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資管新規 對A股,理財影響涉及哪些
對A股的影響:淡化短期風險,立足長遠發展。從中長期來看,「資管新規」利好A股市場:一方面,統一資管產品的監管標准,更有利於監管層規范相關資管產品的運作,相關產品的杠桿問題也可以從整體上進行更有效把控和限制,有助於防範金融行業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在「資管新規」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房住不炒」的政策引導下,理財產品的資金被擠出,A股將受益。銀行公募理財:短期直接沖擊最大,短期來看,非標投資被卡死,以往資金池運作、期限錯配等等業務模式面臨調整,規模大幅萎縮成為必然。目前銀行資管子公司成立速度飛快,如果監管給與銀行公募理財一個真正的公募牌照的話,同時銀行資管子公司能夠實現市場化運作的話,那麼長期來看,銀行強大的渠道能力和龐大的客戶基礎仍然使其具備全能型發展潛力。
⑵ 打破剛兌後對普通投資者有何影響
分析師劉銀平稱,結合資管新規和銀行理財細則來看,普通投資者受到的影響主要有:一是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向凈值化發展,以後預期收益類產品將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凈值型理財產品;
「監管的目的主要在於去杠桿、防風險,雖然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但從投資的角度而言,公募理財產品要回歸穩健理財的本質,比如禁止發行分級理財產品、非標投資受限等,所以以後銀行理財控風險的能力會更強,投資者的資金也會更加安全。」劉銀平表示。
⑶ 理財業務中銀行的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什麼意思
建議您可詳情咨詢當地網點理財經理。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最新業務變動請以中行官網公布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⑷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不承諾保本保收益嗎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規定是為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人認為,監管層首次提出要求全部資管產品凈值化管理,意味著包括銀行表外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凈值型產品轉型,而當下銀行理財凈值型佔比尚未達到10%,該規定影響深遠。
⑸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影響多大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影響如下:1.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打破了以往的剛性兌付,投資產品的時候出現虧損,這種狀況都需要用戶承擔。2.90天內理財產品要停售:以後銀行很難買到90天以內的封閉式理財產品。3.理財產品凈值化:以後銀行理財產品全部採用凈值化,和基金產品很相似。
⑹ 銀行理財剛性兌付是什麼意思
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剛性兌付在房地產信託、政府融資類信託等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及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被執行,而證券投資類信託並不受此約束。
監管層要求確保兌付的初衷是為了推動新業務,讓投資者消除疑慮,也是為了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防止因信託投資虧損誘發群體性事件。
⑺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都有哪些影響
對於我國百萬億元規模的資產管理市場,資管新規從醞釀到徵求意見一直牽動著市場的神經。特別是存量規模接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向標准化、凈值化轉型的進展備受市場關注。
截至2017年底,除了招行、中信銀行之外,多數股份行理財余額大幅減少。
資管新規落地後對銀行理財沖擊有多大?周之行分析稱,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依然會持續發展新產品,即便是採用表外轉表內的方法,也會試圖將資管資金存留在銀行體系內,但這部分一定會外溢,初步估算大概七成規模依然在銀行體系之內。部分資金體量會慢慢往外部資管公司流轉,包括公募基金,甚至包括私募基金都有可能吸收銀行外溢的存量資金。
奧緯研究報告顯示, 當前,銀行客戶行為正在加速市場化,其中個人金融資產投資配置中,銀行理財、股票、公募基金、信託、私募、保險的佔比顯著增加。而居民儲蓄卻從2007年的69%下降至50%。
在資管新規的新導向下,將嚴格區分合格投資者和非合格投資者,這從本質上有利於銀行。「未來非標投資者會部分回到銀行存款體系,尤其是降低債權類合格投資者的標准以後,他們可能進入債權的非標投資,成為合格投資者。」
此外,他認為,資管新規落地後,資管市場將出現底層資產替換。首先,債權資產從影子銀行資產替換成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資產,資產特性變得更分散了;其次,資管新規後,底層資產將向二級市場轉向,實際上變成二級市場公開的資產;最後,期限拉長後,底層資產將向PE類資產轉變。銀行做不了二級市場和PE市場,某種程度對銀行是挑戰。
⑻ 剛性兌付將被打破,理財該如何選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他說,「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為什麼說保證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都是騙子?回報率低於6%的產品是否就一定靠譜?老百姓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有不同收益類型
據了解,按收益類型來區分,所有的個人投資基本都可分為三類: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從樓繼偉的表述看,保證6%以上回報率,顯然屬於保證收益型。
在現實生活中,穩賺不賠的保證收益理財主要包括銀行存款、儲蓄式國債和各類金融機構提供的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其中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最常見。
目前,各家銀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為例,現在銀行存款利率普遍在1.95%至2.1%。一直受到老年客戶歡迎的儲蓄式國債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資料顯示,去年11月發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儲蓄國債(憑證式)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種,最大發行額為360億元。其中:第七期180億元,期限3年,年利率3.9%。
