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慶期間成都周邊旅遊地介紹
1.川西高原游:成都——樂山(游覽樂山大佛、峨眉山)——西昌(游覽海螺溝)——稻城亞丁;
2.川東風情游:成都——內江(游覽資中文廟、武廟、羅泉古鎮、張大千紀念館)——自貢(游覽鹽業博物館、恐龍博物館)——宜賓(游覽蜀南竹海)。
B. 升庵文化手抄報怎麼做
升庵文化手抄報,可以到網上下載一些傳承升庵文化內容論文題材,然後再配以相應的圖畫,這就是一本很好看的手抄報。手抄報實際上就是漢字和圖片的說明。
C. 四川的明星有哪些請列舉一下吧。反正我本人覺得超級多。
四川又稱蜀,沃野千里,物寶天華。蜀地多俊傑,自古名人輩出。
01.大禹(約公元前21世紀)
夏代建立者,出生於今四川阿壩州境內。他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即位。劃定天下九州,鑄造九鼎,第一次確立了君主世襲的政治制度。
一句話評價:大禹,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推薦專家:段渝(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02.李冰(約公元前3世紀)
戰國時代卓越的水利工程專家。秦昭王時期(前276—前251年)為蜀郡太守,主持設計和興建都江堰,鑿離堆(玉壘山),鑿溷崖(今夾江),治洛水(今什邡),導汶井江(今邛崍),開廣都鹽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一句話評價:「珍水萬世焉」,李冰留給我們的遺訓和身體力行的模範行為,當為川人萬代珍視。推薦專家:譚繼和(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03.落下閎(約公元前2世紀)
西漢民間天文學家。復姓落下,名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屬四川)人。元封年間受武帝徵聘,官居太史待詔。曾與鄧平、唐都創制《太初歷》。測定過二十八宿赤道距離(赤經差)。首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
一句話評價:落下閎研究制定的《太初歷》,集中國傳統歷法之大成,在系統觀測和數學結構方面有一系列創新,成為落下閎系統,與比他晚200年的古代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所建構的系統相比較,各有特色,都很出色,影響深遠,永載史冊。推薦專家:查有梁(原四川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04.揚雄(公元前53年-後18年)
字子雲,蜀郡成都人。西漢末年經學家、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揚雄的漢賦與司馬相如齊名,位列漢賦四大家之一。他著述的《太玄》構建了以天文歷法為基礎,以「玄」為最高范疇,以陰陽五行為骨架的獨特哲學體系。
一句話評價: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蜀文化史上第一位具有全國性歷史影響、網路全書式的文化巨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推薦專家:黃開國(國際儒聯理事、四川師范大學政教學院教授)
05.諸葛亮(181年-234年)
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琅邪陽都(山東沂南)人。自公元213年入川,到234年病逝,治蜀施政達二十一年之久。他勵精圖治,革除弊政,廣任賢才,注重法治;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圖興復漢室,一統天下。
一句話評價:諸葛亮治蜀造福於巴蜀人民,一千多年來,受到各階層人民的緬懷和贊揚。這種追思和敬仰,表達的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贊賞,體現的是我們民族在幾千年奮斗中形成的歷史觀、倫理觀、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推薦專家:譚良嘯(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副會長、武侯祠博物館原副館長)
06.武則天(624年-705年)
唐高宗皇後、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後,她臨朝稱制。載初元年(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她重視農桑,輕徭薄賦;廣開言路,注意納諫;發展科舉,開創殿試制度,開啟了「開元之治」的唐朝盛世。
一句話評價:唐代的開放與大度造就了中國唯一的女皇,千百年來,無論是憎惡還是贊美,都無損於這位偉大女性的歷史光輝。
推薦專家:謝元魯(四川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旅遊學院教授)
07.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年即顯露才華,出入蜀中名山,晚年漂泊困苦,卒於當塗。李白是一個站在時代頂峰的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
一句話評價:李白是一位天才的,突破規范、天馬行空、無可仿效的詩人;他將屈原與莊子的精神奇妙地予以結合;既屬於中華民族,也屬於全世界;與莎士比亞一樣,是千年一遇的偉大詩人。推薦專家:周嘯天(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文新學院教授)
08.杜甫(712年—770年)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其詩歌貫穿了愛國憂民的主線,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急劇變化,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面貌及其個人的生活經歷,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故有「詩史」之譽。
一句話評價:為人民吶喊、歌唱的詩人,必永遠被人民紀念、歌頌。
推薦專家:吳明賢(四川省杜甫學會副會長、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09.蘇軾(1037年-1101年)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散文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句話評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全面性、頂尖性、復雜性的文化巨星,國際上稱為「千年英雄」,是「說不全、說不完、說不透」的永遠的蘇東坡!推薦專家:張志烈(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四川大學文新學院教授)
10.楊慎(1488年-1559年)
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史》有傳,生平大起大落,積極努力為中華民族成長,為西南邊陲地區中華文化發展做貢獻。明代政學兩界在楊慎《墓銘》中贊頌其人:「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廟之英。」「文擬班揚,學侔游夏」。
