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基本簡介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
韋里奇是右翼政客,爭取自由國會生存委員會負責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成為傳統基金會第一任會長。創建者的興趣不在於對政策的研究,而更多地是支持新右翼的觀點。它的研究,據原參與新右翼活動的艾倫·克勞福德在《右翼頭上的驚雷》一書中所說,只是「肯定庫爾斯、傑克·威爾遜(庫爾斯的私人助理)、弗蘭克·沃爾頓(里根的助手)和羅伯特·弗盧爾(加利福尼亞州工業家)等人表過態的看法」而已。它實際上是新右翼分子在華盛頓活動以圖擴大其政治影響的行動組織,它所從事的研究是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會長福伊爾納談到該會時,認為過去五十年,「美國的內外政策使我們陷入為難的困境,防務走下坡路,被一個敵視、滿懷嫉妒心和充滿危險的世界所包圍。在這種情況下,要對付八十年代美國面臨的挑戰,只憑無限擴大政府,奉行一種軟弱無力的對外政策,是無濟於事的,而要重申自由和真正自決的價值,並竭力維護它們。保守思想庫的任務在於生產八十年代以後體現我們社會的保守觀念。傳統基金會就是這場靜悄悄革命的急先鋒」。 基金會的經費主要由庫爾斯本人、大企業公司、家族基金會和個人捐助。年預算以每年增長約一百萬美元的速度增加到目前的上千萬美元。
決定該會大政方針的是十四人組成的理事會,由本·布萊克本任主席,其他理事除庫爾斯、福伊爾納外,有紐約謝爾比·戴維斯投資銀行公司合夥人、政府雇員金融公司和政府雇員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前美國駐瑞士大使謝爾比·戴維斯,康涅狄格州洛克蒂特公司董事長、鳳凰互助人壽保險公司和康涅狄格銀行和信託公司董事羅伯特·克裡布爾,曾任過財政部長、J·P·摩根公司董事、里根競選總統執行顧問委員會負責人威廉·西蒙,曾任過美國新聞署署長、里根競選時的對外政策顧問弗蘭克·莎士比亞和曾在里根任加州州長時的商務和運輸部長弗蘭克·沃爾頓等。 該會規模不大,工作人員有五十五名,年紀都比較輕。現任會長小埃德溫·福伊爾納,前曾任伊利諾斯州共和黨眾議員菲利普·克蘭的行政助理、國防部長的機要助理和共和黨研究委員會的負責人,他曾是里根過渡班子有關對外援助事務的負責人,曾任胡佛研究所、喬治城大學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基金會的對外政策研究室主任是傑弗里·蓋納,他也曾是里根競選時的政策顧問。
該會與其成員保羅·韋里奇領導的爭取自由國會生存委員會,都成為親台灣的華盛頓院外活動集團。該會主管公共關系的休·牛頓在台灣就經營一家企業。
❷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概況
1960年以來美國的保守主義社會運動保守主義的社會運動指保守派思想家從象牙塔走入社會,過指導和建立政治組織和宗 教組織、利益集團政治行動委員會、基金會、思想庫等來擴大保守主義思想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
這場社會運動內容比較廣泛,涉及經濟財政保守主義運動、社會文化的保守主 義運動、聯邦主義運動、自由意志運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文化的保守主義運動,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運動。
"宗教右派" 雖然與"新右派"關系密切,但由於它的領袖主要是各教派的佈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義;既包含天主教正統派, 又有猶太教正統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學色彩 。此外,"新右派"與"宗教。
「新右派"所處的時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躍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 ,而"宗教右派"則更加活躍於八九十年代和21世紀的當前 。
(2)傳統基金會總裁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指1961~1970年,在人們的記憶中,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當時許多歐美國家的青年人開始奉行一套與其父輩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尤其是學生參加了政治抗議活動,並且爆發了許多反對越戰和任何形式的戰爭。
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為婦女和各色人種爭取更多權利。其中一些美國和英國的年輕人開始吸毒,並且比其父輩享有更多的性自由,尤其有了避孕葯以後更甚。
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局勢的主要特點及這些特點造成的重大影響是:
特點:戰爭與和平的緩期,各國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均存有餘心,各自都將本位主義放在前列,固地自封。
影響:這一特點針對國際經濟形式及經融發展來講,是束縛了商品與生產力的發展,針對增強政權及實力來講,是穩固及發展自我,發展自我的商品及生產力。
❸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政治理念
傳統基金會除了本身開宗明義,表明是美國保守派組織,其政治主張,也是保守派一直以來所提倡:
主張小政府,限制政府開支和規模,因此特別頌揚香港式的積極不幹預經濟政策,亦支持學券制等主張
捍衛個人自由
捍衛傳統美國價值
強調美國需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
❹ 如何處理阿富汗戰爭看特朗普做出什麼新決定
美國總統特朗普19日表示,他已經作出如何處理歷時16年的阿富汗戰爭的決定。據報道,特朗普當天發推文稱,「在戴維營同很能乾的將軍們度過了重要的一天,做了許多決定,其中包括關於阿富汗的決定。」一天前,特朗普與其國家安全團隊成員在戴維營會面,討論阿富汗戰爭的新戰略選擇。
