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江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司馬義

江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司馬義

發布時間:2021-08-03 18:10:35

『壹』 孫詒讓的主要成就

孫詒讓在經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以及地方獻的整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章太炎贊譽他為三百年絕等雙。郭沫若說他是啟後承前一巨儒。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開創者之一,在理論和實踐上成就卓著,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
經子訓詁方面
在經子訓詁上,孫詒讓的代表作是《周禮正義》和《墨子間詁》。《周禮》亦名《周官》,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冬官》一篇在漢初已佚,補以《考工記》),是記錄我國古代官制的書。孫詒讓認為《周禮》是周公致太平之書,先王政教所自出,周代法制之總萃。而秦漢以來,諸儒不能融會貫通,鄭玄註失之簡奧,賈逵疏過於疏略,遂於1873年開始撰述,至1899年方才完成《周禮正義》八十六卷。前後費時二十六年,孫詒讓的《周禮正義》一書,集前人研究《周禮》之大成,廣泛而詳細地徵引各種文獻。已為《周禮》的可信性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章太炎贊許為古今之言《周禮》者莫能先也。梁啟超對此書也推崇備至,說這部書可算清代經學家最後的一部書,也是最好的一部書。
孫詒讓有感於清末政治腐敗國家危難,以墨子強本節用,勞心苦志,該綜道藝,應變持危,其學足以裨今之時局。在清代學者畢沅、汪中、王念孫父子等人整理的基礎上,覃思十年而撰成《墨子間詁》十五卷。經孫詒讓的集解,《墨子間詁》成為人們閱讀的善本。至今還沒有一本《墨子》校注能超過並取代《墨子間詁》。特別是書中與近代西學相通的名學、光學、力學等知識的闡發,是與孫詒讓的努力分不開的。以至墨學又成為近代顯學。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評述說:墨子領頭的先秦諸子學之復活,實為思想解放一大關鍵。
古文字研究方面
孫詒讓的《契文舉例》是我國第一本考釋甲骨文的研究著作。1899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第二年便殉難了,沒有顧得上對甲骨作著錄和研究,1903年劉鶚將其所得甲骨編為《鐵雲藏龜》後說:不意衰年睹茲奇跡,愛玩不已,輒窮兩月力校讀之,以前後重復者參互采繹,乃略通文字。於1904年便撰成《契文舉例》二卷。該書分日月、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十篇。既釋文字又考制度,開了古字考釋與古史考證相結合和先例。孫詒讓考釋的字共有185個,雖然多半是和單個金文的比較中認出來的常用字,但他畢竟是較系統地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孫詒讓還著有《名原》二卷,該書綜貫音、形、義,從商周文字展轉變易之軌跡,探明古文字的源流,並開啟了用甲古文考證古文字的先河,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
地方文獻整理
繼承清代浙江學者關心地方文獻的傳統,以整理鄉邦獻為已任,在輯錄校理地方文獻史料方面也有重大貢獻。1877年編成《溫州經籍志》三十六卷。自唐宋至清道光以前溫州六縣文籍廣為著錄,共一千三百餘家,一千七百五十九部。做到凡遇先哲遺著,片紙隻字,罔不收拾的地步。該志按四部分類,於每書目之下,采錄原書序跋、目錄,以及前人評議,如有論誤,匡糾於後。該志網羅宏富。體例嚴謹,考證精詳,被目錄學界稱之為最著名的地方藝文志。
家富藏書,光緒十四年(1888)父子建有藏書樓「玉海樓」,李文田為其題寫有「玉海樓書藏」匾額。十餘年恣意購求、收藏圖書9萬余卷、4600餘種。稿本、抄本、名家批校者亦多,其中珍善本約4000冊。「玉海樓」藏書樓與寧波范氏「天一閣」、南潯劉氏「嘉業堂」,並稱為江南三大著名藏書樓。卒後數年,藏書猶存。後大部分藏書歸於浙江大學圖書館。編撰有《玉海樓專目》,收錄藏書384種,2656冊;《經微室書目》著錄圖書983種,7萬余冊。《玉海樓善本書目》著錄533種。早年編有《溫州經籍志》、《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批註》、《四部別錄》等,是目錄版本學的專著。梁啟超、章太炎、郭沫若對他均有很高的評價:梁啟超贊他「有醇無疵,得此後殿,清學有光」,章太炎譽為「三百年絕等雙」,郭沫若尊他是「啟後承前一巨儒」。解放後,「玉海樓」藏書樓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題寫有「玉海樓」匾額。「玉海樓」藏書樓,現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藏書印有「籀亭收藏」、「仲容過目」、「經微室」等。
