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蓋茨夫婦被評為最慷慨慈善家了嗎
根據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的最新年度名單顯示,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以及夫人梅琳達·蓋茨被評為美國最慷慨慈善家。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的年度排名參考了美國各領域慈善家在前一年的捐款總金額。比爾·蓋茨夫婦在2017年累計捐贈總額達到47.8億美元,其中大多數都流向了「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項目。
這對億萬富翁夫婦多年年來,一直都是全球慈善領域的明星人物。
自從2000年成立以來,他們的基金會已經累計捐贈了大約360億美元,包括全球衛生、緊急救援、教育、反貧困等領域。
蓋茨夫婦已經承諾會提供20億美元來幫助貧困地區戰勝瘧疾,而他們的基金會最近又與Oxitec生物基因公司合作開發了一種轉基因雄性蚊子,這種蚊子具有殺死未來幾代瘧疾傳播細菌的能力。蓋茨基金會希望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徹底消除瘧疾,徹底解決這種在經歷幾十年不斷衰退後又重新肆虐的疾病。
另外,蓋茨夫婦同樣在努力消除埃博拉病毒和小兒麻痹症的影響。2014年,他們捐贈了5000多萬美元,用於幫助西非地區抗擊埃博拉病毒,並且向一家正在研製低成本脊髓灰質炎疫苗的日本制葯公司捐贈了3800萬美元。
該基金會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就是全球疫苗與免疫聯盟,該聯盟聚集了大量科學家、政府領導人、企業家和慈善家,共同致力於改善全球最貧困國家的疫苗供應。自從1999年以來,蓋茨基金會已經向該聯盟承諾捐贈了至少25億美元。
梅琳達·蓋茨在該基金會創辦的前六年時間里,幾乎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來維持基金會的運轉,她致力於提高人們對「時間貧困」的認識,認為像家務勞動這樣的無薪工作剝奪了女性的潛力。蓋茨基金會在2016年年度報告中指出,全球各地女性平均花費在家務上的無薪工作時間是普通工作時間的兩倍,而許多國家的女性也因此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
蓋茨夫婦還領導了其它多個項目,為世界各地的女性提供更多的機會,包括在世界范圍內推廣避孕措施。在《時代》雜志的一篇專欄中,梅琳達·蓋茨表示,她和她的丈夫也資助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女性基金Mama Cash,還包括像Prospera這樣的網路團體,後者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對基層女性團體提供資金幫助。
教育也是蓋茨基金會重點捐贈的領域。「蓋茨千年學者計劃」成立於1999年,旨在為有色人種學生提供獎學金支持。目前已經有累計大約16億美元用於該項目,每年大約有1000名新學生成為被資助的對象。
另外,蓋茨基金會還與奈及利亞的Dangote基金會合作,在2016年共資助了1億美元用於消除奈及利亞的營養不良問題,而奈及利亞目前是非洲規模最大的經濟體。
在蓋茨基金會的2018年度報告中,蓋茨夫婦表示他們相信盡管依然存在暴利、自然災害和政治分歧,但整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好。
根據《福布斯》的統計,去年最富有的美國富豪們向母校、基金會和各種慈善機構累計捐贈了147億美元,這個數字比2016年高出了一倍。在該機構最近公布的25位最慷慨慈善家名單中,並不包括現任世界首富、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一直以來,貝索斯對自己的慈善計劃及目標相當低調,不過他今年6月在個人Twitter上表示,計劃在今年夏天的某個時候公布自己的兩個重點慈善領域。
有錢做慈善為這樣的人點贊。
B. 比爾蓋茨:熱衷慈善冷淡政治
從2008年7月開始,其董事會主席比爾·蓋茨將不再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而將更多時間用於比爾&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全球健康和教育工作。微軟設定了兩年的過渡期,以確保蓋茨的日常管理職責能平穩有序地完成交接。2008年7月以後,蓋茨將繼續擔任微軟董事會主席兼重點開發項目顧問。
微軟同時宣布,其首席技術長雷·奧茲(Ray Ozzie)從即日起將擔任微軟首席軟體設計師,同蓋茨一起承擔所有的技術架構和產品監督職責,以確保平穩過渡。此外,微軟另一位首席技術長克萊格·穆迪(Craig Mundie)從即日起將擔任微軟首席研究和戰略長,同蓋茨一起承擔公司的研究和策劃職責。穆迪還將同微軟首席法律顧問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合作,指導微軟的知識產權和技術策略工作。
蓋茨表示:「我們的業務和技術領先優勢從未像今天這樣強大,微軟已經為未來的成功做好准備。微軟能有奧茲和穆迪這樣優秀的技術主管,令我感到非常幸運。在2008年6月之前,我將繼續在微軟全職工作,並同奧茲和穆迪密切合作,以確保平穩過渡。對我而言這也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但我相信微軟未來的前景將更加光明。」
