計劃項目,礦產資源研究所是實施單位和主要業務支撐單位。該項目2008年各項技術准備工作全面到位,重點圍繞鐵、鋁、鈾開展完成了12個示範區的全國典型示範工作,制定了各專業技術操作流程。編制完成鐵、鋁等23個礦種的全國礦產預測類型劃分方案,完成全國成礦區帶劃分,並出版潛力評價工作第一本專著:《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在典型示範工作推動下,省級工作全面啟動和實施,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已完成1:25萬實際材料圖275幅、建造構造圖190幅、礦產預測地質構造底圖284幅。開展了181個典型礦床研究,編制完成典型礦床成礦要素圖及成礦模式圖、預測要素圖及預測模型圖,以及重力、磁測、化探、遙感等圖件,完成區域成礦要素圖87幅,區域預測要素圖72幅。編制完成全省范圍的物探、化探、遙感和自然重砂資料處理和解釋圖件共2020幅。完成煤炭資源潛力評價相關基礎圖件533幅。開展了基礎資料庫維護,新增礦產地6826處。
2008年度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擴大)會議
在2008年度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擴大)會議上,領導研究項目組織推進有關問題
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青海祁漫塔格典型示範區成礦地質背景編圖研討會
汪民副部長(中)與陳毓川院士(右)、陳仁義主任(左)討論潛力評價階段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成立了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辦公室,作為項目日常管理的工作機構;成立了項目專家委員會,以加強項目技術質量的監督管理;完成了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總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培訓會,全國31個省(區、市)150多名管理和技術人員接受了培訓;完成了30個省級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實施方案的編制,在重慶召開了有150多人參加的省級實施方案終審會;完成了《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的編制和評審,進行了全國和省級1000多人次的培訓工作;完成了《煤炭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成果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數據模型和數據錄入系統》的編制和開發並通過了專家的評審驗收;啟動了《油氣資源儲量核查實施方案和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啟動了礦區資源儲量地質經濟評價軟體和煤炭礦區資源儲量三維可視化動態監管系統軟體的開發工作;全國各省(區、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試點正在進行,全國已完成資源儲量核查的礦區共725個,其中大型礦區88個,中型礦區168個,小型礦區469個;全國項目組積極走出去,赴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廣東、河南、江西等省指導各省開展工作;項目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青海別勒灘低品位固體鉀鹽液化開發的關鍵技術:屬國家「863」計劃課題,負責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參加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青海鹽湖工業集團、石家莊經濟學院。參加人員:焦鵬程、劉成林、李文鵬、趙元藝、郝愛兵、陳永志、王興富、李小松、王石軍、劉振英、王文祥。2008年度主要成果認識:青海別勒灘試驗區鑒定出鹽類礦物13種,確定地層中固體鉀鹽礦物主要為雜鹵石,其次為光鹵石、鉀石鹽等。研究試驗地層中KCl平均含量為2.24%;試驗區溶礦過程中地下鹵水中鉀與硫酸根離子含量均有增加並逐步穩定,固體鉀鹽液化效果顯著,鹵水質量可以滿足生產要求;採用化學示蹤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測井技術揭示鉀鹽液化驅動的水動力學條件,獲得試驗區鹵水實際流速和滲透流速分別為1.56m/d和0.24m/d,地下鹵水的流向為45°。計算出試驗區滲透系數平均值120m/d。針對青海鹽湖特點,將Pitzer軟體升級到Windows,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濃鹵水變溫平衡計算軟體。2008年由「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辦公室組織進行了中期檢查,評價優良。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工作會議
中國東部危機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老(危機)礦山合理勘查、開發模擬和礦山轉型與礦城問題研究:屬中國工程院咨詢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危機辦綜合研究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裴榮富、李莉、李進文、梅燕雄、王浩琳。通過25礦種、10618座礦山的地質勘探和開采驗證對比,第一是提出危機礦山三維分類;第二是創新地建立了固體礦產合理勘查、不同規模礦山合理開採的平均年限、不同勘查階段風險投資決策支持系統和礦業5R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4項科學技術方法模擬;第三是提出礦竭不等於礦(城)衰,資源再發現和多種經營是礦城轉型的基礎;第四是應深化研究深部找礦的地質內涵和技術經濟可行的外部條件;第五是建議應用礦床(點)聚類路徑與地球化學塊體濃集軌跡相結合與事件地質激發異常成礦的找礦新方法。本成果已被兩個國際會議(SGA和WEC)採納,國家行政學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一書引用。
礦床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圖
項目組在野外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莫若格欽地區銅資源評價:屬2004年度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項目負責人:聶鳳軍、張義和張萬益。通過工作,查明了勘查區內地質礦產特徵,總結了該區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特徵。通過物化探測量圈定4處銀—鉛—鋅—銅—金異常和3處銅—金異常和9處視極化率異常。對物化探異常進行了合理的解釋推斷,並分別對其進行了鑽探驗證。1個鑽孔均見真厚度1.95m的鉛、鋅、金、銀礦化體,鉛和鋅含量分別為2.13%和3.11%;銀和金的平均含量分別為78.91×10-6和3.58×10-6。經資料綜合分析研究,認為工作區具有繼續尋找鉛鋅銀多金屬礦產資源的潛力,並提出了進一步工作建議。該項目2008年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成果報告評審委員會驗收,成績為優秀。
中蒙邊境中東段我國一側(北山和二連—東烏旗地區)銅金銀礦床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實施的綜合找礦評價課題,主要完成人:聶鳳軍、江思宏、白大明、張義、胡朋、趙元藝、張萬益、劉妍、張建華、賴新榮。課題採用現代成礦學最新理論和找礦學最新技術方法,對中蒙邊境中東段我國一側的北山和二連—東烏旗地區岩(層)體的變質作用、岩漿活動和構造運動以及金屬元素活化、遷移、聚集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古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對接和造山作用過程;釐定了各大地構造單元的邊界;闡述了區域性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動力學機理;劃分了成礦區帶、礦田和找礦預查區;論證了花崗岩類岩漿侵位方式和成因;闡明了構造—岩漿活動對金屬礦床的控製作用;總結了重要金屬礦床(點)找礦標志,提出了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成礦模式,指出了找礦方向,圈定出找礦遠景區。課題成果被有關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和地方人民政府廣泛採用,為找礦勘查工作部署、隱伏金屬礦床尋找和地方工業布局規劃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該項目2008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磨石山金紅石礦普查及外圍找礦研究:由內蒙古自治區地勘項目、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業務費資助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資助,主要完成人員:趙一鳴、李大新、吳良士、陳文明、王佩華、王裕先、劉光海、高學東、豐成友、陳振宇。項目主要成果:經項目組預查、普查和研究,原發現的磨石山金紅石礦床是一個以銳鈦礦為主,伴有金紅石和鈦鐵礦的沉積變質型鈦礦床,屬世界上首例新類型鈦礦床;確定了礦床規模為大型,TiO2資源量達34萬噸(333),其中富礦屬中型;圈出了磨石山和羊蹄子山兩條重要礦帶,其中富礦體6個,貧礦體10個。富礦TiO2含量3.14%~15.46%,平均6.91%。勘查和研究表明,在磨石山西部第四系和上侏羅統火山岩覆蓋區、羊蹄子山中東部、M38航磁異常南側以及太僕寺旗鐵山村等地尚有找礦遠景。盡管該礦區鈦礦物的粒度很細小,為0.01~0.1mm,給選礦造成困難,但通過項目組攻關,已取得較大進展。礦區普查報告及研究報告已於2008年11月由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項目辦公室主持評審通過。
