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的自閉症患者有什麼政策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伴隨終生的精神類疾病,存在著廣泛性的發育性障礙,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興趣范圍狹窄及行為刻板重復,其中大部分患兒伴有智力發育落後,且病因尚未明確。未經康復訓練和職業培訓的兒童成年後無工作能力;會有攻擊行為並嚴重危害社會安全和穩定。
全國性項目:國家「七彩夢」孤獨症兒童救助政策。
救助對象:年齡3-6歲。項目實施的年度周期為從該年度9月1日至下一年度8月31日。該年度確認的受助對象應在該年度9月1日前,年齡在3-6歲范圍內。
在全國很多地區,患兒已經可以享受政府的康復救助和小部分的生活補助。在有些康復中心,每年能有15-20個六周歲以下患兒享受中殘聯10000元/年的資助,其餘的患兒則可以享受省級或市級殘聯的資助。
中國殘聯在「十一五」規劃中,還明確把自閉症患者納入殘疾人行列,並在31個試點城市投入了3000萬開展了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又從2009年開始對六周歲以下極度困難的家庭實施了搶救性的康復救助。
截至到「十一五」末,全國已有多個城市出台了具體的家庭生活補助辦法和意見。
各省殘聯也都採取了不同形式、不同標準的康復訓練補貼。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十幾個省市為自閉症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了經濟上的援助。
B. 自閉症國家有補助嗎
拿著診斷去殘聯,能有一萬多的補助,大夫直接就告訴了,但是每個地區的補助金額不一樣
C. 自閉症國家補助條件是什麼
自閉症國家補助條件:
1、年齡在3-6歲范圍內【最大年齡不超過6周歲】。
2、經衛生部門認定的診斷機構確診的孤獨症兒童。 資助對象為符合條件的城鄉有康復需求的貧困孤獨症兒童,其中優先資助城鄉低保家庭的貧困孤獨症兒童。
3、救助標准:中央財政為每名救助對象每年提供12000元康復訓練補貼。
兒童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約有3/4的患兒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針對自閉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教育和訓練。
(3)中國殘聯自閉症基金會擴展閱讀
通過採集全面詳細的生長發育史、病史和精神檢查,若發現患者在3歲以前逐漸出現言語發育與社會交往障礙、興趣范圍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等典型臨床表現,排除兒童精神分裂症、精神發育遲滯、Asperger綜合征、Heller綜合征和Rett綜合征等其他廣泛性發育障礙,可做出兒童孤獨症的診斷。
少數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只能部分滿足孤獨症症狀標准,或發病年齡不典型,例如在3歲後才出現症狀。可將這些患者診斷為非典型孤獨症。應當對這類患者繼續觀察隨訪,最終做出正確診斷。
中國殘聯在「十一五」規劃中,還明確把自閉症患者納入殘疾人行列,並在31個試點城市投入了3000萬開展了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
又從2009年開始對六周歲以下極度困難的家庭實施了搶救性的康復救助。各省殘聯也都採取了不同形式、不同標準的康復訓練補貼。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十幾個省市為自閉症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了經濟上的援助:
1、盡快出台相應的保障性法律法規,明確自閉症在兩個體系建設中的受益規定。用法的強制性保障自閉症患兒的相關權利。
2、建立完善的自閉症患兒救助政府機構體系,充分發揮孤獨症委員會的作用。盡快進行詳細的流行病發病率調查,明確責任、提高效率。
3、利用各類媒體和各種活動加強宣傳力度,促使社會重視其發病現象,及早診斷、盡早進行康復訓練,消除社會歧視。
4、制定嚴格的康復機構准入制度,與國際發達地區接軌,實施強制性認證制度,加強人才培養計劃,盡可能多的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
5、明確自閉症患兒的義務教育、職業培訓和就業以及醫療等規定,從而支持他們順利的進入社會,融入社會創造適宜的環境等等。
在我國,大齡自閉症患者的托養幾乎是空白,在中央提出的加快兩個體系建設的文本中也沒有非常明確規定出他們的所有權益。
因此,日間照料和托養問題是解決自閉症患兒家庭經濟困難的另一有效途徑。
值得欣慰的是,在全國很多地區,患兒已經可以享受政府的康復救助和小部分的生活補助。
「十二五」期間,我國著力開展了貧困孤獨症兒童康復救助、孤獨症兒童康復教育機構扶持、康復專業人員培訓等工作。
5年間,我國投入經費4.32億元,連續實施「貧困孤獨症兒童康復項目」,為3.6萬名貧困孤獨症兒童提供康復訓練補助,並積極推動各地制定政策,加大包括孤獨症兒童在內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力度。
中國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殘聯將著力推動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繼續組織實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項目,努力改善孤獨症兒童及其他各類殘疾兒童的康復狀況。
並且在有些康復中心,每年能有15—20個六周歲以下患兒享受中殘聯10000元/年的資助,其餘的患兒則可以享受省級或市級殘聯的資助。
D. 目前在中國,對於自閉症的孩子國家有哪些相關的法律政策的支持
您好!望採納謝謝!
