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香港師乃清公益基金會

香港師乃清公益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8-12 17:21:58

A. 高手來!

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肖復興是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創作較為活躍,收獲頗為豐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實無華,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的故事中,作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寫出了社會在其演進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范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筆細膩,意味雋永,寫出了水之經典、山之精魂、音樂之永恆,引導讀者漫遊於自由廣闊的藝術天地。
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鐵凝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
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
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
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
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
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
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
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
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
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舒婷

舒婷,原名龔佩瑜。
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
1969年下鄉插隊;
1972年返城當工人;
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
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崛起於70年代末中國的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輩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她們的詩一改新詩明白如話、幾近分行散文式的傳統特點,意蘊深厚而不顯露,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闡述的餘地,使許多詩失卻傳統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氛圍。他們用朦朧詩表達了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劉墉,1949年生,號夢然,祖籍北京,現任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及副教授,著名的散文家及畫家。其作品以教導讀者如何面對人生為己任,行文穿插各種小故事及自己的人生體會,雖無特別的哲理智慧但卻頗有寓教於樂的功效,是較高雅的都市文化快餐。(宇慧撰寫)

作品年表:

文藝理論:

《中國繪畫的符號》(《幼獅文藝》·1972)

《詩朗誦團體的建立與演出》(聯合報1981)

《花卉寫生法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版)》(紐約水雲
齋·1983)

《山水寫生法The Thousand Mountains(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4)

《翎毛花卉寫生書The Manner of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
版)》(紐約水雲齋·1985)

《唐詩句典(暨分析)》(紐約水雲齋·1986)

《白雲堂畫論書法Inside The White Cloud studio(中英文版)》(紐約水雲
齋·1987)(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獎助)

《林玉山畫論書法The Real Spirit of Nature(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8)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獎助)

《中國繪畫的省思》(專欄系列)(中國時報·1990)

《藝林瑰寶(專欄系列)》(《財富人生雜志》·1990)

《內在的真實與感動》(聯合報·1991)

《中國文明的精神(三十集二十七萬字)》(廣電基金·1992)

《屬於這個大時代的麗水精舍》(太平洋文化基金專刊(1995)

畫冊及錄影:

《歐洲藝術巡禮》(中國電視公司播出·1977)

《芍葯畫譜》(水雲齋·1980)

《Th ReaI Tranquility(英文版錄影帶)》(紐約聖若望大學·1981)

《春之頒(印刷冊頁)》(紐約水雲齋·1982)

《真正的寧靜(印刷冊頁)》(紐約水雲齋·1982)

《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英文版錄影帶)》(紐約海外電視25台
播出·1987)

《劉墉畫集(中英文版)》(紐約台北水雲齋·1989)

《劉墉畫卡(全套三十四張))(水雲齋·1993·1994·1995·1996·1997)

有聲書:

《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劉墉·劉軒演講專輯)》(台甫德蘭啟智中心·只供義
賣·1994)

《這個叛逆的年代(劉墉演講專輯)》(馬來西亞華僑董事會聯合總會·只供義
賣·1995)

《在生命中追尋的愛(劉墉演講專輯)》伊甸社會福利基金·只供義賣·1996)

譯作:

《死後的世界(瑞蒙模第原著)》(水雲齋·1979)

《顫抖的大地(劉軒原著)》(水雲齋·1992)

詩、散文、小說:

《螢窗小語(第一集)》(水雲齋·1973)

《螢窗小語(第二集)》(水雲齋·1974)

《螢窗小語(第三集)》(水雲齋·1975)

《螢窗小語(第四集)》(水雲齋·1976)

《螢窗隨筆(詩畫散文集)》(水雲齋·1977)

《螢窗小語(第五集)》(水雲齋·1978)

《螢窗小語(第六集)》(水雲齋·1979)

《螢窗小語(第七集)》《真正的寧靜(詩畫散文小說集)》(水雲齋·1982)

《小生大蓋(幽默文集)》(皇冠·1984)

《點一盞心燈》《姜花》(水雲齋·1986)

《超越自己》《四情》(水雲齋·1989)

《創造自已》《紐約客談》(水雲齋·1990)

《肯定自己》〈愛就註定了一生的漂泊》(水雲齋·1991)

