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丁仰振的人物生平
丁仰振出身農民家庭,年輕時任土樓鄉黃里村建築隊隊長,帶領村裡青壯年勞力承包建築工程養家,憑借其腳踏實地的性格接下淮北電廠山洞項目獲得第一桶金。隨後幾十年裡其不斷學習建築行業知識,帶領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成為了建築業同行中的佼佼者。
1970.3.3至1979.8.9 土樓鄉黃里村建築隊隊長;
1979.8.10至1983.9.10 土樓鄉建築公司經理;
1983.9.11至1986.9.12 劉橋區建築公司經理;
1986.9.13至1989.7.30 濉溪縣聯合建築總公司經理;
1989.8.1至1998.10.30 相山區建築安裝公司經理;
1998.10.31至2009.4 淮北市杜集區建築安裝公司經理;
2008.12至2012年 淮北市美味宮商貿有限公司經理;
2010.1 淮北市古陶瓷研究會會長;
2010.12 振鴻鼎晟(北京)文化交流中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檔案專項基金管委會副主任;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館長(北京)。
『貳』 西安城牆的文物保護
建國初期,西安城牆的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西安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在部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國家領導和省、市領導及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人士的堅持下,西安城牆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迎來了改革開放後命運的轉折。
1983年開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復,牆體維修加固工程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按照清乾隆年間的牆體結構規格修復。到1990年底基本完工,完成以下兩方面工程內容:牆體修復:1、牆體內測夯土包磚;2、封堵洞穴;3、牆體外側幫補;4、城牆頂面海墁補砌;5、修復垛牆和女兒牆;6、補砌城牆內側流水槽144個;7、新建、拓修馬道(或踏步)13處;8、重建永寧門(大南門)月城;9、券修豁口門洞。
古建築修復:1、環城建設工程開始後,首先著手維修、加固北門、東門的城樓、箭樓。1983年9月對北門箭樓南邊地下的防空洞進行加固處理,使樓體從原來每天下沉8—9毫米控制到每天下沉1毫米。之後,有對東門城樓和箭樓進行全面修葺。2、1983年4月至1987年底,城牆上重建敵樓12座,敵樓參考清末示意圖和有關資料設計,重檐歇山面闊3間2層,下層置廊柱。樓基長14.3米,寬9.1米,通高8.8米。3、在南城牆距南門城樓607米處原址修建魁星樓1座,根據現存框礎設計,4坡攢尖,2層重檐,正方形,邊長9.4米。4、馬道門樓,為城牆內側登城馬道入口,門樓多為仿古牌坊式,新建馬道門樓14座。5、仿古管理房,為城牆管理人員的工作場所,與城牆內側的馬道入口鄰近,房形古樸美觀,成為內環路沿途景點。6、南門閘樓,1989年5月與南門月城同時重建。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張俊清編纂出版的《西安勝跡》封面照片為依據仿製。樓內設吊橋的起吊設施,按《武備志》所述建成仿古絞盤式。1989年底完成主體工程,1990年9月竣工。
安全普查:
開展城牆文物安全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病害」情況。對「病害」部位劃分安全等級,針對不同等級分別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使城牆文物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
自2005年以來的城牆文物普查結果顯示:1厘米以上裂縫214條、較大沉降15處、剝蝕28處、大的鼓脹5處、孔洞大大小小近2000個。
維修工作:
先後對城牆北段74#—75#馬面塌陷和沉降、東段86#馬面塌陷和裂縫嚴重部位進行了維修。實施了含光門城牆斷面一致和過水涵洞遺址除黴菌、除蟲害、除鹽害酥粉、夯土松動脫落回填等保護工作。2012年9月,西安的三次大規模強降雨為50年來之最,對城牆文物安全工作造成嚴重威脅。管委會對此及時採取多種措施,及時處理病害部位,盡力減輕雨水對城牆安全的不利影響。城牆仍有部分病害非常嚴重,86#馬面沉裂、沉降及城牆基礎空洞,60#馬面裂縫、沉陷和空洞,玉祥門北側43#馬面城牆海熳嚴重裂縫和沉陷,32#馬面牆體裂縫急劇加大,14#、16#—17#、26#、46#、86#馬面等處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沉降積水等病害,景區對以上部位進行了或正在進行維修。除了對城牆文物本體進行維護維修外,景區對四門城樓、箭樓,城上敵樓進行了油漆彩繪工程。
檢測保護措施:
2005年開始,聘請專業單位對城牆重點部位進行全面監測,逐步建立城牆文物保護安全預警系統。2007年建立城牆智能化系統之一安全監控系統,設立監控室,全程安裝攝像頭61個,保護城牆安全。對南門城樓進行了修繕,對南城牆部分裸露牆體進行了包砌。按照城牆牆體及古建築存在問題的嚴重程度,分階段、分重點實施維修。建立了城牆文物保護巡查制度,確定了城牆牆體外側重點觀測部位26處,安裝了觀測標志碑,確定了觀測點和觀測基準數。加強對城牆牆體及古建築的日常巡查工作。在日常管理方面,公開招聘專業物業公司,對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和城牆清掃保潔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對園林養護、衛生保潔、安全保衛、禮儀服務等項目進行委託管理,廣大市民反映良好。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已經成為展示西安城市建設的新亮點,城牆實行全天保潔也極大地改善了游覽環境,贏得了國內外遊客的廣泛贊譽。
