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1913 年在紐約注冊。 2000 年資產33億美元。目洛克菲勒基金會,1913年由約翰·D·洛克菲勒創立,是美國最早的私人基金會,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少數基金會之一。它通過資助各種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對美國政治、外交、軍事和經濟進行廣泛的研究,予政府決策以重大影響。
(來源網路http://ke..com/view/163284.htm)
在我的印象里,這個基金會是公益基金,而且根本不是什麼集團的子公司,賺錢理財不是主業。
一樓寫的看起來像國際忽悠。再看還有什麼會員制,又是博彩業。玄呀玄呀!各位小心呀。
『貳』 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人文社科
洛克菲勒基金會前期一直以醫學和農業為重點,兼及其他自然科學,對社會科學不重視。對這一現象不滿的工作人員稱基金會「被一群醫生所俘虜」,這是與弗雷德里克· 蓋茨的主導思想分不開的。不過早在1918年,在執行秘書格林的堅持下,還是出資成立了政府研究所,後來並入著名的布魯金斯學會,這是基金會資助的最早的社會科學項目。當時格林提出的項目是勞資關系研究。由於正好發生與基金會的公司有關的工潮,導致流血沖突,引起社會輿論對基金會本身的批判和懷疑,這項研究遂告流產。
基金會把人文和社會科學正式列入重點是從1936年福斯迪克任會長開始的。他本人是律師出身,擔任會長12年,對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工作方向有很大影響。在經濟大蕭條之後,二戰前夕,整個西方社會都有一種危機感。人們見證了在生產力突飛猛進中的經濟崩潰和社會危機,以及與巨大財富並存的廣大群眾的極端貧困;意識到物質財富和科學發展不但不一定造福人類,而且可以成為災禍,所以二三十年代是社會科學長足發展的時期。福斯迪克就屬於有這種強烈意識的人。他不斷強調,如果不能找出解決復雜的社會和人際關系中日益嚴重化的問題之道,在這個世界上醫學和科學將失去意義。他大聲疾呼,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超過人類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危險性。因此他主張公益事業的范圍應該擴大到關注社 會問題和人的關系問題,並在其12年的任期中竭力貫徹到基金會的工作中。 在此之前,1922年洛克菲勒為紀念亡妻勞拉,斥資7400萬美元設立的勞拉·斯貝爾曼·洛克菲勒紀念基金已經為贊助社會科學打下基礎。那是其主任拉默爾的主導思想。拉默爾是學心理學專業的,他一上任就確定以社會科學為中心任務,並以極大的熱忱進行。該基金存在僅7年,用於發展社會科學的撥款達4100萬美元,其中最重要的建樹是在1923年贊助成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至今該組織仍是美國促進社會科學各專業的發展、交流和合作最重要、最權威的機構。其資助從事社科研究的對象有布魯金斯學會、太平洋國際學會、全國經濟研究局、芝加哥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哈佛大學的專題項目以及耶魯大學人際關系研究所等,此外還有歐洲許多國家的高等院校和個人的單項研究。1928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接管勞拉紀念基金之後,關於社會科學方面的工作連同其資助模式都一並繼承下來,成立了社會科學部。這一部門首先遇到的就是 1929年的股市崩潰和繼之而來的大蕭條。30年代初,基金會撥款150萬美元用以緩解由經濟蕭條造成的苦難,並由董事會指定一個專門小組負責此款項的用途,其中包括資助布魯金斯學會、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美國城市協會等組織對當時的經濟社會現象進行研究,還資助政府全國經濟研究局500萬美元。
福斯迪克上任以後,基金會取得共識,一致決策以社會科學為新的突破口。確定的重點有三:經濟穩定、公共行政管理和國際關系。
