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諾貝爾基金會是怎樣評選獲獎者的
先由發獎單位給那些有能力按諾貝爾獎金章程提出9選人的研究單位發出請柬,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為例,發出約650封信,分別寄給以下人員:瑞典皇家科學院成員、物理和化學獎的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前物理獎和化學獎獲得者、瑞典8所大學以及科學院選出的40~50個大學和研究所的物理學或化學教授,以及外國的研究院和大型研究所的其他科學家,由他們提出9選人。評選的基礎是3業能力和國際名望。諾貝爾獎金不接受自1推薦。9選人的提名必須在授獎年的2月1日以書面形式通知有關的委員會。從2月1日起,6個諾貝爾獎金評定委員會根據提名開始評選工作。在9月到10月初這段時間里,委員會將推薦書提交有關授獎機構。授獎單位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後決定。各個階段的評議和表決均秘密進行。獎金只發給個人,但和平獎可以發給機構。獎金一經評定,即不因有反對意見而被推翻。獎金頒發機構與國家無關。
Ⅱ 諾貝爾基金會每年頒發一次「諾貝爾獎金」的規則是什麼
從1901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每年頒發一次「諾貝爾獎金」。為了紀念諾貝爾,頒發獎金定在他去世的日子即12月10日進行。受獎人不分國籍;獎金可以發給一個人,也可以由兩三個人分得。
Ⅲ 從3100萬到42億,諾貝爾基金是怎麼做到的
從3100萬到42億,諾貝爾基金是怎麼做到的
2017年9月,瑞典的諾貝爾基金會宣布,將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獎金提高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82萬元),向獲獎者給予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元),,看到如此豐厚的獎勵,瞬間就有當科學家的沖動!
諾貝爾獎成立於1900年,至今已經發了100多年,每年每項獎金都在100萬美元左右。如此粗略計算一下諾貝爾獎至少發了幾億美元了,然後諾貝爾獎成立之初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為什麼現在錢不但沒花完,錢還越來越多呢?(2016年諾貝爾基金會資產高達42億)
從3100萬到幾十億,諾貝爾基金是怎麼做到的?
諾貝爾基金會將基金分作兩部分,大的部分用作「獎金基金」(約2800萬克朗);剩下的部分,用來設立「建築物基金」和「組織基金」,分別用來支付行政大樓和每年舉行授獎儀式使用的大廳租金,以及五個諾貝爾學會的組織費用。
諾貝爾基金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如何讓錢生錢,這樣才能保證諾貝爾獎的金額。
不過由於諾貝爾在金融領域相當保守,遺囑規定基金只能投資「安全證券」,如銀行存款和債券,導致產生的利息都跑不贏通脹。再加上戰爭、政府加稅等因素,基金會的錢越來越少,諾貝爾獎的獎金在1923年一度縮水至114935克朗。
而重大轉折點出現在1953年,當年免除稅等利好,基金會還被允許投資股市和不動產領域,投資策略從保守轉向積極。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時間,伴隨全球股市快速增長、樓市不斷升值,基金會資產也隨之暴增,到2016年已經達到42億克朗。其中,基金會的錢主要投資股票(50%)、固定收益資產(17%)以及另類資產(33%,如不動產、對沖基金)。
Ⅳ 當時諾貝爾其人捐了多少錢做諾貝爾獎基金基金會是怎麼管理應些錢的會不會全部發光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工業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當時合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基金放於低風險的投資,以其每年的利潤和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經濟學獎六項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組織。
主要基金的增長,是通過每年將它在當年所獲凈收入的十分之一作為附加資金,通過無法分配的獎金的利息,以及通過把這些無法分配的獎金的全部或部分(不低於三分之一),交付主要基金作為資本而取得的。每年將主要基金得到的凈收入,扣除前面所提到的十分之一,然後平均分成五份,交給各獎金頒發機構使用。各獎金頒發機構,都將自己攤到的那份金額的四分之一,留下作為與獎金頒發有關事宜的費用,其餘部份則交給各自的諾貝爾學會,每份金額的四分之三,構成獎金的款項。
除了組織基金之外,頒發各項獎金的部門還有由它們支配的「特別基金」和儲蓄基金」,作為規定范圍之內某些特殊目的的費用。
一切基金和其它財產,均屬諾貝爾基金會所有,並由它來進行管理。
