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非凡航空的過去航點
馬累
布吉
釜山
海防
常見問題:
1。非凡航空解作什麼?
「萬歲」是葡萄牙語,解作「歡呼」及「慶祝」,這也正好貼切地形容所承諾的服務態度,給予每位乘客輕松愉快的旅程。經歷了五個世紀的文化變遷,澳門融聚了歐洲及中國的不同文化色彩。
2。非凡航空是什麼顏色?
代表非凡航空的顏色是綠色和紅色,而這兩種顏色也正代表著澳門融合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
3。非凡航空比較其他在澳門國際機場經營的航空公司便宜多少?
為旅遊業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務,以低票價高質素的服務與亞洲其他以服務質素為首的航空公司媲美。同時開拓在澳門前所未有的航線。
5。非凡航空引用的是那種型號的飛機?
非凡航空以波音767寬體客機營運,該機種可以覆蓋飛行時間達十二至十三小時。
6。非凡航空擁有多少飛機?
非凡航空通過場所協議(世界其中一傢具有領導地位的飛機租賃貿易公司)租賃2架波音767寬體客機,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我們的機隊。期望在五年時間內將機隊規模擴展至15架。
7。什麼是寬體客機?與其他航空公司的航機有什麼不同之處?
寬體客機比一般客機擁有更寬闊的機身,能給予乘客更寬闊的客艙及活動空間。以一個簡單的方法解釋,就是要計算一下走廊通道的數目:如客機有兩條走廊通道,那就是寬體客機,只有一條走廊通道的,那就是一般的客機。
寬體客機和一般客機的另一最大分別是航機運載量。非凡航空的波音767客機可運載10至15噸貨物。但一般客機,如:空中巴士A320型或波音737客機只可運載一噸貨物(除乘客行李),這便是非凡航空優勝之處。將以澳門,南中國為據點─一個佔中國貿易出口三分之一的興旺經濟區域─以發展貨運業務。
8。航機上擁有多少座位?
非凡航空的兩台波音767寬體客機分別為210座位及245座位。兩台客機均可提供兩種艙等服務,分別是豪華艙和經濟艙
9。誰負責維修航機?
非凡航空與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廣州飛機維修工程)─國際航機維修承包商─合作為航機提供保養,維修及修理服務。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是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合作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的一所合資企業公司,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基地,為超過25間國際航空公司提供航線保養,基地維修,機器零件維修,檢修及工程服務。
10。主席
非凡航空主席顏延齡先生是澳門及中國著名的商人和慈善家,亦是澳門龐大社團 - 福建同鄉會 - 的領導員,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同時,顏先生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官方政治咨詢機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的經濟委員會副主席。
⑵ 福州聚春園集團的發展歷史
1950年,聚春園成為福州市政府贖買的第一批國營企業。1956年3月劃歸新成立的福州飲食公司管理。
1994年,聚春園改擴建為集餐飲、住宿、商務、娛樂、購物為一體的三星級旅遊飯店,佔地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30平方米,既有假山噴泉之情趣,又具宮殿廣廈之恢宏,中西合璧,別具神韻。聚春園秉承「守百年基業、創一流業績、樹星級品牌、聚春色滿園」的質量方針,成功引進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注重發揮聚春園品牌效應,三樓聚春宴餐廳、二樓聚香苑自助餐廳匯集閩菜為主的數百種中西美食,並引進美國肯德基快餐、台灣上島咖啡等,成為聞名榕城的美食消費中心。1996年榮膺國家商業部「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
2002年經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以百年老字型大小「聚春園」為品牌依託,由福州市飲食集團公司、福州頤豐集團公司、福州大酒家三家國有企業合並組建福州聚春園集團。2006年4月納入福州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2007年10月市政府決定,將整合市屬酒(飯)店、餐飲、溫泉沐浴等同業態國有資產一律劃撥給聚春園集團有限公司,授權集團統一經營管理。現集團擁有飯店業的四星級福州大飯店,三星級聚春園大酒店、於山賓館、福州大酒家,二星級福州貿總酒店和經濟型快捷連鎖店四季如春旅館;餐飲業的安泰樓酒家、聚春園食品有限公司;服務業的三山座澡堂、德天泉澡堂、福州美發廳、藝光照相館、鼓山景區服務中心;商貿業的南星商城等福州市知名企業,以及福州市高級烹飪技工學校和職業技能鑒定站等飲食服務技能教育、培訓、鑒定機構。集團經營面積達20萬平方米,總資產近十億元,2003至2007年蟬聯福建省企業集團一百強。