第一項的提法是「經濟穩定」而不是一般的經濟學,這是有針對性的。其主導思想是認為過去的經濟學家提出各種假設和理論,想像力有餘而證據和歸納法的研究不足,現在有了先進的研究手段,應該提倡以經過科學驗證的事實 和知識來代替猜想。提出的研究方向有二:改進對經濟周期的統計記錄以便更加准確地找出其各種成因;探索減輕經濟不穩定所造成的危害的切實可行的措施。基金會在將近20年中為此項研究撥款數百萬美元,資助對象在繼承前述勞拉紀念基金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包括國內外大學有關科系、項目和個人等,難以列舉。其中突出的有國際聯盟的金融經濟情報中心,英國牛津大學的統計學所關於經驗與量化的研究,劍橋大學的應用經濟學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對政府財政的經濟後果的研究,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斯坦福大學的糧食研究所,哈佛大學關於在美國經濟結構變化過程中國家資源配置的長遠問題等等。中國的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於1928年成立後不久就成為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亞洲資助的重點,因此得到較大的發展,在與實際相聯系的研究課題上作出成績。另一方面,基金會盡管強調聯系實際,但並非急功近利,例如1940年起,基金會撥款通過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開展美國經濟史的研究,以便「真正理解」美國經濟變化的原因、路徑和意義。此項捐助連續十多年,大大提高了美國經濟史的水平,使之成為一門得到承認的學科(關於經濟史的研究也是卡耐基最早開始的項目,1902年卡耐基研究所剛一成立就遴選一批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寫美國經濟史,不過後來沒有持續下去)。
在行政管理方面,基金會項目的主要目的是為政府提供合格的工作人員,以配合40年代羅斯福「新政」之後政府迅速擴大的需要。基金會為此捐資給一系列大學培養此類人才,特別具有開創性的是在哈佛大學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生院和在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設立在職公務員進修的計劃。從20年代到50年代的30年間此項捐助達1100萬美元,還不包括其他單項捐助。另一項特殊的工作是在芝加哥建立公共行政交流所,為政府各部門的公務人員提供跨行業的交流工作經驗、研究成果的機會,對提高公務員素質、開闊眼界和促進「團隊精神和建立某種職業道德標准」都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會在資助社會科學和人文研究時從長期著眼。基金會有關負責人意識到,這種研究不可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與自然科學不同,很多問題不可能有公認的定見,要長期爭論下去,但是他們深信,對人的價值觀和人際關系的加深理解是人類進步和幸福的關鍵所在,因此不惜對這類項目撥巨款。在美國國內,基金會發起的一個重要項目是1952年開始的法律和政治哲學的研究,目的是幫助戰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者深入這一領域的研究,其內容從重新認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洛克、伯克等的古典政治哲學理論到質疑當代的宗教和經濟勢力以及自由、公正的觀念。有一大批五六十年代崛起的傑出政治思想學者和著作在這一項目資助下涌現出來,在十年中出版了40部重要的著作。基金會甚至在60年代就已開始資助一 些前沿的課題如:外空的國際法、世界政治中的外空等。
文學藝術也是基金會資助的對象,早期集中在古典方面。例如普林斯頓、哈佛、耶魯、芝加哥、密歇根等一些名牌大學的藝術、考古、古代史、古典文學、藝術博物館專業,以及希臘、羅馬和埃及的考古發掘都接受過大量資助。30年代以後逐步改變這種厚古薄今的方向,資助重點改為鼓勵藝術創新和在這方面的傑出人才,以及藝術團體、學校和其他機構。三四十年代基金會對美國戲劇發展的貢獻為眾人所公認。它資助了當時在各大學蓬勃興起的戲劇專業的活動,並通過全國戲劇會議和美國作家聯盟下屬的戲劇公會資助年輕的劇作家、導演和舞台設計等人員,17年中受惠者超過百人。另有一項資助初出茅廬的青年作家和藝術家的計劃,其中不少後來成為名家。有些交流活動也在其中,例如1934年著名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訪美就是基金會資助的。最引人矚目的是向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捐助1500餘萬美元,將其建設成為現在美國最大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設施之一。另外比較成功的還有:向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捐款成立電影圖書館(幾年中共捐200萬美元),與卡耐基基金會、福特基金會一道資助美國電視台教育頻道等。
