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哲學的相關著作
《印度哲學史》
1989 年,黃心川的著作《印度哲學史》和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 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印度哲學史》內容涵蓋了印度哲學的所有部分,包括正統派(吠檀多 、數論、彌曼差、瑜伽、正理論、勝論等六派) 和非正統派(佛教 、耆那教、順世論和外道六師等) 。作者從印度最古的吠陀文獻開始,對各個流派的起源 、 文獻和人物的師承關系 、不同發展階段的思想理論及其社會歷史背景都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該書還有 一個特點是,作者比較充分地利用漢譯佛經中印度哲學史料進行研究,例如該書將中國現存的漢譯《金七十論》(陳真諦譯,約 54 8 ~ 596 年)與印度數論派的祖師自在黑的《數論頌》(約 3 、 4 世紀) 進行比較研究,同時還與其他數論著作及注釋做了文獻學上的比較。另外,在關於勝論一節中,作者同樣將漢譯《勝宗十句義論》(印度慧月著 、唐玄奘 648 年譯 )中的十個哲學范疇與《勝論經》(迦那陀於公元一 、二世紀造) 的六個范疇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書後附有印度哲學史年表和梵漢譯名對照表。可以說,這既是一本重要的學術研究著作,也可以作為大學教學用書。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是《印度哲學史》的續編,它所涵蓋的歷史時期從 19 世紀初到 20 世紀中葉,是國內關於印度近現代哲學研究的代表作。作者在書中又將這一時期具體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啟蒙運動時期( 19 世紀初至下半葉);民族主義運動興起時期(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民族和民主運動發展時期( 20 世紀上葉至 1947 年)。作者對每一時期出現的主要哲學家和思潮進行了論述,內容涉及印度教哲學,印度的伊斯蘭教、錫克教,以及印度的其他宗教哲學。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哲學思想特點是:以復興印度古代文化為口號,繼承傳統的吠檀多思想或伊斯蘭思想,同時吸收西歐的哲學和科學思想,形成了一種服務於民族民主運動的思想體系。
《印度哲學通史》
2014年,黃心川又重新出版了內容更為豐富的《印度哲學通史》(上、下冊)。
《印度哲學》
1993 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姚衛群的《印度哲學》。作為高校教學用書,該書立足於國際印度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采 用一種新的方法對印度哲學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敘述。作者將各派別的學派史單獨列為一篇,然後將各派共同的理論觀點合到一起展開論述。例如,在「概論篇」中,以各種學說作為引導,有「轉變說」、「積聚說」、「因果觀」、「我論」、「解脫論」等多篇,每一篇中各派觀點都被列入其中進行分析比較研究。
巫白慧的《印度哲學》
本書 於 2000 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這同樣 是一部重要的學術研究性著作。全書共分四部分:( 1 )吠陀贊歌研究;( 2 )奧義書哲學思想研究;( 3 )印度佛教研究;( 4 )正理論邏輯研究。作者對印度哲學進行了總體考察,認為在印度的正統和非正統派哲學的發展過程中,貫穿和支配這兩大體系的有兩個基本的哲學觀點:一是「常見」,一是「斷見」(佛教的稱謂)。正統六派哲學沿著「常見」的思路發展,因為它們的哲學目的在於肯定存在著的一個永恆的精神實在;非正統派的耆那教哲學、佛教哲學、順世論,以及外道六師哲學等則沿著「斷見」的思路發展,否定永恆的精神實體的存在。這一觀點也是貫穿於作者整個研究過程中的指導思想。
《印度哲學通史》目錄,2014年,大象出版社
上編
印度古代哲學
第一章 導言
一、印度概說
二、印度哲學史概觀
(一)古代哲學
(二)中世紀哲學
三、印度哲學的基本特徵
四、研究印度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和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二)當前印度哲學史研究中的主要傾向
五、印度哲學與中國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學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時代
二、名稱和內容
三、多神論與一神論
四、哲學思想萌芽
五、社會倫理思想
第三章 奧義書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時代
二、名稱
三、唯心主義哲學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輪回解脫
四、素樸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五、對立的時空觀
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個陣營、兩條路線的斗爭
———鄔達羅迦與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門思潮
一、沙門思潮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
三、「六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富蘭那·迦葉的道德否定論
