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瑞恩的井」基金會的資料
一個年輕的媽媽心裡很矛盾。她有一個上小學的兒子,長得乖巧,學習好,還富有愛心,電視上說哪兒受災了,學校一號召,他就積極捐款;報上說哪個小姐姐得了白血病要做手術沒錢,他也踴躍掏錢;北京奧運會他也准備捐款。雖然每次只有一二十元,但這樣的事多了,對一月只有幾百元收入的媽媽來說,也不是無所謂的事情。如果不滿足孩子的願望,又怕挫傷了他的童真。她的一個朋友聽說後,給她講了一個故事———
加拿大一個6歲男孩瑞恩在學校得知非洲的孩子不但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葯品,甚至喝不上潔凈的水,很多孩子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70塊加元就能為他們挖一口井,回家就向媽媽要70塊錢。但母親說錢太多,家裡負擔不起。在孩子一再懇求下,母親最後只答應如果他想為非洲的孩子挖口井,就得自己賺錢。怎麼賺錢呢?母親畫了一張有35個格子的表格,瑞恩每做一回家務,母親就往一個餅干盒裡放2元錢,之後他就可以把表格中的一個格子塗黑,所有的格子都塗黑後,那70塊錢就歸他了。而且他平時做的家務並不包括在內。瑞恩很高興地答應了,他放棄了很多玩樂的時間幹家務,玩具也不買了,還幫鄰居撿暴風雪後掉落的樹枝……最後花了4個月攢夠了70加元。當他把辛苦積攢的錢交給有關組織時卻得知,70元只夠買一個水泵,挖一口井實際需要2000加元時,孩子天真地說道:「那我再多幹些活兒賺錢吧!」。但母親知道孩子已經盡力了,她一個朋友為孩子的故事所感動,四處寫信希望能幫助孩子實現夢想。後來瑞恩的故事被登上了報紙,上了電視,許多人紛紛捐款,不僅幫助瑞恩完成了第一口井的挖掘,隨後還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會,該基金會已為非洲8個國家挖了30口井!瑞恩因此接受了加拿大總督頒發的國家榮譽勛章,還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瑞恩的媽媽當初真的缺70加元嗎?當然不是,他的母親是這樣說的:「70塊錢對6歲的孩子來說是筆很大的數目。如果他想要,就應付出努力,而不是簡單地把錢從爸爸媽媽手裡拿走,再交到老師那裡。」瑞恩通過自己的努力,由此明白了父母的艱辛,樹立起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B. 「瑞恩的井」基金會--瑞恩
1998年的一天,6歲的瑞恩·希里傑克剛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地沖進家,可憐巴巴地向媽媽伸出手,說,「媽媽,給我70塊錢。我要給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讓他們有水喝。」聽起來,這肯定是一個夢,一個6歲孩子的夢,一個毫無可能實現的夢……誰會認真對待這種胡思亂想呢?
5年過去了,這個夢想竟成為千百人參加進來的一項事業。這個普通的男孩兒,已被人稱為「加拿大的靈魂」。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總督克拉克森頒發的國家榮譽勛章,10月,他作為惟一的加拿大人,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3月15日,瑞恩在去日本參加「第三屆世界水資源論壇」途中,在北京短暫停留。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迎來了這位遠道的客人。
主持人向大家宣布:「瑞恩的井」基金會的籌款已經達到75萬加元。觀眾席上頓時響起一片嗡嗡聲。
這個普通的男孩兒,瘦瘦的,安靜的,白白的臉透著紅暈———怎麼能有這樣的力量?
「我當時根本沒把他的話當成一回事。孩子的主意總是一會兒一變」
1998年1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肯普特維爾,一座離渥太華50公里的城市。
聖十字教會學校的教師南茜·普雷斯特在給一年級的孩子們上課。這所學校正開展一項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捐款活動。她那一天講的是非洲的生活狀況,以及怎樣做可以幫助他們。
「在非洲,孩子們沒有玩具,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潔凈的水。」南茜說,「成千上萬的孩子因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了。」
6歲的瑞恩瞪大了眼睛。他根本不相信:這世上居然會有人沒有潔凈的水喝,而且會因此死去。「我難過死了。沒有人應該那樣生活。」他講述當時的感受,藍汪汪的眼睛湖水般清澈。
「每一分錢都能夠幫助他們。」南茜告訴孩子們:一分錢可以買一支鉛筆,25分可以買175粒維他命葯片,60分就夠一個孩子兩個月的醫葯開銷,一塊錢夠一頓豐盛的午餐,兩塊錢就能買一張毯子。「如果我們有70塊錢,就可以幫他們挖一口井。」
一整天,瑞恩的腦子里被「70塊錢一口井」的念頭充斥著。「我一定要為他們挖一口井。」他想,「我明天就要帶70塊錢來。」
面對瑞恩的請求,媽媽蘇珊只是笑著說:「很好呀,瑞恩。」
「不,我當時根本沒把他的話當成一回事。」蘇珊回想當時的情景說:「他想去幫助別人,這非常好。可你知道,孩子的主意總是一會兒一變。」
蘇珊是安大略省公民權利、文化和娛樂委員會的顧問。瑞恩的爸爸馬克是一名警察。這是個普通的五口之家,除了瑞恩,還有哥哥喬丹和弟弟基根。
晚飯時,瑞恩又提起了這件事。
「不,瑞恩,70塊錢太多了。」蘇珊不得不直接告訴他,「我們負擔不起。」
第二天,瑞恩悶悶不樂地放學回來,再一次向爸爸媽媽提起這件事。
「你們根本就不明白!」他帶著哭腔嚷起來,「人們沒有干凈的水喝,孩子們正在死去,他們需要這筆錢!」
「哦,天哪,那些天他快把我們折磨瘋了!」蘇珊痛苦地用手扶著額頭,誇張地對我說:「一有時間,他就向我們請求,好像不給他這70塊錢,他就沒辦法生活下去一樣。」
蘇珊和馬克不得不認真地討論這件事,然後,他們宣布了決定:「我們不能給你這些錢。如果你真的想要,你可以自己賺。」
蘇珊在冰箱上放了一個舊餅干盒,並為瑞恩畫了一個積分表,上面有35條線。餅干盒裡每增加兩塊錢,瑞恩就可以塗掉一格。蘇珊說:「瑞恩,記住,你只能靠做額外的家務活兒來賺這些錢,你現在每天做的這些可不算。」
「行啊!」瑞恩破泣為笑。
瑞恩得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吸地毯。喬丹和基根都出去玩了,瑞恩幹了兩個多小時,蘇珊「驗收」後,往餅干盒裡放了兩塊錢。
「等幹完了,我的背都直不起來了,疼了好幾天!」瑞恩說,「我平常只做些鋪床遛狗的活兒,從來不知道這活兒這么累人。」
幾天後,全家人去看電影時,瑞恩一個人留在家裡擦了兩個小時窗子,賺到第二個兩塊錢。
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瑞恩的這個夢想。爺爺雇了三個兄弟去撿松果;暴風雪過後,鄰居們請他去幫忙撿落下的樹枝;瑞恩考試得了個好成績,爸爸給了他獎勵;瑞恩從那時起不再買玩具……所有這些,都被瑞恩放進了那個舊餅干盒裡。
「說實話,我以為瑞恩很快就會厭煩了!」蘇珊說,「可他一直堅持下來,幹了4個月。」
「為什麼不直接把70塊錢給他呢?」我問。
