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基金會概況
1966年,台灣正努力擺脫農業生產的型態,為吸引外資,在高雄成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曾經在台灣投注大量關懷的國際慈善組織,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陸續將資源轉向世界其他更需要的地方。當時台灣一千兩百萬人口中,仍有一百三十萬處於政府的貧窮線下,等待援助。
在最進步富裕的社會,也有暗角苦難的眾生,何況在那匱乏年代裡的偏僻貧窮「後山」━━花蓮。時值二十九歲的證嚴上人,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結合四位同修弟子及三十位信眾,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從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每日節省五毛錢買菜金,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開啟了救貧、救苦、救急、救難的慈善工作。
上人親自帶領弟子深入社會暗角、關懷貧病,走過無數的風霜雨露━━
「在慈善工作上救濟的方式有長期濟助與急難救助;善款的運用則秉持『誠正信實』;且要一元當作兩元用的去『親手遍布施』。」「慈善是慈濟志業的根基;而慈善工作要達到『直接、重點、務實』,就必須藉助訪視。進行訪視可說是福慧雙修━━走入案家,看到人間疾苦進而伸援,就是造福;看盡人生形貌而有所悟,即是增加智慧。」
━━直至今日慈濟人仍然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關懷貧病苦難,一日也不曾停歇,為普天下苦難眾生作怙恃。
從最初一年救濟十三位貧困個案,到70年代台風賑災進行數千人份的發放,在一次又一次的賑災、濟貧活動當中,歸納出了「勘災、造冊、發放」的准則,也確立了對受助者長期關懷、定期訪視的作法,也成為慈濟日後對應災變的根本程序,於急難時從容運作。
慈濟的每一項救助活動,從訪查、發放到追蹤,都是由委員們親自進行。在受濟者最迫切需要的當下,施予援手,給予物質上的救助及心靈上的溫慰;在政府及其他團體濟助之後,尋找真正需要救助的漏網之魚;該救助的絕不吝惜,不該花的,則一毛錢也不浪費,使善款能涓滴不漏地到達受濟者手中。在濟貧的同時,也會善用智慧,鼓勵貧戶盡快擺脫貧窮的陰影,自力更生;並且在情況改善後,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也捐款救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以真正達到濟貧、互助的目的。
慈濟的慈善志業由花蓮一地逐步擴展到台灣各地,進而澤被海外。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種、葯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建房屋、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盡管有別,「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隨著經驗累積,建立的「長期濟助」、「急難濟助」、「房屋修繕」、「冬令發放」、「大型賑災」等五大基本模式,至今依舊是最主要的慈善工作型態。
※
慈善工作的型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多元化而更形豐富。許多富有者在從事濟貧工作的同時,心底潛藏的悲憫之愛、助人之忱也跟著被啟發出來,使他們的愛心得到落實的力量;參與慈濟的人數與日俱增,所從事的慈善工作也已由早期的物質救助,提升必須輔以深入的精神疏導和關懷。
除了長期關心照顧戶,帶給他們物質和精神的膚慰外;一些隱藏於社會一角的仁愛之家、獄政機關、身心障礙收容機構也受到慈濟人的關懷眷顧。定期的探訪,以活潑生動的手語教唱、親切溫柔的按摩餵食、感人熱淚的現身說法或帶動資源回收,溫暖了他們凄苦的心田,化落寞的暗角為一方清凈的福田。
盡管時代脈動與社會情勢不斷轉變,慈濟志業也走向更多元的風貌,然而慈善基本精神,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的內涵不曾改變。慈濟重視的不只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的人,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教富濟貧,是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的慈善事業,在上人以宗教家的實踐精神帶領下,以佛教精神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凈大愛為基礎,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使佛教的教義,具體落實到人間、社會、生活中,將古代佛教教義中「慈悲喜舍」的精神,透過力行實踐的過程,濟世利他,重新發揚光大。
2003年,以「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之名,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聯系單位(The Committee on NGO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的一員。同年,台灣有一群企業家志工為能讓慈濟急難救援,更掌握時效、及時配合供應災區志工的援助工作及物資需求,他們以慈濟大愛的精神和環保理念,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 TIHAA),是一個有系統的後勤行政與研發團隊,以提升賑災工作效能。
Ⅱ 如何評價台灣慈濟功德會(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只要是世界上稍微有點影響的災難,發生後第一個趕到災區展開救助的,往往不是某個政府或官方組織,而是一個來自中國台灣的民間救助組織。
總結,慈濟這么大 只是默默在做慈善 救災救苦 ,從來沒有宣傳過佛教,但是願意為證嚴法師做義工的卻是遍布全世界,我也希望所有的佛教徒團結一致 為眾生做點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做好自己當下 工作生活 盡職盡責
Ⅲ 台灣慈濟基金會的林宗明的詳細資料,誰幫幫我,急用!
