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北京紅燭基金會

北京紅燭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8-20 01:13:11

❶ 紅燭以李商隱的詩句作為引子有何作用

紅燭(聞一多)
「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後才放光出?
一誤再誤;
矛盾!沖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吧!燒吧!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你燒得不穩時,
才著急得流淚!
紅燭啊!
流罷!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的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
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❷ 紅燭原文

聞一多《紅燭》原文: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
一誤再誤;矛盾!沖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吧!燒吧!
燒破世人的夢,燒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你燒得不穩時,才著急得流淚!

紅燭啊!
流罷!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生於湖北浠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在學術上,他廣泛研究祖國的文化遺產,著有《神話與詩》、《楚辭補校》等專著。

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委,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憤怒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朴的罪行,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紅燭》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剖白,詩中概括了詩集所表現的對祖國前途的執著追求和獻身於祖國的偉大抱負。

詩人將自己比做紅燭,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熱來照亮險惡的前途,去燒破世人的迷夢,搗毀禁錮著人們靈魂的監獄,為人間培養出慰藉的花和快樂的果。盡管是「流一滴淚,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蠟炬成灰淚始干」,也在所不惜。

(2)北京紅燭基金會擴展閱讀

《紅燭》賞析:

中國古典詩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間融洽無隙的境界中進行的,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里並沒有刻意強調說"春蠶"、"蠟炬"僅僅是外物,也沒有在與這些外物相對應的地位上再尋找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無所用心地敘述著外物的狀態,其實也就是在敘述著詩人自己

李商隱詩歌素以綿密富麗的意象著稱,這一特徵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蠟炬"原型的聞一多在整體的思維模式中卻有悖此道。

"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一落筆便超越了古典詩詞,他把"紅燭"和詩人區別開來,沒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入欣羨的紅燭中去,自我與紅燭取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詩人是詩人,紅燭歸紅燭,這是其"離";

但又要吐出心來比一比,這是尋找兩者間的精神聯系,是認同的努力,故又可謂是"即",這一離一即,便奠定了全詩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這樣的奠基性意義:

1、"離"是詩人意識的起點,"即"是努力的趨向,"離"與"即"的矛盾沖突在所難免。

2、從"離"到"即",在矛盾沖突的痛苦中勾勒著詩人的情感走向,也是詩歌的基本格局。

3、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離"是當代文化的顯現,屬於詩人的真切體驗,"即"則是古典文化的誘惑,屬於詩人朦朧中的理想歸宿。"離"與"即"將發生的沖突,也就是詩人內在的兩種文化的沖突。

❸ 《紅燭》文章

紅燭

聞一多

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後才放光出?

一誤再誤;

矛盾!沖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吧!燒吧!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你燒得不穩時,

才著急得流淚!

紅燭啊!

流罷!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的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

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3)北京紅燭基金會擴展閱讀

這首《紅燭》,出自聞一多1923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紅燭》,這首詩歌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結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前途的執著追求和獻身於祖國的偉大抱負。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聞一多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1943年後,因目睹國民政府的腐敗,他毅然拋棄文化救亡的幻想,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斗爭中。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民盟雲南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

1946年7月11號,民盟負責人、著名社會教育家、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當即通電全國,控訴反動派的罪行。1946年7月15號,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聞一多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

聞一多說,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當天下午,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年僅47歲。他的一生正如一支紅燭,燃盡了自己,照徹了黑暗。

❹ 北京東方紅航天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傳銷嗎合不合法

絕對傳銷,賣的東西沒一點用還會耽誤病情,什麼降門血糖根治糖尿病,呸,全世界都還沒有方法根治,TM的吃了你的幾片葯就能治好?我老家就有一個賤貨天天吹,害親人把她女兒都吃死了,四川萬源

❺ 求聞一多《紅燭》的賞析、評論等相關資料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代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一多之子說:「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精誠所至,金石能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一多《七子之歌·詩序》

「中華七子」命運的歷史性轉折發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這塊曾被八國聯軍燒殺擄掠的土地上,毛澤東向世界庄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徹底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幕幕慘痛的悲劇。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躍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實現祖國統一的呼聲響遏行雲。
「不能將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個世紀。」中國共產黨人代表中華民族喊出了洗雪恥辱的最強音!
1982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明確表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鄧小平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海灣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藍底米字國旗和繪有皇冠獅子米字圖案的英治港旗緩緩降落,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結束;7月1日零時零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盛開著紫荊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交接儀式後,查爾斯王子和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將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駛離香港。輪船起錨處,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陸香港的地點。
兩年之後,中華民族以又一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1999年12月19日夜,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23時58分,綠色的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一樣滑落,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准時升起。中葡兩國政府在這一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澳門回歸之夜,聞一多先生的子孫四代共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家中對聯高懸:「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九九歸一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橫批「澳門回家」。
聞一多之子聞立雕說:「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祖國的完全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聞一多《一句話》
---------------------------------
聞一多(1899~1946)