聶鳳軍研究員在野外考察
課題組成員正在野外編錄岩心
內蒙古正藍旗磨石山銳鈦礦礦床地質—探礦工程分布圖
1—第四系;2—中、上侏羅統火山岩;3—含石榴子石石英絹雲片岩;4—炭質片岩;5—石英岩;6—含銳鈦礦變質粉砂岩和片岩;7—絹雲石英片岩;8—花崗岩;9—銳鈦礦富礦體;10—貧礦體;11—推測地層;12—勘探線及編號;13—實測地質剖面;14—等高線;15—探槽及編號;16—鑽孔及編號
中亞地區地質礦產對比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參加人員:楊富全、劉德權、趙財勝、柴鳳梅、何國琦、唐延齡、毛景文、徐林剛、王曉地、張作衡、劉鋒、肖克炎、劉亞玲。項目建立了742個金屬礦床(點)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編制了1:100萬中亞地區大地構造圖和成礦規律圖,劃分了構造單元和成礦單元,對各成礦帶進行了對比研究。建立了23個典型礦床模型,對主要含礦建造進行了對比,總結了主要金屬礦床的成礦規律,建立了區域成礦模型。對境外勘查選區提出了建議,對新疆阿爾泰和准噶爾8個大型礦集區進行了預測,為新疆進一步地質找礦工作的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2008年12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驗收,成績為優秀。
中亞地區成礦單元劃分及境內礦集區預測
1—成礦省界線;2—成礦帶界線;3—阿爾泰成礦省各成礦帶;4—東哈薩克—准噶爾成礦省各成礦帶;5—中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成礦省各成礦帶;6—大中型礦床、中小型礦床;7—預測大型礦集區:①—多拉納薩依—阿舍勒銅金礦集區,②—阿勒泰—可可塔勒鐵鉛鋅礦集區,③—柯魯木特—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預測礦集區,④—諾爾特鉛鋅金預測礦集區,⑤—老爺廟—瓊河壩銅鐵金預測礦集區,⑥—雙峰山關莊子銅汞金預測礦集區,⑦—希勒克特哈臘蘇—喀拉通克銅鎳金預測礦集區,⑧—哈圖金銅礦集區;8—國界線
我國西部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潛力評估: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項目,項目主要成員:陳毓川、王登紅、李厚民、肖克炎、唐菊興、李光明、付小方、徐志剛等。該項目以成礦動力學和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重點通過成礦時代和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我國西部以東天山、西南三江中段和岡底斯為代表的重要成礦區帶的成礦體系,建立了岡底斯成礦帶中生代後期板塊俯沖階段與岩漿作用有關的銅、金多金屬礦床成礦(亞)系列,釐定出東天山地區10個礦床成礦系列、18個礦床成礦亞系列,初步識別出西南三江中段至少存在26個礦床成礦系列和50個成礦亞系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重新劃分了我國西部地區共55個Ⅲ級成礦區帶;釐定了西藏雄村、新疆彩霞山與喬夏哈拉、貴州水銀洞、四川岔河等一些礦床的成因與成礦時代,深化了區域成礦規律的認識,拓展了找礦方向和時空,提高了對區域找礦前景和資源潛力的認識;從成礦地質基礎、成礦信息、新類型、新發現、新認識、新技術、成礦系列和成礦譜系、成礦體系等方面對我國西部重要成礦區帶資源潛力進行了定性地質評估;對西藏雄村銅金礦開展了定位預測和工程驗證並取得巨大成功;初步建立了三個評價理論方法技術支撐、三個評價步驟、三個評價結果(「三三式」)的資源潛力定量預測評價體系,開展了東天山斑岩銅礦定量預測評價示範,為今後成礦遠景評價區劃提供了技術支撐;提出東天山成礦帶10處、西南三江中段9處、岡底斯14處成礦遠景區,為西部地區進一步地質找礦工作的部署提供了扎實的科學依據。2008年12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驗收,成績為優秀。
雅魯藏布江成礦區中生代成礦時空架構示意圖
Ⅱ 中國何時能造出可重復使用的太空梭
◇1901年--1910年◇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游一番了。190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1911年--1919年◇
191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性情孤僻的羅伯特·戈達德用復雜的計算說明,登月火箭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戈達德」這個名字在美洲大陸很快傳為笑柄。戈達德在姨媽的農場里深居簡出,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點燃了歷史上第一支液體驅動火箭。
◇1921年--1930年◇
1923年,研究凡爾納的專家兼物理學家海爾曼·奧伯特發表了一本長達92頁、公式連篇的小冊子。他想使這本名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冊子成為宇航的初級課本。
奧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飛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驅動氣體要快,「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一種效率特別高的飛行器,它能輕而易舉地飛抵另一個陌生的天體」。他畫出一張包括太空導彈的宇航站的草圖。似乎很自然,這個宇航幻想家也已考慮建造一個太空鏡。奧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興趣。當時人類似乎只有一個願望——離開地球。
◇1931年--1940年◇
1932年,年輕的蘇聯成立了第一個宇航組織。該組織不久後便成為紅軍的一個分支機構,因為在火星上建立共產主義之前,工程師要研製軍用導彈,以維護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國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奧伯特曾作為科學顧問參加了該片的拍攝。觀眾中坐著一位名為布勞恩的高年級學生和內貝爾、維利·萊和克勞斯·里德爾先生。他們聯合組成了「宇航協會」,過著僧侶般嚴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後,他們在柏林的賴尼肯多夫「火箭發射地」試驗噴氣式火箭,並計算出飛往火星的拋物線。陸軍武器局的兩位工程師瓦爾特·多恩貝格爾和卡爾·貝克爾裝扮成老百姓參加了該協會。從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國成為機密。
1937年,韋恩赫爾·馮·布勞恩成了新建的佩訥明德陸軍研究所的技術主任。該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羅的海烏瑟多姆島上的一座綜合性大樓,它由裝配車間、實驗台和發射裝置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盡快研製出可用於實戰的導彈。恰好在1939年秋天,這些工程師成功地把配有控制儀器的「Aggregat5」(A5)號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據說它裝有一種控制裝置,能射中地面目標。
◇1941年--1950年◇
1942年10月3日,「A4」號導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發射。此後的V2導彈彈身上畫上了傳說中的「月亮夫人」。它飛到了90公里的高度。「Aggregat 4」號導彈是個「原始細胞」,由此生長出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導彈和宇宙空間計劃。這些計劃給本世紀剩餘的日子打上了烙印,為人類的自我毀滅提供了可能。