二戰以後,對胡佛研究所和耶魯、加州、華盛頓、芝加哥等許多大學的圖書館建設和檔案保存工作率先進行資助。1956年瓜地馬拉蒂卡爾地方的瑪雅古城恢復工作的初期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賓州大學博物館進行的。
198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紀念時,基金會資助錄制了7000套美國音樂選集,有選擇地送給各圖書館、音樂學校和其他非營利機構,稱之為「送給美國人民的禮物」。
在1963年成立50周年時,基金會在社會科學方面的累積支出已相當於同期對醫學和自然科學的一半。
90年代基金會設立了一項獎金資助美國獨立的電影、音像和影視藝術家,1992年這項獎金擴大到拉美國家。
『叄』 洛克菲勒基金會是什麼意思
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1913 年在紐約注冊,由約翰·D·洛克菲勒創立,是美國最早的私人基金會,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少數基金會之一,2000 年資產33億美元。它通過資助各種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對美國政治、外交、軍事和經濟進行廣泛的研究,予政府決策以重大影響。
『肆』 洛克菲勒基金會私募股權是不是在中國圈錢結束,中國人上當者多嗎
這就是傳銷,騙術高。。。。
『伍』 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介紹
洛克菲勒基金會最初設立於1904年,當時叫作公共教育基金。表面看來是對公共教育基金作為補充的叫作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組織,成立於1910年,通過長期的經營和洛克菲勒大量錢財的投入,它終於使得紐約立法機關於1913年5月14日對其頒發了特許令。後來,於1928年與勞拉·培爾曼·洛克菲勒紀念基金合並,再加上老洛克菲勒新的捐贈,到1951年資金達到3億多美元,2000年超過33億美元。創辦資金是一億美元,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擔任第一代會長,現在由家族第五代成員主持。仍堅持最初的捐贈傳統,關注點始終是教育、健康、民權、城市和農村的扶貧。其捐贈時間跨度之長、規模之大和成就之廣泛和顯著,可以當之無愧地執美國及至全世界慈善事業之牛耳。
『陸』 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中國合作
對中國來說,最早接觸到的基金會是洛克菲勒,對洛克菲勒來說,中國也是其最早和最重要的海外工作對象。它1913年組建會議剛一開過,第一批行動之一就是派醫療小組來華考察。
基金會在中國的工作可分為兩部份。20 世紀前半期的一大創舉就是建立協和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自1916年至1947年的32年間,該基金會用於創建、維持和發展協和的撥款總額為4465萬美元。其他方面的資助包括:幫助創建自然科學的諸學科,如生物、化學、物理、地質、考古、遺傳學、農業科學和植物學;推動鄉村建設,開展平民教育運動;幫助創建社會學(包括人類學),幫助中國學者與西方的交流,其持續資助的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是1949年前中國最重要的研究實際經濟問題的研究所。
在中國局勢動盪的很多時間里,基金會對中國的幫助依然鍥而不舍,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它根據當時的條件和需要,以最可行的方式,對遷往內地的學術機構進行幫助。如由基金會撥款給有關大學,由大學出面邀請一批中國著名學者到美國講學一年,在此項目下應邀的學者包括羅常培、馮友蘭、梁思成、費孝通等十幾位教授。
改革開放後,洛克菲勒是最早恢復與中國合作的基金會。它的工作不是以國別分,而是按領域分,而它所一貫關注的重點——農業、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無一不是中國急需的領域,現在,它在中國的合作單位相當廣泛:農科院、中科院的農業政策研究所、在杭州的中國全國水稻研究所、中國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中國計劃生育委員會及其下屬機構、中國科技委員會及其下屬機構及一些地方研究所和機構等等。
『柒』 洛克菲勒 其人其事
