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國性保護項目如何開展
2002年,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在北京成立辦公室,相繼與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總局、水利部、國務院扶貧辦等中央部委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一系列全國性的保護項目,包括協助制定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遠景規劃,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推動綠色木材采購和森林認證制度,推廣森林碳匯試點項目和國際標准,探討長江流域保護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等。目標是將協會在全球其他地方獲得的成功經驗應用到中國更多的地區,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遠景規劃項目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與合作夥伴(包括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中科院、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和保護國際基金會)一起,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狀況進行全面而綜合的評估;確定需要優先保護的區域、生態系統和物種,並提出關鍵的保護行動和策略,以充實並更新現有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環保總局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於2006年11月17日在北京舉辦了「長江上游遠景規劃試點項目」啟動會,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簽訂了《項目合作文件》。2007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簽字儀式暨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益活動方案徵集啟動儀式在京舉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包括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在內的首批5家機構和單位簽署了旨在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贈款協議。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獲贈的項目旨在中國開發並試驗新的保護區管理模式,使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能夠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力求達到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2?保護區早期調研項目中國於1993年簽署批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是第一批批准該公約的國家。2004年2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七次締約國大會上,中國政府接受了保護區工作方案。該工作方案的總體目標是要建立全面的、有生態代表性的和有效管理的國家和區域保護區系統。這項工作的陸地生態系統的建立須在2010年前完成,海洋生態系統須在2012年完成。第七次締約國大會所提出的工作方案為中國生物多樣性夥伴關系框架(簡稱CBPF)提供可持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指南。該項目正是要評估中國保護區體系,協助制定中國保護區發展的戰略規劃,幫助中國政府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七次締約國大會所提出的保護區工作方案。為中國生物多樣性夥伴關系框架創建有效的可持續生物多樣性保護夥伴關系,並為申請全球環境基金的項目建議書編寫提供支持。
保護區優先調研項目於2006年全面實施,其主要內容包括:為中國保護區制定一套有時限可循且可衡量的目標和指標體系,以支持中國生物多樣性夥伴關系框架項目下的監測項目;開展中國保護區空缺分析試點;完成中國保護區管理能力需求的評價與能力建設項目設計;分析國家級保護區的資金來源、需求及滿足資金需求的多種途徑。
3?森林多重效益項目基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宗旨,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保護國際(CI)和國家林業局在全球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的中國西南山地共同實施森林多重效益項目,簡稱「FCCB項目」(即森林、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項目)。該項目通過引入隨《京都議定書》應運而生的國際碳匯市場以及仍在探索階段的生態效益有償服務機制,在國家層面上推動科學造林以促進片斷化生境的恢復工作,並試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旨在促進政府造林工程的生態服務功能最大化,並可為植樹造林和生物多樣性恢復帶來持續的資金支持;目標是在中國西南山地項目點恢復森林植被,緩解氣候變化,改善社區村民生產生活環境,保護和建立生物多樣性廊道帶,實現森林的綜合效益,為實施森林恢復和獲得碳匯受益提供示範。
2005年,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保護國際、中國綠化基金會和國家林業局開始共同探討碳匯基金的設立,引導碳匯項目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區和生態環境,探索生物能源在中國的開發運用前景。項目另一政策層面的重要產出是協助國家林業局等有關單位制訂了中國的「碳匯」優先發展規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和造林、減緩氣候變化的活動結合,擴大了「多重效益」概念的影響。項目組與國家林業局共同選擇了四川王朗和雲南高黎貢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森林多重效益項目實驗點,與雲南省林業廳確定了雲南省的3個森林多重效益項目實施縣。在探索生態系統有償服務機制方面,協會項目組選擇了麗江縣吉子水庫進行生態系統有償服務試點。2007年,中國FCCB騰沖項目獲得首批CCBA金牌認證。保護國際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合作的騰沖項目是第一個獲得CCBA標准認證的項目。項目位於著名的雲南高黎貢山西坡、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南段。雲南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域之一。