冷鍾玉惠與林宗明分別是證嚴法師所說的「貧中之富」與「富中之富」的人。冷鍾玉惠以身作則,以德傳家,將德行留給後代;林宗明憂心地球崩壞速度過快,致力於環保減碳,期待所有人與他共同努力,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乾凈的地球。
冷鍾玉惠小時候家中子女眾多,經濟困頓,出嫁後家境也不寬裕;因為苦過,她心中常會有一分「自己有一碗飯吃,要分三分之一給別人」的慈悲心,無論走到任何地方,只要有機會她就開口介紹慈濟,也用這句話感動許多人。冷鍾玉惠表示,「今天能跟隨師父做慈濟是福氣,能做就要做,做到不能做為止,盡形壽獻身命,將大愛代代相傳,是此生最大願望」。
林宗明是一位仁慈且寬人律己的長者,他慷慨的提供台北縣永和聯絡處場地,供慈濟人免費無限期使用,自掏腰包購買省電燈泡汰換聯絡處的一般燈泡,不過對自已卻非常地克勤克儉。他對家人及兒孫說,「地球在暖化,我們要有警覺,隨手隨處做環保,才能留給孩子一個乾凈的地球。」
林宗明與妻子在美國經營藝品店,生意有成,夫妻兩人於民國七十七年回台定居,緊緊跟隨證嚴法師腳步,至今不停。盡管物質條件豐厚,但在生活上,林宗明卻是個克己、克難、克勤、克儉的居家生活達人,平時生活簡約,在食、衣、住、行上力行節約能源及環保。
Ⅳ 台灣慈濟基金會感恩的心手語視頻
你需要的已發,下載查看即可!!!
Ⅳ 台灣慈濟的疑惑
你們在胡說八道什麼,慈濟是正統的慈善機構,你們真是愚昧無知
Ⅵ 慈濟的人員組成
1991年中國大陸華東、華中水患,慈濟人於發起街頭募款,正式踏入大陸地區,開啟國際賑災之志業。當時的兩岸關系仍屬緊張,此舉讓當時的台灣民眾頗不諒解與諸多批評。證嚴法師認為人道主義應超越於政治現況,期望以大愛弭平對立。1991年進入中國大陸援助水患災民時,和大陸領導階層達成「一個目的」、「二個原則」、「三個不為」、「四類物資」、「五種協助」。此五點成為日後慈濟國際賑災的五點共識。
一個目的:賑災。
二個原則:直接、重點進入災區,深入最無人關懷之處。
三個不為:不談政治、不刻意傳教、不搞宣傳。
四類物資:溫飽的物質、復耕的物質、衛生的物質、解決居住的問題。五種協助:造名冊、請提供車輛、維持秩序等等。 從感恩戶(即「慈濟照顧戶」)的個案調查、復查,賑災的勘災、造冊、發放等,皆是由多年的關懷、多次的賑災經驗中,逐漸建立一套完整的機制。除了讓被照顧者安身外,也要安心。進而再啟發被照顧者的善心,達到「善的循環」。
編按︰ 佛門弟子諦聽法師愷示後應頂禮後問訊,表示恭敬領受。 不方便頂禮三拜時,問訊即可。不懂打手印者,合十彎腰鞠躬亦可。不可鼓掌。
證嚴法師說:「救世要先救心;想影響天地,則先影響心地。」人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亦盼天下無災難、風調雨順,這一切都需要從自我心靈做起;環保就是調養大地、修行心地的功夫。「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責任也是使命─身行環保,保護生態,作大地的農夫;不受慾念束縛,知福、惜福、及時造福,作心地的農夫。人人用心照護大地與心地,才能平安與地球共生息。」
從大地環保到心靈環保,慈濟倡導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少葷食,使用公筷母匙,注重餐桌禮儀,推動「心寬無煩惱,素齋疾病少,食物重環保,儀禮氣質好」(心素食儀)的生活觀。將生活基本需求的飲食,提升到心靈精神層次。
環保意識落實日常生活,深印在思想觀念中,常存對大地的疼惜之心,為降低溫室效應,證嚴法師遂呼籲大眾生活中減少「碳足跡」,倡行「簡約」的生活,提升道德觀念,積極推動「克己復禮」運動。 在接獲通知後,佛教慈濟基金會已派出15名志工駐守吉隆坡國際機場,以於適當時候為乘客家屬和友人提供人道關懷。
慈濟基金會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在機場受詢時說,慈濟也派出20名志工,協助接應有關詢問失聯客機及客服電話。
乘客家屬於周六中午約12時陸續抵達馬航設在機場內的「朋友與家人接待中心」,只見他們都面色凝重,拒絕對媒體發言。
機場人員也為在中心內等候的家屬准備便餐。
Ⅶ 慈濟拜會證嚴上人是是做什麼的好像很有名在中國。
證嚴法師是台灣的一位女出家師父,一生奉獻於慈善事業。於1966年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證嚴法師,俗名景雲,1937年出生於台中,因父親早逝、母親多病,悟人生之無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蓮山上清修的證嚴法師,偶然在地上看到「一灘血」,得知一個難產的山地婦人因交不起保證金而被醫院拒於門外,遂發下宏願,要建造一所專門給窮人看病的醫院。當時,要建一所醫院起碼需要8億新台幣,對一個清修的比丘尼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然而她後來不僅在花蓮建成了第一所慈濟醫院,還把慈濟志業擴展到全球。
四十多年以來,證嚴法師籌集了逾百億新台幣的善款,在慈濟功德會的幫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貧民、病人、災民不計其數。
如今的慈濟功德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國際性慈善救濟組織,其「業務范圍」涉及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社區志工、骨髓捐贈、國際賑災,用慈濟的術語來說,就是「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今年初,慈濟功德會也成功「登陸」,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大陸合法營運的台灣宗教性質的慈善組織。
