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舊金山中國文化基金會是官方的嗎
金山中華文化中心是一個社區性質的非營利性組織,在1965年建立,目的是促進人們對中國及中國人在美國發展的藝術、歷史和文化的理解。中心坐落於中國城和金融區之間。這里每年春節都會有大型的慶祝活動。此外,中心還設立了尋根項目,幫助早期來到舊金山打拚的華人尋找自己的家鄉和親人。
中華文化中心每年舉辦的春節慶會是舊金山規模最大的室內農歷新年慶祝活動,
中華文化中心成立於1973年,是舊金山中華文化基金會(1965年成立)的第一個發展項目。中華文化中心一直通過舉辦多種多樣的展覽和演出向美國公眾介紹中國傳統和當代視覺藝術、文學、音樂和戲劇,是推動美中文化交流的一支先鋒力量。
⑵ 急急!!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時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祖父李鏞、父親李道河,均做過滿清官員。巴金排行第四。
1909年5歲的巴金進私塾認字。16歲時,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期間閱讀《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革命刊物和克魯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國作品。192 1年參加編輯《半月》刊,組織「均社」,參加些革命性的社會活動。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新詩《被虐者的哭聲》、散文《可愛的人》等。翻譯俄國作家迦爾洵的小說《信號》,這是他第一篇譯作。
1923年春,離開四川赴上海,在上海南洋中學念了半年書,考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1927年1月赴法國留學。1928年12月,歸國回到上海,是年翻譯的《托爾斯泰論》載於《東方雜志》,首次署名巴金。
1929至1933年輾轉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霧》、《雨》等代表作品,譯完克魯泡特金的《我的自傳》等。
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4月6日,住處被日本警方搜查,並被帶到神田區警察署拘留14個小時。同年8月,由日本回國,任上海文化生活社總編輯。1936年10月初,與魯迅、郭沫若等21人聯名發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文藝界抗日統一戰線形成。1937年7月,抗戰爆發,與茅盾編《吶喊》;後上海陷落,輾轉武漢、重慶、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貴陽與蕭珊(原名陳蘊珍,1917生,浙江寧波人)結婚。
1949年6月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被選為文聯常務委員和文協(後改為作協)常務理事。9月,在京參加政協會議,當選政協委員。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參加天安門城樓觀禮。1966年8月,中國作協上海分會貼出攻擊巴金的大字報,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關進「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巴金被點名批判。隨後在上海奉賢縣「五七幹校」勞動兩年半。1972年,巴金夫人蕭珊病逝。
1983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出版了《隨想錄》之《病中集》、《無題集》等作品。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出版了《隨想錄》之《病中集》、《無題集》等作品。
2005年10月17日19時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參考資料:http://www.news.zj.com/china/detail/2005-10-
巴金(1904~2005),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立志做社會活動家的他,卻成為小說家、散文家。新時期之後歷任多屆作協主席,可謂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豐沛,故三部曲式大部頭之作甚多,後期作品用筆趨於沉實,其長篇小說《寒夜》堪稱傑作。(宇慧按)
自然情況: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裡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志。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於1986年起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於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於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朴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1927年旅居法國期間,創作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時報》連載,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被譯成20多種文字。1934年寫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長篇小說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說《憩園》、《寒夜》)。譯有赫爾岑回憶錄《往事與隨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創作了五卷本散文《隨想錄》。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寫作並出版了120部著作,還翻譯了62部外國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專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設想。1985年3月主持開館典禮,並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圖書、雜志、報紙、手稿、書信、照片、文物捐給了文學館,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國主編的《平等》雜志,23期合訂本,是國內孤本;兩位著名的無政府主義革命家於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國獄中寫給巴金的親筆信;1950年在波蘭舉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會的紀念冊,上面有巴金徵得的幾十位世界名人的簽名,是「國寶」級的文物。
1982年獲義大利卡森蒂諾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被授予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名譽院士稱號和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0年獲蘇聯最高榮譽勛章——蘇聯人民友誼勛章,同年還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3年4月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資深作家敬慰獎」,同年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評委會授予巴金和以巴金為主席的中國作家協會特別獎。1994年4月,首屆文學界為紀念其90華誕舉行了「巴金與二十世紀研討會」和《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大型圖片展覽。1998年獲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文學藝術最高獎項——傑出貢獻獎。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為被命名為「巴金星」。
⑶ 中國紅色文化基金會是什麼級別