佩訥明德基地表明,這樣高度綜合的導彈技術需要一定的管理和財政支持,這只能由國家來提供——也就是由軍方來承擔。布勞恩後來解釋說,他參迦納粹黨、並於1940年成為黨衛軍沖鋒隊小隊長是為了能夠繼續發展導彈計劃。
對能工巧匠來說,佩訥明德是個天堂。最優秀的工程師雲集此地,能夠立即把他們的圖紙轉化為成品。這里有風洞和實驗室,並研製出第一枚巡航導彈、第一個電子模擬計算器,完善了陀螺儀控制技術、無線通訊和精密水泵。
1944年9月8日,當第一枚「報復性武器」V2導彈擊中倫敦時,佩訥明德人捧著香檳碰杯。在戰爭末期,總共6000枚V2導彈中大約有一半被發射到安特衛普、倫敦、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計V2導彈使12685人喪命,其中三分之二為平民。在希特勒死後兩天,這些工程師決定向美國人投誠。
◇1951年--1960年◇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加利福尼亞的蘭德軍事研究所專家認為,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將「在軍事和科學方面都成為領袖國家」。這就是美國對塔斯社於1957年10月4日報道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一號——第一顆進入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感到震驚的原因。美國當時還在忙於改建「紅石地地短程戰術導彈」,以便能從土耳其向蘇聯發射核彈頭。美國的衛星計劃也還在制定之中。現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為世界共產主義服務。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說,美國輸掉了這場「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直到里根總統任命他為「星球大戰計劃」的顧問,他的心情才恢復了平靜。
圍繞爭奪太空優勢的競爭進入了重要關頭。坐落於哈薩克草原上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的技術人員竭盡所能使美國同行心灰意冷。1957年,他們把一條名為「萊伊卡」的母狗送上了繞地球運行的軌道;而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先鋒」號從一米半的高度墜落到發射台爆炸。
◇1961年--1970年◇
1961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國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1962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1961年4月20日,入侵古巴失敗的次日,肯尼迪總統下令起草一份報告。報告聽上去顯得相當絕望:「是否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有希望出現的戲劇性轉折——使我們取勝的太空計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說,「在60年代結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並讓他安全返回地球」。把星條旗插到這塊無生命的石頭星球上的計劃將花費250億美元。國會批准了這項計劃,同時批准部署1000枚「民兵地地洲際戰略導彈」和656枚「北極星中遠程戰略潛艇核導彈」。登月競爭就此展開。在「阿波羅」計劃達到高潮時,共有50萬人參與了這個行動。為了節省時間,美國航天局把起飛試驗的次數限制到了最低點。「雙子星座」號載人飛船試驗了對接技術和控制技術;「徘徊者」號和「月球軌道器」號在月球表面尋找適合著陸的地點。「阿波羅8」號成功地圍繞月球飛行。宇航員在1968年聖誕節向人類奉送了《創世紀》中的詩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幸運地在月球上降落,這成為本世紀第一次通過電視對全球轉播的事件。
宇宙空間歷史學家威廉·伯羅斯在撰寫「阿波羅」計劃時說:「這次迄今為止人類最偉大的發現的動機是完全錯誤的。但這仍然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是這個千年的奧德賽傳奇。」馮·布勞恩興高采烈地說:「我們知道,取得太空的領導權就意味著在地球上取得領導權。」
6次成功的「阿波羅」登陸帶回了400公斤月球岩石,但科學界仍然不知道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人類乘坐登月飛船在月球上閑逛,並認識到月球上實在沒有可供發現的東西和很少有夢寐以求的東西。為什麼要把錢花在登月旅行上呢?越南戰爭和差點釀成一場災難的「阿波羅13」號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擔心再次遭到失敗。因此最後3次「阿波羅」任務被削減掉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預算也逐漸削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蘇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絕密文件制定了飛向月球的載人飛行計劃。但是,飛船的研製進展異常緩慢。蘇聯迅速失去同美國在太空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魯曉夫擔任國家領導人後,美國人實現了飛向月球的計劃,而「聯盟號」的起飛則一拖再拖。
1967年4月23日,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著未完全建造好的「聯盟號」升上太空。24小時後,因為返回地球著陸時主降落傘沒有彈出來,宇航員遇難身亡。1968年10月,發射了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格奧爾基·別列戈沃伊應當乘次日發射的「聯盟-3號」上天,與其對接,但別列戈沃伊沒有能夠通過手動完成對接……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1969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沙塔羅夫乘坐的第一艘飛船「聯盟-4號」的起飛時間定在一個不吉利的日子——1969年1月13日。快到起飛時,發送裝置突然顯示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飛行被迫取消。
1月14日,「聯盟-4號」順利起飛。15日,葉利謝耶夫、赫魯諾夫和沃雷諾夫三人乘坐的「聯盟-5號」又出現故障。這第二艘飛船的起飛同「聯盟-4號」在拜科努爾上空飛行的時間密切相關,推遲發射就等於宣布整個計劃失敗。發射場幾名軍事專家提出更換損壞部件,並保證要在發射前完成。拜科努爾發射場正值嚴冬。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用創紀錄的時間完成了更換工作……飛船相互靠近是通過自動裝置實現的。而在100米處,宇航員需要手動靠攏和對接。一切都很順利。宇航員赫魯諾夫第一個小心地鑽出狹窄的艙口,看了看周圍,抓住飛船外面的把手,慢慢地移向對接起來的「聯盟-4號」。他水平姿勢飄浮起來,雙腳碰不到飛船外面的物體。一根長繩把他系在「聯盟-5號」上。
葉利謝耶夫隨後也進入了「聯盟-4號」。太空中的工作持續了37分鍾。飛船在對接狀態運行了四個半小時。1月17日,「聯盟-4號」返回地面。
沃雷諾夫應當駕駛「聯盟-5號」在第二天返回。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打開制動發動機前出現了第一個問題。他應當看到浮動的地球,應當弄清楚飛船是否轉動,是否處於正確的位置。否則,發動機如果沒有處於逆行方向,打開它不僅不會制動,而且還會加速,那樣的話宇航員就要永遠呆在太空中了。當時發現,由於彈道的錯誤,飛船比預定時間提前進入夜間。沃雷諾夫看不到地球,不能用肉眼確定飛船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確。他只好放棄了降落。
飛行指揮中心建議,在下一圈飛行時人工調整飛船方向。沃雷諾夫輕松地做到了這一點,發動機適時啟動,「聯盟-5號」終於飛向地球。六分鍾後,降落設備就要脫離日常生活艙和儀器設備艙了。可宇航員突然聽到頭上一聲巨響,艙口上面的橫梁彎曲,艙口出現縫隙,這足以使艙內氣壓下降100毫米汞柱。但最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到了聳立的天線。這意味著,沒有脫離龐大的儀器設備艙。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大氣層必死無疑。
當進入大氣層後,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見一道火光。艙內冒出黑煙,充滿了焦味。飛船旋轉著,他一會兒看到太陽,一會兒看到地球……突然又響起爆炸聲。飛船旋轉得更快,陷入火焰的包圍之中。
爆炸終於使降落裝置離開儀器設備艙。這時離地球還有90來公里。
