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圓明園的毀滅
八國聯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奧8國組織的侵華聯軍。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並陸續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兵300餘名,強行入京。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決定對各國宣戰,21日下宣戰詔。8月14日八國聯軍進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挾光緒帝西逃。侵略軍入城後,火燒庄王府,屠殺在王府的義和團民眾約1700餘人,並在北京搶掠3天,後又繼之以私人搶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八國求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各國政府訂立《辛丑條約》。
《火燒圓明園》電影解說詞里有這樣一段話:有一把火曾把恥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同時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烙上了深深的仇恨。這把火騰空燃燒的時候,一個擁有黃河和長江滾滾波濤的民族,一個擁有億萬雙有力的手和億萬雙淚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卻只能握著空拳,眼睜睜看著這座萬園之園化為一片灰燼……
Ⅱ 求一篇北京科技大學要求的《師韻》讀後感。。
師韻蘭香
60年,是水滴石穿的堅持,是聚沙成塔的集聚;60年,是春蠶到死的無悔,是蠟炬成灰的奉獻;60年,是厚積薄發的等待,60年,是從鋼鐵走向科技的飛躍。
我不清楚人生可以有多少個六十年,也不清楚一個人可以在六十年中做多少件有價值的事,但我卻看見了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多足以稱得上震古爍今的院士們,心甘情願的將自己的六十年無悔的奉獻給北科,奉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
是他們的努力,才哺育著鋼鐵學院成長為今天的北京科技大學。
是他們的夢想,才孕育出北科今天求實鼎新的學院精神。
院士這個遙遠的稱呼也因為北科這個共同的夢而變得溫馨可親。
作為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孩子,我自然而然的把和我一樣是普通人的院士們神話了。他們有著最最偉大的夢想,有著最最堅貞的品格,有著最最能吃苦最最能奉獻最最能堅持的信念。他們全天泡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搞研究,嘴裡滿是聽不懂的各種專業名詞,手不離筆的永遠在演算著一個個復雜的公式,拿著花花綠綠的葯水翻來覆去的嘗試著驗證著每一種微小的可能。院士的頭發應該是花白的,稀疏的,身材總要是發胖的,矮小的。因為彷彿只有這樣不起眼的外表才能夠凸顯出他們精神的偉大,鮮明的對比出他們的與眾不同。
我真心的崇敬著他們,卻著實無法理解他們的世界。
直到我讀過了《師韻》這本書。或者,我更願意稱它為中國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我第一次感覺到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院士們是那樣的親切,和藹。第一次覺得我們這個詞包括了他們。
他們不是什麼神一般的人物。他們也會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會尋求幫助,也會需要老師的教導,父母的鼓勵,也會和朋友喝酒談天,也會因為成為了父母而興奮喜悅,看見前輩偶像也會緊張臉紅,他們也有自己固執的習慣,也有享受生活的小情調。
只是,在面對人生時,他們更加懂得面對,懂得承受,懂得怎樣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怎樣用自己的身軀去挺起國家的脊樑。
就像是一塊鋼鐵,北科在六十載的鍛造中慢慢成長,也鍛造出31位與北科共同成長的鋼鐵般的人物,與北科的名字一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發光。
材料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祖耀先生,六十餘載堅持教書育人,著作等身。徐匡迪院士在徐老九十生辰的時候也說:「徐祖耀院士一生治學嚴謹、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懷大愛的榜樣,是淡泊名利求報國之典範。他不僅是一位享譽國內外的傑出材料學家,也是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名師。不僅傳授給學生治學之道,更以身作則授之以為人之道;慧眼識才,發掘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我國材料學發展的領軍人才。」作為院士,徐老為國家掙得榮譽,作為教授,徐老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國家領軍人才,作為學生,徐老飲水思源,勤儉節約,捐出積蓄創立「徐祖耀基金」推動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徐老這正直偉岸的風骨,堅韌不拔的品格,兩袖清風的作風,不正如蒼茫的雄峰峻嶺,巍然屹立於華夏大地,是為萬千學子樹立的榜樣么?他對青年人的培養與期待,不正恰似那高山之於登山者,渴望著看到朝氣蓬勃的後輩在神舟大地上激盪起更高的發展浪潮么?
