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專項基金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作為非營利公募組織,廣泛動員企業、國內外基金組織、民間團體以及個人等自願捐贈,匯集各類社會資源,資助公益文化事業。
第二條 根據本會章程規定,本會遵從捐贈人的意願為其設立本會下屬的專項基金,並根據捐贈人的喜好興趣將捐贈款投向指定文化項目。向本會捐贈將享受國家和上海市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三條 為規范專項基金管理,維護捐贈人、受益人及本會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文化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國務院《基金會管理條例》、國務院「國發[2000]41號」文件精神和本會章程,制定本會專項基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本辦法)。
第四條 在本會設立的專項基金受法律保護,本會和本會工作人員不得私分、侵佔、挪用專項基金。
第二章 專項基金資金來源
第五條 本辦法所稱的專項基金,是指本會依法受贈的、並按捐贈人意願投向指定文化項目和用途的合法捐贈款。
第六條 專項基金資金來源:
(一)國內外組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
(二)專項基金實現的增值收入;
(三)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章 專項基金理事會
第七條 專項基金理事會是專項基金管理和使用的決策機構,由基金發起人和其他理事及本會特派理事共同組成。基金發起人可以作為基金長期不變的理事會組成成員,並為專項基金事務的核心決策人。
第八條 專項基金理事會組成人員名單需經本會理事會和上級主管部門批准。
第九條 專項基金理事會設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若幹人,理事若幹人,或秘書長一人。理事長、理事由基金發起人與相關單位協商確定,本會有至少一個席位制理事。副理事長、秘書長由理事會選任。
第十條 凡同意專項基金章程,熱心文化藝術事業,並能夠積極參加基金組織的活動、承擔並完成專項基金理事會交付的有關任務的海內外社會各界人士,提出申請並經專項基金理事會同意,報本會理事會和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均可成為專項基金理事。
第十一條 基金理事有參與和監督基金各項工作的權利;有參加基金舉辦的各項活動的權利;有遵守基金章程、執行理事會決議、積極完成基金分配任務的義務。
第十二條 專項基金理事會的職責:
(一)制訂和修改基金章程;
(二)選舉產生副理事長、秘書長;
(三)審批基金年度工作計劃和預決算;
(四)決定基金資助項目及用途檢查工作計劃的落實情況;
(五)增加和罷免理事、秘書長、副理事長;
(六)決定基金其他重要事項。
第十三條 專項基金的日常管理和運作由基金理事會負責,本會有權對基金的日常管理和運作進行監督。
第四章 專項基金使用
第十四條 專項基金為特定捐贈款,本會與捐贈人簽訂捐贈協議後,設立專項基金專用賬戶。本會開據捐贈票據給捐贈人,根據國務院「國發[2000]41號」文件規定,憑本會開據的捐贈票據,捐贈人可以享有公益性捐贈的稅務優惠政策。
第十五條 專項基金支出須有基金理事會決議和基金理事長簽字。專項基金使用范圍應在專項基金章程所涵蓋或規定的范圍內,不得用於超越章程范圍外的支出。
第十六條 專項基金設獨立的銀行專用賬戶,實行獨立核算,單獨建帳,財務工作由本會財務部門負責。
第十七條 專項基金須遵守本會的有關財務制度、審計制度和社會監督制度。
第五章 專項基金保值和增值
第十八條 專項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由專項基金理事會負責運作,基金理事會應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實現專項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第十九條 專項基金可以存入金融機構收取利息,也可以採取購買債券和其它保值、增值方式,但不得用於風險投資。
第二十條 專項基金理事會也可委託本會對專項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本會將委託專業機構開展對專項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第六章 管理監督
第二十一條 本會對專項基金的管理:
(一)提供法律保障:捐贈本會設立的專項基金均受法律保護。
(二)免費提供服務:本會為捐贈本會設立的專項基金提供免費的專業財務服務,以確保專項基金使用的暢通和規范。
(三)實施財務監督:確保專項基金用於其章程規定的范圍。
第二十二條 本會對專項基金的財務管理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專項基金理事會和基金捐贈人對專項基金支出情況的查詢,給予及時如實答復。
第二十三條 本會每年向專項基金理事會遞交財務年度匯總表。
第二十四條 如因本會違反本會《章程》和本辦法的規定導致專項基金遭受損失,本會將責成責任人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二十五條 本會在換屆和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對專項基金賬戶進行財務決算,以確保專項基金的延續性和捐贈人的權益。
第二十六條 專項基金及基金理事會成員不得有損害本會聲譽的行為,或借本會的名譽開展不適當的活動。如有違反,本會有權終止專項基金的運作,直至取消專項基金的設立。
第二十七條 專項基金(包括固定資產)不足人民幣十萬元且不足時間持續一年以上時,本會將對專項基金進行清算。清算後,剩餘資產歸本會所有,專項基金自行解散。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的解釋和修改權歸本會。
『貳』 趙力的成就及榮譽
1991年,獲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頒發的「美術史論專業學生論文獎·學士論文獎」。
1993年,《中國當代油畫現狀》(合著)被《人民日報》評為當年美術類暢銷書第一名。
