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佛大學種族配額歧視華裔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近日,美國司法部正准備介入調查美國大學是否在錄取過程中有種族歧視的行為。
「種族配額」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平權法-案,美國為保護少數族裔機會均等和族裔平衡,將教育資源的天平向少數族裔傾斜。然而如今,這一平
權法案卻為亞裔學生帶來了「逆向歧視」。定居美國的中國絲路旅行者聯合創始人崔依依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美國認為按照比例分配這些資源就是公平,但是,亞
裔的成績在美國各類族裔中是相對較高的,按照比例進行分配,反而抹殺了一些學子進入名校的權利。
亞裔學子在大學錄取中遭遇不公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分析指出,其根本仍在於亞裔在美國社會中的話語權較弱,政治參與度不高。
全美山東同鄉會聯合總會會長彭壽臣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很多亞裔不太願意出頭,不太習慣為自己發聲。亞裔團體之間配合度不夠高,整體力量不夠強大。除此之外,亞裔社團的活動圈子大多還是局限在亞裔群體內部,和其他族裔的之間的橫向交流較少,因此造成政治影響力很弱。
據美國新聞網站buzzfeed報道,華裔構成了亞裔抗議聯盟的大多數。
正如美國華商總會顧問蔡文耀所言,華裔是一個特別重視教育的族群。美國「價格經濟學」網站指出,美國精英學校擁有強大的力量。在美國歷史上,名
校很多時候都掌管著通向財富、權力和知識的大門。華裔作為遠渡重洋來到美國落地生根的少數族裔,同時也出於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希望能通過高學歷獲得一份
相對穩定並且受人尊敬的工作。
「近幾年來華裔社團發起的這幾次抗議活動不斷喚起了美國華裔群體的意識和深層思考。」彭壽臣說。
維-權道阻且長
不過,能讓主流社會重視自己發出的聲音總是好的。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網站援引該抗-議聯盟的原始成員之一李斯旺(音譯)的話稱:「我感到一陣新鮮的風吹了過來。」她希望,司法部的這次決定能夠激勵針對其他常春藤盟校的抗議活動。
「作為第一代移民,我深刻地體會到發出自己的聲音是多麼重要。即使它最初微不可聞,但只要你鼓足勇氣,高聲疾呼,總有一天,你的聲音會被聽到。」
現在的關鍵在於團結起整個亞裔群體的力量,順勢而上。據美國《僑報》報道,近日,前舊金山灣區庫柏蒂諾市市長、現任市議員張昭富與前庫柏蒂諾學區委會廖本榮,在舊金山召開新聞發布會,呼籲亞裔團結起來,抗-議到底。
但是,這件事或許言易行難。
蔡文耀指出,亞裔中有很多族群,不同族群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樣,未必每個族群都會積極參與進來。
另一方面,進一步改善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扭轉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群體的刻板印象,或許也是一條出路。
彭壽臣認為,亞裔在申請大學時,其成績、特長、參與的活動等等,確實呈現出一些「同一化」的特點,而在領導力和團體協作能力的培養上,略微有所不足。「增強對子女綜合能力的培養,打造多元化特色,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彭壽臣說。
㈡ 多年前台灣的一個案件
彭婉如命案,是1996年11月30日,一直未偵破,而白曉燕命案是1997年4月。
彭婉如自幼喪父,由母親、大哥、大嫂撫養長大,1967年考取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國文系,並且於1971年畢業,任教於衛理女中。之後彭婉如隨丈夫洪萬生前往美國攻讀學位,並且於1988年回台。彭婉如在美國期間,曾經從事華文報紙中報的編輯工作。
彭婉如自1988年出任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開始投入婦女運動;之後出任主婦聯盟理事、婦援會理事、晚晴協會理事長。1993年,彭婉如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婦女運動,1994年取得碩士學位;1995年出任婦女新知協會董事長。彭婉如一向相信婦女運動的推動必須由政治面切入,除積極游說各黨立法委員之外,並且於1995年出任民主進步黨婦女發展委員會執行長。彭婉如在民進黨期間,全力推動「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而在黨內被戲稱為「彭四分之一」。1996年民進黨中央黨部進行組織調整時,彭婉如出任民進黨婦女發展部主任。
1996年11月30日,彭婉如前往高雄市參加民進黨臨時全國黨代表大會,在當天晚間搭乘計程車離開高雄市尖美大飯店後失蹤;直到12月3日,警方才在高雄縣鳥松鄉發現彭婉如的遺體。雖然警方鎖定計程車司機為犯案對象,但案情至今也一直沒有突破,而成為懸案。12月1日,民進黨的「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也在臨時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獲得通過。