中國詩人,文史學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 。後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於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穠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 的學術演講,次年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其間創作、發表了《太陽吟》、《孤雁》等詩,表達對祖國的思念。還在《創造周報》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等有影響的新詩評論。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詩集《紅燭》後,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1925年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發表論文《詩的格律》,提出新詩要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詩人。
1928年,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後的詩作28首,作品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練,形成了獨具的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 。同年3月,《新月》雜志創刊,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1930年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此時,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鍾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出版《楚辭校補》,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贊譽。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抨擊國民黨,當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了《聞一多全集》。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一多全集》(1一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一多選集》1951,開明
《聞一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臧克家

這篇文章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讀課文,想一想,我們應該學習聞一多先生的什麼精神?作者是從怎樣的角度選取材料和確定記敘重點的?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葯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後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
聞一多<<紅燭>>賞析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這首詩寫於1923年。詩人准備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就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詩的開始就突出紅燭的意象,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聞一多要問詩人們,你們的心可有這樣的赤誠和熱情,你們可有勇氣吐出你的真心和這紅燭相比。一個「吐」字,生動形象,將詩人的奉獻精神和赤誠表現得一覽無余。

詩人接著問紅燭,問它的身軀從何處來,問它的靈魂從何處來。這樣的身軀、這樣的靈魂為何要燃燒,要在火光中毀滅自己的身軀?詩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問題。矛盾!沖突!在曾有的矛盾沖突中詩人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因為,詩人堅定地說:「不誤!不誤」。詩人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備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

詩歌從第四節開始,一直歌頌紅燭,寫出了紅燭的責任和生活中的困頓、失望。紅燭要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一個個活著但不自由的靈魂。紅燭的燃燒受到風的阻撓,它流著淚也要燃燒。那淚,是紅燭的心在著急,為不能最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著急,流淚。詩人要歌頌這紅燭,歌頌這奉獻的精神,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光明。在這樣的歌頌中,詩人和紅燭在交流。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干,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詩人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復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採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可以說,聞一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一代詩風,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❻ 什麼是紅燭工程