總而言之,主要基金的收入,在減去百分之三十二點五(即百分之十的附加資本,加上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中的百分之二十五,作為各獎金部門的經費),然後將它分成五個等份,就是每年頒發的諾貝爾獎金的金額。一九○一年第一次頒發的獎金,每份金額為十五萬零八百克朗。現在的獎金,在票面上要高出百分之七十左右,當然在實際價值上,卻要比這個數字低得多。從一九四六年起,基金會的財產和由此而來的收入,除地方不動產稅外,其它稅款均被免除。在這之前,總共交出的稅款達一千三百五十萬瑞典克朗。據了解,獎金獲得者的所在國家,或者在法律上,或者在事實上,也對這種獎金免收所得稅。
Ⅳ 諾貝爾基金會是怎麼成立的
1848年11月27日,傑出的發明家、企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立下遺囑,用他的全部遺產設立全球性的獎金,獎勵那些在物理學、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和平五個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
為實現諾貝爾的遺囑,1900年6月成立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之際,在瑞典庄嚴地舉行了第一屆諾貝爾獎授獎儀式。諾貝爾基金會是基金的所有者和實際管理者,並參與管理獎金的頒發,但不參與獎金的評定和審議,獎金的審議完全由4個研究機構負責。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所提及的頒發獎金的機構是: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物理獎和化學獎;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文學院頒發文學獎;挪威議會任命的挪威獎金評定委員會負責頒發和平獎。每項頒贈包括一枚金質獎章、一張獎狀和一筆獎金;獎金數目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其范圍從31000美元到72000美元不等。1968年,瑞典銀行增設一項經濟科學獎金,1969年第一次頒發。評選獲獎者的工作由上述4個頒獎機構在上一年的初秋開始。具體做法是先由發獎單位給那些有能力按諾貝爾獎金章程提出候選人的研究單位發出請柬,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為例,發出約650封信,分別寄給以下人員:瑞典皇家科學院成員、物理和化學獎的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前物理獎和化學獎獲得者、瑞典8所大學以及科學院選出的40~50個大學和研究所的物理學或化學教授,以及外國的研究院和大型研究所的其他科學家,由他們提出候選人。評選的基礎是專業能力和國際名望。諾貝爾獎金不接受自我推薦。候選人的提名必須在授獎年的2月1日以書面形式通知有關的委員會。從2月1日起,6個諾貝爾獎金評定委員會根據提名開始評選工作。在9月到10月初這段時間里,委員會將推薦書提交有關授獎機構。授獎單位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後決定。各個階段的評議和表決均秘密進行。獎金只發給個人,但和平獎可以發給機構。獎金一經評定,即不因有反對意見而被推翻。獎金頒發機構與國家無關。
諾貝爾獎金對所有的人開放,不論其國籍、種族、宗教信仰或意識形態。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經濟學的授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而和平獎的授獎儀式則在奧斯陸舉行,時間約在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獲獎者通常要親自去接受獎金。對於科學獎和醫學獎,多年來已證明很少引起爭論;而對於文學獎和和平獎,因其本身性質所關,最易導致意見分歧。和平獎金經常被保留。
1901年12月10日下午4時,庄嚴隆重的諾貝爾獎金首次頒發儀式在瑞典王國首都宏偉豪華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里舉行。無數的鮮花布置在主席台和大廳兩側。大廳里座無虛席,2000多名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迎接這一年一度表彰在科學事業上成績卓著的科學家的科學盛典。
4時30分,獲獎者在諾貝爾基金會成員陪同下,步入音樂廳中受獎席位。在隆重的儀式上,基金會主席用瑞典語簡明扼要地介紹得獎人的貢獻。接著,獲獎者登上講壇發表演講,然後在歡呼聲中走下講壇接受由瑞典國王頒發的諾貝爾榮譽獎狀和諾貝爾金質獎章。大廳外面,大學生們組成歡迎的隊伍,揮動彩旗,等待親眼目睹這些傑出科學家們的面容。頒獎之日,整個斯德哥爾摩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在頒獎儀式後,專為獲獎者舉行盛大宴會。大廳里華燈齊放。出席慶典的有瑞典國王、王後和皇室成員以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最後,賓客們翩翩起舞,慶典達到高潮。
