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天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2010年12月18日華天集團與張家界市共同打造「張家界華天城」,項目簽約儀式於在華天大酒店隆重舉行。
2010年10月15日灰湯溫泉華天城一期國際會議中心酒店封頂。
2010年05月23日2010年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傳來喜訊:集團董事長陳紀明榮獲「全國優秀企業家」榮譽稱號,成為全國旅遊服務行業唯一獲此殊榮者。12月6日,華天大酒店餐飲部副主管胡慧華榮獲「湖南省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2010年05月22日瀟湘華天五星隆重授牌。至此,華天集團旗下五星級酒店達4家。
2010年05月11日華天大酒店、長春華天、青海賓館榮獲「中國飯店金星獎」。由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頒發的「中國飯店金星獎」被譽為中國飯店業的「奧斯卡」,成為國內各大飯店競相角逐的至高榮譽。
2010年01月在北京召開的「崛起的中國品牌暨2009(第二屆)中國品牌論壇」上,公司被授予「崛起的中國品牌——社會責任貢獻獎」。
2010年05月0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期間,華天湘菜館員工在180多個日日夜夜,讓7300多萬人見識了湘菜的獨特魅力、認識了「華天製造」的精美菜品與周到服務。華天酒店集團被東方美食國際傳媒和湖南省湘菜產業促進會評為「湘菜領軍企業」。 2009年12月25日與益陽市資陽區簽訂意向協議,洽購益陽大廈及相關資產。
2009年11月25日華天大酒店獲評 「湖南省質量管理獎」,成為湖南省旅遊酒店業首家獲獎企業。
2009年09月-11月華天大酒店高規格接待不斷,成功接待「中國雜交水稻對外技術合作部長級論壇」、 「中國醫葯體制改國際高峰論壇」、「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經驗交流會」等有重大影響力的會議。
2009年08月31日與寧鄉縣政府合作開發的灰湯溫泉華天城項目正式奠基。
2009年07月10日華天大酒店酒店成功接待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2009年05月24日「改革開放30年全國飯店人力資源優秀管理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華天大酒店酒店榮獲「全國飯店人力資源管理優秀企業獎」,董事長陳紀明榮獲「全國飯店人力資源管理最佳貢獻獎」。
2009年05月07日在華天大酒店21周年店慶上,陳紀明董事長提出「艱苦創業、服務至上、永爭第一、華天是我家」是公司快速成長的四條成功經驗。
2009年03月24日收購湘潭國際金融大廈簽字儀式在湘潭舉行。
2009年02月25日華天大酒店榮獲湖南省「2008屆文明單位」稱號。這是繼榮獲湖南省「2007屆文明窗口單位」後精神文明建設獲得的又一豐碩成果。
2009年02月04日省國資委宣布了華天集團領導班子的有關任命決定,湖南華天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紀明同志擔任華天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法人代表、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對華天集團生產經營管理負第一責任。
2009年01月16日與寧鄉縣政府合作開發中部華天城項目正式簽約。 2008年12月21日在「第七屆全國企業文化年會」上:董事長陳紀明與聯想控股公司總裁柳傳志、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裁王建宙等來10位優秀企業家一同榮膺改革開放30年「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突出貢獻人物」。
2008年11月29日湖南華天之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與青海賓館旅遊集團公司簽約。標志著華天品牌正式進駐大西北。
2008年11月11日至13日在山東青島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旅遊飯店服務技能大賽上,華天員工代表湖南省旅遊局獲得了總分第二的優異成績。
2008年10月17日「中國飯店業30年慶典大會暨2008中國飯店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華天大酒店榮獲「中國飯店業30年最具影響力飯店」稱號,華天國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榮獲「中國飯店業30年最具影響力飯店管理公司(集團)」獎項。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副會長、湖南華天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紀明榮獲「中國飯店業30年最具影響力人物」。
2008年07月26日與寧鄉縣人民政府就合作開發寧鄉灰湯溫泉項目簽訂《寧鄉灰湯溫泉項目合作開發意向協議》。
2008年07月21日華天苑職工住宅項目隆重奠基。
2008年06月28日北京世紀華天大酒店在京隆重開業。
2008年06月27日在由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旅遊局共同舉辦的2008年中央企業職業技能大賽取得「三金一銀」的華天員工載譽歸來。
2008年06月24日湖南華天湘菜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致力於打造「具有現代化的湘菜原輔料生產、加工、冷熱鏈物流、銷售一體化發展模式的世界一流企業」,打造中國湘菜原輔材料第一品牌。
2008年06月13日收購湖北凱旋門大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
2008年06月12日第五屆中國飯店集團化發展論壇在長沙華天舉行,華天大酒店連續五屆獲評「2008中國最具規模的本土品牌30強」。