2005年9月,微軟首席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將公司重組為三大部門,各部門總裁被賦予了更多的產品開發和戰略決策職責。2005年8月,微軟又任命凱文·特納(Kevin Turner)為首席運營長。由此可以看出,微軟近幾年一直穩步地擴大高級管理團隊。從某種意義上講,微軟本周四發表的聲明是七年前就開始的一段過渡期的延續。2000年1月,鮑爾默接替蓋茨就任微軟首席執行長,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和業務戰略,而蓋茨則轉任公司首席軟體設計師
C. 比爾蓋茨把所有的財富捐給基金會的真正的用意是什麼
避稅,賺錢,因為美國的慈善基金和中國的兩個概念,美國的慈善基金是可以進行投資賺錢,只需要每年捐5%的錢。
2004年,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宣布,將給他的慈善基金會捐款33.5億美元。此時,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有資產270億美元,加上這筆33億美元捐款,基金會的總資產將超過300億美元,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慈善基金會。
(3)游忠惠蓋茨基金會慈善宣言擴展閱讀:
退休生活:
2008年6月27日,比爾·蓋茨正式退休,但仍作微軟董事長保證公司的運營,並把580億美元個人財產捐到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他的遺囑中宣布拿出98%給自己創辦的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筆錢用於研究艾滋病和瘧疾的疫苗,並為世界貧窮國家提供援助。
2009年11月4日比爾·蓋茨一行訪問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總部,翌日分別會見了國家能源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廣東核電集團等單位負責人,並參觀了中國實驗快堆。
D. 蓋茨夫婦離婚會對全球最重要的慈善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密歇根大學教授梅根·湯普金斯-斯坦格一直在密切研究蓋茨基金會。湯普金斯-斯坦格說:「我認為這件事的本質不是離婚本身會帶來什麼影響,而是公眾對這個消息的反應。基金會當前的受贈者普遍存在恐懼和焦慮,這本身就說明了蓋茨夫婦的離婚決定已經在慈善領域造成的連鎖反應的程度。」
蓋茨夫婦曾經共同創建的慈善信託基金,如今代表他們的基金會管理著約500億美元的資金。這筆捐款不可撤銷,也不能重新分配。但是,兩人當前仍有大約1500億美元的資產不在蓋茨基金會之內,這筆財產將根據兩人的離婚協議進行分配。
蓋茨家族的內部人士推測,理論上,這筆錢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內捐贈給蓋茨基金會,但現在可能會流向Pivotal Ventures(梅琳達·蓋茨的個人投資公司,關注性別平等議題);或 Gates Ventures(比爾·蓋茨自己的投資公司)。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蓋茨基金會前高管直言不諱地表示,未來,梅琳達·蓋茨有可能會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Pivotal Ventures上,而較少關注自己和前夫共同管理的基金會。
頂級離婚律師團決戰1341億美元
據美國CNBC網站6日報道,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夫婦二人日前各自組建了律師團隊。梅琳達一方僱用了謝莉·安德森,而比爾·蓋茨則僱用了泰德·比爾貝。
兩名律師在亞馬遜CEO貝索斯那場「全球最昂貴離婚事件」中就是對手,分別代理貝索斯夫婦一方。
據此前報道,二在並未簽署婚前協議,所以這份巨額財產的分配,就成了二人分手後的焦點。
E. 捐款太猛以致於丟掉了首富寶座,比爾·蓋茨迄今在慈善上究竟捐了多少錢
他在捐款金額上目前已經達到了400多億美元,這可見他在基金會是多麼的偉大。比爾蓋茨在卸任了微軟的總裁之後,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慈善方向,和我們所知道的一般慈善不同,他和妻子成立的基金會的慈善方向比較多,而且一般是在健康貧窮和教育方面。
他們承諾在其一生或者此後將超過一半的財富捐贈給慈善機構,他們在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實現這個承諾,他們設立的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設立的宗旨就是要改善人類醫療保健條件,並減少全球的貧困。
同時比爾蓋茨還說自從他捐出這么多錢之後,他的孩子們也許將來不會成為億萬富翁,但是他們會深深地參與基金會繼續做慈善事業。他說做慈善很難,因為慈善的功能是解決市場經濟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
F. 金錦萍如何定義慈善的意義
首先財富只是慈善事業的部分原因而已,你讓一個家族從事慈善不見得就得是高凈值人群,一般家庭從事慈善的熱忱,可能是我們平常所不能夠想像到的。真正的驅動力來自於很多方面,比如延續家族的價值觀來增強家族的凝聚力。