(二)阿耆多的唯物論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說
(四)拘舍羅的命定論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論
(六)尼乾子的多元實在論
四、對「六師」的評價
五、「六師」在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 順世派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基本特徵
(二)自然觀
(三)認識論
(四)社會倫理思想
三、順世論的歷史發展線索
四、在中國的影響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歷史發展線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後期的生活派
三、哲學和社會倫理思想
(一)命定論
(二)原子論
(三)宇宙觀
(四)認識論
四、余論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思想
(一)非一端論
(二)世界觀
(三)認識論
三、宗教和社會思想
四、耆那教的歷史發展線索及其影響
第八章 佛教哲學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時代
(二)佛教的結集
(三)統一佛教的派別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爭論的主要問題
四、大乘佛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興起時期的經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別———中觀派與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派別和經典
(三)哲學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數論派的哲學
一、婆羅門教系統諸派哲學形成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
與派別斗爭情況
二、數論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數論的起源和發展
三、古典數論的二元論學說
(一)世界觀
(二)認識論
(三)社會倫理學說
(四)古典數論的社會作用
四、簡短的結論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後期瑜伽
三、瑜伽與佛教的關系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四、對瑜伽的幾點評價
第十一章 勝論派的哲學
一、名稱、經典和主要思想家
二、勝論的起源與發展
(一)早期勝論
(二)古典勝論
(三)後期勝論
三、古典勝論的世界觀
(一)原子論
(二)范疇論(句義論)
(三)因中無果論
(四)簡單的結論
四、認識論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勝論在中國的影響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與演變
二、十六諦義論
三、認識論
(一)認識的定義和分類
(二)知覺
(三)推理
(四)類比
(五)證言
(六)真理的標准
四、自然觀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正理論的近代影響
第十三章 彌曼差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
二、彌曼差的起源和發展
三、認識論
四、世界觀
(一)范疇論
(二)「無前」與無神論
(三)言語不滅論
五、彌曼差的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的斗爭
六、社會倫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吠檀多哲學的主要派別及其分野
(一)《梵經》的哲學思想
(二)喬荼波陀的不二論
(三)商羯羅的不二論
(四)羅摩奴闍的制限不二論
(五)摩陀婆的二元論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論
(七)筏羅婆的純粹不二論
三、吠檀多的現代影響
下編
印度近現代哲學
序
第十五章羅姆·摩罕·羅易與梵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啟蒙運動的社會經濟背錄
二、印度封建制度瓦解時期的思想斗爭情況
三、羅姆·摩罕·羅易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德本特拉那特·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五、阿·俱·達德及伊·錢·維迪耶薩伽羅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六、凱沙布·錢陀羅·孫的「新天道」
第十六章亨利·狄洛吉奧與青年孟加拉派的理論活動
一、青年孟加拉派
二、狄洛吉奧的著作和思想
三、青年孟加拉派的影響
第十七章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與聖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聖社的影響
第十八章 羅摩克里希那和辨喜的哲學及社會思想
一、羅摩克里希那的宗教、哲學思想
(一)生平
(二)「人類宗教」
(三)「行動的吠檀多」
二、辨喜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辨喜的影響
三、印度近代啟蒙思想的特點
