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廈大發展基金會

廈大發展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8-14 09:37:31

❶ 廈門大學基金樓離哪個校門最近!

離南門和西門都不是很遠,南普陀那個門是南門,大概走過去就5分鍾左右吧~不算遠~走到西門的話大概4分鍾左右~

❷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尤鈺涵捐款5000萬是什麼情況

馬來西亞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於90多年前創辦的廈門大學,與東南亞國家聯系密切,與馬來西亞更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廈門大學已經同馬來西亞最高學府馬來亞大學建成姐妹校,並且簡歷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在廈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官網上,列有向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捐贈的款項。 
2014年4月6日廈門大學舉行建校93周年慶祝大會。學校舉行了7場捐贈儀式,包括郭鶴年捐資馬幣1億元林吉特,用於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主樓——圖書館大樓的建設;中國園林集團董事長尤鈺涵捐資人民幣5000萬元,助力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主樓群四號樓建設;馬來西亞IOI集團董事長李深靜捐資人民幣3000萬元,助力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主樓群一號樓建設。

❸ 廈大的名人有哪些

廈門大學著名校友:

  1. 李光前 愛國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陳嘉庚的大女婿,從1927年到21世紀,李氏家族持之以恆地持廈大建設。

  2. 魯迅 思想家、廈大文學院教授 。

  3. 林語堂 學者、翻譯家、廈大文學院院長、教授 。

  4. 餘光中 詩人、散文家、廈大客座教授、1948-1949年在廈大就讀 。

  5. 易中天 文化學者、廈大教授 。

  6. 楊振寧 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

  7. 李政道 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

  8. 李遠哲 廈門大學客座教授 。

  9. 連戰 廈門大學名譽博士 。

  10. 李敖 廈門大學終身教授 。

  11. 盧嘉錫 中國科學院院長、院士、化學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廈大教授、副校長 。

  12. 薩本棟 廈門大學校長(第一任國立廈門大學校長)、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

  13. 亞南 廈門大學校長、中國翻譯資本論第一人、經濟學家、翻譯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

  14. 汪德耀 廈門大學校長、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在廈大開創性地創辦了中國高校史上第一個航空工程、機械工程、海洋學、國際貿易、南洋經濟研究等系科 。

  15. 傅鷹 廈大教授、教務長兼理學院院長、物理化學家、中國膠體化學奠基人、北大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16. 林惠祥 廈大教授、人類學家,廈大歷史系主任,創辦中國第一個人類博物館,廈大26屆。

  17. 唐世鳳 廈大教授、1946年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海洋學系及海洋研究所 。

  18. 伍獻文 動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19. 陳景潤 數學家、中科院院士 。

  20. 謝希德 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上海市政協主席 。

  21. 柯召 四川大學校長、名譽校長、中科院院士、數學家 。

  22. 鄧從豪 山東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

  23. 曾呈奎 海洋生物學家、國際藻類學會主席、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4.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

  25. 曾邦哲 WABSE(國際協會)創始人 。

  26. 劉再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

  27. 闕端麟 浙江大學教授、中科院士。

  28.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理事長 。

  29. 張存浩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主任 。

  30. 閔桂榮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

  31. 吳亮平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部部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32. 上官世盤 西昌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部長、少將、廈大物理系畢業 。

  33. 葛文勛 第一、二屆國際感測學會主席、CASE大學感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

  34. 朱伯舜 美國紐約《華美日報》社董事長、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黨部共同主席兼台灣支部主席。

  35. 李景昀 醫學家、奧克拉荷馬大學解剖學系主任。

  36. 吳伯雄 美國伯明翰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 。

  37. 林幼堃 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結構動力學家 。

  38. 李小加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港交所行政總裁。

  39. 萬建華 中國銀聯董事長兼總裁、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副董事長,廈大財金系本科畢業,廈大兼職教授。

  40. 董文標 海通證券董事長兼總裁、民生銀行董事長兼行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廈大財金系畢業 。