降落是在嚴重超負荷和瘋狂旋轉中進行的。醫生後來都感到驚奇:人的機體怎能承受這一切,為什麼沒有出現腦溢血。接著傳出啪啪的響聲,就是說,該打開降落傘了。但沃雷諾夫知道,在旋轉時,傘繩會纏在一起,傘頂不會張開,飛船將像石頭那樣落在地上。這一次他太走運了:傘繩雖然打了擰,但飛船頓了一下,開始朝另一個方向轉,降落傘終於打開了。沃雷諾夫回到了地面。
◇1971年--1980年◇
蘇聯工程師在登月競賽失利之後,把精力集中於裝配載人空間站。蘇聯的第一代空間站為「禮炮」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軌道空間站。 1971年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被送入軌道,在返航途中壓力閥提前打開,導致3名宇航員喪生。之後,蘇聯「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4」號和「禮炮-5」號5個空間站。它們每個的重量約19噸,長16米,只有一個對介面,可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在此類空間站上,宇航員連續停留最長的時間為63天。
◇1981年--1990年◇
第二代空間站為「禮炮-6」號及「禮炮-7」號。它們的對介面增加到兩個,可同時把載人和載貨用的飛船分開,載人用「聯盟」號,載貨用「進步」號貨運飛船。
「禮炮-7」號軌道科學站於1982年4月19日發射,發射時不載人,宇航員和給養分別由載人飛機和貨運飛船與其對接供給。人在「禮炮-7」號上連續逗留時間最長的為211天。「禮炮-7」號全長約15米,重約20噸,前後各有一個與飛船對接的艙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備有變軌發動機,能提高軌道高度,保證長期運行。擁有3個密封艙和2個非密封艙,密封艙的最大直徑為4米多,艙內明亮、舒適、供水充足,保證宇航員長時間在空間站停留。「禮炮-7號」在總共4年多的飛行中,先後有10批國內外宇航員在站上工作,累計800餘天,獲得大量科學資料和圖片,並生產出第一批太空製造的優質單晶,其中最長的一次是1984年由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和阿季科夫組成的三人乘員組連續飛行237天,創宇航史上載人飛行的最高紀錄。1986年8月,「禮炮-7號」軌道站停止載人飛行,它與相接的「宇宙-1686號」衛星聯合體轉入更高的軌道上運行。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1986年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運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項目多達2.2萬個,重點項目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然而蘇聯解體後,從解體中獨立的俄羅斯多年來政治上一直動盪、生產機制不暢、經濟異常困難,以至於支撐不起尚處於「可靠狀態」的「和平」號軌道站的運行。「和平」號軌道站是俄羅斯人的驕傲,為支持其運行,俄國內成立了保留「和平」號人民募捐基金會,並在上個月進行了以募捐為目的的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汽車拉力賽,然而所得款項寥寥無幾。「和平」號最終的命運是被迫下崗。
1981年4月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起飛,全美國都為之驕傲。美國航天局向國會兜售這項計劃時稱,它是可以重復使用的「太空太空梭」,能節省費用,但該計劃的實際花費達到了天文數字——100億美元。此後,美國的太空梭頻繁起飛,完成了不少太空任務,比如衛星發射、太空實驗等等。而蘇聯在1988年11月15日才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buran)」號,而且這架太空梭還是在無人駕駛狀態下升空的。
不過,美國的太空梭在1986年遭受了重大挫折。當年1月28日上午,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架上升空,73秒種後突然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太空梭被炸成碎片墜入大西洋,機長斯科比、美籍日本人鬼冢等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37歲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也在其中,她是從11416位申請者中選拔出來的美國第一位參加航天飛行的普通公民。這是「挑戰者」號的第10次飛行,也是美國太空梭的第25次飛行。1月31日,1.5萬名航天工作者冒著寒風在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為失事的7名機組人員舉行了追悼儀式。里根總統出席追悼儀式並慰問了遇難者的家屬。2月3日,里根總統下令成立一個由13人組成的總統調查委員會,調查太空梭失事的原因。由前國務卿羅傑斯為首的調查委員會在4個月的調查中,訪問了160人,舉行了35次調查會議,搜集了6萬3千份文件和數百幅照片。6月9日調查委員會正式向里根總統提出長達256頁的調查報告。據調查,「挑戰者」號爆炸原因是右側助推火箭存在問題,發射時氣溫過低,寒冷的氣溫對火箭墊圈產生了影響,導致爆炸。
◇1991年--2000年◇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第四代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進程。
1993年柯林頓政府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計劃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設,把美國在航天領域內的對手俄羅斯拉進來,再聯合日本、歐洲航天局及加拿大作為夥伴共同籌建。美國吸引俄羅斯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可謂老謀深算,既可以利用俄羅斯現成的硬體及載人航天技術和經驗,降低空間站的成本,又可以防止俄羅斯航天技術的擴散,可謂「一箭雙雕」。
而繼承了蘇聯航天科技成果的俄羅斯則由於國內政局動盪,經濟困難,已無力獨自開展大規模的航天活動,所以也樂意與美國聯手建造空間站。這樣,兩個冷戰時期的宿敵決定攜手起來共建國際空間站。經過5年准備,空間站於1998年底正式「開工」興建。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的准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98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志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志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在2004年建成,完工後由6個實驗艙(美國一個、歐洲航天局一個、俄羅斯三個)、一個居住艙、兩個連接艙、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等組成,是一個長88米,重約430噸的龐然大物,站上居住艙容積為1200平方米。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1998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Ⅲ 中國汪家沖礦床
1.礦床位置及研究小史
礦床大地構造位置屬於東亞殼體中國東南地窪區湘贛地窪系湘東地窪列。按地窪區內構造-岩漿活化程度劃分,屬岩漿活動發育的侵入-構造活化的地窪區。
該礦床在1955年航測時發現。50年代後期蘇聯專家B.M.捷連齊耶夫等曾協助和指導生產和研究工作。60年代早期有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葉連俊、傅家漠等在礦區對岩相古地理的控礦作用進行過專題研究,指出了白堊—第三紀東塘期岩相古地理對鈾成礦作用有著重大意義,並將此礦床歸為沉積-成岩型礦床。70年代北京鈾礦地質研究所田儒、陳戴生等,對礦區東塘期沉積相模式及其對鈾礦化的控制,以及對礦床成礦條件及成因,作了詳細的專題研究。他們指出,河沼窪地、河漫灘窪地、河湖三角洲窪地是鈾沉積的有利場所,炎熱-半乾旱與炎熱-乾旱的古氣候交替出現,是鈾富集必備條件。成岩富集成礦後的斷塊構造運動,是後生改造的鈾礦化疊加富集的優越條件。認為礦床在沉積-成岩成礦基礎上,經後生改造而成,工業鈾礦化為後生成因。筆者曾於1960、1976年兩次赴礦區考察,1960年曾提出淋積疊加成礦觀點,1976年指出斷裂構造對礦床疊加成礦作用的控制意義。
2.礦床地質特徵及其多因復成依據
1)礦區地層及含礦主岩
礦區地層主要為一套厚達5000m的白堊—第三紀紅色碎屑岩、泥岩和化學岩組成的陸相盆地沉積岩系。盆地邊緣有元古宙、古生代的基底岩層和印支期及燕山期花崗岩體。這套陸相盆地沉積建造,厚度大,岩性混雜,固結性不好,岩性和岩相及厚度變化大。礦區地層分層及層序見圖3-1,鈾礦化分布於老第三系古新統東塘組和霞流市組內。
含礦主岩為深灰色粉砂質泥岩和細砂岩,屬紅色碎屑岩系中的夾層岩石。礦區內自上至下存在3大含礦層,依次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含礦大層(圖3-2),其厚度分別為40m、80m和60m。這些含礦層位多沿盆地邊緣呈狹長帶狀不對稱分布,各岩性大層內沉積韻律發育,每個含礦大層內又有許多含礦小層,全礦區有17個含礦小層。
