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殿英盜挖清東陵後,他的子孫後代都怎樣了
人們可能以為軍閥都是壞人,但是在歷史上其實還是有一些好的軍閥的,他們在統治地方時,會將當地治理的井井有條。而孫殿英卻不是這樣的人,他是壞軍閥的典型代表,他作惡多端,最壞的地方就是如今已經被世人都知道的盜墓行徑。
文革結束後,孫天義不僅要照料病中的妻子,還不辭辛苦翻譯了大量世界名著。後來,孫天義恢復了工作,並擔任了西安外國語學院教授。
除了學術上的成就,孫天義還是黃帝陵基金會的會長。
1992年,國家號召整修黃帝陵,孫天義積極響應,並多次與省領導溝通,最後成立了黃帝陵基金會,孫天義被推選為基金會會長。
2. 黃帝陵基金會的主要職責
廣泛宣傳黃帝的功德和保護黃帝陵的深遠意義;
加強與海內外華人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廣泛聯系,積極開展募捐活動,受理各種形式的為保護和助建黃帝陵自願捐贈的資金和實物;
組織開展社會各界為保護和助建黃帝陵舉行義演、義賣、義診等各種募捐活動;
對基金使用情況及相關工程項目建設進行監督,參與保護黃帝陵的規劃建設等有關工作;
開展黃帝文化的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動。
3. 孫殿英當年盜挖清東陵,他和他的後代,得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結局
孫殿英在解放軍解放河南以後被關押,他的兒子非常愛國,是黃帝陵基金會會長,在西安外國語學校任教。
孫殿英出生在貧苦的農民家庭,因為父親很早就冤死了,導致孫殿英的性格有點偏激。他做過匪首頭子,當過軍閥,後來失敗了以後投靠蔣中正,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
孫殿英的兒子孫天義是在他偷盜清東陵的事情發生以後才出生的,所以對這件事並不是很了解。孫天義從小愛讀書,即使在文革時期都沒有放棄讀書,後來擔任了西安外國語學校的教授。他還為了振興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極創立了黃帝陵基金會,並被推舉為會長。
4. 黃帝陵祭祀時間,主體,規模,人員,規格,形式
一般是當年的清明節,「『文革』後,都是9點50開始的。」黃帝陵基金會副會長66歲的韓偉說,「黃帝陵祭祀的這個開始時間是取『九五之尊』之意,由此來體現該祭祀是天子級別的,這種祭祀等級在先前歷代都是國家級別。」一、祭祀必須是天子級別。韓偉說,民間祭祀很自由,三五成群就去了,沒有規模,沒有議程,顯示不出等級氣勢,凝聚力不夠。
二、展現民族文化優秀的一面。「把傳統文化最好的一面給大家,比如說,要拋棄燒裱、燒紙,在大殿里燒燒烤烤太麻煩了,」韓偉說,「現在民間的祭祀樂舞主題大多是關於紅白喜事,或者在祭祀時找當地戲班來唱摺子戲,用那些筐子、籃子、案子做祭器……這些也要取消,某個方面來說,這不是文化范疇。」
三、保證整套禮儀的完整性。各個方面都要涉及到,對各套禮儀結合起來的整體效果進行控制,比如整個祭祀現場色彩等方面的控制等。「不控制的話,隨便拉個廣告氣球、橫幅什麼的,商業廣告就全上去了。」
鳴炮是外國人的傳統
2003年7月,專家組的方案進入了北京專家評審階段。初步擬定的祭奠程序為12項:全體肅立;鳴放禮炮;敬奏祭樂;主祭就位;參祭就位;上香奠酒;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鞠躬禮;樂舞告祭;典禮告成。評審的北京學者認為,鳴炮34響不妥,因為禮儀中的鳴炮源自西方傳統?d?d?d過去,海洋國家的艦隊在抵達其它國家港口前,先把炮膛里剩餘的炮彈全部打掉,用轟轟作響來表示和平。隨後,「鳴放禮炮」被改為「鳴鍾擊鼓」?d?d?d擊鼓9下(9為中華禮數中最高位級的數);另外被取消的程序包括:上香、奠酒以及各方陣分別就位的程序。這樣,祭祀程序變為7項:全體肅立;擊鼓鳴鍾;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三鞠躬;樂舞告祭;瞻仰聖殿。
再造青銅祭器
祭器是各個禮儀環節中被關注最多的,對於使用青銅的祭器,沒有專家反對?d?d?d青銅器與文字、禮儀、城市被列為古代文明四大要素,負責祭器部分的陝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鎮烽說,「周代祭祀用青銅器,以後包括明清在內的歷朝歷代祭祀都用青銅,式樣上都仿商周,最晚不遲於戰國。唐宋時期文獻記載,當時國家鑄造工場專門仿造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分發到全國各地祭祀場所。」
於是,疑問都集中到了復制哪種青銅器?天子級別的青銅器是什麼規格的?