自閉症 從07年開始國家承認自閉症就是殘疾人,國家推出殘聯辦20多家恢復機構,免去一些訓練費。很多殘聯辦一些康復新的機構。暫時我國家還沒有推出一系列的經濟上的支助。
在國外,一個孩子被診斷為 孤獨症 的話,這個孩子直到18歲,都是由國家承擔的,那麼需要家長辭職在家照顧孩子的,家長的工資也會有國家成負擔,來家裡幫助康復的老師的一切費用都是由國家支出。
E. 「星寶藍書包「孤獨症公益盛典都有哪些組織機構和專家參加
「星寶藍書包「孤獨症公益盛典邀請到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井頓泉、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黃悅勤、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肖淵、中國殘聯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賈美香及北大醫療腦健康總經理王磊等嘉賓,同時本次活動也獲得了中國聽力語言康復中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兒童神經發育障礙防治專委會、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北京市曉更助殘基金會、方正電子、方正人壽及京東健康等機構,數十位領導專家的參與。還獲得了位元組跳動公益、玖富公益基金會、百 度健康、有來醫生、知乎親子、寶寶樹、長城汽車等愛心夥伴的大力支持。
F. 我想到中國青少年基金會、中國殘聯等這樣的單位工作,有什麼途徑
參加公務員考試或者去當志願者
G. 中國現在有多少自閉症人
截止2015年,自閉症患者已超1000萬。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張雁華透露,截止2015年,中國自閉症發病率正不斷攀升,患者已超1000萬。
自閉症,也稱孤獨症,起病於兒童早期,是一種以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刻板行為及興趣范圍狹窄為主要特徵的發育障礙;不少患者伴有明顯精神發育遲滯、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2015年4月2日,《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在京發布,這是內地首部關注自閉症康復的行業報告。
「自閉症已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張雁華在發布會上透露,自上世紀以來,自閉症在中國經歷了由罕見病到流行病的轉變;目前中國自閉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國家相似,約為1%,自閉症患者已超1000萬,0到14歲的兒童患病者達200餘萬。
(7)中國殘聯自閉症基金會擴展閱讀:
常年從事腦神經科學等研究的魏坤琳說,作為一種發育障礙,自閉症的成因很復雜,無特效葯,康復訓練等是目前證明唯一有效的矯正途徑。
「早篩查、早發現、早干預,對康復很重要。」五彩鹿兒童行為矯正中心的創始人孫夢鱗10多年來從事自閉症兒童康復研究。她說,所有新生兒母親,對孩子以下11個異樣反應要高度警惕:
一歲還沒牙牙學語,不會用肢體語言表示需求;16個月還不會發單音;兩歲不會發兩個字的音節;對叫名字沒反應;語言和社交技能退步;無目光對視;不知道玩具的正確玩法;將物體按固定方式排列;迷戀單一物品;不會笑;聽力有問題。
H. 中國殘聯對聽障兒童有什麼優惠政策
每年3月3日,是「把耳朵叫醒」的日子。
根據浙江省開展的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全省有殘疾人311.8萬人,其中聽力殘疾105.9萬人,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昨天是第15個全國「愛耳日」,杭州采荷街道五安廣場上特別熱鬧,市民排隊咨詢關於聽力的問題。有人背著單反相機,找到工作人員,打著手語說希望為康復中心的小朋友拍好看的照片……