諾貝爾獎金的設立,在20世紀科學史上,甚至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偉大業績。它對於科學事業的發展和對於人類的和平與進步,起了有益的作用。它激勵著人們不斷攀登科學高峰。
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伊曼紐爾是一位技藝出眾的建築家。母親是以發現淋巴管(約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O?魯德貝克的後裔。
1842年,諾貝爾的母親帶領諾貝爾兄弟三人離開斯德哥爾摩去俄國的聖彼得堡,同在那裡開辦火葯工廠的伊曼紐爾團聚。諾貝爾當時在三個兄弟中排行最小,但在家庭教師的教育下,16歲便成為有能力的化學家,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語言。
1850年,父親派諾貝爾去巴黎學習化學,一年後又去美國在船舶設計家艾里克遜指導下學習4年。在美國,他學會了有關機械製造的技術,掌握了物質燃燒後產生熱、瓦斯膨脹可以變成力等科學知識。從美國返回聖彼得堡後,諾貝爾在他父親的工廠里工作。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俄國軍方訂貨大增,促使諾貝爾工廠借貸擴建工廠以滿足生產。但在戰爭的第二個年頭,英法聯軍攻佔塞瓦斯托波爾時,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布投降。戰爭停息了,再也沒有訂購武器的人來了,諾貝爾工廠遭到打擊。在戰爭中用借債不斷擴建的工廠設備,都閑置無用了。1859年,諾貝爾一家開辦的工廠破產,父母帶著在俄國出生的小弟弟返回瑞典,諾貝爾兄弟3人留在俄國生活,不久,父親在瑞典研製成鹽酸火葯,召阿爾弗雷德回去助一臂之力。
1863年夏,30歲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第二次重返斯德哥爾摩,投身於他父親進行的將硝化甘油加入黑色火葯的新火葯發明中去。但是,他卻對爸爸的發明置若罔聞,獨自搞起在俄國著手做的研究工作。他研究的是先產生小爆炸,然後利用小爆炸引起大爆炸效應。經過50多次試驗,1863年10月,他終於發明了硝化甘油的炸彈的引爆裝置:雷管。礦山使用火葯,便從此開始了。
阿爾弗雷德和父親又積極籌建起工廠來。生意很興隆,連瑞典政府也來登門訂貨。但是,在1864年,當這種炸葯投產不久時,工廠發生爆炸,爾弗雷德的弟弟被炸死。瑞典政府遂下令禁止重建這座工廠。可是,諾貝爾仍堅定不移,繼續從事這項危險的實驗。他把實驗搬到一隻駁船上。他一干就是4年多,做了400多次試驗,還是不能馴服硝化甘油這匹烈馬。有一天,他把雷管點著後,瞪著兩眼看著。突然巨響震天,煙霧彌漫,人們失聲喊了起來:「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完了!」過了一會兒,從硝煙中沖出一個渾身烏黑、鮮血淋淋的人,他發狂地跳著,喊道:「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原來,諾貝爾並沒有死。
1867年,諾貝爾發明的烈性炸葯——三硝基甘油和硅藻土的混合物,取得了專利權,並且馬上應用到開礦和築路上去,大大減輕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工效威信提高。後來,用這種炸葯炸穿了阿爾卑斯山,提前好幾年築通了9英里長的隧道,節省費用500多萬元。
安全烈性炸葯的發明,使諾貝爾的工廠迅速發展,分布到許多國家。但他並不滿足,繼續努力,於1875年又發明了「無煙火葯」。此外,他還在化學方面作出了許多發明,光是在英國就獲得120多項專利。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發明的火葯,雖然對和平生產有貢獻,但也被用於戰爭,使許多人喪失了生命。
「我抱著和平的夢想,幾次發明火葯。可是,它卻成了互相廝殺的武器。發明威力強大的武器用以消除戰爭,我這種見解究竟對不對?」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困惑了。這時,他結識了《放下武器吧》這本小說的作者茲特娜夫人。在她的這部小說中,充分表現出她那祈求和平的心願。
1892年8月,在瑞士伯爾尼召開的世界和平會議上,茲特娜夫人在會上大聲疾呼:「消滅戰爭,保衛世界和平!」會後,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意味深長地說:「看來,我的想法錯了。對防止戰爭起作用的不是威力強大的武器,而是象你那樣,向人們訴說戰爭的可怕,引導他們不發動戰爭,這樣,才能有利於和平。」
從這時起,他就想到諾貝爾獎金的事情了。後來,他給茲特娜夫人寫了這樣的信;「我想拿出一部分財產,設立一項獎金。這項獎金,在歐洲,授予那些為了實現和平的理想而做出最大貢獻的人。」1894年,61歲的阿爾弗雷德在拯救瑞典的寶爾佛斯鋼鐵公司以後,嘆息道:「我老了。的確已經疲憊不堪了!」他又說道:「我想過平靜的生活!」
1895年,在他埋頭研究混合無煙火葯而被竊取研究成果,經起訴失敗時,他由於氣憤已極,身體逐漸不支,心臟病不斷發作起來。