《人生的真相》《生死愛恨一念間》(水雲齋·1992)

《冷眼看人生》《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改寫·改寫·劉軒原著)》《離合悲歡總是
緣》(水雲齋·1993)

《沖破人生的冰河》《作個飛翔的美夢》《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水雲齋·1994)

《我不是教你詐》《迎向開闊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尋的愛》(水雲齋·1995)

《生生世世未了緣》《抓住心靈的震顫》《我不是教你詐②》(水雲齋·1996)

《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殺手正傳》《在靈魂居住的地方》(水雲齋·

B. 億力量公益基金會

隴東學院億力量公益基金會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名稱:隴東學院億力量公益基金會,簡稱「億力量」。

第二條
億力量基金建會初期,資金主要來源以會員和志願者拾撿飲料瓶和廢舊書報,以及內部捐款。

第三條
億力量接受校內外組織,機構,或個人捐款.

第三條 億力量屬於公募基金會,是非營利性校內組織,從事公益慈善活動。

第四條 宗旨:倡導「微公益」理念,傳播人人參與的公益文化,搭建公信透明的、可持續發展的校園公益平台;充分發揮公益組織助疾幫困,災害救助的積極作用,為罹患重病,生活困難的在校生,以及各種自然災難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推動校園公益事業專業化和規范化的發展。

第六條 億力量的登記管理機關是隴東學院,接受隴東學院相關職能部門的業務指導。

第七條 億力量的住所:隴東學院

第八條 億力量管理原則:億力量堅持公開透明、陽光管理的原則,按時向捐贈人和校內外人士公開項目及財務運行情況。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九條 業務范圍:

(一) 組織億力量會員和志願者定期進入大學生公寓樓進行塑料瓶,廢舊書報的回收;

(二) 積極開展慈善公益性活動,諸如組織義演,義賣等活動;

(三) 向校內外需救助人群提供捐助,主要面向校內罹患重病需要捐款的學生及教師。

(四) 有限度地獎勵對慈善事業有突出貢獻者,包括組織、機構和個人。

第三章 財務管理

第十條 億力量為公募基金會,億力量的收入來源於:

(一) 會員和志願者拾撿塑料瓶和廢舊書報所得;

(二) 個人,組織,或機構的自願捐贈;

(三) 組織募捐的收入;

(四) 其他合法收入等。

第十一條 億力量組織募捐、接受捐贈,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符合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校園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

第十二條 億力量組織募捐時,應當向校內外公布募得資金後擬開展的公益活動和資金的詳細使用計劃。

第十三條 億力量的財產及其他收入,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佔、私分、挪用。

第十四條 億力量根據章程規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使用財產。對於明確了具體使用方式的捐贈,則根據捐贈約定使用;當接受捐贈的物資由於特殊原因無法用於符合最初約定的用途時,億力量可以依法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收入用於捐贈目的,同時要向原捐贈者,組織或機構作出詳細說明。

第十五條 億力量財產主要用於:

(一) 章程規定的公益活動支出;

(二) 必要的工作、籌資成本。

第十六條 億力量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十七條 億力量抽取上一年度總收入的7%用於基金會的運作支出。

第十八條 捐贈人有權向億力量查詢捐贈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並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於捐贈人的查詢,億力量應當及時如實答復。億力量違反捐贈協議使用捐贈財產的,捐贈人有權要求億力量遵守捐贈協議或者向有關部門申請撤銷捐贈行為、解除捐贈協議。

第十九條 億力量可以與受助人簽訂協議,約定資助方式、資助數額以及資金用途和使用方式。億力量有權對資助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受助人未按協議約定使用資助或者有其他違反協議情形的,億力量有權解除資助協議。

第二十條 億力量每年12月初進行為期一周的對本年度業務報告,經費收支決算,以及財產清冊(當年度捐贈者名冊及有關資料)的審定。

第二十一條 億力量進行年檢、換屆、以及清算,應當進行財務審計。

第二十二條 億力量接受校內外各界人士的的監督,及有關組織,機構,或個人的查詢。

第四章 終止

第二十三條 億力量有以下情形之一,應當終止:

(一) 完成章程規定的宗旨的;

