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北美清華園基金會

北美清華園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9-04 03:08:33

1. 北京清華大學是不是外國人創建的

不是。是用清政府賠償給美國又退回的一部分白銀建立的學校。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中國。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署《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元,歷史上被稱為「庚子賠款」。1904年美國表示所得賠款「原屬過多」,可用於「退款辦學」。1908年,中美兩國經過多次討論,決定了開辦學校的退款問題。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1906年給美國總統《備忘錄》中的一段話反映了美國退款辦學的真實目的:「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可靠。」


(1)北美清華園基金會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1909年7月,清政府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1911年4月,游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1909年7月,清政府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1911年4月,游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

北平淪陷期間,清華園內建築和設施遭日軍嚴重損毀。抗戰勝利後,清華大學開始接收清華園,並於1946年10月10日開學。

1973年,清華大學開辦激光、固體物理、物質結構、有機催化四個專業的研究班,共招42人。1978年四個研究班恢復學業。

2. 庚子賠款與清華是怎麼回事

不是的
庚子賠款的退款所退的都是本金餘款,已經支付賠款和利息是沒有退還的

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與德、法、俄、英、美、日等11國駐華公使,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第六款規定,賠償各國關平銀4.5億兩,年息4厘,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以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關也歸海關管理。這項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進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國的分配率以俄國最多,計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餘都不足1%。還本付息定在上海辦理,先由匯豐、德華、道勝、匯理、正金五銀行經收。次年美國花旗銀行在上海設行,參加組成銀行委員會,所收本息攤交各國所定銀行。清政府以關稅收入僅能抵償舊借外債,為籌還賠款計,將年額2121萬余兩攤派各省、關,從而引起田賦、丁漕、糧捐、契稅、當稅、鹽斤加價、關稅、厘金、統稅和各種苛捐雜稅的不斷增加。在償還該賠款時銀價跌落,各國堅持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到1905年,鎊虧積欠120萬英鎊(合銀800萬兩)。4月26日清政府為支付這項差額,向匯豐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年息5厘,20年還清,本息合計1525000鎊。以關稅及山西省煙酒稅厘金作抵,債票按97%在倫敦發行,市價 99%~103%。這項借款實際是庚子賠款的追加負擔。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緩付5年,德奧部分因戰敗取消,和俄國緩付部分,都撥作國內公債基金。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聲明放棄俄國部分庚款,於清償所擔保債務後,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余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後繼續利用庚子賠款選拔留學生。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隨後,英國、俄國等國也有庚子賠款,也是用於教育,具體多少錢無法准確核實了。
以下是詳細資料。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
《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信息立刻被梁誠捕捉。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其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之中,有「浮報冒報」的現象。梁誠非常機敏地放棄了談判戰略,不再去和海約翰糾纏賠款用金還是用銀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歸已失之利」。於是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游說退還不實賠款。
1906年初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送呈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一份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去。同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美國留學。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鼓吹下,羅斯福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同年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實應賠償」,內容包括美國出兵中國的軍費賠償及美在華商人與傳教士的損失賠償。
當時為什麼美國人想用退賠的庚款辦學呢?美國伊里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措施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
1908年10月28日,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內,每年至少應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則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為止。被派遣的學生,必須是「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中文程度須能作文及有文學和歷史知識,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和專門學校聽講,並規定他們之中,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范等。
同時,中美雙方還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於是,1909年6月,北京設立了游美學務處,這就是清華大學的雛形。1909年8月,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學務處,作為游美肆業館的館址,學務處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學生,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於10月份赴美。這就是後來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
1910年8月又舉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應考,最後錄取了70人。這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中,後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當年考了個第55名。同榜中還有後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此後十多年間,據統計,由清華派出的留美學生就達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羅家倫出任校長。那一年開始公開招考留美公費生。1933年,又開始公開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學生。
美國的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京政府於1917年8月對德奧宣戰,並停付庚款。大戰平息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陸續放棄或退回了庚子賠款余額。退款被廣泛地應用到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和實業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這筆錢財發展軍備,建立教育,遂速成為20世紀的強盛帝國。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費來源和運作模式,清華從創建伊始,在諸多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些特別的優勢和辦學條件,也因此而有別於國內的其他大學。這樣的環境也給了梅貽琦治校在客觀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要的辦學條件。國外的歷史學家評論道:「清華其成功的一大秘訣是,當其他院校求助於軍閥政 權不穩定的施捨時,清華的年度預算是有保障的。」(4)這種觀點雖暗含誇大美國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還是公允的。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清華人」幾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由於清華的經費來源較為充裕,使其辦學亦有相當的自主性,這些條件又對治校方面自然產生一些影響,促進了清華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運行機制上逐漸地形成一套獨立的、具有清華自身特點的東西,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體制和風格,乃至後來清華校風與學風的逐步形成,都與此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而這種特徵較明顯的反映出來的一個例證,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華大學出現的幾次大規模的學校風潮。其中,清華校長多次易人,竟有十幾任之多,甚至出現清華幾年沒有校長,由校務會 議維持的尷尬局面。
美國用心良苦的教育計劃,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賠款(胡適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國學生,在後來的幾十年間成了中國學術界最閃亮的明星,而他們的言傳身教,又深深地影響了後來者。
到了30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的農村調查與考古行動。
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余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余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先生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同年冬,蔡元培與先生再度赴法,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等,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決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