特朗普上月曾對美國駐阿富汗最高軍事指揮官尼克爾森發火說,「我們在阿富汗並未取得勝利,我們正在遭遇失敗」。本月初,特朗普曾對記者表示,「有關阿富汗的決定是重大的。我接手了一個爛攤子,我要把它變得不那麼糟糕」。
等著看特朗普怎麼把狀況搞得不是那麼糟糕。
❺ 誰能介紹一下小布希
喬治·沃克·布希,生於1946年7月6日,美國歷史上的第43任總統。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目前正在競選連任。
就任總統以前,布希是一名商人。1995年至2000年,出任德克薩斯州州長。其父喬治-哈伯特-布希曾任美國總統,他的弟弟傑布-布希任佛羅里達州州長。
個人生活、從軍生涯及教育
喬治-布希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在德克薩斯州的米德蘭及休斯敦長大。布希有四個兄弟姐妹,傑布、內爾、馬維恩及多羅茜,布希是長子。他還有一個妹妹羅賓1953年死於白血病,當時只有3歲。
憑借父親的關系,布希得以進入著名的菲利浦斯中學(1961年9月-1964年6月)及耶魯大學(1964年9月—1968年5月)學習。耶魯大學期間,布希加入了德爾塔-卡帕-愛普希龍兄弟會(DKE),從1965年10月直到畢業一直任會長,後又加入「骷髏會」。大學一年級,布希熱愛打棒球,到高年級則又熱衷於玩橄欖球。1968年,他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布希於1968年5月27日加入德克薩斯州空軍國民警衛隊,一直服役到1974年5月26日。1972年之前,他一直是一名F-102戰斗機飛行員;曾兩次得到升遷,先前任少尉,1970年11月,升至中尉軍銜。1973年9月,軍隊同意布希結束6年零6個月的役期,1973年10月1日,布希退役,進入哈佛大學學習。
但是,當布希步入政壇以後,他的競爭對手及記者開始大肆攻擊他的服役記錄。他們指責布希未經甄選就進入當時最好的國民警衛隊服役,沒
有認真執行任務,因為沒有通過體檢被推遲駕機上天。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德克薩斯州及其他布希的批評者抓住這些問題不放。1973年,
布希進入哈佛商學院學習,1975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是美國歷史第一位獲得此學位的總統。
1976年9月4日,布希在緬因州肯尼邦克港市被警方逮捕,罪名是酒後駕車。後被罰款150美元,並被禁駕一段時間。2000年總統大選投票前5天,肯尼邦克港市警察局公開了他曾被逮捕的這段歷史。
1977年,布希與勞拉-韋爾奇結婚。1981年,他們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詹尼-布希及芭芭拉-布希。布希本來是天主教派教會信徒,但1986年在他40歲的時候,又成為他妻子勞拉所在的衛理公會派信徒。
布希後來說,在改變宗教信仰以前,他一直過得「游牧性的」、「不負責任的」生活。布希承認他曾飲酒「過度」,40歲生日後不久,他就戒酒了。關於他戒酒的原因,有多種解釋,2000年大選期間,布希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記者比爾-格林漢姆采訪時稱,「我1986年戒酒,從此以後滴酒不沾」。
布希曾在多種場合對服用可卡因問題進行辯解。2000年總統大選中,他最初拒絕回答有關提問,後來,布希對媒體說,作為一名聯邦雇員,他早就說過,此前七年裡,他沒有服用過任何毒品。但布希拒絕回答他七年之前是否服用過毒品。
布希有時被人戲稱為「雙U」(Dubya,Double U,即兩個字母U),主要是根據他名字中的「W」演化而來的。他還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綽號,叫「開拓者」(Trailblazer)。
經商及從政經歷
1978年,布希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競選眾議院議員,但首戰失利,敗給了民主黨候選人聖-肯特-亨斯。
1977年,布希用自己剩餘的教育基金及其他投資人的錢創辦了一家油氣開發公司,1979年,建立阿布斯托能源公司,正式進軍石油產業(多年後,有人指出公司啟動資金來自拉登家族)。1979年爆發能源危機,他的公司也受到影響。此後,公司更名為布希勘探公司。1984年,布希將公司賣給德克薩斯另一家油氣開發公司--七色石油公司(Spectrum 7)。公司轉讓以後,布希出任七色石油公司總裁。1985—1986年再次爆發石油危機,七色石油公司倒閉。1986年,該公司被哈肯能源公司收購,布希擔任總管。
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布希承諾允許宗教慈善機構公平參與美國的聯邦投資項目、降低稅收、支持私人教育擔保、支持在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開採石油、重建武裝部隊。在外交政策方面,布希反對派駐軍隊參與他國「重建」。
經過激烈角逐,布希以5張選舉人票的微弱優勢打敗民主黨候選人戈爾,於2001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總統。戈爾比布希多出540,000張選票,但布希卻贏得更多的選舉人票,這是美國自1888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全國普選票雖少卻贏得多數選舉人票的案例。佛羅里達州的幾百張選票的差距,改變了整個大選結果。許多人一直對該選舉結果持有異議。
外交及安全政策
2001年6月,布希第一次以總統身份訪問歐洲,歐洲領導人嚴厲批評布希拒絕簽署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2004年,俄羅斯可能批准該議定書,這使得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將在政治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
