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共抗疫情吉利捐2億,特斯拉捐免費充電,數十家車企捐助匯總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全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艱難時刻,中外車企紛紛獻出力量,向社會作出貢獻。以下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值得記住的車企(部分企業)。
過去一年,對於汽車行業而言是艱難時刻,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更是沉重打擊,如今我們只能上下一心共同抗疫防控,支援武漢疫區,隔絕疫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保護好自己和身邊的人,減少與外界的接觸,混亂中明辯是非發出公道正確的聲音,精神勝利之外讓社會職業盡責,對疫區弱小將心比己多一點同理心,期盼陽光早一日到來,讓災難不會重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② 李嘉誠中國內地慈善總結
1981年創立汕頭大學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界亞洲運動會。
1997年,北京大學100年校慶期間,李嘉誠基金會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新圖書館的建設。
2002年李嘉誠海外基金建立長江商學院,是中國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實行教授治校的商學院。
2008年5月十九日,李嘉誠致函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誠基金會、長江集團、和記黃埔集團的名義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用於為災區學生設立特別教育基金。
2009年4月22日,李嘉誠旗下長江集團、和記黃埔聯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捐贈人民幣1億元。
③ 段偉紅的人物經歷
段偉紅博士是凱風公益基金會創始人 和理事長、泰鴻集團創始人、兼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及清華大學戰略發展顧問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段偉紅
國籍
段偉紅的研究報告。[3]
2012年1月,《中國治理評論》刊出。
2011年,凱風公益基金會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4]
2011年11-12月,資助舉辦梅惟恆講座"歐亞與世界史語境中的傳統中國 "。
2011年10-11月,資助舉辦巴斯蒂夫人講座"面向自由和科學理性--清末民初中國留法學生的經驗與他們對中國的現代認同的貢獻"。[5]
2011年4月,捐建的清華大學凱風人文社科圖書館正式落成並投入服務運行,由著名建築師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聯合設計,坐落於清華大學教學核心區,是清華大學的地標性建築之一。[6]
2011年3-4月,資助舉辦艾倫·麥克法蘭教授講座"現代世界的誕生"。[7]
2010年10-11月,資助舉辦阿里夫·德里克教授講座"改革時期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全球現代性視角"。
2007年5月,資助邁克·桑代爾教授來華巡迴演講"公德與私德"、"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市場的道德局限"、"成為一個公民的意味"、"全球化與文化差異 "。[8]
2007年,資助中國青年創業計劃(YBC)。
2007年 3月,創立了凱風公益基金會。
2005年5月,資助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歐政黨高層論壇。
2004年10月,資助 "中國金融業在WTO第二階段的機遇和挑戰"論壇。
2004年5月,資助在英國首相府舉行的中英高層論壇。
2004年,在哈佛大學創立了Desmond & Whitney Shum獎學金,資助哈佛大學博士生對中國的研究。
1996年,創立了泰鴻集團。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情況
創立凱風公益基金會:推動人類進步,促進社會發展
2007年3月,段女士創立了凱風公益基金會,成為國家級的非公募公益基金會[9],也是首批由企業發起、國家民政部批准設立、並由國家民政部作為業務主管部門的公益基金會。[10]
該基金會以推動人類進步、促進社會發展為願景,以推動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解與人類多元文化的共生、促進社會轉型的平穩實現與社會公正的普遍建立為使命。[11]
凱風公益基金會主要通過機構合作方式,對在學術研究、政策研究、教育和公益實踐方面獲得重要成果、具備實力和潛力的學術精英和公益精英,進行資助和獎勵,進而達到提升公共福利、增加公眾利益、傳播公益思想的目的。