「70塊錢對6歲的孩子來說,是筆很大的數目。如果他想要,就應付出努力,而不是簡單地把錢從爸爸手裡拿走,再交到老師那裡。」蘇珊回答。
4月的一天,蘇珊上班前,突然發現積分表已經差不多快滿了。「攢夠了錢,把它交給誰去非洲挖井呢?」她開始發愁。
學校沒有提供相關信息。蘇珊向朋友布蘭達求助,後者在一個國際發展組織工作。布蘭達說:渥太華的一個小規模的非營利組織好像正在做這件事情,他們不僅募捐,還負責去非洲挖井的工作。這個組織的名字就叫「水罐」。
布蘭達給「水罐」打了電話:「70塊錢可能並不多,但這個孩子很辛苦地工作才賺了這些,我想,應該讓他當面把錢交給你們。」
4月下旬一天的早上,瑞恩鄭重地穿上西服,打好領帶,胸前抱著裝滿了一塊兩塊零錢的舊餅干盒,將他交給了「水罐」當時的負責人尼科爾。
「這還有5塊錢,」瑞恩小聲說,「也給你們,也許可以給挖井的人買一頓熱乎飯。」
「太謝謝你了,瑞恩!」尼科爾微笑地說:「你真是幫了大忙。」接著,她向瑞恩解釋了他們在非洲進行的「潔凈的水」項目。最後,她不好意思地說,70塊錢其實只夠買一個水泵,挖一口井要花更多的錢,差不多得要2000塊。
「哦,好啊!」瑞恩根本不明白2000塊錢意味著什麼,他只是興奮地說:「那我再多幹些活兒賺錢吧!」
這天晚上,蘇珊和馬克陷入了沉默。「他已經走了這么遠了,」馬克說:「我們不能跟他說:孩子,你已經盡力了,但你真的不能改變什麼。」
他們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他們期待瑞恩會隨著時間的延續,慢慢淡忘這件事。「我們很想幫他。」蘇珊嘆了口氣說:「可一個6歲的孩子怎麼靠幹家務賺那麼多錢呢!」
「瑞恩每天睡覺前都祈禱: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喝上潔凈的水。我無法告訴他,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轉機出現了。
布蘭達被瑞恩的執著感動了。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她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發了電子郵件,告訴他們,有一個孩子,為了幫助非洲的孩子有水喝,正在進行著一項偉大的工作。
很快,一個當會計的表弟回信了:「我很感動。我想捐一些錢幫助瑞恩。」
其他人也紛紛回信告訴布蘭達:這是個激動人心的故事,應該登報發表。
布蘭達這樣做了。不久,瑞恩的故事出現在肯普特維爾《前進報》上,題目就叫《瑞恩的井》。1999年9月,《渥太華公民報》又刊登了同樣的報道。瑞恩的故事開始迅速傳遍加拿大,不斷有電視台要求采訪。
一周後,在希里傑克家的郵筒里出現了一封陌生的來信,信封上寫著:安大略,肯普特維爾,瑞恩的井。信封里有一張25元的支票,附有一張便條:「但願我可以做得更多。」
沒過多久,另外一張支票寄到了。這次的收信人是:肯普特維爾,聖十字學校,瑞恩的井。面額是20元。
安大略省東部的一群鑽井工看了電視台播出的瑞恩的節目,為「瑞恩的井」捐來2700元錢。
一些高中生靠賣瓶裝水,籌集了228加元,以「瑞恩的井」的名義寄給「水罐」。
捐款從加拿大各地以「瑞恩的井」的名義寄往「水罐」。
同時,加拿大國際發展組織(CIDA)表示:如果「瑞恩的井」獲得1分錢捐款,他們會另外捐兩分錢來支持他。
捐款迅速籌齊了。
9月底,加拿大援助救濟會(CPAR)的烏干達辦事處工程師吉茲專程飛來加拿大,和瑞恩一起討論如何修建和維護水井。
吉茲一見到瑞恩,就緊緊地抱住了他:「我知道你捐了一口井給我們,謝謝你!」
吉茲帶來了一張單子,列著需要水井的地方。在烏干達,只有46%的人能夠喝到潔凈的水。這是個很長的名單,把瑞恩嚇住了。他問吉茲:能不能把井修在一個靠近學校的地方?吉茲仔細研究一番,告訴瑞恩,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在烏干達北部奧沃特附近,那裡有一所安格魯小學。
安格魯地區遭受過13年的叛亂,長年乾旱,艾滋病肆虐。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處池塘。村莊里,到處可以看到腆著充斥了腸道寄生蟲的大肚子的兒童,這里常年有1/4學生患有霍亂、傷寒和其他嚴重的水生寄生蟲疾病。3.1萬多居民,卻沒有一名醫生,1/5的孩子在5歲前就死掉了。
瑞恩認真地聽吉茲講述,一聲不吭。
吉茲向瑞恩解釋如何挖井:「人工鑿井是一個艱巨的工作,大概要20個人工作10天才能夠完成。我們很想有一台鑽井機,那樣可以很快挖好很多口井。」
一聲不吭地瑞恩突然說:「我來攢錢買鑽井機吧。」他的聲音很小,但很堅定:「我想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
這一天回到家裡,蘇珊對馬克說:「這下好了,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要攢兩萬五千加元,去買個鑽井機了。」夫婦倆誰都沒有再說話。
「我們當時在想,也許我們是在把這孩子一步步推向失敗和絕望。」蘇珊對我說。
「為什麼不勸他放棄?」我問。
「我不能!」蘇珊一邊告訴瑞恩和弟弟不要吵鬧,慈愛地笑著說:「瑞恩每天睡覺前都祈禱: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喝上潔凈的水。我無法告訴他,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她頓了頓,接著說:「瑞恩已經做了很多。我們覺得,只要他願意堅持下去,我們就會支持他。」
「瑞恩讓我剛剛了解,只要每個人都做出努力,就能夠改變世界」
這時,瑞恩已經二年級了。他的同學們都為他的夢想感到驕傲。班主任老師林恩請求「水罐」和CPAR幫他們班開展一個與安格魯小學聯誼的通信活動。
第一批通信於1999年1月從加拿大寄出,兩個月後,瑞恩和同學們收到了回信。瑞恩收到的那封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瑞恩,我的名字叫吉米·安卡那。我今年8歲。我喜歡足球。我們的房子是草做的。美洲怎麼樣?你的朋友,吉米·安卡那。
CPAR的工作人員還為吉米拍了一張照片隨信寄過來:一個瘦瘦的黑孩子,咧著嘴笑。
瑞恩太興奮了:他現在有了一個非洲筆友!好多天,他都在想著這位新朋友。「媽媽,有一天能夠見到他嗎?」他問。蘇珊摸摸他的頭:「也許吧,也許等你12歲時,我們能攢夠錢,讓你去一趟非洲。」
瑞恩開心極了,回信寫道;
親愛的吉米,住在草房子里一定很酷吧!我現在8歲。你每天喝的是我的井裡的水嗎?在學校,你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等到12歲,我就會去烏干達。我住的房子是磚砌的。請快回信。你的朋友,瑞恩。
瑞恩12歲要到烏干達的消息被吉米傳開了。安格魯小學的每個角落都在討論這件事。所有的孩子都寫信給自己的筆友:你知道瑞恩12歲要來烏干達嗎?你會和他一起來嗎?
那一年的新年,瑞恩的鄰居佩恩特夫婦送給瑞恩一件特殊的禮物———3人單程前往烏干達的飛機票,「讓瑞恩去看看他的朋友吉米和他的井。」佩恩特先生說。
「我們當時無法相信這件事。」蘇珊說,「他們真是太好了。他們愛瑞恩,希望他快樂。」
隨即,《渥太華公民報》刊發了一則為瑞恩徵集返回飛機里程(可獲免費機票)的消息,全國都行動起來了。
就在瑞恩的第一口井修好後不久,2000年7月27日。瑞恩和爸爸媽媽坐著卡車,一路顛簸來到了安格魯。
村莊漸漸出現在視野中,幾個孩子發現了,又跳又叫:瑞恩!瑞恩!