1994年,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合作進行「中國當代油畫」研究工作,策劃實施「中國當代油畫收藏計劃」,組織編撰《中國當代油畫》大型畫冊;參加由中央美術學院、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盧斯基金會、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舉辦的「明清繪畫透析」國際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專著《京江畫派研究》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1995年,在香港亞洲藝術基金會資助下進行「中國早期油畫」的專題研究,主持出版《中國油畫簡史》、《中國早期油畫大系》。
1996年,赴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短期學術考察。
1997年,開始以「中國早期美術教育與日本、東南亞的關系影響」為題與日本、東南亞學者進行廣泛合作,並多次赴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進行實地考察。
1998年,擔任中國藝術博覽會學術總監,創設博覽會主題展模式,並首度推出「中國油畫五十年」主題展。
1999年,參與創立中國藝術新聞網;擔任中國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參與籌備由中國嘉德、日本軟銀、香港電訊共同發起的嘉德在線,探索國內藝術品商務網路平台的創新性建設。
2000年,兼任嘉德在線拍賣有限公司的首席信息官(CIO),之後兼任該公司的首席藝術官(CAO);參加由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主辦的「風格與網路」美術史國際討論會,並發表論文。
2001年,參與「中國書畫鑒定研究」國家級科研組工作,任課題的副組長;參與創辦景平藝術機構,策劃「中國油畫新新力量系列展」(廣州)、在韓國世界盃期間與韓國美術家協會共同策劃「中韓代表畫家聯合展」(韓國首爾)。
2002年,擔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副主任;參與創辦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參加台灣故宮博物院、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共同舉辦的「東亞藝術美術史國際討論會」。
2003年,合作編著《中國油畫文獻》並出版(湖南美術出版社),參評國家圖書獎;合作編寫的《中國美術史簡編》獲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劃」一類(精品項目);參與創立中國藝術博覽會的新品牌「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並任藝術總監;參與雅昌藝術網「中國藝術市場拍賣資料庫」的建設,該資料庫曾被深圳市政府評為「年度科學創新獎」(2004年)。
2004年,編撰並出版《中國美術史圖錄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京江畫派》(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5年,擔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擔任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副秘書長;參與籌建中國藝術博覽會新品牌「藝術北京」;出版《中國美術史資料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參與籌建《藝術財經》雜志,並從事藝術市場資料庫、中國藝術市場景氣指數的建設;與《上海證券報》合作創辦《藝術財經周刊》;創辦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中心(CAFA/AMRC)並任主任;策劃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出版專著《奇園幻境》(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6年,參與創辦「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任藝術總監、學術委員會委員、論壇協調人;參與創辦《藝術財經》雜志並任總監;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聘為客座教授;承接文化部「外國藝術法律法規調研」和北京市文化局「北京畫廊市場調研」兩項課題。參與文化部文化市場司「藝術品管理條例」修改起草小組。
2007年,主持並推出「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系列(湖南美術出版社)、「藝術財富」系列叢書(湖南美術出版社),承接文化部「外資畫廊在中國經營情況的調研課題」;參加韓國ARTRO美術館「中國之門」國際研討會並發表論文;策劃展覽有季大純個展(北京、上海)、章劍(上海、廣州)、「視覺遭遇展」(北京)、「視界無限大」以及其它展覽共8個;參加台灣亞太藝術產經研討會;參加高雄美術館「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1796-1949」研討會。
2008年,創設「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基金」,創設「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參加福布斯「中國私人財富論壇」(上海)、「中國藝術財富論壇」(杭州)、 「藝術經濟論壇」(北京)、「藝術與資本論壇」(北京)、英國戰略對話研究院主辦的「The Arts in the Global Society」國際研討會、深圳美術館主辦的「藝術論壇」,並在上述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參與文化部重點學術展覽「墨非墨」的策劃;參與文化部「藝術品管理條例」修訂;《2007-2008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被列為文化部「現當代藝術推廣計劃」重點學術課題;《2006-2007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被國家出版總署評為美術類圖書年度「金牛獎」三等獎。