❹ 廈門大學誠毅學院幾本

三本
這種名字的都是三本
是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

❺ 請問1992年全國會計四大泰斗級人物的姓名我只知道一位上海財大,一位廈大,一位北大,一位中國會計司司

楊紀琬

中國著名會計學家。上海松江人,1917年11月出生,卒於1999年2月6日。
1935年,楊紀琬考入國立上海商學院會計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攻讀中英庚款基金會的在職研究生。1939年起至1949年止,先後擔任國立上海商學院、東吳大學、之江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會計學助教、講師、教授。
1949年調入財政部會計司工作,曾任會計司司長等職務。從1980年起楊紀琬教授主持起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會計法》,並於八十年代初與閻達五教授一道提出並完善了會計管理論。會計管理論在學術界和實務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成為八十年代會計工作轉軌變型的主要理論依據。其代表作品為《社會主義會計理論建設》。
楊紀琬在任其間,建議及推動恢復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所以是中國會計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1995年11月11日,楊紀琬教授從事會計工作60年慶祝會在北京舉行。朱鎔基副總理致電祝賀。
在逝世後,中國官方發表的《楊紀琬同志生平》中稱他為「新中國會計界公認的一代名師」,為中國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的建設、會計理論、會計教育和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貢獻畢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傑出的貢獻。
逝世後,其弟子等在2002年設立了楊紀琬獎學金。
主要出版物
《怎樣閱讀工業企業會計報表》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63年
《會計理論探索叢書》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經濟大辭典: 會計巻》 與婁爾行合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1年
《中國現代會計手冊》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88年
《成本管理大辭典》 與許毅、王振之合編 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 1987年
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
1、汪建熙 中國的股份經濟及其會計問題、1990年
2、陳毓圭 宏觀財務與會計准則、1991年
3、於曉雷 跨國公司與國際會計、1992年
4、晏加源 資產估價、1993年
5、張良武 中國企業集團論、1993年
6、夏冬林 中、美、日、法四國會計比較、1994年
7、向德偉 企業財務風險的評價與控制、1995年
8、謝志華 貨幣商品經營論、1995年
9、李玉環 會計運行機制、1996年、
10、馬賢明 對中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探討、1996年
11、王林 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中的有關財務問題、1996年
12、陳建明 獨立審計概論 1997年
13、郜卓 負債會計論 1997年
14、李洪輝 現代公司資本結構論 1997年
15、孟焰 西方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 1997年
16、朱海林 金融工具會計研究、1999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17、劉海民 試論會計信息產品 2000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婁爾行

著名會計學家和教育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審計學會顧問,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名譽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婁爾行教授。中國大陸第一批四個會計學博士生導師之一(另三人為楊紀琬、葛家澍、余緒纓)
生於1915年7月15日,祖籍浙江紹興,因病於2000年5月28日上午9時10分不幸逝世,享年85歲。
1937年畢業於國立上海商學院會計系,同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生院深造。1939年畢業,獲企業管理碩士學位( MBA)。學成回國後。他立志報效祖國。1939年至1949年先後在國立上海商學院。私立光華大學。國立臨時大學任講帥、副教授和教授。
1950年起先後在上海財經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學院(後改為上海財經大學)任教授,擔任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主任、名譽系主任。婁爾行教授是我國當代最有影響的會計學家之一,是新會計學科體系的主要創始人,為排動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會計界享有很高聲譽。他先後擔任過上海市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及顧問、中國成本研究會顧問、上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財政部會計准則中方專家咨詢組成員,還受聘擔任江西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學院等院校的兼職教授和顧問。
60多年來,婁爾行教授長期堅守在教學崗位,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專著和教材。1950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成本會計學》,50年代中期主編出版了《工業會計學》。1984年主編出版《資本主義企業財務會計》,第一次系統全面地向國內會計界介紹了西方會計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理論和實務,對我國會計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年還主編出版了《基礎會計》,在書中對我國以往受蘇聯影響的傳統會計原理和教材體系作出了重大改革。1987年,受國家審計署委託,總結幾十年來審計學研究成果,主編出版《審計學概論》,該書榮列1988年度十大中文暢銷書之一。這些教材甫一問世,就為眾多高等院校採用,並獲得財政部、國家教委等有關部門多項榮譽。
婁爾行教授積極倡導和參與會計教學改革。1981年起,針對當時我國會計專業設置過細、知識面過窄的現狀,他提出了『擴大知識面,培養廣博而專精的人才」的指導思想,重新設置會計課程體系。在他的領導下, 1987年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被評為全國財稅系統先進集體,1988年由國家教委批准確定為個全國重點學科點。1992年,他以77歲的高齡,帶領會計學系教師開展第二輪教學改革,教改成以排列財政部和原國家教委的高度肯定,並在財經高等院校中推廣。他多次被評為教育系統的市級和校級優秀教育工作者。婁爾行教授畢生從事會計學研究工作,著述宏富、見解精深。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許多有影響力的論文,推動了我國的會計改革和會計教育改革。198O年,他率先組團與美國學者開展中美比較會計研究。1987年,他率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部分教師與美國學者合作出版了用英又撰寫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與審計》,這是建國以來第一部系統闡述中國會計和審計歷史、現狀及制度的英文版學術著作,成為國際會計界了解中國會計的一個窗口。他通過畢生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會計學術思想體系,集中體現在《會計審計理論探索》一書中。
婁爾行教授一生致力於會計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傾其畢生的才智和。心血培養人才才。他一生育人無數,桃李遍天下。他積極獎掖後學,鼓勵後來居上,扶持年輕人擔任會計教學和科研的領導,帶出了一批在會計界頗有影響的中青年會計學者。婁爾行教授一生致力於會計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傾其畢生的才智和。心血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會計人才,上有人無數,桃李遍天下。他積極獎掖後學,鼓勵後來居上,扶持年輕人擔任會計教學和科研的領導,帶出了一批在會計界頗有影響的中青年會計學者。
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
1、湯雲為 論重置成本會計、1987年
2、張為國、會計目的與會計改革、1989年
3、吳艷鵬 資產計量論、1990年
4、周忠惠 論會計研究的方法論問題、1992年
5、陳信元 凈權益會計理論探索、1994年
6、孫錚 論證券市場管理中的會計規范、1995年
7、張鳴 成本計量論、1995年
8、章國富 論我國會計及其所處社會經濟環境的關系 1997年