彭婉如命案引發社會的強烈震撼,婦女人身安全也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1996年12月21日,婦女運動者發起「1221女權火照夜路大遊行」。同時在社會的壓力下,立法院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並在1997年1月22日公布實施;教育部也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並且規定學校必須有兩性平權教育時數,此即《性別平等教育法》之法源。
㈢ 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種族問題
洛克菲勒家族有關注黑人問題的傳統。老洛克菲勒的父親和岳父斯貝爾曼在內戰前就是廢奴主義者,後者曾幫助黑奴逃亡到加拿大,所以勞拉紀念基金一開始就把種族關系問題列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洛克菲勒先於基金會建立的「教育總會」原打算命名為黑人教育總會,後因顧慮白人的反感遂改名,實際上仍以黑人教育為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是最大的、有系統地資助黑人教育的組織。其方針也是以職業教育為主,目的是把黑人教育成適應在工業社會中能自立謀生的人。當時在南方還沒有實行義務教育制度,整個基礎教育很薄弱。洛克菲勒先從培養合格的初等教育學監著手,並聘用熱心教育的專家進入地方政府的教育機構,取得在南方各州普遍加強公共教育的成果。「教育總會」又於1912年撥專款通過各種渠道全力改善黑人學校和鼓勵建立黑人中學,主要是職業中學,取得一定效果。一戰之後南方種族主義回潮,3K黨等活動猖獗,此項工作有所退卻,不過並未完全放棄。有鑒於直接解決黑人學校問題阻力太大,「教育總會」於20年代建立了一個項目,培養南方教育專家,黑人白人都有,以備將來需要。被選中來完成這一任務的大學是納什維爾的費斯克大學。1924年洛克菲勒的教育總會聯合卡耐基與其他基金會共同向該大學許諾捐款總計100萬美元。這一項目持續了30年,結果幾乎所有南方黑人高等院校的校長都是從這里培養出來的。它不但為黑人教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人才,而且使黑人增加了自信,向白人顯示出黑人的才乾和潛力,這一效應的意義是無可估量的。
早期的黑人教育工作都是在承認種族隔離的現實下進行的,沒有向種族隔離挑戰,而且基金會內部多數人實際上也是贊成隔離的。這種情況到60年代民權運動高漲時開始有所改變,並開始與一些黑人民權組織合作。196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總結了過去幾十年在這方面的工作之後,確定將關注重點轉移到貧民區的醫療保健和培養底層黑人的領袖人物上,改變過去培養中產階層的黑人子弟的做法,其資助的中介機構也由白人上層機構改為一些有影響的黑人組織。不過主要與黑人組織關系密切的還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它成立之時黑人運動已進入新階段,許多黑人民權組織紛紛成立,其有關黑人教育、福利和爭取平權的工作成為該基金會的經常項目的資助對象。此外,還有許多計劃外的臨時對民權運動領導人的特別援助,如訴訟案件等,以及在特殊需要時對馬丁·路德·金等民權運動領袖的直接資助。
在黑人高等教育方面,基金會的工作包括:
資助南方一些大學首次招收黑人學生;改進原來的黑人高校的教學質量;在普林斯頓、達特茅斯、奧伯林等一些大學設立暑期班,以擴大達到入學標準的黑人隊伍。到1963年基金會成立50周年時,用於此項計劃的款項累積達8500萬美元。
基金會的博物館項目還曾於1940年資助考克蘭畫廊組織「面對歷史:黑人在美國藝術中的形象(1710—1940)」的展覽。這是第一次對美國主流畫家如何表現黑人的歷史的系統審視。
㈣ 金星與楊麗萍,誰的舞蹈成就更高
她們都是聞名世界的舞蹈家,兩個人在舞蹈方面的藝術成就都很高。但是如果要論誰的舞蹈成就更高,恐怕是難分伯仲的,因為兩個人所屬不同的舞種,自然沒有明確的辦法來區分。
金星,在現代舞上的成就非常之高,對於中國現代舞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金星自己辦了金星舞蹈團,是一個包含16人的大團。就舞蹈團而言,如果是私人成立的舞蹈團,16人已是非常之多的一個數目了。這個數目恰恰說明金星是有實力的,正是有人欣賞其舞蹈,所以她的舞蹈團可以到全世界的各個地方去演出。
兩位女性對於中國舞蹈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兩個人的舞蹈也是各有自己的長處,要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她們的舞蹈,不要去糾結誰的成就更高一些,應該感謝她們使中國的舞蹈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㈤ 怎樣寫好作文,我想寫一篇關於梅艷芳的
好像是梅蘭芳吧,你先寫介紹她是誰,有什麼功績,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最後寫我要向她學習啊之類的
㈥ 川普呼聲那麼高,下一屆美國總統對教育有哪
教育在任何國家都是民生的大問題,在目前美國2016的總統預選上,這個問題按慣例又被拿出來炒得沸沸揚揚,各家都持各自的觀點,如果我們拋開這些候選人本身的政治立場不談,只是純粹地來看他們主張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措施,也許會預見未來美國教育的新方向。
文/方柏林 編輯/吳妍嬌