在前期的考察中,專家組發現各地的祭器體量小、色澤灰暗、組合混亂、質地不一,儀仗旗幟多使用明清戲劇道具,他們認為這「缺乏嚴肅性」。
吳鎮烽介紹,這次在西安一家公司共鑄造了55件青銅祭器,花費200萬元。鼎、簋分別選取了「牛鼎」和西安出土的青銅簋,作為原形進行仿製。他說:「復制鑄造時,只有一兩個是在實物上丈量的,其它幾乎都根據照片來製作,比如最漂亮的牛鼎,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里,只能對比照片仿製。原物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們放大到了近兩米高。」
吳鎮烽說,「根據《周歷?儀禮》記載,諸侯祭祀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為三鼎兩簋,只有國家最高等級、天子祭祀時才能用九鼎八簋。」本次祭祀,軒轅殿內、黃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徵國土社稷的從小到大9個青銅鼎。
為了區別於其它祭器並凸顯時代感,每個青銅祭器上都刻上了「赫赫吾祖,德惠永長,祚我中華,彌剛彌強,載寧九州,民富小康,鼎鑄盛世,用祀永享。黃陵祭器,甲申年春」的類似文字,該銘文為吳鎮烽所擬。
在這次為黃帝陵祭祀所制的青銅祭器中,曾侯乙編鍾的復製品是其中的明星。「編鍾是目前最好的,按原大復制,65件,花了200多萬,」對於復制自戰國時代的曾侯乙編鍾,吳鎮烽贊不絕口,「每個編鍾上的銘文都是挫金的?d?d就是在製作過程中,鍾上字的位置凹進去,然後澆鑄上黃金,挫平?d?d光挫金就用了10多萬元。」
曾侯乙編鍾20多年前在湖北隨州被發掘,是中國目前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編鍾,重5噸,最大的鍾高約1.5米,重202公斤。在黃帝陵祭祀的全套祭器中,被稱為「最為寶貴」(與編鍾相對的是32件仿江陵彩繪石編磬)。
編鍾製作方、湖北博物館的馬業平介紹說,這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的一套編鍾,在之前的普遍認識中,中國古代音樂只有五聲音階,而製造於戰國時代的這套編鍾不但有六聲七聲,甚至還有十二半音,與國際通用的c大調同列。先前的樂器,每個振動基頻只能產生一個音,戰國時代的工匠通過編鍾的合瓦形改變振動模式,讓它產生出了不同的音。每個鍾的各敲擊點上都刻有音調的名稱: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等。
曾侯乙編鍾上的紋飾相當復雜,完成翻模需要幾十個步驟,主要程序是,硅橡膠模-蠟模-硅溶膠-灌銅:首先,用一種國產硅橡膠在曾侯乙編鍾上翻模,這種材料是中性的,對金屬沒有任何腐蝕,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縮小翻模所帶來的收縮比。然後將硅橡膠做成蠟模,用耐火材料把蠟化掉,留下空殼,再澆灌銅水進去……
「編鍾上的某些紋飾比頭發絲都要細,每個復制過程都將不可避免地使編鍾塑形在細微處減弱一點點,」馬業平說,「何況編鍾不同於普通青銅器,除了復制外形,音色、音階也必須相同。在形狀全部復制完後,要根據青銅物理特性來細微調制,改變每個編鍾的厚薄度,把音分的誤差縮小到最低。」
馬業平說,這次在復制的每個步驟中都加入了一些不便透露的新技術,最終的復製品相當棒?d?d?d編鍾復制在形狀上的誤差允許范圍是2%,這次被控制在了1%;大鍾音色誤差允許范圍是正負12音分(非常專業的小提琴手對音樂的最高解析度是5音分,這是普通人耳朵根本無法分辨出的差別),該復製品的誤差最高為-4音分,小鍾的音分誤差甚至在正負1音分以內,80%的編鍾誤差指數都是0。
黃色佩巾:從漢代文化尋找靈感