從一無所有,到富可敵國,從被金錢所控制,到成為金錢的主人。約翰·D·洛克菲勒的一生,是不息戰斗的一生,是激情燃放的一生,是長壽而豐富的一生,是充滿張力的一生,更是自我實現的一生。從很大程度上而言,洛克菲勒的人生歷程,無關乎是非黑白的評價,他的諸多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興趣引導的自發行為而已。相較於時代而言,他已經走過太遠,而世人對其的評價,又太過於簡單。
據著名雜志《福布斯》的測算,約翰·D·洛克菲勒的身價摺合成現在的美元約有2000億——而根據2009年的《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身價僅為400億美元。洛克菲勒的影響力極其深遠,以至於其所領導的商業帝國所留下的遺產依然支配著世界石油產業,而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至今已經綿延6代,仍未現頹廢和沒落跡象。
與很多抓住了上帝或其他類似於上帝的大人物給予的機會而成功的美國超級富豪不同的是,洛克菲勒的成功是個人奮斗的結果。後人發掘了無數條洛克菲勒的成功秘訣,但事實上,他成功的根本在於:天生就對錢這種東西始終保持著狂熱的興趣。種種歷史資料表明,洛克菲勒對錢的執著只是出於一種興趣,而非貪圖享受什麼。他的一生都在瘋狂斂財,這個基督徒甚至將此看作是上帝賦予的使命;而他自己也毫不掩飾對金錢的狂熱喜愛——金錢能令他神經高度興奮。與此同時,他也一直都在琢磨,如何能讓每分錢物盡其用。
大多數時候,洛克菲勒將自己隱藏在百老匯26號的標准石油公司辦公室中,通過龐大的情報網,指揮著整個帝國。他自年少時便異常注意自我控制,每天仔細檢查自己的一言一行,稍有不妥言行或思想雜念便自行糾正;他能熟練地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使之不表現出任何喜怒哀樂。在商場上,這個奇瘦無比的老頭一直扮演著冷酷無情的角色,不過其私生活卻像清教徒般節儉:他上班時常常四處巡視,親自關小煤氣、擰緊水龍頭;他將生活中的一切開支數字,都記在了賬本上,並仔細研究;在1864年9月8日的婚禮上,其所購戒指也僅花15.75美元。
英雄不問出處
洛克菲勒曾說:「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此言絕非吹噓。盡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洛克菲勒的傳奇在理論上似乎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1855年,由於家庭貧困,約翰·D·洛克菲勒被迫輟學外出打工,時離7月16日高中畢業典禮只差兩個月,當時他才16歲。他的雙親也頗為一般,父親是一個假葯販子,嚴重缺乏責任心,長年在外流浪,而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教徒。洛克菲勒小時候給人的印象是目光有些呆滯,鬱郁寡歡,沒人能看出他日後會有多大出息。
但問題的關鍵是,洛克菲勒從來沒有這樣認為過。很早,洛克菲勒就表現出了對商業和金錢的熱情,以及對遠大未來的堅定信念。幼年時,他曾將別人送他的一對火雞精心喂養成群,挑好的在集市上出售;12歲時,他積蓄了50美元,把這些錢借給了鄰居,然後收取本息;14歲時,他放學後常到碼頭上閑逛,看商人做買賣。曾有一天,有個同學問他:「約翰,你長大後想干什麼?」年輕的洛克菲勒毫不遲疑地說:「我要成為一個有10萬美元的人,我准會成功。」
但是16歲那年,雄心萬丈的洛克菲勒為了尋找工作,受盡了打擊。他在克利夫蘭的街上跑了幾個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個前程遠大的職業。他一無學歷,二不會技術,但眼界卻頗高。他後來回憶道:「我上鐵路公司、上銀行、上批發商那兒去找工作,小鋪小店我不去。我可是要干大事的。」他按照城裡最大的企業名錄一家家上門求職,並且提出要見企業最高管理者——顯然,他碰了很多壁。不過難能可貴的是,他找完了第一輪全被涮下來後,又毫不氣餒地按部就班執行自己的求職戰略,開始找第二輪。半年後的9月26日,他終於在一家經營穀物的商行當上了會計辦事員。從此,這個日子就成了他個人日歷中的喜慶紀念日,他把它作為第二個生日來慶祝,盡管過了三個月他才收到第一筆補發的微薄報酬。
很顯然洛克菲勒的工作是極其努力的:工作中他替老闆要債,在欠債者門前一等數小時,神情完全像是如果要不到這筆錢,他馬上就得死去一樣。盡管他感到,與其工作中所做貢獻相比,自己待遇嚴重偏低,但在真正強大之前,他選擇了忍耐。不過他始終無法掩飾自己對金錢的狂熱——他曾將老闆一張4000美元的期票從保險櫃中偷出,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激動無比,如此反復數次。
帝國時代