這里有一些世界上比較有名的家族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麥克阿瑟的,或卡耐基的,比爾·蓋茨和梅琳達基金會,你會發現他們的胸懷有多寬廣。比如蓋茨基金會促進全球衛生和教育領域的平等,它的宗旨濃縮起來就是四個字「眾生平等」,和佛教的教義幾乎是一樣的。
當然家族慈善也有一些實用主義的考慮,無論是免稅方面的,還是更便於家庭的管理等等。
G. 蓋茨捐錢的故事
自2007年以來,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一共捐出280億美元慈善捐款。相比之下,比爾蓋茨個人資產為590億美元,較美國政府對外國援助預算多20億美元。
通過供應疫苗和改善人體健康狀況,蓋茨已經幫助拯救了581.2萬人的生命。沃倫巴菲特和蓋茨還鼓勵其他富豪進行慈善捐款。Frugal
Dad稱,進入《福布斯》美國財富400強的全部富豪的凈資產總值為1.2萬億美元,如果他們都將50%的資產捐獻出去,那就是600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美國2010年慈善捐款總額的20多倍。美國《每日秀》節目主持人約恩斯圖亞特(Jon
Stewart)曾因為蓋茨對美國教育界作出巨大貢獻而將他比作「蝙蝠俠」,Frugal
Dad稱,蓋茨雖然沒有蝙蝠俠的特異功能,也沒有時間去打擊犯罪,但他確實解決了這個世界上的某些真正的問題
H. 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為什麼要創立慈善基金會,並且捐那麼多錢這與信託有什麼關系
「有錢人在道義上有責任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因為所有超過家用之外的個人財產都應該被認為是讓社會受益的信託基金。」——卡內基
在美國,富人熱心慈善事業有其歷史文化淵源。在美國有這樣一種新教理念,即富人只是社會財富的管理人。在美國,在法律上,財富是私有的,但是在道德和價值的層面上,超過生活需要的財富就是社會的。早在19世紀,美國的富豪卡內基寫了一篇《論財富》的文章,被稱為「財富福音書」。卡內基認為,把多餘財富作為遺產讓親屬繼承,雖是人之常情,卻往往給接受人帶來利少弊多的影響。他說:「我給兒子留下了萬能的美元,無異於給他留下了一個詛咒。」他支持國家徵收累進遺產稅的做法,並認為,這是國家通過徵收累進遺產重稅,譴責自私的百萬富翁的毫無價值的生活方式。他還認為,處置多餘的財富,讓其真正有益於社會是一種本領。「賺錢需要多大本領,花錢也需要多大本領。」他不大主張把財富零星地施捨給窮人,而是可以通過辦企業的方式管理財富,使之升值,以有利於公眾利益。卡內基自己辦了基金會,資助貧困人群、文化和教育事業。他還捐資興建了荷蘭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所在的和平宮。他認為,富人在生前應該處置好自己的財富,使之有利於公益,而「死時越有錢,死得越丟臉」。生活在朝氣蓬勃而又狂熱進行物質生產的世界裡,面對工業化進程產生的貧富差距和利益摩擦,卡內基悟出了富人如何為人的道理,即「恰當地管理財富,以使同胞手足之情能維系貧富之間的和諧關系」。美國社會的有序運轉,與這些理念不無關系。
美國富人爭相回報社會,一方面有他們的品格因素,也有宗教中「博愛」思想的影響,與美國的社會財富管理制度也有直接關系。完善的遺產稅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刺激著美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美國的遺產稅、贈予稅以高額累進而著稱。當遺產達到300萬美元以上時,稅率高達55%,而且還要先納稅後繼承。所以,要繼承大額遺產阻礙重重。有些州還規定,政府不僅對遺產征稅,對遺產繼承人還要加征一次稅。而建立慈善基金會或捐助善款則可獲得稅收減免。可以說美國是世界上的捐款大國,「捐贈活動」蔚然成風,在社區里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捐款活動。不少富人樂善好施,信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原則,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的貧富矛盾。
在美國社會,金錢確實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我們在鄙視那些拜金主義的丑惡現象之餘,也應看到其財富倫理觀中積極的一面。排名世界前兩位的富豪,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金錢是什麼,賺錢為什麼。也許,他們不是完美的人,但至少,他們不是異化的人。
I. 比爾蓋茨建立慈善基金.失去了錢得到了些什麼
生平
如今,如果你的辦公桌上有一台個人電腦、裡面幾乎必定裝有微軟的操作系統。比爾·蓋茨使個人計算機成了日常生活用品,並因而改變了每一個現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因此有人說,比爾·蓋茨對軟體的貢獻,就像愛迪生之於燈泡。
比爾·蓋茨的童年是在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度過的,西雅圖是美國波音公司的的基地,全市職工近半數在這家公司工作,所以人們也把西雅圖稱為波音城。它和舊金山、洛杉磯並列為美國西海岸的三大門戶之一。
