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波中教育基金會代表

波中教育基金會代表

發布時間:2021-09-08 16:04:45

㈠ 庄羽成立反剽竊基金,郭敬明匯款300萬,這是義務捐助嗎

這個不是義務捐助,本身就是她應該得到金錢。這個內容為庄羽在新浪微博上,曬出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關於設立“反剽竊基金”事的復函,原則上同意。同時曬出收款46萬元收據,無疑標志著反剽竊基金會正式成立。而郭敬明回應此事,將會給這個基金會匯款300萬元。

這也在提醒我們,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特別是作為作家,千萬不要重蹈覆轍,要寫出實實在在的東西。

㈡ 無錫名人事跡

許智宏(1942年10月14日-),江蘇無錫人,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經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現任國際植物組織培養和生物技術協會主席,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

許智宏教授長期從事植物發育生物學、植物細胞培養及其遺傳操作、植物生物工程的研究。在植物發育、組織和細胞培養以及生物工程領域,已發表論文、綜述、專著共200多篇(冊)。

蔣樹聲(1940年4月—),江蘇無錫人;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物理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南京大學校長。2003年4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現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

㈢ 錢偉長是誰

錢偉長
錢偉長,男,漢族,1912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民盟成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畢業,博士,研究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1年至1937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生院學習,

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940年至1942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並獲博士學位。

1942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研究工程師。

1946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

1949年至198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副教務長、教務長、副校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事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波蘭科學院院士,中國力學會副理事長,民盟中委。

1983年至1987年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所長。

1987年至1994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1年6月至今擔任暨南大學名譽校長。1994年至今先後擔任暨南大學第三、四、五屆董事會董事長。

1994年後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屆、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㈣ 田玲的社會工作