葛家澍

1921年3月生於江蘇興化。1945年廈門大學會計系畢業,獲商學士學位。畢業後即留校任教。1956年晉升為副教授,1978年晉升為教授。在校內歷任經濟系副主任和經濟學院院長。50年來,他致力於會計理論和財務會計的教學與研究,在國內達到了領先水平,在海外亦有重要影響。他先後受原教育部和國家教委的委託,主編了全國統編教材《會計基礎知識》(1982年改名為《會計學基穿�獲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會計學導論》、《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和經濟效果》、《會計學》等,發表的專著有《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重點科研課題,由他主筆)、《通貨膨脹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會計的基本概念》以及他的個人論文集《關於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問題》等8部。建國以來他在國內有影響的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在100篇以上。此外,他和他的學生林志軍博士合寫的「Economic Reforms and Accounting Internat ionaliz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發表在美國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第2卷(1993)上;他和學生林志軍博士、劉峰博士三人還在日本西村明教授主編的《亞洲太平洋地區會計》一書中撰寫了該書的第5章中國部分(1995年已出日本版)。由於他的學術成就,從1981年起,被聘任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經濟學)評議組第一屆和第二屆成員,前後共十年。他是我國1981年第一批授予的會計學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我國第一位經濟學(會計學)博士(系整個經濟學方向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博士),第一位審計方向的經濟學(會計學)博士和第一位會計學女博士。由他指導的、來自台灣的博士生在1996年獲得經濟學(會計學)博士學位。此外,他還是我國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學術聯系人,指導了第一位進站做會計、審計研究工作的博士後。
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2000年後待補)
1、林志軍 會計的假定、假設、原則、1985年
2、李松玉 完全歷史成本計算的通用模型、1987年
3、李若山 論社會經濟權責結構與審計、1989年
4、曲曉輝、論物價變動會計、1989年
5、魏明海 基本會計理論結構、1991年
6、陳少華 公司財務報告目標內容與表達方式、1992年
7、李瑞華 中日會計比較、1992年
8、何凡 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1993年
9、黃世忠 股份制改造、1993年
10、陳瑋 論穩健會計、1994年
11、劉峰 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現金流動制、1994年
12、庄世虹 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比較、1994年
13、陳箭深 金融創新及其會計問題研究、1994年
14、方榮義 商譽會計論、1995年
15、李少波 稅務會計基本理論方法研究、1995年
16、李建發 論具有中國特色政府會計與財務報表體系、1995年
17、塗春永 海峽兩岸財務會計——准則與理論研究、1995年
18、鄧傳洲 試論財務會計的現值計量基礎 1997年
19、林斌 不確定性會計 1997年
20、劉宗柳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研究 1997年
21、陳光 現代商業銀行外部審計研究 1998年
22、桑士俊 論企業分部財務報告 1998年
23、項有志 企業兼並與收購若干會計問題研究 1998年
24、程春暉、全面收益會計研究、1999年
25、李翔華、試論市場經濟下的會計信息系統、1999年
26、任永平、中德財務會計比較研究、1999年
27、范永武、試論會計准則及其變遷——主題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進行的思考、1999年
28、劉傑、中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實證研究、1999年
29.盧聯生 兩岸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與法律責任之研究 2000年
30.呂勝光 國有企業新上市問題實證研究 2000年
31.胡振超 論上市公司中期財務報告 2000年
32.劉玉廷 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及財務會計研究 2000年