瑞恩吃驚地睜大眼睛:「媽媽,他們知道我的名字?!」
一同前往的吉茲笑著說:「孩子,這里方圓幾公里的人都知道你的名字。」
車子開進村莊時,大家都驚呆了:5000多個孩子聚在路邊,排成兩列,熱烈地鼓著掌,向瑞恩呼叫著,揮著手。
瑞恩羞澀地走下車去,不好意思地向大家打著招呼。一個高高瘦瘦的黑孩子走上來,伸出手說:「你好,我是吉米。」
「你好,吉米。」瑞恩也回答。
他們倆有些尷尬在站在眾人的目光里,大家一聲不吭地看著這兩個孩子,笑著。
吉米和瑞恩一路被孩子們簇擁著,來到那口井旁。
「我們都愣住了。」蘇珊說。
井被鮮花包圍起來,水泥基座上刻著———瑞恩的井:由瑞恩·希里傑克為安格魯小學社區建造。
瑞恩像摸搓自己的寶貝,來來回回,仔仔細細地看。
村裡的一位老人站出來,高聲說:「看看我們周圍的孩子:他們全都是健康的。這要歸功於瑞恩和我們的加拿大朋友。對於我們來說,水,就是生命。」
人群吹呼起來。孩子們雀躍著,大人含著淚在笑。
安格魯小學校長牽著一頭小羊擠出人群,把這頭驚恐的小動物放在瑞恩身邊。瑞恩簡直瞪大了眼睛,捂住嘴巴,怕自己尖叫出聲來。
校長向瑞恩深深地鞠了一躬,說:「這是安格魯社區送給你的禮物,以表示我們的感謝。」
瑞恩牽著小羊,羞澀地說:「我感到自己很幸運。我生活在一個可以隨時喝到干凈的水的國家裡。烏干達沒有那麼多水。但我很激動,現在你們有水喝了!……我要告訴所有的加拿大人來幫助你們。我夢想著有一天,非洲的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這是個很大的夢想。但我知道,只要真心嚮往,並且努力奮斗,每個人就可以達成自己的夢想。」
鼓聲響起來,人群聚成圈,孩子們跳起了傳統的慶祝舞蹈。吉米拉著瑞恩的手加入了隊伍,每個人都在吹呼著,笑著,跳著。
「那是我最難忘的一天。」瑞恩說著,眼睛滿含生氣。
「瑞恩的井」在安格魯社區投入使用兩年多,附近的家庭陸續遷移進來,這個地區的人口和入學率有了驚人的增長。孩子們不用再每天花幾個小時到很遠的地方去背水,他們都開始上學讀書;婦女們也不用整天為全家的吃水奔波,她們開始有時間種地,或者做些小買賣。到2002年春季,安格魯小學里已經有了1250名學生,還有了300名中學生。
清潔的水源對地區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糧食和肉類市場擴大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居民大量遷入,為企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工人。
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會正式成立。
瑞恩到學校去做宣傳,散發電子郵件,告訴人們去幫助別人;他出席各種國際會議,向更多的人講述他的夢想;全家都加入到這個活動中來:哥哥負責演講時的音響,弟弟剛剛學會攝影,負責為瑞恩拍照片,爸爸負責召集基金會的董事會議,媽媽負責基金會的具體運作。
在CPAR和「水罐」的幫助下,「瑞恩的井」基金會至今已為非洲8個國家建造了30口井。
馬克寫信告訴我:「這些年我最難忘的,是看著瑞恩一點點長大,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夢想。他現在知道,除了非洲,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的居民沒有水喝。我相信,他會繼續做那些他認為值得的事情。」
蘇珊說,她不會忘記踏上安格魯土地時,看到那麼多來感謝的人。瑞恩的夢想成為現實,並且真實地幫助了那麼多人。「作為現代社會的成年人,也許免不了變得悲觀和世俗。」她說「但瑞恩讓我剛剛了解,只要每個人都做出努力,就能夠改變世界。」
她一再強調:「這是我11歲的兒子給他42歲的母親上的最重要的一課。」
「你提醒了我們為什麼要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不是為了消費和購買那些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
「你長大了想干什麼呢?」我問瑞恩。
「我想要成為一名水利工程師,到非洲去幫人們找水。我要一直工作到像爸爸那樣老,退休後在一個湖邊靜靜地生活。」瑞恩平靜地回答。
「你從來沒想過,這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嗎?」我問瑞恩。
「沒有。」他爽快地答,「再說,只要能夠幫助別人,再困難的事我也願意去做。」
「我以為,瑞恩捐助了第一口井後就打算停止了。」蘇珊說,「但當我們在非洲看到,有那麼多地方需要水,就覺得,我們應該堅持下去。」
「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瑞恩突然厭倦了?」我問蘇珊。
「你會嗎?」蘇珊笑著問瑞恩,轉過來對我說:「但是,你不覺得他已經做得夠多了嗎?如果他選擇放棄,我們也不會勉強他。」
「5年來,你們從沒想過要放棄嗎?」
「當然有。」蘇珊接道:「我和馬克都是全職工作,而且我們本來就參加了很多志願工作。我在業余時間參與4個公益組織的工作,馬克為兩個學校籃球隊當教練,我們還有3個孩子要照顧。雖然有些朋友來幫助我們,但有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太累了。」
「如果基金會有幾個全職的工作人員就好了。」馬克在回復我的電子郵件中說:「但是,這只是個很小的基金會,所有的捐款都是給『瑞恩的井』的,我們沒有權利用這些錢支付任何有薪酬的工作。當然,最重要的是,那些世界各地支持我們的人給我們力量。」
蘇珊說:「很多郵件寫得非常感人,我給瑞恩讀,自己直掉眼淚。」
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個小女孩兒,聽了瑞恩的故事後,給他們寫了一封信,寄來了17美元:我為瑞恩感動。我也想去幫助別人。我把自己的頭發賣掉了。但願這些有用。
一個叫珍妮絲的18歲女孩兒放棄了去聽後街男孩的演唱會。而她已為此攢了7年錢。
「但我突然發現,那多麼無聊啊!我准備把這些錢捐給那些缺水的人們。今天晚上洗碗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們太幸運了,以為所有的事都是想當然的。你使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
從事護理工作的斯蒂文說:「你重新為人們樹立了希望。它就像從山上扔下的小雪球,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雖然我已經捐助了3個非洲兒童,並且每月從工資里拿出10%送給慈善機構,但你讓我覺得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謝謝你,瑞恩,你提醒了我們為什麼要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不是為了消費和購買那些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而是要去愛和幫助他人。」
一位40歲的男子說:「我幾乎忘記了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我聽到太多的人對我說:別做夢了;你不能那麼做。現在我知道,那不是真的。謝謝你,瑞恩。」
「我是一個機車工程師。6年後我就要退休了,但我的身體還很好。」美國的理查德寫道:「我有技術證書,我的雙手還可以工作,我還會修鑽頭。如果有一天,你需要志願鑽井工人,或者搬運工,別忘了告訴我。」
一個署名為「普通美國人」的信寫道:「你向我證明了不應該對下一代人失去信心。享受和貪欲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猖獗。我每個月都會省下些錢和時間去幫助不幸的人。你的基金會是我這個月的捐助對象。並且,我會把你列入每年的捐助名單。只要你一直堅持下去,我就會一直支持你。」
「這些信給了我們力量。」蘇珊說。「大部分捐款只有很小的數目。孩子們出去撿廢品,大人們從自己的薪水裡拿出一點,是這些熱情在感染和支持著我們。」
瑞恩在一旁說:「一個美國小女孩兒只寄給我們5分錢;台北的一對姐妹寄給我2001美元。可我覺得,對那個小女孩兒來說,5分錢可能是她的全部,所以她們都幫了很大忙。」
最初,瑞恩執意要給每個捐助者回一封感謝信,哪怕對只捐5分錢的人。信寫好,由弟弟基根負責裝進信封,貼上郵票。
「我的手都寫酸了。」瑞恩抖著自己的雙手。捐款越來越多,蘇珊才決定把感謝信列印出來,由瑞恩填上捐助者的名字。
不久前,瑞恩接到了一位中國大學生的信:聽說你的故事後,我非常感動,希望能為你做些什麼。
蘇珊回信道:我們網站有英文、法文和日文版本,如果你願意,可以幫我們把首頁翻譯成中文。過了一段時間,蘇珊收到了回信。
「我激動極了。」她說:「本來我們只是想讓他幫忙翻譯首頁,可是他的郵件一頁又一頁,有幾十頁那麼長,」蘇珊瞪著眼睛比劃:「你相信嗎?他把所有網站內容都翻譯了!」
這位大學生是沈陽大學的楊松。他給我的回信寫道:瑞恩在6歲時,就為我們這個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作為一名21歲的大學生,我深感慚愧———我又為這個世界付出過什麼呢?我當時對自己說,我也應該為這個世界做點兒事兒了!」
「你覺得誰對你的幫助最大?」我問瑞恩。
他不好意思地在椅子上扭扭身子,紅著臉,調皮又認真:「媽媽———她又細心,又體貼。她那麼愛我。沒有她,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你看,他只是個普通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沒有不同」
2003年3月15日,《實話實說》錄制現場。
一位老奶奶站起來說:我聽了瑞恩的故事,覺得我的孫子特別懶,什麼也不幹,蘇珊有什麼辦法讓他干那麼多家務活啊?
