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華大學的來歷
來歷:1909年7月,清政府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1911年4月,游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歷史背景:1900年6月,「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兩,史稱「庚子賠款」。1904年美國表示所得賠款「原屬過多」,可用於「退款辦學」。經中美雙方多次商談,於1908年確定退款辦學相關事宜。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1906年給美國總統《備忘錄》中的一段話反映了美國退款辦學的真實目的:「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可靠。」
(1)清華融智同學會藝術基金會擴展閱讀
清華大學的科研成就:
清華大學在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29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4項,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基礎研究專項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校立項604項,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部委項目201項,北京市各類科技計劃基金項目87項,全年合同額近35億元。
文科院系新增課題812項,到款經費超過3億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14項,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項。
『貳』 西北師范大學的知名校友
西北師范大學的知名校友:
1、劉仲奎,西北師范大學校長
2、曹建華,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宣部文藝界優秀專家,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副會長
3、慈鴻飛,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中國經濟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4、巴登尼瑪,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教育科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5、杜平讓,文化部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岩彩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理事,蘇州工藝美院特聘教授
6、李寶堂,甘肅日報社社長,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7、劉志堅,蘭州大學教授、法制顧問,法學院院長,憲法與行政法研究所所長
8、莫曉松,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動漫遊戲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編審
9、唐慧安,蘭州大學教授,知名學者,碩士生導師
10、王飆,甘肅畫院專業畫家、創作研究部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11、解志熙,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
12、張學忠,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原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
13、朱慶之,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
14、李希,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15、陳學亨,原甘肅省政協主席,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
16、吳海鷹,中國科協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
『叄』 當年清華大學中毒的同學朱玲的近況如何
是朱令吧。現在飲食起居都全靠父母的無微不至的照顧,據說是百分之百的癱瘓。由於身體原因,沒有正常人那樣的鍛煉,體重有200斤左右。她一生病就不容易好,上回一個感冒居然花掉20萬,國家報了一些,但家裡人的負擔還是很重。但很好的事,國內外有很多關心她的人,成立了基金會為她籌資籌物。憐惜她。
『肆』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1994年成立
2008 年3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評為「4A 級社會組織」
2013年6月被民政部評為「5A級社會組織」,這是國家對非公募基金會給予的最高級別認證。
『伍』 各大高等名牌大學基金會的基金用途
這些都是學校為了處理相關一些緊急事件而准備的應急資金,都會要求達到相應的條件才可以申請的。
比如校長獎勵基金,一般會獎勵給學習好,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而重大疾病保障基金,當然是讓有重大疾病的同學申請的。
不過申請的條件一般都會比較苛刻的哦,祝你好運~!
『陸』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怎麼樣
簡介: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1993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核准登記(1994年1月)成立的,根據國家現行的《基金會管理辦法》,基金會屬於社會團體法人,可將資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利息,也可以購買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進行合理的資金運作。
『柒』 面向大學生,陳江和基金會主要開展哪些公益活動
陳江和基金會(Tanoto Foundation)由新加坡金鷹集團主席陳江和先生與夫人黃瑞娥女士於1981年創立。陳江和基金會在中國主要開展慧育希望-山東省兒童早期發展創新試點 和「一帶一路」人才發展兩大項目。
「一帶一路」人才發展項目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導,在中央統戰部、中聯部支持下,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陳江和基金會主辦,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華僑大學承辦。
該項目旨在通過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政、商、學界精英的溝通交流,以人才發展為紐帶,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自2017年開展以來,該項目已培養了來自全球26個國家的47名「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管理碩士和中國法法律碩士;先後舉辦9期高級研修班,培訓了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名高級政府官員、商界精英和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