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製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
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
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必須滿足
監管機構關於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缺乏最後貸款人保護。
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
其一是法律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款准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
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並將之用於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裡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監管缺失的狀態。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
其五是技術風險。與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路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開放式的網路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
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路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綜上所述,既然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麼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寶貴的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關各方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
相關建議包括:
第一,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准入來替代政府審批,通過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於規范行業的發展,並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目前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以及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等,都是有益的嘗試;
第二,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顯著高於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
第三,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管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範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
第四,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Ⅱ 網路理財產品有哪些風險
一、違規促銷,無序競爭
一些網上企業為了吸引眼球,甚至不惜自掏腰包發「補貼」。《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基金銷售機構從事基金銷售活動,不得有「採取抽獎、回扣或者送實物、保險、基金份額等方式銷售基金」等行為。
一些貨幣基金宣揚的收益率僅僅代表歷史業績。投資者需明白,貨幣基金的收益是與貨幣市場利率走勢息息相關的,是有波動性的,因此不能簡單以歷史業績為唯一標准。
二、風險保障不足
多數網上理財產品均宣傳由保險公司全額承保,比如網路百發聲稱,「由中國投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提供擔保」。但是,投資者仍要注意賬戶的安全問題,因賬戶丟失導致資金損失而未得到賠付的報道屢見不鮮,對於大額資金的投入仍需謹慎。
三、理財平台的自身風險
網上理財平台自身風險,平台是否是正規經營的,是否有正規的營業執照、經營業務范圍是否合法、是否吸儲、是否放貸,所轉讓的債權是否是真實有效的、是否像「私人訂制」P2P平台這樣用戶資金交由銀行存管等,其中不接觸理財用戶的資金,才是保障用戶投資安全性的根本。
四、技術風險
由於多數網上理財都是在網路上進行交易,這對投資平台以及投資人自身的網路安全是一種雙重考驗,除了上述所說賬戶丟失問題以外,還將面臨黑客或平台自身技術原因,而導致的資金安全問題。
Ⅲ 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有哪些風險
互聯網理財產品有哪些?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總所周知,投資有風險,互聯網金融更多了特有的風險。那麼,互聯網金融有哪些有風險呢?
一、風險提示不足
目前,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都以貨幣基金為主。但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中,互聯網企業對風險提示不足,片面強調安全性和收益率,
貨幣基金雖然風險較小,但貨幣市場利率波動仍然會影響收益率。同時,互聯網理財產品普遍採取「T+0」模式,存在集中贖回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二、違規促銷,無序競爭
一些互聯網企業為了吸引眼球,甚至不惜自掏腰包發「補貼」。這是被嚴令禁止的。同時一些貨幣基金宣揚的收益率僅僅代表歷史業績。投資者需明白,貨幣基金的收益是與貨幣市場利率走勢息息相關的,是有波動性的,因此不能簡單以歷史業績為唯一標准。
三、風險保障不靠譜
多數互聯網理財產品均宣傳由保險公司全額承保,但是,投資者仍要注意賬戶的安全問題,因賬戶丟失導致資金損失而未得到賠付的報道屢見不鮮。
多贏金融致力於將借貸和投資理財融為一體既為有資金需求的個人和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平台。同時也為有理財需求的個人和中小企業提供投資渠道,以實現借貸雙方的互惠互贏實現財富增值。我們擁有一套完整的風控審核和貸後管理體系,為客戶精心挑選出優質項目為借貸雙方搭建公平、穩健、安全、高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
Ⅳ 互聯網金融有什麼風險啊
建議投資前先看它它的背景,是怎麼來盈利的,能不能隨時套現,是否可以投活期,你的錢去了哪裡,它的資質,媒體報道,等全面了解,我是投資了 「輕易貸」 背景是開元金融,注冊資金25億,居國內榜首,可以很好的吸收風險,然後主要做4S店和卡車業務等,注冊資金居國內榜首。知道自己投資的平台,才能更好的規避風險,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請採納,謝謝!