鬨堂大笑。
蘇珊說:「我們全家都要分擔家務。瑞恩本來也做些鋪床遛狗洗碗的活,但是他做這些並不會拿到報酬。」
有觀眾問:這樣做是不是為了出名,或者為了對上大學有幫助?
「不,我一點兒也不想出名。」瑞恩忙爭辯。
蘇珊在旁邊解釋:「我還記得第一次電視采訪結束時,瑞恩對我說:媽媽,我再也不想接受采訪了。有那麼多攝影機對著我,那麼多燈照著我,這種感覺太不好了!」
「這么多媒體宣傳,你不擔心對瑞恩產生負面影響?」我問蘇珊。
「我當然擔心。」蘇珊說。她曾特地找瑞恩的老師林恩談了這件事,希望大家不要對瑞恩寄予過多的熱情和關注。
「不,你不用擔心。」林恩說。林恩告訴蘇珊一件事:班裡知道「瑞恩的井」夢想後決定要幫忙,他們在講桌上放了一隻貼著瑞恩照片的水罐,讓大家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零錢放進去。有一天,她發現瑞恩正趁著大家出去玩的時候,偷偷把自己的照片揭下來。
「我已經有足夠的錢捐一口自己的井了。」瑞恩解釋:「這些錢應該是全班捐助的。」
《實話實說》節目送給他們兩副中國面具。我告訴基根,他的那張面具是「張飛」,是個中國古代的大英雄時,瑞恩焦急地拿著他的「孫悟空」問我:「那我這個是什麼?也是英雄嗎?」
「這是一隻猴子,非常有魔力,能上天入地,力大無比。」
瑞恩高興地戴上,和弟弟在床上滾成一片。「你看,他只是個普通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沒有不同。」蘇珊說。
錄制過程中,中國觀眾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瑞恩參與這些活動,不會影響學習嗎?
「竟然問了那麼多遍!」一直陪同瑞恩和蘇珊的翻譯後來埋怨:「問得坐在我周圍的人都煩了,一個勁兒嘀咕:怎麼又是這個問題啊?」
蘇珊的回答很簡單:「我們會努力控制他的日程,不讓他過多地捲入社會活動。」
瑞恩只有在假期的時候才出席會議或者演講,但即使在路上,他也在做作業或者讀書。
「瑞恩原來只是個普通的學生。」蘇珊後來說。「後來他的成績反而上升了。我們從來不要求他在學習上有過多壓力,但他從這件事上感覺到,只要集中精力,每個人都可以把事情做得出色。」
在希里傑克家,只有一個角落屬於這個夢想。
那是孩子們小時候的兒童房,現在被放置了一張大大的辦公桌,牆上貼滿了瑞恩參加各種活動的照片。牆的一側,是一張世界地圖,每當有一份支持瑞恩的郵件或捐款到達時,他們就在地圖上做個記號,已經有65個國家被圈了起來;牆的另一側,是一張非洲地圖,上面標注了哪裡是缺水的地區,哪裡是已經修建了水井的地區。每天晚上,全家人聚到這個房間里,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郵件。蘇珊和馬克通常只選出一封信來讓瑞恩自己回復,更多的工作都由大人來承擔。
「除了這些,瑞恩還有很大的空間。」蘇珊說,「他需要學習,也需要玩兒,需要休息。他打籃球,游泳,玩曲棍球。我們努力安排好他的生活,夢想並不是一個人的全部。」
「會影響學習嗎?」———這個被中國觀眾「問得最多的問題」勾起了我的興趣:一個6歲的中國孩子會不會也有像瑞恩一樣的夢想?如果他也有,中國的父母會怎樣對待這個夢想?中國的公眾會怎樣對待這樣的夢想?
在和楊松的通信中,我提出這些問題向他「求證」,還特別問他,孩童時期可曾有過自己的夢想。
楊松回信———
第一,他不會有哥哥弟弟,不會有人幫他撿松球,與他分享自己的玩具。
第二,如果父母是下崗職工,生活都成問題,還能談到給孩子錢去關心別人嗎?
第三,我想中國沒有幾個父母可以像蘇珊那樣支持瑞恩的夢想……父母們會花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好好讀書,以後念個好大學……還會把孩子送到補習班,更不會同意孩子把業余時間用到學習以外的活動中去。
「可能很多中國的孩子也曾有和瑞恩類似的夢想,」他最後說:「但是,我想他們夢想實現的可能性要微小得多。」
他並未回答我,他小時候曾有過什麼夢想。
C. 王冠勛 有多少王冠勛,王冠勛同名同姓
梅州名人有很多。古直(1885—1959年),字公愚,號層冰,梅縣梅南滂溪村人。自幼聰敏,負笈苦讀,早慧有成。青年時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和討袁護法等一系列活動。古直是梅縣梅州中學、梅南中學、滂溪小學、龍文公學等學校的創辦人,也曾任封川縣、高要縣縣長,在興辦教育、育苗造林、興修水利等方面做過不少益於民生的事。古直辭官後從事教育和古典文學的研究,被聘為國立廣東大學(即後來的中山大學)文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執教十餘年。古直一生著作良多。已出版的有《轉蓬草》,《新妙集》,《層冰詩存》,《隅樓集》,《層冰堂詩集》等詩集。在學術方面,尤精於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已刊行的有《諸葛武侯年譜》,《曹子建詩箋》,《阮嗣宗詩箋》、《陶靖節年歲考證》、《汪容甫文箋》、《鍾記室詩品箋》等十多種,其《客人對》和《客人三先生詩選》、《客人駢文選》、《客人叢書》等著作,是研究客家的重要文獻,至今仍有極高學術價值。著名僑領羅芳伯(1738-1795),廣東梅縣人。僑居西婆羅洲(現為加里曼丹),領導華僑和當地民眾,抗擊荷蘭帝國主義入侵,功勛卓著,在當地創建蘭芳大總制,任「大唐總長」。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812-1864),廣東花縣人,祖籍嘉應州(今梅縣)。領導金田反清起義,創建太平天國。近代洋務運動先驅丁日昌(1828-1882),廣東豐順縣人,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為近代中國工業、軍事、海防發展作出出貢獻。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著名外交家黃遵憲(1848-1905),廣東梅縣人,晚清愛國詩人。曾任駐日、英叄贊,駐美國、新加坡總領事,竭力保護華僑權益,首創為華僑頒發護照制度。新加坡總理李光耀,1923年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大埔縣。1954年創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1959年新加坡獨立,任共和國總理,為新加坡經濟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現為內閣資政。抗日名將羅卓英(1896-1961),廣東大埔人。叄加過兩次東征和北伐,抗日戰爭時期,叄與保衛大上海戰役,1942年任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開國元勛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多次在關鍵時刻,挽救革命,尤其在粉碎「四人幫」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1978年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北伐、抗日名將黃琪翔(1898-1970),廣東梅縣人。叄加過東征、北伐。抗日戰爭期間任前敵司令部總司令、抗日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建國後,歷任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等職。清代翰林宋湘(1756-1824),廣東梅縣人,著名詩人、書畫家。文采風流,詩書雙絕,世譽嶺南才子。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1864-1912),台灣苗粟人,祖籍廣東蕉嶺縣。甲午戰爭後,組織義軍抗倭保台。晚年,支持辛亥革命,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著名物理化學家黃子卿(1900-1968),廣東梅縣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熱力學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是我國現代物理化學學科奠基人之一。現代著名藝術大師林風眠(1900-1991),廣東梅縣人,原杭州美術學院院長。他的繪畫藝術對現代中國畫界有很大影響,並培養出一大批當代傑出畫家。中國教育界的楷模王越教授,1903年生,廣東興寧縣人,暨南大學第一任副校長。從教64個春秋,孜孜不倦,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人民教育事業亞洲球王李惠堂(1905-1979),廣東五華縣人,中國足球運動先驅。17歲即技冠群雄。馳騁球壇25年,在國際性足球比賽中,共獲120多座獎杯和近百枚獎章,榮獲「亞洲球王」稱號,是世界足球運動史上五大球王之一。著名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1906-1978),廣東興寧縣人,著名史學家。編撰《國父家世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等巨著數十種,對客家史跡、文獻之闡揚,有獨到之處。