凱風主要資助領域為人文、社會科學與藝術,包括成立"凱風學者"項目、搭建同業交流與溝通平台(中國基金會網、中國基金會中心網、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論壇與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基金會分會),並同清華大學一起合作成立"凱風發展研究院。[12]
折疊編輯本段學術文章
技術官僚的"譜系"、"派系"與"部系"--對西方"中國高層政治研究"相關文獻的批判性重建[13]
摘 要:在對西方中國政治研究文獻進行回顧的基礎上,以一種更為突出"行動者"能動性的動態分析框架,對形形色色的技術官僚的結構性位置做出界定,以"技術自主性"的強弱程度為衡量准則,將"技術官僚"與"政治官僚"和其他知識分子區分開來。
這一思路與傳統的強調"政治派系"的研究路徑不同,不再將技術官僚看做是政治斗爭中的一個派系,而是凸顯出了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同時,藉助引入"牽頭部門''與"非牽頭部門"的區分,又強調了"正式政治"在界定技術官僚身份上的重要性。[13]
"又紅又專"的政策議題是如何設置的?--以"股權分置改革"為個案的一項研究[14]
摘 要:不同的政策環境給政策的議題設置提出了不同的挑戰。在"新興加轉軌市場"上則表現為決策精英們必須同時面對來自政治正確和市場規律之間的張力,亦即在政策制定中做到"又紅又專"。
本文主張,這就必須在政治理性和技術理性之間求得一種微妙的平衡。本文以"股權分置改革"為個案,探討了在中央政府部委層面上的決策精英們是如何通過不同的運作機制,讓各種類型的行動者參與到政策討論和制定當中,並在此基礎上做出政治決斷,並從而實現這一點的。本文的最後還對個案的拓展意義做了討論。[14]
中央政府公共政策決策過程研究:以證券市場改革為例
④ 姜明的慈善公益
一個人來到世上,就應該做一點對這個世界和人類有益的事情;做一個有善心、有愛心、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要常懷感恩之心,多做雪中送炭、扶貧濟困的事情;這是姜明的人生觀,也是姜明做人的准則。
創辦天明集團後,姜明的人生觀就成為天明的價值觀。自1993年6月18日天明創立以來,天明人就始終牢記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公民責任,把「慈善公益、回饋社會、富而思源、不忘桑梓」作為天明人的核心價值觀。
天明創業21年,總結天明的「感恩史」,為教育、扶貧、賑災等公益事業累計捐贈逾1.25億元,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姜明及天明人的慈善公益之心。用一位領導的話說,姜明雖然很年輕,做企業的時間不長,但是按照捐贈額和資產總額的比例來說,恐怕在全國也是領先的。姜明也因此被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稱為「俠商 義商」
2013年10月12日 代表思源天明公益基金資助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基金472500元,用於開展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基金「大病醫保」項目
2012年 捐資100萬元支持洛陽市伊濱區新型農村社區幼兒園建設
向鄭州市紅十字會捐贈1000萬元,用於支持河南教育事業
「思源天明公益基金」正式成立
2011年捐贈51萬元支持家鄉信陽市蔣集鎮防洪公路工程項目
捐贈10萬元支持北京共青團「100365首善行動」,至少為25名做出特殊貢獻的首都高校大學生(含研究生)進行獎勵支持(支助標准:4000元/人)
捐贈20萬元支持河南省職教社建立溫暖工程基金會
天明博愛助學基金啟動
2010捐贈5000萬元(五年)給鄭州市高中貧困學生,每年捐助1000萬元,資助12500個學生;連續五年捐贈5000萬元,累計資助62500個貧困學生。
捐贈100萬元支援玉樹災後重建
捐贈給北京河南志願者服務隊價值6萬元的小客車,並捐贈100萬元,在北京設立河南務工基金會。
捐贈給中國政法大學法碩學院30萬元成立「中國政法大學--天明-姜明獎助學金」獎助學金
2009設立天慈公益基金會,通過天慈和思源工程捐款50萬支援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扶貧建設。
2008年姜明當選「河南省天慈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2008年姜明當選「河南省志願者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2008年在5·12汶川地震後,天明在第一時間捐贈206萬元,表達了天明人的愛心!在5月17日的全體員工大會上,天明人集體默哀三分鍾,祈福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2008年2月,在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新聞發布會上,姜明代表天明人,向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捐贈500萬元,並承諾未來十年捐贈5000萬元用於基金會的扶貧項目;捐贈100萬建設「思源天明中心小學」;捐贈50萬支持「思源天明新農村建設項目」
2007年8月,豫西山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姜明代表天明人向災區人民捐贈110萬元
2003年非典中,姜明代表天明人捐贈15萬元為「全民抗非典」發布公益廣告