此外,孫詒讓還撰有《溫州建置沿革表》,編《溫州古甓記》,校集《永嘉郡記》,參加編寫光緒《永嘉縣志》,協助編輯《永嘉叢書》,還收集了大量地方碑刻拓本。對溫州地方文獻的搜集和史事的整理傾注了心血,為後人研究溫州地方歷史文化提供了方便。 孫詒讓受維新思想影響,治學講求經世致用。主要著述有《周禮正義》、《周禮政要》、《墨子間詁》、《古籀餘論》、《古籀拾遺》、《契文舉例》、《名原》、《禮迻》、《溫州經籍志》、《籀庼述林》、《籀庼遺文》等。著名學者張舜徽認為:「詒讓之學,篤實精謹,湛深經術,而尤長於說字。」其《周禮正義》被認為是以乾嘉治經之法與永嘉通經致用之說的精神相結合的成果。《契文舉例》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甲骨文研究專著。《名原》則開創了以甲骨文考證古文字之先例,其方法、體例,開辟了古文字學研究的新途徑。
《周禮正義》是疏證周代官制的書。系清人諸經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學術巨著。《周禮》,初名《周官》,西漢末劉歆把它叫作《周禮》,經東漢鄭玄作注,唐賈公彥作疏,遂為定本。但此經以官職紛繁,文字多古,聚訟日久,向稱難治。同治七年,孫詒讓以為《周官》一經,乃周公致太平之法,為政教所自出,便決心要為此經作新疏。初,羅舉漢唐以來迄清儒之說錄為《長編》,繼草《周官正義》,訂補鄭注賈疏,並錄近儒異義加以論辨,然自視以校理,但仍不無乖漏。孫詒讓視墨翟為賢聖人,《墨子》是「振世救敝」的書,遂撢思十年,會集眾說,依《爾雅》、《說文》正其訓故,據古文、篆、隸校其文字,審文理脈絡以移其錯簡,使之文從字順,便於誦習。他還融會貫通,對墨學作了全面的分析,寫成墨子傳略、墨子年表、墨學傳授考、墨子緒聞、墨學通論、墨家諸子鉤沉等篇作後語附於書末,為後來研究墨學者開辟了許多途徑。於是這一沉埋於百年的古籍得以重光。書於光緒二十一年付刊,德清俞樾為之作序,盛贊它:「自有《墨子》以來未有此書。」梁啟超則認為:「自此書出,然後《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
治訓詁必須通篆籀。在我國歷史上,鍾鼎文字,有宋一代就有歐陽修著《集古錄》以後,摹寫、考釋、評述之書雖日繁,但他們只是搜集材料,未能深入探索,乾嘉學者也只是拘守《說文解字》,未越雷池一步。直到清末,才有吳大瀓作系統的研討,著《說文古籀補》、《字說》,從全文中探索字形、字義,取得較大成果。孫詒讓從十七歲起即篤嗜金文,壯年曾登焦山訪周鼎,手拓數十紙而歸。自謂三十年來所睹拓墨累千種,每覃思累日,如對古人。其所著《古籀拾遺》三卷,系繼吳大瀓之書而作。地運用字書與所見金文相互校核,以正宋薛尚功《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清阮元《積古齋鍾鼎款識》及吳榮光《筠清館金石錄》三書之誤。嗣又得吳式芬《捃古錄》讀之,反復玩味,又多獲新義、復於光緒二十九年著《古籀余論》二卷,以訂正吳式芬之誤解及自己前作之疏繆者。其建樹遂超出前人。但他對古文字的研討,仍不以此為止境,當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後,丹徒劉鶚把他所得的部分甲骨,選拓出一千另五十八片,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印成《鐵雲藏龜》六冊,公之於世。
當時學者半信半疑,章炳麟直指之為偽造。而孫詒讓讀其書即如獲至寶,以為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資料。便冥思苦想,發奮鑽研,考釋其形義,用分類法把甲骨文字的內容作了區分,並對大部分單字逐個進行辨析,於次年(1904)又寫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契文舉例》二卷,為甲骨文的研究開辟了道路,成為此學的開山之祖。第二年,孫詒讓又進一步把金文、甲骨文、石鼓文及貴州紅岩石刻文字與《說文》古籀互相勘校,舉其歧異所在,明其省變之原,來探索古文、大小篆的沿革,著為《名原》七篇,對古文字學又提出一些新的見解,把古文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它如《札迻》一書,系孫詒讓把自己三十年來閱讀周秦漢魏以迄齊梁的七十八種古籍所作的筆記,與他家見解互相參證,害以校勘文字,詮釋疑義,訂正訛誤的校讎學名著。其考釋精審,學者交譽。《籀庼述林》,則是他晚年手走的學術論叢。其書收錄各類考、說、述、釋義、序跋、鍾鼎釋文、金石考跋、記辨等專論一百二十多篇,顯示了他一生治學的全貌。
《溫州經籍志》一書,是孫詒讓早年對溫州自唐宋迄嘉道以來一千三百餘種著所作的一部目錄專著。分類遵照四部,子目參照四庫總目。每書之下,采錄原書序跋以及前人的評議識語,而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以申發其精奧,訂正其訛誤。全書網羅宏富,體例謹嚴,費時八載,於光緒五年才寫定,以後各郡邑紛起撰著地方藝文,實由此書導夫先路。
總之,孫詒讓每著一書,必多創見。餘杭章炳麟目無餘子,他對孫詒讓的學問卻極為欽佩。光緒三十四年(1908),他自本致書孫詒讓說:「自德清(俞樾)定海(黃以周)二師下世,光巋然,獨有先生。」並盛贊其學術成就,以為「治六藝,旁墨氏,其精專足以摩*姬漢,三百年絕等雙矣!」享盛名晚清,可謂光焰萬丈,實不愧為乾嘉以後集大成的一位朴學大師。 自西學東來,孫詒讓早在光緒十二年(1886)就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的科學文明與政治思想。嗣後,痛國事阽危更進一步講求新學,多方搜集有關時務政書,探索救國圖強之道。他坐而思,起而行,便漸漸走出書齋,闡西學,議變法,辦實業,興學校,力圖開通民智,革新政治,以挽救國家民族於危亡。
