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商業保險覆蓋哪些疾病
在中國也是一樣兩個系統社會保障是在社區交費有三個擋商業保險有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的金佑人生就是保病保命無病可轉成養老金年齡段不同交費有不同1份是1萬的保障10份就10萬的保障
② 美國五大醫療保險公司
一、美國醫療保險制度
美國醫學的發展速度之快舉世矚目,但如何將醫學新成果讓所有的病人都享受到並非易事。如果沒入醫療保險,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往往只夠交一天的住院費,更不用說使用昂貴的新葯。如果你沒有選好合適的醫療保險,一旦大病纏身,醫療賬單也會使你傾家盪產。申請了醫療保險的人會拿到一張醫療保險卡,醫院根據這張卡及號碼向相關的保險公司結賬。
二、簡介
美國的醫療保險五花八門,常常弄得初次申請者不知所雲,有為學生設置的學生醫療保險,也有為富人設置的無限制的實報實銷的私營保險。美國醫療保險制度聯邦政府的醫療保險覆蓋的范圍也十分廣闊,有為65歲以上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的「醫療照顧」保險,也有為低收入家庭設置的「貧民醫療」計劃。在美國,有錢人可以有多名私人醫生,在世界任何地方看病的費用全部「實報實銷」,條件是每月支付昂貴的保險費。窮人則只能尋找那些保險費較低的醫療保險機構,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入不敷出的人士可能不參加任何醫療保險,一旦有病不得不看時,可到公立醫院排長隊,填寫冗長而又繁瑣的申報表格以取得一張免費處方。
三、各種醫療簡介
1、GHI
GHI是在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州很流行的一種醫療保險,創立於1937年,現已經覆蓋到西海岸。這是一家自稱為非盈利性的保險計劃。1995年的參加者大約有270萬人。加入的各類醫學專家大約有1.35萬人。雖然這是一家非盈利的保險公司,但1995年收到的保費就達13億美元。GHI的好處之一是投保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私人醫生。這對很多外來移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許多華人英語尚不流利,因此選擇中國醫生看病是很平常的。每次看病病人僅負擔五美元定額費用,剩餘部份由保險公司承擔。
但這並不意味著醫生可以按照病人的要求,隨意收費、濫開處方。GHI保險系統要求醫生也加入該計劃,也就是要受該計劃的約束。什麼樣的病應該開什麼葯,採用何種治療方法,都有嚴格規定,其最終治療費用都有一個上限。多出部份保險公司不會承擔1分錢。
另一種保險方式是,在一定范圍內的醫療費用需要病人自己負擔,這部份錢被稱為自己扣除金,超出部份則由保險公司承擔。有的還要病人付出一些共同保險費。
減少浪費,提高效率是各保險計劃不約而同的目標。出於急診大多可以實報實銷,保險公司對急診就有了嚴格的定義:發燒多少度、外傷是否縫針都是鑒定的標准。對支付住院的房費、葯費、醫療器械費、化驗和X光費,保險公司也都有嚴格規定。
有的保險還規定了每年允許住院的天數,通常累計在60天至100天之內,超過部份保險公司就不再付賬。保險公司和有關專家共同制定出標准,什麼樣的病,最長的住院時間應該是多少;轉至康復醫院護理的時間應該多長都有規定。
2、醫療儲蓄賬戶
醫療儲蓄賬戶是美國去年剛開始試行的又一新型的保險種類。一推出就受到許多中低收入人士的歡迎。
參加該計劃的人士在銀行建立一個專門的個人賬戶,每月僅存入138美元,可設2250美元以下自付除金的計劃。家庭投保費為431美元,全年全家的醫療費用相加如超出4500美元就由保險公司負擔。看普通牙醫、視力矯正、心理醫生的費用也都可報銷。而目前一般的醫療保險,個人每月的保險費至少在200美元。此外,普通的醫療保險,即使不看醫生不入院,保費交了就不能拿回。
但醫療儲蓄賬戶的特點是,每年個人只需把65%的自付款額、家庭只需把75%的自付款額放入銀行,需要醫生和住院時才從這一賬戶中扣除,不看病時這些錢自然就如同活期存款那樣放在銀行,不但有利息,而且利息部份不用納稅。
不過今年全美只接受75萬戶,還是杯水車薪。目前也僅有一家銀行開設這種賬,兩家保險公司受理這種醫療保險。
3、醫療照顧計劃