美國2016總統大選中衣阿華州的黨團會議和新罕布希爾初選已經結束。民主黨中希拉里·柯林頓(得票率49.9%)以0.3%的微弱優勢險勝伯尼·桑德斯(49.6%)。
陣營龐大的共和黨候選人中,領先者為泰德·克魯茲( 27.6%)和唐納德·川普(24.3%),第三、四名分別是馬克·盧比歐(23.1%)和本·卡森(9.3%)。
新罕布希爾初選中獲勝的是伯尼·桑德斯(60.4%),希拉里以38.0%落敗。共和黨中前三位是唐納德·川普(35.3%)、約翰·卡什(15.8%)和克魯茲(11.7%)。
這些候選人若上台,對教育界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們不妨看一下目前兩黨幾個領軍者的教育言論。
川普在教育議題上,宣揚美國教育衰敗論,他提出美國教育全球排名28, 但不知道這數字從哪裡得來。他還稱要廢除「聯邦政府」的「共同核心」課程標准,砍掉美國教育部,減少聯邦對教育的影響。
問題是他的一些說法經不起推敲,比如課程標准並非聯邦政府強加給地方,而是在州層面率先被提出來,後得到聯邦政府支持的。他在教育領域的最大「建樹」,是創辦了川普大學,教人如何做交易,但該機構涉嫌不實宣傳,官司纏身,虎頭蛇尾。
除了戲劇化的否定說辭之外,他並無在教育上提出令人眼睛一亮的具體舉措。在教育上,川普缺乏具體政策。
克魯茲是西裔,讀過普林斯頓和哈佛,但總被人懷疑因自己的西裔背景被「照顧」,如果上台,可能的利好消息是他說自己反對美國高校錄取中的「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 尤其是對於亞裔子弟的逆向歧視。
對於美國大學生學費高、家庭為此負債累累的問題,他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只是籠統地提出發展經濟。其間邏輯是經濟好了,大塘漫水小塘滿,問題自然解決,倒也符合共和黨的傳統主張。
克魯茲對「氣候變化」、「全球暖化」的議題,明確表示反對,他並不認同奧巴馬所說的「科學界共識」。教育界從事這類科研的人,可能在他上台後會受到負面影響。
馬克·盧比歐也表達其他保守派對於由上而下聯邦干預的反感。他積極倡導教育決定權下放到州,給予家長選擇。這些方面的主張,和其他共和黨候選人類似。他觀點的一個令人關注的地方,是對職業教育的大力倡導。他質疑所有人都要上四年制大學。
俄亥俄州長約翰·卡什認為教育應該是地方的事情,反對聯邦標准,從教學課程大綱到課程計劃,他認為都應該交給地方學區負責,讓家長可以擇校。
作為州長,他有一些其他競選人沒有的實際經驗,比如他有中學預警系統,出現問題時候能及時發現,因此能保證更多孩子不輟學。
在降低大學學費上,他說俄亥俄州立的資金結構,鼓勵學生把書讀完,而不是僅僅讓學生能夠入學。
共和黨還有一位候選人是本·卡森醫生,倒是一個聲音小行動多的教育實幹家。他早在參選前就設立了卡森基金會,給優秀學生發獎學金。候選人中像他這樣專門設立獎學金基金會的人不多,不知他為什麼並沒有更大幅度地去宣傳。
卡森本人也是通過教育實現發展的楷模。他的書,關於他的電影,他的卡森獎學金,對青少年都有激勵作用。但衣阿華黨團會議前,克魯茲陣營散布謠言,稱卡森將退出選舉,呼籲選民不要浪費選票,應把卡森的票投給他。
這是用先射擊後道歉(shoot first, apologize later)的策略,搶走了卡森的選票。事後克魯茲為這謠言道歉,但木已成舟,卡森的票數和聲勢已經受到了重創。骯臟的選戰,讓老實人吃啞巴虧,是很可惜的事。
民主黨候選人給教育界的誘惑更多一些。比如針對學費貸款的問題,桑德斯宣稱要實現公立大學全部免費,這需要提供700億的經費,從哪裡來?這位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候選人宣稱要借華爾街來劫富濟貧。
希拉里反擊說,這么全部免費,等於讓川普的孩子這些不需要免費的人一樣獲益,更不公平。不過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藉此猛葯,大幅削減中低收入家庭的學費負擔,也是好事。
在中小學層面,桑德斯支持基層教育改革措施,比如通過抵扣券,讓孩子可以免費選擇進入私立學校。他還反對標准化測試,而是宣稱用更多元,更全面的測評方法。這些說法,不堪考試壓力的基層老師會比較歡迎。
在教師中,更受歡迎的可能是希拉里。她早在2008年就得到了教師工會的鼎力支持。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她願意減少對教師的問責,而呼籲對他們的松綁。比如教師的認證和測評上,她強調只針對新入職老師。對已經就職的老師,她強調同行相互幫扶和咨詢。
希拉里的一些教育理念比較具體和超前。比如她積極提倡早期教育、課余閱讀、藝術教育、家庭教育、課外活動等。早在1999年,她就提出小孩回家要讀閑書20-30分鍾。
這個倡議如今在很多地方成了現實。希拉里的教育主張也很少危及教育界人士的飯碗,而是擴大教育的影響。或許在其他方面,希拉里的做法有很多爭議處。在教育上,她的政見對教育界人士是有利的,是否對學生、對未來的美國同樣有利,則需另當別論。
但願隨著選戰繼續,這些觀點更趨合理、具體、現實。不同人上台可能對教育界人士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很大影響。教育在任何國家都是民生的大問題,改變很難,涉及因素繁多而復雜,所以這里也盼中國教育界多加關注,從他們的爭論中,反觀我們的教育變革可以有哪些議題和選項。
㈦ 金蟬脫殼後為什麼會變黑
奧巴馬的上台並未帶來真正的平權,反倒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撕裂。
黑人、msl以及其他少數族裔,確實是政治正確了,白人確實不敢明著歧視了,但帶來的結果卻是被社會所更加拋棄,主流社會內心裡更加討厭。我不明著歧視你,我可以不和你說話吧?我可以不錄用你吧?我可以一有「自衛」的條件,就開槍射你吧?