2009年,受邀參訪TEFAF(歐洲藝術博覽會);擔任53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聯合策展人;參加博鰲亞洲論壇藝術沙龍並發表主題演講;參加深圳文博會論壇並發表主題發言;主持策劃「藝術經濟論壇」(北京);參與創建中央美術學院國家文化與政策研究所;參與策劃「2009全球藝術品收藏論壇」,擔任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時擔任公共論壇部分的總負責人;參加中國拍賣協會「2009中國文物與拍賣國際論壇」,並發表演講;主編出版《中國當代藝術/現在與未來》(中國青年出版社倫敦分社,中文版、英文版)、《藝術財富·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市場》、《2008-2009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籌備「全球藝術品市場研究聯合體」;參與創辦「藝術北京/經典藝術博覽會」;參與中國文化部「2009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簡稱「白皮書」);參加歌德學院舉辦的「中德藝術市場高峰論壇」並發表主題發言;策劃各種藝術展覽活動8個。
2010年,參與創辦亞洲藝術教育基金會;參加韓國2010AAAF論壇及相關學術活動;策劃展覽「不同凡想」(北京印象畫廊);
『叄』 李磊的創作及展覽
李磊1996年起主要從事中國抽象藝術創作和研究,力求將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國際上成熟的抽象藝術語言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的抽象藝術之路。創作有《禪花》系列、《憶江南》系列、《意象武夷》系列、《醉湖》系列等。
李磊在中國北京、上海;美國紐約;德國法蘭克福、奧地利林茨;荷蘭阿姆斯特丹、博克斯梅爾;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過個人畫展。
出版專集
《海上油畫名家——李磊》上海書店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家畫傳——李磊、詩意的抽象》河北教育出版社
《今日中國當代藝術家——李磊、樓高人遠天如水》四川美術出版社
李磊的藝術年譜
1965年(1歲)
1965年10月8日,李磊生於上海。出生地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母親沈如雲畢業於這所大學。父親李輝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北海艦隊服役。姐姐李姮2歲
1966年(2歲)
父母從部隊轉業到冶金部第四冶金建設公司第五分公司,其所在地為甘肅省海石灣鎮。
隨父母到西北生活。
1972年(7歲)
進入冶金部第四冶金建設公司第五分公司子弟學校上學。
1975年(10歲)
轉入青海省民和鎂廠子弟小學讀書。經常為學校的黑板報畫插圖。
1976年(11歲)
由學校推薦參加青海省民和縣「工農兵美術創作班」畫宣傳畫。創作《放學回家》,在中央電視台組織的全國業余美術比賽中獲獎。
1978年(13歲)
回上海,寄居在姑媽李愛珍家。拜徐悲鴻的學生周竹湘先生為師。每周上美術夜校,開始學習繪畫。
1980年(15歲)
考入華山美術職業學校實用美術班。受楊見龍、游龍姑、倪常明、蔣昌一、丁榮魁等老師指導。
1982年(17歲)
裝飾畫《勞動、青銅、歷史》入選上海市美術作品展並在《上海文學》刊登,為第一次參加美術展覽和公開發表作品。
王劼音先生到華山美術職業學校講授版畫技法,對版畫發生極大興趣,從此開始版畫創作。
1983年(18歲)
從華山美術職業學校畢業,進入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在裝潢設計室從事廣告、包裝等平面設計工作。業余進行美術創作。
開始對中國神話和民俗產生極大興趣。
1985年(20歲)
赴廣西龍勝、桂林等少數民族地區采風寫生。
1986年(21歲)
進入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美術系夜大學學習。
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美術作品展」(上海美術館);第一至第四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1986-1993)(上海美術館)。
1987年(22歲)
開始關注中國文化、社會問題的討論。
黃浦江陸家嘴輪渡發生擁擠踐踏事故致使渡客重大傷亡,據此創作絲網版畫《跌入地獄》。
游歷塔爾寺、拉卜塄寺、麥積山、華山、龍門石窟、少林寺等名勝古跡,對佛教、道教藝術發生興趣。
參加上海民間學術組織「版畫角」的活動。
1988年(23歲)
開始創作絲網版畫《太陽鳥》系列。
游歷四川。進九寨溝、海螺溝歷時兩個多月,飽受大自然的滋養。在第二次進入海螺溝時遇險,倖免於難。
1989年(24歲)
創作絲網版畫《地獄變》系列。
創作絲網版畫《太陽鳥》系列,創作《遠古戰爭》草圖。
參加「中國現代版畫展」(上海美術館)。
從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美術系夜大學畢業。
1990年(25歲)
對宗教文化和氣功發生興趣,開始創作系列油畫《止觀》。
與韓頤、張德民、陳新在黃陂路舉辦「版畫角四人展」(上海美術家畫廊),展出絲網版畫《太陽鳥》系列作品20件。
參加「全國青年版畫大展」(上海美術館)。
到上海市文化局工作。
1991年(26歲)
開始創作系列油畫《我愛小小鳥》。
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銀河賓館畫廊),展出《我愛小小鳥》系列作品近30件。
參加「第四屆全國三版展」(江蘇美術館)、「第五屆台灣國際版畫雙年展」 (台北美術館)。
1992年(27歲)
參加「全國第十一屆版畫展」(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現代版畫展」 (上海美術館)。
1993年(28歲)
4月,與曹瓊結婚。
絲網版畫《太陽鳥》、《地獄變》等4件作品參加「第一屆亞洲及太平洋當代藝術三年展」( 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參展的中國藝術家還有許江、周長江、孫良、丁乙等。
