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雙花紅棍
Ⅱ 問一些比爾蓋茨自己成立的基金會的問題
學金融的?
他那是規避風險,很正常的手法,就連巴菲特也把錢投入他的基金會,就像是現在汽車公司菲亞特購買克萊斯勒的股份一樣,分擔風險!私用干什麼,那也是投資啊!
Ⅲ 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為什麼要創立慈善基金會,並且捐那麼多錢這與信託有什麼關系
「有錢人在道義上有責任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因為所有超過家用之外的個人財產都應該被認為是讓社會受益的信託基金。」——卡內基
在美國,富人熱心慈善事業有其歷史文化淵源。在美國有這樣一種新教理念,即富人只是社會財富的管理人。在美國,在法律上,財富是私有的,但是在道德和價值的層面上,超過生活需要的財富就是社會的。早在19世紀,美國的富豪卡內基寫了一篇《論財富》的文章,被稱為「財富福音書」。卡內基認為,把多餘財富作為遺產讓親屬繼承,雖是人之常情,卻往往給接受人帶來利少弊多的影響。他說:「我給兒子留下了萬能的美元,無異於給他留下了一個詛咒。」他支持國家徵收累進遺產稅的做法,並認為,這是國家通過徵收累進遺產重稅,譴責自私的百萬富翁的毫無價值的生活方式。他還認為,處置多餘的財富,讓其真正有益於社會是一種本領。「賺錢需要多大本領,花錢也需要多大本領。」他不大主張把財富零星地施捨給窮人,而是可以通過辦企業的方式管理財富,使之升值,以有利於公眾利益。卡內基自己辦了基金會,資助貧困人群、文化和教育事業。他還捐資興建了荷蘭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所在的和平宮。他認為,富人在生前應該處置好自己的財富,使之有利於公益,而「死時越有錢,死得越丟臉」。生活在朝氣蓬勃而又狂熱進行物質生產的世界裡,面對工業化進程產生的貧富差距和利益摩擦,卡內基悟出了富人如何為人的道理,即「恰當地管理財富,以使同胞手足之情能維系貧富之間的和諧關系」。美國社會的有序運轉,與這些理念不無關系。
美國富人爭相回報社會,一方面有他們的品格因素,也有宗教中「博愛」思想的影響,與美國的社會財富管理制度也有直接關系。完善的遺產稅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刺激著美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美國的遺產稅、贈予稅以高額累進而著稱。當遺產達到300萬美元以上時,稅率高達55%,而且還要先納稅後繼承。所以,要繼承大額遺產阻礙重重。有些州還規定,政府不僅對遺產征稅,對遺產繼承人還要加征一次稅。而建立慈善基金會或捐助善款則可獲得稅收減免。可以說美國是世界上的捐款大國,「捐贈活動」蔚然成風,在社區里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捐款活動。不少富人樂善好施,信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原則,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的貧富矛盾。
在美國社會,金錢確實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我們在鄙視那些拜金主義的丑惡現象之餘,也應看到其財富倫理觀中積極的一面。排名世界前兩位的富豪,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金錢是什麼,賺錢為什麼。也許,他們不是完美的人,但至少,他們不是異化的人。
Ⅳ 比爾蓋茨資產已全部捐獻慈善基金,為什麼還是首富
他只是說,他死後,資產全部捐獻慈善基金,但沒有說,在他有生之年捐獻,因此,他的資產就是首富。在中國,是李嘉誠是實際上的首富,但是他把資產大多用於購買保險。
Ⅳ 比爾蓋茨 主要!!做了哪些慈善活動
蓋茨的財產超過400億美元,迄今為止他已經捐出了超過250億美元,他的遺囑中宣布拿出98%給自己創辦的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林達基金會」,這筆錢用於研究艾滋病和瘧疾的疫苗,並為世界貧窮國家提供援助。從近年來的重大慈善活動來看,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出手闊綽,例如曾向紐約捐款5120萬美元,用以建立67所面向少數族裔和低收入階層子弟的中學;捐資1.68億美元,幫助非洲國家防治瘧疾;向波札那捐資5000萬美元,幫助那裡防治艾滋病……