1858年,年僅19歲的洛克菲勒炒了原老闆的魷魚。他向父親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積蓄的800美元,與比他大10歲的克拉克合股創辦了一家經營穀物和肉類的公司。這是洛克菲勒生平所辦第一家公司。由於經營順利,第一年就做了4.5萬美元的生意,凈賺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凈賺1.2萬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這時候人們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石油,成千上萬人像當初採金熱潮一樣湧向採油區。一時間,賓夕法尼亞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產量飛速上升。但洛克菲勒經過實地考察後,冷靜地選擇了按兵不動。
事實也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3年後,原油一再暴跌之時,洛克菲勒決定在石油上大舉投資。但在不久後,他與合作者克拉克在石油業務的決策上發生了嚴重分歧,最後不得不分道揚鑣。
當時兩人都不願意失去對已有的石油合資公司的控制權。在股權拍賣會上,彼此喊價的情景十分激烈。拍賣底價從500美元開始,一路快速上揚。洛克菲勒已下定決心要投入石油生意,因此每次都毫不猶豫地喊出比克拉克更高的標價。當標價達到5萬美元時,他們都意識到此價格已大大超出公司的實際價值。但標價仍在上升,6萬美元,7萬美元……當克拉克無力地喊出7.2萬美元時,洛克菲勒面不改色的喊價「7.25萬美元」。克拉克願賭服輸,揚長而去。26歲的洛克菲勒終於取得了勝利,他後來在回憶這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時刻時說過:「這是我平生所作的最大決定。」
1870年1月10日,一家資本額為100萬美元的新公司成立了,它的名字就是標准石油公司。身為公司創辦人和總裁的約翰·D·洛克菲勒獲得了公司1/4的股權,當時他年僅30歲。是時,標准石油公司已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1/10,但整個行業的經營條件在持續惡化,到1871年,煉油業完全處於恐慌之中——利潤額完全消失,多數煉油商在賠錢。在這個令人焦慮的時刻,洛克菲勒產生了大膽想法:將所有煉油業合並成一個巨大的聯合體。很快,他憑借毫不手軟地擠壓、吞並對手建立起自己的帝國。1865年洛克菲勒初進石油業時,克利夫蘭有55家煉油廠,到187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立時只有26家生存下來,1872年底標准石油公司控制了這26家中的21家。到他38歲時的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
伴隨著公司規模的超級膨脹,其樹敵也越來越多。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美孚石油帝國被拆分為約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創建的石油帝國及其繼承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龍,連同起家於德州的德士古、海灣(Gulf),英國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並稱「石油7姐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國石油公司。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並,2001年雪佛龍同德士古合並,此前海灣在1980、1990年代將其資產售予雪佛龍和英國石油公司。今天,這些公司依然位列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前幾名。
前所未有的慈善家
出於對金錢的熱愛,洛克菲勒發了大財,並構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業帝國。但是對金錢的狂熱追求,又讓其患得患失:他雖有億萬家財,卻總是為一些小錢花得是否合適而控制不住情緒;他一直勤奮工作,而不捨得「浪費」時間去放鬆。終於,因為憂慮、驚恐、壓力及緊張,他把自己逼近墳墓的邊緣——在53歲時,洛克菲勒看起來就像個僵硬的木乃伊。醫生們警告他:再不退休,「就死路一條」。為了活命,1897年,他終於退休了。他開始專注於慈善事業,他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學會用一種系統、科學而又同他的財富規模相稱的方式捐錢。