長著一頭沙色頭發的7歲男孩蓋茨最喜歡反復看個沒完的是那套《世界圖書網路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幾乎有他體重1/3的大書,一字一句地從頭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強烈地感覺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書本,裡面蘊藏著多麼神奇和魔幻般的一個世界啊!文字的符號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人們的我數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又傳播出去。他又想,人類歷史將越來越長,那麼以後的網路全書不是越來越大而更重了嗎!能有什麼好辦法造出一個魔盒那麼大,就能包羅萬象地把一大本網路全書都收進去,該有多方便。這個奇妙的思想火花,後來竟給他實現了,而且比香煙盒還要小,只要一塊小小的晶元就行了。
蓋茨看的書越來越多,想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次他忽然對他四年級的同學卡爾·愛德蒙德說:與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還不如成為一株聳立於禿丘上的橡樹。因為小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而橡樹則高大挺拔,昂首蒼穹。他堅持寫日記,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紀常常如大人般的深思熟慮。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要十分珍惜這不到人世的寶貴機會。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信守由人類積累起來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無上的諾言……那麼諾言是什麼呢?就是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在另一篇日記里又寫道:也許,人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火災,一個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從這場火災中去搶救點什麼東西出來。這?追趕生命的意識,在同齡的孩子中是極少有的。
蓋茨所想的諾言也好,追趕生命中要搶救的東西也好,表現在蓋茨的日常行動中,就是學校的任何功課和老師布置的作業,無論是演奏樂器,還是寫作文,或者體育競賽,他都會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時間去最出色地完成。
老師給他所在的四年級學生布置了一篇有關人體物殊作用的作文,要求四五頁的篇幅。結果蓋茨利用他爸爸書房裡的網路全書和其他醫學、生理、心理方面的書籍,洋洋灑灑地一口氣寫了30多頁。又有一次老師布置同學寫篇不超過20頁的故事,蓋茨浮想聯翩,竟寫出長達100頁的神奇而又曲折無比的故事,使老師和同學都十分驚訝!大家說他:不管蓋茨做什麼事,他總喜歡來個登峰造極,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然他是不會甘心的。
蓋茨在體育和社會活動方面也表現出這種不落人後的精神。有一次暑假童子軍的80公里徒步行軍,時間是一個星期,他穿了一雙嶄新的高筒靴,顯然新鞋不大合腳,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軍,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盡苦頭,第一天晚上,他的腳後跟磨破了皮,腳趾上起了許多水泡。他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第二天晚上,他的腳紅腫得非常厲害,開裂的皮膚還流了血。同伴們都勸他停止前進,他卻搖搖頭,只是向隨隊醫生要點葯棉和紗布包紮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繼續上路了。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一個途中檢查站,當領隊發現他的腳發炎嚴重,下令醫冶,才中止了這次行軍。蓋茨的母親從西雅圖趕來,看到他雙腳潰爛的樣子時,難過地哭了,直埋怨兒子為什麼不早點停止行軍。蓋茨卻淡淡地說?可惜我這次沒有到達目的地。
1969年,蓋茨所在的西雅圖湖濱中學中美國是最早開設電腦課程的學校。當時還沒有PC機,學校只搞到一台終端機,還是從社會和家長那裡集了大批資金才買來的。這台終端機連接其他單位所擁有的小型電子計算機PDP--10,每天只能使用很短時間,每小時的費用也很高。蓋茨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只要一有時間,便鑽進計算機房去操作那台終端機,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13歲時,他便獨立編出了第一個電腦程序,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玩月球軟著陸的游戲。這一年的7月20日正好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物朗和奧爾德林乘登月艙,代表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表面的日子。蓋茨心裡想,我不能坐宇宙飛船去月球,那麼讓我用電腦來實現我的登月夢吧!