一句話評價:有明一代文化巨人。
推薦專家:祁和暉(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
讓我們再次記住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的名字,他們分別是:
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
D. 成都市新都區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漫花庄園鬱金香花展、新都桂湖公園、新都泥巴沱、升庵桂湖、泥巴沱景區。
一、漫花庄園鬱金香花展地址:成都市區與新都城區的蜀龍大道南段
漫花庄園鬱金香花展簡介:花展佔地面積400餘畝,歷時2年斥資數千萬打造,從荷蘭引進100萬株優質鬱金香品種及世界各國的精良花卉品種組成優美的創意花卉組合。
E. 好的寫景片段(對保山的一處景物描寫)
保山美景:高黎貢山
在比想像更遙遠的歲月,亞歐大陸與印巴大陸在這里相遇。驚天動地的撞擊、驚心動魄的結合,高黎貢山從深深的海底隆起,橫亘在中國西南部。從此,這里的家園與高黎貢山緊緊連在了一起,這里的生命與高黎貢山深深交織在了一起。
在高黎貢山腹地,分布著大大小小90多座形似鐵鍋的新生代火山。「好個騰越州,十山九無頭」,這名民謠形象地描述了火山群的壯麗奇觀。火山之間,熱浪蒸騰, 數百眼熱泉、 溫泉撒落其間,構成了我國三大著名地熱風景區之一——騰沖熱海,98℃的硫磺塘「大滾鍋」熱浪沖天, 360多年前到此旅行的地理學家,旅遊文學家徐霞客也為之驚嘆,留下了「作滾涌之狀,而勢更後,沸泡大如彈丸,啡枚齊躍而有聲」的生動描述。火山地熱並存,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奇觀。
高黎貢山是一道綠色的屏障,更是一條生命的走廊。高海拔、低緯度的地勢使其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點。 山頂銀裝素裹,山腳熱浪指面,自然植被儀態萬千。有高等植物2000多種,野生動物600多種,被稱為「自然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植物活化石」桫欏撐起一片天地, 延續著恐龍的「綠色夢」;「世界杜鵑花王」,最古老的一棵樹齡達280多年,整棵花樹佔地500平方米。春天,杜鵑競放, 一片花海。與杜鵑齊名共同錄入《永昌二芳記》的山茶,在高黎貢山更是滿山遍野地美麗。此外,禿杉、銀杏、紅花木蓮,這些對生存條件格外挑剔的樹種,在高黎貢山也找到他們的福地,盡情地繁衍生長。高黎貢山豐富多樣的植被,為各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扭角羚、蜂猴、綠孔雀、白眉長臂猿、孟加拉虎等20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這里生息繁衍,被譽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近百年來,高黎貢山吸引了許多中久科考人員。有英國的安德森、法國的叔里歐、美國的洛克等。為時最長的要數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的喬治·福瑞斯特。 他從1904年起的28年間,先後7次來到高黎貢山採集動植物標本3萬多種達70多萬份。 此後,前來探秘的中外專家、遊客更是絡繹不絕。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將高黎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列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
高黎貢山腳下的怒江流域,是人類的起源地和上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距今約800萬年的「羊邑古猿」到8000年前的「塘子溝文化」,極大地光耀了保山這塊「西南極邊之地」歷史文化窨。公元前四世紀,我國第一條國際通商大道——「蜀·身毒道」開通。保山成為西南商賈大都會, 永昌郡在漢王朝105個藩國中位居第二。沿著古道,商人、學人、旅人、軍人紛至沓來,馬可·波羅來過,徐霞客來過,名滿天下的「狀元郎」楊升庵,在保山一帶活動近36年,由最初的謫貶旅人變成了永遠的居民。他們的智慧和文采極大地豐富了保山的文化內涵。
高黎貢山曾迎來過一次次戰爭與和平。 明正統年間, 兵部尚書王驥帶領10萬大軍「三征麓川」到過這里;明萬曆年間, 永昌參將鄧子龍率南征大軍到過這里;南明永曆帝南奔時,部將李定國與清兵在此決戰,血染山河;半個世紀前, 中國遠征軍第十一、二十集團軍為消滅日寇,強渡怒江, 仰攻高黎貢山、松山,一舉收復失地,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歷史在這里留下悲歡離合,生命在這里生生不息。注、僳僳、傣、彝、白、回苗、 景頗、德昂、阿昌、納西等20多種民族共生共榮人才輩出、民風奇特純朴。 呂凱、 張志淳父子、袁文揆兄弟、 王宏祚、馬注、杜文秀、李根源、梁金山、艾思奇、朱家璧等, 一大串英傑的名字豐富了中華的歷史;僳僳族的「刀桿節」、傣族的「潑水節」、景頗族的「木腦縱歌節」、苗族的「花山節」等,使你一經走進保山這塊風情萬種的土地,會有天天都過節的感覺。
高黎貢山——保山,天之靈、地之傑……
F. 禮樂高風的意思
禮樂,形式內容包括禮儀、音樂。中國的文化,非常重視禮樂。禮就是指各種禮節規范,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禮樂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雖然現代工商業科技文明過分重視物質利益,使得傳統的「禮樂文化」受到商業世俗文化的沖擊,已失去古典純朴的的本質精神。但是,傳統的「禮樂文化」在今天還是能起到提升人類道德,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有文字可考的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後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創建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高風,強勁的風。 漢 劉向 《九嘆·遠游》:「遡高風以低佪兮,覽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贈崔侍郎》詩:「高風摧秀木,虛彈落驚禽。」 清 吳偉業 《清風使節圖》詩:「豫章夾日吟高風,歲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強風。 唐 杜甫 《向夕》詩:「深山催短景,喬木易高風。」
(3).指秋風。《太平御覽》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風(秋風)曰商風、素風、凄風、高風、涼風、激風、悲風。」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斜日當軒蓋,高風卷旆旌。」 師尹 註:「高風,八月風也。」 明 劉基 《淡黃柳·台城秋夜》詞:「高風淅淅,翻動林梢敗葉。」