言歸正傳,為什麼奧巴馬拚死拼活也阻止這個法案?
因為少數族裔是民主黨的票倉,民主黨為了選票不惜出賣美國國家利益、不惜撕裂美國社會,為了打敗共和黨甚至靠讓非法移民入籍改變人口結構,而沙特一向把資助各國msl視為己任,不光在美國,在五常里沙特都是積極資助msl的。
比如,德國敦促沙特接受部分難民,沙特斷然拒絕,但是提出可以出資援建四百座清真寺。
奧巴馬的大學學費的一部分就是沙特的某個基金會提供的,沙特資金更是給希拉里競選出了大力,而民主黨更是和沙特的那些基金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是因為民主黨和沙特沆瀣一氣啊。
㈧ 巴西印度能為中國民族事務提供什麼「經驗」 (四)
在巴西這種所謂「大融合」的國度,看似消除了種族、民族的界限,但是卻掩蓋不了階級分化、社會分層中的種族、民族、文化等因素 巴西作為種族混雜的大國,其國內的區域經濟發展之不平衡、社會階級分化之嚴重可謂舉世矚目。但凡舉證當代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巴西長期榜上有名。正因為如此,2003年以來,「盧拉主義」及其「零飢餓計劃」、「家庭獎勵金計劃」等消除貧困的實踐,也同樣為國際社會所高度關注。從上世紀50年代末,巴西政府開始著力解決區域經濟不平衡的問題,其中包括移都於人煙稀疏的中部內陸,通過新建巴西利亞帶動中部經濟社會的發展,等等。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巴西政府不斷加大力度實施各種有利於欠發達地區改變面貌的扶持開發政策,使其在解決貧困問題和地區發展差距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但是,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項綜合的國家建設任務。骯臟的「歷史過程」雖然可以通過銷毀文獻之類的行徑來掩飾,但是其表現在社會分層、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後遺症」及其所掩蓋的種族不平等問題卻不會因此而消除。巴西歷史混血的 「界限模糊」,一方面使貧富之間的關系「淡化」了種族特徵,使人們在巴西「狂歡文化」的社會氛圍中感受著「足球、桑巴舞、海灘嘉年華」式的歡樂與「種族和諧」;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弱勢族群『溫暖、自在與友善』的特性」所產生的社會表象,「或許就是巴西一再延遲處理族群不平等的內在原因」。然而,所謂「身體」和「文化」的高度同化,還是避免不了種族不平等的問題浮出水面。 1994年,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發表了題為《巴西》的小說,描述了後殖民文化背景下巴西黑人的境遇。作者通過對自我奴役型、暴力反抗型、自我追尋型、黑人「白化」型等四類黑人主人公及其社會困境的描述,揭示了巴西社會深層的種族歧視和「歷史過程」造成的「現代後遺症」。其中包括一位「黑人白化」的「膚色白人」主人公,最終「徹底地完成了膚色及心靈的黑化」歷程。當然,這只是對巴西社會階級結構中的「種族因素」進行的薩義德式的後殖民文學反省。但是,這種屬於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揭示,還是折射了巴西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種族不平等。 因此,那種認為「種族(民族)大融合」的混血,即消除了「族別分化」、「民族分裂」的認識是毫無現實理論依據的虛驕訛見,至多可以視為是殖民主義模式中從「經典種族主義」向「溫和種族主義」轉變的一種非自覺的人雲亦雲。這種所謂「民族大融合」的種族「分不清」假象,使研究者的假設不再將種族的明顯差別作為一個重要因素,甚至在公開反對種族歧視的宣示中「採取自由主義的立場,而繼續認為白種人比非白種人在他們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具有遺傳上的優勢」(J·M·布勞特)。這種立場無疑屬於「精緻的種族(民族)主義」范疇。 在巴西這種所謂「大融合」的國度,看似消除了種族、民族的界限,但是卻掩蓋不了階級分化、社會分層中的種族、民族、文化等因素。正如「兩個巴西」的所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一樣,在巴西從人口結構上重返承認種族的因素之後,其社會分化中的種族問題凸顯。根據2003年巴西地理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巴西不平等現象在社會、種族、性別、文化和經濟等各方面無處不在。2001年,巴西黑人和混血男人的收入比白人婦女低30%,婦女比同等學歷的男人收入低57%,50%的黑人和混血人勞工平均收入僅僅相當於白人的50%。巴西白人平均收入為4.5個最低保障工資,黑人和混血人勞工平均收入為2.2個保障工資。相關統計還表明,在巴西最富有的人佔1%,其中88%是白人,其收入相當於50%窮人的收入總和。