2008年05月在華天大酒店20周年店慶之際,推出陳董事長專著《服從是一種力量》、《華開天下》畫冊、《美食盛宴》經典菜譜、《精緻服務寶典》服務故事集、《向上的圖騰》企業文化讀本、《天上人間》賓客留言題詞集、《永遠的風采》形象歌、《華天20年發展巡禮》宣傳片等系列企業文化成果。
2008年05月08日在華天首家酒店開業20年之際,2008全國企業文化現場會在華天大酒店召開,公司獲評行業首家「全國企業文化示範基地」,。
2008年04月22日益陽華天大酒店貴賓樓正式封頂。
2008年02月22日華天大酒店榮獲湖南省「2007屆文明窗口單位」稱號。 2007年華天之星經濟型酒店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經濟型酒店全國簽約15家,8家開業。
2007年11月28日中國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與華天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同日,華天龍卡首次發行。『華天龍卡』是全國第一張酒店類聯名信用卡,具有國際標准信用卡的全部功能,同時具有華天大酒店會員(貴賓)卡的各項功能。
2007年11月11日洪江市政府與華天集團合作開發洪江市旅遊資源的簽約儀式在長沙瀟湘華天大酒店隆重舉行,華天集團獲得洪江旅遊資源55年開發經營權。
2007年10月18日集酒店地產於一體的「華天?LOHO小鎮」在長沙星沙奠基開工。
2007年08月15日東江湖旅遊景區正式移交華天集團進行經營管理,獲得40年經營權。
2003年03月華天集團題為《提高整體效應的企業集團管理》的管理創新成果,榮獲全國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標志著華天集團在企業管理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邁上了科學規范的管理軌道。華天集團1995年捐資100萬元設立「華天優秀教師獎勵基金」,每年用增值收入10-20萬元獎勵長沙優秀教師。 2003年02月華天國際酒店管理公司被評為中國飯店業集團20強,達到國際飯店業300強標准。
2002年12月力元新材料公司產銷量達到300多萬平方米,雄居全球同行榜首。
2000年06月華天集團完成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正式納入省重點企業集團管理。 1998年11月華天集團由軍隊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1998年01月22日華天大酒店榮膺湖南首家五星級涉外飯店,成為中國飯店業的代表。
1997年07月華天集團收購成都上市公司「蓉動力」,更名為成都銀河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08月20日華天鋁業「華天牌」鋁塑復合板試生產成功,標志著華天集團向實業化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1996年08月08日「華天酒店」股票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標志著華天集團由產品經營向資本經營邁進。
1996年01月08日株洲華天大酒店開業,開創了華天連鎖飯店發展新局面。
1993年05月08日華天實業集團公司宣告成立,華天向多元化企業集團快速發展。
1992年12月24日華天大酒店榮膺湖南首家四星級涉外飯店,標志著華天領銜湖南酒店業。
1988年05月08日華天大酒店試營業,開創了省軍區辦高星級飯店的新篇章。
1985年08月01日華天大酒店破士動工,掀開了華天創業的第一頁。
B. 首都勞動獎章的獲獎個人
製造業
王國強 首鋼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煉鋼廠 煉鋼工
熊 偉 首鋼新鋼公司型材軋鋼廠生產計劃科 科長
劉建斌 首鋼遷鋼公司煉鋼分廠板坯作業區 丙班作業長
任彥輝 首鋼秦皇島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煉鐵部煤制粉區域 區域長
杜朝輝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工程部 部長
張炳成 首鋼技術研究院技術管理處 處長
姜廣亮 首鋼特殊鋼有限公司軋鋼廠一車間 主任
關曉峰 首鋼水廠鐵礦工程師室 主任
王力群 女 北京首鋼國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總設計師
李 岩 首鋼總公司生產部 部長
李文海 首鋼機電公司機械廠重型設備製造車間 主任
吳 平 首鋼遷鋼公司 工會主席
孟凡福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電信事業部軟體部 部長
張海萍 女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儲運二廠地中衡班 班長
韓國建 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師
劉恆智 北京燕東微電子有限公司設備部 維修工
賈桂榮 女 北京七星飛行電子有限公司 項目經理
周沛然 女 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轎車二廠總裝車間 主任
楊清忠 北京北內發動機零部件有限公司連桿車間 副主任
魏海明 北京天海工業有限公司設備能源部電工班 班長
焦 玲 女 北京華德液壓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泵分公司 主管設計員
江秋萍 女 北京萬東醫療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高級技術專家
李雪斌 大唐國際高井熱電廠環保室 主任
趙秀偉 北京星海鋼琴集團有限公司 廠長助理
李建軍 北京德寶商三包裝印刷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保峰 北京市應用高級技工學校 校長
劉建坡 北京京澳毛紡有限公司細紗車間 維修工
趙 軍 京煤集團昊華能源公司木城澗煤礦千坑機運段 維修電工
劉 宏 京煤集團金泰恆業房地產開發公司遼寧有限公司 總工程師
張秀妍 女 北京京儀北方儀器儀表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 北京區經理
童華強 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 院長
郭永立 北京電力設備總廠特種工業汽輪機廠 技術副廠長