集團組建以來,堅持改革和發展兩手抓,努力開拓市場,狠抓經營管理,經濟效益穩步上升,各項經濟指標名列福州市國有商貿系統和福建省餐飲住宿企業前茅。以弘揚閩菜文化為宗旨,集團發揮「聚春園」品牌效應,輸出品牌和管理,開發境內外餐飲市場。2005年配合福建省政府成功承辦了第97屆廣交會開幕式大型招待晚宴;2004年在成功地在成都合作開辦成都聚春園大酒樓,邁出了進軍省外餐飲市場的第一步;2005年託管外商獨資企業福州邦輝大酒店;與新加坡遠東機構合作經營的新加坡聚春園酒樓,將於2007年5月25開業。2006年集團經營業績穩步上升,再創集團組建以來營業額和利稅總額的新高。
集團積極致力於加強海峽兩岸三地的行業交流協作。2002年應台灣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的邀請,派出高級烹飪技師組成福州市風味小吃代表團赴寶島台灣,參加台北中華美食展活動,現場烹制福州風味小吃,受到台灣業內人士和民眾的高度贊譽。2002年組織人員承辦福建省在香港舉辦的「福建美食節」,現場烹制「佛跳牆」等閩菜特色菜餚,好評如潮。2004年10月和12月分別應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和澳門飲食業聯合商會的邀請組織烹飪技術人員赴澳門,參加澳門福建美食節和澳門美食節活動,展賣福州特色風味菜餚和小吃,受到澳門民眾的普遍贊譽。2006年1月集團再次組織烹飪技術人員赴台灣台中市與涵碧樓交流烹飪技藝,展賣「佛跳牆」等閩菜。
聚春園集團重視文明建設,熱心公益事業。積極組織員工向希望工程、兒童福利院、受災地區等捐款捐物,回報社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2004年協助市政府成功舉辦了第十四屆中國廚師節暨中國海峽兩岸美食節,2005年、2006年連續兩屆參與承辦「福州市拗九孝順節」,2006年冠名承辦了「聚春園杯」食在榕城招牌菜評選、第三屆福建省(餐廳、客房)職業技能競賽,提升企業社會知名度。集團先後榮獲「中國餐飲百強企業」、全國商貿服務業先進企業、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狀」、「福建企業集團一百強」、福建省和福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福州市文明單位、廠務公開工作先進單位、納稅信用A級單位等榮譽稱號。
⑶ 從澳門碼頭怎麼去媽祖文化村公車或打車多少費用
先乘巴士或的士到路環疊石塘山下的石牌坊停車場,巴士港澳碼頭沒有直達的,如要轉車可以詢問站長。的士的話可能要一百元左右。
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設置穿梭巴士,來往於路環疊石塘山下的石牌坊停車場及天後宮停車場之間,每隔三十分鍾一班。
石牌坊停車場頭班及尾班車開車時間,分別為上午八時及下午六時半;而天後宮停車場頭班及尾班車開車時間,則為上午九時及晚上七時半。
⑷ 媽祖和澳門有關系
澳門有一個媽祖廟,是當地的一個古跡。媽祖是南方地區,乃至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人都信仰的。
⑸ 澳門旅遊攻略詳細
澳門經典旅遊線路一日游
媽祖閣→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亞婆井前地→聖老楞佐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聖奧斯定堂→何東圖書館→民政總署大樓→議事亭前地→三街會館(關帝廟)→澳門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聖母堂→大三巴牌坊→大炮台→舊城牆遺址→哪吒廟→聖安多尼堂→基督教公墓→東方基金會會址→東望洋山 線路指導:
媽閣廟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南端,守護著內港的入口;港務局大樓位於媽閣廟左側的媽閣斜巷,往前經媽閣街就到了鄭家大屋所在的亞婆井前地;
再往前經高樓街至風順堂街,聖老楞佐教堂聳立在街的盡頭。
聖老楞佐教堂背後的風順堂上街連著三巴仔橫街,聖若瑟修院聖堂的大門就設在這里,而聖若瑟修院則與聖堂緊鄰。
三巴仔橫街往右折上夜呣斜巷是崗頂前地,這里有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和何東圖書館。崗頂前地經東方斜巷向下走到新馬路,旁邊就是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對面的議事亭前地,左有三街會館(關帝廟),右有仁慈堂大樓;由仁慈堂大樓經羅結地巷轉左,澳門主教座堂(大堂)就在眼前;
經過大堂,進入大堂巷,盧家大屋巍然地靜立巷中;出了大堂巷就是板樟堂前地,左邊是優雅的玫瑰堂,往前走,經賣草地街再轉大三巴街,盡頭處,正是著名的大三巴牌坊高高地聳立。大三巴牌坊右邊是大炮台雄偉的身影,左邊則是舊城牆遺址和哪吒廟。
大三巴往左拐出花王堂街,映入眼簾的,是聖安多尼教堂,不遠處就是白鴿巢前地,東方基金會會址與基督教墳場雙雙緊貼地候在前地的右側。
而東望洋炮台、燈塔和聖母雪地殿聖堂屹立在澳門半島的最高峰東望洋山的山巔上,悄悄地觀看數百年來澳門的變遷。 (要登上山頂,旅客除了可以直接乘的士前往,亦可以由山腳的二龍喉公園乘纜車上山,再沿步行徑前往。東望洋燈塔平日不對外開放,每年一度的港務局日是(5月20日),燈塔才會向公眾開放。)