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顯著高於存款和國債。總體來說,小銀行的產品收益率比大銀行高,期限長的產品比期限短的產品高,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收益水平比保證收益型的產品高。筆者從融360上查詢,石家莊地區在售的非保本浮動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5.2%上下,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普遍在4.3%。
「有時也能在銀行買到最終實現年化收益6%的產品,還有很多信託、券商集合理財和互聯網金融產品實際收益率也超過6%了,難道都是騙人的嗎?」
對於消費者的這一疑問,理財專家指出,這些產品如果是正規機構提供的,從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證收益,必須提示投資風險。只不過產品運作不錯,所以最終實現了理想的預期收益。但這不等於其預期收益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產品虧了本或者沒有實現之前預期的最高收益,投資者不能要求金融機構作出賠償,只能自擔風險。
所以,如果有人向投資者推薦一款理財產品,合同上敢白紙黑字寫明超過6%的無風險保證收益,完全可以像樓繼偉所說的那樣,認定這是詐騙。因為,它違背了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規律,之前很多跑路的P2P和非法集資就是這么乾的。投資者前期都能按時收到保證收益,於是逐漸喪失警惕,不僅加大本金還拉來親朋好友參與。最後,機構資金鏈斷裂,投資者竹籃打水一場空。
未來投資理財將打破剛性兌付
前幾年信託和銀行也發行了不少高收益的產品,雖然合同中沒有承諾收益,但無論是金融機構自己還是投資者都「心照不宣」地認為肯定能兌付。因此,即使個別沒有出現風險的產品最終也由金融機構「托底」實現了「剛性兌付」。筆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時至今日,盡管合同中對產品風險白紙黑字提示得十分清楚,不少老百姓還是不去細看產品合同就簽名購買。
其實,這種違反市場規律的剛性兌付,看似短期內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但麻痹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風險的痛感,損害了資管市場整體的健康和生命力。長此以往,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後果將很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已經下決心打破剛性兌付,今後那些不保本不保證收益的產品真有可能虧本。
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
這一文件中涉及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文件明確指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應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目前只是徵求意見稿,離正式實施還有一段過渡期,投資者暫時可以按現在的原則來選擇理財產品。但無論新規施行與否,投資者都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資理財工具。
一般來說,固定收益類且風險等級為R1及R2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情況都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即使為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的收益達標率在99%以上。可優先選擇股份制銀行或者規模較大的城商行,這些銀行的同類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對比較高。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大部分年化收益率超過5.5%的理財產品可能不太適合普通投資者購買,這類理財產品大多具有以下三點特徵:一是結構性理財或浮動收益理財,有一定風險,高收益未必能達到;二是投資期限可能較長,比如2~3年,流動性太差;三是起點門檻可能比較高。
如果新規正式落地,大家還應該改變之前認為銀行理財必剛兌的觀念,在選購時嚴格區分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和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後者不存在剛性兌付,虧損風險大大提高;對於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應關注其資產投向及相應的風險等級,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風險等級的產品。(河北日報綜合)
⑼ 剛性兌付已取消,現在的銀行理財還安全嗎
「剛性兌付已取消,現在的銀行理財,還安全嗎?」,銀行一直都深受大眾的信賴,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銀行的信用背書是由國家來承擔的,但是隨著經濟市場化,銀行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國家也逐漸放寬了銀行的相關政策,銀行也逐漸走向市場化。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風險都需要投資者自行承擔,這也是市場化的表現之一。既然銀行理財已經不能實現保本保息,那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究竟是怎樣的呢?
三、 合理進行投資
理財的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我們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需要綜合的進行考慮。一是需要選擇自己風險承受范圍之內的理財產品,避免投資理財影響日常生活,理財並不是賭博。其二就是購買理財產品盡量選擇大型銀行,雖然說小的城商行以及信用社他們的理財產品的利率更高,但是大型銀行的穩健性以及保障都要更好,因為大型銀行的資質更好,渠道更廣,資金更加充足。
總結來看,銀行理財產品雖說打破了剛性兌付,但是其穩健性相比於金融機構而言,還是要更好,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風險等級內的理財產品。
⑽ 資管對新規銀行理財影響多大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基本靠預期收益做大產品規模。但是,資管新規倡導打破剛性兌付,對產品實施凈值化管理。
新規對理財產品種類的影響,一是銀行表內理財部分未來將取消,二是對於表外理財,剛性兌付將打破,目前的理財是基於預期收益型的理財模式,未來凈值化理財將取代預期收益型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