李向昕 北京市電力公司豐台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 主任
張木香 女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葯店 經理
厙小波 北京南口機車車輛機械廠電力車間 鉗工
張衛民 北京二七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金屬結構分廠機體班 工人
李德龍 南車二七車輛有限公司鋼結構車間底架組裝六班 工人
申雙奉 中鐵六局北京鐵建公司 董事長、總經理
趙 雍 贊皇金隅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經理
吳存根 北京市琉璃河水泥廠沙特項目部 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經理
建築業
趙 文 北京長城貝爾芬格伯格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總經理
秦 傑 北京市建築工程研究院 副總工程師
張玉華 北京城建集團工程總承包二部 項目經理
彭成均 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項目經理
史炬輝 北京住總鋼結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 常務副經理
楊立東 北京市政路橋控股建材集團路新公司 副經理
白同禮 北京北辰實業集團公司元辰鑫物業管理中心管理部 經理
徐 兵 女 北京五洲·會議中心 樓層主管
朱 丹 皓年有限公司 總經理
齊洪峰 北控集團北京控股磁懸浮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項目總工程師
馮繼蓓 女 北控集團北京市煤氣熱力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 副總工程師
李晨光 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輸配分公司 經理助理兼
生產科科長
顧軍農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 總工程師
張勝海 藏 北京排水集團第四(廣州)項目部 部長
李自力 北京通成達水務建設有限公司 項目經理
於 鯤 北京汽車檢修有限公司尾氣部 主任
李 興 北京房修一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主管
朱忠義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副總工程師
余 樂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副所長
周宏磊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工程師
陳忠平 中建一局二公司 鋼筋工長
楊雁翔 中國建築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經理
張志明 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 經理
劉重陽 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副總工程師
嚴 晗 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總工程師
任世林 中鐵十六局集團軌道工程公司 項目經理
盧勝坤 中國鐵建中鐵二十二局集團公司 項目總工程師
楊 楠 北科建集團北京中關村軟體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總經理助理
杜長發 中國水利水電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衣索比亞NM127項目部 現場工長
馬 虎 阜陽市嘉安建築勞務有限公司 施工隊長
李 鵬 鵬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經理
吉臨俊 江蘇省蘇中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公司 安全監督員
朱玉金 四川省三台縣金峰建築勞務開發有限公司 經理
蔡小明 安徽江淮建設勞務有限公司 施工隊長
楊燦輝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華北公司 項目經理
肖創東 中建三局建設工程股份公司(北京) 黨委副書記
服務業
楊昭敏 女 北京一商紅都服裝服飾有限公司 部門經理
高蘭華 二商集團王致和公司金獅龍門釀造廠食醋車間 主任
齊永新 女 滿 北京市北京飯店市場部 總監
白雪松 回 北京古船麵包食品有限公司食品生產部 副經理
張興龍 北京東方信捷競園文化有限公司 副經理
許 冰 北京市西單商場股份有限公司西單商場第六賣場男裝休閑區 主管助理
田繼紅 女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長安商場第三賣場照相機專櫃 營業員
周學斌 北京卷煙廠卷包車間電氣維修組 主任工程師
邱小鋒 北京市昌平煙草專賣局(公司) 聘用副科長
趙連福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長辛店油庫 高級主管
汪 蓓 女 北京城鄉貿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第二三經營處 經理
李 友 北京環衛集團二清分公司清運中心餐廚班 班長
吳時東 中國聯合網路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機動通信局應急通信三部 高級工程師
喬 楠 中國移動北京公司工程建設中心計劃調度中心 經理
劉 震 北京市東區郵電局市場部 副主任
徐麗娜 女 北京郵政投遞局西長安街投遞部 投遞員
沈 瀚 女 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 站長
吳記貴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科長
楊連生 北京市水利建設管理中心 副總工程師
許 勇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主任
王新宇 女 北京三元種業綠荷奶牛養殖中心牛場管理部 副部長