澳門關閘邊檢大樓及珠海拱北邊檢大樓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七時至晚上十二時,你要選在這世間之前過關,不然留在澳門住宿的話,又要花費幾百元啦。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斜港,已有350多年歷史,是澳門旅遊最為眾熟悉的標志,是聖保祿教堂前壁的遺跡。"三巴"是"聖保祿"的譯音,又因教堂前壁遺跡貌若中國傳統的牌坊,所以稱大三巴牌坊。
開放時間: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6時
門票:免費入場
交通指向:乘10、10A、11、21A、2、3、3A、4、5、6、7、8A、26A、33路於新馬路下車,沿議事亭前地及步行徑前往可到。17、18、8A、26於白鴿巢總站下車沿石仔路前往。
小提示:游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更要留意牌坊(前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含義。
東望洋炮台、教堂、燈塔和防空洞
東望洋炮台位於澳門半島的最高點,建於十七世紀。炮台上的小聖堂──聖母雪地殿教堂──約建於1622年,具有十七世紀葡國修院的建築特色。經過1996年的修繕,恢復了聖堂和廳院的原貌。修繕過程中,在牆壁上發現被覆蓋了許久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的第一座燈塔,由一名澳門土生葡人所建。燈塔旁有一望遠鏡,供遊客俯瞰市內景色。
於東望洋 (松山) 之巔,除了著名的燈塔外,還築有數座炮台堡壘及防空洞。防空洞由四組隧道組成,是昔日的軍事禁區,守衛森嚴。四組防空洞最長為456公尺,最短則只有47公尺。內有發電機、休息室及貯油池,並有登上燈塔炮台的升降機等。重新修葺後的防空洞於2003年10月初對外開放。今天遊人見到的不再是昔日陰森可怖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面貌的展示廊,遊人可從牆上擺放的珍貴歷史圖片及介紹,領略防空洞的真實狀況。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逢星期一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免費入場。
二龍喉公園位於澳門旅遊東望洋山山麓。從東望洋山炮台可徒步下山或乘坐觀光纜車下山去二龍喉公園,坐纜車只需時一分鍾左右。
開放時間:9:00-17:30 東望洋燈塔平日不對外開放,每年一度的港務局日5月20日,燈塔才會向公眾開放。
交通指向:要登上山頂,旅客除了可以直接乘的士前往,亦可以由山腳的二龍喉公園乘纜車上山,再沿步行徑前往。公交2、6、9、9A、12、17、18、19、22、23、28C、32可達。
澳門漁人碼頭
澳門漁人碼頭是澳門首個主題文化創意娛樂旅遊綜合體。座落於外港新填海區海岸,佔地超過111,500平方米,集美食、購物、娛樂和主題公園、住宿及會展設施於一體,結合不同建築特色及中西文化,務求使澳門旅遊遊客突破地域界限,體驗不同地區的特色。
地址:澳門新口岸友誼大馬路及孫逸仙大馬路 免費入場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是澳門最突出的葡式建築物。大樓內的市政圖書館位於二樓,在會議室的旁邊。館內有一個室收藏當代文學作品,報紙及雜志,布置簡潔;另有兩間內室,是仿照葡國科英布拉大學的圖書館建成的,充分表現出葡國木刻的藝術水平。天花板呈金白兩色及懸有古典的燈架,非常優雅,圖書館內還珍藏著自十五世紀以來在澳門或其他地方印刷的典籍。民政總署大樓(前市政廳大樓)的前身是中式的議事亭,建於1784年,目前的規模是1874年重修時形成的,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一樓的圖書館保存有中國第一份外文(葡文)《蜜蜂華報》。
圖書館每天由中午一點到晚上七點對外開放。
開放時間: 9:00-21:00(畫廊和花園),周一休息
交通指向:公交2、3、3A、4、5、7、8A、10、10A、11、18、19、21A、26A、33可達。
小提示:現時民政總署大樓逢星期六及日下午3時至4時35分,安排兩場免費導賞服務 (每場45分鍾,中場休息5分鍾),由導賞員帶領到訪者參觀大樓,詳細介紹大樓建築特式、歷史變遷、石刻雕飾等。
媽祖文化村
由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策劃興建的媽祖文化村,其主體建築 - 天後宮早前舉行落成慶典。天後宮的建築風格按照中國古建築的傳統規制設計和建造,是集閩南古建築藝術、宗教、民俗、文化、休閑等價值於一身的旅遊設施。
而文化村天後宮梳妝樓工程亦於03年12月10日舉行上樑儀式。梳妝樓是媽祖日常起居之所,是天後宮建築群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大型媽祖宮廟布局必須建築,依閩南古建築風格建,為二層仿古樓閣,以石木結構為主,面積近三千尺,計劃於2004年3月底竣工。按照梳妝樓傳統布局,二樓將安放觀音神像,供香客朝拜。梳妝樓建成後,澳門旅遊媽祖文化村天後宮的建築工程亦全部完成。
天後宮位於路環疊石塘山頂,佔地面積約七千平方米,整體建築有甬道、亭式山門、祭壇、大殿及梳妝樓四幢建築。建築物兩側對稱建有鍾樓、鼓樓、南北廊廡樓。
天後宮主廟群建築始於路環高頂馬路旁的甬道。甬道由六組階梯組成,梯級中間均嵌有大幅青石浮雕或透雕的雙麒麟、雙獅戲球、虎嘯圖、五鶴同喜、雙鳳朝牡丹、雙龍戲珠等吉祥圖案,至山門前石埕。