這是浙江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聯合杭州市江干區殘聯,在采荷街道五安廣場開展的一場大型義診活動——免費為聽力障礙患者開展聽力檢測、助聽器檢修、人工耳蝸項目咨詢等服務。
聽力干預越早越好
2001年開始,浙江要求對新生兒在72小時以內進行聽力障礙篩查,對疑似病例及高危人群,要在3個月內確診,6個月內盡早干預,為其佩戴助聽器,並進行社區家庭康復訓練。目前浙江省新生兒聽力篩查覆蓋率達98%以上。
若助聽器效果欠佳,確診孩子可以在當地申請殘疾人證,孩子滿一周歲後,可以向當地殘聯申請,或在中國聽障兒童服務網點擊「浙江」進行網上申報「人工耳蝸搶救性康復項目」救助。
為什麼說是「搶救性」? 浙江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姜麗萍副主任說,人有一個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干預越早越好,要盡量爭取時間,按照國際說法,今天發現,第二天干預也是晚了一天。」
姜麗萍說,在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以前,很多農村家庭在發現孩子說話時間很晚的情況下,往往以為「貴人語遲」,覺得家長身體很好,孩子肯定沒問題,當真正確診疾病時,往往錯過了最佳的語言學習期。
0-6周歲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7萬人免費驗配助聽器
在全省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後,目前有7萬左右聽力殘疾人免費驗配了助聽器。
2010年,省殘聯、省財政廳、省民政廳和省衛生廳聯合出台政策,建立全省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啟動實施「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其中包括為0-6周歲貧困聾兒、腦癱兒童、智力殘疾兒童和孤獨症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特別是為聽障兒童實施人工耳蝸搶救性康復項目。
2011年,省政府把全面啟動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省殘聯、省財政廳、省民政廳和省衛生廳聯合出台新政,「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實施范圍從「貧困家庭殘疾兒童」擴大到「非貧困家庭殘疾兒童」,在全國率先實現了0-6周歲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全覆蓋」。
為符合項目條件的聽障兒童,提供人工耳蝸設備、手術費、康復訓練費。根據殘疾兒童家庭經濟情況,政府給予不同程度救助,最高可以全免。
項目實施以來,全省已為2000多個聽障兒童提供聽覺語言康復訓練,為500多個聽障兒童提供人工耳蝸手術,在全國率先實現符合人工耳蝸手術條件的聽障兒童「發現一例、手術一例、康復一例」。
案例
只會幾個簡單發音
7歲的小濤濤,家住衢州龍游,他的降臨,為這個三代獨子單傳的家庭,帶來了無窮的歡樂。然而在檢查中卻發現,孩子有聽力障礙。這無疑給這個家庭當頭一棒。心存不甘的家人,帶著濤濤四處求醫,但每次都是失望而歸。求醫問葯之路給這個山區家庭蒙上經濟陰影。在醫生的建議下,家人四處借錢,給濤濤配上助聽器。
為掙錢養家,父母外出打工,爺爺把濤濤送到衢州市康復中心進行語言訓練。一年下來,重度耳聾的濤濤,只會幾個簡單的發音。五歲時,濤濤申請到浙江省第一批人工耳蝸項目。耳蝸手術很成功,濤濤回到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媽媽放棄在杭州的工作,在康復中心附近租房陪讀。