紅燭工程是雲南文化基金會開展的「三紅工程」(紅光、紅燭、紅心)之一,主要目的是救助民族文化人才。

❼ 烽火中的紅燭讀後感500字

是他們,用生命之光燭照了那一段烽火歲月。
在第2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人們不會忘記抗戰年月的愛國教師:當日寇占東北,犯淞滬,踏平津……
是他們,國難之時高擎教育救國旗幟,愈挫愈奮、剛毅堅卓,教書育人、春風化雨……
默默三尺講台,耕耘六十餘載。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申泮文,回憶與祖國共命運的人生之路,深感愛國主義教育是育人之本。
1937年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美麗的南開園隨之慘遭日寇炮火蹂躪,學校奉命內遷。當時正在南開大學就讀的申泮文,滿懷悲憤,跋山涉水,再覓精神家園。
辭卻五史宮闕,前往衡山湘水。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共設4個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法商學院,院長分別為馮友蘭、吳有訓、顧毓(王旁加秀)、陳序經。
然而,戰火無情延伸:南京失守,武漢告急,日機對長沙轟炸日益加劇……
天大地大,書桌難放下。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不得不舉校搬遷,師生又踏上漫漫征程。
教師帶領學生一路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向老鄉介紹抗戰形勢,敘說日寇暴行。生物教師沿途採集標本,地質教師勘探西南地區礦藏和地層,人文科學教師調查西南少數民族文物制度……
昆明最終成為三校的第二故鄉,長沙臨時大學改稱西南聯合大學。
校舍破陋,生活簡劣;冠蓋雲集,群賢畢至--聞一多、朱自清、周培源、吳晗、陳省身、華羅庚……當時這些中青年教師活躍在西南聯大教學第一線,推動了教學工作的開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高等教育史上的璀璨一頁悄然翻開。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科學人才和革命志士的同時涌現,成為西南聯大教育的突出特徵,也深深影響了申泮文:「沒有愛國主義作基礎,任何教育都是空談」。1940年他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在川甘滇等地從事了5年教育工作,直到抗戰勝利後回到南開大學化學系任教。
粉筆亦武器,教育也抗戰——
88歲高齡的南京市教育局原局長朱剛被譽為「金陵孔夫子」。抗日烽火中的朱剛,雖然沒有親自在戰場上打鬼子殺漢奸,但他用手中粉筆傳授給學員們的思想和文化,無疑也是殺敵的利器。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創辦華北聯合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在晉察冀邊區開展國防教育,朱剛就在聯合大學工人部擔任教師。
「雖然聽不到前線的槍聲,雖然看不到同志們奮勇殺敵的場面,但我的心和前線戰士連在一起。前線戰士用鮮血和生命和日本鬼子干,我們則通過教育投身革命。」朱剛說。
就在1941年,朱剛失去了兩個孩子--不在身邊的剛滿周歲的大兒子病死在了安塞,身邊的女兒也被飢餓奪去生命。痛心之餘,朱剛深深意識到:「做教育工作也要隨時准備做出犧牲」。
這是一次鮮為人知的「長征」——
1937年,國立浙江大學舉校西遷,500人跋涉2000多公里,最終於1940年初抵達貴州遵義,紮根當地7年,人稱「文軍長征」。中科院院士王淦昌曾這樣回憶:「我隨校沿著浙贛線、湘黔線、逐步西遷,行程千里,歷時3年有餘。」這支隊伍的領頭人,便是浙江大學老校長竺可楨。
戰亂年月,難舍教學。幾百名師生在遵義先後租用了城裡18處房屋,興建實驗室,使得小小山城頓時活力四射……
竺可楨率全國之先在250名新生中推行導師制。他對大學生們說:「我們行導師制,是為了要每個大學生明了他的責任……為的是希望諸位將來能做社會上各業的領袖。在這國難嚴重的時候,我們更希望有百折不撓堅強剛果的大學生,來領導民眾,做社會的砥柱……」 「大學教育與內地開發相結合」。浙江大學前教務長蘇步青教授曾回憶:「我們到了泰和以後,見江水經常泛濫為患。江西的老百姓,受的苦真是說不完。竺先生知此情況後,就命令土木系師生幫助地方除害,在贛江邊建造了一條長堤,終於把千年水患給制服了。」 讀書不忘救國。組織戰地服務團、創辦黑白文藝社、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浙大教師帶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抗日活動,傳遞抗日理念,鼓舞大眾愛國救亡的鬥志和信心。
建於1940年重慶大學「寅初亭」,也見證了一段愛國教師救亡圖存的歷史——
盧溝橋事變之後,一大批名師巨匠顛沛流離,轉移到大西南,馬寅初也在其中,他於1938年受聘為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
其時其地,國民黨四大家族發國難財,聚斂資產。馬寅初拍案而起,怒斥官僚資本,卻遭國民政府逮捕,於是,重慶大學師生在中共南方局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營救活動,並修建了這座「寅初亭」。
大師雲集,人文薈萃。不僅僅是馬寅初來到了重慶大學,由東北大學輾轉而來的無線電泰斗馮簡被聘為機電系主任,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成為講座教授……是他們,翻開了重慶本土教育新篇章。是他們,在物資匱乏、極其艱苦的環境中教書育人,待桃李芳華,復祖國河山。 重慶大學師生組織了「重慶大學文藝研究社」,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同時,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走出校園,4次奔赴內江、自貢、瀘州等地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千轉百折,風刀雨劍;矢志不渝,信念如山。愛國教師們在戰火紛飛中續寫的教育救國篇章,創造了悲壯而偉大的教育奇跡。

❽ 9月7日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1625年9月7日魏忠賢下令禁毀東林書院,無錫東林書院,原為宋代理學家楊時講學處。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吏部郎中顧憲成被罷官回無錫,遂重建東林書院,與同志高攀龍等聚會講學,議論朝政,抨擊宦官集團,被稱為「東林黨」。

一時間,退處林野的士大夫響附東林黨,高居廟堂的政見相同者亦應和東林黨。

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俄雙方通過和平談判而簽訂的邊界條約。

明末清初,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他們在強佔中國領土尼布楚之後,又於公元1650年侵佔了雅克薩,並在當地修築城堡,作為據點。

在邊疆人民奮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復過雅克薩。並曾多次敦促沙俄進行談判,可是俄方卻置之不理。1685年,康熙帝命清軍再次收復雅克薩,清軍分水陸兩路圍攻。

在凌厲的攻勢面前,侵略軍被迫投降,答應撤退,但當清軍一離開,又偷偷開進雅克薩城重建據點。第二年,清軍再次圍攻雅克薩城。

經過幾個月的戰斗,侵略軍頭子托爾布津被擊斃,俄軍傷亡慘重,雅克薩城指日可下。這就迫使沙俄不得不接受舉行和平談判的建議。

1853年9月7日上海小刀會起義,鴉片戰爭以後,支付賠款和五口通商加劇了中國社會的矛盾。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尤其金田起義後,各地農民風起雲涌積極響應。