著名數學家李國平(1910-1996),廣東豐順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函數論和數學物理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為數學計算機技術運用於現代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曾任中科院數學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著名病理學家楊簡(1911-1981),廣東梅縣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實驗腫瘤學主要創始人之一。著名腫瘤學家吳桓興(1912-1980),廣東梅縣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腫瘤學奠基人之一。曾獲國家「重要貢獻獎」,英美兩國放射學院先後授予「榮譽院士」稱號,法國總統密特郎授予「騎士勛章」,比利時國王授予「王冠勛章」。國際著名撟梁專家李國豪,1913年生,廣東梅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同濟大學校長,武漢長江大撟、南京長江大撟技術顧問主任等職,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田家炳,1919年生,廣東大埔縣人。香港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田家炳先生,是一位愛國愛鄉、熱心公益的企業家和慈善家。田先生1919年誕於廣東大埔古野鎮銀灘村書香之家。16歲時不幸父亡,不得已棄學從商,肩負持家重任。18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1939年因汕頭淪陷,瓷土運輸中斷,遂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並手創"超倫"、"南洋"兩樹膠廠,業務鼎盛。1958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專事生產塑料薄膜和人造革,積極扶植人造革行業,帶動下游加工工業的發展和工人的就業,促進社會繁榮。1992年在廣東省東莞市成立東莞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建成現代化、自動化的PVC薄膜及人造革製造廠,無論規模、技術、管理等都居國內前列,並於1997年取得《ISO9002國際標准品質管理證書》,2000年春取得《ISO14001》國際標准環境管理體系證書》。田先生偉績在握,尤念家國,以造福桑梓,報效國家為己任。本著"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的中華傳統美德,於1982年決定捐出十餘億元的財產,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專事捐辦公益事業。田先生在全國各地均有獨資和襄資捐建善業,項目包括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文娛、社會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單位和建築物數百項。田先生履仁崇義,不求聞達,深得海內外政府各級機構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嘉許。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1996年,英國女皇授予MBE勛章。美國環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香港大學授予名譽院士榮銜;國內30餘省、市、縣授予榮譽公民、榮譽市民稱號,數十所大學聘為榮譽教授。曾憲梓,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曾經在香港擔任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港事顧問、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貿易發展局理事等職,還是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永遠名譽會長、新加坡南洋客家總會永遠榮譽會長、中山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廣州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榮譽院長、廣州中山大學名譽博士、美國愛荷華威思利恩大學政治學博士。1997年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勛銜制度中的最高榮譽獎章――大紫荊獎章。
D. "瑞恩的井"基金會
一個年輕的媽媽心裡很矛盾。她有一個上小學的兒子,長得乖巧,學習好,還富有愛心,電視上說哪兒受災了,學校一號召,他就積極捐款;報上說哪個小姐姐得了白血病要做手術沒錢,他也踴躍掏錢;北京奧運會他也准備捐款。雖然每次只有一二十元,但這樣的事多了,對一月只有幾百元收入的媽媽來說,也不是無所謂的事情。如果不滿足孩子的願望,又怕挫傷了他的童真。她的一個朋友聽說後,給她講了一個故事———
加拿大一個6歲男孩瑞恩在學校得知非洲的孩子不但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葯品,甚至喝不上潔凈的水,很多孩子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70塊加元就能為他們挖一口井,回家就向媽媽要70塊錢。但母親說錢太多,家裡負擔不起。在孩子一再懇求下,母親最後只答應如果他想為非洲的孩子挖口井,就得自己賺錢。怎麼賺錢呢?母親畫了一張有35個格子的表格,瑞恩每做一回家務,母親就往一個餅干盒裡放2元錢,之後他就可以把表格中的一個格子塗黑,所有的格子都塗黑後,那70塊錢就歸他了。而且他平時做的家務並不包括在內。瑞恩很高興地答應了,他放棄了很多玩樂的時間幹家務,玩具也不買了,還幫鄰居撿暴風雪後掉落的樹枝……最後花了4個月攢夠了70加元。當他把辛苦積攢的錢交給有關組織時卻得知,70元只夠買一個水泵,挖一口井實際需要2000加元時,孩子天真地說道:「那我再多幹些活兒賺錢吧!」。但母親知道孩子已經盡力了,她一個朋友為孩子的故事所感動,四處寫信希望能幫助孩子實現夢想。後來瑞恩的故事被登上了報紙,上了電視,許多人紛紛捐款,不僅幫助瑞恩完成了第一口井的挖掘,隨後還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會,該基金會已為非洲8個國家挖了30口井!瑞恩因此接受了加拿大總督頒發的國家榮譽勛章,還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瑞恩的媽媽當初真的缺70加元嗎?當然不是,他的母親是這樣說的:「70塊錢對6歲的孩子來說是筆很大的數目。如果他想要,就應付出努力,而不是簡單地把錢從爸爸媽媽手裡拿走,再交到老師那裡。」瑞恩通過自己的努力,由此明白了父母的艱辛,樹立起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E. 瑞恩的井 基金會資料
瑞恩·希里傑克被人稱為「加拿大的靈魂」。2001年,在加拿大國際發展協會的幫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會。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總督克拉克森頒發的國家榮譽勛章,10月,他作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這一切來自於他6歲時的一個小小的願望——為非洲兒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錢是靠他一個人做家務賺來的。然後親戚、朋友、鄰居也加入進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願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的成年人,幫助瑞恩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人們紛紛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會有七十多萬加元,已經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選我哦
F. 李嘉誠基金會的創辦人物
李嘉誠先生於1928年在中國東南部的沿海城市潮州出生,童年時為逃避戰亂,與家人逃難到香港,他的父親後來因肺病在香港去世。由於要負起供養家人的重擔,李先生在不足15歲時便被迫輟學,到一家塑料貿易公司任職,每天工作16小時。憑著他的努力、謹慎及追求卓越的精神,李先生於1950年自行創立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最初經營塑料製品,隨後李先生將公司發展成一傢具主導地位的香港物業發展公司,並於1972年在聯合交易所上市。長江分別於1979年及1985年透過收購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及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持續進行業務拓展。