1.2005年5月13日接受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外國看中國》欄目的專訪,談中學生出國留學的利弊與建議。
2.2005年7月29日在香港大學研究生中講《神學與基督教及其在科學與社會中的地位》專題。
3.2005年4月為北大本科生《中學生活回顧》作序。
4.2005年4月22-26日赴台灣參加由台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和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的《全球化時代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5.2005年4月14日,為北京科技報提交約稿「逆境商數及其教育意義」。
6.2005年4月協助由宋慶齡基金會、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和思爾豪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05夏季中國世傑國際青少年交流營在大學生中招聘營會助手。
7.2005年4月8日在本院研究生課《質的研究方法》上講 《怎樣進行質的研究:北京大學案例》專題
8.2005年4月4-5日帶學生參加在北京大學醫學部由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委會主辦、美國全國醫生家庭資源中心協辦的《中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高級論壇。
9.2005年3月30日,在北京大學為北京高校管理幹部研修班講授《宏觀教育社會學與高校管理》。
10.2005年3月4-5日,帶學生參加中國紅十字會全民健康項目辦公室、北京高教學會心理咨詢研究會和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聯合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辦的、由美國、匈牙利著名心理學家主持的「YTL當代青少年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培訓會」。
11.2005年3月23日,與吳志攀副校長、陳向明教授一起在臨湖軒接待美國參議院某議員助理Kimberly,協助了解中國教育。
12.2004年12月接受北京大學新聞學院院刊《新傳人》記者吳琦采訪,回答有關經濟學雙學位的問題的看法。
13.2004年10月到2005年1月,先後四次參與和協助在北京郊區舉行的小組模式的高台情商培訓。
14.2004年10月21-22日在北京理工大學參加「我國教育公平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15.2004年12月1日在北京大學通選課《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一課中舉辦專題講座《福音與21世紀知識分子的使命》
16.2004年7月13日在北大參加中英高等教育研討會。
17.2004年7月19日、9月2日、18日分別為香港理工大學、奧地利薩爾斯堡大學學生教授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背景、現狀與未來。
18.2004年9月邀請台灣大學黃俊傑教授來訪。
19.2004年8月29日為台灣考察團講《改革開放之後內地高等教育德育研究狀況分析》。
20.2004年6月23日為台灣台南師范學院考察團講《從課程內容結構的變化看內地本科教育的發展趨勢》。
21.2004年5月12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電話采訪,針對就業壓力已經波及到高中學生的現象進行分析。
22.2004年4月 日應北大教育知行社邀請,為北大學生做題為《北京大學生存心態及其再生產》的講座。
23.2003年月日和10月25日分別應北師大教育學社和北大bbs邀請,為兩校學生做題為「自我成長目標與自我教育途徑的探尋」的講座。
24.2002年12月25-31日邀請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教授到訪北京大學,並舉辦學術講座與接受客座教授任命。
25.2002年10月23日與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一起接待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學生入學錄取工作咨詢團,並介紹北大學生特點及錄取建議。
26.2002年9-12月指導美國培澤學院一本科文化交流生進行中國文化與高考影響關系的調查研究
27.2002年9月20日和27日先後到北京燕山地區前進小學和盧溝橋小學為教師講授「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進行研究」。
28.2002年9月12日和22日先後為奧地利薩爾斯堡大學學生訪問團介紹中國的高等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9.2002年8月25-28日參加北京市教委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承辦的北京市中小學研究型教師培訓。
30.2002年8月6-7日先後為香港理工大學和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暑期團本科生講授「中國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與「中國的科技制度與教育關系」。
31.2002年7月20-31日在北京寬溝賓館參加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做外方校長助手。
32.2002年7月12日為北京大學元培班學生做「專業選擇意向分析」的講座。
33.2002年6月被《博士後》雜志邀請作為專家評選優秀論文。
34.2002年5月22-26日到北京豐台區為北大教育投資公司的教師提供培訓。
35.先後於2002年5月11日、12月5日和2003年1月14日、6月30日和2004年3月9日到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台作「高考咨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國教師」、「寧波市學校安全條例討論」等節目的嘉賓,提供咨詢或評論。
36.2002年4月20日接受北京電視台記者來訪,談清華大學學生傷熊事件,並錄象作為相關記錄片資料。
37.先後於2002年4月9日和10月17日在北大勺園2號樓和北大醫學部留學生樓為美國培澤學院的本科生講授中國高考制度的歷史、現狀與影響。
38.2002年3月23日、4月4日和9月20日先後到北京大學醫學部為本科生與學生工作部及教學部教師講授題。為「自我成長目標與自我教育途徑的探尋「和「與學生一起成長--學生管理工作的專業化方向」的講座。
39.2002年4月1日在英傑交流中心接待泰國高等學校行政管理訪問團,並介紹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現狀與趨勢。
40.2002年3月19日接待sohu 一記者來訪,談大學生自殺問題。
41.2002年3月1日到sohu 網站做嘉賓討論清華學生傷熊事件的影響。
42.相繼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的電話采訪,就高考解除年齡限制問題、學生處分司法聽政會問題、大學生結婚合法化問題、等發表看法,並分別於2001年7月20日、11月2日、12月14日先後刊登在北京青年報相關專題欄目
43.2001年11-12月,指導培澤學院來訪的美國學生進行中國教育問題的研究。
44.2001年11月16日,參與ESEC在華服務二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翻譯工作。
45.2001年9月6日、17日和10月15日、19日和26日,先後為奧地利大學生、韓國教委訪問團、日本馬越領導的訪問團、美國英特拉芙專業人士訪問團介紹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現狀與趨勢
46.2000年11月8日接待美國教育基金會負責人,探討合作機會。
47.2000年10月26日接待英國泰唔士報記者訪問。
48.2000年9月至今,擔任教育學院研究生輔導員。
49.2000年9月在教育學院舉辦講座「國際化環境中人的開放與成長—兩次國際會議的觀察與思考」。
50.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擔任高等教育研究所科研秘書。
51.參與指導中國政法大學學生的辯論賽,賽題為中學生出國讀書利弊比較。
52.先後於2000年4月3日、5月19日、8月2日和8日為來自荷蘭的牙醫代表團、美國教師代表團、香港理工大學學生講授關於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及其改革、中國改革開放後教育與社會的變化、中國教育制度及其改革等內容。
53.在1999年10月為北京師范大學學生社團教育學社講授面向21世紀的課程改革內容。
教授田玲
田玲,女,生於1969年9月,漢族,山東文登人,經濟學博士。
199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武漢大學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並留校擔任金融保險系教師。1998年9月在職攻讀武漢大學世界經濟系國際金融專業博士,同年經過考試入選國家教育部和德國學術交流協會DAAD共同資助的「中德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1999年4月——2001年4月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博士生學習,2001年11月獲經濟學博士學位。2002年10月晉升為副教授,2004年10月破格晉升為教授,2005年6月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05年10月起擔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保險系副主任,武漢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2012年1月起擔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保險與精算系主任。同時擔任的主要社會兼職包括:中國保險學會理事,民政部災害評估與風險防範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武漢武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等。
田玲教授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近20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後承擔的主要課程有:《貨幣銀行學》、《金融租賃與信託》、《保險專業英語》、《風險管理》、《保險理論研究》、《風險管理研究》,以及《保險經濟學》等。自2002年開始指導碩士研究生,2006年指導博士研究生以來,田玲教授已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20多名,博士研究生5名。