(二) 無法按照章程規定的宗旨繼續從事公益活動的;

(三) 億力量發生分立、合並的;

(四) 其他情形。

第五章 章程修改

第二十四條 本章程的修改,須篤信「人道,博愛,奉獻」之信條,並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五條 本章程經億力量理事會2013年5月21日通過,。

第二十六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於理事會。

第二十七條 本章程自登記管理機關核准之日起生效。

C. 劉德華成立慈善基金會,為何不公開募捐而是自己掏腰包

劉德華成立慈善基金會,其實目的是有很多的其中一項就是他用這個資金會來託管自己的財產,而如果他要是向社會募捐的話,那麼這種性質就變了,他不希望讓媒體過多的去解讀他這一行為,所以他是不會進行募捐的,還有一些鍵盤俠們,如果發現劉德華借著慈善基金的名義去公開募捐的話,那網上一定會掀起一陣罵戰,這是劉德華不想看到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總而言之一句話,劉德華成立慈善基金會確實是想為社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讓需要幫助的人能夠擺脫困境,他的粗心一定是好的,我也相信他也一定會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只要他能夠始終保持這份初心,只要這個慈善基金會真的能夠幫助那些困難的人,這就算是達到了他原來的目的,所以也就不要太去計較這個錢是別人募捐的還是他自己掏腰包的,人家自己的錢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D. 師乃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實屬責任,不應如此客氣什麼意思

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大概是想說,本是老師本分之事,一份責任,學生不應該對此客氣,不要覺得向老師請教學習是一種負擔

E. 當今我國和尚 道士問題!!!

佛心是什麼!
--------------------------------------------------------------------------------
你說的「佛心」准確地說應該叫做佛性--釋迦摩尼佛曾開示:眾生皆具佛性、眾生皆可成佛。佛性是所有眾生的本性,所以世間的眾生都可以看成是沒有開悟的佛。為什麼沒有開悟呢?就是因為眾生沉迷於「世塵」之中。我們的佛性可以看成是一面鏡子,但上面被蓋了厚厚一層灰塵,鏡子當然就什麼都照不見了。我們只要擦去這層灰塵,不再沉迷於「世塵」之中就能成佛了。所謂世塵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對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只要把這六塵除去,使自己六根清凈佛性就會顯現出來,佛性是不生、不滅的,就算所有的東西滅亡了,佛性也不會滅!因為它是本性。佛性是萬能的,它亘古長存,不生不滅,這不是長命嗎?還有什麼命能比這更長呢?而道家練出的陽神卻是「縱饒百萬劫,依舊落空亡。」它怎麼能和我們的佛性相提並論呢?陽神只不過是第七識所生的意生身,還是假的。佛性才是無量壽。阿彌陀三個字解釋起來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不是把壽命包括在內了嗎?還需要什麼性命雙修!肉身終究是要敗壞的,因為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這是辯證法。《金剛經》中所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是辯證法。所以恩格斯說:「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有些人還不滿足,還要什麼性命雙修,去修這個身體,其實錯誤了。這就叫外道苦修身必壞。身體是房子,修房子有什麼用?我們應該修房子里的人——就是佛性。佛性源於我們自己的本性,根本不需要從別處找!諸位切莫看輕自己,因為一切眾生均具如來智慧德相,只要我們發心、修法,知道世間一切相都是假的,都不可得,不去追求,回心向善,自度度他,就是大菩薩。我們平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呀,試看六合之內、宇宙之中的芸芸眾生,得人身者能有多少啊?!胎、卵、濕、化四生不知道有多少,就象大地的土那麼多,得人身者只如一指甲里的土,真是少得可憐;可那些昆蟲、螞蟻遍地都是,還有我們平常喂魚的魚蟲,用網一兜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說「人身難得」真是不錯!而既得人身又能聽到佛法的人有多少呢?那就更少了