鈾礦化分布與沉積韻律關系密切,每個韻律下部為礫岩、含礫粗砂岩,中部為細砂岩和粉砂岩,上部為粉砂質泥岩和泥岩,呈現出3層結構的特點,鈾礦化常在每個韻律的中上部或上部的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質泥岩中分布。各個岩性韻律的頂部,或各個3層結構岩性韻律之間,常有小沖刷面分布。當岩性韻律不完整,不呈3層結構,或下部礫岩或含礫砂岩缺失時,韻律之間為平整接觸,少見沖刷面,鈾礦仍然在岩性韻律的中上部分布。
含礦主岩按其岩性,有灰黑色粉砂質泥岩、深灰色泥質粉砂岩、深灰色中細粒砂岩,偶有灰黑色中粗粒砂岩。含礦岩石的種類較多,但有其共同特徵是:①岩石顏色以深灰色為主,帶有各種雜色色調;②岩石粒度較細,以細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為主,粒度混雜,分選性差或中等;③含有較多的有機質和黃鐵礦;④膠結物以泥質為主,碳酸鹽數量較少,膠結性差,岩性較松軟;⑤鈾礦體在單一岩性層內分布者少,絕大多數礦體跨越在兩種至三種不同粒度、不同結構和不同成分的岩性層內,即礦體跨層現象極為常見。
2)礦床構造形態及含礦構造
礦區構造整體上為單斜構造形態,屬區域上一個背斜的南東翼。背斜軸向北東東,核部為上白堊統戴家坪組,翼部為古新統東塘組、始新統霞流市組。礦區東、北、西三側多被斷層所破壞。地層產狀為傾向140°~170°,傾角10°~25°,屬緩傾岩層。在礦區東部,地層走向轉為北西,傾向南西,傾角約30°,因而構成一個軸向近於南北的次級小向斜(圖3-3)。
圖3-1礦區白堊—第三紀地層柱狀圖
(據陳戴生等,略簡化)
礦區內有一近東西向F1大斷裂,橫貫礦區東西,傾向南、陡傾,傾角約800,北盤上升,斷距為50~100m,屬正斷層。在礦區南部另有一條近東西向的F2大斷裂,北傾,傾角約800,其延伸規模與上一個東西向斷裂相近,但斷距較小,約為36m。這兩條東西向大斷裂的夾持區,構成一個南北寬約1.2km的地塹構造。礦區東部還有一組共3條相平行的北東向F3小斷裂,其產狀為傾向3100,傾角約80°。礦區最東部有一北東向F4大斷裂,使下白堊統神皇山組與新元古界板溪群呈斷層接觸。礦區西緣有一組北東至北北東向的F5斷裂發育,礦床又夾持在兩條北北東向大斷裂之間,礦區處於一個菱形地段內。因此,礦區內斷裂構造可稱發育,程度屬劇烈,為後生礦化提供了礦液運移渠道和聚礦空間。
礦體的排列往往與斷裂構造方向基本一致,礦體長軸方向也與斷裂構造帶方向吻合,表明斷裂構造對鈾礦化定位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另外,因斷層規模較小,岩性差異不明顯,均屬一套砂礫岩,容易忽視對部分小斷裂的辨認。另一種含礦構造就是沖刷面構造,實質上是一種小小的不整合面構造,由於水下沖刷,幾乎看不出其角度上的差異。鈾礦化常分布於沖刷面之下的細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中,礦化經常出現跨越岩性層位現象,正好表明了沖刷面的控礦作用。
3)礦區岩漿岩
礦區礦化地段未見任何岩漿岩分布,但在礦區東北側有印支期吳集花崗岩體,燕山期白蓮寺花崗岩體,東側有燕山期將軍廟岩體,北側有印支期衡山花崗岩體及燕山期白石峰岩體(圖3-4)。另外,在礦區西南的區域內有印支期的雞龍街花崗岩體,泉湖、吉興沖、龍秀橋等花崗岩體,以小岩株形式侵入於古生代地層,並被早白堊世紅色砂礫岩層所覆蓋。在雞龍街附近還有早白堊世神皇山期的玄武岩分布,在地層剖面上屬神皇山組頂部,其上為含礦岩系的東塘組。
印支期的衡山岩體、吳集岩體,燕山期的白石峰岩體,均以大岩基產出,均富含鈾,在10~30g/t之間,又屬盆地沉積的蝕源區,可為盆地白堊—第三紀沉積提供豐富的鈾源。礦區西南區域內出現早白堊世神皇山期末的玄武岩漿噴發,表明可為礦區白堊—第三紀鈾成礦提供部分動力源和熱源。
圖3-2礦區含礦岩系Ⅰ、Ⅱ、Ⅲ含礦大層的3層結構沉積韻律柱狀剖面略圖
1.礫岩、砂礫岩;2.砂岩;3.粉砂質泥岩、泥岩或膏鹽沉積
圖3-3汪家沖鈾礦床地質略圖
1.第四系;2.霞流市組上段第二層;3.霞流市組上段第一層;4.霞流市組茶山坳段;5.東塘組上段;6.東塘組下段;7.戴家坪組上段;8.戴家坪組下段;9.神皇山組;10.泥盆系;11.板溪群;12.花崗岩;13.斷層;14.礦床
4)礦體形態及近礦圍岩蝕變
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或不規則狀。礦體形態復雜,連續性差。產狀平緩,傾角約10°~25°,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吻合,礦體走向延長大於傾向延深(圖3-5)。
礦床近礦圍岩蝕變不發育不明顯,常見有高嶺土化、硅化、赤鐵礦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化等。這些蝕變作用引起含礦主岩的退色現象,使長石顏色變紅和石英晶體加大。蝕變作用的溫度較低,蝕變程度微弱。鈾石含量隨蝕變程度增加,其硬度和反射率增高,晶胞參數降低,呈柱狀形態,實質上已被瀝青鈾礦交代了。
5)礦石構造及礦石物質成分
礦石構造比較復雜,是因有幾個成礦階段疊加所成之故。常見的礦石構造有條帶層狀、角礫狀、斑點狀、似脈狀、浸染狀等。未見典型的層狀構造,表明沉積期鈾的富集不明顯,或富集程度低的結果。上述常見礦石構造,表明鈾主要是在成岩期及成岩後改造期富集的特徵。
圖3-4礦區古新世東塘期古地理景觀圖
(據陳戴生等)
1.沉積盆地邊緣界線;2.剝蝕區;3.三角洲;4,主要河流;5.湖泊
礦床礦石類型是採用按含礦主岩的岩性劃分,有細砂岩型、粉砂岩型和粉砂質泥岩型3種。細砂岩型礦石,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其次是白雲母、有機質和黃鐵礦等硫化物。膠結物以泥質為主,較少為灰質。呈接觸式和基底式膠結,層理清晰,有機質沿層理分布。粉砂岩型礦石,是以長石、石英為主,分選性較好,泥質灰質膠結,以基底式膠結為主,含不規則結核狀黃鐵礦,有機質沿層理分布,是主要礦石類型。粉砂質泥岩型礦石以泥質礦物為主,少量粉砂質,含黃鐵礦,有機質含量高,岩石松軟,含鈾量高,是重要礦石類型。
圖3-5汪家沖鈾礦床剖面略圖
1.棕色細砂岩;2.淺灰色細砂岩;3.深灰色細砂岩;4.灰黑色粉砂質泥岩;5.淺灰色中粒砂岩;6.斷裂構造;7.鈾礦體
礦石礦物成分比較簡單,主要金屬礦物有瀝青鈾礦、鈾石、黃鐵礦、閃鋅礦,其次有白鐵礦、黃銅礦、砷黝銅礦、輝銅礦、方鉛礦、赤鐵礦、褐鐵礦和鈾黑等。次生礦物有銅鈾雲母、絹雲母、水雲母、高嶺石、黑雲母、磷灰石、鋯石、金紅石、電氣石、方解石、蒙脫石、有機質等。
鈾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少量呈瀝青鈾礦、鈾石及次生鈾礦物形式分布。瀝青鈾礦與顯微球粒狀、顯微脈狀、不規則狀、膠結狀與結核狀、浸染狀的黃鐵礦密切共生,也見有交代黃鐵礦及銅的硫化物。瀝青鈾礦硬度210~257kg/mm2。相對密度4.79g/cm3,晶胞參數a0=0.5380~0.5388nm,含氧系數2.61~2.65。
礦石化學成分特點是:碳酸鹽含量為0~25%,一般為5%~10%,SiO2為60%~75%,屬硅酸鹽型礦石。礦石中U與有機碳、Fe2O3、FeO、P2O5、Ba、Cu、Pb、Zn、Mo等元素呈正相關,與CaO、V等呈負相關。有機碳、Fe2O3、FeO等分布均勻,與岩層一致。U、Mo、Cu、Zn含量分布不均勻,含量較高,與岩層不完全一致。Se含量高,多分布在富礦體邊緣。一般近地表或淺部的礦石,其SiO2含量較高,深部的礦石碳酸鹽含量較高。
田儒等(1980)根據礦石的結構構造特徵,鈾礦物與其他共生礦物的穿切關系,把該礦床的礦物生成順序劃分為成岩階段和後生階段。成岩階段內主要形成瀝青鈾礦、鈾石、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還有少量輝銅礦、赤鐵礦、方鉛礦和褐鐵礦。後生階段主要形成更多的瀝青鈾礦、黃鐵礦、黃銅礦、砷黝銅礦、閃鋅礦及少量的斑銅礦、鈾黑、褐鐵礦和赤鐵礦。其中瀝青鈾礦、黃鐵礦、閃鋅礦形成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貫穿整個成礦全過程。黃銅礦晚於黃鐵礦、閃鋅礦。砷黝銅礦晚於其他金屬硫化物,交代黃銅礦主要在後生階段形成。鈾石只形成於成岩階段,與早期黃鐵礦、閃鋅礦同時沉積,主要充填在有機質胞腔內。
6)同位素地質特徵
瀝青鈾礦鈾-鉛同位素測定,得出兩組同位素地質年齡,一組是80~60Ma,與含礦層位成岩年齡(60~40Ma)相近,另一組為22.5~2Ma,為後生改造成礦年齡。
礦床硫同位素測定得出,δ34S變化范圍較大,其值為—23.4‰~—43.5‰,但又有一定程度的均一化。無礦岩石δ34S值變化范圍為—23.4‰~—43.5‰,貧礦石δ34S值為—29.7‰~—42.6‰,富礦石δ34S值為—31.8‰~—39.4‰。這些數值也表明,礦床在沉積、成岩成礦基礎上,又疊加了地下熱水後生改造富集作用。後生改造作用的溫度不高。主要工業鈾礦化為後生地下熱水改造階段形成。
3.礦床形成條件
1)成礦物質來源
礦床所在白堊—第三紀紅層盆地,在其形成之前經歷了印支—燕山早期的強烈構造-岩漿活化作用,有大型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的花崗岩基分布,而且其鈾豐度值高,鈾易浸出,相距成礦盆地又近,為礦床沉積成礦期提供了豐富鈾源。
含礦岩系在沉積、成岩成礦階段基礎上,礦區地殼仍然處在活動狀態,但構造-岩漿活動強度明顯減弱,主要以陡傾張性斷裂發育,形成斷塊構造發育格局。斷裂構造活動作用,使礦區地下水加熱,加大了熱水吸取先成岩層中鈾的能力,提高了地下熱水中鈾的含量。這些低溫的富含鈾地下熱水,沿切層斷裂上升,或沿韻律層面間的沖刷構造面及沿透水性好的砂岩、粉砂岩層構成的層間構造氧化帶運移,為礦床改造成礦作用提供成礦鈾源。