余緒纓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會計學家,中國現代管理會計學科奠基人,廈門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會計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會計學會顧問,國際權威刊物《會計國際學刊》編輯政策部成員,原民盟中央委員、民盟福建省常委、民盟廈門市主委,廈門市政協副主席。(訃告語)
余先生,1922年8月出生於江西靖安,逝世於2007年9月23日上午7時。194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廈門大學。現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管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學術帶頭人,廈門大學文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七校客座(兼職)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會計國際教育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權威性會計刊物《會計國際學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編輯政策部成員(該部由從世界多國選聘的5名著名學者組成);中國會計學會顧問;財政部人才中心高級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美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與研究國際學會和加拿大學術會計學會會員。曾任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級經濟師評委會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廈門市政協副主席、廈門大學會計與企業管理系主任、廈門大學會計系主任等職務。
1945年余先生畢業並受聘於母校廈門大學任教,從此開始了一生從事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漫長學術生涯。歲月流逝,半個多世紀彈指一揮間。余先生在教學與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研究領域:會計基礎理論、成本、管理會計、企業理財、管理學
●基本觀點: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新興的將現代化管理與會計融為一體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包括微觀管理會計、宏觀管理會計和國際管理會計
●代表作品:《管理會計》、《國際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會計理論與現代管理會計研究》、《企業理財學》、《管理會計學》
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2000年後待補)
1、孫寶厚 會計系統論、1987年、
2、陳國鋼 論代理人說與我國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1988年
3、陳雙人 管理會計與控制、1989年
4、黃禮忠 論國際管理會計信息與控制系統、1991年
5、盧煥立 論行為科學對現代管理會計的理論意義、1991年
6、熊楚熊 增值會計學研究、1992年
7、於文強 論國際管理會計、1992年、
8、於增彪 行為會計基礎研究、1993年
9、毛付根 企業理財基本理論研究、1994年
10、胡玉明 論資本成本會計、1995年
11、怯來發 現代公司理財與財務風險研究、1995年
12、陳勝群 現代成本管理論、1996年
13、駱德明 以作業管理為基礎的新管理體系研究、1996年
14、孫航 戰略管理會計、1996年
15、傅元略 企業資本結構優化理論研究 1997年
16、林勇峰 現金流動制會計研究 1997年
17、王大洋 An Extract of Potential Implemen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China Companies 1997年
18、張金良 企業兼並理論研究 1997年
19.胡奕明 金融工具創新若干問題研究 1998年
20.沈藝峰 資本結構理論史 1998年
21.庄昆明 管理控制 1998年
22、林濤、股票首次公開發行問題研究、1999年
23、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論綜合性評述與股利信號實證研究、1999年
24、高培業、企業失敗判別理論與實證研究、1999年
25、xiao-li、lin、options、in、corporate、finance、and、internet(e-options)
26、陳志升、企業創新戰略問題研究、1999年
27.賀穎奇 管理控制會計中長期激勵理論研究——現代契約理論的一種解說
28.聶楨 環境管理會計研究 2000年
29.丁鵬 可轉換公司債券若干問題研究 2000年

❻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考廈門大學研究生容易嗎

額,考研就沒有容易的,都需要長期堅持看書,就算這個專業好考,可是你競爭者比你努力,那就不行啊。而且,還要看是什麼專業的、報考人數、招生人數,等等。以我的經驗,總的來說,集美的學生考廈大的機率還是不錯的。考研不需要太過在意,但是是需要做一些調查的,多和學長、學姐交流是個不錯的選擇。——希望能幫到你。