3. 有人說美國用庚子賠款的一部分錢建了北大清華,具體是怎樣的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
《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信息立刻被梁誠捕捉。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其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之中,有「浮報冒報」的現象。梁誠非常機敏地放棄了談判戰略,不再去和海約翰糾纏賠款用金還是用銀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歸已失之利」。於是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游說退還不實賠款。
1906年初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送呈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一份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去。同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美國留學。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鼓吹下,羅斯福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同年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實應賠償」,內容包括美國出兵中國的軍費賠償及美在華商人與傳教士的損失賠償。
當時為什麼美國人想用退賠的庚款辦學呢?美國伊里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措施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
1908年10月28日,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內,每年至少應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則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為止。被派遣的學生,必須是「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中文程度須能作文及有文學和歷史知識,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和專門學校聽講,並規定他們之中,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范等。
同時,中美雙方還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於是,1909年6月,北京設立了游美學務處,這就是清華大學的雛形。1909年8月,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學務處,作為游美肆業館的館址,學務處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學生,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於10月份赴美。這就是後來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
1910年8月又舉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應考,最後錄取了70人。這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中,後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當年考了個第55名。同榜中還有後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此後十多年間,據統計,由清華派出的留美學生就達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羅家倫出任校長。那一年開始公開招考留美公費生。1933年,又開始公開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學生。
美國的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京政府於1917年8月對德奧宣戰,並停付庚款。大戰平息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陸續放棄或退回了庚子賠款余額。退款被廣泛地應用到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和實業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這筆錢財發展軍備,建立教育,遂速成為20世紀的強盛帝國。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費來源和運作模式,清華從創建伊始,在諸多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些特別的優勢和辦學條件,也因此而有別於國內的其他大學。這樣的環境也給了梅貽琦治校在客觀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要的辦學條件。國外的歷史學家評論道:「清華其成功的一大秘訣是,當其他院校求助於軍閥政 權不穩定的施捨時,清華的年度預算是有保障的。」(4)這種觀點雖暗含誇大美國所起 的作用之意,但基本還是公允的。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清華人」幾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由於清華的經費來源較為充裕,使其辦學亦有相當的自主性,這些條件又對治校方面自然產生一些影響,促進了清華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運行機制上逐漸地形成一套獨立的、具有清華自身特點的東西,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體制和風格,乃至後來清華校風與學風的逐步形成,都與此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而這種特徵較明顯的反映出來的一個例證,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華大學出現的幾次大規模的學校風潮。其中,清華校長多次易人,竟有十幾任之多,甚至出現清華幾年沒有校長,由校務會 議維持的尷尬局面。
美國用心良苦的教育計劃,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賠款(胡適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國學生,在後來的幾十年間成了中國學術界最閃亮的明星,而他們的言傳身教,又深深地 影響了後來者。
到了30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的農村調查與考古行動。
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和]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余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余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先生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同年冬,蔡元培與先生再度赴法,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等,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決 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

4. 本人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想考北美精算師,是否可以自學考試流程是什麼需不需要先加入北美精算師協會

北美精算師是可以自學後參加各門考試的,只有通過了精算師的認證以後才可以加入北美精算師協會。

北美精算師考試時間
北美精算師協會精算師(含准精算師)的資格考試每年春季和秋季各進行一次.春季的考試一般安排在5月份的上旬和中旬,秋季的考試一般安排在11月份的上旬和中旬。