(4).高尚的風操。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序》:「覩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北史·王羆王思政等傳論》:「運窮事蹙,城陷身囚,壯志高風,亦足奮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孫鍾元先生時居薊門九十二歲》詩:「 邵 許 高風遠尚存,傳經一代又 蘇 門。」 徐遲 《黃山記》一:「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5).高雅的藝術風格。 宋 梅堯臣 《次韻答王景彝聞余月下與內飲》:「呼我作卿方舉酒,更煩佳句賞高風。」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十二:「 東坡 謂書至於 顏 柳 而 鍾 王 之法益微,詩至於 李 杜 而 魏 晉 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
(6).美善的風教、政績。 唐 韋應物 《始至郡》詩:「昔賢播高風,得守媿無施。」 宋 蘇軾 《杭州與莫提刑啟》:「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簡上,肅高風於列郡,浹厚德於齊民。」 清 林則徐 《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憶昔 文翁 以《詩》《書》治 蜀 ,而 揚 馬 之瑋制以興; 何武 用儒術進賢,而 龔 唐 之高風克劭。
G. 龍的文化
據史書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人類處於氏族社會時,每一個氏族,都拜一種動物,如牛、馬、虎、鹿、蛇等,作為本氏族的標志。後來,有個強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並了,就把各個氏族的動物標志擠湊在一起,虛構出一個最兇猛的動物形象,這就是所謂「龍」的來歷。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像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裡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一種頭有角、大口、紋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鍾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一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像中的龍與蛇或晰錫,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的發展——龍的影響(一):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庄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H. 這個寒假哪裡適合遊玩拜託了各位 謝謝
當然是江西上饒市的三清山了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三清山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境內,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因玉京、玉華、玉虛三峰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巔而得名。三清山經歷14億年的地質運動,風雨滄桑,形成了三清山別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飛瀑、峽谷幽雲等雄偉景觀。景區總面積229平方公里,區內千峰競秀,萬壑奔流,古樹茂密,珍禽棲息。1997年8月美國國家公園基金會主席保羅等訪華團慕名來三清山考察後驚嘆道:「三清山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精品,是全人類共有的精神家園。」 三清山以自然山嶽風光稱絕,以道教人文景觀為特色,現有西華台、三清宮、玉京峰、三洞口、梯雲嶺、玉靈觀、石鼓嶺七個分景區,已開發的奇峰有48座,怪石52處,景物景觀400餘處,有植物1088種。區內奇峰異石、泉瀑溶洞、雲海佛光、名貴動植物、第四紀冰川遺跡等構成豐富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黃山姊妹山」,其中「巨蟒出山」、「女神峰」、「和觀音聽琵琶」為三大奇景,秦牧先生曾贊之為「雲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 景區內植被垂直分布明顯,其中包括珍貴稀有植物黃山松、華東黃杉、華東鐵杉等。 三清山是一座具有1600餘年歷史的道教名山,素有「江南第一仙峰」之名,為歷代道家修煉場所,自晉朝葛雲、葛洪來山以後,便漸為信奉道學的名家所嚮往,現仍完好保存著三清宮道觀及古建石刻二百二十餘處,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 三清山1985年被定為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區。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7月三清山被評為全國文明旅遊風景區,2001年6月三清山榮膺國家4A級旅遊區,2001年8月三清山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I. 天府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川菜、蜀綉、三星堆、都江堰等;川劇變臉作為巴蜀藝術的瑰寶;三國文化能代表天府文化.魚鳧文化,寶墩文化等等。
1、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2、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餚,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3、蜀綉
蜀綉,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4、三星堆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5、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9)升庵文化基金會擴展閱讀:
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川劇變臉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台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
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凈、末、丑同亮相於茶館的小戲台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才改稱「川劇」。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台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
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可見,老百姓對這種極端好看的耍活兒是打心眼地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