❼ 李光前的教育事業

對於李光前而言,此生最大的良師益友就是陳嘉庚,在陳嘉庚先生身邊工作的10年,李光前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陳先生崇高的愛國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為華僑抗日運動奔波勞累;關注家鄉和當地文化教育狀況,投資社會福利事業。
同時,李光前還想到了自己年少時之所以能夠有受教育的機會,也是因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學之路走得如此艱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決心把賺來的金錢用來支持教育,興辦文化事業。
事業有成的李光前,不忘回報桑梓和當地社會,抱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信念,一方面資助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華僑大學,並在其家鄉獨資捐創幼兒園、小學、中學(南安國光中學)、醫院、圖書館等;另一方面,捐助新馬地區的南洋大學(陳六使倡辦)、馬來亞大學、捐建國家圖書館等。
1927年,李光前獨立創辦企業,開始以獨立資產不斷資助廈門大學。校史記載:「至民國十六年始,承黃奕住、曾江水、葉玉堆、李光前、黃庭元、林文慶、殷碧霞諸先生及新加坡群進公司,陸續捐助各項經費,合計國幣20萬元。」1934年,陳嘉庚的公司收盤後,廈門大學和集美各校歷年經費都得到李光前的大力支持。就在當年,李光前和黃奕住、林文慶及群進公司共捐資10萬元作為廈門大學及集美學校的經費。1936年,陳嘉庚籌措16萬元購買400英畝橡膠園,擬作廈大基金,李光前捐資5萬元。
1934年,他接任別人擔任南洋中學的董事長,負責學校每年的經費、建築費等,修建校舍,新建國專圖書館。同時,他還兼任著南益學校、道南學校、導僑學校、光華學校、僑南學校等9所中學和十幾家會館的董事,他這樣做不是為了名利,只要能夠幫忙教育,他從來在所不辭。
抗日戰爭時期,李光前在故鄉南安梅山創辦「國專小學」。1943年,又創辦「國光中學」。1952年,他為家鄉捐資數百萬元,用於擴建梅山學村。除了恢復他於1939年創建的國專小學外,又擴建國光幼兒園、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和國專影劇院。梅山學村由此一躍成為名聞中外的學村,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各種福利設施齊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國專中學和國專小學先後成為福建省重點學校,國專醫院也已成為福建晉江地區著名的腫瘤醫院。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李光前又大力支持陳嘉庚擴建廈大的愛國行動。1950年11月5日,李光前致函陳嘉庚,表示願意繼續資助修復因戰亂被炸毀的廈大校舍,同時加以擴建。他籌資600多萬元(港幣),交由陳嘉庚統一籌劃使用。從1951年至1955年,興建的新校舍和公共設施共24幢,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前校舍建築總面積的一倍。其中包括,建南大會堂、生物館(成義樓)、數學物理館(南安樓)、化學館(南光樓),教工宿舍「國光樓」三座,男生宿舍「芙蓉樓」四座,女生宿舍「豐庭樓」三座(現已在原址新建),公用設施有圖書館(成智樓,現為人文學院使用)、廈大醫院(成偉樓,現已在原址新建門診大樓),另建了膳廳、浴室、廁所等。還建了面積近2萬平方米、看台總長近萬米、可容納2萬觀眾觀看比賽的「上弦」體育場和緊連胡里山海濱、面積達6千平方米的系列海水游泳池。
1952年,李光前決定並實行提取一定比例的企業利潤作為公益事業專用經費,設立了「李氏基金」,基金由基金委員會負責保管,所有收益,都作為教育慈善公益用途。該基金約有2億元(新加坡幣),占其財產大半。1964年,李光前又將其名下的全部南益股權(即總股份的48%)悉數捐獻給「李氏基金」,使「李氏基金」成為南益集團最大的股東,每年所得的股息則全部作為永久的慈善公益用途。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財產設立了「李氏基金會」,積極捐助文教及社會公益 事業。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後,基金會依然遵照他「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意願,捐款支持各項科技文教活動。
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只要有關華人的事,有關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盡全力,散盡錢財。他對教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博得海內外一致高度稱贊。1957年,馬來西亞柔佛蘇丹授予他「拿督」榮銜。次年,馬來西亞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憲報》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在就職典禮上,他說,「吾人對國家貢獻莫大於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198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議建立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李光前馬上積極響應並給予贊助。他一再強調南洋大學辦學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展優秀的中華文化,給馬來西亞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辦學過程中,困難重重,流言頗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繼續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會館在南僑中學李光前紀念亭中豎起了一尊他的銅像,以紀念他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樣,今天我們走進著名的「僑鄉第一校」——福建南安國光中學,也會見到李光前先生的銅像,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創業精神依然還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長、發芽,並發揚光大。
李光前夫婦育有六個子女。三個兒子李成義、李成智、李成偉學成後經營企業,都卓有成就,他們繼承外祖父陳嘉庚、父親李光前愛國興學的優良傳統,對捐資興學都不遺餘力,繼續支持廈門大學的辦學。1967年李光前逝世後,三兄弟主持新加坡李氏基金會,依然遵照基金會「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捐款支持各項科技文教活動,包括資助廈大。
凡是到過廈門大學的人,無不在廈大標志性建築群—————建南樓群前流連忘返。這組建築同樣凝聚了李氏家族兩代人的心血。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加坡李氏基金會同仁得知建南樓群年久失修,遂於1994年開始陸續捐獻1600多萬元人民幣,對這五幢大樓及樓群前的石板路予以全面翻修,使建南樓群煥然一新。李氏基金會又捐資527萬元(人民幣)在原址新建校醫院門診大樓,新建海濱新教學區廣場,還資助廈大舉辦國際學術會議。2007年,李氏基金會又向廈大捐資5000萬元(人民幣),用於廈大醫學院與護理學院的建設。1994年到2005年這十餘年間,李氏基金會向廈大的捐贈總計達到近7700萬元(人民幣)。