田玲教授的研究方向為:風險管理與保險經濟學。圍繞以上研究領域,先後獨著、主編、參編著作4部,發表論文34篇,其中發表於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的論文有15 篇。先後主持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國家與省部級縱向課題10多項,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課題、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武漢大學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等。具體包括:《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安排與實施路徑研究》、《基於經濟資本的保險公司整體風險管理研究》、《巨災風險債券的運作模式與定價機理研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風險證券化在防洪減災中的應用研究》、《A.R.T.在防洪減災中的應用研究》、《洪水風險證券化的運作模式與定價機理》、《柴埠溪旅遊生態風險評價與管理》、《遞延性養老金稅收制度研究》等。
二、著作
1. 《德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獨撰,2004年5月於科學出版社出版。
2. 《金融租賃理論與實務》,第一作者,1998年1月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3. 《保險經濟學前沿問題研究》,第二作者,2007年11月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
4. 《巨災風險債券的運作模式與定價機理研究》,獨著,2009年8月武漢大學出版社學術叢書。
三、論文
1. Catastrophe Bond: As a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of Catastrophe Risk,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I檢索)。
2. The Pricing of Catastrophe Bon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EI檢索)。
3.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incentive in catastrophe risk securitization,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I檢索)。
4. The Management of Optimal Size of China Insurance Firms,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ISTP檢索)。
5.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itive Degree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ice of Cat Bond,China-Canada In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2008(ISTP檢索)。
6. Pricing of Earthquake Bond:using Loss Data of China,China-Canada In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2008(ISTP檢索)。
7.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ed Risk Measur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s by Copula Model,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EI檢索)。
8.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Capital of The Investment Risks in the Chinese Insurance Company, CICIRM2011(ISTP檢索)。
9. Application of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n Futures Price Forecasting, ICECT 2011(EI檢索)。
10. 《論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的障礙與對策》,第一作者,《經濟評論》1998年5期。
11. 《信用風險管理的新視角——信用衍生產品》,獨著,《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期。
12.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第一作者,《學習與實踐》2002年第7期。
13. 《健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制度從何入手》,獨著,《光明日報》理論版2002年9月3日。
14. 《德國銀行業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及啟示》,第一作者,《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年10期。
15. 《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獨著,《人民日報》理論版2002年10月20日。
16. 《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度量模型的選擇與應用》,第一作者,《中國軟科學》2003年第8期。
17. 《巨災風險債券的經濟學分析》,第一作者,《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年11期。
18. 《保險在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第一作者,《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年11期。
19. 《論混業經營趨勢下金融監管理念的轉變》,第一作者,《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年11期。
20. 《保險公司的關系營銷》,第一作者,《經濟管理》2004年17期。
21. 《基於風險定價框架的巨災債券定價模型研究》,第一作者,《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期。
22. 《巨災風險債券的利率敏感性研究》,第一作者,《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年8期。
23. 《巨災風險債券溢價之謎的行為金融學解釋》,第一作者,《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年10月。
24. 《巨災風險債券契約條款設計機制分析》,第一作者,《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11期。
25. 《巨災風險債券SPV相關問題探討》,第一作者,《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8年第3期 。
26. 《巨災風險債券定價研究進展述評》,第一作者,《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5期。
27.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第一作者,經濟日報理論版2008年7月30日。
28. 《保險監管對巨災風險債券供給的影響途徑及計量模型》,第一作者,《統計與決策》2008年第8期。
29. 《中國財產保險業巨災損失賠付能力實證研究》,第一作者,《保險研究》2009年第8期。
30. 《基於GARCH模型的我國保險公司經濟資本測度》,第一作者,《保險研究》2010年第3期。
31. 《「助推器」還是「穩定器」:保險業對經濟產出作用的經驗證據》,第一作者,《保險研究》2011年第3期。
32. 《基於Copula函數的保險公司經濟資本配置研究》,第一作者,《保險研究》2011年第6期。
33. 《基於經濟資本的我國保險公司投資風險限額配置研究》,第一作者,《保險研究》2011年第11期。
34. 《災害風險、福利損失與政府最優救助計劃》,第一作者,《經濟管理》2012年第1期。
四、主要科研項目
1.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A.R.T.在防洪減災中的應用研究》,項目主持人,經費2萬元(2002年-2004年)。
2.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洪水風險證券化的運作模式與定價機理》,項目主持人,經費2萬元(2003年-2004年)。
3. 中國建設銀行項目:《中國建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體系設計》,子課題主持人,經費2萬元(2003年-2004年)。
4. 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風險證券化在防洪減災中的應用研究》,項目主持人,經費2萬元(2004年-2005年)。
5.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課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項目主持人,經費5萬元(2004年-2006年)。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巨災風險債券的運作模式與定價機理研究》,項目主持人,經費16萬元( 2004年-2007年)
7. 柴埠溪旅遊發展總規劃子課題:《柴埠溪旅遊生態風險評價與管理》,子課題主持人,經費26萬元(2007年-2008年)。
8.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Monte Carlo模擬的洪水風險轉移機制研究》,項目主持人,經費2萬元(2007年-2009年)。
9. 湖北京山公司項目:《湖北京山溫泉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主持人,經費8萬元(2008年-2009年)
10. 安華農業保險公司項目:《安華農村政策性人身保險研究》,子課題主持人,經費8萬元(2008年-2009年)。
11.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規劃項目:《中國巨災保險供給能力研究》,項目主持人,經費7萬元(2009年-2012年)。
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經濟資本的保險公司整體風險管理研究》,項目主持人,經費28萬元(2011年-2013年)。
1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安排與實施路徑研究》,項目主持人,經費70萬元(2011年-2013年)。
五、主要社會和學術團體兼職
1. 中國保險學會理事
2. 民政部災害評估與風險防範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3. 武漢武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2007年11月-)