根據一項統計,即使有專為老年人提供的「醫療照顧」計劃,老年人隨著疾病的增多,仍要將他們平均收入的20%以上花在醫療費用上。而「醫療照顧」計劃首先被拿來開刀。柯林頓是提出一個七年削減2700億美元的方案,受到許多人的反對,之後又提出一個五年削減1000億的方案。共和黨人則提出將更多的老年人健康保險交給私營機構經營。因此,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擔心醫療服務的質量。
聯邦醫療保險計劃「醫療照顧」對住院也有嚴格限制。首先必須有醫生的證明,病人需要住院治療或護理。其次所住的醫院必須參加聯邦醫療保險計劃。再就是獲得醫院的效用評估委員會UPC或醫院復評組織PRO批准。
通常參加者還要准備「預先指示」,告訴醫院你希望獲得哪種服務,不希望獲得哪種服務,因為有些服務自己將承擔費用。「預先指示」的作用是當病人在醫療急救中失去交流能力時供醫生參考。
4、藍十字和藍盾
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尋找一個合適的保險種類更顯重要。但政府提供的「醫療照顧」或「貧民醫療」計劃所不能包括的部份。但僅這些輔助的險種的保費有的高達每年1000美元。
「帝國藍十字和藍盾」是美國藍十字和藍盾協會下的一個有多年歷史的保險計劃,也是幫助老年人的一個較理想的險種。它在紐約地區比較有名。它的好處似乎真不少:無需病人自己支付「自付金」,只要是醫療需要,承擔百分之百的住院費,對住院時間長短沒有限制;每次看病僅付10美元;化驗費免費;24小時電話電話咨詢服務。最吸引人的是,是全世界任何地方看病,急診一律實報實銷。
其「合同醫院」包括紐約醫療中心等許多大型醫院。60歲以上的老人均可加入,但條件之一是需要首先加入「醫療照顧」計劃。
5、保健組織逐步完善
美國近幾年來出現的健保組織(HMO)是另一種管理醫療保險模式,受到聯邦政府的推崇,也被越來越多的中下收入的人士所接受。目前已經有1600萬美國人加入了該計劃。
健保組織並非一個具體的機構,而是管理醫療的主要種類。它由指定的醫院、保險公司和政府機構共同組成一龐大的醫療服務網,受保人有一名相應固定的「主治醫生」,看病除非得到主治大夫的同意,否則必須到網路內的指定醫院。這樣希望多找專家治病的人士就會感到太受約束。此外,政府提供給HMO的保費也呈壓縮的趨勢,因此健保組織擔心服務會「縮水」,病人會流失。
定點服務(POS)計劃是一典型的改進型HMO醫療服務形式。加入者只要多支付10%至15%的保費與大約30%的醫療費,就可以到任何地點,尋找任何醫生診病。在全國630個HMO機構中,實行這類計劃的已經從1990年的20%增加到50%。
6、牛津醫療保險
成立於1984年的美國牛津(Oxford)醫療保險公司是美國東部極為成功的同類公司。在1996年美國《財富》雜志列出的全美成長最快的公司中,排在第五位。該公司網路內醫生有3.7萬多人,有會員近200萬,其中三萬名左右為近三年發展起來的華人會員。
該公司提出多種方案,允許受保人及其家庭自由選擇網路內外的任何醫生或醫療機構的服務。區別是:網路內的看病費用通常會員只承擔5~10美元的掛號費。而到網路外看病,前200美元必須由會員本人支付,也就是「自付金」部份。超出部份按照一定的比例與公司一起分攤。
「牛津特惠老人保險計劃」也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一種特殊的保險種類。在政府的「醫療照顧」計劃下,住院頭一天病人要支付所有住院費的20%,政府支付80%。是牛津會員的老人如果再加入牛津的特惠計劃無需增加一分保費。但卻可以免去所有的上述住院費用。
該公司還對老人承保遍及全球的急診醫療費用。如不需留醫,只需付50美元的急診定額手續費用。
針對越來越多的小型企業,該公司還提供集體保險計劃,一個公司只需有三名員工就可加入。此外,公司的各個客戶服務中心還定期為社區舉辦健康講座,深受老人的歡迎。
美國醫療費用的狂漲,迫使聯邦政府不得不尋找各種方法來降低政府的投入。現在全國各種醫療費用的支出已經從20年前的1726億美元增加到目前的9000億美元。其中政府的醫療計劃承擔的部份還不到1/3。