類別:佛學與人生 | 評論(0) | 瀏覽(13) 供養的意義2009年01月02日 星期五 21:37供養的意義

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慣;還有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所謂「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表達對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並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么回事。供養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表示我們對佛恩的報答!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師長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然也屬於師長的范疇。因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才知道怎樣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於眾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佛陀的恩情也報答不盡。我們除了禮敬、稱贊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說到供養諸佛,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眾生。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佛,而且要供養世界上所有對我們有恩惠以及沒有恩惠的人。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要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種福田:一是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著一種感恩心,來報答他們的恩情。佛經裡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在家裡連孝敬、供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屬於我們恭敬的對象,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三是悲田。悲田,指我們慈悲的對象,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他們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作為學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如果春天不播種,那麼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頭上,於是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長眼睛,不幸的事情總落到自己頭上。事實上,運氣好不好,並不是取決於老天爺,倒是與個人的福報有關,而福報來源於培植福田。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才會有福報。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三是滅除慳貪,滅除吝嗇、小氣。供佛,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布施心,捨不得把東西拿出來,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
布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拚命賺錢就能得到。而是靠福報,靠運氣。供養、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和執著。一個人如果貪著財物,捨不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像銀行里沒有存一分錢。
人因為貪著的緣故,因此不能廣修布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過時的,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地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裡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為什麼我們捨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那麼,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慳貪、執著和煩惱。
我們執著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產生煩惱的根源,執著是我們解脫生死最大的障礙!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禪師,他的修行境界很高,對任何東西都不會貪著。惟一使他貪著的是一個缽,因為這個缽是皇帝賜給他的。這一天,他感覺到壽命就要到盡頭了。果然,閻王爺派了兩個小鬼來抓他。禪師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裡一坐,進入禪定的狀態。那兩個小鬼四處尋找,連個人影都不見,怎麼也找不到他。護法神告訴他們說:這個禪師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想找他是很困難的。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見到他:這個禪師有一個缽,這個缽是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去把他的缽拿來敲一敲,他聽到敲缽聲肯定會出來的,不信你們試試看。
無常鬼變成一隻老鼠,在禪師的缽上跳來跳去,缽發出了響聲,禪師馬上從定中出來,他怕這個缽摔壞了!這時,兩個小鬼一下子撲了過去,用鐵鏈套住了他的脖子說:對不起,請你跟我們走一趟。禪師意識到缽給他帶來了禍患,於是,禪師把缽往地上一摔,進入禪定狀態,無常鬼又找不到他了。缽沒了,禪師的命卻保住了。

類別:佛學與人生 | 評論(0) | 瀏覽(14) 與青年朋友談學佛2009年01月02日 星期五 21:37一、學佛與學習、生活、工作等的矛盾

學佛之後,世界觀、價值觀念、生活情趣發生重大轉變,生活方式也隨之與眾不同,從而發生種種矛盾:決心吃長素,而家庭或學校、單位食堂的素菜往往不合營養標准,影響身體健康,出差旅行、作客赴宴,多有不便;學習、工作之餘,用來課誦、坐禪、研習經論的時間總感不夠;對不信仰佛教的家人、同學、同事的生活方式看不慣,別人對自己學佛也往往難以理解,容易產生隔閡、磨擦,因而常懷壓抑感、孤獨感。這些,大概是初入佛門的青年都曾經歷的矛盾、苦惱。為解決此類矛盾,有的青年採取了只顧學佛、不顧世俗生活的解決方法,不顧身體而堅持吃素,不顧學習、工作而堅持課誦、坐禪,有人還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修定,還有因嫌學習、工作妨礙學佛而休了學、辭了工作的,結果弄得出世未成,世間法先壞,生活沒有著落,心思便不易安寧,難以入定發慧。致使家長、社會人士對佛法反感,認為學佛把一個好端端的青年學壞了。殊不知過咎並不在佛法,而在於這些人不按佛法所指示的正道,根據自己的根器條件而依法修學。