㈤ 林義雄的生平經歷

1953年學進國小畢業。1956年宜蘭中學初中畢業。1960年宜蘭中學高中畢業。1964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任軍法見習官。1965年執教於五結國中,任文史教員。翌年通過律師考試,隨即在台北、宜蘭兩地從事律師業務。
1971年與方素敏結婚,同年底長女奐均出生。1973年宜蘭律師公會理事,同年與好友姚嘉文、陳繼盛等合作創辦台北平民法律服務中心,免費為平民提供法律服務。1974年次女亮均、三女亭均出生。1974年出任「中國比較法學會」秘書長。曾為郭雨新選戰案、黃麻選戰案辯護,名聲大噪,遂投入黨外政治活動。7月,接受美國國務院及亞洲基金會邀請資助,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參加「亞洲貧民法律扶助工作講習班」,並旅遊美洲大陸,觀察其政情民俗。
1975年改選「立委」,黨外前輩郭雨新高票落選,林義雄和姚嘉文掌握對手林榮三賄選的證據,控告對方當選無效。但終究抵不過強權政治下黑暗的司法,從此他決心參加政治反對運動。在那裡,他追求公義的熱情得以繼續,但卻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1977年出版《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與姚嘉文合著)。1977年11月當選省議員,在省議會掀起質詢高潮。從就職典禮開始,就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做他的政治工作,和辯才無礙的林洋港唇槍舌劍,就民主法治的觀念激辯。他一方面打破言論禁忌,爭取民主,一方面揪出特權,棒喝官僚。台灣省議會終於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局,成為當時的政治重心,也激勵了許多黨外新生代加入,成為議會助理。從此奠定林義雄反對派領袖地位。
1978年出版《從蘭陽到霧峰--瞧這個省議會》。與姚嘉文合著《古坑夜談--雨傘下的選舉》。同年籌組「黨外助選團」。1979年1月組織高雄橋頭鄉示威,嗣任《美麗島》雜志編輯,成為黨外陣營骨幹人物。9月應美國在台協會邀請前往美國考察:一、國會制度,二、消費者保護措施,三、公害防治情形,四、黑人民權運動,五、印第安人生活情形。12月「美麗島事件」發生,還是省議員的林義雄,因身為「美麗島」五人小組成員而被台灣省警備司令部強捕入獄。秘密偵訊期間,林義雄因並未參與實際行動,而頑強不屈,在獄中受到極大苦難。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的母親林游阿妹及雙胞胎女兒亮均、亭均被發現遭人刺殺在家中地下室。9歲的大女兒奐均身中六刀,卻奇跡似的倖免於難。這個「二二八」事件以來最凄慘的政治謀殺,激勵許多海內外人士更積極的加入台灣的民主運動。同年,林義雄拒絕假釋,堅持回到獄中,和難友一齊接受軍法審判,最後確定判刑十二年。獄中的林義雄形容枯槁,不飲不食,不修邊幅。母親與女兒的遺體則一直擺在殯儀館,無法入土。他的太太方素敏帶著大女兒奐均,遠赴美國治療身心創傷。
1982年信義路住宅改建成「義光基督長老教會」,獻堂啟用。1983年12月,妻方素敏參加台灣省第一選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高票當選。 1984年8月,減刑假釋出獄。便移居美國,入哈佛大學攻讀行政學博士學位。策劃組織民進黨「新國家聯線」,自任顧問。出版《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4月赴美,進加州大學研修。
1986年進入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讀。1987年林義雄獲得哈佛大學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之後,游學英國劍橋及日本築波各一年,研究政府組織及政治運作。 1989年回台後化悲憤為力量,於1991年在故鄉宜蘭創辦「慈林文教基金會」培訓台灣社會運動人才,並且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至2003年底共發動三波行走全台灣的「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林義雄於1998-2000年擔任第八屆民主進步黨主席,成功輔選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林義雄表示「我要選擇一條人比較少走的路」,而淡出政壇。
1991年,在宜蘭創辦「慈林教育基金會」培訓社會運動人才;並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至2003年底共發動三波徒步行走全台灣的「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
1994年7月,林義雄以禁食的方式,呼籲民眾爭取決定核四興建與否的權利。9月,林義雄與宗教、環保,以及社運團體共同組織「核四公投促進會」,由林義雄擔任召集人,並即刻展開「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1995年出版《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台灣》。參選民主進步黨黨內總統初選。第三屆「立法委員」改選,任民主進步黨選戰指揮中心總指揮。1996年受聘為民主進步黨首席顧問。1997年與社運團體共同發起504、518、524「總統認錯,撤換內閣」萬人大遊行。10月,展開第二次「核四公投,千里苦行」。1998年六月,當選第八屆民主進步黨黨主席。7月,長女奐均與印主烈先生結婚。8月1日就職民主進步黨黨主席。1998-2000年,擔任第八屆民主進步黨主席,輔選陳水扁當選第十屆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3月,孫女兒印惇惠出生。3月13日,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任「總統」、「副總統」,民進黨首度上台。五月,引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詩「The Road not Taken」(沒有走的路)表明心志,不競選連任黨主席。2000年12月,榮獲和平扶輪社頒贈之「第二屆和平成就。 2001年停建的核四廠復工後,2月21日,於民進黨中央召開記者會,以「核四爭議中,雖然自認為問心無愧,但是認為還是需要負起連帶責任」,辭去民進黨首席顧問的職位。
2002年9月21日,率領核四公投促進會於台北市龍山寺出發,環島呼籲「誠信立國」,推動國會減半改革、核四公投及公民投票立法運動,介入2004年總統大選的政治活動。
2004年,林義雄又為推動國會減半改革,前往立法院靜坐。該年8月,立法院以200:1票數通過國會改革修憲案,隔年5月,選舉國民大會大表,復決憲法修正案。
2004年「總統大選」之前,林義雄靜坐推動「國會減半改革及公民投票」立法。3月開票之後,台灣因為藍綠陣營票數過近而引發爭議,林義雄亦出面公開呼籲政治人物不要繼續激化族群沖突。而在2004年,林義雄又為推動國會減半改革,前往「立法院」靜坐。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宣布退出民進黨,並表達對台灣政黨惡斗局面的失望。林義雄選在蘇貞昌「內閣」和民進黨新主席游錫 就職前夕宣布退黨,在「執政黨」內部引起很大震動。
林義雄在2006年1月24日發表退出民進黨的公開信,他在信中對台灣政黨惡斗的政治亂象表示失望,林義雄表示,他已經無意從事黨務工作,也不願意代表任何政黨競選公職,因此選擇作為一個超然的人,不再附屬於任何政黨。
1941年出生的林義雄,1977年底當選台灣第6屆「省議員」,從此為反對陣營沖鋒陷陣,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1979年,「美麗島事件」爆發,林義雄因之入獄4年余,隔年,1980年2月28日發生「林宅血案」,有黑衣人進入林義雄家中殺死他的母親和一對雙胞胎女兒。1984年林義雄獲假釋出獄,隨即赴美進修,5年後返台,提出「台灣共和國基本法草案」。林義雄政治生涯的高峰,是他於1998年7月任民進黨主席期間,以個人的威望協調民進黨各派系,在2000年把陳水扁送上台灣地區領導人職位,使「在野」14年的民進黨第一次成為「執政黨」。
但此時他卻對政治權力敬而遠之,全身投入「反核」的社會運動。2000年3月18日陳水扁聘林義雄為「總統府資政」被婉拒,同年7月,林義雄以「任期已滿,階段性任務已完成」為由,婉拒黨內慰留,宣布不再競選連任,重新戴上斗笠,穿上白衣、里褲(象徵黑白分明,是非分明),做個「反核」的苦行僧去了。以個人理念繼續在民間推動社會環保運動和政治改造工程。在民進黨內,最具權威與分量的人物,一個是具有政治權力的陳水扁,另一個就是具有道德威望的林義雄。林義雄崇高的道德理念和政治人格,在黨內贏得「聖人」的封號,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林義雄退黨,象徵民進黨黨魂喪失,與喪失理想性格後的迷惘、絕望與悲傷。林義雄對陳水扁執政來腐敗無能、大權獨攬、喪失民進黨民主核心價值嚴重不滿。自從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以來,林義雄一直不斷對黨內腐敗和爭權奪勢的現象提出批評。更在民進黨主席選舉、「內閣」改組以及「總統府」和「行政院」的關系方面與陳水扁和新任「閣揆」蘇貞昌、新任民進黨主席游錫之間出現尖銳的意見分歧。「三合一」民進黨敗選後,林義雄有意找回民進黨創黨精神,連續發表數封公開信,甚至在病魔纏身的情況下,極力勸諫心中合適的黨內人選參選黨主席,帶領民進黨浴火重生。
林義雄在黨主席選舉方面說游錫?也要為「三合一」敗選負部分責任,不能參選黨主席,做黨主席的人也不能參選2008年「大選」,他也曾在電視政見發表會要求游表態是否參選2008年「大選」,但很遺憾游錫?未有所表示。未果,改而力推翁金珠參選黨主席。但從投票結果來看,林義雄的「神主牌」光環沒有轉嫁到翁金珠身上,林義雄的「聖戰」鎩羽而歸。林義雄選後也發表公開信,建議陳水扁不得私下召見「部長」等等。陳水扁對林義雄的建議陽奉陰違,林義雄有「哀莫大於心死」的挫折感,所以選擇退黨。 林義雄宣布退黨,不僅對民進黨,對國民黨也是一個很大的警訊。台灣民眾從此以後可能就覺得政黨只是被政客利用、攫取政權的工具而已,而喪失了一個政黨應該有的政治道德的崇高理想。林義雄驟然退黨,沖擊的不只是民進黨腐敗無能的當權者,更代表著,對於民進黨固有的政治道德與民主價值的一記當頭棒喝。
透過林義雄的退黨,也發泄出台灣民眾以及有良心、有道德、有勇氣的政治家對政黨政治深深地感到沒有辦法著力。筆者覺得這是他個人的失望,同時也是台灣知識界和良心界的一個很大的失望。
林義雄走過了從「挺扁」到「反扁」的路,這也暗示了民進黨的道德價值觀日益沒落。施明德、許信良以及林義雄等人,曾經替民進黨打出一片天,如今和民進黨卻不再站在同一陣線,紛紛選擇退出民進黨。在大佬漸行漸遠的同時,黨的價值和創黨精神能否延續傳承?不免讓外界質疑。 被泛綠人士視為「人格者」的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日前發表「致民進黨全體同志公開信」,審視信函的內容,及其對媒體的態度,都令人為之惋惜。
先談公開信的內容。短短一千五百字,就有兩大缺失。第一是高姿態的指導眾人應如何檢討與反省,而自己對府院黨竟無隻字片語的批判,這與民進黨敗選之後,多少綠營人士直指病源放言諫責,表現出真切的愛黨情操相比,顯得相當鄉願。
第二是對何人不得參選黨主席,以及擔任黨主席後不得參與何種選舉提出不切實際的觀點。觀點一出,黨內人士多不以為然,謂之抵觸黨綱者有之,不符現實者有之,同姓大老更說:「大家聽我的,民主國家無此現象。」顯然,林義雄忽略了民意黨意。
次談對媒體的態度。林義雄要求媒體總編輯承諾全文刊登,否則不必派記者前來,這真是強人所難。試問,在總編輯未見文稿之前,怎知值不值得全文刊登?林義雄的作法,已經干涉了媒體處理新聞的自由。林義雄的本意在於希望媒體完整報道,但也不可因此逾分要求全文刊登。尤其當天現場對媒體逐一點名,對記者不假辭色,大失身份。
林義雄這一次的舉動,出發點雖屬正面,但因思慮不周,姿態高倨,恐將自取其辱。不知道公開信發表後,許多媒體照樣未全文刊登,林義雄是否有受辱的感覺,即使以違約而訴諸法律,林義雄又有多少勝算。這還其次。重要的是,如果受到阿扁祝福的游錫堃參選不退,且榮獲當選,林義雄將如何自處?
不過反過來說,這次事件,對林義雄也有很好的啟發。如能因此看破「光環」,放下「我執」,和光同塵,銷歸自性,未始不是修行路上一大收獲。