❽ 廈門有什麼大學'都是幾本

985工程:廈門大學

一本:華僑大學

二本: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集美大學 廈門理工學院 廈門工學院 廈門華廈學院 廈門醫學院

三本: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廈門大學,創辦於1921年,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教育部直屬大學,副部級大學,教育部,國防科工局,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 、211工程、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計劃高校,是中國環境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

(8)廈大發展基金會擴展閱讀:

廈門大學4個校區佔地9700多畝,其中馬來西亞分校約90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220多萬平方米;設有研究生院、6個學部以及29個學院和15個研究院;1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有專任教師2662人,兩院院士22人;在校學生40000餘人,本研比約為1:1。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化學、海洋科學、工商管理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

國際法學、高等教育學、專門史、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動物學、水生生物學(071004)、細胞生物學、環境科學。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

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物理學、生態學、統計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福建省省級重點學科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葯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

博士後流動站

社會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中國語言文學、理論經濟學、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物理學、教育學、考古學、中國史、海洋科學、生物學、新聞傳播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公共管理、化學工程與技術、生態學、信息與通信工程。

❾ 杜朝運的基本情況

教育經歷
1990-1994:廈門大學國際金融專業,本科生,獲經濟學(金融學)學士學位
1994-1997:廈門大學貨幣銀行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獲經濟學(金融學)碩士學位
1997-2000:廈門大學金融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獲經濟學(金融學)博士學位
最高學歷
博士研究生,廈門大學,金融學專業,2000年
工作經歷
2000-2001:廈門大學財金系,講師
2001-2002:廈門大學財金系,副教授
2002—2003:雲南省昭通市人民政府(地級市),市長助理
2004—2007:廈門大學金融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2007—2010:廈門大學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0至今: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教授,廈門大學金融系博士生導師,其間兼任廈門大學金融系主任至2011年11月。 迄今已有1百多篇論文在《經濟學家》、《光明日報》(理論版)、《農業經濟問題》、《國際貿易問題》、《投資研究》、《國際金融研究》、《廈門大學學報》、《人民日報》、《投資研究》、《稅務研究》、《台灣研究》等各級刊物發表,出版著作8部
學術專著
[1]中央銀行學, 編著 獨立完成,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
[2] 危機解釋與廈門突圍, 專著 獨立完成,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
[3] 金融投資專業英語, 編著 獨立完成,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
[4] 貨幣銀行學:貨幣、銀行業和金融市場, 譯著 獨立完成,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
[5] 海峽西岸經濟區金融生態優化問題研究, 專著 獨立完成,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8
[6] 廈門金融生態問題研究, 專著 獨立完成,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論文
[1] 貨幣替代與兩岸貨幣一體化問題思考, 亞太經濟, 2011 年 3 期
[2] 集體行動困境下的國際貨幣體系變革, 國際金融研究, 2010年10期
[3] 銀行卡刷卡消費定價研究, 投資研究, 2010年9期
[4] 積極財政政策的理性思考——兼論其退出機制, 稅務研究, 2009年12期
[5] 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利率的實證研究, 農業經濟問題, 2009年5期
[6] 自組織視角下的台灣農村合作金融運作及啟示, 台灣研究, 2008年1期
[7] 區域金融與經濟發展協調的模型研究, 廈門大學學報, 2007年3期 2006年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曾獲得數項嘉獎,如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2006年)、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2004年)、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9)、廈門市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3)等。

閱讀全文

與廈大發展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