Ⅳ 互聯網理財的風險及其風險控制對策。
這取決於你要投資哪種互聯網產品。
寶寶們,尤其是連接貨幣基金的寶寶們,沒有風險。
銀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也沒有風險。
其他的,也要針對產品來說。
其實風險主要都是關繫到產品的,互聯網只是銷售渠道,風險跟互聯網關系不大。
Ⅵ 互聯網理財的風險防範措施有哪些
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一個安全正規的理財平台,必然有優秀的產品和嚴格的風控。金融行業都是以風控為王。而選擇一家權威性的理財平台非常重要。但是,如何評估平台是否正規,以下五個方法可以對其有所幫助。
第一:從成立時間、注冊規模、業務范圍、管理團隊等方面對平台進行初步的了解;
第二:了解P2P平台資金是否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銀行監管,銀行監管的安全性要大於第三方平台;
第三:明確P2P平台的信用審核是否完善,是否充分掌握借款人的信息,借款人是否具有一定的還款能力;
第四:看P2P平台的壞賬率的高低,越低壞賬率的P2P平台其安全性就越高;
第五:關注平台各種最新動態,了解其是否融資等重大信息。
很多投資者認為,互聯網理財是高收益的投資理財產品,所以在選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時候,只看重互聯網理財的高收益,收益越高的平台"可信度"越高;事實上,這與投資者常規的思考恰恰相反。從短期來看,P2P平台年化收益率不超過15%是合理的;從長期來看,未來的P2P平台年化收益率都在12%到15%是最合理的。P2P理財平台的收益率,源自於借款人的融資成本,如果借款人的融資成本增加,逾期壞賬率也會隨之增加,投資者的資金也較為危險。所以,在選擇互聯網理財的時候,不能只看理財的高收益。
很多投資者在認准了一個平台之後,把自己全部的資金都放在了一個平台,結果當平台發生風險的時候,投資者往往會傾家盪產。所以,不要把資金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在選擇上要選擇多個優質的平台,與平台和平台上其他用戶保持良好的溝通,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投資風險。同時也不要只投同一種資產,或者同一個標,學會將分險分散,以防發生集中性風險。
Ⅶ 互聯網理財產品火熱,怎麼樣做風險控制呢
說到互聯網理財的風險控制,可以把互聯網理財的發布機構分為兩大類:
1、銀行、保險等國家認可的大型金融機構
2、社會的第三方機構,如支付寶等(還包括眾多小型的社會機構)
第一類的風險有銀監會證監會共同監管和指導,且金融機構的信譽保障是其互聯網理財的最大保障,至少不會發生信譽風險和道德風險。第二類目前幾乎沒有監管機構,有些社會小型機構甚至虛假宣傳,完全沒有專業資格人員設計產品,風險沒有保障。所以在互聯網理財重要的是通過一些理財平台,87金融匯等金融超市之類的多比較,全方面考慮產品的風險和口碑,重視風險評估,才能穩健理財。
望採納,謝謝
Ⅷ 互聯網理財的風險有哪些
互聯網理財產品高於銀行存款利率數倍的收益、1元起投額低門檻、看似萬全的風險保障,使得它瞬間「秒殺」諸多傳統理財產品。但互聯網理財產品具有三重風險,是投資者必須規避的陷阱。互聯網理財產品高於銀行存款利率數倍的收益、1元起投額低門檻、看似萬全的風險保障,使得它瞬間「秒殺」諸多傳統理財產品。但互聯網理財產品具有三重風險,是投資者必須規避的陷阱。
風險一 風險提示不足
目前,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都以貨幣基金為主。但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中,互聯網企業對風險提示不足,片面強調安全性和收益率, 貨幣基金雖然風險較小,但貨幣市場利率波動仍然會影響收益率。同時,互聯網理財產品普遍採取「T+0」模式,存在集中贖回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風險二 違規促銷,無序競爭
一些互聯網企業為了吸引眼球,甚至不惜自掏腰包發「補貼」。《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基金銷售機構從事基金銷售活動,不得有「採取抽獎、回扣或者送實物、保險、基金份額等方式銷售基金」等行為。一些貨幣基金宣揚的收益率僅僅代表歷史業績。投資者需明白,貨幣基金的收益是與貨幣市場利率走勢息息相關的,是有波動性的,因此不能簡單以歷史業績為唯一標准。
風險三 風險保障不靠譜
多數互聯網理財產品均宣傳由保險公司全額承保,網路百發聲稱,「由中國投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提供擔保」。但是,投資者仍要注意賬戶的安全問題,因賬戶丟失導致資金損失而未得到賠付的報道屢見不鮮,對於大額資金的投入仍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