長江集團奠基於香港,業務包括物業發展及投資、房地產代理及管理、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財務及投資、電子商貿、建材、媒體及生命科技等。李先生深信眾擎易舉,眾志成城,從他將公司以「長江」命名便可體現他此一信念,因揚子江是不擇細流、匯聚百川的中國大河。李先生獲英國泰晤士報及英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評選為「千禧企業家」。
李先生相信每個人都需要盡其本份,才可營造一個平等的社會,並於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一直致力參與公益事業,並透過資助能提升社會能力的項目,達致基金會的兩大目標:推動建立「奉獻文化」及培養創意、承擔和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李嘉誠基金會及由李先生成立的其他慈善基金對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事業支持的款額已超逾87億港元。
李先生於1981年在中國汕頭創辦汕頭大學,推動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汕頭大學共有9個學院,包括醫學院連同5間附屬醫院,所錄取的學生來自中國各地,大學共有近7,000名本科生及1,500名研究生。
由於李嘉誠先生熱心公益,對各地社會貢獻良多,先後獲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卡加里大學、中國北京大學、香港香港大學及其它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另獲頒授巴拿馬國Grand Officer of the Vasco Nunez de Balboa勛銜、比利時國 The Commander in the Leopold Order勛章、英帝國KBE爵級司令勛章、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勛章和太平紳士、以及獲法國政府頒授榮譽軍團司令勛章(Commandeur de la Legion d'Honneur)。 李嘉誠先生有兩位兒子,長子李澤鉅,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副主席、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副主席、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及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幼子李澤楷,現任電訊盈科有限公司主席,該公司為亞洲具領導地位的信息科技及電訊公司之一。
G. 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會目前對世界的扶貧事業做出了多大貢獻
晚報上有一篇文章談「富人的錢都花在了哪裡」,舉了幾個例子,頗耐人尋味。
首先是比爾蓋茨。比爾蓋茨和夫人創辦了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慈善基金會,主要為發展中國家的窮孩子做些善事。他表示「不會給我的繼承人留下很多錢,因為這對他們沒有好處。」
接下來都是中國富人的例子。東軟集團的董事總經理孫強說「我覺得應該是有幾部分的責任,一部分的責任是對自己子女的責任,對自己父母的責任,因為為人子為人父,都應該盡到這個責任,肯定是要考慮的。第二個方面,是對社會的責任。第三個方面是對自己工作的責任。」搜狐網路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說:「我想首先是保證家庭、子女的生活需要,還有就是先保證公司成為一個百年老店。如果還有剩餘的話,可能設立基金獎勵在人類環境改善方面有貢獻的人。」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說:「錢用來干什麼?給家人?我現在的家人也不多,也足夠了。我想首先是把事業做大做強,讓我們所開拓的事業幾下做下去,我覺得這對我們公司的員工來說有利。第二,盡到對社會的責任,我們提供的產品有延續性。第三,我們要保證員工的基本收益,而且還有對社會做貢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富人財富觀念的最大的共同點:有了錢以後,首先讓家人過得更好,其次才是他人與社會。中國幾千年以來那種做官是為了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的觀念並沒有根本上的改變。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只要會做生意、會掙大錢,就相當於以前做大官。中國人很重親情,「皇帝也有窮親戚」,發達了也要認得當年的七大姑八大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自然的,不這樣反而可能會落得個「六親不認」罵名。
比爾蓋茨說出那樣的話來就讓我們不太好懂了。對子女如此吝嗇,對別人的孩子卻如此慷慨——據說他的基金會的基礎資本為240億美元,這對於我們傳統所鄙棄的「六親不認」只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常說西方人不重親情,人際關系冷漠,這似乎是一個好例子。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們為何又如此關心他們不認識的別人的孩子?
有了很多錢之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謹遵的是孟老夫子說過的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老吾老」再老「人之老」,先「幼吾幼」,再幼「人之幼」。我們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只是「老吾老」,而無老「人之老」;只是「幼吾幼」,而無幼「人之幼」。當然我們當中還有少數的人既無「老吾老」,也無老「人之老」;只是「幼吾幼」,也無幼「人之幼」。對於前一種人,我們大加贊揚,並且表示,將來有了余錢之後,也要做這樣的人;對於第二種人,我們無話可說,錢是別人掙了,怎麼花都不關你的事;對於後一種人,我們憤怒譴責之、群起聲討之。現在,我們發現外國響當當的人物世界計算機行業的老大全世界的首富居然還是第四種人——無「幼吾幼」,卻去幼「人之幼」(估計蓋茨的父母也不需花兒子的錢),對於這種人,我們該做何表示呢?
想起了《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觸龍勸說趙太後答應以其子長安君為齊國人質來挽救趙國時說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還說,如果不抓住這次讓長安君為趙國建立功勛的機會,那麼將來趙太後百年之後,「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的長安君也必將危及自身、禍及子孫。一番話說得入情入理,使得太後終於答應了。
蓋茨說不會給孩子留下很多錢,他說這是因為留很多錢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好處。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報紙上關於中國的富家子弟種種惡習的報道,在英國、澳大利亞等的留學生中,數中國的留學生最有錢,揮霍無度有的是,比較諷刺的是小偷最青睞的就是中國留學生,因為他們有錢而有喜歡顯寶;中國的孩子隨父母旅遊到了歐美國家,去逛商場大叫「老土」,因為那裡的東西還沒有國內大城市商場里的名牌多而且價錢太便宜;更令人大跌眼睛的是有一個大款之子上廁所竟用百元大鈔當手紙……瞧瞧,中國的這些富家之子!蓋茨的話對他們還真是適用。
蓋茨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知道怎樣才是真正愛孩子。他將巨大的財富投入道全世界的人道主義關懷上,把錢花到最需要的窮孩子身上,在他的觀念里,每個孩子都是希望,都是世界的希望,不管他是誰的孩子。那麼,他給自己的孩子留下的是什麼呢?他以他的經歷,他的成功,他的行為,留給孩子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難的勇氣、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及博愛廣大的胸懷。
H. 「瑞恩的井」基金會的基金會來歷
這個基金會為什麼叫「瑞恩的井」呢?其實,它的來源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1998年的一天,6歲的瑞恩·希里傑克剛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地沖進家,可憐巴巴地向媽媽伸出手,說,「媽媽,給我70美元 。我要給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讓他們有水喝。」聽起來,這肯定是一個夢,一個6歲孩子的夢,一個毫無可能實現的夢……誰會認真對待這種胡思亂想呢?