㈥ 西南聯大的名人

西南聯大的名人很多: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聞一多、沈從文、劉文典、錢鍾書、楊振寧……

大學是智慧和才情的集中地。一所大學,若沒有一批富有個性的師生,即便其資金再充裕,景緻再優美,學風再嚴謹,其魅力也要減色不少。當年西南聯大充分詮釋了大學的魅力,至今令人回味。(摘自《民國多少事》謝軼群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里有兩大才子:楊振寧和黃昆,兩人常在茶館高談闊論。當時同學聽到,黃昆問:「愛因斯坦最近又發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沒有?」楊振寧說看了,黃昆問如何,楊振寧把手一擺,很不屑地說:「毫無originality(創新),是老糊塗了吧。」(摘自《民國多少事》謝軼群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㈦ 中國有哪些最著名的科學家

袁隆平 錢三強 詹天佑 張衡 祖沖之 蔡倫 徐家匯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6歲便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2年,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錢三強畢業後,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以報國之志赴歐洲,進入巴黎大學居里試驗室做研究生,導師是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

1948年夏天,錢三強懷著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戰亂中的祖國。他回國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興奮中騎著自行車趕到長安街匯入歡慶的人群。隨後,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隨解放區的代表團赴法國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共中央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撥出5萬美元,要他幫助訂購有關原子能方面的儀器和資料。看到共產黨的領導人在新中國尚未建立時就有這種發展科學事業的遠見,錢三強激動得熱淚盈眶。從國外歸來後,他於開國大典當天還應邀登上了天門。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於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逝世。