山門為一座木石結構的亭式牌坊,兩側立兩尊坐姿威武的大石獅。前廊一對青石龍柱,高低檐歇山頂仿古建築,木製斗拱排樓,金黃色琉璃瓦屋面,閩南式燕尾大脊,脊頂以各式彩瓷塑雙龍搶珠,栩栩如生,整座山門排樓梁檐間均繪以各式彩繪,色彩繽紛悅目,富麗堂皇。
天後宮大殿同樣是木石結構,金黃色琉璃瓦屋面配以閩南式燕尾大脊,脊頂以彩瓷塑「雙龍朝寶塔」,飛檐有各色堆剪和卷草花飾,殿前台明正面砌六幅青石浮雕,踏步中部嵌一幅「九龍勝雲」浮雕御路石,整座大殿外觀氣勢恢宏。大殿前廊八根圓形透雕青石大龍柱及大量石雕,絳紅色榔扇門窗,繪有大量寓意喜祥如意的圖案。大殿樑柱間的大部分彩繪以媽祖故事為主題,描金厚彩,富麗堂皇。殿內供奉一尊高三點八米、寬二點一米的媽祖坐像。
山頂除天後宮外,還有山頂公園及媽祖像可供游覽,天後宮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八時至晚上六時。
為方便旅客及善信前往澳門媽祖文化村,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設置穿梭巴士,來往於路環疊石塘山下的石牌坊停車場及天後宮停車場之間。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佔地面積為3700平方米,整個廣場路面由碎石子鋪就,組成波浪形的圖案。廣場四周的建築物(旅遊局、郵政局和仁慈堂等)屬典型的歐陸建築風格,充滿異國風情。廣場中央有一噴泉。廣場上的碎石路一直延伸到澳門旅遊聖母玫瑰堂和大三巴牌坊前。議事亭前地坐落在民政總署總部對面,附近道路已辟為行人專用區,周圍有長椅,所以人們都喜歡聚集在這里憩和休閑。這里商店林立,從以往到現在都是繁盛的商業區,更因設有不少手信店而吸引旅客到此購物。
交通指向:公交3、3A、4、8A、10、10A、11、18、19、21A、26A、33可達。
四面佛
澳門有兩座四面佛:一座在氹仔澳門賽馬會停車場的旁邊;另一座在澳門客運碼頭附近的國際中心內。兩處都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前往膜拜。
金蓮花廣場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門回歸祖國的第一天,由中國國務院贈送的大型鑄銅貼金雕塑"盛世蓮花"於綜藝館前金蓮花廣場揭幕。"盛世蓮花"主體部分由花莖、花瓣和花蕊組成,共16個造型,採用青銅鑄造,表面貼金,重6.5噸;基座部份由23塊紅色花崗岩相疊組成。雕塑總高6米,花體部份最大直徑為3.6米。
蓮花盛開象徵澳門永遠繁榮昌盛。三層紅色花崗岩相疊的基座,形似蓮葉,寓意澳門三島。
西灣大橋
去澳門旅遊就會知道,西灣大橋是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島之間的第三座大橋。它不但進一步完善了澳門整體的交通布局,更透過其雙層及隧道式設計,正式的建構起半島與離島之間的全天候交通網路。西灣大橋總投資五點六億澳門元,全長二千二百米,大橋線條優美,外觀宏偉壯觀。大橋主結構為混凝土箱型梁斜拉橋,在箱梁頂層設置六條車道,箱內底層設置兩條輕軌和兩條避台風車道,這類結構形式是世界首創。在平常,大橋開放上面六車道,當台風來臨,上面的車道全面封閉,車輛改走下面密封的四車道,使澳門半島與離島之間的交通不受影響。為滿足橋梁的通航需要,設計大橋時提出了採用主跨為一百八十米的斜拉橋設計方案,是目前世界上雙層混凝土橋梁的最大跨度。面對大型自重混凝土橋梁不利於抗震的特點,工程師特別為西灣大橋設計了超大型減震隔震橡膠支座,直徑為一百卅二厘米,承載力一千三百噸,刷新世界紀錄。
觀音蓮花苑
位於宋玉生公園和何賢公園盡頭對開的人工島上。觀音像高20米,由青銅製成,觀音蓮花寶座是一所佛教文化中心。去澳門旅遊一定要看一下這座神像。中心內的展品為觀眾提供了有關儒家學說、佛教和道教等思想和宗教方面的資料。觀音蓮花苑內除出售與蓮花苑及澳門博物館有關的紀念品外,還出售文化局的書籍和刊物,如有關澳門歷史的著作、檔案資料、文學作品和文化雜志等。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逢星期五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⑹ 石奕龍的課題、著作與論文
課題:
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當代文化人類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畲族地區經濟生產方式轉型與社會文化變遷」和教育部「八五」規劃資助項目「應用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的課題主持人,並參與多項國家課題和教育部課題與國際合作課題的研究。
主要著作:
1、《福建土圍樓》(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5 年 2 月)
2、《泥土板築的城堡 -- 土圍樓》(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3、《應用人類學》(廈大出版社 1996 年)
主要合著:
1、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重點教材:《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該書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M.E. Sharpe Inc.,1997)