蓋茨家族原先有兩個基金會,一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蓋茨教育基金會」,主要從事教育方面的捐贈;二是以其父名字命名的「威廉蓋茨基金會」,主要從事健康方面的捐贈。為了加強管理和更為有效捐助,2000年1月,蓋茨家族將這兩個基金會合並,組成了「比爾與梅林達基金會」。這一基金會由威廉蓋茨統領,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金額高達54億美元,是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的10倍、「福特基金會」的3倍。
「比爾與梅林達基金會」資助的對象主要有4個領域:第一是改善全球健康狀況。著手研究艾滋病、瘧疾、肺結核、癌症等疾病的治療途徑,尤其是向非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大力捐資;第二是加大教育投資。創建更多的面向低收入階層子弟的中學並減少因經濟問題而上不起大學的現象;第三是促進信息業的發展。尤其是著力擴大互聯網的普及,讓所有的人,不分種族、性別、年齡或貧富,都能擁有獲得信息技術的途徑;第四是改善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現狀。那裡是蓋茨的老家,自然要特別關照,基金會向當地社區和貧困家庭提供多種形式的捐助。
對自己的善舉,蓋茨並沒特別張揚,只是說自己熱心慈善事業是源於父母的影響。蓋茨夫婦多次表示,他們死後,只留幾百萬美元的遺產給自己的孩子,其他部分將會捐給慈善事業。
Ⅵ 比爾蓋茨不是把資產都捐獻給慈善基金會了嗎怎麼會重登福布斯榜首
美國大老闆們真的「樂善好施」嗎?(比爾蓋茨「裸捐」事件)
作者:海權論者
最近比爾蓋茨「裸捐」事件又讓我想起葉勁松的《美國資本家熱衷慈善:一個騙人的神話》,原文較長,還有些不夠條理,現在我把它整理一下。
一、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以及美國普通群眾理解的救濟窮人的慈善事業,美國大老闆們其實很少做:
1992年1月13日,美國《新聞周刊》刊載一篇報道指出:擁有財富較少的人們,對窮人的捐款卻更多。無家可歸者聯盟執行主任瑪麗.布羅斯納安指出:
1991年經濟衰退期間收到的捐款中只有50美元以下的捐款增加,『工人階級負起了責任』。研究分析家弗吉尼亞.霍奇金森說:在經濟困難時期,富豪們大多停止捐款,而『財富較少者更多捐款,因為他們更能體會到失去住家或工作的滋味。』」(萬光《美國的社會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0、 121)
2005年秋季13名美國參議員寫信,為低收入家庭向美國石油公司尋求民用燃油補助,希望美國石油資本家們能使窮人買到低價取暖燃油。但美國石油公司、美國石油大老闆個人或石油壟斷資本的各種基金會,都未響應這封信,只有委內瑞拉總統查偉斯,通過委內瑞拉在美國的石油公司――西特戈公司,對此作出響應。委內瑞拉當年冬天以4折價格,向美國東部的一些城市的窮人提供了五千萬加侖燃油。 2006年冬天,委內瑞拉繼續向美國窮人提供低價取暖燃油。而這兩年中,被我國不少文章大肆渲染的、從事慈善事業的蓋茨基金會或其它壟斷資本的基金會,就未在這救濟窮人的、提供低價燃油的慈善事業中露面。
二、美國大老闆們捐的款是怎麼花的。
壟斷資本向慈善事業捐款基本上都是捐給自己名下的基金會,這些基金會的設立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為了盡量少納稅而耍的花招,請看:
1913年,老約翰私產已有9億美元,而1937年死時,報稅遺產只有 2500萬美元,生前已把大筆資金轉入基金會。1960年,洛克菲勒第二死時,私產估計在40億美元以上,除半數給妻子不付稅外,其餘部分早已安置在形形色色的基金會及個人信託基金戶,以及交子女保管,這樣,他的遺產稅分文未付。
「捐」給基金會的錢依舊同壟斷資本家族保持著除了紅利以外的一切所有權關系——這些資產實際上並未捐出,還是壟斷資本的資產,並未成為全社會的財產。
壟斷資本那部分未直接投資於經濟,而投資於基金會中的資金,絕大部分並不是用於救濟窮人,而是被經濟巨頭們用於將其實力滲入到政治、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壟斷資本如何通過基金會滲透、控制政治、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呢?請看:
1、曾經獲得美國最高新聞獎——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學者巴格迪坎,在所著書中,就曾揭露了美國資本家怎樣在教育領域散發「自我吹噓的」、「從自己的利害出發作出的解答」的經濟學教材的事:
這些按壟斷資本利益編寫的教材,要學生認同、並遵守有利於壟斷資本的現存經濟秩序,不要造反。這種思想控制被壟斷資本控判的媒體叫作慈善。
壟斷資本以基金會名義資助大學,然後以基金會名義派人擔任大學理事會成員,這種對大學進行人事控制也叫慈善。
基金會以下屬「研究機構」名義,提出有利於壟斷資本利益的、引導政府政策的『科研成果』,也被稱為慈善。
基金會以下屬「研究機構」名義,派出其「研究機構」的「專家」出任政府高官,掌握政府部門,也被美國壟斷資本控判的媒體叫作慈善……
即:不直接投資於經濟部門,投資於政治、教育等等以進行對社會各方面進行控制的,都稱為慈善。
甚至,不直接投資於經濟部門,而以基金會名義間接投資於經濟部門也叫慈善!
壟斷資本通過資助大學,然後以基金會名義派人擔任大學理事會成員,贊助對自己有利的科研項目,而阻撓對自己不利的科研項目,甚至是打擊對自己不利的學者。這才是他們資助大學的真正目的,這與我們老百姓理解的慈善相差十萬八千里。
壟據對13家最重要的基金會(其中12家是由權貴掌握的)所作的調查表明,這些基金會中,有2/3的理事來自上層階級。基金會推行的各種重要的精神和文化計劃,對形成美國社會的框架和價值觀具有很大影響,因而成為美國現行制度的重要支柱。美國上層階級還建立了各種協會、學會和研究會,它們為當權者充當智囊,提供咨訊,影響決策。這些組織的領導也是由上層分子佔去大部分席位。企業界權貴對美國名牌大學的控制更為直接……企業界權貴對主要大學的控制和影響主要是通過家族饋贈、個人饋贈、基金會和公司饋贈等財政支持(而這些控制行為被說成慈善事業)以及在理事會中的服務來實現的。……有大約200家大工業公司和 200家金融公司在30所大學的理事會中有自己的代表。」(陳寶森《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603、604)
2、控制政治:
各壟斷資本的基金會推出的大人物: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國務卿杜勒斯;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的國務卿臘斯克、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狄龍;尼克松和福特政府的國務卿基辛格、卡特總統和總統國家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
福特基金會:1961-1965年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喬治.邦迪(福特基金會主席);肯尼迪政府管理預算的台維.貝爾;肯尼迪-約翰遜政府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和約翰遜政府的預算局局長克米特.戈登。亨利.基辛格任國務卿期間的負責專管能源問題的威廉.唐納德遜。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特別研究計劃委員會,其工作是:確定今後10年至15年中美國將受到挑戰的重大問題和機會;闡明必須啟發和指導接受這些重大挑戰的舉國一致的目的和目標;形成一套可以作為制定國家政策和決定的良好基礎的概念和原則。
3、從事經濟活動:
洛克菲勒家族的基金會,興辦一些經濟性質的組織,如美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國際協會,以及與之有關的國際基礎經濟公司(多樣化企業),把勢力滲透到第三世界各國,進行控制和掠奪。」(《美國壟斷財團》116~119)
福特基金會,一項功能是進行債券、股票買賣和貸款,基金會原持有福特汽車公司90%的股票,到1972年,基金會持有的份額減為16%。同時,基金會將出售股票的收入,用於購買其他企業的股票和債券。據美國報刊報道,福特基金會擁有250種不同的股票,其中對某些企業的持股超過5%。貸款的范圍相當廣泛,主要對象是一些大公司。如1962年,對石油、鐵路、公用事業、電視、金融等部門的61家公司貸款共2.4億美元。還向西歐、加拿大的政府和私人公司提供貸款。它還是福特公司吞並其他企業的得力工具。如1961年,福特汽車公司從福特基金會取得本公司100萬股股票,用來和菲爾科公司交換股票,把菲爾科公司變為自己的子公司。美國報刊稱,這是基金會吞並企業的典型事例。
看看這些,大老闆們捐的錢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壟斷資本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什麼社會公益,甚至是直接從事經濟活動,難道能說得上是「慈善事業」?粉飾美國大老闆們「樂善好施」的神話可以休矣!