甲午中日戰起,當年七月,孫詒讓奮袂而起,毅然擔當了瑞安縣籌防局總董的重任,向浙江巡撫廖壽車條陳:堵塞海口,修理城垣,建築炮台,購辦軍火,清查保甲,籌捐經費等六項要務。並殫心策劃,在瑞安付之實施。及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孫詒讓哀嘆「今日事勢之危,世變之酷,為數千年所未有」,遂抱「移山填海之徽志」,倡立興儒會,手訂《興儒會略例》二十一條,希望通過這一民間組織,「合谷行省四萬萬人為一體」,由民眾集資辦銀行,營商業,修鐵鉻,開礦山,辦工廠,興團練,結外交,清吏治,「以圍異族之獷暴,以致中國之隆平」。
迨康有為公車上書,要求維新變法,深佩其所論洞中症結。及戊戌變法失敗,復經庚子之役,孫詒讓扼腕時艱,心請沉重。光緒二十七年春,清廷迫於形勢,重申變法更制,下詔求言。孫詒讓應盛宣懷之請,為之杜門十日,針對當時政治弊端,寫定《變法條議》四十條,主張罷廢跪拜朝儀,清除冗官晉吏,裁撤內務府和太監,建立預決算財政制度,設立議院,創辦報館,准許人民言事,設商會,練民兵,辦警政,治冶煉,開工廠,重農耕,修水利等等。不少內容,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盛宣懷遲遲不敢上陳,乃知所謂變法更制,也只是欺人之談。
至此他深感清朝的政治已無可救葯,其政治立場遂從忠君救國的改良維新,而轉為同情反清革命。其時,浙江是光復會的基地,革命活動風起雲涌。光緒三十三年五月,秋瑾被捕,他請求座師湖廣總督張之洞密電其侄浙江巡撫張曾敫設法營救。光復會會員嘉興秘密革命組織「溫台處會館」負責人敖嘉熊避難來溫,他深慮「永、瑞耳目甚多,非避囂之處」,通過友人護其出走東洋。同年,樂清虹橋明強女學校長光復會會員陳鼐新聚眾演說「新山歌」,宣揚革命,府縣嚴命緝捕。陳潛來溫州,孫詒讓甘冒風險,延之於家,護其東渡日本,復挺身而出,與浙江布政使寶芬、溫州知府錫綸相抗衡,力為陳鼐新申辨。
幾經周折,終於平息了這一風波。凡此種種,說明孫詒讓隨著時代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舊民主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對他的一生來說,也是至為難能可貴的。晚年,孫詒讓不得已而求其次。用墨家苦志力行的實踐精神,努力服務桑梓,興辦教育並進行各種實業活動。自光緒二十二年(1897)至三十二年間,他與黃紹箕、紹第兄弟等創立瑞安務農友會,置地試驗,改進農桑。嗣又派人至湘鄂兩省考察礦務,組設富強礦務公司,開采永嘉的鉛礦。為開辟海上交通,建立大新輪船股份公司,租湖廣輪航行於瑞安上海之間,其後又與南通張謇等設江浙漁業公司於上海,開始用漁輪在沿海捕魚。
光緒三十一年(1905)秋七月,瑞安設縣商會,公推孫詒讓為總理。任內,為收回蘇杭甬權,與場壽潛、劉錦藻等成立浙江保路拒款會,並在瑞安設立分會,致電清廷,堅決反對向英國借款,力爭籌資自辦。在地方事務中,孫詒讓認為「自強之原莫先於興學」。因而他用在教育事業上的心血最多,收效也最著。他從光緒二十二年(189)起,先在瑞安一縣辦教育,創建了一所專攻數學的算學書院(後改名學計館),以造就科學技術人才。其手訂意程、學規,對德育智育的培養和書院的管理,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未幾,他又創辦了方言館和瑞平化學學堂各一所,專攻外語和化學,還在郡城創辦一所蠶學館,以事改良蠶桑。經過五年的辦學實踐,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又將學計館和方言館合並擴充為瑞安普通學堂,分設中文、西文、算學三個專修班,對十五歲以上三十歲以下的學子實施中等教育。為使教育普及,並在瑞城各隅辦起四所蒙學堂,以為幼童就學之所。後又辦德象、毅武、宣文三所女學,使中產人家深在閨門的女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培養師資造就專門人才方面,他曾給資派送瑞安曾通學堂高材生陳愷、許藩二人留學日本習數理化,並邀集高材生家長,建議令子弟赴日留學。一年中瑞安東渡留學者達二十餘人,在浙江教育史上,開留學國外的風氣之先。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決定廢科舉,設學校。
孫詒讓受溫處兩府人士的推戴,於當年十月就任溫處學務分處總理。他的教育事業遂由瑞安一縣,推廣而至於浙南地區。在學務分處總理任內,孫詒讓首先整頓了溫州府中學堂。並深刻地認識到欲求教育普及,必須培養師資;培養師資,專賴師范教育。爰於次年夏六月,決定在溫處兩府各辦師范學堂一所。溫校擇址道司前原校士館。
為解決建築資金及建校後的常年經費,他力排頑固勢力的干擾,支撐於官紳之間。歷時三年,心力交瘁,終於以三萬六千元的巨資,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建成溫州師范學堂,計校舍樓房十三楹,平房十二楹,當年招生二百四十名入學。事前,為造就小學師資以應急需,曾假溫州府中學堂次第舉辦理化、博物、體育、音樂等科傳習所,半年速成畢業;同時並於每年暑假集中各科小學教師,舉辦短期講習會,以提高在職教師的素質,使新教育事業逐步走上正軌。任職期間,他共籌集教育基金五十多萬元,在溫處兩府十六縣創辦了各類各級學校三百餘所。其篳路藍縷開辟山林之功,為朝野所共仰,嗣受委為學部二等諮議官,浙江學務議紳。