小刀會領袖劉麗川,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當過商場經紀人,後成為滬廣天地會首領;另一領導人潘起亮,江蘇南京人,系秘密團體廟邦首領,後廟邦與塘橋邦合並一起加入小刀會。

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清政府派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李鴻章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11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辛丑條約》。

1901年9月7日,由德、奧、匈、比、西、法、英、意、美、日、荷、俄等國公使組成的外交團,在團長葛絡干主持下,於11時在西班牙使館與中國全權大臣奕匡和李鴻章舉行會談,簽署和談最後議定書,儀式於11時30分結束。

1904年9月7日英國強迫西藏簽署,1904年9月7日.英國強迫西藏三大寺代表在布達拉宮簽署《拉薩條約》,英軍是於8月3日佔領西藏首府拉薩的。

由於達賴十三世出逃,西藏群龍元首。英軍在拉薩大肆劫掠,搶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經典,但找不到逼和對象。

8月12日,英軍上校榮赫鵬向清朝駐藏大臣有泰提出8項議和條件,有泰向西藏地方官員一再施壓。9月1日,榮赫鵬又提出約款,聲稱如不允從,每日增加賠款5萬盧比,進行恫嚇。西藏地方官員遂被迫於今日簽約。

1911年9月7日趙爾豐大肆屠殺成都市民,1911年9月1日,川路股東大會決定不納正糧,不納捐輸,不買賣田房。不認外債分厘,並通告全國。趙爾豐因連受到申飭,遂下鎮壓決心。

1923年9月7日聞一多詩集《紅燭》出版。

1927年9月7日南昌起義軍受挫,1927年9月7日,中共葉挺部向長汀開拔,譚平山率各機關,李立三負責運送傷病員,先後跟進,由周士第率部殿後。因安置負傷官兵及籌款困難,起義部隊行動異常緩慢。

1927年9月7日中共在中南各地領導農民武裝暴動,1927年9月7日,東江地區共產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為接應南昌起義軍南進東江,領導農民自衛軍及農民群眾舉行秋收起義,佔領陸豐、海豐兩縣城。國民革命軍進行反撲,農民起義武裝轉移到農村。

1952年9月7日納吉布掌握埃及大權。

1956年9月7日王蒙發表《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1977年9月7日中小學教材清除「四人幫」及其餘黨的流毒。

1977年9月7日巴拿馬運河新條約簽訂。

1984年9月7日中國首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掃盲獎。

1984年9月7日3000日本青年訪華。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發射氣象衛星。

1994年9月7日攝影家吳印咸在北京逝世。

1994年9月7日我國首次評選十大「扶貧狀元」,1994年9月7日,我國首批十大「扶貧狀元」,日前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半月談》雜志社主辦的評選活動中產生。

1995年9月7日瑞典《每日新聞》報道1986年諾貝爾醫學獎評選內幕。

1997年9月7日原扎伊爾總統蒙博托客死摩洛哥。

(8)北京紅燭基金會擴展閱讀

1949年9月7日 周恩來指出:要防止帝國主義利用民族問題來挑撥離間中國的統一

1949年9月7日 周恩來在向參加一屆全國政協的代表作《關於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的報告時指出: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我們主張民族自治,但一定要防止帝國主義利用民族問題來挑撥離間中國的統一。

今天帝國主義者又想分裂我們的西藏、台灣甚至新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的名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叫聯邦。我們雖然不是聯邦,但卻主張民族區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權力。

"這個問題,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達成一致,在《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由此,在統一的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

1953年9月7日 毛澤東談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政策

1953年9月7日 毛澤東同民主黨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談話,解釋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

毛澤東說: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經之路。將全國私營工商業基本引上國家資本主義軌道,至少需要三年至五年的時間。

至於完成整個過渡時期的任務,包括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基本上完成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則不是三五年所能辦到的,而需要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這個問題上既要反對遙遙無期的思想,又要反對急躁冒進的思想。

1975年9月7日 周恩來在醫院最後一次接見外賓

1975年9月7日 周恩來在醫院接見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伊利耶·維爾德茨。這是周總理生前最後一次接見外賓。

在回答客人的提問並介紹自己的病情時,周恩來坦然地說:馬克思的"請帖",我已經收到了。這沒有什麼,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法則。又說:我現在病中,已經不能再工作了。

鄧小平同志將接替我主持國務院工作。周恩來請維爾德茨轉達對羅馬尼亞黨政領導人及其他老朋友的問候,並表示:在毛澤東思想培育下的中國共產黨,是敢於斗爭的。

閱讀全文

與北京紅燭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