圍繞這次黃帝陵祭祀而設計的各個分方案中,服裝設計眾口難調。一開始有專家設計了仿漢代的主祭人袍服,但北京的專家評審認為袍服看上去有宗教化的感覺。另一個難題是,參加祭祀的共有3000多人,胖瘦、高矮不均,很難讓每個人都能穿上合適大小的衣服。
數千個祭祀者的衣服必然會出現色彩差異及服飾造型的區別,為了能夠達到整體劃一的視覺效果並符合現場氣氛需求,負責祭祀服裝設計的西安美術學院服裝系教授張莉設計了長為180cm的黃色佩巾?d?d?d它的好處在於,滿足了視覺上的統一、佩戴方便、可留作紀念,並且不受季節氣候、高矮胖瘦限制。
張莉說她這次的設計總體上是從漢代的文化中尋找靈感,並兼顧了地域特色,以漢代瓦當、畫像磚等紋飾為點綴。她認為黃色是跟人最貼切的顏色,早在《周易》中便得到空前的推崇,在漢代開始受到青睞,從此成為中國皇室的專寵。黃色寓意傳統文化,代表「陰」、「地」,與祭祀現場大片代表「陽」、「天」的紅色正好搭配,何況是在陝西的「黃」土地上祭奠「黃」帝。
據韓偉介紹,有關部門在西安第三印染廠為這次活動共訂制了4000套祭祀佩巾。
樂舞歌聲
對於樂舞的方案,陝西省的評審會提出了「希望舞蹈表演人物規模應考慮禮制問題」。諸如此類的精巧設計在祭祀樂舞表演中隨處可見:樂舞歌聲來自120人合唱隊,象徵12億中國人;古裝舞蹈人員走12步一拜,象徵一年12個月;演出人員總共365人,象徵一年365天。
身著古裝的表演人員來自陝西省歌舞劇院、西安音樂學院、第四軍醫大學以及黃陵縣中學,或歌或舞的他們,讓祭典的時空產生了錯覺?d?d祭祀樂舞的總編導王宏說,上一次以這樣的樂舞祭祀黃帝,還是在2000多年前。
《黃陵縣志》上記載古代的祭祀,有歌詞、曲譜,但樂舞這一祭祀程序很是少見,在民國時甚至不存在了,王宏說,當時祭祀只有奏樂,用日常流傳的中國民樂,比如嗩吶。
5. 黃帝陵基金會的建設宗旨
弘揚中華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整修和保護黃帝陵籌集資金。
6. 孫殿英當年盜掘清東陵,他的兒子做了一件什麼事情,人人稱贊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孫殿英這個人,他是民國時期的一位軍閥,他做過許多讓人們熟知的事情,就是挖開了河北的清東陵,導致大量的文物流失在了國外,那個時候各個軍閥都漂浮不定,後來還投日軍當了漢奸,因此在歷史上的名氣非常差。雖然他被大家都謾罵了,但是他的兒子卻讓人連連稱贊。
兒子孫天義出生的時候,已經距離孫殿英盜墓時間過去整整三年,兒子對於自己的父親做了什麼並不清楚。只能從母親的口中得知,雖然父親是一個盜賊,孫天義都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在文革時期還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但是他自強不息,成為了一個有學識的人,在文物保護方面也是專家。他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的外語人才。
7. 現在各地的民眾祭拜黃帝有什麼意義
在當前來講,紀念黃帝,緬懷先祖的偉大業績,才能夠宏揚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虛無主義,促進我們祖國的統一大業的完成,建設我們強大的國家,使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的偉大民族之一,屹立於世界民族民族之林。
8. 關於祭祀黃帝為何遭反對呢