但就是在這樣的體制下,仍有4000萬人被置於醫療保險計劃之外,其中少年兒童至少有300萬。當政府的投入不足時,私人機構的介入是自然而然的。從形式多樣的醫療保險中,美國保險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可見一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③ 美國的健康保險公司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不要覺得國外的東西都是好東西,在中國的所有保險公司都受保監會管理。保監會規定的保險產品在利益上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國外的公司唯一的優勢可能是服務、專業的態度,但是你找任何一家公司的主任、經理級別的都不會差。據我所知,像美國友邦的,產品真不怎麼樣。國內的推薦太平洋,保險是國家推崇無比的,太平洋作為國企,產品就是要比其他的好上一點,當然也只是一點,不過最終還是看自己需求
我說的是國內的一些國外的保險公司情況,你要是移民國外,想在國外買就愛莫能助了。
④ 美國醫療體系中保險控制醫療是指什麼
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診療程序規范管理。為標准化醫療服務,美國醫學會頒布5位數的「當前診治專用碼」(CPT
CODE),涵蓋所有治療、診斷、手術過程。該代碼是判斷醫生診療是否合理和收取費用的基礎。同時,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美國衛生部為醫療
服務制訂了名為相關診斷類別(DRG)的參照付費體系,用相同的費用支付所有醫院治療相似病例。[1]
(二)組織架構各自為政。醫生通常不受雇於醫院,而通過醫師團隊組織模式,醫生醫院合作組織等方式與醫院達成協議。而醫院內部的圖像診斷、病理化驗、物理治療等專業診治部門也有由醫生承包並且獨立收費的情況。各自為政造成整個醫療過程缺乏協作,是醫療費用高的原因之一。[1]
(三)政府定價影響市場。由美國衛生部管轄的醫療保障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所管理的聯邦醫療保障是全美醫療產業的最大
單一付費方。美國衛生部預測2009年公共資金在醫療上將開支11905億美元,合計佔全國醫療總支出的47.4%。無論醫療服務提供者要價多少,政府只
按照預定的費率支付醫療費,而保險公司支付的醫療費用也參照政府付費體繫上下浮動。[1]
(四)保險公司控制治療程序。除了政府外,保險公司承擔著大部分醫療支出。保險公司從病人和醫生兩個方面對治療過程
進行控制,最終目的是壓縮醫療費用,獲取利潤。保險公司會給投保人制定初級診治醫生名單,由他們負責投保人的保健日程疾病治療,只有在名單所列醫生的介紹
下才能尋求專科診療,否則保險公司可能拒付保費。某種程度上,初級診療醫生就成為保險公司錢庫的看門人。同時,保險公司將審查初級診療醫生是否將自己所能
治療的病人推給專科醫生,要求醫生遵循行醫指南,甚至為病人指定專門護士協調慢性病人的就醫療程。
醫療產業是美國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根據美國衛生部預測,2009年美國在醫療方面的支出達25095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7.6%,到2018年,
美國在醫療方面的支出將達到43532億美元,佔GDP的20.3%。巨大的醫療支出牽涉了巨額的利益分配和社會道德問題,而政府支出又在醫療支出中具有
舉足輕重的作用,醫保改革法案也成為當前美國民眾關注的焦點。
再來看看美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過程:
1912年,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謀求連任的競選中提出了"建立全民醫保體系"的構想,成為該議題首次露面。[2]
1933至1945年間,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主政期間,再次提起全民醫保的話題。[2]
1945至1953年間,杜魯門執政時期曾試圖繼續前任的全民醫保改革構想。[2]
1969至1974年間,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執政,全民醫保再次被提起。隨著一些政客發現自己的既得利益會受到改革的影響,便反戈一擊,致使這一計劃以失敗告終。[2]