布希制定關稅政策限制鋼鐵及從加拿大木材的進口,與他所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相互抵觸,招致保守派及部分國家的批評。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強大壓力下,布希最後不得不廢除其鋼鐵關稅政策。在總統任內,布希推行的外交政策包括:與拉美國家,特別是墨西哥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及政治夥伴關系;減少對別國「重建」等軍事沖突。9-11恐怖襲擊後,布希政府外交政策開始更多的關注中東地區。
恐怖襲擊發生後不久,布希就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動軍事打擊,指責他們庇護本-拉登。這一軍事行動取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塔利班政權迅速垮台。但後來,卡爾扎伊在聯合國領導下進行的阿富汗重建卻面臨重重困難,本-拉登也遲遲沒有被抓住。直到2004年,美國軍隊還經常在阿富汗受襲。
2001年12月14日,布希宣布廢除1972年同蘇聯簽署的《反導條約》,冷戰時期,該條約曾是美蘇兩國取得核平衡的基礎。與此同時,布希開始集中人力物力研發部署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這一做法遭到科學界廣泛批評。隨之進行的實彈演練成敗參半。根據規劃,美國將於2005年正式部署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該系統既不能攔截巡航導彈,也不能攔截陸基或潛射彈道導彈。許多批評人士稱,美國不太可能受到此類導彈襲擊,卻要建立一個防禦系統,布希犯下了一個費用高昂的錯誤。布希還大幅增加軍事研發及武器系統更新換代的預算,目前,布希政府已經開始研發「掩體粉碎機」核導彈。
布希從2002年開始施壓,敦促聯合國採取行動解除伊拉克武裝。後來,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441號決議,派遣漢斯-布利斯及穆罕默德-巴拉迪赴伊拉克進行核查。2003年春天,布希加大施壓力度,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被迫離開伊拉克,尚未能核實伊拉克是否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布希政府試圖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再通過一個決議入侵伊拉克,但因多數國家反對而未付諸表決。美國組織了一支由40個國家參加的聯合部隊,即所謂的「自願同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發動第二次伊拉克戰爭。該同盟除英國、日本及西班牙外,大多是一些小國。
2003年3月,美國以伊拉克拒不合作為借口發動戰爭。戰爭的最初目的是阻止伊拉克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推翻獨裁者薩達姆-候賽因。在對伊戰爭問題上,美國和盟國出現諸多分歧,法國及德國都持堅決反對的態度。許多國家的民眾也組織反戰遊行,其規模是越戰後少見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不同場合指責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是非法的。
幾天之內,伊拉克武裝部隊就被打敗,伊拉克問題也開始逐漸升級。美軍佔領伊拉克及在伊推行民主進行的十分艱難。美軍並沒有找到原先預計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這正是美國發動對伊戰爭的基礎。布希政府遭到國內及國外各界的指責與批評。但是,布希仍然堅信他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稱美國推翻了「暴君的統治」,伊拉克再也無法對世界構成威脅了。
布希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美國新保守主義思想庫--「新美國世紀計劃」(PNAC)的影響,該思想庫的很多成員都在布希政府中出任要職。還有人說,布希政府更偏愛於傳統基金會,其次是卡托研究所,盡管兩大思想庫在布希內閣中缺乏代表性。
國內政策
布希總統批准憲法修正案,規定婚姻只能存在於男女之間,嚴禁同性結婚。
布希總統任內,曾推動降低「婚姻稅」(Marriage Penalty)、「死亡稅」及企業投資「邊際稅率」。這三項減稅措施在國會得到共和黨及民主黨多數議員的同意,但後來有人指責稅率又有所反彈。布希鼓勵實行社會保障部分私有化,個人退休帳戶免徵社保稅。
2003年,布希簽署「醫療保險法案」,將幾種處方葯納入醫療保險范疇,同時對出售這類葯品的公司給予補助,並嚴禁聯邦政府就此與葯品公司討價還價。
在2005財政年度,美國從2-4萬億美元的聯邦政府預算中劃出4010億美元用於國防開支,幾乎可以與冷戰時期的國防預算相當。
2003年1月,布希簽署「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旨在加強早期教育、檢測學生成績、確保向學校投入更多資源。批評者(包括參議員克里及全國教育委員會)稱,盡管聯邦教育預算增加了50%,但學校所需的資源仍然不足。部分州則拒絕執行該法案,認為其投資極不合理。
科學家指責布希政府縮減對科學研究資金的投入,限制了幹細胞研究,還指責布希忽視全球溫室效應,其簽證及移民限制政策也阻礙了美國與其它國家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2004年2月,「關心科學家聯合會」的5000名科學家(包括4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表一項聲明,「反對布希政府對待科學界建議的態度」,認為「布希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忽略了科學界建議,而這關繫到美國人民的福祉」。
2004年1月14日,布希宣布一項新的太空計劃,擬讓美國2020年再次登月,2010年完成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工作,最後再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但該計劃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環保人士也對布希的環保政策予以批評,認為布希的政策旨在發展工業,卻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2002年,布希簽署「五大湖遺產法案」,授權聯邦政府對五大湖的污染及沉積進行清理。2002年,布希還簽署「布朗菲爾德法案」,加快對廢棄工業區的清理,保護公眾健康,創造就業機會。2003年12月,布希推行「健康森林計劃」。與他以往的國內政策一樣,他所說的與他所做的完全相反,說要讓天空清新干凈,事實上卻是製造更多的污染。