1997年和2004年,姜明代表天明人共捐贈價值690萬元的《河南商報》,贈送下崗工人、殘疾人、離退休工人和師生,體現天明人的愛心。時任省政協副主席胡悌雲致信稱贊「天明」此舉既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又符合時代精神;既幫了困難者之所需,又為社會和政府分了憂
1997年6月,天明捐贈1600萬元,為省會鄭州購置32輛雙層公交車,開通「天明號」專線,結束河南沒有雙層公交車的歷史
1996年,捐贈10萬元支持希望工程
1995年,捐贈15萬元在河南大學中文系設立研究生基金
1994年,捐贈20萬元支持「綠化鄭州 美化鄭州」公益廣告宣傳
⑤ 李偉的工作情況
用心謀事、實心幹事、一心成事,負責工作受到全國、省、市多次表彰。
精心育才,培樹的千餘個青年集體和個人典型,成為全市各條戰線上的排頭兵,為承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重要貢獻。培樹的青年星火帶頭人、青年致富典型王雙全先後三次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胡錦濤總書記勉勵他成為中國青年農民的代表,為青年農民多辦實事,團結帶領廣大青年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培樹的學雷鋒先進典型—承德石油高專「雷鋒公司」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信息時報》、《河北日報》、《承德日報》分別報道,並配發評論員文章,在全團、全國造成廣泛影響。
培樹的全國百優青年志願者、「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獲得者、「愛心河北」十大人物、承德市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鮑守坤,連續十六年無償獻血百餘次,累計103900 毫升(截止2010年10月31日),成為河北省獻血狀元和承德市無償捐獻機采血小板第一人。在他影響帶動下,社會上3000 多人加入了無償獻血行列並組建了3支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2007年「河北省十大愛心人物」頒獎晚會上,組委會頒獎詞概括了他從事志願服務的精神:「鮑守坤身上體現著我們民族無私的精神靈魂,他把奉獻作為生命一種執著的追求與歸宿,並因此喚起更多的人們嚮往崇高」。其志願服務故事已編入當地小學課本,先進事跡在中央電視台《新聞直播間》播出。
創新工作,推出多項經驗作法。在實踐工作中針對青少年實際和特點,探索總結出「黨團思想教育工作法」(即「用心了解人、用理論教育人,用精神引領人,用活動凝聚人、用典型激勵人、用服務團結人、用人格感召人」);全省首創團委、青年工作委員會、跨世紀青年人才協會「三位一體」工作模式和「三聯共建」促團建工作模式(能人聯動促團建、活動聯動促團建,服務聯動促團建);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級青年文明號協會,開創了「團組織、活動組委會、協會」齊抓共管力促創建活動的新局面;在全省推廣了承德技術練兵、培訓和比武的經驗做法;在全市青工戰線總結了國有大型企業實施「抓管理、育人才、促效益,實現與企業同頻共振」「三位一體」的工作經驗做法。這些經驗做法在全市、全省、全國共青團系統和青年工作領域引起共鳴和反響,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有針對性地做好調研工作,先後撰寫《用「心」工作》、《國有企業青年職工狀況調查與思考》、《關於調動企業青工積極性的幾點思考》、《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思考》等幾十篇調研報告和論文。撰寫論文多篇獲獎。
組織開展的青工技術培訓練兵和比武活動,成為全團工作「名牌工程」和「人才工程」。組織開展的五屆青工技術培訓練兵和比武活動,比武工種設置近百個,參賽青工達百萬人次。舉辦各級各類青工技術競賽1200多場次,培訓青工累計百萬人次,普及面占青工總數的95%以上,參加培訓練兵比武的青工80%提高一級技術等級以上。涌現出各級青年技術尖子、技術能手、技術標兵和技術狀元千餘名,促進了全市職工隊伍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全面提高。團市委被全國、省授予「青工技術大比武活動先進組織單位」。個人榮獲「青工技術比武優秀組織工作者」稱號。
在青年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組織開展的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產生各級各類五小成果3000餘項,採納應用500餘項。其中產生省級先進水平科技成果50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技成果34項,7項科技成果填補國家空白,5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專利。各級各類「五小」成果累計創產值4700多萬元。活動中有7個單位先後被團中央、國家科委和團省委、省科委授予「五小活動先進單位」、「優秀青年質量管理QC小組」稱號。在全省青年「五小智慧杯」競賽活動中我市九項「五小」成果獲獎。組織參加「河北省首屆青年科技博覽會」,參展項目全部獲獎。榮獲兩項金獎,4項銀獎,受到原河北省委李炳良副書記和省政府顧二熊副省長的好評。
組織開展的下崗青工「一十百千」創業行動獲省表彰。工作中為全市下崗青工和青年創業者牽線搭橋當「紅娘」,為下崗青工提高素質當「良師」,為下崗青工創造就業條件當「後盾」。建立起市級青工救困基金,開展了「青年文明號助百家,青年崗位能手幫百家」結對救助活動。全市建立培訓學校10所,培養樹立青年興業帶頭人100人,安置下崗青工1308人,為我市再就業工程和社會穩定做出積極貢獻。團市委獲省「下崗青工創業行動」先進集體稱號。個人被評為「下崗青工創業行動」組織工作先進個人。