草木爭榮,又近清明。橋山之巔,柏翠松青。在戊子年清明公祭黃帝陵大型祭祀活動舉行前夕,由黃帝陵基金會組織編纂的《黃帝文化志》一書正式出版了。這一80餘萬字的煌煌巨著是黃帝文化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精神祭祀的集大成者。該書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相信讀者在讀到之時方能體味揣摩出編纂者的良苦用心,方能感知到《黃帝文化志》編纂的艱辛不易。《黃帝文化志》內容之豐富,體例之龐雜,資料佔有之多樣性,在有關同類書籍中是不曾見過的,堪稱黃帝文化研究的網路全書。物以稀為貴,書以全為要。相信《黃帝文化志》的價值在中華民族眾多的讀書人中必定會得到廣泛的認同。 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寫一部文化志,其社會意義自然是功德無量,澤被子孫。近年來,在中華大地上,祭祀之風頗盛,懷古之情漸濃。在一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道德坍塌、唯私獨尊的社會氛圍下,祭祀祖宗,無論是清明節公祭,還是重陽節民祭,總是值得額手稱慶的事情。至少說明我們血脈賁張但沒有數典忘祖,精神空虛但尚能知祭拜祖宗。但我們也應看到祭祀活動的另一面,那就是極其強烈的功利色彩。在「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商業理念操控下,祭祀成為一些地方擴大知名度、提高美譽度、吸引投資的「文化名片」和敲門磚。這種假借祭祀之名而行招商之事的做法,自然也招致了不少的社會非議和輿論批評。特別是在那些與遠古祭祀、傳統祭祀沒有多少傳統與關系的地方,近年來藉助電視這一大眾傳媒的煽情造勢,大把花錢搗鼓出的大排場大場面,造出的大祭祀效應,搞得華麗鋪張,奪人眼球,倒是令祭祀歷史有幾千年之久的橋山祭祀黃帝活動顯得有些逼仄。多處祭祀黃帝也引發了民間關於祭祀的正宗與偏宗的一些爭議,似乎是誰搶了誰的祭祀權似的,弄得彼此烏眼相向。我個人以為這倒大可不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河流域是黃帝出生、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在我們這個信奉歷史傳說的國度,大家爭著搶著祭祀祖宗總比沒有祭祀的好,大可放開胸襟,放漲器量,以虔誠之心,提升祭祀的獨特性和祭祀活動的品位,減少祭祀活動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大家的祖宗大家祭祀,黃帝的福澤共同享。讀讀《黃帝文化志》,可以幫助我們糸統全面認識祭祀黃帝的歷史。從古至今,全國各地對黃帝的祭祀在書中多有收錄,興許有助於化解目前民間關於黃帝祭祀正宗與偏宗的世俗之爭。 祭祀是一種儀式,但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活動。祭祀黃帝是維系中華民族血脈的一條精神紐帶。有關祭祀的儀式,祭祀的內容,在保其留其傳統要素的同時,無疑也應順應時代的變遷,揚棄更新,增添時代的元素符號以增強祭祀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觀賞性,擴大祭祀的影響面。在這方面以開放的心態虛心借鑒別地的經驗做法,有助於讓古老的橋山祭祀再出新彩,再現新貌。縱觀《黃帝文化志》,我們可以一窺有關黃帝祭祀歷史沿革與各地祭祀演變的軌跡。今天我們祭祀黃帝,有緬懷,有追憶,但更多是精神上的膜拜和現實上的需求。從文化習俗上去解讀《黃帝文化志》,便更能體會到黃帝陵基金會組織編纂此書的社會價值之所在。 「黃帝文化」是一個豐富博大的文化范疇,它已不僅僅是白、青、黃、赤帝的故事與傳說,而是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黃帝文化」,《黃帝文化志》一書所收納的內容,代表了目前學術界和文化界所能達到的最高水準。文化與傳統總是提攜而行,文化與現實總是比肩而長。黃帝不老,中華民族不老,黃帝文化的研究也會薪火相傳,萬古長青。 我們正處在一個不斷開放的新時代。開放應該是處理一切歷史問題的基本原則。研究黃帝文化要有開放的心態,祭祀黃帝更要有開放的心態。螺螄殼里難以做出大的道場。從城牆文化、盆地意識里走出去,用開放的心態去對待歷史的遺存,我們才能在歷史的包圍中走出現代的步伐。 文化,泡在歷史的澡盆里只會發霉腐爛。文化,唯有在歷史的傳承中實現與時代有機的嫁接,才能生長的根深葉茂,一如橋山之巔的蒼松翠柏,在歷史風雨的洗禮下,更加葳蕤繁盛。