即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 :2008年,此基金被民政部授予「3A級基金會」。
⑷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的基金會標志
標志主體由麒麟、基台和橄欖葉三部分構成,圖案標識下方配以「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中英文字樣。
1、氣宇軒昂的麒麟,象徵著祥瑞和仁愛,它仰天長嘯,喚醒著全社會提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它長嘯的頭部是回頭,意味著不忘過去,表達著基金會保護文化遺產的決心。
2、深厚穩固的基台,意為華夏文化的「宏大感、歷史感、民族感」,象徵著華夏文化博大精深、傳承有序和多元結構、平台廣闊是天,是大有作為,同時也代表基金會的精神——為了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努力拚搏,自強不息。象徵著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基金會工作里的重要性。
3、左右九對橄欖葉,象徵世界和平美好,社會和諧發展。同時也象徵中國的文化厚德載物,欣欣向榮。
⑸ 中華文學基金會的理事成員
2009年
名譽會長:
萬里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長:
鐵凝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馬萬祺 全國政協副主席
副會長:
張鍥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瑪拉沁夫中國作家協會原黨組書記、名譽副主席
鄧友梅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柯岩 中國作家協會原書記處書記
⑹ 中國有多少文學獎,都叫什麼名字
1茅盾文學獎(始於1981年)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每四年頒發一次。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設立的。單項獎金為1萬元。
2、莊重文文學獎(始於1987年)
香港著名人士莊重文先生倡議出資,由中華文學基金會主辦的一項青年文學獎。主要用來獎勵在文學創作、文學評論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年輕作家和優秀的青年文學刊物。現每兩年頒發一次。
3、曹禺戲劇文學獎(始於1994年)
專就劇本創作所進行的全國性評獎,代表了中國戲劇文學創作最高水準,其前身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80年創辦的全國優秀劇本獎,1994年更名為曹禺戲劇文學獎,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每年評選一次,每屆評出10個正式獎和10個提名獎。
4、魯迅文學獎(始於1995年)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每兩年舉行一次(實際大約每三年一次)。設有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文學翻譯作品等七項獎項,每項可評5部作品。上一屆單項獎金均為2000元人民幣,今年這一屆均為一萬元。
⑺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基金會簡介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英語: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cation and Culture,原名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為中基會)成立於1924年,是以促進中華教育與文化事業為宗旨的財團法人。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是20世紀20年代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償」建立起來的一個民間文教機構。基金會董事會的中方成員大都是中國科教界的傑出人物,他們利用穩定的基金來源,投資發展中國的科教事業,加快了中國科教現代化的進程。
庚子賠款之後,美國出於對華門戶開放政策考慮,先後兩次退款於中國政府,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便是當時美國退款的歷史產物,並設立專門機構管理退款.1925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與中國教育部協商訂約,決定合辦國立京師圖書館。之後依教育部令,京師圖書館改為國立京師圖書館。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 科教現代化 庚子賠款 民間機構 中國 董事會 職能 投資 圖書館 科學家。
北京政府批准設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
1924年9月18日,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在北京外交大樓召開成立大會,推范源濂為會長,孟祿為副會長。該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保管、分配、使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基金會由顏惠慶、張伯苓、郭秉文、蔣夢麟、范源濂、丁文江、黃炎培、顧維鈞、周詒春、施肇基10人及美籍人士孟祿、杜威、貝克爾、噶理恆、白納脫5人為董事,聯合組成董事會。
1924年5月21日,美國總統柯立芝批准交還中國庚子賠款余額議案,並由美國國務卿休斯照會中國駐華盛頓公使施肇基,將悉數退還庚子賠款余額,並說明庚子賠款作為發展中國教育文化事業。
1924年6月24日,北京8校教職員、中華教育改進社1924年、北京教育基金委員會聯席會議發表宣言,聲明:庚款清償債務之後,全部用於教育,退還庚款的管理及分配使用,必須以教育界有資望、經驗,並為公眾所信仰者擔任。1924年7月24日,全國教育聯合會退還庚款委員會通電主張庚款應全部用於擴充教育及文化事業,堅決反對以其他理由垂涎攫取。在全國教育人士的強烈呼聲下,於1924年9月17日,北京政府批准設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
⑻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歷史沿革
1924年,在亨利‧卡波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孟祿(Paul Monroe)、韋棣華(Mary Elizabeth Wood)等人推動下,時任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決定第二次退還總計約1250萬美元的庚子賠款,並成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以管理此款項。成立之初董事會由十名中華民國籍董事與五名美國籍董事組成。
1924年至1949年間,中基會共計補助了中國大專院校233次、研究機構139次、教育文化事業團體147次,其中包括幫助國立北京大學解決財務問題、建立國立北平圖書館等。
1950中基會遷往台灣,此後至1970年為止共投入100餘萬美元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1971年後,中基會改變補助方針,開始將補助資金用於政府預算較少的計劃之中,其中包括補助了國家科學委員會各計劃共500萬美元。中基會還在國立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設有「胡適紀念講座」。
⑼ 中國文學類獎項都有那些
茅盾文學獎(始於1981年)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每四年頒發一次。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設立的。單項獎金為1萬元。
莊重文文學獎(始於1987年)
香港著名人士莊重文先生倡議出資,由中華文學基金會主辦的一項青年文學獎。主要用來獎勵在文學創作、文學評論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年輕作家和優秀的青年文學刊物。現每兩年頒發一次。
曹禺戲劇文學獎(始於1994年)