北美精算師考試科目
北美精算師協會的精算師資格分為兩個層次,正式精算師(FSA)資格和准精算師(ASA)資格。
申請者要得到准精算師的資格,需取得300個學分。准精算師要通過100系列和200系列的考試,其中100系列考試共有200學分,一般為選擇題,200系列考試共有100學分,一般為筆試題。
在取得了准精算師(ASA)資格後可以參加精算師(FSA)的資格考試,取得精算師的資格共需獲得450個學分。精算師的考試共有五個方向:財務、團體保險和健康保險、個人壽險和年金、養老金及投資,每個方向均有不同的選修課。

考試方式
英文試題。第一階段均為客觀題。第二階段有客觀題和主觀題。

5. 孤帆遠影的目錄

第一章 青青子衿(1900-1918)
「對於這橫逆和凌辱,我當時是毫無思想准備的」
庚子年
父系家世
母系家世
末代舊學生
半途出家的新學生
附: 《鄉聲》(作者陳岱孫,原載《福建畫報》1984年第二期)
考清華去
外面的世界(之一)
第二章 行勝於言(1918-1920)
「我當時總覺得我們似乎有一個基本問題需要解決」
北京城外清華園
學校里的事兒(之一)
外面的世界(之二)
運動了
校長(之一)
日晷
啟程
附:清華學校1920級畢業生赴美留學院校、專業、所得學位一覽表
第三章 游歷有方(1920-1926)
「這是我平生一次最長期的密集的讀書時間」
新大陸
夢到她
金鑰匙
波士頓少年
陳岱孫博士
歐洲之旅
吾校庄嚴(之一)
同學們
第四章 翻雲覆雨(1927)
「前途如何,有點茫然」
近鄉情怯
多愁多病
學校里的事兒(之二)
王國維
研究院和大學部
曹雲祥
董事會和基金會
開學了
第五章 教授治校(1928-1937,上)
「如果校長能真正地把校治起來,廣大的教師是不願多管閑事的
家住清華園(之一)
陳岱孫教授
校長(之二):從羅家倫到梅貽琦
空降
四化
大動干戈
心照不宣
插曲三則
終結者
吾校庄嚴(之二):清華大學1936年度教職員一覽表
第六章 白銀年代(1928-1937,下)
「我生平最寧靜,最平淡,最快樂,最值得懷念的時期」
忙碌的假期
去歐洲看書
倫敦·國際經濟貨幣會議
邦佛·太平洋國際學會雙年會
家住清華園(之二)
團圓
新林院3號
閑情
附:《綏北道上》(節選,作者陳岱孫,原載《獨立評論》第225號,1936年)
外面的世界(之三)
法幣
寇深矣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第七章 剛毅堅卓(1937—1946)
「打仗總得有損失」
痛南渡辭宮闕
駐衡湘 又離別
長征
何枝可依
豈日無衣與子同袍
吾校庄嚴(之三)
此恨綿綿
陳岱孫主席
關於西南聯大的另類記載
第八章 物換星移(1946—1952)
「戰後的歲月是否允許我重圓以前的舊夢,完全是個不可知之數」
問君能有幾多愁
猶厭言兵
蹉跎歲月
雪上加霜
船長走了
改造
調整
後記

6.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的國際交流

生物系採取師生互換、互聘教授、合作研究、國際會議、教育資源互補等方式開擴學生眼界。近年來部分同學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瑞典烏普賽拉大學等國外大學交換學習一個學期。同時邀請幾十位國內外專家在生物系作學術報告。
生物系設立了講席教授席位,聘請國外知名學者和校友為同學授課,座談為人治學感受及其成才感悟。參加「21世紀生命科學前沿論壇」的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Michael Brown, Joseph Goldstein, Phillip A. Sharp)與本科同學進行座談後,三位科學家的共同印象是「清華園十分美麗,清華大學的學生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才培養成果目前,已畢業本科生中95%以上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機構繼續深造,其中很多人已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績,相繼在世界各地嶄露頭角,是活躍在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基礎醫學及管理領域的一支有生力量。例如1989屆本科畢業生施一公2003年榮獲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頒發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也是這項獎項成立17年以來首位獲獎的華裔生命科學研究學者;1990屆本科畢業生劉湘軍獲得了2003年度100名世界頂尖青年創新者(The 2003 World's 100 Top Young Innovators);1993屆本科畢業生王帆獲得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頒發的2004年斯隆科學獎(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 Winners of 2004)。歷史上有26位諾貝爾獎得主曾獲該獎,著名華裔學者李政道、李遠哲、邱成桐等均曾獲斯隆研究獎;1996屆本科畢業生時松海榮獲了2001年度全球唯一的最佳青年科學家獎(2001 Grand Prize Winner),並應邀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了百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2000屆畢業生顏寧獲2005年度Science雜志(北美)青年科學家獎。施一公教授已於2007年全職回母校任教,現擔任生物系系主任。

7. 施一公何時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施一公,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畢業於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西湖大學校長 ,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2月,已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辭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在海外華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魯白說:「他是海外華人歸國的典範和榜樣」.