可是好景不長,只過了半年,湖濱中學就再也沒有錢支付昂貴的PDP--10小型計算機的使用租金了。這件事使蓋茨像失去了上學機會那麼痛苦,因為這時候他對電腦已經入迷到神魂顛倒的地步。於是他和同學四處奔走,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就是幫助一家名為CCC的電腦公司抓臭蟲,用除蟲的報酬來支付他們操作電腦的費用。什麼叫臭蟲,這是電腦行業里人們稱呼軟體中的錯誤的代名詞,即討厭的臭蟲(Bug)。因為一旦有了這種臭蟲,就會使電腦導出錯誤結果或死機,美國發往金星的水手號火箭和法國職權利亞娜火箭,就曾因為電腦軟體的故障(臭蟲)而使發射失敗,損失幾億美元。蓋茨興沖沖地約了同學中的幾個電腦愛好者,每天晚上6點左右,CCC公司員工下班之後,他們便騎自行車來到那裡上班了。那裡有許多台電傳打字終端機可用,有各種電腦軟體可盡情研究,真是如魚得水。蓋茨對電腦軟體太著迷了,幾乎整晚都呆在那裡,就像他在小學時就立志要搞出新名堂一樣地執著,每個晚上,他都要在CCC公司的記錄本上寫滿了他和夥伴們發現的一個電腦臭蟲。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抓臭蟲,蓋茨使自己在電腦硬體和軟體方面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和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為日後的研究開發,打下了精深的功底。
1970年,當蓋茨15歲時,他的電腦才能已遠近聞名了。一家名叫信息科學的公司找到蓋茨,希望用提供使用PDP-10的電腦時間來交換蓋茨和他的同學保羅的軟體技術。因為按美國法律規定,不能給未成年人支付工資,所以該公司決定,以價值一萬美元的電腦時間作為酬勞,要求他們為公司設計工資管理軟體。這樣就使他倆獲得了足夠使用一學年的電腦時間,他們不禁高興萬分。1971年,湖濱中學又讓蓋茨幫學校設計一套排課用的電腦軟體。當時的排課表全靠人工,由於學生人數多,課程又復雜多樣,人排課常常分配不均,造成某些課程學生過度擁擠的現象。蓋茨圓滿地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又使他延長了使用電腦的寶貴時間。
1973年,美國國防項目承包商TRW公司要開發一套用於管理水庫的電腦監督控制系統,可是老是消滅不了各種電腦臭蟲,進度緩慢,眼看要遭到違約處罰了。在這緊急關頭,TRW公司得知蓋茨和保羅兩個小電腦天才的事情後,便向他倆求援,兩個男孩高興地答應了。這是一件很專業化又很艱難的工作,而且按規定,中學生只能拿工讀生的低工資。但是蓋茨並不計較,他主要目的是通過這種工作來提高和鍛煉自己的軟體設計能力。湖濱中學也很開明,允許高年級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後去企業實習和工作。由於蓋茨和保羅的加入,終於使TRW公司按時完成了項目,免受巨額罰款。而蓋茨和保羅則得到了該公司一位電腦專家的具體指導,使兩人的軟體技巧得到了提高。
青年蓋茨在1970年代早期,蓋茨寫了一封著名的《致愛好者的公開信》,震驚了計算機界。蓋茨宣稱計算機軟體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市場,計算機愛好者們不應該在不獲得原作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意復制電腦程序。當時的計算機界受到黑客文化影響,認為創意與知識應該被共享。蓋茨隨後離開校園,一手創辦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微軟公司,並逐漸將軟體產業化。
1975年,年僅19歲的蓋茨預言:「我們意識到軟體時代到來了,並且對於晶元的長期潛能我們有足夠的洞察力,這意味著什麼?我現在不去抓住機會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學業,軟體工業絕對不會原地踏步等著我。」
但是蓋茨的商業手法往往召至非議,其中之一就是MS-DOS的來源。在1970年代末,IBM正在計劃進入個人電腦市場,並在1981年正式推出了IBM個人電腦(PC)。IBM需要為自己的產品尋找合適的、基於英特爾x86系列處理器的操作系統。IBM在與另一家公司簡短談判後找到了微軟。而微軟則又在未告之自己正在與IBM談判的情況下找到了西雅圖電腦公司,以據說是5萬美元的價格向該公司購買他們所開發的操作系統(微軟的支持者稱,當時微軟與IBM有協議,規定微軟不得向外界透露談判事宜)。微軟之後再授權IBM使用該操作系統(已經更名為PC-DOS)。微軟還與其他電腦生產商談判,將經過更改後的MS-DOS系統安裝到每一台新電腦上。事後西雅圖電腦控告微軟在未告之事實的情況下以極低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產品,但是雙方最終達成庭外和解。蓋茨的聲譽因1990年代末美國政府一系列控告微軟壟斷的案件而再度受損。
1980年代中期蓋茨對光碟作為數據儲存媒介的前景感到樂觀,因此積極推廣CD-ROM。但就在去年,他宣布DVD將被淘汰。
當1983年,蘋果的在其新產品Lisa時,將滑鼠應用到用戶界面上,這是個人計算機業的一場革命。蓋茨立即意識到友好的圖形界面的重要性。
1990年,微軟推出WINDOWS3.0。
1995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95操作系統,這是一款真正意義上劃時代軟體。讓用戶擺脫了煩瑣枯燥的DOS命令,從而使個人計算機變的極其簡單易用。