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在主政時期對改革醫保做出了巨大努力。他於1993年至1994年推出醫改一攬子計劃,並任命第一夫人希拉里為醫保改革的負責人。然而這一建立國家醫保體系的計劃很快遭到富有的健康保險公司和商業組織組成的強大利益團體反對,同時富有的醫生和醫院在各個州的立法會議上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最終使希拉里的醫改計劃胎死腹中。[2]
2008年美國大選之際,作為總統競選人的奧巴馬指出,要努力為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提供合適的健康計劃,構建真正的全民醫保。這一計劃將使政府的權利空前地擴張。[2]
從1945年美國總統杜魯門首次提出全民醫保方案,到奧巴馬執政後力推改革,這中間經歷了漫長的60多年,可見美國
醫保改革的艱難。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實現全民醫療保障的國家,而醫療花費卻是世界上最貴的。數據顯示,美國政府每年投入的醫保資金高達2萬億美
元,卻有近50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而參加商業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經常會遇到壟斷的保險業巨頭通過「霸王條款」拒付保險費用。奧巴馬的醫保改革方案核心就
是為美國人提供「負擔得起」的醫療保險,針對的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奧巴馬主張擴大醫保覆蓋范圍,把超過3000萬不享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納入醫改范疇。[3]
自2009年1月20日上任以來,奧巴馬便開始力推醫改。由於美國各利益集團意見不一,奧巴馬的醫改之旅異常艱辛。[4]
2009年3月5日,奧巴馬在白宮舉行醫療改革會議,在電視直播的講話中說,由於不斷增長的醫療開支已經威脅到美國民眾的生活質量和美國經濟的根本基礎,決心在年內啟動全面改革美國醫療保健系統計劃。[4-6]
2009年6月15日,據路透社報道,奧巴馬對醫生們發出警告,稱美國醫療保健體系是顆定時炸彈,敦促他們支持自己的改革,包括很多醫生持懷疑態度的公共保險計劃。[7]
2009年6月17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開始正式討論醫改方案。[4]
2009年7月8日,美國政府與美國各醫院代表就醫改達成重要協議。根據協議,醫院將在未來數年放棄總額為1550億美元的政府撥款和補貼,以充抵醫改方案部分開支。同時,醫院也將能從醫療改革方案中得到一些實惠。
2009年8月14日,奧巴馬赴西部蒙大拿州向民眾解疑釋惑,卻忍不住遷怒美國媒體,指責他們對民眾抗議醫改活動給予了太多關注。[8]
2009年9月9日,奧巴馬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闡述醫改三大目標:給已有保險者提供更好保障;給沒有保險者提供可行選擇;緩解醫保給家庭、企業和政府帶來的開支增長。[4]
2009年9月10日,奧巴馬在華盛頓白宮行政樓與美國護士協會代表會見時再次力
與美國護士協會代表會見/新華社供圖
促推進醫療保健體系改革,擴大醫保覆蓋范圍。[9]
2009年9月12日,成千上萬名美國民眾聚集在首都華盛頓國家廣場,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抗議總統奧巴馬提出的醫療保健改革計劃以及其他一些政策,要求民主黨控制下的國會致力於有效控制政府開支。這次示威者的隊伍主要由美國「茶黨」成員組成。組織成員9月早些時候從加利福尼亞州出發,在全國30多個城市舉行集會,反對政府「高支出、高稅收和干涉美國家庭和企業」
參議院財政委員會通過醫改法案/新華社供圖
(2張)
。他們最後一站來到首都華盛頓,和其他一些保守派組織一同舉行這次規模最大的反對奧巴馬醫保改革集會。[10]
2009年10月13日,參議院財政委員會通過醫改法案。這是國會5個版本法案中立場較為折中的一個,基本符合奧巴馬設立的醫改原則。[4]
[12]
2009年10月29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民主黨)在華盛頓國會山召開新聞發布會,
佩洛西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華社/法新社供圖