地鐵修建保護:
地鐵建設者以五項措施力保文物安全:①線路繞行;②盾構施工;③加固鍾樓及城牆;④減震;⑤隨時監控。西安地鐵「避讓為先、保護為主」的做法,有效保護了文物古跡。西安地鐵二號線的建設為今後的各條地鐵線路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確保今後西安地鐵建設沿線文物的安全。
立法保護:
2006年初,法制局聯合西北政法大學,制定了《西安城牆保護條例(草案)》這部規范西安城牆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同年,西安市人大第一次將《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列入立法計劃。2009年4月29日,《西安城牆保護條例(草案)》通過市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初審,並廣泛徵求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2009年8月28日,西安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同年9月24日,陝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西安城牆保護條例》。
《西安城牆保護條例》09年11月1日開始實施,並規定每年的11月1號設立為「西安城牆親近日」。該條例由經省和西安市兩級人大批准。這部條例是西安「皇城復興」計劃的一部分,也為西安城牆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做准備。《條例》鼓勵社會各界、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出資建立西安城牆保護基金,用於城牆保護;城牆牆體、城門、城牆內側20米以內,城牆外側至護城河外沿的區域以及四個城門內外側的廣場綠地均為保護范圍,而城牆內側20米到100米的區域和護城河外沿180米以內區域為建設控制地帶。在保護范圍內亂塗亂畫、排污、堆放垃圾、存儲危險品或者其它可能損害城牆安全的行為都在被禁之列,擅自在護城河內捕魚釣魚也被明令禁止。任何個人和單位不能擅自利用城牆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利用西安城牆拍攝電影、電視、廣告和其它音像資料或者舉辦大型活動的,必須按照規定履行報批手續。對於違反條例規定的違法行為,管理機構可以處以最高50萬元的罰款。 「城牆親近日」:
2009年11月1日,《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同時舉辦城牆親近日宣傳活動。
2010年11月1日,圍繞《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一周年,舉行了城牆親近日系列活動在南門吊橋廣場舉辦城牆保護工作圖片展。設立宣傳台咨詢,邀請兒童福利院等單位及市民、遊客2000餘人免費參觀城牆,同時向市民遊客發放《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及《陝西省文物保護條例》。2011年11月1日,圍繞《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二周年,舉辦「親近城牆,共享文化」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此後,每年延續《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日紀念活動。
學術研究會議:
2006年,國家文物局將南京西安荊州興城等4城市捆綁申報的「中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山西大同和浙江臨海兩座城市也有申遺意向,加入到中國明清城牆保護的行列中。此舉即為「4+2」模式。
2011年9月11-12日,來自南京、西安、荊州、興城以及大同、臨海6座城市的代表在西安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城牆保護專業委員會4+2城市第三次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為六座城市的城牆保護專家和管理者搭建了切磋和交流的平台,並形成了城牆保護的「4+2」模式。
城牆申遺:
西安城牆自1987年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兩次,西安城牆申遺的腳步邁進國家《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之前便宣告終結。2003年,西安城牆管理所正式向陝西省文物局遞交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報告。2006年12月15日西安城牆與南京城牆等一起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名錄。2011年10月,委託省文物保護中心古建築研究所編制《西安城牆申遺文本》,10月31日完成初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要求「不但要保護文物的個體,而且要保護文物的環境」。政府在為城牆保護創造更良好的周邊環境,助推西安城牆申遺。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45項不同類型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西安城牆位列其中。
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