在10%的最貧困人口中,68%是黑人和混血人。何況巴西還面對著「原住民」問題,即上世紀90年代以來拉美國家乃至世界很多地區都必須面對的土著人權利問題。這也是2003年盧拉上任後為消除貧困、實現平等直接面對的問題。 在實踐中,巴西的印第安人事務是一個歷史性的現實難題。雖然印第安人的「原住民」地位在19世紀就獲得了巴西國家「臣民」的身份,但是人口銳減和普遍的「通婚混血」,早已使印第安人及其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徵「面目全非」。根據2010年人口統計,印第安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約0.5%,即不足100萬。盡管如此,或者說因為人口微不足道,巴西政府在廢止同化政策之後,在1988年的憲法中承認了印第安人的原有權利,包括社會組織、習俗、語言、信仰、傳統和他們傳統居住的土地。憲法規定由聯邦政府負責劃定上述土地,保護並且責成公眾尊重印第安人的一切財產。巴西通過憲法修訂承認和保障印第安人的權利,成為其他拉美國家競相仿效的「國際經驗」。如果用「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立場來觀察巴西等拉美國家的這種變化,顯然屬於對「分不清」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分得清」的「民族識別」,是對「成功經驗」的背棄。不過,巴西政府顯然是義無反顧地要否定那個「歷史過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巴西政府對印第安人傳統土地及其聚居區進行「保留地」式的勘界。到2010年,巴西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勘界任務已經完成,其面積佔到了巴西國土面積的13%多,這也是「盧拉主義」的一個成就。 按照巴西憲法的規定,這些「保留地」屬於印第安人長期居住、用於生產活動和根據其傳統方式繁衍和創造文化所必需的土地,是與印第安人及其福利相關、受到保護的自然資源所佔的土地,印第安人對於這些土地擁有永久所有權,對於這些土地及其河流和湖泊中的資源擁有專屬使用權。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利用包括能源在內的水中資源和勘探、開發礦產資源必須獲得國會的批准。當然,在勘界、保護和發展方面,巴西政府能夠為全國印第安人基金會(FUNAI)提供的資金有限,大量的資金來源於國際社會,因為這些「保留地」關涉到整個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等自然生態保護問題。因此,如果「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者強調指出的包括巴西在內的「國際經驗」——「特別是不允許任何族群有自己的歷史地域范圍和特權」、「不允許任何族群(民族)聲稱是某一特定區域的族群(民族)利益、資源權利和治理權利的代表」——確實存在,毫無疑問屬於1910年以前殖民主義的「巴西經驗」,而不是今天巴西的政策實踐。 如果說「印第安人問題」可以例外,那麼再看看巴西的黑人問題。「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者認為巴西「公民的種族分類往往是以身體特徵(膚色、發質、面部特徵等)甚至社會因素(如經濟狀況)而不是以血統為基礎的(如巴西流行『富有的黑人是白人,而貧窮的白人是黑人』的說法,這實際上也鼓勵著人們通過階層流動來改變種族身份),政府歷來鼓勵不同種族的融合,鼓勵白人和黑人之間的融合,族際通婚比較普遍」。這種認識中的「種族融合」、「族際通婚」無需再談,這是前文已經述及的「歷史過程」。但是,既然承認巴西存在「公民的種族分類」且往往以「身體特徵」為基礎,那就沒有必要去用身份證上是否標注「種族」或「民族」去掩飾事實上存在的「種族分類」。所謂「以身體特徵(膚色、發質、面部特徵等)」之說,講白了就是要看你長得像哪種人,因此也就脫不開白人、混血人、黑人、印第安人、亞裔之分類,而不是公民的「分不清」,而且這種分類的生物學基礎就是血統。巴西存在種族歧視,而且是嚴重的種族不平等,這是一個事實。只是長期以來,「在巴西,種族主義遮遮掩掩,羞於見人,而非正大光明,蔚然成風」。但是,種族化的階級分化、社會分層及其體現的不平等卻是現實中無法迴避的「蔚然成風」。 20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有51%的巴西人認為自己是黑色人種或是棕色人種。巴西白人的平均收入是黑人或棕種人的兩倍還多。相應的研究還發現黑人在教育、醫療保障及其他福利上也處於劣勢地位。里約熱內盧貧民窟的居民有一半是黑人,而黑人在城市富人里的比例僅佔7%。巴西的確長期掩飾貧富差距中的種族因素,試圖營造「自由競爭」中所謂「公民的個人權利平等和個人上升流動」的階級、階層分化的合理性。但是,正如「凝視巴西」者而非「浮光掠影」者所說:「巴西窮人的處境在形式上很像『種族隔離政策』」,因為畢竟存在「黑白分明」的貧富之分。