按佛陀的教義教制,學佛與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系之間,根本就不應有矛盾。素食確為中國漢傳佛教的優秀傳統,出家人尤應堅持。但居家學佛的青年,應首先以為修道本錢的身體為重,不宜不顧身體而強行吃素。佛陀所制在家眾戒律中,乃至出家眾戒律中,並未禁斷肉食,至今恪守佛制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僧尼皆食魚、肉。至於《楞伽》、《楞嚴》、《梵網》等經中戒肉食之說,系對法身大士和閉關專修三摩地者而制。漢地佛教界素食之制,乃梁武帝敕定,並非佛制。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閑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在今天,一個工作人員貽誤工作而課誦、坐禪,便犯了盜戒,修定豈能成就。一個學生不顧學習去課誦、坐禪,功課學不好,便有負於家長、國家,也就是有負於佛法,是違背佛陀教誡之舉。遺憾的是有些出家的青年僧尼,不去修僧尼應修的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行道,卻修在家法,像在家人一樣吃飯睡覺,不務僧尼正業。當知戒定慧不修,做一天僧尼,便負一天業債,實在操不了出家正業,還不如歸俗為佳。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不僅在家青年必須有知識技術,即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須廣博知識。工作,是為民眾服務,報眾生恩、國土恩的實際行動。不少人只為自己著想,只把工作看作一類掙錢吃飯的手段,則工作對他便成了一種外來的負擔,就算盡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者為民眾和社會著想,把工作看做奉獻的機會,當作菩薩道來修,則何往而不是道場,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間、出世間的功德。至於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機會。只要自己學習、工作好,道德高尚,學識豐富,生活愉快,熱心助人,人們自然會尊重你,你講佛法,他們也樂於接受,是為以身弘法。若能將自己鍛煉成才,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有名望地位、錢財知識,則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面,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只花那麼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欲圖速速進道,只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只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志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二、學佛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有的青年,發了菩提心,志願宏大,然面對現實條件,理想難以實現,於是便苦惱、灰心,精神不振。這種狀況,多由其理想脫離現實所致。有的青年立志盡快證果,乃至即身成佛,得大神通大自在,乃走南闖北,到處拜訪名師,看看這個太俗,那個一般,奔走數年,難得一個能服膺的師父,今天參參禪,明天念念佛,後天又修修氣功,結果一事無成,證果成佛遙遙無期,於是銳氣大減,煩悶不安。不知修道成佛,乃長久之事,雖然精進增上,可超越多劫,但菩薩發心,須得有奮斗三大阿僧祗劫的恆心與韌性。諸佛菩薩,莫不精勤多劫,方成道果。只要發心真正,盡力修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踏實修去,自然會修一時得一時受用,積一分功德,功德圓滿,自然水到渠成。現前若真能念念無所住著,念念盡心盡力弘法利生,當下即與佛菩薩的化身無異。實際上,就是成了佛,也不過是'得無所得』,更大更好地利益濟度眾生而已。一定要執個證果成佛,則這證果成佛之念,即成了妄念煩惱,系縛自心不得安然。

至於神通妙用,雖為一種弘法度人的方便,但非佛法及弘法度人的根本。佛法以般若為根,見性為本,弘法度人,以智慧、慈悲、精進的道德力量感化人為最有效。不光明心見性,伏斷煩惱,具感化人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即使修得神通,人家也只會把你當作個異人怪物看待,即如當今的一些特異功能者,只不過被試驗研究而已,甚而被利用作竊取情報和贏利的工具。具備了般若和感人的人格、道德,能兼具神通固然好,即使不具神通,也可以大弘佛法。歷代高僧,多數都不是靠神通弘法。如前輩太虛、印光、弘一等大師,未曾標榜神通,而亦功德巍巍,至今尚為人欽敬,澤惠甚深。太虛大師在這方面的示範尤具啟發意義:他年輕時閱經開悟,坐禪中天眼、宿命、他心等神通皆偶爾發現,顯然具證果發通的根器,他自信沿個人修定慧的路子走下去,小乘聖果、神通即身可證。但他觀察中國佛教現狀,不走那條路,而發大心修大行,立志改革佛教,辦僧伽教育,組佛教團體,編刊物,寫文章,宣揚人間佛教,嘔心瀝血,操勞奔走,神通雖然未能證到,但他所作弘法利生的功德,對佛教和社會的有益貢獻,我看要比一個證到六通三明的自了漢大得多,其進道成佛的速度,也必然要比只顧自己修行證果者快,這可謂大乘道修行的榜樣。