內閣
在內什的內閣成員中,有很多少數民族裔閣員,其中就有兩名亞裔政府部長,這在歷屆美國政府中是最多的。據《金氏世紀紀錄》記載,布希內閣還是美國歷屆政府中最為富有的內閣。
布希內閣成員中,只有一位不是共和黨人,他就是第一位亞裔內閣部長—運輸部長羅曼-峰田,以前曾在柯林頓政府出任商務部長,屬於民主黨。
布希重新啟用過去共和黨內閣的一些傑出人物,如科林-鮑威爾,以前曾在里根政府出任國家安全顧問,並在老布希政府出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現任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以前也曾在福特內閣出任過國防部長。
職務姓名任期
總統喬治-沃克-布希2001–副總統迪克-切尼2001–
國務卿科林-鮑威爾2001–
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2001–
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2001–2003約翰-斯諾2003–
司法部長約翰-阿什克羅夫特2001–
內務部長蓋爾-諾頓2001–
商務部長唐納德-埃文斯2001–
勞工部長趙小蘭2001–
農業部長安-維尼曼2001–
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湯米-湯普森2001–
教育部長羅德-佩奇2001–
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梅爾-馬丁內斯2001–2003阿方索-傑克遜2004–
運輸部長羅曼-峰田2001–
能源部長斯潘塞-亞伯拉罕2001–
退伍軍人事務部長安東尼-普林西比2001–
國土安全部長托馬斯-里奇2003–
其它顧問及官員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特尼特(2001-2004),約翰-麥克勞林(臨時部長, 2004),波特-高斯(2004- )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米勒國家安全顧問–康多莉扎-賴斯環保局局長–克里斯汀-托德-威特曼(2001-2003),米歇爾-O-里維特(2003- )美駐聯合國大使-約翰?內格羅蓬特(2001-2004),約翰-丹福斯(2004- )美國通信委員會主席–米歇爾-鮑威爾國家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主任–米奇-丹尼爾斯(2001-2003),約書亞-波爾頓(2003- )白宮辦公廳主任–安德魯-卡德高級顧問-卡爾-羅佛白宮辯護律師-阿伯特-戈扎爾顧問–卡恩-胡格斯(2001-2002)白宮新聞發言人-阿里-弗萊舍(2001-2003),斯科特-麥克萊倫(2003- )
有部分任命的官員遭到一些批評,分別是約翰-勒格朋特、伊尼特-阿伯漢斯、奧特-瑞奇以及約翰-朋德斯特,還有一部分官員被認為是在搞裙帶關系,分別是:美國通信委員會主席米歇爾-鮑威爾(國務卿科林-鮑威爾的兒子)、28歲的南卡羅萊納州法官小斯多姆-特蒙德(參議員斯多姆-特蒙德的兒子)、勞工部法律顧問尤金-斯格里亞(最高法院法官安托林-斯格里亞的兒子)、主管近東事務的副國務卿伊莉莎白-切尼(副總統迪克-切尼的女兒)。
立法
布希政府通過的部分法案清單:
2001年6月7日:《2001年經濟增長與減稅法》
2001年9月18日:《武力使用授權法》
2001年9月28日:《美國---約旦自由貿易區施行法》
2001年10月26日:《美國愛國法》
2001年11月28日:《互聯網免稅法》
2002年1月8日:《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
2002年3月9日:《創造就業與勞工援助法》
2002年3月27日:《2002年兩黨競選改革法》
2002年5月13日:《2002年農場安全與農業投資法》
2002年7月30日:《薩班斯-奧克斯利法》
2002年10月16日:《美國軍隊打擊伊拉克聯合授權法》
2002年11月25日:《2002年國土安全法》
2003年3月11日:《「勿來電」執行法》
2003年4月30日:《2003年美國保護法》
2003年5月27日:《2003年美國領導抗擊艾滋病病毒/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法》
2003年5月28日:《2003年就業及增長減稅調節法》
2003年9月3日:《美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施行法》
2003年9月3日:《美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施行法》
2003年11月5日:《2003年禁止懷孕晚期墮胎法》
2003年12月8日:《2003年醫療保險處方葯改進及現代化法案》
2003年12月16日:《反垃圾郵件法》
2004年4月1日:《未出生暴力受害者法案》
公眾印象及評價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到恐怖襲擊,國家面臨危機,布希的民意支持率上升到85%(1938年來的最高支持率)並保持數月之久,之後慢慢滑落。
2002年國會選舉中,布希取得了自艾森豪威爾以來最高的中期選舉民意支持,共和黨後來重新控制參議院,並就得眾議院多數席位。這一結果非常尋常,因為在中期選中,總統所在政黨一般總是丟失國會議席的。此次選舉後,共和黨掌握著總統寶座,又取得參眾兩院多數席位,美國內戰以來僅僅兩次出現這種情況(1902年及1934年的中期選舉)。這其中一個原因是布希的戰時威望讓競選的共和黨議員沾了光。其次,民眾根據歷史對政府所產生的種種期望,也因為布希戈爾選戰的混亂而變得復雜。