3、《中國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叢書:紡織卷》(廣西科技出版社 1996 年,該叢書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4、《中國鄉村都市化》(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5、《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主編著作:
《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黃山書社 2004 年)
合作主編著作:
1、《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年,該書獲 1989--1990 年華東地區優秀政治圖書二等獎)
2、《崇武大岞村調查》(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3、《龍虎山崖葬與百越民族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4、《文化人類學辭典》,(台)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版,780千字。(ISBN 986-80189-2-7)
代表論文:
1、《同安呂厝村的王爺信仰》( 1994 )
2、《城市化概念與中國農村的城市化途徑》( 1996 )
3、《克利福德 . 格爾茨和他的解釋人類學》( 1996 )
4、One Model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1996)
5、《福建畲族的婚姻狀況和收養關系》( 1997 ) Marriages and Adoptions among the people of She Nation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1998) 、
6、《從孤魂野鬼到神靈的轉化》( 2000 )
7、《明代惠東地區的海洋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遷》( 2000 )
8、《寧化石壁客家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2000 )
9、《寧化石壁客家公祠的建構與象徵意義》( 2000 )
10、《漢人社會村落儀式活動中的民間權威》( 2001 )
11、《風水抑或資源控制:單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與客位解釋》( 2002 )
12、《從考古資料看閩越族建國前的社會生產經濟》( 2002 )
13、《惠東女長住娘家習俗與疍民無關》( 2003 )
14、《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辨識》( 2003 )(本文獲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第一屆媽祖文化研究獎」之優異獎)、
15、《書寫文化與真實》( 2003 )
16、《 惠東女長住娘家風俗成因的歷史人類學解釋》( 2004 )
17、《列維 - 斯特勞斯與他的結構人類學》( 2004 )
18、《 試論文化變遷的根本原因:馬恩的表述》( 2004 )
19、《經濟趨同與表意文化的特化》( 2004 )等
其中 One Model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一文被 SSCI 摘要收錄。
其他論文(2000— ):
1、明代惠東地區的海洋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3期,20-29頁,15千字。 (HW069)(CSSCI)
2、福建寧化石壁村客家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閩台文化》4期,54-78頁,13千字。
3、廈門湖裡區五通村泥金社的孫姓與興隆宮,《閩台文化》4期,130-136頁,6千字。
4、廈門島上保生大帝第一宮廟,《福建道教》2000年4期,16-17頁,2.5千字。
5、高山族刺球,《福建民族》2000年2期,39頁,3.5千字。
6、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都市人類學會通訊》2000年4期,74-79頁,9千字。
7、廈門島上清水祖師信仰,《泉州民間信仰通訊》16輯(2000年4月),43-45頁,4千字。
8、寧化石壁客家公祠的建構與象徵意義,《石壁與客家》,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10月,145-153頁,6千字。
9、寧化石壁客家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同上),349--364頁,12千字。
10、從孤魂野鬼到神靈的轉化,《「21世紀人類的生存發展」國際人類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三),117-139頁,35千字。
11、 風水抑或資源控制:單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與客位解釋,(同上),140-156頁,25千字。
12、從孤魂野鬼到神靈的轉化,《民俗研究》2000年4期,126-162頁,30千字。