宣布推出統一版本的醫療改革議案,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設立公共保險機構的內容。[4]
2009年11月7日,眾議院以220票贊成、215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醫療改革法案。該法案的核心是創建一個聯邦監管的醫療保險市場,而政府將成立公共保險機構出售醫療保險。[4]
2009年12月19日,美國民主黨人為醫療改革議案爭取到第60名聯邦參議員支持,即議案獲國會參議院通過所需最低票數。民主黨人希望趕在聖誕節前促成通過參議院版醫改案;不少共和黨人誓言要繼續阻撓。[13]
2009年12月24日清晨,參議院投票通過醫改法案。法案的核心是創建一個聯邦監管的醫療保險市場,而政府將成立
公共保險機構出售醫療保險。法案首次明文規定,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應在2014年前擁有醫療保險。由於無法得到參議院民主黨議員的一致認同,法案原來版本中
最受關注的「國營醫保」內容被刪除。此後,兩院開始就法案形成一致文本進行磋商。但終因分歧嚴重,法案統一文本進程陷入僵局。[4]
2010年2月22日,奧巴馬親自出馬,推出首份詳細的白宮版醫改方案。該方案以參議院版本法案為基礎,同時採納了共和黨人的部分建議,但仍未獲得共和黨議員的認同。[4]
2010年2月25日,奧巴馬主持召開兩黨醫改峰會,圍繞控制醫療成本、改革醫療保險市場、削減政府預算赤字、擴大醫保覆蓋面展開磋商,但兩黨未能達成妥協。[4]
2010年3月3日,奧巴馬公布經過修改的最終版本醫改方案,並呼籲國會在未來數周內就醫改法案安排表決。[4]
2010年3月12日和18日,為督導眾議院醫改法案投票進程,奧巴馬兩度推遲訪問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4]
2010年3月15日,奧巴馬造訪俄亥俄州斯特朗斯維爾,並發表演講,為推動醫療保險改革做最後一搏。他呼籲國會民主黨人「拿出勇氣」,盡快通過醫保法案。[14]
2010年3月18日,美國國會預算局公布最終版本醫改法案的預算評估結果,
18日,眾院議長佩洛西就醫改法案會見媒體
為眾議院就法案投票創造了條件。[4]
同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領導人公布最終版本的醫療保險改革法案。最終版本的醫改法案包含兩部分內容,分別為參議院2009年12月通過的醫改法案和民主黨人旨在修正參議院法案部分內容的「預算協調」法案。[4]
根據預計,法案在生效後第一個10年內將耗資9400億美元,同時有望使美國政府預算赤字減少1380億美元。[15]
簽署/新華網供圖
(2張)
2010年3月21日,眾議院以219票對212票批准了總額9400億美元、美國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醫療保險改革議案,全部共和黨議員和34名民主黨議
員投了反對票。隨後眾議院以220票對211票批准了一項對參議院法案進行調整的附加議案「預算協調」,預計該議案將於本周提交參議院審議,完成醫改立法
「兩步走」中的第二步。隨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就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醫療改革法案發表講話。至此,最終版本醫改法案已在眾議院獲得通過。[16]
這標志著奧巴馬執政以來全力推動的醫療保險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為美國實現醫療保障的全民覆蓋鋪平了道路。[4]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稱,這一法案將使3200萬原先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享受到醫療保險,從而使幾乎所有美國人都享受到醫療保險,到2019年覆蓋面上達到95%,2010年為83%。國會預算辦公室還估計,聯邦預算赤字將因此在10年內減少1430億美元。[17]
2010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簽署了醫療保險改革法案。美國民主黨人努力多年的全面醫改目標終將實現。
