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其收益除了需要考慮該產品初始凈值外,還需注意在申購時間和贖回時間它的當前凈值。
例如,一款開放式凈值類理財產品:
初始凈值是1,產品運行100天之後凈值為1.05,你申購了5 萬元該產品,預計持有時間200 天。
根據凈值型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的計算方式,你申購該產品時它的年化收益率為:
(1.05 - 1) ÷ 1 ÷ 100 × 365=18.2500000%
但是要注意,因為你申購該產品時它的當前凈值是 1.05,所以申購 5 萬元,你持有的份額是:
50000 元 ÷ 1.05元 / 份=47619.0476190 份
可以根據該產品的年化收益率計算你的預期收益:
購買份額 × 年化收益率 × (預計持有時間 ÷ 365)=預期收益
47619.0476190 × 18.2500000% × (200 ÷ 365)=4761.90 元
當然,最終的收益是以贖回時的凈值為准,假如持有 200 天後贖回時的凈值是 1.2,那麼收益是:
(本金 ÷ 買入時的凈值 × 贖回時的凈值) - 本金=收益
(50000元 ÷ 1.05 × 1.2) - 50000元=7142.86 元
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最終是以贖回的凈值為准。
所以當你選購一款凈值型理財產品時,可以計算出它的年化收益率後來判斷它的預期收益,最終再根據贖回時的凈值來計算自己的實際收益。
(1)理財產品凈值化就是打破剛性兌付擴展閱讀
凈值型產品則不同,這類產品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率。產品收益以凈值的形式公布,更為准確、真實、及時地反應資產的價值。投資者根據產品實際的運作情況,享受收益或承擔虧損。不僅更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還有利於資產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很大程度消除風險隱患。
所謂凈值型資產管理產品,是指發行方在發行相關的資產管理產品時,未明確預期收益率,產品收益以凈值的形式定期公布,投資人根據產品運作情況享受浮動收益的產品。
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准,並有效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
2017年11月一行三會一局頒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該項規定的出台反映了監管當局對於打破剛性兌付的治理決心,預示著未來超九成的銀行理財產品將在政策推動下轉換為凈值型。
② 剛性兌付已取消,現在的銀行理財還安全嗎
「剛性兌付已取消,現在的銀行理財,還安全嗎?」,銀行一直都深受大眾的信賴,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銀行的信用背書是由國家來承擔的,但是隨著經濟市場化,銀行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國家也逐漸放寬了銀行的相關政策,銀行也逐漸走向市場化。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風險都需要投資者自行承擔,這也是市場化的表現之一。既然銀行理財已經不能實現保本保息,那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究竟是怎樣的呢?
三、 合理進行投資
理財的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我們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需要綜合的進行考慮。一是需要選擇自己風險承受范圍之內的理財產品,避免投資理財影響日常生活,理財並不是賭博。其二就是購買理財產品盡量選擇大型銀行,雖然說小的城商行以及信用社他們的理財產品的利率更高,但是大型銀行的穩健性以及保障都要更好,因為大型銀行的資質更好,渠道更廣,資金更加充足。
總結來看,銀行理財產品雖說打破了剛性兌付,但是其穩健性相比於金融機構而言,還是要更好,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風險等級內的理財產品。
③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銀行必須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覺得沒有風險,是因為風險已經被銀行承擔了,是銀行把理財的損失給我們剛性兌付了。長久以往,當銀行也兜不住這部分風險的時候,就會發生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到時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所資管新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從最終結果來看,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銀行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正確的決定,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的認識。
④ 銀行理財被要求凈值化轉型,到底什麼是凈值化
就目前來說,銀行的大部分理財產品,都已經開始向凈值型產品轉變,到2020年底,要求全部轉化為凈值型理財產品,那對於凈值型理財產品,很多投資者都比較恐慌,覺得銀行理財也不保險了。
其實,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都不是很高,本金發生虧損的可能性非常小,特別適合那些穩健型的投資者,那接下來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凈值型的產品和之前的產品有什麼區別?
舉個簡單的例子:銀行發行了一款理財產品,沒有了預期收益率,只有過去歷史上的平均收益率,比如是5%,那麼,在市場行情較好的時候,投資收益率達到了7%,那銀行只能從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客戶就能拿到將近7%的收益率;如果市場行情不好呢?投資收益率只有1%,那麼投資者就只能拿到將近1%的收益率,如果投資虧損了5%呢,那麼投資者不僅拿不到收益,本金還會虧掉5%。
經過對比之後,相信大家對於凈值型的理財產品,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時也明白了它與預期收益型的區別,那麼相對而言,凈值型的理財產品比普通的理財產品風險要高一些,並且投資損失和收益都由投資者承擔。
好了,我們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如果你想學習更多金融知識,請點擊關注!
⑤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不承諾保本保收益嗎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規定是為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人認為,監管層首次提出要求全部資管產品凈值化管理,意味著包括銀行表外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凈值型產品轉型,而當下銀行理財凈值型佔比尚未達到10%,該規定影響深遠。
⑥ 為什麼理財產品要凈值化理財通上還可以買哪些比較好的理財產品
因為只有實現凈值化管理才能最及時反映資產收益和風險。再說了,理財產品本身就具有風險性的,其本質是銀行作為管理人收取相應管理費、客戶作為委託人自擔風險以及收益,剛兌卻完全打破了這種本質了,因此遭到淘汰也正常。現在這種理財產品凈值化的大環境中,比較看好理財通的貨幣增強組合基金、債基、定期保險等等產品,這些都還不錯。
⑦ 資管新規下,理財產品為什麼都要改為凈值型
作出這一規定的原因在於,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需要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而明晰風險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產品的凈值化管理。只有凈值化管理才能最及時的反映資產收益以及風險。而且,理財產品本身就是具有風險性的,其本質是銀行作為管理人收取相應管理費、客戶作為委託人自擔風險以及收益,而剛兌完全打破了這種本質,所以遭到淘汰也是必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