13、廈門島上保生大帝第一宮廟--吳西宮,《湖裡文史資料》第五輯,7-13頁,4千字。
14、江頭村烏石浦社洞炫宮,《湖裡文史資料》第五輯,58-67頁,6千字。
15、江頭村江頭社濟南宮, (同上),68-74頁,4千字。
16、後埔村薛嶺社龍源宮, (同上),75-84頁,6千字。
17、後坑村洪塘社昭福宮, (同上),85-90頁,3.5千字。
18、後坑村湖邊上下社的兩座福慶宮, (同上),91-100頁,6千字。
19、後坑村西潘社福源宮, (同上),101-108頁,4.5千字。
20、五通村泥金社的孫姓與興隆宮, (同上),109-120頁,7千字。
21、五通村侖後社東福宮,(同上),121-134頁,8千字。
22、蓮坂埭頭社慈濟宮,(同上),192-202頁,6千字。
23、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歷史回顧與科研工作,《中國民族研究年鑒》(1999年卷)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263-278頁,13千字。
24、中國農村早婚比例的客觀統計與分析,《思想戰線》2001年1期,135-138頁,8千字。 (CSSCI)
25、廈門市禾山鎮五通村侖後社的王姓居民與東福宮,《台灣源流》21期(2001年春季刊),61-69頁,8千字。
26、關於吳越民族保留有從妻居婚的質疑,《越文化研究文集》,中華書局2001年3月,194-198頁,4千字。
27、福建寧化石壁村客家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二十一世紀:文化自覺與跨文化對話(二)》(北大:社會學人類學論叢第2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535-553頁,14千字。
28、實事求是:文化人類學的追求——人類學學者訪談錄之十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4期,51-57頁,14千字。 (CSSCI)
29、寧化石壁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社會史研究通訊》4期(20001年7月),1-9頁,15千字。
30、應用人類學的實踐模式,《中國人類學學會通訊》2001年2期(總219期),18-22頁,7千字。
31、關於閩越族行從妻居婚俗的質疑,《龍虎山崖葬與百越民族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92-195頁,4千字。
32、漢人社會村落儀式活動中的民間權威,北大社會學人類學論叢28卷《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355-368頁,10千字。
33、林惠祥的人類學思想,《紀念林惠祥文集》,廈大出版社2001年10月,148-157頁,8千字。
34、東孫逸事四則,《湖裡文史資料》第六輯,(2001年12月),58-68頁,6千字。
35、明代惠東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遷,《閩台文化》5期(2001年8月),141-155頁,15千字。
36、經濟現代化與控制人口增長,《林惠祥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論文集》,廈大出版社2001年11月,198-218頁,9千字。
37、明代惠東地區的海洋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遷,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1年3期,13-22頁,15千字。(ISSN 1007-0583; CN 11-4330/K) (CSSCI)
38、金門與大陸「私人佛仔」與「查某佛」的比較研究,《閩南文化研究》第二輯(2002年4月),34-44頁,14千字。
39、從考古資料看閩越族建國前的社會生產經濟,載《閩越文化研究》,74-89頁,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8月版,11千字。
40、風水抑或資源控制:單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與客位解釋,《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501-521頁,香港華星出版社2002年8月,18千字。
41、台灣宜蘭與福建漳浦民間信仰的比較,《譜牒研究與閩台源流》, 242-253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2月版,9千字。
42、書寫文化與真實,《民族研究》2003年1期,99-101頁,5千字。 (QW39)(CSSCI)
43、金門與大陸「私人佛仔」與「查某佛」的比較研究,《二十一世紀人類學》,173-183頁,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版,15千字。
44、惠東女長住娘家習俗與疍民無關,《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2期,21-27頁,12千字。 (HW069)(CSSCI)