在今天,作太虛大師那樣的大修行,我看無論出家在家,都具條件,而且條件相當好。弘法事業在不斷發展,佛教人才奇缺,不愁無用武之地。講經說法、辦佛刊、寫文章、教育僧伽、管理寺廟,都是大修行,都急需人才。只要你有道心,通佛法,有才幹,就是坐在家裡不動,也會有人來請你去做事。即使沒有足夠時間坐禪習定,在做事中,照樣能夠修行,何況做弘法利生之事,本身便是修行。若急於修定發通、即身成佛,便不大現實了。修定發通證果,須具備多種資糧:精通教理、見地真正、遇明師、得外護、身體好、業障除等諸緣,缺一不可。有接近證果的根器,具足諸緣,閉關修定慧三五年、一二十年,證到見道、發五通,是有可能的。過去漢藏兩地,這樣修的人不少,但其中能證果發通者,為數亦不多。今天的青年僧俗,多數不具閉關修定、剋期取證的資糧,非分妄想,徒增煩惱。若真欲即生取證,我看還是先老老實實在生活中修大乘漸道,積集資糧,自己創造剋期取證的條件。只要發心真正,資糧具足,自不難得剋期取證的因緣。不具資糧,就是走到深山裡去修苦行,盲修瞎煉,弄不好便會著魔。

有的青年僧尼,初出家時道心甚好,出家後見寺院里修學和生活條件不理想,也有你是他非,僧尼在社會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有時還受人嘲謔欺侮,又不大甘心還俗,於是萎靡不振,懶散度日,給社會人士留下不好的印象。不知寺院的修學條件,比起一般在家人還是要好得多,即此出家因緣,亦非易得,應極珍惜,精勤修學。寺院中也有社會上的各種是非,是正常現象,自古即然。修行的關鍵,全在自心,自己不去惹是生非,是非不會來找你,自己常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非,則雖處是非叢中,亦可不受是非的干擾。至於受社會人士尊重與否,全看自己有無學識、智慧、道德、修行,自己修行好了,德能服人,智慧度人,你就是不走出寺院,社會人士也會到寺院里來親近恭敬你。沒有實德實學,就算政府封你個活佛,也沒多少人會買這個賬。社會人士對佛教不理解,對僧尼不尊重,責任在僧尼居士不善弘法,應以此為助緣、動力,發大心修行弘法,令世人能普沾法益,敬信三寶。

三、學佛與自心煩惱的矛盾

三乘聖道,皆以煩惱為生死之根,以斷煩惱為出離生死的要道。然青年時期,血氣方剛,生命能量強大,各種人慾最為熾盛,面對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等矛盾,困惑、煩惱、痛苦最多。學佛之後,識得煩惱過患,欲期盡快斷離,但斷煩惱豈是容易之事。經上比喻說,斷最易斷的見惑,亦如斷四十里洪流,猶如破石,思惑更是根深難斷,如斷藕絲。初學用功對治煩惱,才覺煩惱稍歇,遇緣又復露頭,真有'斬不斷,理還亂』之勢。數數修而煩惱仍舊不斷,於是便在煩惱上又添了一重煩惱欲斷實難斷的煩惱,被煩惱所惱。

如果說,小乘法視煩惱如寇讎、亟求斷盡的話,大乘法中,煩惱則不是最為可怕的東西。大乘道最怕的,是菩提心不真,慈悲心不廣,只要菩提心、大悲心堅固,煩惱,尤其是青年時期貪愛、自我實現一類的煩惱,可轉化為修道的力量,轉化為弘法利生的熱忱和意欲。大乘道並不亟求完全斷盡愛欲等貪煩惱,而故意'留惑潤生』,作為度眾生的方便。初修者不怕煩惱多,而怕不識煩惱,能認識到煩惱多,是修行有進的表現。藏密說在修禪定初期,因煩惱脈解開,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煩惱種子泛起,能使煩惱熾盛,而且無緣自生,這叫'自生妄念煩惱定』。只要能自我覺察,便不難對付,無須視之如怨敵,應於煩惱生時,及時用智慧反觀內照,看這一念煩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在哪裡住,究竟是個什麼?這能看的一念又是什麼?如此向內心深處細細看去,煩惱妄念便會自然消融於自性空中,得到輕安和煩惱本空的定解,這即是轉煩惱為菩提。煩惱太大時,還可故意釋放一時,任其涌現,不加遮攔,只是冷眼旁觀,看它自生自滅。若視煩惱為實,為其所惱,或強作壓抑,則煩惱會愈積愈多,即使能壓抑得住,對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遇強大境緣或中陰現前時,壓積的煩惱來個總爆發,便會牽引人向三惡道里去。