張寶芹 女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課題主持人
李永清 北京華都肉雞公司 副總經理
交通運輸業
楊玉芬 女 公交集團第一客運分公司345快車 駕駛員
宮美賢 女 公交集團第二客運分公司39路 乘務員
趙 影 女 公交集團第六客運分公司4路 乘務員
紀 娟 女 公交集團電車分公司106路 乘務員
李喜芹 女 公交集團新奧客運分公司十隊509路X13410車組 乘務員
劉 耀 公交集團燃料供應分公司 駕駛員
徐國明 公交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總經理助理、
技術部長
逯立軍 女 公交集團第一客運分公司 技術部長
李長栓 北京地鐵運營一分公司 電客司機
阮衛方 北京地鐵公司車輛一公司1號線運用車間 電客司機
薄國紅 北京地鐵公司供電公司一隊五棵松站 班長
程 煒 北京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大興線項目管理處安全質量部 部長
劉愛軍 北京市舊機動車交易市場有限公司舊車一部 主任
譚永強 北京祥龍物流有限公司大件分公司超限運輸車隊 工人
魏明傑 北京祥龍公交客運有限公司維修中心 汽車維修工
胡興安 北京首發興業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 副經理
劉建生 北京首發集團京沈高速公路分公司機場南線收費站 站長
梁乃斌 北京首發高速公路建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京承三期 項目副經理
曹 煒 北京市公聯公司路政安保部 部長
葉忠銘 女 北京鐵路局北京站 售票員
高 偉 北京鐵路局通州車務段懷柔北站 值班員
尹顯君 北京鐵路局北京工務段雙橋線路 車間主任
郝煥兆 北京鐵路局北京電務段施工科 科長
杜 宣 國航股份運行控制中心 副總經理
崔德海 國航信息管理部 黨總支委員
王 平 女 北京軌道交通路網管理有限公司 高級項目經理
張玉榮 北京銀建投資公司 駕駛員
劉培山 北京新月聯合汽車有限公司 駕駛員
區縣、開發區
陳慧華 女 滿 碧艾爾時裝(北京)有限公司 董事長
安 雷 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北京站派出所 副所長
滿恆福 回 北京天元利生體育商廈 組長
宋永明 北京東興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項目技術主任
王克非 女 北京市隆福醫院耳鼻喉科 主任
王 翔 女 西城區人民法院 審判員
李詠梅 女 北京154中學 教師
侯秀琴 女 聚德華天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峨嵋酒家 經理
韓琤琤 女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主任
杜鳳超 北京市華遠集團公司投資部 經理
張 國 北京匯文中學 教研組長
王 佳 崇文區人民法院政治處 科員
李文山 北京市公安局崇文分局刑偵支隊 副支隊長
陳 艷 女 北京建遠投資經營有限公司 董事長
劉友家 宣武區環境衛生三隊 班長
張愛琴 女 宣武區陶然亭街道辦事處民政科 科長
馮金玉 女 宣武區婦幼保健院老年病房 主任
王 岩 宣武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二處 副處長
古燕琴 女 北京市育才學校 副校長
王華秀 女 海淀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二隊 工人
楊文靜 女 中關村街道辦事處 工會幹部
田 俊 北京市十一學校 教師
李小紅 女 北京甘家口大廈 樓層經理
王朝暉 女 海淀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 副主任
肖成民 北京啟明星辰信息安全技術有限公司 高級軟體工程師
王 廉 北京西門子西伯樂斯電子有限公司 工程師
顧延慶 北京市上地醫院 院長
姜廣新 中國天利航空科技實業公司 副總經理
劉廣明 海淀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 總經理
吳桂敏 女 朝陽區綠化局綠化二隊場館養護班 班長
黃振河 北京朝陽公園開發經營公司 職員
曹 晶 女 朝陽區新源西里小學 教師
楊衛東 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大屯派出所 副所長
黃 莉 女 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南社區居委會 黨委書記
張申瑞 朝陽區望京街道辦事處 科長
郭庶培 朝陽區十八里店鄉周庄村委會 黨總支書記
李 萍 女 北京朝陽劇場 黨支部書記
李 廣 女 朝陽區環境保護局環境信息監控中心 助理工程師
蘇均塘 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室 主任
張海雲 女 朝陽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獸醫師
陳愚飛 北京新福潤達絕緣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工藝主管
王永光 北京市垂楊柳醫院 主任醫師、教授
秦劍鋒 北京葉氏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總裁
鄧會恩 北京華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師
劉 宇 豐台區財政局 黨組書記、局長
亢建國 北京市豐房建築工程公司工程組 組長
宋耕福 京衛醫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
張忠林 北京慶洋汽車服務有限公司 業務經理
蔣炎富 女 北京十二中 教師
馮民波 北京三興汽車有限公司 工會主席
朱翔宇 豐台地方稅務局 副主任科員
馬福增 豐台區環衛中心盧溝橋環衛所 所長
羅 水 豐台區王佐鎮佃起中心村 黨總支書記
呂燕生 北京市豐台區園林局 工會主席
崔智剛 石景山區市政管委市政工程管理所 班組長
焦智華 石景山區中醫醫院針灸針刀科 主任
趙一名 石景山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局長
張起旺 北京燕華建築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設備製造負責人
隗東林 房山城建集團有限公司 工程師
楊永平 北京科泰興達高新技術有限公司 副總工程師