45、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辯識,《澳門日報》2001年2月21日、25日,《學海》231期、232期連載,6千字。
46、媽祖信仰沿中國海岸傳播的主要媒介,澳門《文化雜志》49期(2003年秋季刊),119-123頁,9千字。(ISSN 0872-4407)
47、閩台閩南人民間文化的深層共性(摘要),《泉州晚報》(海外版)2003年9月6日(閩南文化研究專輯總836期),2千字。(CN-35(Q)第0056號)
48、閩台兩地民間文化的深層共性,《海峽兩岸五緣論》,38-43頁,方誌出版社2003年11月版,5千字。(ISBN 7-80192-086-4/K.65)
49、寧化石壁俗民的世俗化宗教,《客家縱橫》2003(4),13千字。(CN35-0038/Q)
50、寧化石壁村的民間信仰,《三明與客家》,方誌出版社2003年版,12千字。(ISBN7-80192-050-3/K.38)
51、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辨識,(澳門)《文化雜志》49期(2003年冬季刊),179-182頁,8千字。 (ISSN 0872-4407)(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舉辦的「第一屆媽祖文化研究獎」[2004]評審之優異獎)
52、實事求是:文化人類學的追求,(與徐傑舜合作)《人類學的世紀坦言》,92-106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12千字。(ISBN7-207-06148-X/Q.7)
53、列維-斯特勞斯與他的結構人類學,《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1-53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40千字。(ISBN 7-80707-001-3)
54、試論文化變遷的根本原因:馬恩的表述, 《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54-66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8千字。(ISBN 7-80707-001-3)
55、20世紀初的中國人類學, 《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67-111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32千字。(ISBN 7-80707-001-3)
56、風水抑或資源控制——單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與客位解釋, 《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173-200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19千字。(ISBN 7-80707-001-3)
57、 惠東女長住娘家風俗成因的歷史人類學解釋,《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221-286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47千字。(ISBN 7-80707-001-3)
58、廈門島共祀媽祖與保生大帝獨特現象的解釋,《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二輯(2004年),144-153頁,12千字。(ISBN 7-80659-628-3/G.46)
59、經濟趨同與表意文化的特化,《思想戰線》2004(4),51-54頁,6千字。(ISSN 1001-778X;CN 53-1002/C) (CSSCI) (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5)摘要(學術卡片),177頁。(ISSN1000-4246;CN31-1889/C)
60、宗祠奠安、翔金同俗,(與張再勇合作),張再勇《翔安風采》,85-96頁,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1萬字。(ISBN7-5059-4035-X/I.3137)
61、《翔安風采》序二,《翔安風采》,4-5頁,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1500字。(ISBN7-5059-4035-X/I.3137)
62、鄉土印記的醫療民俗(《醫學遇見民俗》推薦序一),林瑤棋《醫學遇見民俗》,10-13頁,大康出版社2004年,3000字。(ISBN 986-80610-0-8)
63、媽祖不是出身於疍民,《莆田學院學報》2004(4),73-75頁,5千字。(CN 35-1261/Z; ISSN 1672-4143)
64、閩台閩南人民間文化的深層共性,《閩南文化研究》,1080-1089頁,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年,7千字。(ISBN 7-80640-963-7/I.678)
65、三平祖師降「眾祟」的傳說及其象徵意義,《台灣源流》29期(2004年冬季刊),136-139頁,3千字。(ISSN 1026-9649)
66、閩台七夕瑣談,《台灣源流》29期(2004年冬季刊),140-145頁,5千字。(ISSN 1026-9649)