「我的生命不長了。是啊,寫份遺囑留下吧!」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想
「我在各國設立了諾貝爾炸葯公司,賺了許多錢。我必須答謝奉還。」這時,阿爾弗雷德想到了在戰爭中使用的,他所製造的炸葯,心象針扎般的疼痛。
「由於炸葯,死了許多人。我得補償!」阿爾弗雷德下定決心:留下一份有益於人類幸福與和平的遺囑!
1845年11月27日,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寫下了這樣一份著名的遺囑:
「我獻出我的全部財產,用它的利息設立5項獎金:
一、物理學獎;二、化學獎。這兩項由瑞典科學院選定。
三、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加羅林研究所選定。
四、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學士院選定。
五、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任5名委員選定。
上述各獎,希望授予最適當的人,國別不限。」
1896年12月10日,阿爾弗雷德在他的桑里莫家裡逝世,享年63歲。祈求世界和平的阿爾弗雷德的靈魂,化成了諾貝爾獎,放射著燦爛的光輝。
Ⅵ 除了諾貝爾死後遺產成立的基金會,那麼諾貝爾獎資金來源還有哪些
按照諾貝爾當初的意願,較為理想的諾貝爾獎金額,應能保證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繼續他的研究
諾貝爾獎資金來源還有瑞典銀行捐贈,還有基金會利潤等。
諾貝爾獎金現在共有6種,其中自然科學方面的有3種:物理學、化學、醫學或生理學。另外3種為文學、和平事業、經濟學。
諾貝爾獎金的頒發注重重大的科學成就,必須經歷時間的考驗,證明這些科學家的工作成果確實對科學、對生產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堅持這一條,就保證了發獎對象基本上選得准確,保證了得獎的科學成果的高水平。另外頒獎委員會還注意獎勵開創性的基本研究、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工具方面的創造性研究。
Ⅶ 諾貝爾基金會是怎麼掙錢的
諾貝爾的遺囑上說,把他的遺產捐出存進銀行,把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對社會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人,所以也可以說諾貝爾獎金就是諾貝爾龐大遺產的利息
Ⅷ 諾貝爾捐了3100萬,119年卻發了12.4億,諾貝爾獎是怎樣做到的
每年必刷屏的諾貝爾獎,已經告一段落,這里頭的話題很多。譬如獎項花落誰家,譬如豐厚的獎金等等。這里頭,有一個話題非常惹人關注,那就是諾貝爾生前,只是捐出了3100萬瑞典克朗,結果這筆錢越發越多,有發不完的趨勢。
由於正確的投資策略,諾貝爾獎的資產在不斷的增長,到2001年諾貝爾獎設立100周年時,諾貝爾獎的資產高達46.3億瑞典克朗。也是這一年,諾貝爾獎的獎金首次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相信未來,諾貝爾獎的獎金會繼續攀升。
說白了,諾貝爾獎高額獎金發不完的秘密就是採用穩健的投資策略進行投資,讓資產不斷的增長,而且增長的速度超過獎金額度。這就是諾貝爾獎生生不息發不完的原因。諾貝爾獎的這一套投資方法和理念,無疑是值得我們去學習。
Ⅸ 諾貝爾獎頒發原則是什麼啊
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葯的研究,因發明硝化甘油引爆劑、硝化甘油固體炸葯和膠狀炸葯等,被譽為「炸葯大王」。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聖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瑞典議會通過了《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 諾貝爾遺囑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為紀念諾貝爾,出資增設了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該獎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個獎項同時頒發。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全世界為保護環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這項被稱為綠色諾貝爾獎的「聯合國——地球是一體」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由「地球是一體」協會在聯合國的贊助下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其中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20世紀60年代約為7.5萬美元,80年代約為22萬美元,90年代達到100萬美元左右。2001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5萬美元)。2005年每項貝爾獎獎金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美元)。 諾貝爾遺產到底有多少錢