5年過去了,這個夢想竟成為千百人參加進來的一項事業。這個普通的男孩兒,已被人稱為「加拿大的靈魂」。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總督克拉克森頒發的國家榮譽勛章,10月,他作為惟一的加拿大人,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3月15日,瑞恩在去日本參加「第三屆世界水資源論壇」的途中,在北京短暫停留。在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這個熱播節目迎來了這位遠道的客人。 主持人向大家宣布:「瑞恩的井」基金會的籌款已經達到75萬美元。觀眾席上頓時響起一片鋪天蓋地的掌聲。
這個普通的男孩兒,瘦瘦的,安靜的,白白的臉透著紅暈——怎麼有這樣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當時根本沒把他的話當成一回事。孩子的主意總是一會兒一變」 1998年1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肯普特維爾,一座離渥太華50公里的城市。
聖十字教會學校的教師南茜·普雷斯特在給一年級的孩子們上課。這所學校正開展一項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捐款活動。她那一天講的是非洲的生活狀況,以及怎樣做可以幫助他們。
「在非洲,孩子們沒有玩具,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潔凈的水。」南茜說,「成千上萬的孩子因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了。」
6歲的瑞恩瞪大了眼睛。他根本不相信:這世上居然會有人沒有潔凈的水喝,而且會因此死去。「我難過死了。沒有人應該那樣生活。」他講述當時的感受,藍汪汪的眼睛湖水般清澈。
「每一分錢都能夠幫助他們。」南茜告訴孩子們:一分錢可以買一支鉛筆,25分可以買175粒維他命葯片,60分就夠一個孩子兩個月的醫葯開銷,一塊錢夠一頓豐盛的午餐,兩塊錢就能買一張毯子。「如果我們有70塊錢,就可以幫他們挖一口井。」
一整天,瑞恩的腦子里被「70塊錢一口井」的念頭充斥著。「我一定要為他們挖一口井。」他想,「我明天就要帶70塊錢來。」
面對瑞恩的請求,媽媽蘇珊只是笑著說:「很好呀,瑞恩。」
「不,我當時根本沒把他的話當成一回事。」蘇珊回想當時的情景說:「他想去幫助別人,這非常好。可你知道,孩子的主意總是一會兒一變。」
蘇珊是安大略省公民權利、文化和娛樂委員會的顧問。瑞恩的爸爸馬克是一名警察。這是個普通的五口之家,除了瑞恩,還有哥哥喬丹和弟弟基根。
晚飯時,瑞恩又提起了這件事。
「不,瑞恩,70塊錢太多了。」蘇珊不得不直接告訴他,「我們負擔不起。」
第二天,瑞恩悶悶不樂地放學回來,再一次向爸爸媽媽提起這件事。
「你們根本就不明白!」他帶著哭腔嚷起來,「人們沒有干凈的水喝,孩子們正在死去,他們需要這筆錢!」
「哦,天哪,那些天他快把我們折磨瘋了!」蘇珊痛苦地用手扶著額頭,誇張地對我說:「一有時間,他就向我們請求,好像不給他這70塊錢,他就沒辦法生活下去一樣。」
蘇珊和馬克不得不認真地討論這件事,然後,他們宣布了決定:「我們不能給你這些錢。如果你真的想要,你可以自己賺。」
蘇珊在冰箱上放了一個舊餅干盒,並為瑞恩畫了一個積分表,上面有35條線。餅干盒裡每增加兩塊錢,瑞恩就可以塗掉一格。蘇珊說:「瑞恩,記住,你只能靠做額外的家務活兒來賺這些錢,你現在每天做的這些可不算。」
「行啊!」瑞恩破泣為笑。
瑞恩得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吸地毯。喬丹和基根都出去玩了,瑞恩幹了兩個多小時,蘇珊「驗收」後,往餅干盒裡放了兩塊錢。
「等幹完了,我的背都直不起來了,疼了好幾天!」瑞恩說,「我平常只做些鋪床遛狗的活兒,從來不知道這活兒這么累人。」
幾天後,全家人去看電影時,瑞恩一個人留在家裡擦了兩個小時窗子,賺到第二個兩塊錢。
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瑞恩的這個夢想。爺爺雇了三個兄弟去撿松果;暴風雪過後,鄰居們請他去幫忙撿落下的樹枝;瑞恩考試得了個好成績,爸爸給了他獎勵;瑞恩從那時起不再買玩具……所有這些,都被瑞恩放進了那個舊餅干盒裡。
「說實話,我以為瑞恩很快就會厭煩了!」蘇珊說,「可他一直堅持下來,幹了4個月。」
「為什麼不直接把70塊錢給他呢?」我問。
「70塊錢對6歲的孩子來說,是筆很大的數目。如果他想要,就應付出努力,而不是簡單地把錢從爸爸手裡拿走,再交到老師那裡。」蘇珊回答。
4月的一天,蘇珊上班前,突然發現積分表已經差不多快滿了。「攢夠了錢,把它交給誰去非洲挖井呢?」她開始發愁。
學校沒有提供相關信息。蘇珊向朋友布蘭達求助,後者在一個國際發展組織工作。布蘭達說:渥太華的一個小規模的非營利組織好像正在做這件事情,他們不僅募捐,還負責去非洲挖井的工作。這個組織的名字就叫「水罐」。
布蘭達給「水罐」打了電話:「70塊錢可能並不多,但這個孩子很辛苦地工作才賺了這些,我想,應該讓他當面把錢交給你們。」
4月下旬一天的早上,瑞恩鄭重地穿上西服,打好領帶,胸前抱著裝滿了一塊兩塊零錢的舊餅干盒,將他交給了「水罐」當時的負責人尼科爾。
「這還有5塊錢,」瑞恩小聲說,「也給你們,也許可以給挖井的人買一頓熱乎飯。」
「太謝謝你了,瑞恩!」尼科爾微笑地說:「你真是幫了大忙。」接著,她向瑞恩解釋了他們在非洲進行的「潔凈的水」項目。最後,她不好意思地說,70塊錢其實只夠買一個水泵,挖一口井要花更多的錢,差不多得要2000塊。
「哦,好啊!」瑞恩根本不明白2000塊錢意味著什麼,他只是興奮地說:「那我再多幹些活兒賺錢吧!」
這天晚上,蘇珊和馬克陷入了沉默。「他已經走了這么遠了,」馬克說:「我們不能跟他說:孩子,你已經盡力了,但你真的不能改變什麼。」
他們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他們期待瑞恩會隨著時間的延續,慢慢淡忘這件事。「我們很想幫他。」蘇珊嘆了口氣說:「可一個6歲的孩子怎麼靠幹家務賺那麼多錢呢!」
「瑞恩每天睡覺前都祈禱: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喝上潔凈的水。我無法告訴他,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轉機出現了。
布蘭達被瑞恩的執著感動了。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她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發了電子郵件,告訴他們,有一個孩子,為了幫助非洲的孩子有水喝,正在進行著一項偉大的工作。
很快,一個當會計的表弟回信了:「我很感動。我想捐一些錢幫助瑞恩。」
其他人也紛紛回信告訴布蘭達:這是個激動人心的故事,應該登報發表。
布蘭達這樣做了。不久,瑞恩的故事出現在肯普特維爾《前進報》上,題目就叫《瑞恩的井》。1999年9月,《渥太華公民報》又刊登了同樣的報道。瑞恩的故事開始迅速傳遍加拿大,不斷有電視台要求采訪。
一周後,在希里傑克家的郵筒里出現了一封陌生的來信,信封上寫著:安大略,肯普特維爾,瑞恩的井。信封里有一張25元的支票,附有一張便條:「但願我可以做得更多。」
沒過多久,另外一張支票寄到了。這次的收信人是:肯普特維爾,聖十字學校,瑞恩的井。面額是20元。
安大略省東部的一群鑽井工看了電視台播出的瑞恩的節目,為「瑞恩的井」捐來2700元錢。
一些高中生靠賣瓶裝水,籌集了228加元,以「瑞恩的井」的名義寄給「水罐」。
捐款從加拿大各地以「瑞恩的井」的名義寄往「水罐」。
同時,加拿大國際發展組織(CIDA)表示:如果「瑞恩的井」獲得1分錢捐款,他們會另外捐兩分錢來支持他。
捐款迅速籌齊了。
9月底,加拿大援助救濟會(CPAR)的烏干達辦事處工程師吉茲專程飛來加拿大,和瑞恩一起討論如何修建和維護水井。
吉茲一見到瑞恩,就緊緊地抱住了他:「我知道你捐了一口井給我們,謝謝你!」
吉茲帶來了一張單子,列著需要水井的地方。在烏干達,只有46%的人能夠喝到潔凈的水。這是個很長的名單,把瑞恩嚇住了。他問吉茲:能不能把井修在一個靠近學校的地方?吉茲仔細研究一番,告訴瑞恩,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在烏干達北部奧沃特附近,那裡有一所安格魯小學。
安格魯地區遭受過13年的叛亂,長年乾旱,艾滋病肆虐。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處池塘。村莊里,到處可以看到腆著充斥了腸道寄生蟲的大肚子的兒童,這里常年有1/4學生患有霍亂、傷寒和其他嚴重的水生寄生蟲疾病。3.1萬多居民,卻沒有一名醫生,1/5的孩子在5歲前就死掉了。
瑞恩認真地聽吉茲講述,一聲不吭。
吉茲向瑞恩解釋如何挖井:「人工鑿井是一個艱巨的工作,大概要20個人工作10天才能夠完成。我們很想有一台鑽井機,那樣可以很快挖好很多口井。」
一聲不吭地瑞恩突然說:「我來攢錢買鑽井機吧。」他的聲音很小,但很堅定:「我想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
