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依據什麼的不同可以將基金分為主動型基金和被動型基金
轉自 保羅時報 共同基金知多少(五)主動vs被動
了解投資基金所需的各項成本後,部分投資人可能會想,是不是費用愈低的基金愈好呢?答案是「不一定」,就像上次提到的「沒有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基金收費的高低是基金管理公司依照其操作成本來計算的,所以投資人在比較基金費用時,應該要以同類型基金為比較基礎。而除了根據先前在《共同基金知多少 (三)認識基金家族》中介紹的各類型基金外,讀者也需考慮《保羅時報》將於本篇介紹的基金管理方式。
主動式管理(Active Management)
主動式管理相信基金績效可以擊敗大盤,因此積極操作投資組合並以超越大盤表現為目標。
主動式管理不相信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其操作原則為利用市場無效率性買進價格被低估的金融證券,或是作空價格被高估的金融證券,細部的操作手法又會依不同基金管理公司或不同基金經理人而有所差異。
雖然各基金的操作手法不同,但基本上,主動式管理是透過基本面分析或技術分析等證券分析工具以觀察包含本益比(P/E Ratios)和市盈率與增長比率(PEG Ratios)等數據,並極度仰賴基金經理人的選股及選時能力。
由於主動式管理強調「主動」,因此採用主動式管理的基金也會因頻繁進出市場而曝露在較大的風險之下,但就如同投資基本准則「期望報酬愈大的投資,風險也愈大」,主動式管理的信徒,在期望獲得高報酬的情況下,也具有較高的風險承受度。
令人失望的是,根據數據,主動式管理基金成功打敗大盤的機率並不高,這也是近幾年來打著被動式管理旗幟的基金會風行全球的主因之一。
被動式管理(Passive Management)
被動式管理為主動式管理的相反。被動式管理不認為基金績效可以超越大盤,「不能打敗它,就復制它」的想法油然而生。指數基金即為被動式管理的代表,而近年來熱門的ETF更是採用完全被動式管理來操作。
被動式管理信奉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證券市場已充分反映所有信息,一動不如一靜。不同於主動式管理積極操作投資組合,被動式管理選擇復制大盤指數,且為了盡量貼近大盤,除非是追蹤的指數成分股有改變,否則基金經理人不會於市場頻繁進出。
由於被動式管理基金的投資組合很少變動,因此基金所需支付的證券經紀費也會較主動式管基金減少許多,這也使得被動式管理基金的基金管理費較主動式管理基金便宜,成為被動式管理基金吸引投資人的另一個特點。
根據數據,被動式管理基金的表現勝過大部份的主動式管理基金,再加上低廉的管理費,也難怪被動式管理基金會成為近年來熱門的話題商品。
B. 主動管理型基金和指數基金哪個好
指數基金作為被動型管理的代表,常常被用來跟主動管理型基金進行比較。
從美國多位大咖的實證結果來看,考慮到主動管理型基金的運作高成本等因素,在成熟發達的市場,指數基金比主動型基金實在好太多。這一結果是符合邏輯和經典金融學理論的。(比如有效市場理論,盡管該理論爭議不斷漏洞百出,但仍然不失為一個得力的分析工具。)
但是,從國內來看,由於市場不夠成熟發達,市場錯誤定價的機會比較多,造成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機會相對成熟市場就多一些。盡管如此,國內主動管理型基金的費用之高,也是發達市場所難以匹敵的。這就降低了國內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吸引力!