在台灣東部的花蓮郊區山上有一座破舊的木板房,裡面住著這樣一位掛單修行的比丘尼,她當時看到一位難產的山地婦人,因為交不起保證金而被醫院趕出了大門,就發出宏願,要建造一座醫院,專門給窮苦的人看病,當時她所需要的資金是八億台幣,這對於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後來她不僅完成了這個願望,而且三十多年以來,她一共籌集了上百億台幣的善款,而台灣幾乎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說有四百多萬人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她的慈善活動。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的志願者,
他(她)-----就是人稱「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的證嚴法師。
辭親修行,普愛眾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出生的證嚴法師, 俗名景雲,出生在台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從小非常懂事、孝順,十五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向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吧!母親的病奇跡似的不必開刀,服葯而痊癒。
五年後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父親早逝,母親多病,使幼小的她對人生充滿了困惑,又由家庭的痛苦想到眾生的痛苦,幾度的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未找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台北、台中、台東四處掛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發,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師,艱苦修行—— ——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隻身到台北市臨濟寺准備受戒,卻因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小時,由於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巧遇印順導師(繼太虛大師後主張人間佛教,台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學問僧),至為驚喜,並以一顆謙卑恭敬,姑且一試的心,請求拜印老為師,想不到竟獲導師應允,證嚴法師喜出望外。由於時間緊迫,印順導師在簡單的皈依儀式中對證嚴法師開示說:「你我因緣殊勝,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且馬上為他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盡速趕到臨濟寺報名,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三十二天之後,證嚴法師返回花蓮,就在普明寺後方,由當時佛教大德許聰敏老居士發心,為他搭建的一間簡陋的,十尺十二尺見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於屋內誦經、抄經、拜經、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進用功,過著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師開端在花蓮慈善寺講授地藏經,因而與最早四位隨他出家的弟子結下師徒之緣。法師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緣、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規。法師及追隨他修行的僧眾們,堅持自給自足,過著簡單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農歷春節後,他們開端在普明寺後的五分地耕種花生,還到車間拿原料加工,買水泥袋,然後把水泥袋拆開擦拭乾凈後,改糊成小紙袋,再賣給飼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拿來縫製成嬰兒鞋,以貼補生活所需。
悲心的觸動———— 一九六六年法師到一診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開刀的父親,從病房區走出來看到地上有一灘血,但是人呢?人到哪裡去了?旁邊有人說:「抬走了!是一個山地婦人小產,由四個年輕的山胞從豐濱輪流抬著,走了七、八小時的山路,才到這里,因為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輕法師的心裡,排山倒海地撞擊著,他想著:不知道是兩條命還是一條命?是活還是死?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無奈嗎?