第十九章 納奧羅吉和羅納德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達達巴伊·納奧羅吉的社會政治理論
(一)生平和著作
(二)論帝國主義
(三)「經濟涸漏」
(四)論印度自治
(五)論社會改革
三、羅納德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理性的有神論」
(三)雙重真理觀
(四)社會改革的目標和方法
(五)論經濟改革
(六)論「自由主義和穩健」
第二十章 提拉克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政治思想
四、社會改革思想
第二十一章 奧羅賓多·高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哲學思想
(一)整體吠檀多不二論
(二)梵、物質和精神
(三)世界「進化論」
(四)「兩個否定」
(五)「雙重真理」的認識論
三、社會政治理論
(一)論人、家庭、社會和國家
(二)社會史觀
(三)「絕對的自治」
(四)論理想社會
第二十二章 甘地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
二、生平、著作
三、宗教、哲學思想
(一)真理觀
(二)非暴力原則
(三)宗教和道德思想
四、社會政治理論
(一)「不合作主義」
(二)「變心說」和「託管說」
(三)「共同繁榮」的社會全義
五、經濟思想
六、甘地哲學和社會思想淵源
七、甘地與中國
第二十三章 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哲學思想
(一)哲學的特徵
(二)論神、世界和個體靈魂
(三)論世界的運動和規律
(四)論人
(五)認識論
三、美學思想
(一)美感的來源
(二)論真、善、美
(三)藝術的任務
(四)藝術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四、哲學思想的淵源
五、社會政治理論
(一)論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
(二)論未來社會
(三)論民族主義
(四)論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
(五)論東西方文化的關系
六、泰戈爾與中國
第二十四章 印度伊斯蘭哲學思想的興起
一、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
二、伊斯蘭哲學的興起和主要哲學家
三、阿克巴爾的「神聖的信仰」和達拉·希庫的「思辨的融合主義」
四、希爾信德的制限一元論
五、沙·瓦利烏拉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時代和生平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六、賽義德·阿赫美德·沙希德與宛哈比運動
第二十五章 印度伊斯蘭哲學思想的發展
一、近代伊斯蘭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二、賽義德·阿赫默德·汗與阿里加運動
(一)生平、著作
(二)哲學、宗教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三、伊克巴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時代背景和伊克巴爾生平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附編
印度近代哲學家辨喜研究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和著作
三、宗教、哲學思想
四、社會、政治理論
五、論中國
六、辨喜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作用
附錄一 羅摩克里希那的生平、哲學和社會思想
附錄二 辨喜言論選譯
附錄三 辨喜著作分類目錄及主要研究文獻
後記
附錄 梵漢譯名對照
跋
跋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形態繁復多樣,宗教則是印度文化裡面最有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在古代印度,除了佛教之外,還有婆羅門教、耆教那、錫克教等宗教派別。印度人民是一個睿思的民族,他們喜歡冥想,善於發揮思想的創造力,這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在中國佛教經典里,除了記載印度佛教思想資料之外,還包括大量的印度其他宗教與哲學思想的資料。中國佛教經典中的印度哲學資料,過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學最活躍的歐美哲學家主要是從梵文等資料尋找研究素材,日本學者注意到這些資料,並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我的導師湯用彤先生在研究佛教的同時,已經注意到漢譯佛經里保存的這部分寶貴的哲學資料,他將這些資料整理出來,為研究印度哲學做了奠基性工作。
我自20 世紀50 年代起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先是從事希臘哲學研究,後因工作需要開始講授印度哲學史,我注意挖掘中國漢文佛經里的印度哲學資料,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研究,撰成《印度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89 年)、《印度近現代哲學》(商務印書館,1990 年)、《印度近代哲學家辨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年)三書。前兩本書是印度哲學通史性著作,第三本書是印度哲學大家的研究專著。此三書已經出版多年,早已售盡,很多讀者與我聯系,希望能夠再版。大象出版社支持學術研究,主動提出將三書整編重新出版,新版取名《印度哲學通史》,內容基本仍舊,個別地方做了修改。其中的「印度哲學史年表」,由於沒有包括近代哲學部分而刪去,「梵漢譯名對照」調整到全書最後。在即將出版之際,藉此機會,謹向大象出版社表示誠摯謝意。