由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等主辦的「2013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推選活動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曉,施一公為10位獲獎者之一。

8. 清華大學的來歷

來歷:1909年7月,清政府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1911年4月,游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歷史背景:1900年6月,「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兩,史稱「庚子賠款」。1904年美國表示所得賠款「原屬過多」,可用於「退款辦學」。經中美雙方多次商談,於1908年確定退款辦學相關事宜。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1906年給美國總統《備忘錄》中的一段話反映了美國退款辦學的真實目的:「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可靠。」


(8)北美清華園基金會擴展閱讀

清華大學的科研成就:

清華大學在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29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4項,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基礎研究專項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校立項604項,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部委項目201項,北京市各類科技計劃基金項目87項,全年合同額近35億元。

文科院系新增課題812項,到款經費超過3億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14項,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項。

9. 清華大學經濟與金融國際班詳細介紹

額。。我就是清華經管的~

以下摘自經管的宣傳冊~

經管學院2007年本科招生新設「經濟與金融」(國際班)專業。此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經濟,金融,工商, 政治,法律,社會等各界及各社會科學學術界培養既掌握系統的經濟學與金融學理論和分析方法,又具備解決現代經濟特別是金融領域中實際問題的技能,既具有國際視野同時也了解中國國情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經濟學的研究和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金融則是經濟學應用最為廣泛與深入的領域之一.本科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學習可為眾多的職業選擇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下為分專業時經濟與金融專業的會議記錄~

分專業講座經濟金融專場
經濟專業介紹:
白重恩

今天我們介紹經濟與金融專業。
先來介紹這個專業的來源。
本來我們是四個專業,經濟與金融是分開的。兩年多前,我們決定合二為一,原因是我們參考了很多經驗,尤其是香港的學校(美國的很多學校的本科時沒有金融專業的,沒有辦法參考)。我在香港的大學呆過一段時間,它們的本科有三個專業,經濟、金融、經濟與金融,每年選專業前兩個專業都不超過三個人,剩下的選經濟與金融的有200多個人。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經濟與金融的組合是非常看好的。不只是香港本地學生,現在香港的大學招了不少內地的學生,其中最熱門的還是經濟和金融專業。原因是,經濟和金融的組合是一個靈活性很大的組合,其中經濟學是比較基礎性的,而金融學,一般來說,美國有一個學科分類,裡面金融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類,這兩個專業本身就沒有沖突,放在一起是合理的。
從香港的情況下看,這樣的組合很受歡迎。
為什麼受歡迎呢?
從幾個方面:
一、看市場的情況,在美國的尤其是比較好的大學裡面,比如哈佛,最大的本科專業是經濟學專業,為什麼?有幾個原因,有一個經濟學家,是哈佛大學的一個教授,曾經做過美國總統的XX首席。他的學生包括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前校長等。曾經有學生問他,為什麼要研究選擇經濟,他反問,你們認為生活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學生說了一些,大部分大家關心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如果嚴肅地談一個問題,往往是與經濟或金融有關的,所以經濟是一個比較嚴格的科學,可以培養我們嚴謹的思維模式,同時也是一個入世的科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因此,它成為很多比較應用的科學的基礎。學了經濟專業以後做什麼?讀法律、管理、政治、公共管理、國際關系的研究生里,很多來自經濟學專業本科。形象地說,學了經濟學以後勢能高,可以流到各個方向去。

二、以上的說法可能有點虛,大部分同學還是關心工資。
那我們來列一組數字:我們念美國的數據
2007夏美國各本科專業畢業的
專業 average start salary 後來的薪水
5.economics 50,000 98,000
6.finance 48,000 88,000
7.accounting 46,000 77,000
8.bussiniess 43,000
10.marketing 40,000

可以看到經濟金融這一塊起薪高,發展潛力也很好,而且從排名上看經濟和金融是靠得很近的。
為什麼呢?經濟學的訓練可以幫助人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剛開始找工作時大家都沒有什麼實戰經驗,那這種能力就可以提高長期發展的潛力。