這一天回到家裡,蘇珊對馬克說:「這下好了,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要攢兩萬五千加元,去買個鑽井機了。」夫婦倆誰都沒有再說話。
「我們當時在想,也許我們是在把這孩子一步步推向失敗和絕望。」蘇珊對我說。
「為什麼不勸他放棄?」我問。
「我不能!」蘇珊一邊告訴瑞恩和弟弟不要吵鬧,慈愛地笑著說:「瑞恩每天睡覺前都祈禱: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喝上潔凈的水。我無法告訴他,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她頓了頓,接著說:「瑞恩已經做了很多。我們覺得,只要他願意堅持下去,我們就會支持他。」
「瑞恩讓我剛剛了解,只要每個人都做出努力,就能夠改變世界」
這時,瑞恩已經二年級了。他的同學們都為他的夢想感到驕傲。班主任老師林恩請求「水罐」和CPAR幫他們班開展一個與安格魯小學聯誼的通信活動。
第一批通信於1999年1月從加拿大寄出,兩個月後,瑞恩和同學們收到了回信。瑞恩收到的那封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瑞恩,我的名字叫吉米·安卡那。我今年8歲。我喜歡足球。我們的房子是草做的。美洲怎麼樣?你的朋友,吉米·安卡那。
CPAR的工作人員還為吉米拍了一張照片隨信寄過來:一個瘦瘦的黑孩子,咧著嘴笑。
瑞恩太興奮了:他現在有了一個非洲筆友!好多天,他都在想著這位新朋友。「媽媽,有一天能夠見到他嗎?」他問。蘇珊摸摸他的頭:「也許吧,也許等你12歲時,我們能攢夠錢,讓你去一趟非洲。」
瑞恩開心極了,回信寫道;
親愛的吉米,住在草房子里一定很酷吧!我現在8歲。你每天喝的是我的井裡的水嗎?在學校,你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等到12歲,我就會去烏干達。我住的房子是磚砌的。請快回信。你的朋友,瑞恩。
瑞恩12歲要到烏干達的消息被吉米傳開了。安格魯小學的每個角落都在討論這件事。所有的孩子都寫信給自己的筆友:你知道瑞恩12歲要來烏干達嗎?你會和他一起來嗎?
那一年的新年,瑞恩的鄰居佩恩特夫婦送給瑞恩一件特殊的禮物———3人單程前往烏干達的飛機票,「讓瑞恩去看看他的朋友吉米和他的井。」佩恩特先生說。
「我們當時無法相信這件事。」蘇珊說,「他們真是太好了。他們愛瑞恩,希望他快樂。」
隨即,《渥太華公民報》刊發了一則為瑞恩徵集返回飛機里程(可獲免費機票)的消息,全國都行動起來了。
就在瑞恩的第一口井修好後不久,2000年7月27日。瑞恩和爸爸媽媽坐著卡車,一路顛簸來到了安格魯。
村莊漸漸出現在視野中,幾個孩子發現了,又跳又叫:瑞恩!瑞恩!
瑞恩吃驚地睜大眼睛:「媽媽,他們知道我的名字?!」
一同前往的吉茲笑著說:「孩子,這里方圓幾公里的人都知道你的名字。」
車子開進村莊時,大家都驚呆了:5000多個孩子聚在路邊,排成兩列,熱烈地鼓著掌,向瑞恩呼叫著,揮著手。
瑞恩羞澀地走下車去,不好意思地向大家打著招呼。一個高高瘦瘦的黑孩子走上來,伸出手說:「你好,我是吉米。」
「你好,吉米。」瑞恩也回答。
他們倆有些尷尬在站在眾人的目光里,大家一聲不吭地看著這兩個孩子,笑著。
吉米和瑞恩一路被孩子們簇擁著,來到那口井旁。
「我們都愣住了。」蘇珊說。
井被鮮花包圍起來,水泥基座上刻著———瑞恩的井:由瑞恩·希里傑克為安格魯小學社區建造。
瑞恩像摸搓自己的寶貝,來來回回,仔仔細細地看。
村裡的一位老人站出來,高聲說:「看看我們周圍的孩子:他們全都是健康的。這要歸功於瑞恩和我們的加拿大朋友。對於我們來說,水,就是生命。」
人群吹呼起來。孩子們雀躍著,大人含著淚在笑。
安格魯小學校長牽著一頭小羊擠出人群,把這頭驚恐的小動物放在瑞恩身邊。瑞恩簡直瞪大了眼睛,捂住嘴巴,怕自己尖叫出聲來。
校長向瑞恩深深地鞠了一躬,說:「這是安格魯社區送給你的禮物,以表示我們的感謝。」
瑞恩牽著小羊,羞澀地說:「我感到自己很幸運。我生活在一個可以隨時喝到干凈的水的國家裡。烏干達沒有那麼多水。但我很激動,現在你們有水喝了!……我要告訴所有的加拿大人來幫助你們。我夢想著有一天,非洲的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這是個很大的夢想。但我知道,只要真心嚮往,並且努力奮斗,每個人就可以達成自己的夢想。」
鼓聲響起來,人群聚成圈,孩子們跳起了傳統的慶祝舞蹈。吉米拉著瑞恩的手加入了隊伍,每個人都在吹呼著,笑著,跳著。
「那是我最難忘的一天。」瑞恩說著,眼睛滿含生氣。
「瑞恩的井」在安格魯社區投入使用兩年多,附近的家庭陸續遷移進來,這個地區的人口和入學率有了驚人的增長。孩子們不用再每天花幾個小時到很遠的地方去背水,他們都開始上學讀書;婦女們也不用整天為全家的吃水奔波,她們開始有時間種地,或者做些小買賣。到2002年春季,安格魯小學里已經有了1250名學生,還有了300名中學生。
清潔的水源對地區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糧食和肉類市場擴大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居民大量遷入,為企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工人。
I. 宋慶齡基金會有多少資產
宋慶齡基金會目前有資產15億元左右。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2014年捐贈收入1.86億元。宋慶齡基金會為中央財政一級預算單位,部門預算由會本級和兩個二級預算單位的預算組成。財政部批復宋慶齡基金會2009年度的部門預算支出為2720.03萬元(指財政性資金預算,下同),全部為財政撥款;宋慶齡基金會決算(草案)反映的當年預算執行數為3240.78萬元;其部門預算與執行結果的差異總額為520.75萬元。
宋慶齡基金會,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1982年5月成立了宋慶齡基金會。2005年9月,經第五屆理事大會審議通過,更名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英譯名為「China Soong Ching Ling Foundation」,縮寫「SCLF」。
宋慶齡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她是推翻中國數千年封建帝制孫中山先生的夫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名譽主席。她的一生為世界和平、社會進步、民族解放、人類幸福殫精竭慮,無私奉獻,被譽為「國之瑰寶」。
宋慶齡,祖籍海南文昌,1893年1月27日出生於上海。1913年從美國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畢業之後,她便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於中國民主革命事業。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她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的成功,為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作為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宋慶齡在長期的國際和國務活動中,為保衛世界和平、爭取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為增進國際友好,促進各國人民的了解與友好往來;為維護婦女權益、發展兒童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促進祖國統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了廣泛的崇敬。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
J. 這人是誰
奧黛麗·赫本呀很出名的,下面是簡介
奧黛麗·赫本(1929.5.4—1993.1.20),著名影星,奧斯卡影後,世人敬仰她為「人間天使」。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味的穿著著稱。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赫本晚年投身於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1992年被授予「總統自由勛章」。作為親善大使,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亞非拉許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