2011年6月30日,西安城牆管委會召開陝西省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籌備會議。2011年7月21日,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有關規定,管委會正式向市文物局遞交關於成立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申請。2011年9月,在西安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城牆保護專業委員會4+2城市第三次學術研討會上,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宣告成立,這是西安市探索城牆保護新模式的嘗試。
『叄』 誰知道華夏文化保護基金會
華夏文物保護基金會
注冊地:中國-香港
注冊時間:1996年
華夏文物保護基金會由董事會、宣傳部、基金部、研究部及業務部幾大部門組成,從事搶救、保護、研究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肆』 新中國歷任書法會長
第一屆:舒同
第二屆:啟功
第三屆:邵宇
第四屆:沈鵬
第五屆:張海
第六屆:張海
第七屆:蘇士澍
歷屆中書協主席簡介:
第一屆中國書協主席——舒同
舒同(1905-1998)字文藻,又名宜祿,江西東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毛主席曾贊譽舒同是「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枝筆」。學書從顏體入手,又精研何紹基等諸家碑帖,轉益多師,擅多種書體,尤長行書。歷任山東、陝西省委書記,中國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
第二屆中國書協主席——啟功
啟功(1912~2005)字元伯,滿族,姓愛新覺羅,生於北京。書法結體精嚴,筆畫清朗剛健,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他一反古人「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功」之說,特別重視結字。曾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西泠印社社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故宮博物院顧問,國家博物館顧問。
第三屆中國書協主席——邵宇
邵宇(1919-1993)原名邵進德、邵蔚,遼寧丹東人。1936年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1939年參加新四軍,歷任蘇中《江海報》總編輯、《蘇中報》主編、蘇中新華社副社長。1950年調北京工作,歷任《人民日報》美術組組長,《人民畫報》總編輯、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曾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委員會主任。
第四屆中國書協主席——沈鵬
沈鵬1931年生於江蘇江陰。少年從章松廠(清末舉人)等人學習古文、詩詞、中國畫、書法。入大學後攻讀文學,又學新聞專業。書法長行草,有強烈的時代風貌與個人風格。趙朴初贊揚沈鵬書法「大作不讓明賢,至所欣佩」。沈鵬詩作「清新挺健」。啟功說:「仆私交沈鵬先生逾30載,觀其美術評論之作,每有獨到之處。」
第五、六屆中國書協主席——張海
張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其書法四體皆能,以隸書、行草為最著。篆書得力於楊沂孫,行書出自「二王」,草書追張旭、懷素神韻,楷書以《張猛龍碑》為宗。早年隸作求其精美,取《乙瑛碑》之骨肉勻停,《封龍山》之寬綽古雅,《禮器碑》之變化如龍,自家風貌。後潛心研究漢代簡書,以行草飛動圓勁的筆觸,寫莊重醇厚之體,形成了具個性的草隸。
第七屆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
蘇士澍1949年生,北京人,滿族。少年時拜著名金石書法家劉博琴為師,中青年後師啟功。兼習諸體,善以雞亳作篆書、隸書,饒有特色。行書流暢含蓄,韻味極濃。篆刻宗秦漢,寓己意於古風之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主席、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會長。
『伍』 居民是否可以自行籌資修繕古建築是不是一旦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居民就無權修繕了
這個要看是怎麼樣個籌資,而且你籌資成功後要對古建築進行修繕時要經過文物保護單位批準的。不是說你無權,而是你的這個權利是要經過批准。不能自行去修繕。
『陸』 雷佳音成為什麼001號的非遺守護人
3月20日,水井坊聯合水井坊博物館在成都·東郊記憶舉辦「水井坊·非遺新生專項基金成立發布會」。水井坊品牌總經理范祥福先生表示:「非遺的傳承,不是簡單地保護,而是要做到繼承和發揚,不斷創新,從而適應今天和未來的需要。這也是我們今天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支持下,發起成立水井坊非遺新生專項基金的初衷」。
在新時代應該緊密貼合時代特徵,深入淺出地調動全社會的熱情,讓這些古老的技藝,潛移默化地影響更多人。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些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名人的號召下,有越來越多像水井坊一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品牌與機構,參與到「非遺」保護這樣一項偉大的事業中來。隨著「第一坊」水井坊成立「第一支」白酒行業非遺保護專項基金,非遺傳承必將開啟全新格局。我們所要見證的,不僅是「文化復興」,更是將「文化自信」滲透入民族的血脈之中,以此承載中國的大國崛起夢想,這是這個時代的盛事,亦是這個時代的幸事。