C. 什麼是自主管理型信託 還有主動管理型基金 各是什麼意思 謝謝
1、」自主管理型信託「就是通過募集資金把錢投資到不特定的項目中,根據需要去管理投資。
一般採用資金池的模式運作,和那些投資標的確定的信託產品相對。一般都有明確的投資范圍,但是在這些范圍內選擇很多,可以投資於更好的項目。
2、「主動管理型基金」就是平時所說的基金,募集後有基金經理操盤。
把資金投資於他所偏愛的股票,債券等,需要很多的管理成本,不像被動型的基金,如指數基金,把資金募集後按比例投入到相應的股票即可。
3、以前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計劃往往是被動型的。也就是不參與到資金的運做之中。
信託公司就是充當一個融資方和投資方的一個中間人。現在很多信託公司有自己的投研團隊,有能力自己運作資金,這個時候就會發行主動管理型信託。
比如中融信託的匯聚金貨幣基金集合資金信託就是主動管理型產品,信託公司在其中全程運用資金為投資者利益運作。
4、主動管理型基金是相對於被動管理型基金而言的,比如指數基金就是被動型基金,基金公司把資模擬指數進行資產配置,基金的業績和指數的走勢相同,基金公司不發揮主觀能動性。
而主動管理型基金,是基金公司根據本基金的投資理念主動的配置資產,並且跟隨市場隨時進行調整力求跑贏市場,這個時候基金經理的水平往往決定了基金的業績好壞。
信託投資理財產品,是指投資者將人民幣資金委託於銀行,並指定銀行為代理人代其與信託公司簽署《資金信託合同》。
投資者根據信託計劃投資對象的信用狀況獲得理財收益。該款產品理財收益與同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相比具有一定優勢。
這款產品投資的信託計劃,均由政策性銀行或國有商業銀行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安全性較高。
基金是專家幫你理財。基金的起始資金最低是1000元,定投200元起
買基金到銀行或者基金公司都行。銀行能代理很多基金公司的業務,具體開戶找銀行理財專櫃辦理。現在有些證券公司也有代理基金買賣的。
要先做一下自我認識,是要高風險高收益還是穩健保本有收益。前一種買股票型基金,後一種買債券型或貨幣型基金。
確定了基金種類後,選擇基金可以根據基金業績、基金經理、基金規模、基金投資方向偏好、基金收費標准等來選擇。基金業績網上都有排名。
一般而言,基金的投資方式有兩種,單筆投資和定期定額。
所謂基金「定額定投」指的是投資者在每月固定的時間(如每月10日)以固定的金額(如1000元)投資到指定的開放式基金中,類似於銀行的零存整取方式。
D. 確定了基金投資組合之後,該怎麼跟蹤、分析所持有的基金以便在虧損時做出明智決定
不懂的人 可以定投
銀行的"基金定投"業務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類似於銀行零存整取的基金理財方式,是一種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和相同的金額申購某種基金產品的理財方法。基金定投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平均投資成本,因為定投的方式是不論市場行情如何波動都會定期買入固定金額的基金,當基金凈值走高時,買進的份額數較少;而在基金凈值走低時,買進的份額較多,即自動形成了逢高減籌、逢低加碼的投資方式。
定投首選指數型基金,因為它較少受到人為因素干擾,只是被動的跟蹤指數,在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情況下,長期定投必然獲得較好收益。而主動型基金則受基金經理影響較大,且目前我國主動型基金業績在持續性方面並不理想,往往前一年的冠軍,第二年則表現不佳,更換基金經理也可能引起業績波動,因此長期持有的話,選擇指數型基金較好。若有反彈行情指數型基金當是首選。
國外經驗表明,從長期來看,指數基金的表現強於大多數主動型股票基金,是長期投資的首選品種之一。據美國市場統計,1978年以來,指數基金平均業績表現超過七成以上的主動型基金。
因此我建議你主要定投指數基金,這樣長期來看收益會比較高!