負責的青工、青農工作受到原團中央第一書記周強同志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扎實開展「服務萬村行動」、「青年扶貧工程」、「1115小康行動」等項活動。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1.5萬期次,培訓農村青年50餘萬人次;培養樹立縣、鄉、村三級青年星火帶頭人11084名,形成了由科技示範鄉、村、點、戶構成的星火技術傳播網路。團市委被團中央、國家科委評為「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活動先進單位」。
「首都周圍地區青年承包綠化工程建設競賽」活動中,全市八縣三區共承包立項53項,造林10.2萬畝,新建百畝以上縣級青年工程林12處,500畝以上鄉級工程林41處。
組織開展的「百鄉青年科技興農工程競賽」活動中,雙灤區蔬菜塑料大棚、水稻旱育稀植青年科技興農基地建設,受到原團中央第一書記周強同志好評。
全市推廣實用技術160項,建設小基地30個,推廣星火科技項目219項,興建青年科技興農工程2000多項,實現產值2億多元,增加收入2000萬元。活動中6萬余名青年脫貧,3.6萬名青年率先致富。
組織開展的創建青年文明號工作成為全團工作的「亮點」,被社會各界譽為」旅遊名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創建工作以「倡業、樹德、爭優、建制、踐諾、創效」為目標,做到「三個結合」(與青年崗位能手活動、青工創新創效活動、星級達標活動相結合),「五個共建」(號號共建、號手共建、團校共建、軍民共建、城鄉共建),開展了「青年文明號」系列活動,形成了「試點啟動、示範帶動、號手聯動、行業驅動,全力推動」的爭創格局和「創號推卡同步進行,號手聯動共同推進,行業企業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實現了創建活動經常化、評估科學化、管理規范化、監督社會化,推動了創建活動的深入持久開展。
涌現出全國青年文明號11個,省級青年文明號百餘個,各級青年文明號千餘個。寬城地稅峪耳崖分局等一批青年文明號先後被中宣部、國務院糾風辦、省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示範單位」「河北省創建文明城市文明行業示範單位」。全市各級青年文明號開展創建活動千餘次,發放青年文明號服務卡180多萬張,為近156萬人次提供了文明服務,做好事2900餘件。
創建工作受到國家、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原團中央第一書記周強同志在承德視察青年文明號工作時,評價承德創建青年文明號工作「抓得實、搞得好、力度大、效果好」。團省委領導來承德考察指導青工工作時,認為「承德的創建工作很有特色,有些工作走到了全省前列,最突出最寶貴的經驗是創建新機制,強化了素質,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組織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被譽為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受到團中央、省委組織部、市委主要領導高度評價和社會各界廣泛贊譽。組織開展的「山莊青年志願者」活動在創建和諧社會和「全市抗擊非典」、「山莊肇建300周年大型慶典」、「以德治市」、「文明城市創建」、「紀念汶川一周年」等主題和紀念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
團中央、團省委、市委、市文明委對山莊青年志願者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在全市推廣了「山莊青年志願者」工作經驗做法。山莊青年志願者集體先後被團中央和團省委評為 「青年志願行動先進集體」。
在全市推廣「山莊青年志願者」工作經驗做法的同時,構建起「社會-社團-社區三位一體」志願服務體系。在柴廠小區和火神廟社區分別成立了我省首家「山莊青年志願者愛心社」和「扶老助殘愛心基金會」,受到省委組織部領導充分肯定,認為「依託社區建立起扶老助殘愛心基金會,能有效地為熱心公益事業的公眾搭建起一個傳遞愛心的平台,此做法值得提倡」。通過社會(山莊青年志願者隊伍和社會公益組織)、社團(學校志願者社團組織)、社區(青年志願者愛心社、愛心基金會)的聯動,傳遞愛心,營造志願服務的濃厚氛圍,為創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做好全國首創的大學生健康行動計劃工作,該項工作對改善我市貧困山區落後的衛生醫療條件、傳播先進健康文化知識、構建農村衛生醫療體系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衛生畫報》對「承德大學生健康行動計劃」工作進行了重點專題報道。
負責的希望工程工作被團中央、中國青基會授予首批「全國希望工程建設獎」。組織開展了全省首家希望工程「青春風采」大型義演,全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熊卿才、海政歌舞團董青等著名演員和團體參加義演,受到全國青聯和團省委高度評價。認為演出很成功、方法也可取,收到了良好效果。
先後組織開展了「百萬愛心--繳納特別黨團費活動」、「希望工程手拉手」、「1+1助學」行動、「市五大班子領導為失輟學兒童獻愛心」、「希望工程愛心儲蓄活動」、「希望工程圖片展」等活動,捐款120多萬元。