67、淺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若干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1),99-104頁,10千字。(CN 11-3530/C; ISSN 1005-8575)
68、惠安崇武城隍信仰的歷史演變,《閩台文化》6期(2005年1月),94-104頁,8千字。[(泉)新出(2005)內書第01號]
69、武平中山鎮軍家人與客家人的民間信仰,《客家研究輯刊》2005(1)。(粵M第1007號)
⑺ 媽祖文化村的介紹
媽祖文化村位於澳門路環島疊石塘山,由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投資2億澳門元,歷時三載於2003年建成,佔地6200平方米。其主體建築為媽祖巨雕神像和天後宮。
⑻ 澳門叫媽祖是怎麼來的不是葡萄牙人取的吧他們攻佔澳門時管澳門叫什麼
媽祖是海神,廣東福建出海的漁民最信奉她,是中國傳統的神只,葡萄牙人佔領澳門的時候也叫澳門
⑼ 為什麼台灣人民和澳門人民都信仰媽祖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後、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太上老君封媽祖為「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於北宋。媽祖原是都巡檢林願之女,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於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以後,有禱輒應。自宣和以後,兩宋間先後敕封達九次。其封號,南宋光宗紹熙(1190年)由「夫人」進爵為「妃」,元世祖時又進爵為「天妃」,清康熙時再進爵為「天後」。至清嘉慶年間,媽祖的封號已經累積到二十八字。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於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雲游於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要口誦媽祖聖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後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經還稱「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娘的。
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僅台灣一省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台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台灣朝天宮的媽祖像是從莆田湄州請來,因而被認為是莆田媽祖廟的「分靈」,故每隔幾年都要抬著媽祖像到湄洲掛香一次,表示對媽祖的崇拜核對祖宗的懷念。
⑽ 澳門媽祖文化村的簡介
天後宮的建築風格按照中國古建築的傳統規制設計和建造,是集閩南古建築藝術、宗教、民俗、文化、休閑等價值於一身的旅遊設施。
而文化村天後宮梳妝樓工程亦於03年12月10日舉行上樑儀式。梳妝樓是媽祖日常起居之所,是天後宮建築群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大型媽祖宮廟布局必須建築,依閩南古建築風格建,為二層仿古樓閣,以石木結構為主,面積近三千尺,計劃於2004年3月底竣工。按照梳妝樓傳統布局,二樓將安放觀音神像,供香客朝拜。梳妝樓建成後,澳門媽祖文化村天後宮的建築工程亦全部完成。
天後宮位於路環疊石塘山頂,佔地面積約七千平方米,整體建築有甬道、亭式山門、祭壇、大殿及梳妝樓四幢建築。建築物兩側對稱建有鍾樓、鼓樓、南北廊廡樓。
天後宮主廟群建築始於路環高頂馬路旁的甬道。甬道由六組階梯組成,梯級中間均嵌有大幅青石浮雕或透雕的雙麒麟、雙獅戲球、虎嘯圖、五鶴同喜、雙鳳朝牡丹、雙龍戲珠等吉祥圖案,至山門前石埕。
山門為一座木石結構的亭式牌坊,兩側立兩尊坐姿威武的大石獅。前廊一對青石龍柱,高低檐歇山頂仿古建築,木製斗拱排樓,金黃色琉璃瓦屋面,閩南式燕尾大脊,脊頂以各式彩瓷塑雙龍搶珠,栩栩如生,整座山門排樓梁檐間均繪以各式彩繪,色彩繽紛悅目,富麗堂皇。
天後宮大殿同樣是木石結構,金黃色琉璃瓦屋面配以閩南式燕尾大脊,脊頂以彩瓷塑「雙龍朝寶塔」,飛檐有各色堆剪和卷草花飾,殿前台明正面砌六幅青石浮雕,踏步中部嵌一幅「九龍勝雲」浮雕御路石,整座大殿外觀氣勢恢宏。大殿前廊八根圓形透雕青石大龍柱及大量石雕,絳紅色榔扇門窗,繪有大量寓意喜祥如意的圖案。大殿樑柱間的大部分彩繪以媽祖故事為主題,描金厚彩,富麗堂皇。殿內供奉一尊高三點八米、寬二點一米的媽祖坐像。
山頂除天後宮外,還有山頂公園及媽祖像可供游覽,天後宮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八時至晚上六時。
為方便旅客及善信前往澳門媽祖文化村,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設置穿梭巴士,來往於路環疊石塘山下的石牌坊停車場及天後宮停車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