1995年出版的《The Road Ahead》(《未來之路》),曾經連續七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書中的一些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蓋茨也被指控商業行為不檢點。蓋茨多次被控告在他的領導下,微軟公司的很多商業行為違反了美國的法律(反壟斷法)。並受到諸多訴訟,面臨著被拆分的危險。頗為有趣的是,在20世紀末,兩個比爾(比爾·柯林頓和比爾·蓋茨)幾乎同時遇到了官司與麻煩。
1998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98,受到廣泛的歡迎,微軟鞏固了計算機軟體業的霸主地位。
1999年,蓋茨撰寫了《未來時速》一書,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技術是如何以嶄新的方式來解決商業問題的。這本書在超過60個國家以25種語言出版。《未來時速》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並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和Amazon.com列為暢銷書。
2000年,蓋茨任命他長期的好友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為微軟首席執行官,而自己則為「首席軟體設計師」(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2001年底,微軟推出了Windows XP。蓋茨親自來到時代廣場推銷Win XP。
2006年3月10日,2006年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揭曉,微軟的比爾·蓋茨連續第12年成為世界最富有人士,他的凈資產由465億美元增至500億美元。
2006年4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了微軟的總部——西雅圖附近的雷德蒙德市。蓋茨和史蒂夫·鮑爾默會見了胡錦濤,並帶領胡錦濤主席參觀了微軟的「未來之家」。下午18點30分左右,胡錦濤出席了蓋茨在家中設的晚宴。
2006年6月15日,蓋茨宣布2008年7月將隱退,屆時將辭去首席軟體設計師一職,並不再參與微軟的管理事務。在宣布這一消息的時候,蓋茨顯得相對鎮定,但是卻掩蓋不了某些哀傷的氣氛,一些員工甚至熱淚盈眶。隱退後的蓋茨將專心於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蓋茨將幾百億的家財捐獻給這個慈善基金會,並表示將只留幾百萬美元給他的三個孩子。微軟的一名員工說:「毫無疑問,他的慷慨使得數十萬人重獲生命。」隨後不久,股神巴菲特宣布,將捐款300億美元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前提是蓋茨夫婦還活著!
以後呢...
2006年年底-2007年年初,Windows Vista將如約而至。蓋茨現在正忙著他作為首席軟體設計師的最後一件大事,2008年7月之後,這個微軟最為神聖的職位將交給雷·奧茨。之後,他將投身於他的基金會,但這並不表示他將對微軟不聞不問——他表示,隱退後仍然會關注微軟的發展,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建設性意見。
除了對計算機和軟體的熱愛之外,蓋茨對生物技術也很有興趣。他是ICOS公司董事會的一員,這是一家專注於蛋白質基體及小分子療法的公司。他也是很多其它生物技術公司的投資人。蓋茨還成立了Corbis公司,它正在研究開發世界最大的可視信息資源之一–來自於全球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的藝術及攝影作品綜合數字檔案。此外,蓋茨還和移動電話先鋒Craig McCaw一起投資於Teledesic。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計劃使用幾百個低軌道衛星來提供覆蓋全世界的雙向寬頻電訊服務。
有消息稱,蓋茨和沙特王子等將收購著名的四季酒店。
J. 蓋茨與巴菲特慈善中國行的事件
2010年9月2日,蓋茨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葉雷在做客搜狐公益論壇時明確表示,蓋茨與巴菲特此次來華的時間段會放在中秋至國慶期間,雖然其他行程尚未明確,但同富人的會見活動將安排在29日。此前有媒體稱,蓋茨和巴菲特會出席2010年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舉辦的「2010中國自主創新峰會」新聞發布會。而據最新一位收到邀請的中國富人稱:根據「巴比」的邀請函,兩人將於2010年9月27日或29日在北京舉行一場小規模的慈善晚宴,但並未註明晚宴的具體地點。
根據邀請函,「巴比」將與嘉賓一起談慈善的發展、人生的價值觀、財富觀,以及如何推動世界和平、縮小貧富差距。 對於此前各方一直關注的會見富人名單,葉雷表示,雖然有一部分人很願意被暴露,會到網路上公布自己受到了邀請,但由於相當一部分被邀請的富人仍然明確表示希望身份不被暴露。因此,現在只能透露,被邀請的很多都是有錢人,並且是做慈善比較活躍的人。