隗功軍 北京永生堂醫葯有限公司 負責人
李生連 門頭溝建委供暖服務中心 高級管道工
王春海 門頭溝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 主任
毛洪其 回 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 研修員
李迎新 女 滿 通州區人民法院 副庭長
李 崢 女 通州區檢察院偵查監督處 副處長
張福志 通州區地方稅務局後勤服務中心 副主任
鄭文會 女 通州區國稅局稽查局 副局長
劉曉峰 通州區次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主任
曹文明 通州區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局張灣所 所長
羅明光 通州區人事局 局長
劉國利 通州區張灣鎮 支部書記
李永生 昌平區教育委員會 主任、工委書記
齊 托 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刑偵支隊 科員
王德山 昌平區環境衛生管理處清潔隊 隊長
詹志遠 北京福田環保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班長
郭子學 北京蒙太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實驗室助理
郭笑宇 北京龍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董事兼總經理
王連發 北京平谷益康果品鹽業經銷中心 銷售組長
張寶軍 北京平谷區醫院中醫科 主任
於興三 懷柔區郵政局喇叭溝門所 投遞員
李 宏 懷柔區第一醫院外科 主任
張振興 懷柔區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局 副科長
楊萬悅 懷柔區綜合行政服務中心 主任
楊建榮 女 隆華廣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總經理
孫在久 北京江河幕牆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負責人
呂海江 北京鑫大禹水利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技術負責人
張傳海 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 教師
李大村 北京市順義區醫院 主任
梁 勇 順義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科員
李光俊 朝鮮 北京燕京啤酒集團公司裝備部 副部長
陳贏金 女 北京曲美傢具集團有限公司 車間主任
林 浩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管理部 部長
楊 雪 女 北京市大興房地產交易中心 副主任
劉景濟 北京天恆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黨委書記
於向東 北京市公安局大興分局 民警
劉愛軍 延慶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科長
孫貴柱 八達嶺特區辦事處 大隊長
孫洪波 北京張裕愛斐堡國際酒庄 主任
朱新國 北京匯源九龍溝綠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項目經理
牛俊岩 女 中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師
劉海龍 北京雲冶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機械師
和成安 今麥郎飲品(北京)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崔洪亮 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設備與工程中心 安裝項目經理
史永疊 女 北京三箭和眾鼎電子有限公司 組長
李 隆 北京艾科泰國際電子有限公司 工程師
機關事業
王擁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副院長
鄧 瑛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主任
凌金玉 北京市曲劇團 團長
馬國穎 女 北京電視台新聞中心要聞部 副科長
於華剛 回 中國書店、中國書店出版社 社長
孟昆玉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宣武交通支隊廣安門大隊 民警
陳 權 北京市公安局信息通信處 科長
白 峰 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 副主任
王建華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陶 煒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庭長助理
程輝建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前進監獄 政委
李國富 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萬地公司1003機台 機長
張之強 北京首都機場海關旅檢處 主任科員
市直機關
劉清珺 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 主任
金融系統
劉學娥 女 北京銀行郊區管理部 總經理
吳博峰 中國光大銀行北京新源支行 行長
張 勝 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副首席信息官兼
信息技術部總經理
司 偉 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總行營業部 總經理
王 軍 深圳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神華支行 行長
劉紅梅 女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支付結算處結算工具管理科 科長
王 娟 女 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東四支行營業部 經理