參加「全國第五屆三版展」(深圳美術館)。
加入上海市美術家協會。
1994年(29歲)
參加「全國第十二屆版畫作品展覽」(成都美術館)、「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上海美術館)。
1995年(30歲)
3月,兒子李政鍾(天樂)出生。
參加「中德美術作品交流展」(中國、德國)。
1996 年(31歲)
參加「全國第十三屆版畫作品展」(江蘇美術館)。
1997年(32歲)
參加「首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展出油畫《月亮蛇》系列。
開始創作油畫《禪花》系列。
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98年(33歲)
組織「上海青年文化系列講座」,邀請文化名人為上海市青年舉行文化藝術普及講座。
與黃豆豆、谷好好等一起組織開展抗洪賑災募捐活動。
參加「第二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
任上海文化局群眾文化圖書館美術處副處長,分管美術工作。 1999年(34歲)
參加「上海青年美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作品展」(上海油畫雕塑院)、 「第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新視覺』上海青年美術聯展」(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中、日、韓青年美術作品展」(上海當代藝術中心)。
與肖谷、張桂銘等一起組織「』99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上海· 劉海粟美術館)。
組織成立上海市青年文學藝術聯合會美術專業委員會,任常務副主任。
考入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所攻讀MBA課程。
2000年(35歲)
參加「上海青年美術邀請展」(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第四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 「第六屆『海平線』中青年美術作品展」(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肆』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怎麼樣
簡介: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簡稱「基金會」)成立於1986年11月。基金會的宗旨是:籌措文化發展資金,資助公益文化,扶植文化人才,推動文化創新,促進文化交流,致力於上海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伍』 總部設在上海的基金會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
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上海文化基金會;上海水資源保護基金會;
上海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科學發展基金會
記得採納啊
『陸』 文化發展基金
不知你是要哪個發展基金的內容: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創建於1996年12月,是北京作為國家文化中心和北京文化發展戰略的需要,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發起聯合北京有關文化機構和新聞媒體創立,中國人民銀行審批和北京市民政局核准登記為公募性的基金會法人機構,是北京最有影響權威的基金會之一。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宗旨是:以廣泛聯系海內外關心首都文化發展的社會團體、企業和人士,多方籌集文化發展資金,以各種形式資助、扶持、推動北京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文化創新,扶持文化新人,促進首都北京文化建設和文化交流,致力於首都北京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展示國家文化中心的魅力。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成立以來,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的關懷和市委宣傳部的直接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各種開創性的工作,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為促進和繁榮北京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具有四大功能:
(1)展示推廣功能
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宣傳教育活動,積極資助扶持北京市各類文化項目。增加文化發展基金募集力度,加強對優秀文化藝術項目的資助和支持,體現先進文化的展示推廣主導示範作用。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和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北京文化消費需求也會進一步增大,社會各界參與和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力度越來越大,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基金會將成為活躍的文化融資領域。
(2)吸納資源功能
通過社會各界對北京文化發展的支持,公平公正公開的開展公益文化基金運作,把社會上有意資助公益文化的分散資金和資源集中起來,有效地投入到首都北京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中,為發展民族文化和開展文化交流做出積極的貢獻。通過基金會的運作,可以使分散的資金發揮規模效應,使資助的風險得到有效的規避和化解,使資助者支持文化發展的良好願望得以實現。