2003年,布希的支持率繼續下降。13家民意機構調查顯示,大約每月降低1-7個百分點。2003年晚期,他的支持率降至50%,但這一數字在他出任總統的第三年一直保持穩定。許多民調顯示,布希支持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民眾對伊拉克戰爭及美國經濟緩慢衰退感到擔憂。總統大選前,各種民意調查顯示,布希的支持率要稍低於民主黨候選人。2004年5月份的民調顯示,布希只有53%的民意支持率。
喬治-布希既贏得了很高的贊譽,又飽受指責,被有些人稱為「又愛又恨」的總統。愛他,主要是因為他在國土安全,特別是9-11事件後領導美國進行反恐戰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恨他,則是因為他在經濟、2000年總統大選及佔領伊拉克方面表現平平。
其他國家對布希的評價
在美國以外,布希的受歡迎程度並不高。有些國家對他甚至非常厭惡,尤其是2003年,布希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入侵伊拉克。最近民調顯示,布希在歐洲的支持率開始下降,在德國從36%下降至去年的16%。據美聯社對一些工業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法國、義大利、德國、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以及英國的大多數民眾都不是很喜歡布希及其外交政策。在穆斯林國家,布希的反對率非常高,達90%。在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中,只有以色列民眾最喜歡布希,布希在該國的支持率高達62%。
2004年7月至8月份,馬里蘭州大學與「全球搜索公司」聯合對35個國家的34,330位民眾進行調查,大約有30國家的民眾更希望民主黨的約翰-克里當選2004年美國總統。美國的歐洲傳統盟友尤其喜愛克里,如挪威(克里支持率74%,布希7%)、德國(克里支持率74%,布希10%)、法國(克里支持率64%,布希5%)、荷蘭(克里支持率63%,布希6%)、義大利(克里支持率58%,布希14%)、西班牙(克里支持率45%,布希7%)、英國(克里支持率47,布希16%)。其他盟國,如日本(克里支持率43%,布希23%)、墨西哥(克里支持率38%,布希18%)、土耳其(克里支持率40%,布希25%)、南非(克里支持率43%,布希支持率29%)。在受訪國家中,只有菲律賓、奈及利亞及波蘭三國的多數民眾更喜歡布希,印度及泰國則支持各半。幾家著名國際性媒體進行民意調查顯示,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法國、日本、西班牙及南非的大部分受調查者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蔑視布希政府,並日漸對美國產生敵意。但是,這些國家民眾反對的只是布希政府的政策,對美國人民卻沒有任何敵意。
❻ 美國有哪些著名智庫
1、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創設於1910年,研究的主要范圍包括:非洲政策、亞洲政策、世界安全、全球經濟、環境能源、核武不擴散、俄羅斯及歐亞事務等,目前在世界各地有百位研究專家。
2、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
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簡稱胡佛研究所,是美國著名的公共政策智囊機構,由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於1919年創建。該機構對美國新保守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運動有主要影響。該組織於2001年開始出版《政策評論》(Policy Review)。
3、布魯金斯學會
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著名智庫之一,是華盛頓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庫之一,其規模之大、歷史之久遠、研究之深入,被稱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庫」並不為過。
4、對外關系委員會
對外關系委員會,美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思想庫,有「超級智囊團」、 「無形政策」和「真正的國務院」之稱。該會創建於1921年,現有成員約2000名。其中,來自企業界和法律界的佔40%,政府官員佔15%,高級學者佔20%,新聞界人物佔10%, 民間社團、基金會和各類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佔15%。
5、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
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簡稱美國企業研究所,是美國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機構,與布魯金斯學會並稱為美國華盛頓的「兩大思想庫」,有「保守的布魯金斯」之稱。
❼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作用及其運行機制
美國的思想庫,作為美國政治體系中除立法、行政、司法以外的「第四種權力」,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與力量不僅表現在擁有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權力」上,而且表現在擁有眾多頗具影響力的思想庫,能夠盛產「思想」、「主義」、「主張」、「話語」 等「軟權力」上。
在美國大體有四類思想庫:一是由某些大富豪出資建立的,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二是由政府組織、資助成立的,如和平研究所、國會研究部;三是由社會上志同道合的力量倡議、集資而建的,如傳統基金會;四是為離任總統或紀念某政治人物而設的,如卡特中心、尼克松中心。 傳統基金會是華盛頓最大的思想庫,擁有180名工作人員,每年需要3500萬美元經費才能正常運轉。其資金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其一,一個非政府的基金會撥給1億美元作為不動基金,每年可以獲得利息資金四五百萬美元,這是一筆比較穩定的收入。