9. 看了東陵大盜以後,發現孫殿英是個很講義氣的人,現實中的孫殿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1889年出生於河南永城縣孫家莊,字科元。早年,孫殿英投靠盤踞於安徽省亳州城的薑桂題部下。後來,他率部流竄到豫西鞏縣、寶豐、魯山一帶,投奔「廟道會」會首李鳳朝門下,兩年後自己成為「廟道會」會首。他拉著一批道徒又投奔豫西鎮守部下當了營長。掛名之後,他獨立山頭,成為土匪頭子,搜羅教匪,擴充隊伍,自稱旅長,1925年被國民黨葉荃部收編為混成旅。他出任旅長,後又改稱第二師,孫殿英任師長。
孫殿英率部在豫西、皖北一帶到處攻城略地。軍閥孫傳芳、安徽省督軍陳調元對他追緝。他率部流竄到山東濟寧,投奔了直系軍閥張宗昌,被收編為第三十五師,他任師長。在改編為「直魯聯軍」時,改稱為第五師。
1928年6月下旬,孫殿英擁兵河北薊縣。他串通慣匪馬福田等人,以軍事演習為名封鎖了馬蘭峪東陵,率其工兵營炸開慈禧太後墳墓,從金槨內棺盜竊了大量稀世珍寶。但他仍不滿足,又率其工兵營掘開乾隆皇帝的墳墓。他親自進墓點視寶物,裝了四五十箱,加封蓋章後拉回軍營。後來他回憶說:「乾隆權墓堂皇極了,棺材內乾隆屍體已化,只留下頭發辮子。陪葬寶物不少,其中最寶貴的是頸上的一串朝珠,一百零八顆中最大的兩顆是朱紅色,和一柄九龍寶劍,劍鞘面上嵌了九條龍,劍柄上嵌滿了寶珠……」
孫殿英掘墓盜寶被馬蘭峪滿族人發現後,滿清皇族遺老以及居住在天津日租界(張園)的溥儀等人上告到蔣介石那裡,要求嚴懲。社會各界也紛紛聲討。此事一時轟動全國。孫殿英覺得事態嚴重。為逃脫罪責,他到處活動行賄:托戴笠將所盜物品中最為寶貴的九龍寶劍送給了蔣介石;將慈禧口中含的那顆寶珠送給了宋美齡;將「金玉西瓜」送給了宋子文。國民政府表面也聲言「要查辦」,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孫殿英逍遙法外,未受任何懲處。
後來,孫殿英恬不知恥地辯解說:「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孫中山有同盟會、國民黨,革了滿清的命;馮煥章(馮玉祥)用槍桿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及其皇族趕出了皇宮。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
1937年「七七事變」後,孫率其新五軍在河北、豫北多次與日軍作戰。但1943年後,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當了漢奸「和平救國軍」,配合日軍多次和我軍作戰。日本投降後,孫殿英搖身一變,變為「國民黨先譴軍」,被蔣介石編為第四路軍,追隨蔣介石反共反人民,打內戰。
1947年解放軍生俘孫殿英。後孫殿英被解送到河北武安縣戰俘營,為了照顧他,特地批准他帶一名衛士照顧其生活。開始,孫殿英勞動比較積極,但後來就不行了,甚至一度企圖越獄,未得逞。不久,身患多種病症的東陵大盜孫殿英因救治無效而死
10. 東陵大盜孫殿英因盜墓出名,他的兒子為何成了「守墓人」
父親是東陵大盜,而孫天義卻特別熱衷於文物保護事業,他將父親所盜的文物上交國家,退休後擔任黃帝陵基金會會長,為黃帝守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