這種不平等不僅體現在階層性的職業方面,而且體現為黑人與白人同工不同酬。同為工程師,黑人的薪金比白人低19%;同為醫生,黑人的收入比白人低22%;同為教師,黑人的工資比白人低18%;等等。 因此,包括巴西聯邦種族平等部的官員、一些政界人士和學者,都認為黑人、白人之間顯而易見的差別只能用「種族歧視」來解釋,進而認為巴西奴隸制度遺留下來的不公正,需要通過類似美國的「平權行動」(即「肯定性行動」)才能改變。巴西與美國的不同之處,在於歷史上沒有搞「種族隔離制度」,但是幾個世紀的「白化」政策並沒有使全體國民變成「白人」,所以在美國民權運動之後,巴西亦步亦趨地取消了以「白化」為核心的同化政策,但是又不得不面對承認種族、土著、亞裔等國民成分多樣性及其平等權利的現實,以致一個「種族融合」程度最高的國家,也需要繼續向美國的「肯定性行動」學習。這大概也是「華盛頓共識」造就的慣性之一。 巴西作為一個歷史上「種族大融血」的國度,解決諱莫如深的種族不平等問題已經開始在國家、社會層面「蔚然成風」 從1991年開始,巴西政府將印第安人教育納入了國家正規教育體系,確定了建立專門的印第安人學校、實行多文化混合教育和雙語制等政策。在整體上加強對基礎教育建設的同時,也開始實行高等教育的配額制度,即政府要求在公立高等院校的招生中,為黑人等群體設置(預留)一定的配額比例和優惠條件,具體比例由各個大學自己確定。如巴西利亞大學就設定了20%的比例,而且進入這20%比例的黑人學生可以申請獎學金。同時,一些政府部門也開始在就業領域推動這種巴西式的「肯定性項目」,如2002年巴西農業發展部長簽署了在本部門為黑人、混血人提供20%的工作崗位的命令,勞動部在1.5億美元的職業培訓資金中預留20%給黑人,等等。 這些措施,在盧拉執政以後不斷擴大,為黑人、混血人、印第安人進入高等教育發揮了明顯作用。自2001年以來,有70多所大學實行了種族招生配額制度。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保留了20%的配額給通過入學考試的黑人學生。另有25%的「社會配額」留給一些州立學校的學生——他們的父母通常是黑人,家庭收入低於最低收入的1/2。還有一項大型聯邦工程,為私立大學的黑人及有色人種學生提供補助和獎勵(私立大學的教育水準更高)。2007年,巴西高等院校的非白人學生達到32%,較2001年的22%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其中公立學校這一比例達到38%,私立學校也達到30%。 當然,這種配額制度的實踐始終伴隨著激烈的爭議。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種族構成」的身份問題。雖然2007年的全國家庭人口調查顯示,42.3%的人自認為是混血人(帕爾多),但是「種族平權運動的支持者傾向於將帕爾多人和黑人歸為一類,這兩類人約占巴西人口的一半」。這種基於經濟境遇和社會地位的歸類,也產生了「非白人」這一涵蓋階層和種族的概念。這也是巴西國會有關進一步擴大配額制度議案所涉及的群體,「即要求聯邦高等教育機構為從公立高中畢業的窮人和非白人入學申請者預留50%的配額。該議案認為,這些學生沒有機會就讀於最好的高中(絕大部分是私立學校),因而在頂尖國立大學的入學考試中處於不利地位」。作為反對意見,一些巴西頂級大學的學者發起了一場反配額制度的運動,認為這種配額項目是「種族歧視的開端:嚴格按照膚色劃分一個種族多樣化的國家」,「破壞了機會平等和精英教育」。然而,雖然這場爭論延續了十多年,但在「事實上,許多有關大學招生配額的擔憂未被證實」,而且快速上升的入學率正在打破以往「有錢的父母和就讀私立學校與上大學緊密相關」的入學權利格局,同時相關的調查也開始顯示:那些因配額制度而入學的非白人、窮人學生「表現的專業素養與同齡人相等或更勝一籌」, 等等。 無論如何,巴西作為一個歷史上「種族大融血」的國度,解決諱莫如深的種族不平等問題已經開始在國家、社會層面「蔚然成風」。巴西憲法規定了種族歧視和種族暴力屬於不可赦免的重罪,政府設立了促進種族平等的部門,2006年參議院通過了《種族平等條例》,對印第安人實施法律和政策的權利保護,在高等教育和就業等方面推行向「非白人」群體的「種族配額」制度,同時也實行面對社會貧困階層的「社會配額」制度,一些州、市和私營企業也開始實行公務員錄用、勞動就業方面基於種族差異的配額政策,甚至2009年巴西規模最大的時裝表演活動「聖保羅時裝周」(SPFW)的主辦單位也與巴西公共部達成了「所有參加表演的時裝設計工作室須聘用至少10%的黑人模特兒」協議。巴西的《種族平等條例》中還包括了建議在電影、電視節目和廣告節目中為黑人演員預留至少20%的角色,政黨須預留30%的黑人議員候選人名額,等等。這種配額政策大有深入社會各領域的趨勢。 對此,巴西國內有輿論認為,巴西社會的不平等是經濟不平等所致,而《種族平等條例》將膚色變為社會地位晉升的主要標准,將在巴西國內衍生出前所未有的種族仇視問題。而巴西種族平等部的部長卻認為,政府所捍衛的《種族平等條例》和配額政策,是對黑人奴隸後裔做出必要補償和對抗種族歧視的有效工具。無疑,這種爭論仍將繼續下去。