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經管網站上錢穎一院長的的幾個演講,第一個演講是講清華最重要的精神是追求卓越;第二個是在本科生開學典禮的演講,講的是本科生的教育應該遵循什麼理念。我們經管學院對本科培養方案進行了修改,體現了一些理念,比如:像清華這樣的大學是要培養人手、人才還是人物?我們應該培養人物,同時清華的學生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人物。怎麼成為一個任務?要有一個長遠的眼光,注意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大學教育中,應該強調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學的是基礎的東西,不會在幾年後過時,但過窄的專業就有這種問題。
不少學者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人認為應該多搞職業教育。短期來說技術教育的確可以馬上找到工作帶來高回報,但是長期收益不好,長期是通識教育帶來回報高,這是有數據為證的。實行通識教育是我們為同學的未來著想。

在我們的本科教育中,教學方案是這樣的:
1. 強調通識教育,這點在上面已經說過了。
2. 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從大三第一學期開始,由同學報名,學院組織老師選拔優秀人才,目的是想對某些優秀同學提供更多幫助。主要從三個方面,學術、領導力、創業。為什麼選著三個方向呢。我們認為長遠來說這三個方向是比較有潛力的一個方向,也是大學應該有的方向。大學最終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學術目的是動員很多老師給同學做研究,幫助同學,給更多的機會,更好的起點進行學術研究,希望更多的同學追求真理,追求學術生涯,這個方向在過去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字班裡有五位成功申請出國讀博的,我們都知道去年是申請出國困難的一年,經濟不好的時候教育比較繁榮,因為找不到工作就去讀書了,因為歐美經濟不好,很多歐美學生競爭,但我們還是有成果的。其他的同學國內讀博,出國讀碩,國內讀碩,只有一位工作。不是說大家都要讀博,我們希望大家有多種選擇,但必須培養對學術有興趣的同學。
領導力培養計劃:找一些校友中在領導崗位上做得不錯的。希望學一點比較基礎的東西,可以幫助增強能力的東西。
創業培養計劃:差不多。
我們希望為優秀學生提供更好的條件。
3. 加強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有兩個元素:一不盲從權威,二不否定一切。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呢?好比10個經濟學家有10個不同觀點,很多事情開始看是沒有唯一的答案的,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答案。權威可能只是從一個角度來得出結論的,我們一是學會從其他角度看,二是不接受一切,比如有十個觀點,我們要有判斷能力,從中選出最適合我們的。理論的研究,就要建立不同的模型得出不同的結論。實證研究就要找出與事實最切合的結論。經濟學金融學可以幫助我們強化從不同高角度看問題,在眾多角度中選擇合理角度的能力。

以上三大點都能在我們專業得到最大的體現。

現在介紹經濟系老師:
最近幾年變動很大,引進老師很多,兩股力量的結合造成非常有活力的研究教學的環境,長期在國內的老師在教學中,李子奈在推進 xxx老師……好多不想打

Q&A
1、優秀培養計劃和大三交換的沖突
交換只佔一個學期,而培養計劃是一年都在進行的,大三上出國交流,可以在大三下和大四上進行計劃,出國不會對計劃產生影響,計劃持續一年時間。這個計劃和我們平常上課很不一樣,比如領導力,基本沒有課,就是到政府做一些調研,我們把它叫做「經驗性學習」,學術也是,在老師的幫助下選擇一個課題,一年的時間做學術,相當於把畢業論文提前到大三,對申請出國的同學有幫助。

2、5字班推研為什麼名額這么少
經濟系招研究生並不給大家特殊照顧,而是讓其他學校的優秀學生和我們競爭,也可能因為很多同學出國,所以推研少。還有部分去北大讀研的。我們認為在清華讀本科,再去北大讀碩士,是個很好的組合,因為兩校有不同的文化。

保險方向介紹:
陳秉正

保險精算專業方向簡介
這個專業方向是在金融學專業下面的
從專業上屬於金融學,從就業上,保險是金融的組成部分
從學術上,保險大部分屬於金融,小部分屬於經濟
從行業說屬於金融
99年開始建立,已經10年,共有六屆畢業生。每年十幾個學生左右,考慮就業沒有很大的市場。
保險屬於金融行業,有資金融通的功能。可以直接投資等等。保險行業需要大量金融人才。