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復被全省學界推舉為教育總會會長。(會長蔡元培久未任職。孫以副會長攝會長職務)。這時,他環顧國內教育情況,結合自己十餘年的辦學經驗。復上陳《學務平議》、《學務枝議》於學部,對全國教育大計,提出建議。其所陳都是切中時弊的精闢見解。其講求事功,實事求是的作風,除學術論著外,率於教育事業上見之,實為新教育事業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孫詒讓逝世後,《清史稿》為之立傳。後來,溫州六縣人士,為緬懷其開拓教育之功,乃購地辟籀園建籀公詞和籀園圖書館以資敬仰。其瑞安故居的藏書樓玉海樓,列為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籀園里的籀公詞和坐落甌海區慈湖南村的基地,也都作為溫州市的歷史文物加以保護。 孫詒讓主張普及教育。在他擬定的《溫處學務分處暫定學堂管理法》中提出:國民之智愚賢否,關國家強弱盛衰。初等小學本應隨地廣設,使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童。而普及教育又應從官吏開始。他提出「欲求全國無不受教育之民,必先求無不受教育之官吏」。他提議清政府明文規定,十年之外,非京師大學堂畢業者,不得為知府;非各省中學以上畢業者,不得為州縣。十年之內,因京師大學堂和各省中學名額有限,一時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可採取變通辦法,即開設吏治簡易學堂,通過短期進修方式,讓官吏接受新式教育。
孫詒讓還重視師范教育,注重師資隊伍建設。他認為「推廣學堂而不先設師范,猶之無耜而耕,安期收獲」。「西國教員多為師范出身,故胸有成竹」。孫詒讓認為「學校教育之良否,由於教員人格之若何,蓋教員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印於兒童腦中,其感化有永不能滅者」。因此,他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具體地要求。首先,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二是教師要有豐富的科技文化知識。第三,教師還要掌握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第四,教師要有科研能力。第五,教師要有健康的身體。
孫詒讓以他教育活動的卓越貢獻和教育思想的獨特見解,贏得清末教育界的一致推崇,在近代教育史上亦佔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和觀點是:
①興辦職業學堂,謀求教育救國。自他1895年冬開始籌辦學校至1908年夏逝世的十多年中,經他大力倡導和苦心經營,溫處兩府十六縣各級各類學校發展到300多所,居全省之先。這為溫州地區現今的各級各類學校尤其職業院校的發展提供了厚實的文化底蘊。
②講究學以致用,培養時需人才。孫詒讓的辦學目的是培養「應時需」的人才,以「振世救弊」,使國家富強。他認為,西方列強的文明強大在於他們教育的普及和科學的發達,我們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他主張開辦新式學堂,設事務叢報局,開采五金煤礦,大興農桑。倡議選派留學生出國研究西學,學習機器製造及農礦化電等科目,還可以在各州縣鄉開辦學堂書塾,教農工商人識字算賬,開發民智。他十分重視實用知識教學,他主持的溫處學務分處,在制訂課程中對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有所不同,刪去講經課,把中國文學改為國文,歷史地理採用自編鄉土教材,兼及中外政治沿革、時事評述等。還增設國語一課,以學習推廣普通話。
③倡導教育普及,注重教育公平。孫詒讓十分重視教育普及,1902年正月,由學計館、方言館合並成立的瑞安普通學堂開學,並在瑞安縣城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各設立蒙學堂一所。他認為國民普通知識,總要人人平均,才能夠共同努力,以謀文明進步。為了普及國民教育,他還提出「全國士民,子弟不入學者有罰」,「庶普天率土,塙然知以求學為杓准」。他還制定試行《鄉村小學酌設貧苦農家子弟免費或減費入學名額辦法》,提出「優異下戶學生之父兄」,「設女學位以獎女學」等主張,以促使部分貧苦農家子弟和女童也能入學讀書。
④重視人格教育,優化師資隊伍。在普及教育中,孫詒讓提出「教育之道,既欲通合諸科以陶鑄國民,萬不能別懸一格,以優待庸士」,注重「體育、智育、德育三者必須實在進化」,他認為「造就人格,為中外教育唯一主義」。針對當時學校實際,特設品行一課,與其他各科同記分數。在道德教育中重視教師的作用,要求教師要重身教,「教員人格之若何,蓋教員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印於兒童腦中,其感化有永不滅者」。為了辦好學校,發展地方教育事業,他選擇延聘熱心教育、有真才實學的著名士紳主持校務和擔任教育管理職務,聘請優秀教職到校任教。為培養合格師資,尤其解決合格理化科教員奇缺之窘境,他決心營建溫州高級師范學校。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建成溫州師范學堂,為溫州的教育事業樹立了先鋒旗幟。