其二,每年募集捐款3000萬美元左右,是基金會的主要資金來源。捐款資金的30%,約900萬美元來自大企業;捐款的70%,約2100萬美元來自個人。每年大約有25萬人捐款,平均每個人捐款八九十美元。
這些捐款人就像俱樂部的會員一樣,他們不僅訂閱基金會高質量的刊物,也贊同基金會的政策主張,同時也在參與政策研究和制定。為鼓勵捐款,除美國政府規定捐款可以抵頂納稅外,傳統基金會還根據捐款的多少規定出不同的待遇:如捐款的最低起點是25美元,低於這個數量的不收;捐款100美元以上的人每年可以獲贈傳統基金會定期和不定期出版的刊物和報告;捐款1000美元以上的人除可獲得免費贈閱刊物,還可以作為傳統基金會會員俱樂部的成員參加活動;捐款1萬美元以上的人每年可以有資格免費參加一兩次傳統基金會邀請名人出席的大型宴會招待,獲得與名人共進晚餐和對話交流的機會;捐款10萬美元以上的人有機會獲得以某個人的名字製作牌匾,表明某個房間由某某人捐款裝修或捐獻,以示紀念。
傳統基金會安排與筆者會見的小會議室就是以韓國現代集團董事長的名義命名的,因為他一次捐款500萬美元,是傳統基金會成立以來獲贈的最大一筆捐款。
其三,銷售刊物獲得一部分收入。傳統基金會每月出版一本的活動與新聞雜志和每年一本的世界各國經濟分類報告,發行量高達40萬份,其中有20萬份贈閱,20萬份銷售,扣除贈閱部分所需費用外,傳統基金會仍有一些收入。 傳統基金會作為世界知名、影響力很大的思想庫,人數並不多。180名工作人員中,固定的職工只有120人,每年都有60名左右志願者、實習生加盟參與工作,既培養了人才,又節省了三分之一的開支,可謂一舉兩得。在固定工作人員以外,傳統基金會還從外部臨時聘用各類研究人員參與某些課題的研究。如朝鮮問題研究,他們就聘用了來自韓國的學者在美國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實行的完全是開放式的用人辦法
❽ 美國20世紀60年代發生了三次什麼運動
學生運動
1960年以來美國的保守主義社會運動
保守主義的社會運動指保守派思想家從象牙塔走入社會,通過指導和建立政治組織和宗
教組織、利益集團/政治行動委員會、基金會、思想庫等來擴大保守主義思想在社會和政治
上的影響.這場社會運動內容比較廣泛,涉及經濟/財政保守主義運動、社會/文化的保守主
義運動、聯邦主義運動、自由意志運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文化的保守主義運動,主
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運動."宗教右派" 雖然與"新右派"關系密切,但由於它
的領袖主要是各教派的佈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義;既包含天主教正統派,
又有猶太教正統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學色彩 .此外,"新右派"與"宗教
右派"所處的時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躍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 ,而"宗教右派"則更
加活躍於八九十年代和21世紀的當前 .
正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對立面一樣,七八十
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對立面."老右派"與"老左派"的對立主要
是由於經濟問題而產生的;而"新右派"與"新左派"的分歧則是由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問題
而引起的.新右派本來在六十年代就已開始醞釀,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對社會和政
治的影響比"新左派"滯後.自1962年在校園中成立的"民主社會的學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簡稱SDS)組織開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運
動,如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文化運動、性解放運動,他們對社會的批評及這
些運動的發展,促使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通過了一系列改變歷史的法律,如民權法案、戰爭授
權法案等;他們支持的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喬治*麥戈文分別在1968、1972年兩
次大選中獲得民主黨的提名,然而,他們的影響在70年代後日漸式微.而在保守主義思想
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導下、於1960年在校園中成立"為自由的美國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 簡稱YAF)的右派學生組織,直到80年代才解體;這一組織的學生大多出身
於是共和黨人的家庭,他們對共和黨沾上自由主義不以為然,認為共和黨內的自由主義沒有
"保守"古典自由主義所尊奉的自由、傳統和秩序;而華盛頓的集權制正是民主黨式的自由
主義發展過頭的結果,政府職能的擴大使其在給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時奪走了另一部分人的
自由,如在南方實行新的強制性的種族融合、肯定性行動等.這一組織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
保守主義運動培養了不少幹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領袖:曾任YAF首任執行主任的理查德*維
格里成為保守主義政治運動的直郵籌款專家、YAF的老戰士霍華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
主義核心會議"組織、保守主義活動家保羅*韋里奇發動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義運動
.