錢 三 強

名字的由來

錢三強出生在1913年。起初他父親錢玄同給他起的名字叫錢秉穹,但為什麼以後改名叫錢三強呢?這得從頭說起。

錢三強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錢玄同,不滿4歲就開始天天站在祖父的書桌前認字背書。青年時代,他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師范學習。回國後,先在一些著名的中學任國文教員,後到北京擔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大學教授,是我國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他由於接受了章太炎、秋瑾等革命黨人的思想影響,竭力主張推翻清朝統治。隨後他又與陳獨秀、李大釗、嚴復、胡適等一批有進步思想的教授一起,投入了「新文化」運動,是進步刊物《新青年》的積極支持者和輪流編輯。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錢三強,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進步思想的熏陶。為培養錢三強,在他7歲時,父親送他進了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北京大學教授們創辦的子弟學校——孔德學校(孔德是法國哲學家的姓)。

孔德學校是一所開明的新式學校。學校除抓德、智、體三育外,還強調美育與勞動,對音樂、圖畫、勞作課也很重視。而且孔德學校師資力量較強、陣容整齊,老師們的水平足以勝任高中教學工作。可以說,錢三強童年時代得到的教育條件,是得天獨厚的。

錢三強在這樣的環境中,接受老帥的教育,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成為一個興趣廣泛的學生,對音樂、體育、美術,錢三強都有兩下。剛進初中,年方13歲,就成了班上「山貓」籃球隊的隊員,在比賽中,他的拼搏精神和集體意識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一次,一個體質不如錢三強的比較瘦弱的同學給錢三強寫信,信中自稱

「大弱」,而稱當時還叫「秉穹」的他為「三強」。這封孩子們之間互稱綽號的調皮信,恰巧被秉穹的父親錢玄同看見了。

「你的同學為什麼叫你『三強』呀?」錢玄同風趣地問道。

「他叫我『三強』,是因為我排行老三,喜歡運動,身體強壯,故就稱我為 『三強』。」秉穹認真地回答了父親的詢問。

錢玄同先生一聽,連聲叫好。他說:「我看這個名字起得好,但不能光是身體強壯, 『三強』可以解釋為立志爭取德、智、體都進步。」

在父親的肯定下,從此,「錢秉穹」就正式改名為「錢三強」了。

人生轉折點

1929年,錢三強在父親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學理科預科,同時還聽本科的課程。吳有訓教授的近代物理學、薩本棟教授的電磁學吸引著錢三強。兩位學者的博學及嚴謹的治學精神也深深教育著錢三強。

科學的發展,給變化萬千的世界增添了色彩。三強決定學習物理,報考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求讀在吳有訓教授門下。清華大學享譽國內外,培養出一代代優秀學子、國家的棟材。校內充滿濃厚的學術空氣,教學嚴謹,學風端正,激勵著三強以頑強的精神,刻苦攻讀。他以吳有訓教授的作風為楷模,吳教授嚴謹的治學精神與教學方法滋潤著三強的心田。

1936年錢三強以畢業論文90分的優異成績畢業。經吳有訓教授的推薦,錢三強大學畢業後,便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學家嚴慈濟所長的手下做一名助理員,從事分子光譜方面的研究工作。錢三強能在這樣的高師手下工作,心中感到無比欣慰。

剛剛開始工作,嚴老師交給他做一些服務性的工作和管理圖書。錢三強不因工作的繁雜細小而敷衍了事,而是認真完成老師交給的每項工作,把圖書館管理得井井有序,受到大家稱贊。人家照相,他就幫助沖洗、放大,還用照相底版做分析研究工作。漸漸地錢三強能夠獨立地、熟練地進行照相底片的分析,並掌握了照相技術。

一個周末的下午,同學們都離開了實驗室,只剩下錢三強一個人留在那裡做分子光帶分析。從南京開會回來的嚴老師進了實驗室,看錢三強仍在聚經會神地工作,又看了看分析的數據結果,與國外的資料數據大致相同,心中無比高興。他更加喜歡這位年輕人了。

一天,錢三強在圖書館查資料,嚴教授匆匆走來對他說:「你會法語嗎?」錢三強說:「初中學過。」「還記得嗎?」「忘了不少,查查字典能查資料。」

「那好,我考考你。」嚴教授說著,便從書架上拿出一本法文雜志:「你念一段,再翻譯過來。」錢三強按著老師的話去做了。嚴老師很滿意地說:「還行嘛。」這時才告訴他:「中法教育基金會,要招考公費留學生,你把手中的工作整理一下,用主要精力准備迎接考試吧!」

錢三強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個好機會,他從心裡感激自己的老師。時間緊迫,10年沒有讀的法語,要盡快撿起。錢三強下定決心,要克服困難,認真地准備應考。考試完不久,嚴老師興致勃勃地告訴他:「你考取了,考得不錯。」

錢三強收拾行李,就要離開生他養他的土地,就要離開重病在身的父親,離開關心他撫育他的老師,他依依不捨。蘆溝橋事變爆發,國難當頭,又增加了他心頭的沉重。他猶豫不決,不忍離開自己的故土。父親忍著離別的痛苦勸導他:「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你學的東西會對祖國有用。報效祖國,造福社會,路程遠得很哩!男兒立志,不能只顧近憂啊!」

1937年8月的一天,一艘遠洋客輪載著錢三強,離開了上海港,駛向了波濤洶涌的大海。

出洋求學

人的一生有幾個11年?然而,錢三強的這11年,是收獲巨大的11年,是決定他一生的11年,也是他難忘的11年。

1937年9月,錢三強在導師嚴教授的引薦下,來到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該實驗室是居里夫人創建的,居里夫人謝世後,由錒的發現者德比愛納教授任主任。但是實際上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兒伊萊納主持。

伊萊納·約里奧—居里夫人就是錢三強的導師。伊萊納像她的慈母居里夫人一樣,潛心於科學研究,忘我勤奮,作風嚴謹,品格高尚,待人謙和、熱忱。在這樣一個導師的教導下學習,的確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