應當指出,可能是由於礦區地殼相對穩定的過渡時間延續短,或者是地下水中的鈾含量總量仍然不大,即成礦鈾源不是很充足,故而形成的鈾礦體規模較小和鈾礦石品位較低。
2)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
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這里只限於後生改造疊加成礦期來討論。首先是成礦溫度的測定,對瀝青鈾礦用爆裂法測礦物包裹體得出,瀝青鈾礦430~230℃,黃鐵礦350~200℃,有機碳326℃,再用礦物埋藏時間曲線校正。最後確定均為130℃左右形成。據與瀝青鈾礦共生的黃銅礦、黃鐵礦的△δ34S為2.9‰,按R.O.拉伊的硫同位素分餾曲線求得其形成溫度為140~130℃。又據對礦石有機碳的揮發分測定Vr=42%,按卡溫法獲煤化溫度為80℃。礦石中孢粉的顏色為黃、橙色,有時見棕色,其相應的溫度為140~90℃。礦石中有機碳鏡質組分的反射率測定,在空氣中其值為7%~9%,表明礦石經受過的最高溫度為160~90℃。上述不同方法和不同組分的測溫結果,均在140~90℃范疇,可代表後生改造成礦作用的溫度環境。
成礦深度的分析,是據含礦層上覆岩層的總厚度約2000m,按有機質變質程度Vr=42%及煤化時間為75Ma推測,含礦主岩沉降深度約為2300m,可反映成岩階段的成礦深度。據礦石同位素δ34S值為—31.8‰~—39.4‰,推測礦床層間氧化帶延長約為3~5km,其相應的深度大致為850~500m,是反映後生改造成礦的深度環境。
成礦溶液的pH值和△Eh值分析,按粘土礦物形成特徵,成岩早期是以高嶺石為主,屬弱酸性環境,pH值約為5~6。在成岩過程中逐漸形成大量蒙脫石、鮞綠泥石、鈾石和金屬硫化物,pH值為7.5~9,為鹼性環境。後來由於地下水作用,礦液的鹼性變弱,形成大量水雲母和瀝青鈾礦,以及銅、鐵、鋅硫化物,pH值約為6~7。此外,粘土礦物的結構層里,有水雲母和蒙脫石相間的不規則混合層出現,說明成岩期礦液的鹼性環境是不穩定的。總之,成礦全過程pH值變化是:成岩成礦早期為弱酸性,pH值為5~6;成岩成礦晚期為弱鹼性,pH值為7.5~9;後生改造成礦期為弱酸性,pH值為6~7。礦床的岩石和礦石的△Eh值測定結果是,礦石中鈾品位與其所測得的△Eh成正相關關系,工業礦石△Eh值為90~60mV,貧礦石的△Eh值為78~47mV,而無礦的圍岩的△Eh值為73~33mV。這表明礦床成礦作用的演化過程中,礦液的還原能力不斷提高,後生改造成礦作用的還原能力相對增強。
3)成礦空間和動力條件
礦區內有利鈾成礦富集的層位和岩性,分布廣,面積大,層位多,總厚度大,特別是其中有利成礦的河流相、三角洲相廣泛發育,為礦床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層位和岩性空間條件。但不足的是單層厚度不大,深灰色岩層連續厚度多在2~3m之內,很少超5m。另外,礦區含礦岩系為紫紅色砂礫岩和粉砂岩與淺灰色和深灰色的砂礫岩、砂岩和砂質泥岩呈互層產出,標志著沉積時的古氣候為炎熱-乾旱與炎熱-半乾旱氣候交替進行,有利於鈾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溶液中蒸發和濃縮作用,為鈾成礦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條件。
從區域條件分析,礦床成礦前區域處於隆起上升,有大型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的花崗岩基侵入,如上述的衡山岩體、吳集岩體和白石峰岩體等,形成地形反差大,侵蝕剝蝕快的活動環境。此後礦區地殼相對穩定,礦區內沉積了淺色層含礦岩系。並使蝕源區活化轉移出來的鈾在淺色層內沉澱富集。含礦岩系內部,岩性韻律發育,幾乎全為由粗變細的3層結構的半韻律,各個岩性韻律層之間普遍發育著水下沖刷面構造,也為成岩後礦液運移提供了通道,沖刷面下部的深灰色細砂岩和粉砂質泥岩,是鈾成礦富集的有利構造-岩性環境。
含礦岩層成岩之後,礦區發生了陡傾斷裂構造活動,使汪家沖礦床處於兩組平行斷裂所夾持的斷裂下陷塊段,形成含鈾地下水的匯集塊段,並使地下水加熱,又增加了溶液中的鈾含量,為鈾後生成礦作用提供了礦源和運移通道條件。最後,含礦地下熱水在富含有機質和黃鐵礦的深灰色細砂岩和粉砂質泥岩中沉澱富集及後生疊加成礦。
成礦動力和熱源是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的構造-岩漿作用。燕山期構造-岩漿作用強烈,區域內除形成花崗岩基、岩株外,在白堊紀末有小面積的玄武岩漿噴發,有利於先成岩層或岩體中的鈾活化。在喜馬拉雅期主要是斷塊構造作用,未見有岩漿活動伴隨,正處於強烈構造-岩漿活化之後的相對和緩期,有利於已活化出來的鈾在有利的構造-岩性空間沉澱富集,形成後生改造成礦作用為主的多因復成礦床。
4.成礦作用的演化
1)成礦大地構造演化
從礦區出露地層獲知,礦區地殼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為地槽階段,形成了一套復理式為主的岩石建造,未見加里東期岩漿岩侵入。晚古生代轉為地台階段,形成一套碳酸鹽岩為主和少量含煤碎屑岩系。晚三疊世至今為地窪階段,形成一套陸相碎屑岩建造為主,夾有膏鹽化學沉積。在地窪階段初動期和激烈期,有印支期、燕山期花崗岩體侵入,燕山晚期還有玄武岩漿的小范圍噴發,表明構造-岩漿活化作用強烈發育。地窪階段余動期為喜馬拉雅期斷塊斷裂作用為主,未見岩漿活動伴隨。地窪階段是礦區所在區域的成礦主要階段。鈾成礦作用與地窪階段的構造-岩漿活化作用有密切的時空和成因聯系。
2)鈾成礦作用的演化
礦區及其周圍區域內,在地槽構造層的淺變質岩和地台構造層的沉積岩中,以及在地窪階段形成的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崗岩體中,具有較高的鈾含量。它們在地窪階段激烈期的構造-岩漿活化作用下,形成地形反差強度大的富鈾蝕源區,並使在先成岩層或岩體中的鈾活化轉移出來。通過河流水體搬運,至河流入湖區域的河漫灘相、河沼窪地相、河湖三角洲相的景觀條件,鈾由於河流的水動力和地球化學條件改變,逐漸沉澱和富集。
原始沉積期鈾的富集,是處在常溫常壓及炎熱、半乾旱氣候下,pH=5~6,Eh=0,存在大量自由氧的開放系統中,主要由有機質吸附鈾,並形成一些鈾、鐵和銅、鉛、鋅的氫氧化物等礦物。原始沉積期鈾富集程度低,一般都低於100g/t,賦存於淺色或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質泥岩中。
成岩期鈾富集,是由於喜馬拉雅期斷塊斷裂發育,並處於拉張的構造應力環境下,使原始含鈾層或富鈾層下沉和深埋,最大深度至2000~2300m,最高溫度約在160~90℃左右,最大壓力大致在400×105Pa~300×105Pa,pH值為8~9的鹼性還原條件下,無自由氧的封閉系統內,形成鈾石、瀝青鈾礦、赤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物,鈾礦物充填於植物的胞腔內。成岩期鈾礦化年齡約為60Ma,鈾富集程度約在100~200g/t之間。
新第三紀後生改造疊加富集期,是礦區地殼處在再次隆起,結束盆地沉積,沉積和成岩期形成的含礦層位被抬起,局部甚至出露地表。在含鈾地下熱水溶液pH值為6~7,Eh=0的開放、半開放系統,有自由氧參與的環境下,形成瀝青鈾礦、鈾黑、黃鐵礦、閃鋅礦、砷黝銅礦,並有As、Se、Mo的富集。瀝青鈾礦交代有機質,成礦時間為22.5~2Ma,屬主要鈾成礦期和礦床的主成因作用。當時成礦溫度約80~60℃,最大成礦深度為850~500m。
Ⅳ 紅石谷旅遊景區的特色旅遊
探索之旅]【發現紅石谷,其實就是發現遠古大別山】b]紅石谷風景區內峽谷全長7公里,其東側為變質岩,西側為火山岩,地質時空跨越了5億年之久,經過漫長的地質演化,給世人留下了瑰麗的峽谷景觀,是國內少有的「紅石」景觀區。
紅石谷風景區由六安瓜片生態觀光茶園、情人谷、紅石板河、洞天福地四大區域構成。其中,情人谷、紅石板河、福天洞地三大區域為大別山獨有的集丹霞、火山岩等為一體的版塊,極有代表性的大別山岩石構造群和紅石岩體遍布峽谷兩側,紅色巨石間或其他岩石群遍布其中,地質運動遺留景觀清晰可見。
峽谷內正長斑、粗面斑岩脈廣泛外露,或矗立成一堵堵長數十米、高數十丈的丹崖赤壁,或沖成一道道巨石壘疊、交的磚紅、赭紅的河谷,令人目不暇接,心靈震撼。
代表景點:猴頭山、獨秀島、百丈崖、撐腰石、紅石魂、河馬戲水、齊雲石窟等充分說明地質運動過程,紅色巨石分布特色鮮明、形神兼備;情人谷段終年流水淙淙、四季不息,流水和紅石山體以及河床相互依存,紅石外露的河床,流水經久沖刷後,形成座座龍潭和瀑布,潭水深不可及,綠如翡翠、靜若處子,代表景點大龍潭、天河瀑布、靜卧聽溪、試心橋等,把情人谷裝點成世外靜地,令人流連忘返。
紅石板河景區位於紅石谷峽谷的終端,是紅石谷最為代表性的紅石景觀。紅石板河被保護性開辟為原始步道游覽區,為遊客探索游覽,同時供野外探險、徒步行走、戶外運動人群進入。
進入紅石板河段,以河床為步道,沿河流而上,經試心石、竹林石、齊雲關、雲門關、紅門關以及石門關等景點,行走過程中,或攀越或涉水或經關隘,途中幽谷長廊、關口險隘、潭水相連,靜若時空,林蔭密布。常規步行2~3小時即可到達紅石谷終端的紅石板河。紅石板河為一天然石板河床。流水終年流淌在紅色石板之上,陽光照耀之下,流星溢彩,燦若星河,行走在紅石板河之上,可赤腳、可依坐河邊巨石之上,親密接觸到大自然神奇造物。
紅石谷不僅僅以峽谷著稱,分布在山體上的古洞穴有70餘個,最為代表的是紅石谷「四大名洞」——蝙蝠洞、雷公洞、白雲洞和蟒蛇洞。其中,蝙蝠洞為六安瓜片的起源地,而雷公洞則是遠古大別山火山運動的產物。雷公洞位於峽谷中段的山體之上,側身洞口直對峽谷下方,分為三層,每層具可容納幾十甚至百人,自古即為民間求雨拜神之地,登古洞探古穴,恍如進入時空隧道,探求遙遠的古代神話。