黃心川
2014 年3 月
『貳』 我很想了解一下這個學校,印度的!!!
您好,你可以選擇去印度辨喜瑜伽大學,辨喜瑜伽大學(SVYASA)是印度政府設立的唯一一個瑜伽大學,1956年在「印度的矽谷」班加羅爾市(Bangalore)創辦。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首府,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是印度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
辨喜瑜伽大學在瑜伽科學研究和瑜伽健康理療領域全球領先,設立了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瑜伽和神經生理學研究中心和瑜伽醫院,已經發表70多篇被世界醫學或者 生理學界經常索引的科研論文。尤其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採用瑜伽療法,至今已有18000餘成功案例。辨喜瑜伽大學瑜伽學專業為印度政府認定,至今已經培養了 79名博士、235名碩士和近千名學士以及4000多名瑜伽培訓師。辨喜瑜伽大學擁有全世界最為齊全的瑜伽圖書館,出版和收藏15000多份瑜伽類書籍影 像資料。國際瑜伽學術大會定期在辨喜瑜伽大學舉辦。在世界各地,辨喜瑜伽大學已經成立29個瑜伽中心,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密西根大學、霍普金斯大學 等合作進行瑜伽科學研究和瑜伽術、瑜伽療法推廣。在中國最新成立北京辨喜瑜伽中心,為其第30個海外瑜伽中心。
『叄』 辨喜的介紹
辨喜或譯斯瓦米·韋委卡南達(1863年~1902年7月4日),是印度近代哲學家,社會活動家,印度教改革家。原名蘭特拉納特·達塔(Narendranath Datta),法號辨喜。他生於加爾各答,屬剎帝利種姓。1883年畢業於加爾各答省立學院,翌年進入加爾各答市立學院攻讀法律。大學畢業後,奉事印度教改革家羅摩克里希那,決心獻身於印度的宗教和社會改革活動。1893年出席了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途中曾訪問中國廣州等地。會後,他到美國和歐洲各地旅行,宣講印度吠檀多哲學,頗受西方學術界重視。1897年回國,同年在加爾各答建立以他老師命名的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1899年又在喜馬拉雅山麓創立旨在宣傳和研究印度吠檀多哲學的不二論書院。1902年7月4日病逝,年僅39歲。
『肆』 華東交通大學國際學院的留學招生
2010年國際學院招收中印班、中意班,為學生提供更多出國留學的機會
1、中印班項目介紹:
該項目由中印教育與科技聯盟引進印度大學課程,委託華東交通大學國際學院進行為期兩年的培養,成績合格者安排到印度大學攻讀本科學位,學制兩年(威爾泰克和辨喜瑜伽大學一年),成績合格者由印度大學頒發學士學位。取得學士學位的學生可以繼續攻讀印度大學的碩士學位,也可以回到國內後在中印教育與科技聯盟的其他辦學合作單位(例如:武漢大學國際軟體學院)攻讀專業碩士或第二學士學位(普通本科待遇),瑜伽專業由中印聯盟的合作夥伴安置就業。
學生在自願原則下與中印教育與科技聯盟簽訂《2010年中印項目服務委託合同》,華東交通大學國際學院負責中印校際課程培養計劃的教學和學生在國內學習期間的日常管理;中印教育與科技聯盟負責處理學生在印度期間的管理,使中國學生能順利完成在印度大學的培養計劃。
中國學生在印度獲得印度大學的學士學位後,由中印教育與科技聯盟協助辦理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國外學歷學位證書》,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國內普通本科同等待遇。
該項目自2007年至2009年學生赴印度簽證率100%,首批學成歸國學生文憑認證全部完成。
印度方合作學校及專業
印度韋洛爾(VIT)理工大學(軟體工程、電子商務)
印度維爾泰克工程技術大學(軟體工程、電子商務、工商管理、金融學、機電工程)
印度辨喜瑜伽大學(瑜伽)
2、中意班項目介紹:
國立羅馬第一大學
■全歐洲最大、全世界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
■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先後在該校執教
■全意公立大學專業排名中,多項專業排名前十;
■世界大學排名位居93位
■考古學、物理與天體物理學、環境學、納米技術、細胞與基因療法、航空航天等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羅馬睿智大學,又稱羅馬一大,成立於1303年4月20日,至今已有超過700年的歷史。羅馬一大是歐洲最大的大學,大學城佔地面積超過430,000平方米,教師人數超過4,500人,技術和行政人員超過5,000人,注冊學生超過14.5萬人,每年注冊外國留學生超過5,000人。大學共有55個校區和一個教學中心(位於拉蒂納地區)。教學活動分布在羅馬、維泰博、列蒂以及拉齊奧大等六個省進行。大學下設21個學院,111個系,超過30個研究中心。
國立羅馬第二大學
■連續三年入選義大利國立重點院校名單
■優勢專業:法學、經濟學、金融、商科
■擁有聞名世界的法學院、經濟學,與許多國家的知名法學院、經濟學保持著學術與教學交流
■經濟、金融專業排名:位於義大利公立大學專業排名第一
國立羅馬第二大學位於羅馬市的東南區域,佔地面積 600 平方公里。該校連續三年入選義大利知名院校。並以其完善的教學設施和人性化的教學管理風格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到此學習。大學在校注冊學生約為41.000 名,教師1434 名。學校還擁有6 個專業領域的圖書館,54 所專科學校,492 個實驗室及357 間教室。學校設有 6 個學院,27 個系。