保險業在國內,是金融業中發展最快的,金融業有四大行業:商業銀行、證券、保險、信託。
就業人數,保險業最多,其次銀行業,我國銀行業最大是由歷史形成的。我們有106家全國性保險公司,保險業有很大發展空間,在國民經濟中起重大作用。保險業占國民總資產6萬億,投資效率遠高於銀行。

保險專業:1999年考慮到保險業對高端人才的需要,有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AEGON)捐資100完美元,建立清華大學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宗旨:高起點、國際化、厚基礎、寬視野。與國際上最好的大學合作,用最好的教材,專業方向課程少,對基礎課程要求非常高,通識教育。有較好的資助機會,現有三名老師,一名外籍特聘教授。未來金融中心在中國。

有6門課程,其中一門所有學生都學。課業負擔不會加重,不影響今後。有許多機會獎學金、暑期實習機會、資助參加北美保險精算師考試(SOA)、交換(滑鐵盧大學)。
學生管理方面與金融學學生相同,報名須註明保險方向。不單獨分班。

金融專業介紹:
李稻葵

強調兩點:1.請大家思考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自己的志向,這遠比選專業重要。確定志向,目標明確;2.經濟側重學術發展,本科畢業後可轉向很多方向;金融學相對而言更加側重職業發展,稍微側重技術。找工作容易,但容易被定位為技術型高級白領,而缺乏管理才能。不注意參加管理會影響職業發展。
確定志向不要受外界影響,要小心同學之間、父母親人的影響,不要扎堆,要多元化。

Q&A
1. 進入金融還可不可以轉向管理
完全可以,但要多付出一些努力,要在Personal Statement中解釋好自己選擇金融的原因。解釋好將更有優勢。中國社會中有一個問題:我們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往往是同質性人才,我門怎樣讓自己與眾不同?這個問題解決好將脫穎而出。
要想辦法與別人有不同。
2. 本科時如何協調經濟與金融專業的關系?
這兩個專業差別很小,自己要盡早確定自己的志向,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找到自己潛在的特性
3. 選擇金融專業有多大可能成為技術人才,又有多大可能成為向您這樣的任務?
金融是經濟的重要分支,會計是金融的重要分支,專業有大融合的趨勢。本科教育不要太窄了,課太多技術性太強了,技術性強找工作容易但是也局限了自己的思維。要了解自己的類型,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4. 從大一開始兩個專業上一樣的課,請老師講一下三個專業職業的發展方向有什麼不一樣?工作與研究
會計:專業性技術性職業性比較強,優勢是能夠馬上入手,能了解很多非常實用的會計知識,局限性是 在一個成熟穩定的社會里,領導人是屬於思想型的,非技術性的專業。
5. 在推研上比例
經濟金融在課程上,略有區別。金融系推研比例很低,金融系64位只有10個推研名額,經濟系25位12個名額。我們在考慮變革。
6. 從研究方向講我們有好多個,推研程序如何
校外推研,除了北大,只要成績過50%,成功比例是很高的,外系也不錯。
7. 您的學生時代思考過您今天的職業方向嗎?
是的。剛入學時就羨慕老師,在學校里做研究這種工作和社會方式是我很嚮往的。而且我的背景與你們不同,80年剛剛開始經濟改革。特別想了解經濟學和管理學能做什麼。我覺得大家應該知道自己想干什麼,但是不可能知道一步步該怎麼走。
8. 知道自己的特長和弊端的時候還是不知道哪個行業適合我,怎麼做?
Optimal choice是三合一的,主觀理想,客觀條件。同學們可能知道主觀理想,但是不清楚客觀約束,我的建議是多去看一點過來人的人生軌跡,多讀一些傳記、訪談、采訪。
9. 人生發展要多元化,
不能修了必修課就拿兩個學位。堅持志向不變,不要太顧忌
10. 我有志向但是與自己不符合,清華有沒有測試自身特質的東西。
一年級有一門課:人生規劃很不錯。還有職業發展中心也會提供建議。

10. 庚子賠款,各國最終拿到了多少

辛丑條約規定,中國賠償各國關平銀4.5億兩,年息4厘,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以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關也歸海關管理。各國的分配額度是俄國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餘都不足1%。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緩付5年,德奧部分因戰敗取消,和俄國緩付部分,都撥作國內公債基金。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聲明放棄俄國部分庚款,於清償所擔保債務後,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余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後繼續利用庚子賠款選拔留學生。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和]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余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余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對了,其中只有日本分文未退用這筆錢財發展軍備,建立教育,遂速成為20世紀的強盛帝國

閱讀全文

與北美清華園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