紅石谷,地質特色突出,地貌特徵包容山、水、潭、石、洞等,不僅可以科普探求,也可以親山親水,還可以探險尋密,更可以登洞探秘。 紅石谷所處的大別山北麓丘陵地帶,有著良好獨特的生態環境,保護性開發得以良性進行。境內山體簇擁、環立相依,自然流水和瀑布豐沛。峽谷內外原生態茶園遍布,無公害茶園基地佔到80%,桐子林、油茶林、灌木林間或其中,森林覆蓋率高達95%,使峽谷成為一座天然綠色大氧吧。
紅石谷內遍布的茶園存在已久,然而,以桐子林為主的植被分布卻是另一番景色。茶園大多為無公害茶園基地,每到春季茶園綠芽抽動,桐子花開,綠的茶園,白的筒子花,一綠一白,春山春色競滿山。也許是民間相傳,紅石谷內蘭花遍布,卻很少有杜鵑花,每每進入紅石谷,蘭花香味沁入人心,據說只有六安瓜片原產地才有蘭花香味的浸染才有獨特的香味。概與此,但獨特的生態環境競可見一斑。
紅石谷的山大多不高,但特色明顯。紅色是這里山體岩石唯一的顏色,猴頭山上猴子的眼、鼻、耳、顴骨等栩栩如生,活脫脫一隻猴子遠望齊山。最為有名的齊山海拔只有804米,在大別山說來也是不高的山峰了。由山體植被積攢的流水終年流淌在山間,最後匯集在河流里,也許是地質的原因,紅石谷的山體流水不是很多,為數不多的瀑布中最有名的天河瀑布、雷公瀑、人參瀑在春夏尤為活躍,進入秋天即為懸崖絕壁,不見流水。但山間的河流卻常年流水淙淙,四季不息,供山區百姓日常飲用。
游覽紅石谷,最能體驗到的是紅石與秀水的相宜相存。因流水常年沖擊,紅石谷前半段紅石體積較小,大多散落分布在河床之中,或簇擁或獨立;進入中段後,紅色巨石開始呈現,尤其在情人谷段,巨石與山體相連,若干巨石橫卧在河床之中,山體上鑲嵌的紅石更是巨大無比,典型代表的紅石猶如被切斷的法式麵包棒連續的佔有著整個河床。這些巨石或相形或神似,流水或從紅石上流走,或縈繞在紅石旁邊,嘩嘩流水動若脫兔直奔向前落入深潭,緩緩溫柔靜若處子深積潭中綠如翡翠,每走一步,紅石與秀水都在腳下變換著生存的方式,讓人目不暇接。
紅石谷內,紅石就像歲月書寫的一段敘事長篇,清晰的地質運動痕跡下,歲月流水將紅石做了分布和規劃,自然法則將山水做了合理的搭配和梳理,茶園、桐子林、毛竹、蘭花,紅石、潭水、瀑布、秀水、山峰,都是相宜的和諧依然。
這就是大自然,這就是紅石谷。 紅石谷體量之大,絕非一日能完全游覽到,這也許就是兩座山與一個峽谷的不簡單之處。
紅石谷如果在20年前能被開發,估計也不能成為紅石谷了。紅石谷在2007年旅遊行業大發展之後,雖然得以開發,但此前已是小有名氣。聽當地人說,以往的每年買茶、品茶的人一到春天即紛紛湧入紅石谷,到齊山蝙蝠洞看看,到山裡茶農買茶去,這些人就像是香客,每年都要來還願一樣,揮之不去。
紅石谷的山,最有名的是齊山,紅石谷的茶葉,最有名的是齊山瓜片(齊山雲霧),紅石谷的洞,最有名的是蝙蝠洞,紅石谷的紅石,最稱奇的是紅石板河。因此,從最有名的說起來,可能就是獨一無二的絕景。
紅石谷的齊山,地方稱呼為齊頭山,這個名字有著濃烈的山民式幽默——山不高,齊頭而已,大概這里的居民每天逡巡於山林,採摘桐子、茶葉,砍伐毛竹、柴火,山就成了他們的兄弟,兄弟如手足,齊頭的手足。
說到齊山,需要補充的是關於紅石谷的由來。當地人說,這里的山以前是個整體,山神為了和別神比著長個子,使勁往上拔高,玉皇大帝擔心天庭被撐破,怒不可言,令天將一劍將山劈開,山神血流成河,香爐尖和齊雲山就是被分開的那座山的兩半,紅石谷就是劍劈開的地方,紅色的石頭就是山神的血所凝固形成。
聽來倒有幾分民間意味,但也無妨。但齊山在當地的知名度已經是幾百年的歷史了。齊山似乎與蝙蝠洞緊密相連,這個在後面的瓜片茶中得到了解。
紅石谷最為絕有的就是洞和紅石板了。
雷公洞是絕有的。因為,洞口就是火山運動遺留下來的火山口。洞口開闊,直接在山體上開出,分成三層,可以聚集數百人。從雷公洞迂迴上山,後面還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民間稱之為鴿子籠,現被命名為紅石窟,外形呈現為火山噴出後凝聚的氣孔,一個一個羅列在赤紅的山體岩石之上,這正說明大別山早前的火山運動曾在此活躍過,至於雷公洞與紅石窟已成為絕有的景觀。
紅石板河也是絕有的。出於對景區的保護,紅石板河沒有得以全面開發。進入紅石板河,其實就是進入一片未被人破壞的原始世界。沿途只有2戶人家居住在山上,只是為了看護茶園。進入三岔河後,唯一的選擇只能前進。
紅石板河沿途景色可謂另一番味道。紅石開始消失,這是令人不得其解的原因。於是在尋找紅石的過程中,去發現是否真的存在紅石板河成為唯一的選擇。
去紅石板河的河道其實就是一道峽谷,但70%以上終年不見陽光,密布在岩石上的青苔說明了一切。四道關隘均是驚喜,因為走著走著,突然幽然陰暗,攀爬、涉水、手足並用,一過關口就是光線明朗,彎道處柳暗花明,令人欣喜不已。每一道關隘都有名字,每一道關隘潭水都是深不可及,探入水中冰涼爽透,景區為了便於游覽,都在潭水邊放了一塊碩大的紅石,真是極大的不容易。
終了的盡頭,就是紅石板河。天然的石板河床,與山體相連,長70米,寬10米,猶如一紅色地毯鋪設在翠綠山谷之中,格外醒目。走過紅地毯的人,不一定就能走在紅石板河。茶香]之旅:【瓜片發源地 現有不多的原產地】b]遊玩紅石谷,最先的接觸恐怕只有茶葉。當看到路兩旁遍布的茶園和六安瓜片原產地保護標牌,第一感覺就是,原來所謂的六安瓜片茶竟是產自這里。 六安瓜片,十大名茶之一,綠茶中唯一不含枝梗的片茶,據說是慈溪太後的貢茶,其制茶工藝也堪稱我國茶類製作工藝一絕,因其外形形似瓜子,故稱「瓜片」。
對於六安瓜片原產地,最讓人賞心悅目的不在於滿山漫谷的茶園,而是茶季山中茶廠中飄出的濃濃茶香。
六安瓜片茶的製作與眾不同,採摘即採摘茶葉的葉面,沒有枝幹,炒作的時候工序相當復雜,據說有80餘道工序,以「火工」和「火攻」獨特工藝製作而成,僅僅是拍片就足夠忙活。
有如此形容瓜片茶製作:「火光沖天,熱浪滾滾,抬上抬下,以火攻茶」。相信制茶的師傅們也是汗流浹背了。
相傳瓜片茶發源於紅石谷齊山蝙蝠洞,紅石谷齊山上一古洞洞貌極似蝙蝠,洞內蝙蝠叢生(民間俗稱「蝙蝠洞」),其洞口有神茶數棵,穀雨時節綠芽晝采夜生,所製片茶滋潤解毒,為茶中極品。蝙蝠更銜此茶樹籽灑落齊頭山紅石谷內,自此山谷茶林遍布,民間採摘後製成片茶飲用,六安瓜片得此延續盛行。紅石谷齊雲山,也自此成為「六安瓜片」發源地和原產地。
還有,據《六安州至》載:「齊頭絕頂為雲霧所封,其上產茶甚壯,二味獨沖淡……」。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中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清朝初年,瓜片茶被列為「貢品」。
六安瓜片茶有著濃郁的茶文化。鄭板橋手書「六安瓜片」流傳至今,茶聖陸羽著書記載。明代大學者李東陽等學士更是聯句贊詠六安瓜片茶廣為流傳。
近現代名人更喜瓜片茶之獨特品質。一代名將葉挺將軍,不僅喜喝六安瓜片,並以瓜片茶送周恩來品嘗,周恩來對六安瓜片贊不絕口,後多以國家禮品贈送外國友人。2007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親手將六安瓜片等徽茶贈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六安瓜片已成為遞向世界的精美名片。
這些足以說明六安瓜片茶做為「茶王」的魅力。
需要提醒的是:在紅石谷農家品瓜片茶,切忌少喝濃茶,好水好茶,飲多即醉,俗稱「醉茶」,症狀為身體輕飄、渾身散漫,吃飯無味,極想飲水。在蝙蝠洞附近的茶農家,筆者就有此「收獲」,感覺就是上癮了般想狂飲不止,飯菜不思。堪稱怪趣。水上]之旅:【大別山最大的水庫 諸多城市的水源地】b]「初到麻埠,衣冠堂堂,離開麻埠,花的精光;戀戀不舍,回頭望望;下次有錢,還來逛逛。」這個類似余華《活著》中富貴經歷的小故事,曾經屢屢發生在大別山裡這個叫麻埠鎮的地方。如今,那個在上世紀初繁華的小鎮,深藏在大別山響洪甸水庫幾十米的水下,成為附近人們無盡的回味。
提到響洪甸水庫,自然要提到金寨,這個曾經燦爛而輝耀近現代史的紅色土地。上個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十萬人從軍,為革命;十萬畝良田被淹沒,為修建水庫;十萬人口遷移,還是為了修建水庫;這是何等的規模和悲壯。
響洪甸水庫,用其遼闊的水面和水域,覆蓋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庫容量27億立方米,全中國的人來,都能分得2噸水;水域面積60平方公里,庫頭庫尾乘船需要半天時間;最深處60餘米,即使是潛水,也不能觸摸到歷史的遺留。水庫大壩高87.5米,長361米,控制流域1431平方公里,這就是響洪甸水庫簡單的數字說明。
響洪甸水庫庫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解放前後盛極一時的「小上海」麻埠鎮,淮軍名將、清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的「劉家新圩」,雖已深埋水底,但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傳說,流傳民間。
響洪甸水庫水域生態環境優異,物產豐富,魚類繁多,尤以鱖魚和翹嘴白為多。登臨湖面,白雲之下,青山拱衛,舟動景移;瀑布垂天、竹海騰波、樓房隱隱、峰巒連綿。黃巢尖、梁山寨、海島、釣魚島、古月嶺等景點和島嶼分布在四周。這里2004年即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
Ⅳ 有什麼中國英雄人物,介紹他的一兩個英雄事跡
1、閻應元
閻應元 ,字麗亨,漢族,直隸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江陰抗清三公之一。