計算材料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崇愚先生,1988年以來,在金屬缺陷電子結構方面出版論文60餘。1998年以來合作出版學術專著三本。在材料科學研究方面獲兩項國家發明獎。兒時的坎坷無法成為他前進的阻礙,堅毅的夢想鑄就他攀登的階梯。他堅持教育學生:"科研必須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的內涵,必須要以創新為動力,讓創新成為一種科學素養。」
王老用他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一種人生,可以承載怎樣的內涵;一種選擇,可以傳遞怎樣的信念;一種付出,可以滋潤多少求知的心靈;一種精彩,可以綻放出怎樣的四射華彩。書留春秋在,道與天地參。王老的師者風骨,賢者氣象,所謂智哉也。
金屬物理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先生,幾十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在鋼中首次發現貝茵體切變機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學者中仍為貝茵體形成機理的主流學派。自1948年至今,一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貝氏體切變機制,在鋼的過熱性能及合金鋼的貝氏體相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發展成世界這一現象的主流學說。雖然歷經「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飽受戰亂折磨,柯老卻始終不曾動搖過求學的決心,多次出國留學取得多項博士學位。
百川東流入海,聚溪流而不息;壁石屹立千仞,納廣博於有形。柯老就是這樣一位謙和溫厚的老者,像極了藍色的海川,溫和、睿智而淵博,作風卻又如淬煉的鋼鐵,嚴謹、熱情而堅韌。
巾幗不讓須眉。
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掘女士,從教40載,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人師表,她以實驗室為家,幾乎每天都在辦公室工作到深夜,以致晚上回家扭傷了腳尚無人知曉,是有名的「工作狂」。每年有1/3以上的時間出差下廠試驗。在工業生產試驗現場,她臨陣指揮,親自操作,滿臉油污,年過花甲仍然在工廠通宵熬夜,堅持要取得最佳試驗效果。也正是由於她的這種精神,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人們的想像之中,機械工程領域是一個充滿了「陽剛之氣」的世界,龐大無比的機器轟鳴,生產車間的鋼花四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適合女生的專業,鍾老卻毅然決然的投身建設,在太鋼和鞍鋼,她與工人們一起掄大錘,倒夜班;在洛銅和武鋼,她領著學生在生產線上學習,為搶修機器故障,在幾層樓高的龐大設備上爬上爬下,一天下來滿身的油泥。她頂著機器的轟鳴聲現場教學,對一組組的學生反復講解,等到學生們都弄明白了,她的嗓子也已經啞的說不出話來了。作為一個堅持戰斗在工作第一線的女戰士,鍾老也被大家尊敬的稱為「鐵姑娘」。
對未知世界充滿探索破密之心並且終身熱情不減,鍾老用滿腔的熱情在冶金機械這一「傻大黑粗」的世界中掘取寶藏。
太多的院士像徐老、柯老和鍾老一樣,為社會,為國家做出了太多太多的貢獻。在他們身上我真的看到了理想的力量。詩人流沙曾說:「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而我想,這些從北科走出的院士們,正是那星星之火的種,是那引路的燈,是那讓人翹首企盼的黎明!
正是他們,為我們劈山碎石開鑿出通向未來的路;是他們,為北科編織出飛向明天的翅膀。他們是前輩,是老師,是在時代洪流中劈浪斬波的勇士,是在歷史中開拓創新的領路人!
而我們要做的,正是將前輩們的精神一代代的傳承下來,並且不斷的與時代相結合,融會貫通,繼往開來。老師們的年齡雖然已經老去,但是老師們的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弘德育人,師韻蘭香。老師們正如那生於幽谷的芷蘭,不以無人而不芳,為君子而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老師們所散發出來的淡泊和高雅的品質,正是君子的標榜,是我們每一個北科人的榜樣。
師從北洋,教承冶礦,北科的前六十年是茁壯成長的六十年,肇造華夏,興國安疆,北科的前六十年因為前輩們的帶領,可以驕傲的說北科確實做到了舉礦冶之星火,撫百年之國殤。然而,北科未來要走的是更長的路,。未來的六十年將是我們的六十年,是我們與北科一同接受鍛造,一起成長的六十年,我們必須要牢記學風以謹,實踐為尚,剛柔並進,德才昭彰的原則,努力的做一名合格的北科人,才能夠不辜負前輩們的希望與寄託,才能不辜負我們自己的人生,不辜負北科交給我們的未來的六十年。
吾青年之盛智,如天光之正當。為中華之崛起,鑲北科之華章!這句話不僅僅是口號,是我們每一位北科人努力前進的動力,拼搏奮斗的美麗夢想,更加是流淌在所有北科人心底里相同的血液,是大家對北科美好明天的祝願與希望
Ⅲ 個人很喜歡張火丁,有哪位知道她的確切出生年、月、日