四、斷煩惱與戀愛、婚姻的矛盾

人是欲界眾生,由先世煩惱惑業,感得粗重的血肉之軀。除了乘願再來的三果以上聖人,一般生理正常的男女,到了青春期,隨性成熟,莫不有生理上性的欲求、心理上愛異性和被異性所愛的渴望。如《少年維特之煩惱》所說:'少年男子哪個不鍾情,妙齡女郎哪個不懷春』,西哲有男女各是半個人,都在尋求自己的那一半之喻。然而,性愛、愛情,及由此而來的婚姻,被佛法說為欲界生死之根,最為重要的煩惱,這當然是天經地義之談,佛教青年對此大概無人不知。但出離生死的願望,又不能不與自身愛的渴求,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習俗形成尖銳矛盾。據悉很多佛教青年,都為這一矛盾所困惑。有的雖然出了家,但還是被異性的誘惑、性的苦悶所擾惱,不少人終於因此還了俗。有的在出家、結婚、獨身的抉擇上舉棋難定,不知不覺便成了大齡男女,往往錯過了戀愛結婚的良機。有的因難覓志同道合的知音而苦惱。總之,情關難過,欲界難出。就是證到初、二果,也難免因一念男女情愛而再生於人間,何況道前凡夫。以風流多情著稱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情歌中嘆息:'世間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實際上,即淫慾為道,以解決性愛與出離生死的矛盾,已由無上瑜伽母部法的雙運道或欲樂定提供了巧妙的'雙全法』,只是根器、機緣難具,有條件修習者不多。

縱觀全部佛法,雖力說性愛為欲界生死之根,但也並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愛情、婚姻一事,多分由前生的習氣和業因所決定,多為既定的業報。愛情婚姻雖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修道亦非必以不戀愛結婚為最佳。釋迦牟尼佛以一生補處菩薩示現成佛,是在結婚之後出的家,此事當有其深刻寓義。經教中多處談及戀愛婚姻問題,除了力說愛欲、家庭的過患,倡導具緣者出家修道外,還對宜居家學佛者說夫妻和諧之道,如《阿含》中《善生經》說夫妻雙方應互相'愛敬』的五事,《玉耶女經》載佛陀教誡少婦玉耶女如何盡婦道。對於'異體同心』、歷劫不渝的愛情,經中持同情贊賞的態度。

佛陀還以結婚戀愛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如《須摩提女經》載,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須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滿財長者子求婚,往問佛陀,佛謂須摩提女若嫁與滿財家,當'大度人民不可稱計』。須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後來果然感化大家及滿財城多人皈信三寶,受佛稱贊。大乘經中還多處說摯愛行菩薩道者及菩薩隨順眾生愛欲以結緣度化的功德。如《華嚴經》卷七五說妙德女因摯愛修菩薩行者威德主太子(釋尊前身),求為其妻,而生大功德,'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載,眾尊王菩薩'以地大心執女人手共一床坐』,勸一位愛他的姑娘發菩提心,受到佛的贊嘆,謂'成就如是悲心,雖受五欲,不犯眾罪。』樹提梵志對一女子起悲心,答應她的求愛,為作丈夫十二年後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眾苦』。《惟日雜難經》既說'有婦不得道』,又說菩薩娶婦有四因緣:一者'宿命同福』,謂前世已結就夫婦之緣;二者'畢罪』,謂以結婚形式償還宿債;三者'應當共生男女』,謂有共同生兒育女的業緣;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意謂有智者結婚,反而能成助道之緣,如釋尊之娶婦,及符合修秘密雙運道因緣的婚配,就有助於道。

據此,學佛的青年對待愛情、婚姻問題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一、若宿根深厚,人慾淡薄,無情愛因緣,道心堅固,具備出家的各種條件,當然以出家修道為好。但高校剛畢業的青年,不宜馬上出家,應為國家工作幾年,以報培育之恩,並學通世間法,然後再出家也不遲。二、如果愛欲重,有情愛結婚之緣,愛上了某人,對方也愛你,雙方情投意合,這種情況宜於戀愛結婚,居家學佛。若對方不信仰佛教,應以方便漸漸引導,使其接受佛法,雙雙修學,建設佛化家庭,雖然夫妻恩愛和諧,也應觀情愛過患,愛別離之苦,發出離心,居塵不染。