地大物博的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之中,演繹出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技藝的結晶,是中華文明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就像歷時800餘年的傣紙工藝,是西雙版納保留的最古老造紙術,被稱為「雨林守望之紙」有著堅韌、耐用、抗腐蝕、防潮、無污染等優點;就像各種織錦物中難度最高的雲錦,運用真金真銀線,通過雙人「提織」而成,是舊時皇宮龍袍的重要材料;就像薄如蟬翼的金箔,將金、銀、銅三種原材料通過人工物理壓制而成,廣泛應用於建築屋頂、佛像,甚至葯材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一個特性,即它的存續是以人為載體。目前,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目前已有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列。
『柒』 陳清泉的作品收藏
1996年國畫《蜀道人家》被銀川美術館收藏
2006年國畫《長城萬里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收藏
2009年巨幅國畫《氣壯山河》被人民大會堂收藏
2013年國畫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收藏
為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創作《氣壯山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創作《深山寺中傳佛音》、中國人民大學創作《江山如畫》等等。
『捌』 雅昌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模式
雅昌創建於1993年,現集團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市。擁有北京、深圳、上海三大運營基地,以及杭州藝術服務中心,廣州、廣西兩個辦事處,產品和服務遍及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雅昌獨特的「傳統印刷+現代IT技術+文化藝術」的商業模式,將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社會責任有機結合,將為藝術家和藝術機構的服務與為大眾提供藝術普及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為創意文化產業探索了一條新的發展模式。
一、中國藝術品資料庫
為了保存再現藝術品的原貌,供後人欣賞研究;為了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人類文明的印跡,雅昌近二十年精心打造《中國藝術品資料庫》,通過現代IT科技,將所有珍貴藝術品的圖文資料,以數據的形式永久地存儲起來,填補了中國藝術品數據領域的空白,也是雅昌的核心資源和開展眾多業務的資料和數據中心,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播、弘揚做出了巨大貢獻,實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永繼傳承。
《中國藝術品資料庫》擁有60000餘名藝術家、2000多萬件藝術品珍貴的圖文資料;擁有最為先進的圖像數字技術、海量存儲技術;全面、高效、安全地採集和管理著中國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品的信息、圖片、活動記錄,被稱作「中國藝術的四庫全書」。
二、中國藝術品門戶網站——雅昌藝術網
2000年,雅昌創建了「雅昌藝術網」。作為全球最大最權威的中國藝術品門戶,雅昌藝術網是獲取藝術資訊的首選媒體平台,是藝術品收藏投資者及藝術愛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已成為藝術界最為推崇的互聯網品牌,擁有逾50萬高品位專業精英會員、800餘萬人次日均瀏覽量,穩居美國ALEXA評測的中國藝術類網站瀏覽量排行榜第一名。是全球華人和喜歡中國藝術的國際友人,藝術愛好者必選的學習和交流平台,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藝術的重要窗口。
「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活動,是由雅昌藝術網於2006年發起,並聯合數十家各類媒體共同舉辦,旨在對藝術界的藝術現象及學術動態進行年度性總結及展望的年度評選及發布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是全球華文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盛典。
三、國內藝術家資料和圖片資料庫
作為藝術家的朋友,雅昌致力於提升藝術家核心價值,以藝術家個人資料庫為基礎,建立藝術家個人藝術資料的「瑞士銀行」,像貼身助手一樣,為藝術家提供從藝術家數字資產管理到出版服務、展覽服務以及互聯網服務的系統、一站式服務,滿足藝術家的綜合需求,目前,雅昌已經為超過4100位藝術家(包括700餘位海外藝術家)建設了藝術家個人數字資產管理庫,通過IPAD、藝術家官方網站等平台實現對藝術家個性化的服務,與藝術家共同承擔社會責任。
雅昌藝+作為藝術界最早專門為藝術家需求開發產品的品牌,對藝術家在宣傳交流上的需求有著深刻的認知和了解。2011年1月,藝+巧妙地整合了科技元素和十年累積藝術家數據資源,全新打造藝術家數字資產管理IPAD版,為藝術家量身定製了展示及交流的最佳移動工具。
四、藝術數字出版系統
雅昌現擁有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中國藝術品資料庫,是雅昌數字出版的核心優勢,為了順應全球閱讀數字化趨勢,雅昌利用中國藝術品資料庫資源,通過IT技術,網路,手機等多種電子閱讀技術,用更加便捷的方式傳播給終端客戶,使其產生最大的價值。