可以說,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過程,美國的醫保制度從建立,到現在新醫保法案的頒布,歷屆美國總統的努力都是功不可沒的。在美國的民主制度下,要將9400億美元花在15%的窮人身上,也是相當不易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美國第一大醫療保險公司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一、美國醫療保險制度
美國醫學的發展速度之快舉世矚目,但如何將醫學新成果讓所有的病人都享受到並非易事。如果沒入醫療保險,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往往只夠交一天的住院費,更不用說使用昂貴的新葯。如果你沒有選好合適的醫療保險,一旦大病纏身,醫療賬單也會使你傾家盪產。申請了醫療保險的人會拿到一張醫療保險卡,醫院根據這張卡及號碼向相關的保險公司結賬。
二、簡介
美國的醫療保險五花八門,常常弄得初次申請者不知所雲,有為學生設置的學生醫療保險,也有為富人設置的無限制的實報實銷的私營保險。美國醫療保險制度聯邦政府的醫療保險覆蓋的范圍也十分廣闊,有為65歲以上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的「醫療照顧」保險,也有為低收入家庭設置的「貧民醫療」計劃。在美國,有錢人可以有多名私人醫生,在世界任何地方看病的費用全部「實報實銷」,條件是每月支付昂貴的保險費。窮人則只能尋找那些保險費較低的醫療保險機構,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入不敷出的人士可能不參加任何醫療保險,一旦有病不得不看時,可到公立醫院排長隊,填寫冗長而又繁瑣的申報表格以取得一張免費處方。
三、各種醫療簡介
1、GHI
GHI是在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州很流行的一種醫療保險,創立於1937年,現已經覆蓋到西海岸。這是一家自稱為非盈利性的保險計劃。1995年的參加者大約有270萬人。加入的各類醫學專家大約有1.35萬人。雖然這是一家非盈利的保險公司,但1995年收到的保費就達13億美元。GHI的好處之一是投保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私人醫生。這對很多外來移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許多華人英語尚不流利,因此選擇中國醫生看病是很平常的。每次看病病人僅負擔五美元定額費用,剩餘部份由保險公司承擔。
但這並不意味著醫生可以按照病人的要求,隨意收費、濫開處方。GHI保險系統要求醫生也加入該計劃,也就是要受該計劃的約束。什麼樣的病應該開什麼葯,採用何種治療方法,都有嚴格規定,其最終治療費用都有一個上限。多出部份保險公司不會承擔1分錢。
另一種保險方式是,在一定范圍內的醫療費用需要病人自己負擔,這部份錢被稱為自己扣除金,超出部份則由保險公司承擔。有的還要病人付出一些共同保險費。
減少浪費,提高效率是各保險計劃不約而同的目標。出於急診大多可以實報實銷,保險公司對急診就有了嚴格的定義:發燒多少度、外傷是否縫針都是鑒定的標准。對支付住院的房費、葯費、醫療器械費、化驗和X光費,保險公司也都有嚴格規定。
有的保險還規定了每年允許住院的天數,通常累計在60天至100天之內,超過部份保險公司就不再付賬。保險公司和有關專家共同制定出標准,什麼樣的病,最長的住院時間應該是多少;轉至康復醫院護理的時間應該多長都有規定。
2、醫療儲蓄賬戶
醫療儲蓄賬戶是美國去年剛開始試行的又一新型的保險種類。一推出就受到許多中低收入人士的歡迎。
參加該計劃的人士在銀行建立一個專門的個人賬戶,每月僅存入138美元,可設2250美元以下自付除金的計劃。家庭投保費為431美元,全年全家的醫療費用相加如超出4500美元就由保險公司負擔。看普通牙醫、視力矯正、心理醫生的費用也都可報銷。而目前一般的醫療保險,個人每月的保險費至少在200美元。此外,普通的醫療保險,即使不看醫生不入院,保費交了就不能拿回。
但醫療儲蓄賬戶的特點是,每年個人只需把65%的自付款額、家庭只需把75%的自付款額放入銀行,需要醫生和住院時才從這一賬戶中扣除,不看病時這些錢自然就如同活期存款那樣放在銀行,不但有利息,而且利息部份不用納稅。