(3)鼓勵創新功能
通過對原創性、創新性、實驗性公益文化項目的資助和支持,有力地推動文化新人的成長,吸引更多優秀的公益文化項目向北京這個國家文化中心匯集。世界級大都市的發展證明:一個城市的文化實力,不但要看吸引文化人才的數量,而且要看推動原創的能量。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和人文奧運理念的實施,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需要籌集資金設立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獎項,評選展示有國內外影響的優秀作品和藝術家,加大對文化藝術新人實施更有力的發展扶持。基金會積極鼓勵文化藝術創新和培育文化藝術新人,突出中國特色和北京特點,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提供更多的文化動力和資源。
(4)擴大交流功能
推動北京與海內外的文化交流,吸收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同時,通過與境外文化基金會的項目合作、相互委託、交叉資助,推動北京文化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和交流,與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共同交流和發展。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任務
·接受並管理社會捐贈資金,用於發展北京市文化事業。
·開展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質的文化藝術活動。
·推動並資助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及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
·組織有關文化事業發展的專題調查研究和學術研究。
·評選並獎勵為北京市文化建設及文化藝術交流做出突出貢獻的團體與個人。
·組織國際間文化藝術交流。
·資助北京市文化設施建設和文物古跡的保護開發。
·開展其它有益於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創建於1986年11月,是應上海文化事業發展戰略的需要而建立的國內首家地區性(市級)文化類基金組織,也是上海地區成立最早、規模及影響最大的幾家基金組織之一。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宗旨是:籌措文化發展資金,資助公益文化,推動文化創新,扶植文化人才,促進文化交流,致力於上海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基金會成立二十多年來,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關懷和市委宣傳部的直接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各種開創性的工作,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為促進和繁榮上海地區的文化建設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被譽為上海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助推器"、"蓄水池"。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具有四大功能:
(1)主導示範功能
通過對優秀文化藝術項目的資助和支持,體現先進文化的主導示範作用。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和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社會上的各類文化基金和基金會越來越多,涉及的領域會越來越廣,成為活躍的文化投資和融資領域。基金會將不同於社會上其他公益性、私人性、專業類基金會,以鮮明的政治導向、積極的社會效益、廣泛的公益服務、國際化的操作規范,起到良好的主導示範作用。
(2)吸納資源功能
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的基金會運作,把社會上有意資助文化的分散資金和資源集中起來,有效地投入到文化事業的發展中去,為發展民族文化和人類進步而做出積極的貢獻。特別是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涌動著密集的資金流和資產流,許多個人和機構也有資助文化發展的強烈願望,但又顧慮政策風險、操作失誤等諸多問題。通過基金會的運作,可以使分散的資金發揮規模效應,使資助的風險得到有效的規避和化解,使資助者支持文化發展的良好願望得以實現。
(3)鼓勵創新功能
通過對原創性、創新性、實驗性項目的資助和支持,有力地推動文化新人的成長,吸引更多優秀的文化項目向以上海為中心的大都市群匯集。世界級大都市的發展證明:一個城市的文化實力,不但要看吸引文化人才的數量,而且要看推動原創的能量。迄今為止,上海所設立的大型文化藝術獎項,比如上海文學藝術獎,寶鋼高雅藝術獎等,主要側重於評選有國內外影響的優秀作品和藝術家,而上海更迫切需要的是對文化藝術新人實施更有力的扶持。基金會高高舉起鼓勵創新和培育新人的旗幟,會突出自己的鮮明特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提供更多的文化資源。
(4)擴大交流功能
推動上海與整個長江三角洲及海內外的文化交流,吸收人類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基金會的集資融資和文化資助的范圍,將立足上海,又不限於上海,而是逐步擴大到整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大江和大海交匯處一面鼓舞人心的文化旗幟。隨著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一個包括江、浙、滬15個大中小城市,縱橫綿延300公里,佔全國國民生產總值15%以上、中國第一、世界第六的大上海都市群正在興起。通過設立基金會,將更有力地吸納"長三角"的資金和資源,促進"長三角"的文化協作、融合和創新,同時,通過與境外文化基金會的項目合作、相互委託、交叉資助,推動上海的文化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和交流,與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共存共贏。