米蘭理工大學
米蘭理工大學位於義大利第二大城市米蘭,是全國 的「經濟首都」.大學建於1863 年,是義大利最大最負盛名的理工大學(以工程學,建築學和工業設計著稱),也是歐洲前20 強大學之一,擁有1000 多名教授,18 個院系,4 萬多名學生。它已經被視為十個歐洲所建立的工程、建築工業設計的高等教育及研究領域之一.同時大學還參與生物工程、信息通訊技術、納米技術與航空領域等領域的高級研究活動。
『伍』 辨喜的宗教思想
辨喜的宗教改革思想與其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追隨老師羅摩克里希那,主張以印度教為基礎建立一個新的宗教──人類宗教。在他看來,世界上各種宗教雖然採取的形式不同,但本質和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達到與上帝的交往,實現普遍之愛。他創立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的宗旨就是宣傳和促進印度各種宗教之間的友誼,實現人類宗教的理想。在社會改革方面,他號召印度各個民族、宗教和種姓在印度精神的基礎上聯合起來,打破宗教對立和種姓隔離,改善勞動群眾的物質環境,普及教育和文化,發展民族工商業,提高婦女權利,清除印度與世界的隔絕,希望在印度教的精神基礎上建立一個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社會。他的社會政治理論對以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曾產生過重要作用。
『陸』 有了解印度國際留學生服務中心這個機構的嗎
是個印度機構,公司的營業執照顯示的是在印度HYD注冊的,在中國市場業主要是和各個地區的中介機構合作推廣的,在他們的合作夥伴里可以查到。主要辦理國立大學如德里大學 ,尼赫魯大學,金奈大學 奧斯馬尼亞大學 ,尼赫魯科技大學 。
當然他們是商業機構,不提供免費的服務!具體收費情況不是很清楚,我是交換過來的學生,但是聽我們學校(德里大學)的一部分本科生(這個機構辦理的)反映還可以。至少他們是可以辦理國立大學的,商業機構主要是贏利,不過貌似在目前辦理印度留學的機構中這個機構算是比較有實力的一個,我的意思是校方資源較好的一個,至少不像國內的一些中介機構把一些名辦私立大學說成印度的一流大學。
『柒』 辨喜的哲學思想
辨喜一生致力於印度古典哲學吠檀多派理論的研究與革新,因而被稱為新吠檀多派的首倡者。他從客觀唯心主義立場出發,認為世界的最高本體是梵,或稱宇宙理性。梵是一種純存在,在它之中既沒有時間、空間和因果的聯系,也沒有屬性、方位、數量和質量的差異。梵是整個宇宙的基礎。世界上任何現象,無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活動都是它的表現,都是它派生出來的。梵顯現為世界,是以時間、空間和因果關系為媒介的。時間、空間和因果關系就好象一面鏡子,梵藉助這面鏡子的映現而表現為世界萬物。辨喜認為,世界是由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組成的。他經常把精神方面稱為 精神世界,把物質方面稱為 物質世界,但他所謂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並不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而是平行的關系,兩者都起源於最高本體──梵。
辨喜的哲學充滿矛盾,他在繼承印度吠檀多不二論的客觀唯心主義學說的同時,又從西方資產階級哲學中吸收了不少唯物主義和科學的內容。他反對傳統吠檀多哲學關於世界虛幻的觀點,承認物質世界是真實的。當探討物質世界的意義時,他認為整個世界都是一種經常變化的物質,千差萬別的事物皆為物質的表現。他認為在最高本體中不存在時間、空間和因果的關系,但並不否認物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受規律的制約,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運動著的物質與時間、空間和因果關系是不可分離的。在分析某些社會和自然現象時,他也談到了對立和矛盾,認為人們感官所感覺到的或心靈所想像到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作用和反作用兩種力量,一種力量作用於另一種力量,從而造成錯綜復雜的現象。這些相反的力量在外部世界表現為引力和斥力或向心力和離心力;在內心世界則表現為愛與憎、好與壞。對立現象只是從不同立場所看到的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是一個整體的兩種形式。他的這些思想接近辯證法。但是,他又認為事物的對立與轉化只是相對的,暫時的,而它們的和諧和統一才是絕對的,永恆的,從而又陷入形而上學。 辨喜的認識論與他的本體論一樣,也具有矛盾。他認為人類認識真理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感覺經驗的道路,一種是內省或直覺的道路。在描述第一種道路時,他說,一切人類的認識都產生於經驗,稱之為理性的認識,即從部分到一般或從一般到部分的認識,都是以經驗為基礎的,離開了經驗就不能認識任何東西。但是他有時又認為有一種不以經驗和邏輯為基礎的宗教直覺的道路,認為人類具有一種天賦的認識能力──自明性;人們可以利用這種自明性通過內省或直覺的方式獲得真理。印度教徒就是一種內省的人,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主觀想像悟到內在的真理。辨喜哲學體系中的矛盾,是印度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矛盾的世界觀的反映。
『捌』 職高能去印度辨喜大學嘛
只要你考試能通過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