易方達上證50基金是增強型指數型股票基金,投資風格是大盤平衡型股票。該基金屬高風險、高收益品種,符合指數型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
基金經理林飛除了擔任上證50基金經理之外該基金經理還擔任了指數基金深證100ETF的基金經理,作為指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其具有較強的指數跟蹤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2008年1季報基金經理表示,50指數基金將繼續在嚴格控制基金相對基準指數的跟蹤誤差等偏離風險的前提下,根據對市場結構性變化的判斷,對投資組合做適度的優化和增強,力爭獲得超越指數的投資收益,追求長期資本增值。
易方達管理公司是國內市場上的品牌基金公司之一,具有優異的運作業績和良好的市場形象。公司目前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1374億元,旗下囊括了12隻權益類基金和6隻固定收益類基金。今年以來公司權益類基金凈值排名出現了較大分化,整體業績有一定下滑,但長遠看公司中長期投資實力仍較強。
上證50ETF:上證50指數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於2004年1月2正式發布,指數簡稱為上證50,指數代碼000016,基日為2003年12月31日,基點為1000點。上證50指數是根據科學客觀的方法,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隻股票組成樣本股,以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一批優質大盤企業的整體狀況。
華夏中小板:華夏中小板ETF的標的指數為深圳交易所編制並發布的中小企業板價格指數,主要投資於標的指數成份股、備選成份股。為更好地實現投資目標,還可少量投資於新股、債券及相關法規允許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
E. 怎樣進行基金資產投資組合管理
做好資產投資組合,一般需要考慮兩點:
第一是個人或者家庭的風險偏好,不同的風險偏好,決定了你適合投資不同的資產。
第二是理財目標,理財目標有長有短,投資的金額也不一樣,投資的資產也不一樣。
至於怎麼做,如果自己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學習;如果不想學習,也可以找個理財師幫助你。
F. 主動管理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型基金,哪個更好
根據投資策略的不同,可分為主動基金和被動基金。主動基金是基金管理人主動管理,以取得超越市場的業績表現為目標的一種基金,需要由基金經理對證券市場進行深入研究,主動選擇投資品種來確定投資組合。被動基金一般指的是指數基金。指數基金,是以特定指數(如滬深 300 指數、標普500 指數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證券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證券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指數基金一般以緊密跟蹤標的指數、跟蹤誤差最小化為投資目標,旨在使投資組合的變動趨勢接近於標的指數,以取得與標的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率。指數基金具有費率成本低、投資風險分散、運作透明度高、運作過程中受投資經理主觀因素影響較小等特點。近些年指數基金不斷發展壯大,產品類型可以覆蓋境內外市場和多項大類資產,已成為資產配置工具的重要選擇。
G. 指數基金與主動管理基金誰更有投資價值第一篇
先說美國:根據美國最大的指數基金公司,先鋒集團創始人,約翰.伯格老頭說法;美國絕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85%左右)是干不過指數基金的,既干不過標普500,也干不過更寬的指數基金,比如羅素2000。關於這個,我只想說,伯格老頭說的話是真的;在美國確實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業績不如標普500指數基金,先把事實擺出來。
有下面幾個原因,導致美國的主動管理型基金干不過指數基金:
a、主動管理型基金的費用確實比較高,比如很多主動管理型基金收1.5%的管理費,但是先鋒的指數基金可能只有0.05%的管理費,客觀的說管理費確實指數基金低。我們的期望是,主動基金收取管理費是用來做更多的研究,這合情合理。那麼問題來了,主動管理型基金收取更多管理費,是不是真的帶來了研究價值,在美國,答案是:大多數沒有。
b、在美國機構投資者佔比過高,是導致主動研究失效最重要的原因。大家都在研究,彼此之間失去了相對優勢,加上研究後總要根據研究成果換一下股,做更多交易,摩擦成本上升(摩擦成本這么高大上的詞,其實就是交易費用,各類稅收等費用)。由於大多數都是機構之間競爭,然後政府和券商通過交易拿走了大量的稅收和費用,可以確定,大多數機構不可能戰勝大多數機構(繞暈了吧,嘿嘿!),因此可以得出一個有點武斷的結論:如果一個市場以機構為主,那麼指數基金會戰勝大多數機構。是不是也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如果一個市場,以散戶為主,那麼指數基金也會戰勝大多數散戶。我大A股似乎就是散戶為主,那麼就可以武斷的推斷出:指數基金勝過大多數散戶,事實也是如此。恩,這個推論肯定符合指數基金愛好者的胃口。此外,好像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一個市場以某一種投資群體占據絕大多數時,這個群體大多數干不過指數基金。這句變扭的話,是很關鍵的(自我總結的,不管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