『貳』 中國所有基金公司名稱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13470762_2_1.html

這個是我的博客,上面不僅有中國所有基金公司的名稱,還有關於每個基金公司自成立以來的具體情況,分析,報告~

希望能幫到你的忙~

『叄』 中國名人的成長故事

王亞南睡三腳床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1日 17:21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毛主席怎樣讀書?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1日 17:18

特殊愛好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復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

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復讀的遍數就更多了。《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選集》等等,他都反復研讀過。許多章節和段落還作了批註和勾畫。

不動筆墨不看書

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無所不讀

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在他閱讀過的書籍中,歷史方面的書籍是比較多。中外各種歷史書籍,特別是中國歷代史書,毛主席都非常愛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朝紀事本末,直到各種野史、稗史、歷史演義等他都廣泛涉獵。他歷來提倡「古為今用」,非常重視歷史經驗。他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來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藉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今天的革命事業。

毛主席對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也讀得很多。他是一個真正博覽群書

魯迅嚼辣椒驅寒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1日 17:21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拾貝殼的孩子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1日 17:14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

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只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

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1日 17:13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餚、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麼我決不當國王。

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願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304回答者: wcf_70 - 六級 2006-2-26 18:23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謝

『肆』 兩英鎮的地形 地貌 氣候 資源 地理位置

低山丘陵,沙質土壤,季風氣候,花綱岩礦,東經116°22′,北緯23°13′。

『伍』 姓馬的歷史名人,及簡單的介紹

歷史名人
包括出生時候為馬姓和改姓後為馬姓的名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為馬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馬"就符合這個條件。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馬姓歷代名人371名,占總名人數的0.8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九位;馬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66%,排在第三十七位;馬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75%,排在第二十五位;馬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83%,排在第二十六位。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和東北三省的馬姓,以先祖趙奢的輝煌事跡開始,在我國歷史上不斷有名人出現。