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朴,每年出席的人數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晚禮服,儀式中所用的鮮花從世界各地空運而來,以表示對知識的尊重。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但也有人指出,諾貝爾獎特別是和平獎在評選過程中有時仍受政治等因素影響。
諾貝爾獎評選的全過程都是保密的,而且沒有復議。在發表最後結果時,也只有獲獎人的姓名和簡要理由。有關評選的記錄和候選人材料等,50年內都不得向外界公開。即使過了這一時限,也僅供研究諾貝爾獎的專業人員查閱。諾貝爾獎各頒獎機構都極為強調其嚴格的獨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對評選結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響。 諾貝爾獎的紕漏
2003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音樂廳內,物理學獎得主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左)接受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頒獎。新華社/法新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1968年又增設了經濟學獎,獎金由瑞典中央銀行提供,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負責評定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首建於1786年,是以維護和發展瑞典文學和文字為宗旨的國家學院。18名終身院士組成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每年10月的一個星期四公開宣布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根據古老的傳統,退出文學院的院士名額將不添加,只有在現任院士去世後才增添新的院士。2005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在當日出版的《瑞典日報》上撰文宣布退出瑞典文學院,原因是他對文學獎評委會2004年評選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滿。
諾貝爾獎的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這個委員會三年一屆。其評選過程和原則為:
——評選過程的第一步是推薦候選人。推薦者必須有一定資格,他們必須是:前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某些國際性會議和組織的成員(和平獎)、各國議會議員和內閣成員(和平獎)。任何人都不能推薦自己為獲獎者。瑞典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推薦候選人工作在每年2月1日前結束,9月份左右推薦人把推薦報告遞交有關評選機構。評選委員會在對候選人的成就進行討論後,於10月中旬公布評選結果。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對候選人的評審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
2004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到9月份時,各領域的獲獎人已基本內定,然後由評委會召開大會正式決定。
——10月的第二個星期里,選出本年度諾貝爾獎獲得者。選舉結果揭曉,立即通知獲獎者。
——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分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和平獎)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在瑞典,由國王為獲獎者授獎。
瑞典諾貝爾基金會宣布,2006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10月第一周和第二周舉行,各獎項的獎金均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