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青黴素和其它數十種使用其捐贈經費完成的發明,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和健康;以前兒童患腦膜炎的死亡率曾高達五分之四,現在兒童的生命已不再受腦膜炎的威脅;在中國,北京協和醫院及醫學院就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一項事業;鮮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會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他還創立了芝加哥大學,但卻不願把這所大學與自己的名字聯系起來。
1895年,56歲的洛克菲勒開始不露聲色地逐步隱退,把事業交給他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1937年5月23日,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歲。他僅留下了2600萬美元的遺產,交稅後僅剩1600萬。
『捌』 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種族問題
洛克菲勒家族有關注黑人問題的傳統。老洛克菲勒的父親和岳父斯貝爾曼在內戰前就是廢奴主義者,後者曾幫助黑奴逃亡到加拿大,所以勞拉紀念基金一開始就把種族關系問題列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洛克菲勒先於基金會建立的「教育總會」原打算命名為黑人教育總會,後因顧慮白人的反感遂改名,實際上仍以黑人教育為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是最大的、有系統地資助黑人教育的組織。其方針也是以職業教育為主,目的是把黑人教育成適應在工業社會中能自立謀生的人。當時在南方還沒有實行義務教育制度,整個基礎教育很薄弱。洛克菲勒先從培養合格的初等教育學監著手,並聘用熱心教育的專家進入地方政府的教育機構,取得在南方各州普遍加強公共教育的成果。「教育總會」又於1912年撥專款通過各種渠道全力改善黑人學校和鼓勵建立黑人中學,主要是職業中學,取得一定效果。一戰之後南方種族主義回潮,3K黨等活動猖獗,此項工作有所退卻,不過並未完全放棄。有鑒於直接解決黑人學校問題阻力太大,「教育總會」於20年代建立了一個項目,培養南方教育專家,黑人白人都有,以備將來需要。被選中來完成這一任務的大學是納什維爾的費斯克大學。1924年洛克菲勒的教育總會聯合卡耐基與其他基金會共同向該大學許諾捐款總計100萬美元。這一項目持續了30年,結果幾乎所有南方黑人高等院校的校長都是從這里培養出來的。它不但為黑人教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人才,而且使黑人增加了自信,向白人顯示出黑人的才乾和潛力,這一效應的意義是無可估量的。
早期的黑人教育工作都是在承認種族隔離的現實下進行的,沒有向種族隔離挑戰,而且基金會內部多數人實際上也是贊成隔離的。這種情況到60年代民權運動高漲時開始有所改變,並開始與一些黑人民權組織合作。196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總結了過去幾十年在這方面的工作之後,確定將關注重點轉移到貧民區的醫療保健和培養底層黑人的領袖人物上,改變過去培養中產階層的黑人子弟的做法,其資助的中介機構也由白人上層機構改為一些有影響的黑人組織。不過主要與黑人組織關系密切的還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它成立之時黑人運動已進入新階段,許多黑人民權組織紛紛成立,其有關黑人教育、福利和爭取平權的工作成為該基金會的經常項目的資助對象。此外,還有許多計劃外的臨時對民權運動領導人的特別援助,如訴訟案件等,以及在特殊需要時對馬丁·路德·金等民權運動領袖的直接資助。
在黑人高等教育方面,基金會的工作包括:
資助南方一些大學首次招收黑人學生;改進原來的黑人高校的教學質量;在普林斯頓、達特茅斯、奧伯林等一些大學設立暑期班,以擴大達到入學標準的黑人隊伍。到1963年基金會成立50周年時,用於此項計劃的款項累積達8500萬美元。
基金會的博物館項目還曾於1940年資助考克蘭畫廊組織「面對歷史:黑人在美國藝術中的形象(1710—1940)」的展覽。這是第一次對美國主流畫家如何表現黑人的歷史的系統審視。