法師出家本來是為逃避名利,但此時此刻,對於「金錢」似乎有了新的詮釋———錢可以用來救人。
但是光有錢,如果不能及時,一樣救不了人;他突然頓悟到佛教那句話:「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五百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於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要組織一個五百人的團體,成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任務。
沒多久,花蓮海星中學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向法師傳教,他們談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把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提出來研究討論。修女在臨離去前,卻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但是,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而你們佛教有嗎?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因為佛教徒本就有一種謙虛的觀念,都是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隱名氏的方式進行。其實它潛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沒有組織罷了。修女的話觸動了他的靈機,也加強了他的信念,他決定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從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個濟世團體的雛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就在法師與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願心下組織起來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兩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四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個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
這五毛錢,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蘊涵的學問和實際的力量卻超乎想像。
最初法師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信徒一人一個,且堅持要他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幹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法師說:「不奇怪,我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兩個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消息不逕而走,參與的人愈來愈多,千手千眼發覺苦難的功能也很快地發揮了;第二個月他們便救濟了一個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空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這樣默默地開展了,那年法師二十九歲,距離正式出家,也只不過四年光景。
慈善志業————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並非現代才有,中國古代就有佛教寺院從事濟貧、行醫救民的任務;法師早年到全省各偏遠地方訪視貧戶,之後將貧窮的原因作了分析評估,從中發現很多都是「因病而貧」「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卻沒有去看病,最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雖然有錢,但因地方欠缺醫療,沒有醫師,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種是沒錢加上地方醫療不便,因此過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轉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產生了問題,連帶的發生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社會青少年問題。」
國際賑災———— 隨著國際信息快速交流,國際急難信息通過屏幕映入眼簾身為『世界地球村』一員的慈濟人,對世間苦難有著一分不忍之心和責無旁貸的表示。從一九九一年起,慈濟便積極參與國際急難救援事務,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各國受災受難者最適切的幫助與關懷,點燃他們希望的火炬,鼓舞大無畏的信心與勇氣,祈願他們走出傷痛,迎向未來。
骨髓捐贈———— 基於「尊重生命」理念,法師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屬苦候親屬間骨髓配對相符的煎熬與失落,一九九三年,在衛生署及各大醫學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庫。如今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已累積捐贈者數據的人數達二十三萬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資料庫,也是志願捐髓比例最高、拒絕率最低的骨髓庫。而至二○○二年七月為止,配對成功且已進行移植的實例已高達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灣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兩百八十例,而中國大陸即佔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謂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濟骨髓庫已轉型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除了持續加強骨髓庫功能外,也將發展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並籌組臍帶血庫,預定三年內募集一萬筆臍帶血,作為骨髓配對的第二道防線,萬一骨髓配對不符,還可進行臍帶血幹細胞配對.
環境保護————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師對慈濟人在生活層面,所要求遵守的觀念。他不贊同人們平時生活中的過度消費,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他提倡「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等觀念,更呼籲慈濟人勇於獻身環保任務,從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內外慈濟人抱持「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信念,從個人環保做到居住小區環保,當前超過兩萬名環保志工長期在居住小區做資源回收。如果以製造五十公斤的紙,需要砍伐一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計算,慈濟環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紙量達六萬多公噸,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萬棵的大樹免遭砍伐。這樣的成效實在驚人!