程派青衣張火丁,1971年生於吉林白城,自幼酷愛京劇。15歲時棄評改京,獨闖京城求藝,啟蒙老師王蘭香。1986年考入天津戲曲學校京劇科,工青衣。1989年畢業後考人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1990年起向著名程派教師李文敏學習程派藝術,奠定了堅實基礎。1993年,張火丁正式拜師程派傳人趙榮深,成為關門弟子;得其真傳,她先後向趙榮琛學習了程派名劇《荒山淚》、《鎖麟囊》、《文姬歸漢》、《紅鬃烈馬》和《春閨夢》等戲,又系統學習了程腔的咬字、發音、行腔及表演上的要領,受益匪淺。
張火丁天賦極佳,學戲扎實,悟性好,深得程派藝術的精髓,藝術功力大長,台上頗有光彩,她主演的《鎖麟囊》,行腔低回婉轉,起伏跌宕,節奏鮮明,獨具程腔的魅力;其表演身段豐富多彩,處處傳神。受到內外行的一致贊賞。
1995年,張火丁調人中國京劇院,先後塑造了《北國紅菇娘》之楊貴珍人火醒神州》之珍妃,《絕路問蒼天》之祥林嫂等形象,受到好評。1996年被中國京劇基金會評為第二屆"中國京劇之星"。
1999年底,她舉辦個人專場演出,全面展現其藝術才能,獲得成功。年輕的張火丁唱、念、做、舞頗具大家鳳范,其表演突出了程派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個性。張火丁是程派傳人中的佼佼者。
Ⅳ 什麼叫程派
程派唱腔最能體現年輕女性憂愁、悲傷、挫折的內心世界。唱腔優美,跌宕起伏、如泣如訴,另人回腸盪氣,美不可言。程派後繼有人,有一批年富力強的藝術家,如李海燕、劉桂娟、張火丁、遲小秋、李佩紅等。程派的創始人是著名京劇大師程硯秋。
程硯秋滿族,1904年生於北京的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後改「承」為「程」姓,早年藝名程菊農,後更名艷秋,號御霜。1932年易名硯秋。
張火丁
程派青衣張火丁,1971年生於吉林白城,自幼酷愛京劇。15歲時棄評改京,獨闖京城求藝,啟蒙老師王蘭香。1986年考入天津戲曲學校京劇科,工青衣。1989年畢業後考人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1990年起向著名程派教師李文敏學習程派藝術,奠定了堅實基礎。1993年,張火丁正式拜師程派傳人趙榮深,成為關門弟子;得其真傳,她先後向趙榮琛學習了程派名劇《荒山淚》、《鎖麟囊》、《文姬歸漢》、《紅鬃烈馬》和《春閨夢》等戲,又系統學習了程腔的咬字、發音、行腔及表演上的要領,受益匪淺。
張火丁天賦極佳,學戲扎實,悟性好,深得程派藝術的精髓,藝術功力大長,台上頗有光彩,她主演的《鎖麟囊》,行腔低回婉轉,起伏跌宕,節奏鮮明,獨具程腔的魅力;其表演身段豐富多彩,處處傳神。受到內外行的一致贊賞。
1995年,張火丁調人中國京劇院,先後塑造了《北國紅菇娘》之楊貴珍人火醒神州》之珍妃,《絕路問蒼天》之祥林嫂等形象,受到好評。1996年被中國京劇基金會評為第二屆"中國京劇之星"。
1999年底,她舉辦個人專場演出,全面展現其藝術才能,獲得成功。年輕的張火丁唱、念、做、舞頗具大家鳳范,其表演突出了程派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個性。張火丁是程派傳人中的佼佼者。
Ⅳ 京劇程派簡介(急~~~~~~~~~~~~)
程派確實是藝術水準很高的一個藝術流派和表演演唱方式。
但是,個人覺得現如今所謂的程派和當年程硯秋先生的程派的已經基本上不是一回事了。
多年以來,所有的報道或媒體都說,程先生的嗓音有缺陷,因而才導致了程派的誕生。但實際上,唱戲的人,哪怕是票友戲迷,你跟著程先生的錄音試試,就知道他的嗓音有多高了。所以,他的程派其實是一種表達方式,是他對藝術,對京劇,對演唱的一種精深的理解,是結合了自身條件後的一種藝術產物。
他本人的演唱時極其自然地,並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也絲毫沒有刻意斧鑿的痕跡。
火丁的程派受自趙榮琛先生這一脈,趙基本上忠實的繼承了程派的衣缽,但個人條件和程先生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程派就是讓李世濟之流搞亂的,搞得大家對程派不斷的曲解,不斷的誤解,不斷的曲解。君不見每每樂聲響起,李在台上搖頭晃腦、亂走亂動的模樣,哪裡能看出來美感?至於唱,為了追求像程派的效果,嘴型誇張到極點,哪裡像個旦角不可否認,李世濟對程派戲曲音樂的豐富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當然,這也得益於他的丈夫是為不錯的琴師。但李對程腔的某些唱腔特點過分的極其誇張的誇大確實令人反感。她的表演幾乎一無是處,基本上談不上表演。
---------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史依弘在一次燕升訪談時說,她打算演程派《鎖麟囊》之前,曾多次認真研習程先生本人的演唱,說她發現程先生的唱其實很自然,並不像外界理解的那樣,只要一說到程派,就特別到讓你可以一耳朵聽出來。他的唱也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大部分還是和其他人一樣的,他還曾拜梅蘭芳先生為師。
我以為這才是真知灼見!流派與流派之間本身就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真正的大師,真正的高手,他是可以舉重若輕的,他不會糾纏於一點,他要給人一個整體的藝術美感。所以,晚年的梅蘭芳,他的扮相,他的嗓子,甚至演唱時的音韻都無法和年輕時期相比,也無法和年輕的女孩子演員相比,但大家看他,還是有美感,就是因為他給我們的是藝術上真正的大美感。以自己一身的表演,歌唱,眼神,台步傳達給我們他想要塑造的人物,這就是京劇,這就是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