『玖』 洛克菲勒基金會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像洛克菲勒這樣節儉成性的資本家,竟然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止20世紀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他贊助的醫療教育和公共衛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獻了5.3億美元,他的整個家族的慈善機構的贊助超過了10億美元。中國受益尤多,接受的資金僅次於美國,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中國醫學委員會,由該委員會負責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這所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現代知識的醫學人才。
洛克菲勒這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奉獻行為,使人們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參差不一,在他的身後留下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聲。他集虔誠和貪婪、同情心和兇殘狡詐於一身;他是美國清教徒先祖們毀譽參半的傳統之化身,鼓勵節儉和勤勞,同時又激發貪婪的本性。
由於擔心有人會破壞墓地,他的棺木被放在一座炸葯無法炸開的墓穴中,上面還鋪著厚厚的石板。而各家報紙登載訃告紛紛把他說成是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隻字不提那個殘忍的托拉斯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無論是持什麼立場的政治家,包括那些同他有過過節的人,無不對他大加贊揚,一位檢察官是這樣稱贊這位他曾經問訊過的、搪塞敷衍的證人的:「除了我們敬愛的總統,他堪稱我國最偉大的公民。是他用財富創造了知識,舍此更無第二人。世界因為有了他而變得更加美好。這位世界首席公民將永垂青史。」
丘吉爾則這樣評價他:「他在探索方面所做的貢獻將被公認為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里程碑。」
『拾』 綠色革命和洛克菲勒基金會--耶魯開放課程觀後感(2)
[綠色革命和洛克菲勒基金會--耶魯開放課程觀後感(2)]
繼續談談耶魯開放課程的觀後感
最近連看了幾級食品心理和政治的課程,或許我對吃非常有興趣的緣故吧,綠色革命和洛克菲勒基金會--耶魯開放課程觀後感(2)。
這次收獲比較大的是搞清楚綠色革命的來源和含義,也對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之前的觀點,以為洛克菲勒基金會就是一個專門顛覆別國的宗教組織,現在才知道,其實它做了一些很有益的事情,包括我們今天收益匪淺的綠色革命。
如果不知道綠色革命,是可以理解的,以為這里很少提及。不過,當談起袁隆平的時候,當談起水稻雜交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知道,這對於我們今天的糧食安全非常非常重要。否則袁隆平就不會獲得國家的大獎了。
可是雜交水稻是如何來的呢?恐怕很少人知道了,這就是綠色革命引發的,而綠色革命的主要推手,就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當初的主要意圖就是解決全球人的糧食問題,利用最新的技術,提高糧食的單產。而綠色革命的後續,就是轉基因的糧食了,這個被認為可能滅絕整個地球生物的技術。
在耶魯大學的講課中,中國在2009年就已經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的大國了,排在第5位,而農業部至今也不承認這個現實,讓人真的很不理解。
而綠色革命推崇的許多東西都在我們這里生根開花,甚至超過了原來其他地區,例如最先開始綠色革命的墨西哥,印度等,最顯著的就是灌溉系統。有些年紀的人一
定能夠記得一句口號,就是大搞農村水利建設,這就是綠色革命提倡的,所以,大規模修建水壩也是這個革命引發的。不過,修建水壩現在已被看成破壞生態的一個
愚蠢的行為了。但是,當時人們對於這個東西的認識僅限於提高糧食的產量。
還有一個就是施肥,這也是我們大搞農業建設時一直提的口號,而其中一想就是多施化肥,許多人化學學的不一定好,但一定記得氮磷鉀這些化肥的名字,這也是綠色革命的一個成果。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洛克菲勒基金會故意作惡,因為當時所有的目的都是幫助貧窮國家,至於借機把化工廠引入窮國家是不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計劃,我真的不知道,至少表面上不是這樣的。