張 鑫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零售信貸管理部 高級經理
教育系統
郭慶旺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教授
張秀蘭 女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教授
李晉宏 北方工業大學 教授
陳靜勇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教授
高曉虹 女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教授
葛新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管學院 教授
劉芙蓉 女 北京教育考試院人事處 處長
劉業輝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副教授
張立辰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學科委員會 教授
張景秋 女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教授
國防系統
王金谷 北京青雲航空儀表有限公司 黨委書記、
副董事長
耿月波 北京北方紅旗機電有限公司分公司 總經理 工會貼心人服務隊
陳國新 北京市政路橋控股市政集團一公司 工會主席
朱逸民 北京林業大學消費合作社 負責人
朱永乾 北京京海紙製品有限責任公司 工會主席
張鳳梁 崇文環衛中心三隊 工人
劉建英 北京郵政汽車運輸局 駕駛員
劉瑞華 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轎車1廠 工會主席
張 弘 北京鐵路局豐台車輛段 工會主席 2013年,共有389人獲得首都勞動獎章,六成為一線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非公企業人員佔三成,其中還有3人為農民工。獲獎者中,企業負責人18名,佔5%;管理人員47名;縣處級領導幹部17名。女性135名,佔35%;少數民族24名,民主黨派人士7名;農民工3名。首都工人先鋒號推薦對象有137個,其中企業班組91個,佔66%;非公有制企業班組42個,佔31%。
C. 有沒有比較客觀描寫現代日本的書
政治 | 經濟 | 中日交流 | 科技 | 文化 | 社會 | 評論 | 中日論壇 | 圖片庫 | 日文版 日本頻道 >>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 >> 出版物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通過支持多種以及自身策劃的大量研究活動,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和技術信息,並面向社會出版相關書籍。出版書籍如下。今後我們還會更廣泛地公布基金活動所獲最新知識。
■《日本文化的歷史》 尾藤正英著/彭曦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
■近年,一些關於日本人的論調持續走熱。作者認為部分言論缺乏事實和歷史根據,為闡明日本文化的精髓及其歷史淵源而著此書。作者為揭示日本人的價值觀和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形態,主要著眼於宗教和思想的歷史變遷,描寫了日本社會固有的民族精神,並展現了充滿活力的日本社會如何在國家和社會組織存在方式的不斷變化中形成新時期的本國文化。作者視角獨特,結合近年來日本文化史的相關研究成果,對諸如「日本的雙系家庭與中國的父系家庭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等課題展開了獨特的探討。正如作者所述,長期以來,很多中國人和韓國人都認為日本社會缺乏獨有文化。隨著本書在中國翻譯出版,相信能夠加深人們對日本文化及日本人民族性的了解。
■《戰後漫畫50年史》 竹內長武著/李斌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
■日本的大眾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人氣頗高,據說不少人是在接觸了日本動漫以後才開始學習日語的。至今為止日本的漫畫作品大量湧入中國,但鮮見關於漫畫理論的譯介。本書以跟漫畫有關的各種事件為線索,回顧了日本戰後最普及的大眾文化---漫畫自誕生以來50年間走過的歷程。作為了解日本戰後漫畫發展狀況的入門書籍,相信會有助於改善目前「漫畫熱」與「漫畫歷史冷」之間的不平衡局面。
■《戰後日本大眾文化》 鵜飼正樹、永井良和、藤本憲一編/苑崇利、史兆紅、秦燕春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
■作者並非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探討「何為大眾文化」,而是著眼於「戰後」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闡述了該時期下日本社會的特點。針對戰後日本社會中普及面最廣的事物,作者試圖從文化角度進行解讀,並以此為切入點剖析「大眾文化」。本書大體分為「生活」、「家庭」、「身體」、「娛樂」四個部分,具體而言,就「學校午餐」、「冰箱」、「家庭餐廳」、「婚禮」、「宴會」、「兒童房間」、「黃金周」、「寵物」、「健康保險法」、「化妝」、「棒球」、「出境游」、「街頭表演」、「攝影」等十多種文化事物和現象進行了分析。提到大眾文化,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電視、漫畫、電影等事物,本書則通過關注與普通人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事物和現象,為我們揭示了大眾文化的真面目。這樣的視角對於中國的讀者而言可謂新鮮。僅以「學校午餐」為例,不僅能讓人了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了解日本當時的社會狀況,同時透過這一事物多少也能窺探日本文化的深層內涵。
■《日本地方自治》 礒崎初仁、金井利之、伊藤正次共著/張青松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