法師不僅呼籲所有慈濟人培養「惜福愛物」的習慣,在靜思精舍利用太陽能發電、四周鋪設連鎖磚,設置資源回收桶,雨水及廢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蓮慈濟醫院雨水回收系統,每年為醫院節省三百五十噸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電量;地面鋪設連鎖磚,讓大地能夠呼吸;E化電子公文,節省紙張浪費;還有不沖洗X片的醫療圖像處理傳輸系統,在在都顯示法師疼惜大地、落實環境保護的決心。
現在他的慈善事業幾乎遍步全球,每天有近100萬的義工在世界各地為大眾服務.
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時空是天長地久的;幾千年來人事的變遷頻仍,但人間的需要卻從不斷。慈濟的志業是應苦難眾生而設。證嚴法師一念悲憫,以慈悲喜舍、教富濟貧直接救渡眾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證嚴法師 靜思語 選摘:
『以佛心看人,則遍地都是佛。以鬼心看人,則處處是猙獰的惡鬼。』
『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鑽石般的珍貴;但對愚人來說,卻像是一把泥土,一點價值也沒有。』
『佛說:「命在呼吸間。」「人」無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無人能檔住死期, 讓他永住人間;既然這么來去無常的生命, 我們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 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的光輝, 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行善要即時, 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 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侯,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用智慧探討人生真義, 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
『心要像明月一樣, 有月就有水; 心要像天空一樣, 雲開見青天。』
『用寧靜的心態, 觀大地眾生相, 聽大地眾生聲。』
Ⅷ 慈濟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我感覺那裡的人怪怪的呢請知道者解答!
身邊朋友已經被慈濟的師姑忽悠魔怔了,裡面還有年齡比較大的男人讓小姑娘稱她師兄,嘴裡說對世上男女之愛不感興趣,私下騷擾女學生。有點道德綁架加洗腦
Ⅸ 慈濟基金會的簡介
1991年,慈濟美國分會發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勸募活動,將所募款項透過紅十字會援助孟加拉颶風災民,從此開啟海外救援工作。1994年,慈濟基金會成為一個覆蓋全台灣的財團法人。
2008年2月27日,中國國台辦正式批准在中國大陸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並成為首個由非大陸人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民間基金會。
2010年7月19日,聯合國上午十一點鍾召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大會,會中正式通過「佛教慈濟基金會」(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成為「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咨詢委員」(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慈濟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教育,被譽為「台灣的良心」。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慈濟踏上了大陸的土地,從1991年開始累積至今日於2010年8月20日下午舉行『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在大陸江蘇省蘇州書院成立的正式掛牌典禮。2010年八月二十日的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由衷地感恩。「結緣也二十年了,這一念心充滿了感恩啊!雖然我無法親自到當地,可是在遙遠的此方,我也以最虔誠的心來祝福,來感恩。」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1966年由證嚴上人創辦於台灣省花蓮縣;慈濟為興辦醫院向省府申請「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在1980年1月16日獲立案通過;然而,因為照顧的對象遍及全台,為此又向內政部申請全台性的財團法人登記,於1994年終於完成全台性的財團法人登記。