錢三強的住處距實驗室較遠。每天,天蒙蒙亮,錢三強就起床,匆匆吃點東西,趕乘地鐵,到實驗室,一直很晚才回住處。每天堅持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學習,錢三強並不覺得辛苦與單調,反而感到特別的充實愉快。

錢三強在實驗室里主要是做「物理」工作,而放射源是要用化學方法制備的。因此,他很希望兼作「化學」工作。

一天,約里奧—居里夫人問錢三強:「錢先生,那位化學師你不是認識嗎?如果你回國做放射源,就需要學會『化學』工作,你就去和她學學吧!」

錢三強心裡十分高興,他想導師為我想得多麼周到!於是欣然答應了。

化學師葛勤黛夫人是一位有名望的科學技術專家。她放手讓錢三強獨立做釙的放射源。錢三強一絲不苟仿效著化學師的方法開始工作。化學師每隔一段時間便過來詢問指導。接著,又連續讓他做了4個放射樣品。做完後,化學師幫助錢三強測完放射源的強度,並告訴錢三強:「成了,3個基本一樣,1個略微差一點,但在允許誤差范圍內。」

化學師的評價,對錢三強的工作做了肯定。而他的勤奮與好學,又贏得了化學師和同伴們的信任,同時也使他獲得了真誠的合作。這一來就大大拓寬了他的科學研究領域。不久,他寫出30多篇科研論文。

為了使錢三強有更多的學習機會,約里奧—居里夫人又提議,讓錢三強到其丈夫約里奧先生主持的法蘭西學院的原子核化學研究所學習,並允許他一段時間在這里工作,一段時間到那裡工作。

在約里奧先生實驗室工作,不僅向先生學到科學技術,還學到他的科學思想、科學道德。這使錢三強受益終生。

1939年1月的一天,約里奧教授讓錢三強看一張照片,原來這是一張用雲霧室拍下的鈾受中子轟擊後產生裂變的碎片的照片。這是當時第一張直接顯示裂變現象的照片,是十分珍貴的。

不久,約里奧—居里夫人又邀請錢三強和她合作證明核裂變理論。在兩位導師的指導下,錢三強很快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

1940年錢三強獲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錢三強是幸運者,能在兩位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教誨下學習、工作,使他很快進入了科學研究的前沿,還使他親眼目睹了人類一次偉大的科學發現——核裂變。

1946年春,錢三強與他的同行合作,經過反復實驗,終於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這一發現不僅反映了鈾核特點,而且使人類能進一步探討核裂變的普遍性。導師約里奧驕傲地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實驗室的第一個重要的工作。」為此,1946年底,錢三強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7年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導師。

報國習切

11年的勤奮使錢三強獲得了最高的獎賞,也贏得了留法中國人中學術水平最高的地位。在這樣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下,他卻要回國。

1948年,錢三強找到了中共駐歐洲的負責人劉寧一,提出要求回國的心願。劉寧一鼓勵他,「回國大有作為。」

錢三強也把自己要回國的打算告訴了導師約里奧。聽了學生的要求,身為法國共產黨員的約里奧滿意地說:「要是我,也會作出這樣的決定。」錢三強又去向約里奧的夫人話別。約里奧—居里夫人語重心長地說:「我倆經常講,要為科學服務,科學要為人民服務,希望你把這兩句話帶回去吧!」

導師的話,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

錢三強臨行前,兩位導師在自己的花園里為錢三強夫婦餞行。

1948年5月錢三強和他的夫人何澤慧,抱著剛半歲的女兒,帶著豐碩的科研成果,帶著導師的重託和法國同行的深情厚意,離開了巴黎回國。還隨身帶著一份珍貴的文件,這就是導師給錢三強在法國學習與工作的鑒定。

鑒定是這樣寫的:「錢先生表現出科研人員所具有的特殊素質,在我們共事期間,他的這些素質又進一步得到加強。他已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些是非常重要的。他心智敏慧,對科學既有滿腔熱忱,又有首創精神。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我們實驗室學習並在我們領導下工作的同一代科學家中,他是最優秀的。我們曾委託他領導幾批研究人員,他用自己的才華出色地完成了這項困難的任務,並受他的法國和外國學生的愛戴。」「我們的國家對於錢先生的才幹業已承認,並先後賦予他重任,先是任命他為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接著又聘任他為研究導師。他同時也是法蘭西科學獎的獲得者。」「錢先生還是一位優秀的組織者。他具備了研究組織工作的領導者所特有的精神、科學和技術素質。」

1948年夏,錢三強帶著法國朋友的友誼和祖國人民的殷切期望,回到了闊別了11年的祖國,邁上了新的里程。

為了祖國

1949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忽然接到一個通知,他要作為代表到巴黎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錢三強想:這次去巴黎開會如果能遇到約里奧—居里老師,請他代為訂購一些原子核科學研究的儀器設備,以及圖書資料該有多好。錢三強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向代表團聯系人提出,需要約20萬美元。4天後,錢三強接到電話,請他到中南海。

在中南海,等候錢三強的是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他熱情接待了錢三強,並說:「三強,你的想法很好,中央研究過了,決定給予支持。清查了一下國庫,還有一部分美金,先撥5萬美元供你使用……」聽了李部長的話,錢三強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他埋怨自己太書生氣。戰爭還沒有結束,城市要建設,農村要發展,國家經濟困難……哪有那麼多外匯呢?