雖然當時的許多改進糧食作物的措施今天看來都不見得是好的方案,有些甚至是破壞生態系統的方案,但是,在當初,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是人類進步的表現,就像當年DDT一樣,都不是惡意的,都是非常善意的東西。
不過,在知道轉基因的危害,以及可以利用轉基因來控制一個國家的糧食生產,還繼續拚命推廣,這個意圖就讓人非常懷疑了。而且,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人員也都全
部換掉了,當初基金會的初衷,現在是否還是這樣,我們也不知道。所以,就像很多人懷疑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真實目的一樣,我也對此心存疑慮,因為我們知道,世
界上沒有白食可以吃,一定要付代價的,有的是無意而為,有的卻是處心積慮之作了。
現在農業部和其研究所一直對轉基因食品,尤其是糧食遮遮掩掩讓人非常的擔心。在美國,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是公開的,所以,我們知道孟山都的邪惡,知道一些大食品公司的無恥,我們也知道美國農業部的官員有可能被大公司操縱,觀後感《綠色革命和洛克菲勒基金會--耶魯開放課程觀後感(2)》。
在大學里,學生就可以知道如今的食品行業已經變成一個和政治密切相關的行業了。農民中有的關心長遠利益,也有的只關心眼前利益,而更多的還是隨大流,因為
他們也無從選擇,因為他們要生存下去,如果他們不按照效率比較高的方法去做,他們就會破產。所以,很多時候已經不是良心問題可以解釋的了,生存問題更加直
接。
壟斷企業的做法其實對於整個食品行業的危害非常大,因為大家都追求高效率,所以,都開始使用極端的方法。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個關於小牛的飼養。因為,曾
經聽到一個關於鄧小平訪問美國時的故事:有人問鄧小平,對美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鄧小平說,每頓都有小牛肉。這個回答絕對超出所有人的意料,也被視為外交
經典。這也足以說明美國小牛肉在美國餐飲界的地位。
不過,課堂上播放的美國小牛肉的飼養方法讓人有些震驚,為了讓小牛肉鮮美,必須讓小牛肉不動,所以,使用一個和小牛一樣大小的圍欄把小牛夾在當中,動彈不得。小牛除了可以吃食意外,其他都不能動。看上去夠殘忍的吧。
但是,不同的人對這個事情的看法不一樣,廚師就說,這種小牛肉是最棒的,味道鮮美,肉汁多,肉也嫩。而飼養者說,這種方式養出的牛肉銷路好。動物保護組織就嚴厲譴責這個做法。有些農民也反對這樣。因為他們和動物比較和諧。
這個例子其實不是很極端的,那些在暗無天日里養大的雞,在擁擠不堪的圍欄里養大的豬和牛,無一不是追求高產低價的產物。規模化效應,(我們這里現在常提的),其結果就是這個樣子。
最讓人擔心的還是作物的單一化趨勢,人類在漫長的生活中知道作物不能太單一,因為一旦發生災害。例如蟲災,那麼這個作物可能大面積歉收,這樣就可能發生大
飢荒,所以,古代先民的智慧都是種多種作物,我們俗稱的東方不亮西方亮。但是,當大公司考慮事情的時候,更看重的是效率,所以,單一品種無論從管理還是成
本,都比多種作物要低很多。但是,這種做法對當地的生態,對當地的農民都是巨大威脅,而且,一個地方只種一種東西,其他都是別的地方運來,一旦發生問題,
所有的地方都要倒霉的,這也是世界如今的現狀和危機。
西方已經開始提出食物里程的概念,也就是說,你吃的東西是從離你居住地多遠的地方過來的,越遠越不好!這和中醫的理論倒有些相近,我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是這個意思。而耶魯的學生從進學校就有機會接受這樣的概念,真的很讓人羨慕啊。
不過,最讓我敬佩的就是耶魯對於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灌輸,無時無刻不提到這些事情可能對社會,對人類造成的各種影響,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上課時經常播放
不同觀點人的看法。有非常偏激的看法。(真的很偏激,不是食堂漲兩毛錢的問題,而是不要吃肉的問題,全部人類都不要吃肉!)不過,即使這種偏激的觀點,也
還是有它合理的一方面的。當然也有反方的觀點,同樣聽上去很有道理。教授並不給出答案,只是提醒學生注意某些容易被忽視的觀點和看法。
另外,對於轉基因食品的討論,真的很精彩彩,如果把它寫出來,又是一片大論文。有興趣的還是自己看吧。不過,說到底,轉基因最初還是為了追求糧食單產,不過,但孟山都把它變成一種超級謀利手段後,一切都變味了。這可是我個人的看法,不是耶魯教授的觀點。
〔綠色革命和洛克菲勒基金會--耶魯開放課程觀後感(2)〕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