籌資187萬元,建起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承德市希望工程基金」。
負責希望工程工作期間,共救助失輟學兒童8597名,引資680餘萬元,建設希望小學26所。我市希望工程工作被團中央,中國青基會授予首批「全國希望工程建設獎」。
負責的黨團宣傳工作為宣傳承德,提高承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作出了積極貢獻。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香港《大公報》、美國《蓋帝圖片社》、《中國衛生畫報》、搜狐、新浪、中國新聞網、中國台灣網、《中國共青團》、《團情快報》、《河北日報》、《河北青年報》、《燕趙都市報》、《河北宣傳》、《承德日報》、《承德建設》等近200家國際、國內、省市級媒體、門戶網站刊登(播)新聞稿、通訊、評論員文章等千餘篇(條)。個人事跡刊登在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主辦的黨刊《河北宣傳》上。
找准黨建和黨史工作結合點,扎實推進創先爭優活動。把創先爭優活動與機關黨建、黨史業務工作緊密結合,在機關黨員幹部中開展了「爭做三個模範」活動,即爭做遵章守紀的模範、爭做履職盡責的模範、爭做廉潔奉公的模範。活動的開展,有力推動了工作,所在單位被省授予先進集體,在全省黨史工作大會上受到表彰。
深入開展黨史教育活動,聯合組織、宣傳、教育等部門,在全市黨員、幹部、群眾和青少年中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發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作用,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以實際行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抽調工作期間所負責工作受到市委主要領導好評。抽調市委組織部和市委宣傳部期間,做好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督導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督導工作中做到「三結合」:認真學習和科學督導相結合、深入基層與督導落實相結合,挖掘典型和總結經驗相結合。向省推薦了曾受到原國務院副總理曾陪炎接見的先進黨員典型白曉冬,與省先進人物李家庚共同參加了全省先進人物事跡巡講團。所負責工作受到市委組織部和市委宣傳部領導好評。
在市委「四大一推一建」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市市委創先爭優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期間,為市領導及時了解活動進展情況、做出科學決策、指導全局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多次受到市委領導好評。市委辦公室、市委組織部作出的工作鑒定中認為:「該同志緊緊圍繞全市工作大局,緊貼領導思路,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預見性,准確把握活動進展情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埋頭苦幹,為市委領導及時了解活動進展情況、做出科學決策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全市深入開展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借鑒平台」。
個人先後榮獲 「優秀團幹部」、「優秀團務工作者」、「先進工作者」、「優秀公務員」、「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宣傳幹部」、「市直機關文明標兵」、「青工技術大比武活動優秀組織工作者」、「「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優秀組織工作者」、「青年文明號活動優秀組織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等三十多個榮譽稱號。
⑥ 基金會管理條例的介紹
《基金會管理條例》是為了規范 基金會的組織和活動,維護 基金會、捐贈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公益事業而制定。《條例》於2004年2月11日在國務院第39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於2004年3月8日由國務院令 第400號發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共7章48條。《條例》施行的同時廢止1988年9月27日國務院發布的《基金會管理辦法》(國務院令 第18號)。《條例》在總結過去16年來中國基金會管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世界非營利組織管理立法的經驗,第一次系統地對基金會登記、組織機構、財產使用和管理、監督管理等進行了規范。這個被稱為「雖然不是最好,但顯然就是答案「的條例,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非營利組織管理制度中占據了自己獨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