不久,錢三強拿到了為發展原子核科學事業的美元現鈔,心中萬分激動、興奮。他深深地曉得這美元是經歷了火與血的戰亂,是剛剛從潮濕的庫洞中取出來的,是來之不易的。

拿著這沉甸甸的美元,錢三強思緒萬千,深深感到科學工作任重而道遠。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後,錢三強先後擔任了副所長、所長職務。

1955年1月14日,錢三強和地質學家李四光應周總理召見來到了總理辦公室。周總理聽取了李四光介紹我國鈾礦資源的勘探情況,又聽取了錢三強介紹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狀況。周總理全神貫注地聽完後,提出了有關問題。最後告訴錢三強和李四光,回去好好准備,明天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要聽取這方面情況,可以帶些鈾礦和簡單的儀器,做現場演示。

第二天,錢三強和李四光來到中南海的一間會議室,裡面已經坐著許多熟悉的領導人,有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彭德懷等。這是一次專門研究發展我國原子能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開始了,毛主席開宗明義:「今天,我們做小學生,就原子能問題,請你們來上課。」

李四光先講了鈾礦資源以及與原子能的關系。錢三強匯報了幾個主要國家原子能發展的概況和我國這幾年做的工作,並做了演示。大家看著實驗,會場十分活躍。主席點上了一支煙,開始做總結:我們的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到更多的鈾礦來。我們也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礎,創造了一定條件。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不來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

會後,大家用飯,毛主席舉起酒杯站起來大聲說: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大家共同乾杯。

1959年6月26日蘇共中央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的有關資料及教學模型。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了兩國簽定的新技術協定,撤走了全部專家,還諷刺:「中國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只能守著一堆廢鋼鐵。」

諷刺變動成了動力,憤怒化作力量。中國科技工作者沒有被嚇倒。「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准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成了中國人民的誓言。錢三強作為原子核物理專家,和無數科學工作者一樣,在困難面前沒有低頭,組織起數萬名科學工作者及技術工人,向研製第一顆原子彈進軍。

在蘇聯專家撤走後,周光召在國外召集數十名海外專家、學子,聯名請求回國參戰。他們歸國後先後參與主持了理論的研究與實驗研究工作。

為了研究一種擴散分離膜,由錢三強領導成立了攻關小組,經過4年的努力研究成功,成為繼美、蘇、法之後第4個能製造擴散分離膜的國家。同時成功地研製了我國第一台大型通用計算機,成功地承擔了第一顆原子彈內爆分析和計算工作。

在原子彈的整個研製過程中,浸透了錢三強的智慧與心血。他不僅為原子彈的研製做出了貢獻,也為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發展嘔心嚦血,為培養我國原子能科技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錢學森
錢學森,中國現代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間任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10月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後,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
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錢學森生前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
一、生平簡介
錢學森(1911~X)中國科學家,火箭專家,1911年12月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二、科學成就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②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③工程式控制制論
工程式控制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④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⑤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我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⑥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⑦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 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鑒,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3)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⑧人體科學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數,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數組成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⑨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三、趣聞軼事
①魂系中華赤子心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這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於1995年10月8日從美國回到廣州時,對接待他的中國旅行社同志所說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兩位幼兒。
錢學森於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回國前,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
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來了。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過了5天就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一天,錢學森夫婦和十幾位中國留學生在一起歡度這一佳節,他們邊賞月邊傾訴情懷,深為祖國的新生而歡欣,並對祖國的美好前景充滿著憧憬。就在此時,錢學森心中萌發起一個強烈的願望:早日回歸祖國,用自己的專長為國家建設服務。
正當此時,朝鮮大地燃起了戰爭的烽火。作為挑起這場戰爭的美帝國主義,在它的國內,正在掀起一股瘋狂反共的政治逆流,幾乎每天都發生對大學和其他機構的人員進行審查和威脅性審查的事件。這股逆流毫無例外,也波及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由於學院馬列主義小組書記威因鮑姆被捕,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懷疑落到錢學森的身上.

㈧ 西安瀾博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安瀾博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瀾博教育」)是波中教育基金會(波蘭)西北指定的官方合作機構,致力於推動中波文化交流和兩國高校間的校際合作。瀾博教育為考生提供專業的高考志願填報咨詢和職業規劃服務。企業管理咨詢、商務信息咨詢、科學技術咨詢、教育信息咨詢、留學信息咨詢、人力資源咨詢服務。
法定代表人:薛雨
成立時間:2015-09-11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112100031981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西安市未央區未央路106號蘭天大廈B棟西單元七層西戶

㈨ 思美人昭碧霞結局怎麼死的揭秘 扮演者個人資料簡介

吳碧霞個人簡介:中文名:吳碧霞。國籍:中國;民族:漢。出生年月:1975年7月23日。出生地:湖南常德。職業:民族歌唱家。畢業院校:中國音樂學院。代表作品有《你來了》、《跳著好日子過山》等。【主要成就】:全國聲樂比賽民族唱法一等獎;畢爾巴鄂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柴可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波蘭瑪紐什科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中國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 全國聲樂比賽民族唱法一等獎;畢爾巴鄂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柴可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波蘭瑪紐什科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中國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中國首屆中青年德藝雙馨獎;第四屆中國金唱片最佳演員獎;首都文藝事業突出貢獻者稱號;中國金唱片最佳專輯獎;全國聲樂比賽民族唱法一等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創辦了吳碧霞幫困助學教育基金會。【現任】:任教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㈩ 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開創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是誰代表作有哪些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台灣彰化人。賴和除行醫外,並從事抗日活動與文學創作,是台灣新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先後發表一系列散文新詩和白話小說,如《斗鬧熱》、《一桿「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賴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對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賴和則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被譽為台灣文學的「奶母」。他曾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積極推展台灣新文學運動,為日本殖民政權所不容,入獄兩次,仍不屈服,奮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歲。

賴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錄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編。台北:明譚。
賴和,1994,賴和小說集,施淑編。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1994,賴和集,精裝版,張恆豪編。台北:前衛。
賴和原著,1996a,富戶人e歷史,蔡承維台譯;李自敬編輯。台北:台笠。
賴和,1996b,一桿稱仔。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c,賴和全集三:雜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d,賴和全集四:漢詩卷(上),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e,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f,賴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g,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h,賴和手稿集:漢詩卷(2冊),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i,賴和手稿集:筆記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j,賴和影像集,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閱讀全文

與波中教育基金會代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