「財團法人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是立足台灣、宏觀天下的慈善團體,四十年來在台灣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建設、教育建設、社會文化等志業。 慈濟的主要志業:「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即慈善、醫療(如慈濟醫院)、教育(如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小學、慈濟中學)、人文(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大愛電視、經典雜志、檀施會、慈濟月刊、外語期刊)、國際賑災(如援助川緬)、骨髓捐贈(慈濟骨髓資料庫)、社區志願者(慈濟各分支會所)、環保(如慈濟環保站)四項, 統稱為「四大志業」;
另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居住小區志工、國際賑災,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腳印」。
慈濟推展其志業時,普遍以證嚴法師的「普天三無」為原則,即所謂「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希望以此理念,推動所謂「佛法人間化」理想。而在此理念下,該基金會之慈善事業運作並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及不分國度。團體中也不乏其他宗教、種族的志願者。 1966年證嚴法師經歷「一攤血」事件及「三修女」的來訪,決心「消滅貧窮」,在花蓮普明寺成立慈濟功德會。功德會成立初期,便開始從事社會救助事業,故證嚴法師常言:「慈濟以慈善起家。」
從感恩戶(即「慈濟照顧戶」)的個案調查、復查,賑災的勘災、造冊、發放等,皆是由多年的關懷、多次的賑災經驗中,逐漸建立一套完整的機制。除了讓被照顧者安身外,也要安心。進而再啟發被照顧者的善心,達到「善的循環」。 證嚴法師在經過多年的社會救濟後,證嚴法師發現「因病而貧」、「貧病相依」現象。1972年「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在花蓮市開設。開啟了醫療志業中之「醫療站」、「義診」之關懷方式。
1979年5月法師在靜思精舍之慈濟委員聯誼月會中,提出了興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構想。而為了啟建醫院,向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申請成立「台灣省私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獲立案通過,始得已籌募慈濟醫院之款項。法師及慈濟委員一方面在全台灣發起「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之募款、募心活動,另一方面也向政府尋求建院用地。1980年10月19日,時任台灣省主席的林洋港先生拜訪精舍,詢問法師是否放棄建院想法,法師便向拿出帳冊向主席說,如果建院失敗,將會退還所募之款項,主席見言:從來沒有一間寺廟會將捐款退回。便向蔣經國總統回報此事,三天後10月22日總統親臨精舍。法師便向總統再度提出尋求建院用地的構想,總統允諾,指示花蓮縣府設法協助建院用地問題。後歷經三次換地,兩次動土,終於在1984年4月正式興建。1986年8月17日正式啟業。
這也源於而慈濟醫院秉持救人為先的觀念,成為全台灣醫院立下免繳住院保證金之先例,爾後衛生署要求全國醫院也比照辦理。在台灣,慈濟醫院各分院已有六間及一間診所;而馬來西亞也有洗腎中心及義診所。 1993年8月美國紅十字會組織抗原室李政道
博士拜訪證嚴法師,說明國際骨髓資料庫的隸屬情況。
同年10月,「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於花蓮慈濟醫院。
1998年籌設臍帶血庫,因容量限制,於2008年11月已停止收集。
2002年更名「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常簡稱慈濟骨髓庫 )。 慈濟醫院於1986年啟業後,因台灣東部資源匱乏、交通困難,西部的醫生不便前來,造成早期慈濟醫院,醫護人員不足之情況。
證嚴法師感於東部專業醫療人員不足,及增加東部高等學校就學率,於1989年開辦「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培養東部護理人才,於1999年改製成為慈濟技術學院。
1992年5月31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於台北分會成立,證嚴法師開示「慈青悲智行,聯誼啟慧根」。慈青回到學校在各校成立「慈青社」,法師期許能夠成為校園清流,將善的種子植入校園。
1993年創立慈濟醫學院,於2000年獲准升格成為慈濟大學。
2000年有感於教育要從小紮根,因此創立了慈大實小及慈大附中,完成幼稚園至博士班的教育完全化。
慈濟在台灣各地的學校有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及花蓮、台南兩地各有慈濟中學、小學。在美國有19所人文學校及5所人文班;在馬來西亞有大愛兒童教育中心;在泰國有清邁慈濟學校。 人文志業初期原名「文化志業」,於2004年更名。期許人文可以成為「人品典範,文史流芳」。