日前,SOHO中國CEO張欣在微博上透露,已收到了「巴比」的晚宴邀請,張欣說,她將和巴菲特、蓋茨在9月29日見面時探討慈善問題。
另據了解,「巴比」晚宴擬出了至少50名中國富豪的名單。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和四川宏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滄龍已收到邀請函,但尚未確定是否應邀參加慈善盛會。
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游標已明確向記者表示:收到邀請並將赴會。而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先生也確認自己將會前往參與此次盛會。
此外,有分析認為,與巴菲特有交情的朋友也將受邀。其中包括比亞迪汽車老總王傳福、步步高電子掌門人段永平、赤子之心中國成長投資基金的創辦人趙丹陽、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蘇寧集團總裁兼董事長張近東、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等。 對於此前國內對勸捐的高度關注,葉雷特別解釋,由於巴菲特剛好是在媒體曝光40位富人作出「捐款誓言」時表達中國行願望的,所以很多人誤解為,來中國的目的也是為了推行「捐款誓言」。
葉雷表示,這一次巴菲特跟蓋茨來中國,目的在於「一給一取」,給的是倡導兩人的慈善理念,取的是對中國慈善現狀的了解。蓋茨和巴菲特對於中國的慈善現狀並不了解,因此,本次來華會跟中國不同人士進行慈善交流,對象不僅僅包括富人,還包括在慈善工作中有經驗的人。蓋茨、巴菲特希望了解中國富人的一些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慈善是怎麼做的,他們的想法是什麼等等。而通過與不同人士的交流,看看有沒有機會建立起一種合作或是聯盟機制,來共同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而對於游說富人捐出一半以上財產助善的「捐款誓言」行動,兩人尚未打算在中國啟動。 昨天傍晚5點30分,由楊瀾及「陽光文化基金會」協助,「蓋茨基金會」承辦的蓋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在昌平區拉斐特城堡庄園如期舉行。張朝陽通過微博表示,巴比沒有勸捐,只是介紹經驗,捐款完全是個人的事情。 29日晚,參加晚宴的潘石屹、張欣、王石等多次在微博上發消息,直播現場。
29日下午5點16分,潘石屹第一條關於晚宴的微博稱,「大家基本到齊了,一邊聊天,一邊等蓋茨和巴菲特」。其間,陳游標說,「我裸捐是給蓋茨和巴菲特兩人中國之行的見面禮」。此後,「裸捐」被富豪們「熱烈地討論」。
當天赴會者有50人左右,包括有幾位嘉賓攜太太同往。出席晚宴的中國富豪在財富榜和慈善榜排名靠前,嘉賓中不僅有民營企業家曹德旺、陳麗華、陳發樹、王傳福、郭廣昌,還有民政部長李立國等數位部長及工商銀行姜建清、中國人壽楊超、招商銀行馬蔚華等央企領導和IT精英張朝陽、李彥宏、馬雲等。
談「對待捐贈態度」等
王石的微博中說,慈善酒會討論的主題有:對待財富的態度;對待捐贈態度;捐贈如何更有效;慈善對家庭的影響。
張朝陽在搜狐微博上透露,晚宴開餐之前確實一直在以論壇的形式討論慈善問題,巴比坐台上,大家發言提問很踴躍。
「巴菲特80歲,滿臉微笑,話語中充滿感激,每一個問題都很認真地聽,看得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談及對巴菲特的印象,張欣的微博中如此描述,認為「他的謙卑態度很能打動人心」。
巴比在晚宴中未勸捐
張朝陽稱,巴比沒有勸捐,只是介紹經驗,捐款完全是個人的事情。張朝陽稱,他跟蓋茨說他的基金應該更關注環境,而不只是疫苗和疾病。蓋茨回答說有效治療疾病會降低出生率,減少地球人口。蓋茨還說北京這幾天的空氣還可以忍受。關於捐款的問題,記者當面采訪張朝陽時,張朝陽認為中國還沒發展到國外的地步,他不會裸捐,會通過企業增加就業機會,多為國家納稅,這也是慈善。
陳游標表示,在昨天的聚會上,氣氛非常融洽,巴比二人也十分活躍。他說:「巴比不僅表揚了我,還稱贊我是中國富豪的榜樣。」並且,昨天絕非人們猜測的鴻門宴,沒有任何勸捐的行為,也沒有參與者現場捐款。
陳游標介紹,自己在聚會上主要表示,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舉辦一些,並建立相應的機制促進中美慈善事業的交流。
會議成功且卓有成效
晚宴上,巴菲特認為中國慈善發展之快超過想像,未來發展會比美國快。「我們發展了100多年,現在有很多好的NGO,但在中國會發展得更快。」他表示,慈善捐贈是很私人的決定,到此只是和大家分享他們的經驗。「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給我樹立榜樣,他一生都在捐贈」。巴菲特說,「我沒有因為錢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出的錢卻可以改變千百萬人的生活方式」。
蓋茨在隨後的一份新聞公報中稱:「我和巴菲特先生都非常期盼這次交流,很多慈善家、商業領袖抽出寶貴時間來參加這次討論,並發表了他們對於慈善的深刻見解。對此,我們深表感謝。」
「我們希望通過此次交流,更多地了解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並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巴菲特表示。他強調:「不論從哪個方面講,這都是一次成功而卓有成效的會議。我們非常愉快地交換了意見,同時也了解到中國慈善領域正在開展的大量有意義的工作。」