在戀愛、家庭生活中,只要善於運用佛法,可以使愛情、家庭生活過得美滿合理。以緣起法則冷靜觀察自他,知己知彼,善體他心,可避免單戀、失戀的痛苦;勤觀無我,超越低級的肉慾和自私的佔有欲,懷慈悲、平等心,常為對方著想,尊重、關心對方,可使戀愛易於成功,夫妻關系易於和諧。

至於出家佛子,對待異性的誘惑、性的苦悶,只有靠勤修戒定慧三學。嚴持禁戒,攝護根門,謹慎與異性的接觸,不受欲塵的誘惑,則內心自少擾動;堅持素食、過午不食,淫慾自然減少:堅持初夜、後夜坐禪修定,或課誦經行,則精氣自然轉化為智慧,不思淫慾。只要在禪修中得到身心輕安,享受到高級的禪悅與法樂,則粗劣情慾,自易伏斷。若不勤修戒定慧,日常不謹慎防護根門,多與異性接觸,令欲塵資訊不斷侵入,則內心當然會躁動不安,即使強作抑制,不犯淫戒,也會導致性心理變態、心情郁悶,淫愛種子壓抑積藏於阿賴耶識中,就算能修到坐脫立亡,也難免重入胞胎,再做俗人。若實在妄心難伏,定慧難修,被情愛糾纏,還不如隨緣歸俗,居家學佛,萬不可破犯淫戒,導致三惡道沉淪的苦果。總之,只要真實發菩提心,以正見為導,在生活中修大乘漸道,便不難解決種種矛盾,擺脫重重困惑苦惱,獲得現法樂住,增長福智資糧,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令青春煥發出正法的光輝。衷心期望佛教青年不負青春,不負佛法,精勤修學,迅速成才,多出一批太虛、虛雲、印光、弘一、楊仁山那樣,出一些蓮花生、米拉日巴、岡波巴那樣的大成就者,推動中國佛教煥發青春,促使中華大地再現盛唐之繁榮 (佛日居士著)「黃檗佛網」搜集

F. 李嘉誠辦公室懸掛的唯一的一幅對聯

李嘉誠自稱「近年來很喜歡的一副對子」,也是辦公室里懸掛的唯一書法,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字句的意境深遠,李嘉誠很有所感。他說:「對句剛開始的四個字,發上等願、擇高處立,連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這不稀奇。」「結中等緣是不一定與同一個階級、社會地位的人來往,這不容易。」至於享下等福,就更不易。富貴後,能過樸素簡食。

勤儉兩字,是左宗棠家訓強調的重點,譬如他說,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唯勤儉兩字可以長久。這樣的信念,也在李嘉誠的生活中實踐。

(6)香港師乃清公益基金會擴展閱讀:

這寥寥24個字,語出左宗棠在陝西三原明都城隍廟大殿中所錄,也是左宗棠在經歷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維護中國統一等重要歷史事件所感所得!包含豐富人生哲學。

「發上等願」和「擇高處立」,就是要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而且,往往一個人追求的理想越高,他的才能和智慧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

「結中等緣」和「就平處坐」,就是要腳踏實地積極穩妥。不為有功之功,固功莫大;不為有名之名,固名莫厚。高潮的過後,很可能就是低谷。所以,常常事以急敗,思因緩得。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充分的准備,就是成功的一半。

「享下等福」和「向寬處行」,就是要在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在做事時留有餘地。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這也正如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參考資料:網路——李嘉誠

G. 今天我以前的一個異性朋友來我工作的地方故地重遊 她在這工作過 我們處的挺好的 但是後來鬧掰了

然後眼淚嘩嘩地流?是不是這樣?其實她是捨不得你,希望能和好的機會。

H. 對公益基金會失去信心了怎麼辦

對公益性基金失去信心了,還是要多做分析,是信息公開不夠,還是其他原因,要弄清楚

閱讀全文

與香港師乃清公益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