專就劇本創作所進行的全國性評獎,代表了中國戲劇文學創作最高水準,其前身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80年創辦的全國優秀劇本獎,1994年更名為曹禺戲劇文學獎,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每年評選一次,每屆評出10個正式獎和10個提名獎。
魯迅文學獎(始於1995年)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每兩年舉行一次(實際大約每三年一次)。設有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文學翻譯作品等七項獎項,每項可評5部作品。上一屆單項獎金均為2000元人民幣,今年這一屆均為一萬元。
姚雪垠文學獎(始於2003年)
由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主辦,根據著名作家姚雪垠的遺願及捐款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專門獎勵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說。該獎每四年評選一次。
大家·紅河文學獎(始於1995年)
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大家》雜志社和雲南紅河卷煙廠共同設立。獎金額10萬元人民幣。評選對象為《大家》發表作品的全部作者。每兩年一屆,每屆一獎,每獎一人。
新概念作文大賽(始於1998年)
由《萌芽》雜志社率先發起,聯合十所著名大學共同主辦。這個面向高中學生的作文大獎,強調「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一度成為高校招生和少年成名的「直通車」。
老舍文學獎(始於2000年)
為紀念人民藝術家老舍,繁榮北京市的文學創作,推動我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而設立的,是北京市文學藝術方面的最高獎勵。第三屆老舍文學獎設4個獎項,其中新設兩個名額的「新人佳作獎」。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單項最高獎金達到3萬元,總獎金額達到了16萬元。
馮牧文學獎(始於2000年)
根據文學評論家、散文家馮牧遺願,為鼓勵扶植新人、促進文學事業繁榮發展而設,有關於獲獎者年齡的限制。每年評選一次,下設三個獎項:青年批評家獎、文學新人獎和軍旅文學創作獎。每名獲獎者獎金為人民幣2萬元。
春天文學獎(始於2000年)
著名作家王蒙將其在首屆「《當代》文學拉力賽」上獲得的10萬元大獎捐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倡議設立30歲以下的文學新人獎,這便是春天文學獎。該獎項每年一度,頒獎的同時出版「春天叢書」,專門結集年度得獎者和獲得提名者的作品集。長篇小說大獎獎金1萬元;入圍獎獎金3000元。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始於2003年)
由南方都市報主辦,是國內首個由大眾媒體設立的文學大獎。該獎項一年一度,共設「年度傑出成就獎」、「年度小說家」、「年度詩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學評論家」、「年度最具潛力新人」6個獎項。第二屆單項最高獎金仍為10萬元,但獎金總額上升至20萬元,是國內年度獎金最高的文學大獎。
《當代》雜志社「長篇小說年度獎」(始於2004年 )
⑽ 中國作家協會
簡稱中國作協,是黨領導下的中國各民族作家自願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文學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會址在北京朝陽區東土城路25號。
中國作家協會
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是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簡稱全國文協),1947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國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
中國作家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原稱會員代表大會)。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原稱理事會)。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全國委員會負責執行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委員會的決議。書記處為作協的常設機構,負責處理協會的日常工作和根據需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及專門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由主席團推舉產生。
中國作協是一個獨立的、中央一級的全國性人民團體。現有團體會員39個, 個人會員6128人,基本上薈萃了我國文學界的人才精華。其主要任務是:組織作家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組織文學評獎,對優秀的創作成果和創作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進行文學理論研究,開展健康說理的文學評論和實事求是的文學批評。發現和培養各民族文學創作、評論、編輯、翻譯的新生力量,促進各民族文學的發展。增進同台、港、澳地區和海外同胞中作家的聯系,推進中外文學交流,代表中國作家參加國際文學活動。反映作家的意見和要求,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等。
中國作家協會內設辦公廳、人事部、對外聯絡部、創作聯絡部等職能部門和機關黨委。負責協調機關工作和會務組織工作,進行人事管理,安排中外作家雙邊互訪、進行文學交流,同會員與各地作協及團體會員聯系、組織文學評獎和進行會員會籍管理,負責機關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
中國作協主管和主辦的報刊有《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民族文學》、《中國作家》、《小說選刊》、《作家文摘》、《中國校園文學》、《環球企業家》等9家報、刊和作家出版社。協會下設機關服務中心、創作研究部、魯迅文學院、中國現代文學館、中華文學基金會等事業單位。
為加強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中國作協設有小說創作委員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報告文學委員會、軍事文學委員會、影視文學委員會、期刊工作委員會、中直工作委員會、作家權益保障委員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和港、澳、台暨海外華文文學交流委員會等11個專業委員會,分別負責各文學門類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及有關方面的組織聯絡活動。
為推動和繁榮當代中國文學創作,中國作協設有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宋慶齡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和青年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五項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其中茅盾文學獎每4年評選一次;宋慶齡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每3年評選一次。用以鼓勵優秀文學創作,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獎勵已經取得相當文學成就的文學新秀。
2006年11月12日,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出新一屆領導機構,鐵凝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委會主席,成為中國作協主席。
中國作協過去幾十年有兩名主席,分別是茅盾(1949年至1981年)和巴金(1984年至2005年),兩人都是中國文學巨匠,在擔任作協主席的同時也出任中國政協副主席。
王安憶、丹增、葉辛、劉恆、李存葆、張平、張抗抗、陳忠實、陳建功、金炳華、高洪波、蔣子龍、譚談等13人當選為新一屆中國作協副主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