近年來,基金會還主辦一系列在上海乃至海外具有全國重大影響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如每年一屆的"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電子藝術節」等。
自2003年3月開始,本會進行重大改革,力求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規范的資助模式和運作機制。本會經過全面調整改革,接受政府委託,按照公平、公正、公開、規范原則,面向全社會開展公益文化項目資助、獎勵、扶持貸款和(影視)投資(資助)。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以其獨特的優勢與海內外眾多文化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並與上海新聞、企業、文化藝術等社會各界建立廣泛而又密切的聯系,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辦公地址:番禺路396號2樓,電話:62815037(總機)
『柒』 張濟海的相關事件
國內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收藏了張濟海手書的「厚德載物」,李昭、龔心瀚、楊海波、夏曉梅、朱訓、胡德平、白楊、張陽、周克玉、陳昊蘇等名人也收藏了這幅力作。台灣工黨主席、明代鄭成功後裔鄭昭明還專程來到石家莊求得墨寶「厚德載物」,鄭先生手捧力作激動地對張濟海說,這是我來大陸得到的最好的禮物。在台灣國民黨連戰主席那裡看到你的力作,深為敬佩不已。今天求此佳作,真乃三生有幸。當晚,鄭昭明先生饋贈禮品-平安符給張濟海,此禮品是鄭先生特意從台灣鄭家祠堂轉來的。
1992年張濟海為石家莊煙廠題寫商標「新石家莊」,讓很多人了解了這位軍旅書法家,「新石家莊」四個字像石家莊的名片一樣,在河北家喻戶曉,被人們交口稱贊。此後,他又為知名企業武夷山「大紅袍」岩茶題寫商標, 「大紅袍」中的「大」字,無論是
從那個角度上看都是兩片茶葉。可謂創意新穎,巧奪天工,妙趣橫生。張濟海認為茶與墨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重要遺產,茶文化與水墨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淵源,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張濟海的書法造詣和藝術修養速即提升,在業界受到廣泛關注。但他始終謙和低調,從不張揚,而是朝夕勤勉向更高的藝術境界邁進。他虛懷若谷,經常聆聽名家講座。一次在傾聽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講座時,他感慨系之。歐陽先生是集哲學家、教育家、戲曲家、書法家於一身的當代大家學者,張濟海在傾聽先生講座時,對先生的字字珠璣,句句真言,反復品味,認真揣摩,心領神會。歐陽先生的啟迪深深的影響著張濟海的藝術生涯。 2009年7月新劉安文化傳媒與羅博報告雜志將張濟海先生與皇甫江先生為萬寶龍聯袂創作的「生命書寫」刊登於《羅博報告》專屬封面。
2009年8月經劉慶剛先生精心安排,於上海圖書館成功舉辦了張濟海先生個人展覽,並成功舉辦了《兵法與書法》講座和《論書法的精神高度》講座。此次展覽打破了13年來一直沒有在上海舉辦大規模個展的局面,同時也是第一個在上海舉辦個展的河北書法家。艱辛的付出贏得了社會的首肯。張濟海書法作品連續在瀚海、保利、太平洋、傳是等各大拍賣會上以高價成交。張濟海所著的《書法教程》、《教師板書入門》、《張濟海書法作品選》等頗受書壇青睞。他主編的《封龍杯全國書法大獎賽優秀作品集》、《燕趙風--書畫名家系列作品集》《兵法與書法》等備受讀者推崇。張濟海被文化部及有關部門授予「中國傑出人民藝術家」,「當代中國書畫收藏市場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等榮譽稱號。《中國書法》、《中國書畫》、《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收藏》、《世界名人錄》、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廣東電視台、澳門蓮花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河北電視台、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大公報、文匯報、燕趙都市報、書畫名家報等上百家媒體及大型典籍里先後刊登或播出了張濟海的藝術成就。
2010年4月上海中意友好協會成立,經劉慶剛先生精心安排,邁克.摩根收藏了張濟海先生代表作《厚德載物》。
2010年6月上海世博會期間「王泰戈虎畫上海巡迴展」展覽期間,由張濟海先生創作的《虎》字助興世博,同時《中國風》也出現在寶鋼大舞台上與觀眾見面。 風靡日本的《大三國志展》已於2009年3月15日結束。在日本為期近一年的巡展中,這個跨越 1800年,以三國時代為歷史背景的大型綜合文化展覽被眾多海外人士稱之為「中華智慧的文化符號」。《大三國志展》是為紀念中日友好條約締結30周年,於2006年在時任駐日大使王毅同志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日本創價學會的創始人池田大作先生提議下,由中國外交部、國家文物局共同指導,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和黃山美術社共同主辦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此次活動匯集了中日兩國專家數十人,歷時3 年,尋訪了全國11個省市自治區74處與三國有關的名勝古跡,從34所文博單位,近千種珍貴文物中遴選出117 件(組)國寶進行展示。自2008年5月3日至2009年3月15日近一年時間里,先後在日本的東京、北海道、神戶、福岡、香川、名古屋、群馬共七地展出,觀眾絡繹不絕,媒體好評如潮,展覽盛況空前,參觀人數達百萬之眾,開創了中國文物展覽在日本展出的新記錄。