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十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
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終英勇就義。
2、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3、關天培
關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號滋圃,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人,清朝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
歷任把總、千總、守備、參將、副將、提督等要職。在任廣東大清水師提督其間,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二月初六,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總攻,以戰艦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陸部隊,猛攻關天培所在的靖遠炮台。
戰斗從中午到深夜,進行得異常激烈。年逾六旬的關天培親自指揮,負傷十餘處尚親自開炮還擊敵軍。英國司令向關天培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放棄虎門各炮台,關天培不予理睬
至傍晚時英軍攻入炮台,關天培持刀奮戰被砍傷左臂,受傷10多處,但他仍屹立陣前,親手燃炮射擊。後被槍彈擊中,致創痕遍體,口中仍然大呼殺敵。
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敵手,關天培急令隨從將大印帶走,隨從哭著拽住他的衣襟,請求一同撤走。關天培厲聲拒絕,堅持指揮,激勵士兵奮力苦戰。
忽然,敵人又一發炮彈襲來,這位年逾六旬的老將不幸中彈犧牲。關天培以身殉職時,雙目緊閉,挺立不倒。
英軍見「關天培挺立如生,反駭而仆」,個個嚇得目瞪口呆。最後,守衛炮台的400多名將士,全部壯烈殉國。
4、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7日拂曉,張自忠東渡襄河,率部北進。
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
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沖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
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5、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基本隊伍有六千餘人,分布南滿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盧溝橋事變後,楊靖宇發動西征,經常出擊日軍,支援關內的斗爭。
1938年5月,召集南滿黨和軍隊幹部開會,討論堅持游擊戰爭策略。會後,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給敵偽軍以沉重打擊。
同年冬,日寇實施慘無人道的歸屯並戶政策,並勾結日本武裝屯田移民,加強對南滿抗日根據地的摧殘,抗日聯軍的處境更加艱難。楊靖宇率第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密林中。
次年,在蒙江縣境與敵人戰斗中受重大損失,隊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
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幾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給日偽當局;
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將軍,並緊急召集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參戰;經過數小時激戰,將軍被叛徒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閻應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成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自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靖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天培
Ⅵ 中國現代文人誰寫的古體詩最好
當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雲台山紅葉》2014.8.8 仙境天池道,峽幽水煙淼。秋色碧空盡,楓紅萬山傲。/ 《雲台山茱萸頂》 飛車急馳疊彩洞,峭壁驚旋十九層。千峰雲秀腳下涌,再攀四百上渺峰。拔力尤堪再登程,抱雲踏峰茱萸頂。/《天境》……雲台紅石峽 /峭壁紅岩蒼,烈日壑峪涼。琴韻幽瀑飛,詩境雲天盪。
《白塔堆雲》……北京北海公園2016/ 風雨五朝御景園,微波粼粼樓閣淺。逺山白塔推雲上,碧水倒影趁月還。/《圜丘清音…》…北京天壇 2017.11/古柏參天雲鶴松,三疊圜丘上九重。 此中一語四方應,坦盪人生對蒼穹。/《香山紅葉》……北京香山2016.9.6 太多了!!!
Ⅶ 中國英雄的故事,短一點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
路軍5位英雄,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他們
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
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餘人的兵力,對晉察冀
邊區所屬的北嶽、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盪」。9月25日,日
偽軍約3500餘人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該地區的八
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某部第7連奉命掩護黨政
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完成任務撤離時,留下第6班馬寶玉等5名戰
士擔負後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他們堅定沉著,利用有利地形,奮
勇還擊,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90餘人。次日,為了不讓日偽軍
發現連隊轉移方向,他們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
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5位戰士臨危不
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斗到日落。面
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
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
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Ⅷ 你知道我國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觀有哪些嗎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你知道我國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觀有哪些嗎?其中包括張掖丹霞、寧夏西吉火石寨、龍虎山、龜峰、江郎山、武夷山、泰寧(大金湖)、赤水丹霞、?~山(八角寨)、丹霞山。
1、福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武夷山,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擁有2527種植物物種,近5000種野生動物。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13、甘肅炳靈丹霞地貌地質公園
甘肅炳靈丹霞地質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靖縣西南部,距永靖縣城30公里,總面積23.36平方公里。甘肅炳靈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是中生代晚期的早白堊世(距今1.2-1.44億年)紅色陸相沉積地層為載體,保存了大量的造山帶構造珍貴的地質遺跡,蘊藏著豐富的地球科學信息,發育峽谷、石柱、峰林、丹山赤壁、天然蝕刻象形和造型,形成了規模宏大的丹霞式地貌景觀,極具地學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