不過今年全美只接受75萬戶,還是杯水車薪。目前也僅有一家銀行開設這種賬,兩家保險公司受理這種醫療保險。
3、醫療照顧計劃
根據一項統計,即使有專為老年人提供的「醫療照顧」計劃,老年人隨著疾病的增多,仍要將他們平均收入的20%以上花在醫療費用上。而「醫療照顧」計劃首先被拿來開刀。柯林頓是提出一個七年削減2700億美元的方案,受到許多人的反對,之後又提出一個五年削減1000億的方案。共和黨人則提出將更多的老年人健康保險交給私營機構經營。因此,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擔心醫療服務的質量。
聯邦醫療保險計劃「醫療照顧」對住院也有嚴格限制。首先必須有醫生的證明,病人需要住院治療或護理。其次所住的醫院必須參加聯邦醫療保險計劃。再就是獲得醫院的效用評估委員會UPC或醫院復評組織PRO批准。
通常參加者還要准備「預先指示」,告訴醫院你希望獲得哪種服務,不希望獲得哪種服務,因為有些服務自己將承擔費用。「預先指示」的作用是當病人在醫療急救中失去交流能力時供醫生參考。
4、藍十字和藍盾
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尋找一個合適的保險種類更顯重要。但政府提供的「醫療照顧」或「貧民醫療」計劃所不能包括的部份。但僅這些輔助的險種的保費有的高達每年1000美元。
「帝國藍十字和藍盾」是美國藍十字和藍盾協會下的一個有多年歷史的保險計劃,也是幫助老年人的一個較理想的險種。它在紐約地區比較有名。它的好處似乎真不少:無需病人自己支付「自付金」,只要是醫療需要,承擔百分之百的住院費,對住院時間長短沒有限制;每次看病僅付10美元;化驗費免費;24小時電話電話咨詢服務。最吸引人的是,是全世界任何地方看病,急診一律實報實銷。
其「合同醫院」包括紐約醫療中心等許多大型醫院。60歲以上的老人均可加入,但條件之一是需要首先加入「醫療照顧」計劃。
5、保健組織逐步完善
美國近幾年來出現的健保組織(HMO)是另一種管理醫療保險模式,受到聯邦政府的推崇,也被越來越多的中下收入的人士所接受。目前已經有1600萬美國人加入了該計劃。
健保組織並非一個具體的機構,而是管理醫療的主要種類。它由指定的醫院、保險公司和政府機構共同組成一龐大的醫療服務網,受保人有一名相應固定的「主治醫生」,看病除非得到主治大夫的同意,否則必須到網路內的指定醫院。這樣希望多找專家治病的人士就會感到太受約束。此外,政府提供給HMO的保費也呈壓縮的趨勢,因此健保組織擔心服務會「縮水」,病人會流失。
定點服務(POS)計劃是一典型的改進型HMO醫療服務形式。加入者只要多支付10%至15%的保費與大約30%的醫療費,就可以到任何地點,尋找任何醫生診病。在全國630個HMO機構中,實行這類計劃的已經從1990年的20%增加到50%。
6、牛津醫療保險
成立於1984年的美國牛津(Oxford)醫療保險公司是美國東部極為成功的同類公司。在1996年美國《財富》雜志列出的全美成長最快的公司中,排在第五位。該公司網路內醫生有3.7萬多人,有會員近200萬,其中三萬名左右為近三年發展起來的華人會員。
該公司提出多種方案,允許受保人及其家庭自由選擇網路內外的任何醫生或醫療機構的服務。區別是:網路內的看病費用通常會員只承擔5~10美元的掛號費。而到網路外看病,前200美元必須由會員本人支付,也就是「自付金」部份。超出部份按照一定的比例與公司一起分攤。
「牛津特惠老人保險計劃」也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一種特殊的保險種類。在政府的「醫療照顧」計劃下,住院頭一天病人要支付所有住院費的20%,政府支付80%。是牛津會員的老人如果再加入牛津的特惠計劃無需增加一分保費。但卻可以免去所有的上述住院費用。
該公司還對老人承保遍及全球的急診醫療費用。如不需留醫,只需付50美元的急診定額手續費用。
針對越來越多的小型企業,該公司還提供集體保險計劃,一個公司只需有三名員工就可加入。此外,公司的各個客戶服務中心還定期為社區舉辦健康講座,深受老人的歡迎。
美國醫療費用的狂漲,迫使聯邦政府不得不尋找各種方法來降低政府的投入。現在全國各種醫療費用的支出已經從20年前的1726億美元增加到目前的9000億美元。其中政府的醫療計劃承擔的部份還不到1/3。
但就是在這樣的體制下,仍有4000萬人被置於醫療保險計劃之外,其中少年兒童至少有300萬。當政府的投入不足時,私人機構的介入是自然而然的。從形式多樣的醫療保險中,美國保險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