■本書是有著很深造詣的研究者們共同執筆撰寫的關於日本地方自治體的最新書籍。在內容上,從日本地方自治的制度構成到歷史、政策、管理應用、民主參與、近代改革等,覆蓋面廣、言簡意賅。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這本書是一條了解日本地方自治知識的快速通道,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書籍。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被稱之為是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地方制度的整頓及協商民主機制的完善依舊是亟待解決的一大課題。相信本書中文譯本的出版能夠對中國今後的地方制度的整頓及改革產生積極的作用。
■《富士山與日本人》 青弓社編集部編/周以量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
■眾所周知,富士山是日本引以為傲的象徵,但真正了解它的歷史及相關文化的人卻少之又少。本書會給您呈現一個完整的富士山,例如富士山圖像與日本人性格的分析、富士山畫作在美術史上的意義、近代日本教科書與富士山的關聯、富士山在登山史上的地位、富士山的宗教含義、有關富士山的文學描寫、外國人眼中的富士山等等。專家們各自不同的論述可為您展現一個完整的富士山全貌。通過對富士山整體的把握,讀者不僅能夠獲取日本文化方面的相關知識,還能夠挖掘出隱藏在日本文化深處的奧秘。
■《手機小說的秘密》 速水健朗著/汪平、陳樂兵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
■我們尚且不談日本的「不良男女」是否能夠被稱之為是一種文化,但手機小說可以算是一種對由手機形成的人際關系進行描寫的小說。本書以敏銳的視點准確捕捉手機小說誕生的背景,成功展現了當代青少年生動而真實的生活現狀。同時,書中關於地域社區的分析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當代日本年輕人文化及生活現狀的獨特視點。
當今時代,中國的年輕人同樣熱衷於手機、MSN、博客等網路文化。這些雖然屬於文化中的一種,但相對於「主流文化」而言,這些則被稱之為「非主流文化」 (alternative culture)或「反文化」 (counterculture)。孰好孰壞,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如何去對待新時代出現的這些新型文化,是當今社會的重大課題之一。
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可以對由社會構造的變化及手機小說產生的背景相結合而產生的當代「不良」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國的讀者也可以此書為契機,重新正確認識中國的「不良」文化。這是一本能夠從全球化視點拓展到文化論研究、能夠為大家提供機會,以及探討共同構築多文化共存社會的不可多得的好書。
■《日本經濟史 1600-2000》 浜野潔、井奧成彥、中村宗悅、岸田真、永江雅和、牛島利明著/彭曦、劉妹含、韓秋燕、唐帥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
■《日本經濟史1600-2000》一書著眼日本近代經濟遺產對近代工業化所發揮的作用,以歷史比較性的觀點,敘述了1600年關原合戰至2000年間的日本經濟史。長達4百年的時間跨度可能會使讀者認為本書是一部規模宏大的著書,其實,由於江戶時代資料的匱乏做不到對這段歷史中的經濟發展進行詳細論述,內容傾向乾脆簡練,所以對希望概括地了解日本經濟進程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本非常適合的教科書。
目前,本書已被選為日本圖書館協會的既定圖書,並被慶應義塾大學、關西大學等日本各地名牌大學用作最新教科書。
即使中國讀者沒有日本經濟史相關知識背景,通過本書的中文版也可達到同樣的理解效果。且書中對日本戰後經濟結構作了詳細介紹,對有興趣了解日本經濟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會是一部趣味性、可讀性並重的讀物。同時將其推薦給中國的大學做為教科書使用。
■《日本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 加藤周一著/彭曦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
■作者加藤周一生於1919年,2008年12月逝世,是戰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評論家之一。本書是加藤周一先生一生探究日本思想史的集大成之作,封面的介紹中寫道:「作者以時間和空間為主軸線,對『何謂日本文化的特質』這個大命題進行探究。作者在書中列舉豐富的文學•繪畫•建築作品來進行縱向、橫向的比較和對照,以詮釋貫穿於日本文化中獨特的時間•空間概念,並將日本人的時間•空間意識總結為「現在」和「這里」。本書文筆鋒利,內容涉及日本的宗教觀和自他意識,是作者探索日本文化的本質及其可能性•界限的最新作品。」
加藤周一對日本文學史的研究、及提出的日本文化雜種論等觀點在中國享有廣泛知名度。2008年,他的作品《何謂日本人》(講談社出版)的中文版(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中國引起了巨大反響。《日本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中文版,對中國讀者了解日本人的思考行為方式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超越國境的歷史認知—來自日本學者和海外中國學者的觀點》 劉傑 三谷博 楊大慶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年
■本書介紹了2001年—2005年年召開的題為「日中青年歷史研究者會議」的會議討論成果。
■《公益項目的評價 Public Benefit Project Evaluation》 鄧國勝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
■這套書介紹了2001年—2003年實施的名為「中國公益事業評價體系的構成」的工作成果。
■《日本與東亞經濟的合作》 高僧傑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年
■本書介紹了2000年召開的題為「21世紀日本青年研究者研討會」的成果。