至於巴西向美國學習「肯定性行動」及其制定的相關政策,是否體現了巴西抑或美國「政治家們的智慧」,是否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是否能夠有效地縮小和消除巴西社會面對不平等問題,還是將導致社會種族意識的分立和沖突,進而「演化成民族分裂問題」?將由巴西從國情實際出發的實踐去證明。但是,至少巴西社會發生的上述變化,體現了巴西政府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進程中消除貧困和社會不公所做的努力,其目的也至少是為了改變這個國家長期延續和蒙在「種族大融合」面紗下的一種與美國「平等但隔離」不同的狀態——即「既不隔離也不平等」。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者,不僅無視巴西社會的「歷史過程」,而且對近20年來巴西社會在解決種族不平等問題方面的觀念變化和政策實踐熟視無睹。被感性、片面地稱道的所謂「國際經驗」,無非是為了證明巴西這類國家沒有種族、民族的差別性政治承認,沒有基於種族、膚色差異的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進而證明中國的民族事務是「高度政治化」的「作繭自縛」,必欲進行所謂「第二代」的改造。孰不知「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國際經驗」支持,是被這些國家至少在理論上早已放棄或拋棄了的政策,而現實的政策及其實踐卻在這種「國際經驗」中被掩蓋或迴避。甚至包括將民族政策改為階層政策的主張,也未能從這些「國際經驗」中去尋求實證。例如,巴西在教育方面實行的差別性優惠政策中,除了對「非白人」的種族性優惠扶持政策外,還有面對窮人階層的「社會配額」政策,只是這種惠及貧困階層的政策在中國早已存在且不斷發展完善,從最早的「五保戶」到扶貧計劃、貧困標準的制定和調整,等等。即便是高等教育,如前所述的清華大學等自主招生政策中,就包括了對貧困地區考生非族別性的優惠錄取措施。事實證明,在民族事務方面,中國既不需要、也學習不了巴西「經驗」。
㈨ 邁克爾傑克遜為什麼會被媒體歧視啊
我是邁迷,朋友去MJ的中國網上去看看吧 MJ的資料被誤解最深的偉大藝人——邁克爾·傑克遜!我已經厭倦了被人操縱的感覺。這種壓迫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是撒謊者,歷史書也是謊言滿布。你必須知道,所有的流行音樂,從爵士到搖滾到hip-hop,然後到舞曲,都是黑人創造的!但這都被逼到了史書的角落裡去!你從來沒見過一個黑人出現在它的封面上,你只會看到貓王,看到滾石樂隊,可誰才是真正的先驅呢? 自從我打破唱片紀錄開始——我打破了貓王的紀錄,我打破了披頭士的紀錄——然後呢?他們叫我畸形人,同性戀者,性騷擾小孩的怪胎!他們說我漂白了自己的皮膚,做一切可做的來詆毀我,這些都是陰謀!當我站在鏡前時看著自己,我知道,我是個黑人! ——邁克爾.傑克遜邁克爾.傑克遜,這個流行樂壇上光芒奪目的名字,這個最為人所知的巨星,十多年來,卻一直被籠罩在媒體鋪天蓋地的負面報導中,以及淹沒在世人茶餘飯後恣意嘲諷的口沫中。而真實的邁克爾.傑克遜呢?卻是一個極為有愛心的人,他一直在歌中呼籲和平,宣傳環保,傳達博愛,關注社會,抨擊不公。而他在現實在也是這樣做的——在他二十多年的慈善事業生涯中,他是全球所有藝人中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一位,多次得到人道主義大獎,並兩次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提名,除向全世界近四十個慈善機構作出捐贈外,他還創立「拯救世界基金會(1992成立)」「拯救兒童基金會Heal (2001成立)」,「邁克爾·傑克遜燒傷中心(1984.2成立)」,「邁克爾·傑克遜愛滋病救助中心(1986成立)」,「邁克爾·傑克遜有色人種教育基金會(1987成立)」,「邁克爾·傑克遜兒童醫院(華沙-1993成立)」,「邁克爾·傑克遜兒童醫院(巴黎-1995成立)」,「邁克爾·傑克遜糖尿病患者基金會(1999年成立,VS伊莉沙白·泰勒)」……每年無償提供數以萬計的患者——特別是兒童患者,貧困患者醫療幫助。一向不願聲張的邁克爾一定還有別的研究機構和福利基金,只是,這所有的一切,媒體不願去過多宣傳,因為,他們不需要救世主形象的流行歌手,為了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他們寧願報道甚至製造一些負面陰暗聳人聽聞的消息。這么多年來,邁克爾·傑克遜已經被媒體妖魔化了,最明顯的就是:明知他是患了嚴重的「白癜風」症,卻偏要說他是漂白的,誤導了許多人,也使邁克爾蒙受了十多年的不白之冤,明知他的「孌童案件」有太多疑點且還沒有水落石出,就已經迫不及待地給他定罪了!以下文章,將層層分析,邁克爾的膚色以及他的兩宗「孌童案」。首先,分析一下邁克爾.傑克遜的膚色。邁克爾.傑克遜絕沒有漂白,也不可能漂白!如果這世界有黑人"漂白"這個技術,那麼絕不可能全世界只有他一個漂白了!可是我們除了他就再沒有見過或聽說過其他黑人"漂白"的例子!而事實上,當今世界根本就沒有如此徹底的"漂白技術!想想,我們黃種人想白一點都這么難,更別說一個黑人了!