馬援

馬援
(前14—49)東漢名將。字文淵,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曾為新莽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依附隴西隗囂,終歸劉秀。建武十一年(35年)任隴西太守,破先零羌。後任賁中郎將、伏波將軍等。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將軍,鎮壓交趾征側、征貳起義,封新息候。在進擊西北羌人、北方匈奴、烏桓、南方蠻夷及交趾等戰爭中建立威名。建武二十四年(48年),病死於南征五溪蠻的軍中。 精於相馬術,著有《銅馬相法》。東漢初年大將軍。字文淵,陝西扶風縣人。公元前14年生,公元49年卒。新莽末,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繼歸光武帝劉秀,參加攻滅隗囂的戰爭。漢建武11年任隴西太守,率軍擊破先零羌。建武17年任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後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
曾在西北養馬,得專家傳授,發展了相馬法,著有《銅馬相法》。馬援為扶風馬家祖先,後世出過許多名人。馬騰、馬超、馬均等為其後裔
馬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為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經學家、文學家,對古代經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餘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一生注群經外,兼注《老子》、《淮南子》。
馬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馬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化龍:清朝回族穆斯林人事變主要領導人。馬文祿、馬桂源、馬本源、馬兆元、馬振和、馬生彥等:清朝回族穆斯林事變領導人。見:陝甘回民起義。
馬騰:右扶風茂陵人(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初為涼州刺史司馬,曾與韓遂割據涼州,後被曹操所殺。
馬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三國名將,出身於涼州豪強家族。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關隴,超據潼關拒守,操用離間計,使超與韓遂相互猜疑,一舉擊敗之。超率羌胡退出關中,轉戰隴上,殺涼州刺史,並其眾,自稱征西將軍,督涼州軍事。不久,原刺史故吏楊阜起兵,殺其妻子,超遂奔漢中依張魯,不得志。建安十九年歸劉備,助備擊破劉璋於成都。諸葛亮稱他文武全才,勇猛過人。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官至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次年卒。
馬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蜀漢建興六年(228年),亮出軍祁山,不理眾人反對,以謖為先鋒。謖違反亮之法度,結果在街亭為魏將張郃所敗,士卒離散。亮進退無據,引軍還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亮下謖於獄中,按律處死。亮為之流涕。
馬 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 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被唐太宗賞識,任監察御史,主張少興徭賦,反對實行世封制,成為當時有名的政治家。
馬道一:又名馬祖道一,唐玄宗開元時期(713—741)高僧,佛教洪州宗的創始人。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俗姓馬,後人尊為馬祖。馬祖隨高僧懷讓學禪十年,懷讓九名弟子中,惟獨馬祖被「秘受心印」。學成後,他南下福建江西、開堂說法,創建叢林四十八處。唐大歷年間(766—779),他來到南昌,住開元寺(即今佑民寺)十餘年,開設道場,講經說法,四方學者雲集,隨其學禪弟子達八百餘人,其中有弟子百丈懷海、西堂智藏等一百三十九人,後各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
馬 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依澤(921~1005),號漁叟,西域魯穆國人,是一位通天文精歷算的伊斯蘭星歷學家。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應詔入華。入華以後,即協助王處納在962年至963 年間編制《應天歷》 ,後封爵世襲司天監。
馬依澤氏是回族依澤馬氏鼻祖,其後代官宦輩出,是一脈科第家庭。
馬 鈺:宋代進士。傳說,大定年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後游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馬 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與夏圭並稱「馬夏」。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擅畫山水,兼工書法,能詩。
馬 註: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參加鄭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譯,著有《瀛涯勝覽》。

馬氏圖騰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工花卉,設色妍雅,恣態靜逸,有濃麗冷艷之韻而無媚俗之風騷。夫亦工書畫,夫婦形影不離,同游京師,以繪事自給殊怡然。後夫亡歸里,仍事書畫,藝名日高,四方以縑素兼金前往求畫者益眾,好畫者亦皆來求授指法。傳世作品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花卉圖》軸,圖錄於《神州國光集》;雍正十二年(1734年)作《觀音像》軸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乾隆元年(1736年)作《春花爭艷圖》軸現藏南京博物院;九年(1744年)作《桃花飛燕圖》軸由周懷民先生收藏;二十年(1755年)作《花鳥圖》軸藏常熟市博物館;《花鳥草蟲圖冊》十頁,藏南京市博物館。從藝活動約於康熙、乾隆年間。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歡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的始祖。
馬皇後: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後。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宮,永平三年(60年)被立為皇後。終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預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親戚。章帝即位後為太後,多次拒絕章帝賜封馬氏兄弟。後馬防平叛有功,章帝封馬防、馬廖、馬光三兄弟為列侯,馬太後認為即使他們因軍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歸第」。
馬端臨:江西省樂平市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一生博覽群書,歷二十年著成《文獻通考》,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麗高雅,意境高遠。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散曲和雜劇,以描寫王昭君的《漢宮秋》為其代表作。
馬皇後:秀英(1332-1382),朱元璋妻,漢族,朱稱帝時封後,生於宿州市北70里閔子鄉新豐里。其父因仗義殺人攜女逃往定遠,將女兒託付給郭子興。郭子興夫婦遂把她收為義女,授以史書,教以女紅。馬氏長得雖不漂亮,但端莊溫柔,老成干練,再加上善解人意,知詩書,精女工,所以博得養父母的歡心和鄉親們的稱贊。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興率數千人響應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占據了濠州(今鳳陽)。在皇覺寺當和尚的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由於他有勇有謀,連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青睞,便將義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為妻。
鄭和:明代航海家,武術家,本姓馬,回族。
馬世龍,明末將領。(1594~1634) 字蒼淵。寧夏衛(今寧夏銀川)人。由世職武舉中試,歷任宣府(今河北宣化)游擊,永平(今河北盧龍)副總兵,署任都督僉事、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總兵官,山海(今河北山海關)總兵,崇禎六年(1633年)五月,蒙部插漢、虎敦兔連合河套各部大舉進犯寧夏,明廷任命馬世龍代理寧夏總兵官。半年之內,與來犯之敵在賀蘭山一帶和玉泉營、棗園堡等地數戰皆捷,斬斃敵軍二三千之多,威名大震西陲。崇禎七年(1634年)病逝。追贈太子太傅,世襲錦衣僉事。[6]
編輯本段近代名人
馬建忠:浙江省丹徒人,清末語言學家,曾赴國外留學,精通多國語言,著有《馬氏文通》,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馬敘倫像
馬敘倫:浙江省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後參加革命,歷任人大常委,政協、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馬君武:[7]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者、詩人。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桂林人。幼苦學,及長入廣西體用學堂。1900年赴新加坡見康有為,銜命回廣西策應唐才常起義。1901年自費赴日本讀書,為廣西第一個留學生。初與梁啟超辦《新民從報》,旋追隨孫中山革命。曾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1928年回廣西創辦廣西大學,任校長。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及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復任廣西大學校長,次年病逝於任上。生平譯著甚豐,主要有:《物種起源》、《達爾文》、《民約論》、《彌勒約翰之說》、《賦稅論》、《唯心派鉅子黑智兒之學說》、《代數學》、《礦物學》等書。