一般認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過四類組織來進行活動:(一)政治行動
委員會.政治行動委員會是指對競選公職的候選人進行捐款的利益集團的政治組織,它的活
動主要是籌款和捐款;目的是幫助幫助保守派人士進入領導階層,從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
張,如1974年,韋里奇領導成立了旨在幫助保守人士當選國會議員的"爭取自由國會生存
委員會";1975年,菲利普斯領導建立的保守派核心會議主要在基層活動,在全國每個國
會議員選區均設分會,約有30萬會員;1974年,特里*多蘭領導建立的全國保守派政治行
動委員會等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保守派政治行動委員會.(二)單議題的利益集團.反對墮胎
的全國生命權利委員會聲稱有1000萬會員;主張取消最低工資法的全國工作權利委員會號
稱有150萬捐助者;反對高賦稅的全國納稅者同盟有45萬名會員,號稱全國最老最大的納
稅者組織;反對槍枝管制的美國持槍者協會,也擁有186萬名會員.(三)宗教組織.七八
十年代興起的宗教保守集團對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先是羅伯特*格蘭特1978年建立的基
督教之聲、愛德華*麥卡提爾、詹姆斯*羅賓遜牧師1979年建立的宗教圓桌會議、羅伯特*比
林斯建立的全國基督教行動聯盟、傑里*福韋爾1979年建立的"道德多數",其中道德多
數派聲勢最大,有40萬名成員、6萬名牧師,在全國各州設有分部,年度預算超過600萬
美元;後是帕特*羅伯遜的"宗教右派";前者聲稱曾使12位自由派的民主黨議員在1980
年的選舉中失敗,後者聲稱它對共和黨在1994年重新取得國會的領導權有功.事實上, "宗
教右派"不斷壯大,現在已擁有170萬成員.自1992年起,它已成為共和黨內的一支重要
力量;在某些州(如在阿拉斯加州和明尼蘇達州),"宗教右派"的分支機構福音基督教和
生命權運動事實上已控制了州的共和黨組織.這類政治性比較強的宗教集團在共和黨最近三
次的總統選舉提名程序中非常活躍.與大多數利益集團一樣,宗教集團也採用新技術來進行
政治活動,如電話庫、傳真、衛星電視、電子布告、收音機講話和直接郵遞等."宗教右派"
每隔兩年公布一次它對國會議員在有關議題上的打分,它最關注的是家庭道德,因此它反對
任何墮胎、同性家庭等提案.(四)思想庫和出版物.1973年,保羅*韋里奇創辦了新右
派的思想庫--傳統基金會,在進入80年代前,傳統基金會很少超越共和黨保守派的活動,
因而不太引人注目,80年代後,隨著里根的當政,傳統基金會的活動范圍漸漸擴大,現在
以內政、外交、經濟和社會問題為研究對象,經常舉辦研討會,提出政策建議,特別是90
年代以來,傳統基金會對政策的影響尤為明顯,1994年,共和黨的新議員一改常例,不去
哈佛大聽取有關立法方面的報告,而是去傳統基金會,這反映出新右派對共和黨的影響.小
布希上台以來,傳統基金會的影響大大加強,布希內閣的許多提名都是由傳統基金會人才庫
推薦的.新右派的出版物主要有維格里1975年創辦的月刊《保守文摘》,現在已成為"新
右派"的機關刊物.此外,"新右派"的許多組織都有自己的出版物,如傳統基金會的《政
策評論》季刊和《今日傳統》月刊.
與四五十年代的保守主義思想運動相比,"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社會運動是右的
平民主義運動 ,它的影響深遠而且巨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其組織不斷發展壯
大,美國社會中自稱是保守派的人數穩步增長,到1993年幾乎與自稱是溫和派的人士持平
(40%) .宗教右派在南部、中西部影響很大,這些地方因而被稱為"聖經帶";(二)對
共和黨的影響越來越大,保守主義在80年代後日益成為共和黨的主流:人們大多傾向於認
為,70年代末的保守主義運動高漲是里根上台的重要原因 ,而1994年中期選舉中共和黨
以壓倒性勝利奪回國會的控制權也與得到"宗教右派"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三)80年代
後,對美國公共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譬如"新右派"利用草根組織直接將政策主張付諸實
踐:菲利斯*施拉芙萊領導的擁有5萬名會員的"鷹論壇" 通過在州議會作證、舉行集會、
聚眾請願、游說等方式"成功"地使國會在1972年通過的"平等權利修正案"於1983年失
效 ;在反對墮胎的"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眾多組織 的壓力下,自1976年開始,共
和黨的政綱連續四次寫入支持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以恢復保護未出生孩子的權利" ,
1981-1982年,"新右派"還在31個州提出了118項議案,其中"人類生命權利修正案"規
定:除挽救母親生命外,禁止以任何理由墮胎;禁止使用宮內避孕器,因為生命始於受孕.