那麼邁克爾的皮膚為何由以前黝黑變得現在的雪白?其實早在1993年,他就解釋道:他膚色的改變是因為患了「白癜風」,而且這個病早在70年代就開始了。他還提到,他的膚色很不勻稱,必須要用濃妝來掩飾。發病率最高達2%的「白癜風」有什麼好報導的呢?只有所謂的「漂白」才有所謂的「新聞價值」!才能滿足世人的獵奇心理!!分析兩宗"孌童案"。「93事件」,邁克爾最終在1994年與男童父親達到庭外和解的原因是 : 1---首先,這只是民事案件,原告只要求賠款。民事案件一般都按「假定有罪,證明無罪」來審理,這樣邁克爾勝算的幾率恐怕不高,至少這案子要拖上很多年。 2---警方想方設法偽造證據,威脅證人!他們找到邁克爾以前的小朋友,威脅說他們有他們的裸照,逼迫他們做偽證。不僅如此,有些警察甚至撒謊騙孩子說他自己童年時也受過性騷擾以此誤導孩子們!(聖芭芭拉的警方以及法院在此之前都有過偽造證據,威嚇證人的行為!) 3---由於邁克爾住在聖芭芭拉,該地區是以白人居民,中上層階級為主的社區,一旦開庭,白人的民意對此案是絕對有消極影響的。 4---邁克爾個性脆弱,他不想浪費大量時間在此案上! 5---極度瘋狂的媒體!毫無客觀公正的煽風點火!整個社會表露出的冷漠--在媒體的誤導下,當時的民意調查,80%的人相信邁克爾確實做過那些事!! 6---控方及辯方律師都不原輸掉此案,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和解,這樣雙方律師都不會有損失!因此邁克爾反而成了真正的受害者! 不要忘了!美國是白人主宰的社會,黑人,尤其是成功的黑人遲早會成為迫害的對象!特別是在司法界尤其是警方(90年代初是美國警界腐敗最為嚴重的幾年)的歪曲迫害下,原本准備與控告方斗爭到底的邁克爾在看到極度混亂及充滿敵意的形勢,接受不到任何強有力的支持後只有通過庭外和解的方式了結了這件民事案。然而,事情還未完結。1995年,邁克爾與其新婚妻子貓王之女LISA在一個全美直播的電視訪談上,在被問到93事件時,邁克爾堅決否認了該控罪,並強烈譴責的男童父親利用孩子誣陷賺錢的惡劣行徑!!事後,男童父親又以所述與事實不符再次控告邁克爾,並索賠千萬美元。結果,男童父親敗訴。沉思:為什麼邁克爾·傑克遜會遭受如此嚴重的污衊?答案:這是歐美白人種族主義與娛樂工業的相互勾結!如果邁克爾.傑克遜只是一個本份的普通藝人,那他絕不會受到現在如此不公平對待。而問題是,他不僅是一位極其成功的藝術家,而且在美國音樂工業里擁有極大的權勢!他擁有白人樂壇最寶貴的遺產--披頭四樂隊全部的歌曲版權,他擁有貓王的許多歌曲的版權,擁有歐美眾多著名歌手數不清的歌曲的版權,因為他擁有全球第二大音樂公司SONY的全部歌曲的50%的版權,也就是說,SONY每發行一首歌曲賺到的錢,都要分一半給邁克爾.傑克遜!可以想像,白人,特別是白人種族主義者,對此是多麼的眼紅,妒忌,仇視!更可恨的是,邁克爾居然還是一名善舉無數的慈善家!在全球擁有億萬計的追隨者,很多歌迷喜歡他的人格,勝過他的音樂!可以說,邁克爾.傑克遜,已經成為一股令白人感到畏懼的超級黑色力量了!所以,他們十多年來,千方百計地污衊他,不留遺力地想打垮他!下面是一位據說是邁克爾身邊的「知情者」LTTW的文章:對於媒體來說,邁克爾.傑克遜無論怎麼做,媒體都會打擊他。表面上是因為媒體不喜歡他,實際上是因為邁克爾不按他們的規則玩游戲,尤其是他是一名黑人。在邁克爾之前,有60年代的拳王阿里的故事。當阿里說,「我不會做你們要我做的人,我要做我想要做的人」時候,暗勢力和媒體把他埋葬了。他們說他自稱自己是「最偉大」和「美麗」的。當阿里加入「伊斯蘭民族」組織後,媒體又說他是不愛國者、叛國者和懦夫,因為他的 宗教信仰阻止了他參加越南戰爭。當時諷刺的是,在今天,阿里被冠名和公認為一名美國英雄,但在他當年作出那些不受歡迎的決定時,他被所有的白人媒體圍攻,因為他沒有按「他們」的要求說話做事。他成了那些少數族裔為之崇拜和驕傲的危險先例。過去十年裡媒體開始對阿里的擁抱,是因為他已經在病痛中衰弱了。當他不再是一個曾經那樣的響亮聲音(威脅)後,國際上才來把他當英雄捧著,但在他斗爭的時候,這些現在奉承的人,影子都不在。對邁克爾.傑克遜特別艱難的是,是他曾被所有人愛戴。那些白人,如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承認和13歲的侄女有性關系,卓別林承認和未成年人有性關系,伍迪·埃倫與前妻的養女結婚,而披頭四主唱約翰·列儂私生活極其靡爛,經常與未成年少女上床,貓王娶第二任妻子時,她只得十四歲,但他們這些故事最終都沒有像邁克爾這樣得到如此多的非議。他曾站在世界的頂點,無人能夠改變。然後,1993年案件發生了。媒體復仇般追逐著他。可笑的是,中國媒體也只知道跟風,我們總說西方媒體妖魔化了中國,跟不知道也跟著西方媒體一起妖魔化了邁克爾.傑克遜
㈩ 1990年6月1日發生的大事件
6月1日,國際兒童節
·1917年,吳虞呼籲男女平權
·1929年,孫中山靈柩奉安紫金山
·1968年,美國女作家和教育家海倫·凱勒逝世
·1987年,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成立
·2003年,三峽工程二期竣工,開始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