經過拍賣公司授權,雅昌自行研發版權保護技術和體系,對拍賣圖錄進行數字化處理,並與詳盡的拍賣數據、拍品信息、藝術家資訊等信息關聯,形成獨具特色的拍賣電子圖錄。
未來,雅昌將通過授權和版權保護體系,進一步開發藝術數字出版物。
五、獨創的「雅昌藝品流動美術館」
雅昌藝品是雅昌集團的新興產業版塊。多年研發、積累的藝術品高模擬復制技術,通過與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家的合作,對中國古代書畫、中國近現代書畫、西方經典油畫等藝術品進行高模擬復制,使「深居殿堂」的文化瑰寶走近尋常百姓,對當代藝術家的經典作品進行授許可權量復制,滿足藝術工作者、愛好者從事研究、教育、普及、收藏和欣賞的多樣需求,實現了藝術就是生活的理念。
雅昌首創的流動美術館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理念,由「高仿書畫展、原作對照展、多媒體互動與藝術閱讀體驗、藝術講堂、藝術沙龍」組成,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舉辦過數十場次的展覽展出,深受群眾歡迎。
雅昌已連續承辦了七屆「深圳(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藝術教育」為主線,以「流動美術館」的形式,給廣大觀眾送上了精彩紛呈的文化藝術之旅,在大力推動全民藝術素質教育的同時,旨在能為政府、學校、企業、家庭提供更豐富更貼心的藝術服務,進而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對文化藝術的精神需求。
六、頂級的書籍藝術品創作中心和藝術書籍製作中心
雅昌將書籍定位為藝術品、奢侈品、收藏品、裝飾品、禮品和藝術普及教育的良好工具,與藝術家、設計師、高端品牌共同完成藝術書籍的製作和書籍藝術品的創作。
自創立以來,雅昌製作的圖書已超過60000種,3億多冊。為近6萬名藝術家、230多家出版社、100多家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和紀念館以及近30個國家的藝術和商業客戶提供了高品質的藝術品製作服務。
雅昌連續榮獲美國、德國、香港等國際大獎近300項,囊括所有世界頂級印刷技術最高獎項,並承擔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建國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國家領導人新年賀卡等重大項目的印製服務,形成「國有大事,必有雅昌」的「中國文化名片」。
七、中國五星級優秀企業公民
雅昌致力於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將雅昌的發展戰略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讓承擔社會責任成為雅昌人以及雅昌影響所及人群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近二十年以來,雅昌通過現代IT科技手段,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傳承和發揚。雅昌歷經近二十年精心打造的《中國藝術品資料庫》保存著最完整的藝術品資料數據,以此為核心,為古代、近代藝術家建立數字資產庫,傳承文化印跡;並統計發布藝術家、收藏家公益榜,倡導藝術背後的慈善力量,弘揚藝術家收藏家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推動文化公益,傳播社會文明。
2008年,在雅昌成立十五周年之際,雅昌集團董事長萬捷鄭重立下企業遺書:「不管雅昌將來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雅昌《中國藝術品資料庫》保存的數據不屬於某一個人,也不屬於某一個企業,它永遠屬於國家、民族和整個人類。」2010年,雅昌《中國藝術品資料庫》項目被評為「中國企業公民優秀項目」。
2006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雅昌「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2006-2011年,雅昌連續六次榮獲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委員會和中央電視台授予的「中國優秀企業公民」稱號,被授予企業公民最高榮譽——「五星級優秀企業公民」;董事長萬捷榮獲「中國最具社會責任企業家」稱號。2007年,雅昌被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授予「文化(美術)產業示範基地」。2008年,雅昌榮獲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獎」。
2010年,雅昌作為主要發起人,與故宮和社會知名企業家共同成立故宮會和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保護和傳承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文化產業領域的企業,雅昌,努力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並榮獲「2010年度中國版權產業最具影響力企業獎」。
『玖』 齊欣的簡介
齊欣,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承擔多項國家與專項相關課題研究,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傳播與公眾參與體系。現為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碩士生導師、特邀研究員。
自1985年開始參加工作,齊欣就在人民日報海外版,至今沒有換過部門。曾獲全國好新聞特別獎、中國記協全國首屆現場短新聞獎、第三屆全國法制好新聞獎。