90年代中期,宗教右派希望共和黨控制的保守的第104屆國會能通過禁止墮胎的法案,但
並未完全實現 ,他們在1995年通過了《與美國家庭的契約》以表示對共和黨議員的不滿 .
(四)對全體美國人政治觀念或公眾哲學的影響.根據芝加哥輿論研究中心的一般社會調查
的研究,自1974年後,人們在一系列議題上的立場越來越趨於保守 .在1988年大選中,
自由主義更是成為一個"臟詞",成為大手大腳、沒有節制的代名詞.1996年即使是民主黨
的柯林頓總統也聲稱"大政府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表明,保守主義思潮不僅成為共和
黨的主潮,而且已對民主黨的政策觀念已然產生影響.
冷戰結束以來,保守派加強了"搶占"思想庫和大學的努力,企圖使美國的保守主義社
會運動繼續發展,並在社會政治中產生更大影響."全國富有同情心的慈善機構委員會"的
調查發現,自1992至1994年,美國12個主要的保守基金會向研究所、大學、思想庫、媒
體和利益集團提供了2.1億美元的資助, 其中標榜"自由市場"的傳統基金會得到的資助
最多,為890萬美元,其次是美國企業研究所,690萬美元;卡圖研究所,390萬美元,赫
德遜研究所330萬美元,曼哈頓研究所210萬美元.韋里奇的自由委員會得到500萬美元,
威廉*克里斯托爾的《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雜志得到190萬美元,《新標准》得到170
萬美元,波多霍羅茲的《評論》得到100萬美元,另外320萬美元給了小威廉*巴克利和本*瓦
騰伯格的電視節目.在著名大學中,保守思想的堡壘芝加哥大學獲得的資金最多,達1000
多萬美元,其次是哈佛大學,960多萬美元,喬治*梅森大學,800多萬美元,耶魯大學590
多萬美元 .這些思想庫和大學對十年來美國的社會政策(如福利改革、肯定性行動、
社會保障、教育改革)、經濟政策(如平衡預算、減稅等)、外交/防務政策(如北約東擴、
新日美安全條約的重新修訂、NMD的提出)等產生過重大影響.保守派清楚地知道:思想
產生影響,因此在思想方面的投資更加咄咄逼人.
❾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生什麼事件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生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事件。
1、事件概況:
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館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X(Malcolm X)等人。
2、事件經過:
1960年,南部各州普遍開展在公共場所的靜坐示威,顯示出黑人民權運動范圍已越出某一城市的局限,主動沖擊種族隔離制。
1961年和1962年,民權運動的重點分別是反對長途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制和爭取南部黑人的選舉權。1963年運動達到高潮。
1963年4月,在種族隔離最嚴重的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爆發黑人抗議示威斗爭,迫使當局接受黑人要求。8月,在華盛頓舉行該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遊行,25萬黑人和白人同情者舉行爭取就業和自由的「自由進軍」。
3、事件結果:
在民權運動的巨大壓力下,美國國會於1964年通過《公民權利法案》,1965年通過《選舉權利法》,正式以立法形式結束美國黑人受到的在選舉權方面的限制和各種公共設施方面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制度。
4、事件影響: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使得黑人運動走上武裝抗暴斗爭的道路。
(9)傳統基金會總裁擴展閱讀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事件演變: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高峰是在1963年8月,金博士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館前廣場聚集了二十五萬名群眾,並發表他著名的演說《I have a dream》,這次集會所產生的輿論壓力,終於迫使國會在翌年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成為美國民權運動史的關鍵事件。
百年前林肯雖解放了黑奴,但黑人平等的公民權在南方卻從未獲落實,直到金博士領導民權運動才獲得成功,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興起,對其社會及留學生有很大影響,當時對少數民族及婦女的權力均受到重視,開拓了新的視野,金博士也因此獲頒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
一直到1967年,金博士深刻體認到黑人在美國社會的飽受歧視,絕大部分是因為經濟不平等所引起,經濟權才是實質、才是根本原因,公民權只是裝飾。於是,他將公民權的斗爭轉為經濟權的斗爭,發起「窮人運動」(Poor People's Campaign)。
不幸的是,1968年4月4日,金博士在田納西州孟菲斯被射殺身亡,當時正籌劃帶領一群同志參與該市的罷工活動。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亦算是在該年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