《大三國志展》歸國匯報展首展於2009年4月13日至5月17日在上海圖書館舉辦。是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上海市委宣傳部、夏征農民族文化發展基金會和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大三國志展》中所採用的33幅書法作品全部由張濟海創作書寫,他以職業軍人的內心世界去和1800年前的三國文物在做心靈上的溝通,諸葛先生的《前後出師表》,曹孟德的詩句,劉備的經典名言和家喻戶曉的戰爭故事,刻印在張濟海的腦海里,他時而以士兵的心態去創作,時而以將軍點兵的氣勢去創作,一幅幅傳世佳作就這樣誕生了。張濟海先生的作品映襯著117件國寶級文物展現給觀眾,無論是學者、藝術家、外賓還是學生都被張濟海創作的幅幅巨作震撼了,他們駐足展品前,品味三國,暢游三國,感悟三國。上海某收藏家曾在展覽期間表示願以巨資收藏這33幅作品,被展方婉拒。為什麼張濟海能成為和三國文物對話的第一個書法家呢?究其原因是張濟海40多年的軍旅生涯鑄就了他一顆赤誠的心。他除了在軍事院校搞軍事教育工作外,還經常參與並指揮了多次軍事演習。他精通戰術,明了兵法,常年的軍事積淀使他成為名副其實的,有資格的和三國文物對話的書法家。 馬未都,1955年生於北京,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馬未都任職於中國青年出版社,從事文學創作及編輯工作,發表小說《今夜月兒圓》,出版小說集《記憶的河》等作品。同時,他又致力於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收藏和研究,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等,並先後編寫出版《馬說陶瓷》、《明清筆簡》、《民國藝術》、《中國鼻煙壺珍賞》等書,其中,《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在文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2003年他的專著《中國古代門窗》榮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
經過艱苦的努力,馬未都於1997年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隨後,馬未都又相繼設立觀復博物館的地方館:杭州館與廈門館,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貢獻。2008年馬未都登上了中央電視台王牌節目——《百家講壇》,講授中國文物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藝術知識。節目播出後受到社會的熱烈關注,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馬未都根據《百家講壇》的節目內容成集出版了《傢具篇》、《陶瓷篇》(上下)、《玉器篇》、《雜項篇》等書,將傳統文化推向了更廣泛的天地,受到了廣大收藏家和讀者的厚愛。 馬未都在弘揚民族文化、收藏與保護中國文物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08年馬未都被評為年度文化人物、年度作者、北京讀書大使等,並被受聘擔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
萬寶龍 Montblanc International (GmbH) 萬寶龍國際是德國歷峰集團旗下一家精品鋼筆、手錶與配件的製造企業。創建於1906年,以「白色六角星」商標作為識別標志。 一個世紀以來,萬寶龍(Mont Blanc)以製造經典書寫工具馳名於世,產品銷往世界各地。萬寶龍的名號代表著書寫的藝術,筆頂的六角白星標記,恰恰是歐洲最高的山峰勃朗峰俯瞰的形狀,象徵著歐洲最高山峰勃朗峰(Mont Blanc)的雪嶺冠冕。 該山峰的最高點為海拔4810米,而每支筆尖上的「4810」字樣正是勃朗峰的高度,該數字通常偱環用作各種主題。而純手工製作、經過25道工序打造的筆頭,更使得MONT BLANC書寫工具如勃朗峰般堅實而又高貴。十年間萬寶龍很少脫離太遠其旗艦產品Meisterstück鋼筆的生產線,但開始建立新的產品線。萬寶龍將Bohème、Scenium與Starwalker系列加入其生產線。萬寶龍於1992年成立了「萬寶龍文化基金會」,每年頒發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藉以贊揚及表彰為文化藝術無私奉獻寶貴光陰、精力及金錢藝術贊助人,至今已有百餘位世界各地藝術贊助人獲此獎。
『捌』 圓明園是否需要重建
夏宮,是愛新覺羅家族的避暑聖地,也是統治全國的政治中心,自清軍入關,來自東北漠地的少數民族入主紫禁城,然而習慣了天高地闊的生活就不是那麼能接受雄偉沉悶的紫禁城,於是,北京城郊一座舉世聞名的建築拔地而起。
它三面環山,南面平坦開闊,福海湖水域面積8萬平方米。圓明新園集中再現當年北京圓明園皇家園林的宏偉氣勢,所有建築景觀均按原尺寸仿建。它在哪裡?浙江橫店,相信不久的未來,清宮劇中就會出現圓明園了。
『玖』 目前上海的演出展覽情況
給你提供上海市近期的演出展覽的全部信息詳細資料:
『拾』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學術研究
獲獎情況
1、2013年表演學院徐健老師參與主演的小品《背影》(盧灣文化館)和《門當戶對》(徐匯文化館)獲得了2013年上海市新人新作小品大賽金獎。其中《門當戶對》獲得了第十節中國藝術節全國小品大賽的最高獎群星獎。
2、2012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就業技術培訓指導中心、共青團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聯合主辦的「2012年全國商業服務業職業技能競賽陳列展覽設計員競賽」總決賽及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學校設計學院會展專業負責人苗嶺老師榮獲大賽一等獎並被授予「全國會展業十佳設計師」稱號。
3、在2012年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獎設計競賽中,張衛偉老師的作品從全球56個國家的3672件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2012「red dot(紅點)設計概念獎」。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是國際公認的全球工業設計領域頂級獎項之一,與德國「IF獎」、美國「IDEA獎」並稱為世界三大設計獎。