Ⅶ 比爾蓋茨把所有的財富捐給基金會的真正的用意是什麼
避稅,賺錢,因為美國的慈善基金和中國的兩個概念,美國的慈善基金是可以進行投資賺錢,只需要每年捐5%的錢。
2004年,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宣布,將給他的慈善基金會捐款33.5億美元。此時,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有資產270億美元,加上這筆33億美元捐款,基金會的總資產將超過300億美元,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慈善基金會。
(7)比爾蓋茨公益基金會誰管理擴展閱讀:
退休生活:
2008年6月27日,比爾·蓋茨正式退休,但仍作微軟董事長保證公司的運營,並把580億美元個人財產捐到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他的遺囑中宣布拿出98%給自己創辦的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筆錢用於研究艾滋病和瘧疾的疫苗,並為世界貧窮國家提供援助。
2009年11月4日比爾·蓋茨一行訪問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總部,翌日分別會見了國家能源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廣東核電集團等單位負責人,並參觀了中國實驗快堆。
Ⅷ 比爾蓋茨做的是真慈善嗎
一舉兩得,既做慈善又能避稅,也可以說是用避稅的錢來做慈善,這就看投入慈善的資金多大
Ⅸ 比爾蓋茨不是捐了幾乎全部財產,為什麼還是全球首富
比爾蓋茨將財產全部捐給梅林達·蓋茨基金,且不說這個基金會本身就是比爾蓋茨自己名下的,而且根據美國慈善基金法律規定,每年只需花出5%的錢用於捐贈,剩下的95%可以用來投資,所以在統計資產的時候這些資金仍然算作他的財產。
截止2019年初,比爾蓋茨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第二,仍居高位。
(9)比爾蓋茨公益基金會誰管理擴展閱讀: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從微軟總裁的位置上退下,將自己名下的580億美元全部捐給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分文沒給子女,被媒體譽為裸捐。
裸捐(all-out donation):把特定范圍的個人資產全部捐出。
美國關於慈善基金的法律規定,每年只需花出5%的錢,剩下的95%可以用來投資,使慈善本金不斷放大,從而滾動增值,繼續做慈善。這就是洛克菲勒等基金能持續百年的原因。
而中國對公募基金的規定是,基金會用於公益事業的支出,不得低於當年收入(接受募捐、資本運營收入)的70%。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資產全捐出來,那當年花掉70%,這錢大約三年就不見了。
全球首富比爾·蓋茨在宣布退休時,將58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全部捐給自己和妻子名下的基金會,創造了「裸捐」之最。 蓋茨基金會,2003年以268億美元的資本獲得了高達39億美元的投資報酬,利潤率高達15%左右,每年只要將總資產的5%用於捐贈,就可以使整個基金會獲得減免稅收好處,是資本主義的一種「賺錢方式」。
總之,美國有一些健全清晰的法律法規,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基金的游戲規則,而中國不具備這樣的規則。
參考資料:網路-裸捐
Ⅹ 比爾蓋茨為什麼要做慈善基金會
比爾蓋茨還是樂衷於慈善事業的,他將自己踩點中的一部分拿來做慈善基金,主要是支持那些艾滋病研究和治療和貧困地區的兒童進行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