安保嚴格富豪低調
當天進入拉斐特城堡酒店赴宴車輛全部提前登記車號,赴宴嘉賓坐駕在駛近酒店大門時即有安保人員遠距離核實車牌,隨後無線通知大門處守衛人員。
赴宴賓客車輛先繞至主宴會廳前門,嘉賓下車後快速駛入宴會主樓後側。17時20分左右,宴會廳停車場停有39輛赴會車輛,其中近半為低調的奧迪,賓士寥寥可數。
陳游標介紹,一些富豪帶了孩子,有些帶了助手,但只有本人可以進入現場,「富二代」是不可以進去的。
媒體扎堆苦等富豪
昨晚6點,拉斐特城堡酒店大門外約3米寬的馬路邊停滿了車輛。數名保安將四五十名記者阻攔在外。
由於富豪們進去時有專車接送,記者們連富豪們的人影都見不著。一些記者開始離去,「等著沒啥意義。」另一些記者則仍懷著一點希望堅守著,「希望哪位富豪能突然發慈悲,出來接受大家的采訪。」
究竟是商演還是慈善
本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慈善之旅」,偏偏在中國鬧出這么大動靜,估計連「巴比」兩位「大師」也始料未及。兩人在受訪時曾表示,「中國行」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傾聽,分享慈善經驗。
然而,不少人卻從巴菲特的行程表裡嗅出了些許「商業味兒」:從深圳到北京再到長沙,作為民企比亞迪公司股東的巴菲特,要相繼參加「比亞迪汽車第100萬輛銷售慶典」「比亞迪新車發布」「比亞迪與南方電網簽約」等一系列活動。在華4天中,除29日晚參加「慈善晚宴」外,可謂「天天都有比亞迪」。一邊是「股神」,另一邊是「炒作」,「炒股」就這樣誕生了:受巴菲特「效應」刺激,比亞迪股價28日大漲逾4%。
「究竟是商演還是慈善」好像並未引起輿論的普遍關注,反倒陷入「走味兒」的「宣傳」中:要麼想方設法擠入慈善晚宴「直擊現場」,要麼絞盡腦汁編輯策劃「名人專訪」,「赴宴富豪能捐多少」的話題始終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聚光燈下,一場普通的慈善晚宴變成一次道德表態賽,把不少富豪嚇得「逃之夭夭」。貼著「商業化」標簽的「慈善之旅」就這樣打了折扣,「炒」掉了「慈善中國行」的面具,「炒」掉了「國人行慈善」的熱情。
慈善,慈悲為懷、踐行善舉,從蓋茨、巴菲特到普通百姓、媒體,以冷靜、低調為妙,棄浮躁、炒作之風。
對富豪捐贈者要寬容
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在京舉辦慈善晚宴一時備受矚目。中華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李本公對此事件進行全面深入解讀。李本公說,對於富豪捐贈者要寬容、理解和鼓勵,只有這樣,才會使「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優良傳統不斷發揚下去,才會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捐贈行善環境。
很多人認為陳游標表態裸捐是在炒作自己,「我們不宜刻意地挑剔,當然也不必去推廣和號召模仿。」李本公說,如果陳游標能按照他的承諾兌現的話,那麼他的這種做法會產生一種效應,至少會引發很多人去思考,這無疑會對整個社會有積極的一面。
李本公認為,中國富豪之所以顯得低調,除了各自的其他原因外,可能與不認同「巴比」的慈善理念有關。「慈善還是應崇尚多層次、多形式、多理念為宜,不認可蓋茨、巴菲特的理念不等於不認可慈善理念,更不能就此認為慈善意識差。」中國富豪能否接受「巴比」的游說並赴宴,是他們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
國外慈善形式不可照搬
李本公介紹,美國式捐贈或者說美國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事業在國際上是先進的,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中國借鑒。從長遠看,中國的富豪有朝一日能放棄把全部財富留給子孫後代的傳統理念,轉而接受把財富回饋給社會,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也是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
「但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美國現代慈善事業發展到如此程度有其特殊的國情,如濃厚的宗教觀念、高額的遺產稅收、巨額的財富積累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不可比擬的。」李本公說,慈善事業如同其他事業一樣,要積極開放、大膽借鑒,但一定不能照搬照抄,重犯過去拔苗助長、盲目引進的錯誤。
李本公認為,中國慈善事業在前行的過程中,除了應汲取國外的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也要牢牢立足於自己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開拓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慈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