4、2012年學校表演學院徐健老師排演的小品《電梯人生》(黃埔區文化館)和《海派農民工》(桃浦文化館)或得了上海市新人新作小品大賽一等獎。其中《海派農民工》獲得了華東六省一市小品比賽的銀獎。《電梯人生》獲得參加全國小品大賽群星獎的名額資格。
5、2014年廣編微電影《屋頂情緣》在東方網微電影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6、2014年廣編學生微電影《畫痣》榮獲亞洲國際青少年影像大賽 「最佳影像作品」金獎
7、2014年原創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學生版)獲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專業組榜首
8、2014年我校承辦的《藝術世界》 雜志榮膺「2014 中國最美期刊」
9、2015年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入選全球最頂尖《QS全球學科排名榜前400名》,藝術與設計類排名進入全球前100位,也是唯一入選的中國純藝術類高校。
科研項目
1、蔣藝等六位教師獲得2014青年教師培養資助項目。
2、設計學院朱曦教師獲得上海市民辦高教處重大內涵建設項目。
3、汪天雲等三位老師獲得上海市民辦高教處重點科研項目。
4、音樂劇《上海夢》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音樂舞蹈類科研項目。
5、《第五、六屆大學生電視節》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文博類科研項目。
6、劉眾等三位教師獲得201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項目。
7、沈忱等六位教師獲得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項目。
8、夏寸草等五位老師獲得2012年上海高校教師產學研踐習計劃(個人)項目。
9、張同等44位老師獲得上海市民辦高校骨幹教師科研項目。
10、《中國工藝美術創作設計研討活動》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文博類科研項目。
11、《松江大學城》系列油畫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文博類科研項目。
12、張一老師榮獲2012年上海教育發展基金會「晨光學者」榮譽稱號。
13、我校牛玉芝等二位老師獲得上海市學校體育科研青年課題項目。
14、《中國歷史畫展與歷史畫理論研討會》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文博類科研項目。
15、艾婧等四位教師獲得2011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項目。
16、設計學院張衛偉教師獲得2011年上海高校教師出國訪學(進修)項目。
17、包為躍等十二位老師獲得2011年上海高校教師產學研踐習計劃(個人)項目。
18、《百集京劇水墨動畫》項目是一部由長安法制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公司出資,上海藝術學院製作的京劇水墨動畫項目,該項目主要結合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手段,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水墨效果,創作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精品。其主要合作內容:聯合組建上海視覺學院「水墨動畫研發基地」;水墨動畫創作及核心製作技術研發; 圖書館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圖書館位於學院標志性建築----圖文信息中心內北側,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截止2015年,藏書近20萬冊,其中建築、繪畫、雕塑、平面設計、服裝設計、攝影、電影、表演等藝術類專業圖書佔到近1/3。原版藝術類專業外文圖書2000多冊,原版外文期刊18餘種。另藏有各類電子圖書5萬冊。並藏有一定數量的多媒體資料和光碟資料。館藏的多媒體資料包括館藏的多媒體資料包括以數字化視頻節目為主要內容的視聽點播系統、數字化電影資料庫、超星名師講壇和全國文化工程共享資源。資料庫則包括萬方論文庫和萬方期刊庫等。圖書館開設的服務區域包括專業閱覽室、綜合閱覽室、外文資料閱覽室、信息共享區、多媒體電子閱覽室、多媒體影視觀摩室,座位計有500餘個。其中信息共享區為國內圖書館第一家擁有全新概念,通過一個共享的平台,由各學科專家現場或在線為用戶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的空間。
實訓管理中心
實訓管理中心是為SIVA乃至大學城各兄弟院校服務的教學機構,屬於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造型技術公共基礎平台。 它的建立主要體現當代視覺藝術教學的理念。工作室平台位於校區東北角的實訓大樓,總面積二萬四千平方米,擁有雕塑、陶瓷、玻璃、版畫、雕塑、金屬、綜合材料、演藝、數碼藝術等三十二個工作室以及多功能教室。 將成為上海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試驗平台,同時也是一個具有一定水準的產、學、研結合的實踐平台和全面開放的共享平台,填補國內大型綜合型藝術實驗工作項目的空白。 學校建立了與國際高等藝術教育界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的國際平台。成員包括英國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法國國立美術學院、丹麥設計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維多利亞藝術學院、德國藝術學院、芬蘭赫爾辛基美術設計學院、香港演藝學院、香港理工大學、日本武藏野藝術設計學院等國際知名藝術院校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