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行非保本與保本理財的區別
理財產品類型中,保本型理財產品就是可以確保本金的安全,風險相對較低,即使未能達到預期收益,投資者的本金也能到期全額償還。
非保本理財產品則不保證本金安全,預期收益率多高於保本型理財產品,但風險相對較大。
㈡ 資產管理類型理財產品和資管產品是一種嗎如果不是,那什麼叫資產管理類型理財產品
資產管理類型理財產品不等同於資管產品,資產管理類型的理財產品,在管理,風控都傾向於資管產品,但他的發行方不一定是獲得監管機構批準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
㈢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和保本的區別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和保本的區別只有一個:
1、就是在於到期後本金是否有損失。
2、非保本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安全,保本理財產品保證本金安全;相對非保本理財產品收益比保本理財產品收益高,同時風險也就相對大點。
保本理財產品,分保證本金保證收益及保證本金浮動收益兩類,都屬於低風險理財。保證和浮動說明了銀行承擔的風險不同。通過全稱就可以看到保本類理財在協議中會有銀行承諾,無論發生任何問題銀行保證客戶到期可以拿回全部本金。
非保本風險_網路
㈣ 我們公司去年年底購買了一款非保本的金融理財產品,持有期間按照收到的利息收入繳納了增值稅
企業符合條件的已征增值稅稅款,可以抵減以後月份的增值稅應納稅額。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確金融房地產開發 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40號)第一條規定,《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財稅〔2016〕36號)第一條第(五)項第1點所稱「保本收益、報酬、資金佔用費、補償金」,是指合同中明確承諾到期本金可全部收回的投資收益。金融商品持有期間(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的上述收益,不屬於利息或利息性質的收入,不徵收增值稅。同時文件第十八條規定,本通知除第十七條規定的政策外,其他均自2016年5月1日起執行。此前已征的應予免徵或不征的增值稅,可抵減納稅人以後月份應繳納的增值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土地價款扣除時間等增值稅征管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86號)第三條規定,財稅〔2016〕140號文件第十八條規定的「此前已征的應予免徵或不征的增值稅,可抵減納稅人以後月份應繳納的增值稅」,按以下方式處理:
(一)應予免徵或不征增值稅業務已按照一般計稅方法繳納增值稅的,以該業務對應的銷項稅額抵減以後月份的銷項稅額,同時按照現行規定計算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
(二)應予免徵或不征增值稅業務已按照簡易計稅方法繳納增值稅的,以該業務對應的增值稅應納稅額抵減以後月份的增值稅應納稅額。
納稅人已就應予免徵或不征增值稅業務向購買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應將增值稅專用發票收回後方可享受免徵或不征增值稅政策。
所以,企業符合條件的已征增值稅稅款,可以抵減以後月份的增值稅應納稅額。
㈤ 購買的是非保本理財產品,理財經理為什麼總說沒風險
大家都知道,自從新的資產管理新規公布以後,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不再保本保息的,都是有風險的。但是去了幾家銀行包括幾家大銀行進行理財產品咨詢,這些銀行的理財經理都說,銀行理財產品是沒有風險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也是沒有風險的,都是按照提前預期的收益率給的,真的是這樣嗎?
以前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能夠在理財份額中佔30%,其有兩大特點:一是有保本理財產品,即購買的理財產品無論投資結果如何,銀行都會兌付本金;還有保本保息的,不但本金確保,就連收益都是確保的。二是剛性兌付,銀行承擔全部的投資理財風險,而本金和收益完全按照發行時預定收益率兌付。之所以能夠做到剛性兌付,則是因為銀行將所有的理財產品資金進行資金池管理,也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平衡收益和本金。
㈥ 非保本理財產品虧損和收益怎麼計算
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風險比較大。風險大,收益也可能大,考察客戶的承受能力和資產配置方案。簡單一點意思就是本金和收益都有可能虧損。
浮動收益是指你在持有的投資品在沒有變現之前,因為市場價格的變化造成的賬面上的盈利或者是損失,暫時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損失或者是盈利,當在適當價位賣出資產時或理財終止日兌現收益時,浮動收益就會變成現實收益。另外人生的成本也要計算進去。
10000元存入一個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年回報6%,算高的吧。
10000元存入一個保險產品里,年收益在4%左右,現在平安萬能險利率就是4%的復利。
如果這一年內出現貓爪狗咬、磕磕碰碰等意外傷害,或出險發燒胃痛等疾病,要給醫院送多少錢?1年內不可能有,那10年呢?20年呢?你能保證以後都不會出現意外或疾病嗎?你的收益夠不夠給醫院的呢?
㈦ 銀行理財新規的非標資產是什麼意思
非標資產就是非標准化債權資產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
(7)非保本理財算資產管理擴展閱讀:
受限管理
1、比例上限
銀監會在2013年3月27日下發的《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指出,近期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交易平台等間接投資於「非標准化債權資產」業務增長迅速。
《通知》要求規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所有非標准化債權類投資,並設訂理財產品余額為35%的上限,且不得超過銀行上年度總資產的4%,新規定2013年3月27日起生效。
2、名單制管理
監管指向2012年以來,商業銀行理財直接或通過非銀金融機構、資產交易平台等間接投資於「非標准化債權資產」業務迅速增長潛在的風險隱患。
針對理財投資非標准化債權資產中存在之風險,銀監會重申一貫強調的「堅持資金來源運用一一對應原則」,即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應做到一一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
「一一對應」是最重要的一條紅線。紅線之上,存量部分,即對於《通知》印發之前已投資但尚未達標的非標准化債權資產,銀監會規定,商業銀行應比照自營貸款,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要求,於2013年底前完成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和資本計提。同時,增量部分,如果無法達到相關要求,商業銀行應立即停止相關業務,直至達到規定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標准化債權資產
㈧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和保本的區別
1、到期後本金是否有損失上有區別:
非保本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安全,保本理財產品保證本金安全。
2、收益上有區別:
相對非保本理財產品收益比保本理財產品收益高,同時風險也就相對大點。
3、投資於不同的市場:
保本型理財產品投資於貨幣、票據、債券市場,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多投資大量信貸類資產和股票。
(8)非保本理財算資產管理擴展閱讀:
理財產品風險控制辦法
1、合同公證(強制執行公證);
2、抵押登記(抵押比例50%);
3、質押登記(股權或應收賬款質押);
4、實際控制人擔保;
5、資金監督;
㈨ 購買的非保本理財入什麼科目
購買的非保本理財入"金融性交易資產"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