馬寅初像
馬寅初:浙江省嵊縣人,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歷任幾大名校校長,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8]。
馬連良:當代京劇演員,工老生。字溫如(1901-1966 ),北京人,回族。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受業於葉春善、蔡榮桂、蕭長華、郭春山、茹萊卿等。先習武生,後改老生,10歲登台,演出《定軍山》、《打棍出箱》等劇。出科後向孫菊仙、賈洪林、劉景然諸名家學習,並吸收余(叔岩)派藝術之長,經長期藝術實踐,發展為獨樹一幟、風格卓異的馬派藝術。
馬本齋(1901~1944),原名馬守清,經名尤素夫·馬本齋,回族,河北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馬仲英,民國期間西北軍閥,回族,原名馬步英。
馬鴻逵,字少雲,1892生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國民黨軍西北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蘭州陸軍學校畢業。馬安國,西北軍閥之一。
馬鴻賓(1884-1960),字子寅,著名愛國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馬步芳,男,回族,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經任青海省保安處處長,青海省政府代主席等職。
馬步青,男,回族,甘肅省臨夏(今自治州)積石山縣(今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別藏鄉人。馬步芳之兄。
馬識途(1903~1945),原名馬駿麟,字獻圖,後改名為馬識途;滿族;遼寧省鐵嶺縣橫道河子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馬佔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抗日英雄,字秀芳,漢族,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祖籍河北省豐潤縣。人們稱贊他「為國家保疆土,為民族爭光榮」,是當代的「愛國軍人」和「民族英雄」。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我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敵人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馬三立(1914----2003),原名馬桂福。中國共產黨員。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是五、六、七、九屆天津市政協委員。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潛心探索,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派相聲」。他是我國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泰斗」,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2003年2月11日去世,享年八十九歲。[9]
當代名人
馬識途(1915—)