1967年,克難功德會成立第二年,「慈濟月刊」雜志創刊發行。當時慈濟月刊僅為一大張,共四頁之報紙。1986年9月,「慈濟道侶半月刊」正式發行。1998年8月,經典雜志創刊。2004年3月慈濟道侶並入慈濟月刊中;道侶改以叢書形式出刊,有生命及幸福兩系列。
1996年1月,慈濟萬維網正式上線。
影音節目方面,1986年4月,「慈濟世界」廣播節目播出。 1995年12月,慈濟節目在其他電視頻道委託演出。1998年1月1日,正式於中視電視台中成立「慈濟大愛電視台」。2005年1月1日,位於台北關渡的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正式啟用,慈濟大愛台、慈濟廣播部、期刊部、經典雜志遷入人文志業中心。
慈濟人文相關志業有大愛一台、二台、大愛廣播、靜思人文、慈濟月刊、經典雜志等。八大法印
八大法印原名「八大腳印」,證嚴法師認為過去稱八大腳印,實為八種妙法,故在2007年正名為八大法印。 1991年孟加拉水患,慈濟美國分會發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勸募活動,將所募款項透過紅十字會間接援助,成為開啟國際賑災之先例。
隔年,1992年中國大陸華東、華中水患,慈濟人於發起街頭募款,正式踏入大陸地區,開啟國際賑災之志業。當時的兩岸關系仍屬緊張,此舉讓當時的台灣民眾頗不諒解與諸多批評。證嚴法師認為人道主義應超越於政治現況,期望以大愛弭平對立。
1992年進入中國大陸援助水患災民時,和大陸領導階層達成「一個目的」、「二個原則」、「三個不為」、「四類物資」、「五種協助」。此五點成為日後慈濟國際賑災的五點共識。
一個目的:賑災。
二個原則:直接、重點進入災區,深入最無人關懷之處。
三個不為:不談政治、不刻意傳教、不搞宣傳。
四類物資:溫飽的物質、復耕的物質、衛生的物質、解決居住的問題。
五種協助:造名冊、請提供車輛、維持秩序等等。 1990年8月23日朝,證嚴法師於台中新民商工演講。行經夜市區,見其收攤後街上留下大量垃圾。演講精采處,見大家用雙手熱烈鼓掌,便說:「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凈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會中有一名女孩——楊順苓,因受法師的演講,在會後一個月期間內到處撿拾資源回收物,並將資源變賣所得善款以「慈濟人」的名義捐出。環保志業因此而開啟。
1992年01月,台灣各地慈濟人踐行法師理念,在各地區設立「環保教育站」。
慈濟大愛台有部分資金來自於慈濟資源回收溢注之基金。故有「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之口訣。
2008年大愛感恩科技成立,以環保志願者回收之寶特瓶抽絲製造成紗,可用來製成慈濟賑災使用的毛毯及衣物。 1997年賀伯台風席捲台灣,造成台灣重大災情。證嚴法師毅然改變慈濟會員原有的人脈推動模式,推展「社區志願者」計劃,要求慈濟委員、慈誠隊員改以社區為單位,於各地推展健康照顧、環保志願者、社區綠化等工作。期待左鄰右舍能發揮「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精神,散播「人人是志願者」的理念,讓人人心中充滿愛。
法師指示慈濟人落實「四門四法四合一」,分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組,即以社區做為根本,再由各社區聯合組成小區,以此方式有效率地將資源統合。以此模式,慈濟人經常能走在最前,做到最後。 正式參與慈濟團體者,如慈濟委員、慈誠隊員、慈青等,應依循證嚴法師所定十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不抽煙、不吸毒、不嚼檳榔 不賭博、不投機取巧 遵守交通規則 孝順父母、調和聲色 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 [編輯] 提倡素食 慈濟推動齋戒,證嚴法師:「近來天災接連而來,相信大家都很心疼、擔心,多少也有些恐慌。然而,我們更需要的是具體防範的力量,這必須回歸到人與心。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必定舉國上下全民齋戒、不殺生,清除身口意的污濁,祈求上天降福。」、「齋就是素食、不殺生,常起慈悲心念,同時斷絕心中貪瞋痴等惡念;戒是持戒,守好人生的規矩,力行三好──說好話、做好事、發好願,清凈身口意。」我們天天推動愛灑人間,為天下祈福,此刻,也期待大家以齋戒、不殺生的具體行動,表達一分虔誠的力量,持續愛灑人間,帶動社會愛的共鳴。 基金會並不強制會員茹素,唯參加慈濟活動時,則需素食。慈濟大學學生亦無須信仰佛教,無須素食。為鼓勵素食,位於花蓮市慈濟醫學中心、慈濟大學的同心圓餐廳與慈大附中的妙膳廳,提供教職員生早餐新台幣10元吃兩樣東西,午、晚餐20元吃到飽的餐飲,唯推行環保,員生需自備環保碗筷。因物價上漲,慈濟基金會不得不調整供膳部份的價錢,原為10元的早餐漲了5元,20元的午餐也漲了5元,同時原來吃到飽的中餐及晚餐也開始進行供量的限制。原來每天中餐晚餐都會提供五樣的菜,但從97學年度開始,同心圓餐廳每周擇一日只供兩樣菜。
Ⅹ 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性質
http://www.tzuch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