■《當代日本社會的思潮》 蔣立峰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1年
■本書介紹了2000年召開的「21世紀日本青年研究者研討會」的成果。
■《對非盈利組織機構的評價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鄧國勝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
■本書介紹了2001年—2003年實施的「中國公益事業評價體系的構成」活動成果。
■《中國NPO 社會改革之門現已打開》 王名、李妍焱、岡室美惠子 第一書林 2001年
■本書介紹了2001年-2003年「構築中國公益事業評價系統」活動的成果。
■通過完備中國非營利部門的組織活動的評價基準,以非營利部門的發展為目標進行的「構築中國公益事業評價系統」取得了相應成果。此書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合作出版。它清楚地向日本國民展示了他們所不知道的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實際狀況。
■《果樹栽培新技術》永田榮一編著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1年
■此系列圖書介紹了1995-1999年「中國農村領導人養成」的活動成果。
■《50項先進實用農業技術》馮渝生等編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0年
■此系列圖書介紹了1995-1999年「中國農村領導人養成」的活動成果。
■《山羊養殖技術》李雲龍 編著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0年
■此系列圖書介紹了1995-1999年「中國農村領導人養成」的活動成果。
■《食用菌栽培技術》張渭 編著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0年
■此系列圖書介紹了1995-1999年「中國農村領導人養成」的活動成果。
■《種族中國:他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游仲勛編著 東京:日本時報有限公司 2000
■本書介紹了1993-1994年「中國華僑動向調查」的活動成果。
■《21世紀華人華僑 啟動世界的經濟力量》游仲勛編著 日本時報 2001年
■本書介紹了1994-1994年「中國華僑動向調查」(061、076)的研究成果。
■《21世紀的日本-政治外交發展趨勢》蔣立峰 主編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0年
■本書介紹了1999年「21世紀年輕的日本研究人員論壇」的活動成果。
■《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林紅 主編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9年
■本書介紹了「21世紀都市生活環境綜合開發研討會」的活動成果。
■《四個半世紀的中日交流》 天兒慧、園田茂人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96年
■本書介紹了1995-1996年「中日交流實況調查」(103、116)的活動成果。
■1998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6年,同時也是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周年。因此我們出版了《四個半世紀的中日交流》一書。5位研究人員(天兒慧、園田茂人、岡崎雄兒、張記淳、趙宏偉)分別從政治、經濟、人員流動、彼此印象、國民交流等視角展開了頗有遠見的討論。
■《中日交流團體名鑒 1995年》笹川和平財團中日友好基金 東方書店 1996年
■本書介紹了1995-1996年「中日交流實況調查」(103、116)的活動成果。
■中日交流日趨頻繁,我們著眼於越來越多的團體和組織活動,希望闡明其活動實況。因此針對公益性較強的中日交流活動團體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書介紹了此項調查結果。其中刊登了日本國參與中日交流的友好團體、自治體、政府機關、企業、大眾傳媒等約900家單位。
■《中日兩國的互相認識》 蔣立峰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年
■本書介紹了在2000年召開的題為「21世紀日本青年研究者研討會」的成果。
■《21世紀的中日關系的發展構想》 蔣立峰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4年
■本書內容是源於在2000年召開的題為「21世紀日本青年研究者研討會」的會議討論成果。
■由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合作連續5年召開了日中青年研究者系列研討會。系列研討會的議題分別是:1999年以「日本的政治外交」為題、2000年以「日本的社會思潮」為題、2001年以「日本和東南亞區域的經濟合作」為題、2002年以「中國人的日本觀和日本人的中國觀」。還有,2003年時該系列工作的最後一年,與2003年12月20日—21日在北京的和平賓館召開了題為「從全球出發考慮中日關系(21世紀的中日關系的發展構想)」的研討會。出席此次會議的有來自日本方面的11位青年研究者和中國方面的23位青年研究者,兩國青年研究者熱情的交換了各自論文思想。本書將會以上發表的論文進行整理歸納為論文集,收錄了34篇以直面日中政治經濟領域為中心思想的論文。
圖片更多2010年度項目更多笹川日中友好基金與人民大學共同舉辦應急管理幹部高級研修班
日中校級軍官互訪交流(2010年度)
2010年度地方大學日語學習者赴日研修名單公布
第10次自衛隊校級軍官訪華交流活動9日啟動
關於基金會更多基金會簡介
基金會運營委員
基金會活動指針
如何申請項目資助
基金室工作人員
業務咨詢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email protected] 新聞線索:[email protected]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備05059934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