在老師和家長的密切配合下,經過濤濤自身的努力,一年後,濤濤的聽覺康復水平達到一級(最高級),語言康復水平達四級,相當於四歲孩子的語言水平。在聽覺言語康復的同時,濤濤的社會交往和情商發展等也一起進步了。語言詞彙量增加,語言交流的慾望強烈,見到每一位老師和阿姨,濤濤愛說個不停。
去年9月,濤濤上普通幼兒園了。今年元旦,衢州市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進行慶元旦文藝匯演時,濤濤還表演了節目。
7-17歲 聽力可能下降
59位貧困孩子重建聽力
2012年,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實施7-17歲「愛心助聽行動」項目,其耳蝸是我國唯一上市銷售的國產耳蝸生產廠家——杭州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捐贈的,目前已資助我省59個7-17周歲的貧困聽力重度殘疾孩子接受人工耳蝸手術,重建聽力。
今年,省殘聯通過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結余資金捐贈,建立「浙江省人工耳蝸救助基金」,繼續開展「愛心助聽行動」,目標資助全省250個以上符合條件的7-17周歲聽力殘疾人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負責繼續籌集資金,擴大救助名額,給語後聾及聽力漸進性下降,並有一定聽覺能力的青少年患者,再一次重建聽力的機會。
凡1-17周歲持殘疾證的浙江省籍聽障孩子,如需要得到康復救助,均可以到當地殘聯咨詢。省人工耳蝸項目辦咨詢熱線:0571-86996779。
案例
突然發現助聽器不管用了
11年前,小斐爾出生在寧波江北。2周歲時,孩子被確診為「大前庭水管綜合征」,這屬於內耳的一種先天性畸形,主要表現為聽力波動性下降,有時頭部輕微的外傷或周圍環境壓力的突然變化,都可能導致聽力急劇下降甚至突聾。
夫妻倆猶如晴天霹靂,心疼孩子,小心翼翼地帶著小斐爾進入了艱苦的成長之路。「嚴格防止頭部外傷,不參加劇烈體育活動」,「盡量防止感冒,不要用力擤鼻或咳嗽」,「嚴格注意葯物使用」……
小斐爾一直在康復中心接受聽力言語康復訓練,適時地適配了助聽器,聽力言語各方面一直發展得不錯。上學期間,她雖然一半時間在康復訓練,但功課一點沒落下,一到三年級學習成績不錯,家裡的牆上貼著許多期中考試100分的成績試卷和標著「優」的小測驗。可是到了四年級,夫妻倆就發現助聽器漸漸不太管用了,孩子聽不清老師聲音,成績下降得厲害,他們連忙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孩子左耳平均聽力損失110分貝,右耳損失90分貝,助聽器難以發揮作用,需要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可是一問價格,手術全部費用加起來需要20多萬元,這些錢對於工薪階層的小斐爾一家來說成了天文數字。
小斐爾一家再次想到一直幫助他們的殘聯,他們把情況告訴了區殘聯。區殘聯根據小斐爾的情況,積極申報了浙江省「愛心助聽行動」。2012年底,小斐爾免費接受國產諾爾康人工耳蝸公司捐贈的耳蝸,並得到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支持免費給予手術。
人工耳蝸手術後,小斐爾耳朵上沒有了明顯的助聽設備,只是頭上多了看上去就像發夾的黑色小外機,她的聽力也在逐步恢復和提高,她又能開心地和小朋友們聊天了,又能清楚地聽到老師的講課了,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I. 有沒有兒童自閉症基金會
沒有這個基金的。。中國目前對這個的關注基本都來自NGO。。啥時候上級高興了,或許也會有個基金來幫助吧。。只怕我們都等不到。。
J. 殘聯補助自閉症的條例
自閉症,屬於精神病類的殘疾,精神類的殘疾在所有的佔有比例在18%左右,自閉症在這18%的的20%左右。這只是大概的數字,要詳細點的還是要問縣市級的殘聯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