文化遺產傳播理論的研究者和實踐推廣者。齊欣率先在國內提出「文化遺產傳播」的理念和定義,並且正在努力搭建文化遺產傳播的理論架構。齊欣是「遺產小道」這一公眾體驗方式的創建者,並由此成為文化遺產體驗線路的規劃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海歸創業周刊》的實習生指導老師,主要向實習生講授「以編輯為核心」的傳播流程。經過持續多年未曾間斷的努力,已經形成一個以齊欣為核心的、以來自超過10所國內高校的實習生為主體的社會公益群體。這個群體的名稱為「404」,是國內匯集文化遺產傳播研究成果最多、提倡實踐參與方法最多的,國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社會公益品牌。
在編輯工作之外,齊欣的工作主要分三類:第一行走,第二寫作,第三講授。 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
人民日報海外版《海歸創業周刊》主編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委會副秘書長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傳播與公眾參與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保護同盟理事
中國景觀村落保護與發展專委會副主任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金屬藝術委員會理事
羅哲文專家助手(曾任)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曾任)
中國文物學會理事(曾任) 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同年,進入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作至今。
2005年,開始擔任羅哲文專家助手。
2008年,擔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8-2012年,三次擔任中央電視台《中國記憶——中國文化遺產日特別節目》總撰稿。 Qi Xin is a graa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 is now a Senior Editor of The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He is also a tutor to the students of Master』s degree in Xiamen University. He had been appointed as Vic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Grand Canal Committee, The Cultural Relic Academy of China.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Secretary-gener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Committee, China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Foundation (CCRPF).
Meanwhile, he has been elect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Protection Alliance, the Head of Special Committee of Chinese Landscape & Village Protection, and also member of Metal Artworks Committee, China National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Qi Xin remains committed to the pursuit of promoting of cultural heritage's value and build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system through taking lead of several national scholarship research projects.
『拾』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主要業績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歷史文明未曾中斷的唯一國家。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我們的先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作為歷史化載體的文物。據統計,全國不可移動的文物包括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窟等等數達四十萬處,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六萬余處,其中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一千兩百多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有一百零一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三十一處。收藏展示可移動文物的博物館達二千座,館藏文物一千二百五十萬件。豐富多彩的文物是一種特殊的重要資源,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學各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保護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