馬識途(2張)
,著名作家,原四川省文聯主席。原名馬千木,1915年1月出生於四川省忠縣(現屬重慶市)石寶鎮一書香門弟。1945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大學文學系;歷任鄂西特委書記、川康特委副書記,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省建委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黨委書記,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等職;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著名電影《讓子彈飛》劇本由此改編而來)、《滄桑十年》,紀實文學《在地下》,短篇小說集《找紅軍》《馬識途諷刺小說集》等。
馬 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 。生於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於北京。1937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並參加救亡運動,從事音樂宣傳。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演劇三隊 , 任歌詠指揮同時從事音樂創作。1939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工作。創作了秧歌劇《夫妻識字》、歌曲《 南泥灣 》、《 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等,參加歌劇《白毛女》創作 ,是主要作曲者。解放戰爭時期,隨魯藝在東北從事音樂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研究室、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及《人民音樂》編輯部等單位擔任領導工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歌劇《小二黑結婚》、評劇《志願軍未婚妻》、歌曲《伽琴你有多少弦》等,並撰寫了許多音樂研究文章。他對中國新歌劇的創造和發展、戲曲音樂的研究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英九,漢族,台灣地區領導人 ,祖籍湖南省衡山縣,1950年7月13日出生於香港,1952年隨家人移居台灣。196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72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獲美國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2008年3月22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舉行了投票。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獲勝。
馬珏雯 當代博物學家,生於1928年,祖籍江蘇揚州,幼年移居上海,就讀於晏摩士女中(現北郊中學),後畢業於交通大學,抗戰時期並入西南聯大,同楊振寧為同期校友。後赴美留學,獲康奈爾大學植物學、動物心理學博士學位,終身教授。主要涉足植物學,昆蟲學,參與<植物學>早起譯本翻譯,晚年主攻動物心理學研究,涉及領域為動物夢境及閾下知覺分析。
馬思聰是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戰勝利後,先後擔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1950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並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創作》主編等職。
馬季,原名馬樹槐,祖籍河北省寶坻縣黃庄村,1934年8月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新相聲的代表人物,著名相聲大師,表演藝術家。作為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繼承發展了侯派風格,走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為大多數相聲後來者所遵循,為中國相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馬明哲,吉林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CEO,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南財經大學貨幣銀行學博士。作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自公司於1988年成立開始,馬明哲帶領中國平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用20年時間,從僅有13名員工的單一財產險公司到中國三大綜合金融集團之一,業務范圍覆蓋產險、壽險、養老金、健康險、銀行、證券、信託、資產管理、基金等全金融領域,進入世界500強。目前,該集團在中國近千個城市設有營業機構,擁有5600多萬個人客戶、400萬企業客戶,員工和代理人隊伍逾56萬人。中國平安在香港、上海兩地上市,市值位居全球金融企業前20位、全球保險集團第3位,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家躋身《福布斯》世界500強的非國有金融機構,名列第147位。馬明哲同時是南開大學 特聘 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政協常委,人大代表;亞洲唯一出任美國中央高科技保險公司的獨立董事;深圳30年30位傑出人物。馬明哲是中國金融保險領域在改革創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家之一。
馬雲,漢族,浙江紹興人,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之一。現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和首席執行官,他是《福布斯》雜志創辦50多年來成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陸企業家,曾獲選為未來全球領袖。除此之外,馬雲還擔任軟銀集團董事、中國雅虎董事局主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工商咨詢委員會(ABAC)會員、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院長、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董事、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董事會董事等職務。
馬化騰,漢族,廣東汕頭人,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現擔任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被稱為「QQ之父」,曾在深圳大學主修計算機及應用,於1993年取得深大理學士學位。1998年和好友張志東注冊成立"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在創辦騰訊之前,馬化騰曾任職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從事尋呼軟體研發工作,在電信及互聯網行業擁有10多年經驗。2009年馬化騰當選中國經濟十年商業領袖,騰訊入選《財富》「全球最受尊敬50家公司」。2011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馬化騰以274.9億元的身價位列第13。
馬蔚華,男,1949年6月出生於遼寧錦州,現任招商銀行董事、行長。 2004年,著名的英國《銀行家》雜志將他列為全球銀行界「2004年度希望之星」。2009年和2010年「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上他兩度贏得「年度銀行家」殊榮。2011中國證券金紫荊獎評選中榮獲「金紫荊獎」十個獎項中最重要的大獎——「最具影響力領袖獎」。2012年被中國企業家雜志評為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

『陸』 金融數學研究生畢業能幹什麼

金融數學專業旨在為金融業提供具有定量分析財務能力的專業人才,它著重應用數學和統計學在金融系統中的應用。該專業在利物浦大學已有多年歷史,而且證明畢業生受業面廣,極受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歡迎。在2006年該專業在中國首次出現,它將為中國乃至世界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急需的金融人才。

雖然投資銀行是金融數學的主要就業行業,但是本專業技能也適用於其它的行業並且有許多研究的機會。例如,那些進行商品貿易或國際貿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鋼鐵公司、礦業公司及國際大公司)都會面臨商品價格風險及外匯風險。他們便僱用金融數學家處理這些風險。


(6)江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司馬義擴展閱讀:

金融數學是培養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掌握金融數學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數學與金融分析方法進行經濟、金融信息分析與數據處理的應用型人才。畢業後能在金融、投資、保險等部門從事金融分析、策劃與管理等工作,並為更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輸送優秀人才。

系統掌握應用數學、金融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形成扎實的數學基本功底和嚴謹的數學思維模式。具備靈敏獲取信息能力和分析信息能力,具備不斷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教學能力,具有在經濟、金融領域從事定量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及設計經濟數學模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柒』 聽著有古典韻味的兩個字

「拂曉」及黎明,快天亮的時候,要是你想創新的氏,這個詞挺不錯的

『捌』 關於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

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是聯合國總部(世界聯合基金會和世界和平委員會)批准成立的直屬聯合國世界總部管理的聯合國改革機構。 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是目前迄今為此聯合國唯一可以對外贏利的世界機構。

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主要是協助全球各大金主和銀主、世界各金融機構及項目公司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為人類造福。

為了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更好的服務於各大項目機構和金融組織以及各國政府,聯合國總部特別批准成立五大聯合國世界機構組織,協助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完成歷史賦予的聖神使命,為人類做出貢獻。

目前,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的營業執照已經在全球各大金主和銀主那裡備案,世界各大金融機構、各大金主和銀主已經接到聯合國總部通知從海外趕到中國協助本財團的國際金融啟動和與中國金融機構的接軌工作。

閱讀全文

與江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司馬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