4?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為減少區域內非法木材採伐和貿易對原始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嚴重威脅,2004年8月起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與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尤其是國家林業局、企業和相關行業協會合作,積極尋求解決區域內非法木材採伐和貿易的可操作方案。通過推動國內公共部門與林業加工企業採納綠色木材采購政策,促進國內可持續林產品原料供給,盡可能地減緩非法木材採伐與貿易對區域內天然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壓力。該項目開展的工作主要有:
促進中國相關政府部門與區域相關利益者就打擊非法木材採伐及貿易問題的對話。2005年3月,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與森林對話組織等非政府組織在香港舉辦了以非法木材採伐和貿易問題實際解決方案為主要議題的國際研討會。香港會議成為中國國家林業局進一步推動解決區域非法木材採伐和貿易的重要推動力。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目前是中國國家林業局有關非法木材採伐和貿易問題咨詢組的重要成員之一。
與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森林項目合作推動中國參與解決非法木材採伐和貿易問題的區域進程。項目開展以來,協會推動並支持中國林業官員參與討論非法木材採伐及貿易解決方案的區域性國際會議,包括2005年在菲律賓宿務召開的區域海關加強合作打擊非法木材採伐國際研討會,2006年在土耳其安塔里亞召開的東北亞森林執法與施政(簡稱ENA-FLEG)部長級會議後續行動研討會,並於2006年9月與國家林業局及其他國際組織合作在北京召開了第3次森林對話機制會議。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與國家林業局共同組織國家林業局官員考察印度尼西亞及澳大利亞,探討雙邊及區域解決方案。2006年11月,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印度尼西亞項目部及亞太森林項目與國家林業局共同組織國家林業局5名高層官員就森林可持續經營及打擊非法木材採伐貿易國際經驗主題對印度尼西亞及澳大利亞進行了實地考察。
協助國家林業局出台相關行業技術規范。為了規范林業企業相關的行為,國家林業局擬制定《中國林業企業海外採伐、森林培育、林產品采購技術指南》,2006年年底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開始與國家林業局合作為該技術指南的出台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
2007年,由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與國家林業局科技發展中心共同在北京舉辦了「森林認證試點工作會議」。會議總結分享了2006年國家林業局開展的6個森林認證國家標准試點單位的經驗和問題。2008年,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和雨林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辦事處、國家林業局對外項目合作中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共同在北京主辦了「森林與林產品認證及市場發展國際研討會」。
5?長江保護項目長江流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不可持續的開發活動、城市和工業污染、不協調的區域發展,特別是森林採伐以及大壩和其他水工建築物所產生的取水、阻斷洄遊通道以及改變自然流量節律等影響,對長江流域淡水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減輕或緩解這種長期的生態影響和破壞,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於2006年7月成立了長江保護項目。
長江保護項目致力於保護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最重要的區域,保護、重建長江的生態健康,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優化流域內水壩的設計和運行方案,減少流域內人類活動對水生生物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以及推動長江綜合水資源管理。
2006年9月,項目與長江論壇秘書處、全球水夥伴(中國)在重慶共同舉辦了「河流生態流量」國際研討會。2006年11月,項目與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公司、中國水力發電學會聯合舉行「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外專家介紹美國水電開發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協會在美國、巴西為緩解水電開發對生態環境威脅所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並與國內水電規劃設計、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共同探討通過整合電網調度,優化長江上游水電建設投資並保證重要水生生物棲息河段生態流量的可能性。2008年,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委員會與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京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開始在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② 全球環境基金的介紹
全球環境基金(GEF)是一個由183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國際合作機構,其宗旨是與國際機構、社會團體及私營部門合作,協力解決環境問題。自1991年以來,全球環境基金已為165個發展中國家的3690個項目提供了125億美元的贈款並撬動了580億美元的聯合融資。23年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用這些資金支持相關項目和規劃實施過程中與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國際水域、土地退化、化學品和廢棄物有關的環境保護活動。通過小額贈款計劃(SGP),全球環境基金已經向民眾社會和社區團體提供了2萬多筆贈款,共計10億美元。全球環境基金作為下列公約的資金機制提供相關服務:《生物多樣性公約》(CBD)《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POPs)《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盡管沒有與《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正式掛鉤,但全球環境基金也為該議定書在經濟轉型國家的實施提供支持。全球環境基金管理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COP)設立的最不發達國家基金(LDCF)和氣候變化特別基金(SCCF)。全球環境基金還管理著《生物多樣性公約》設立的名古屋議定書執行基金(NPIF)。此外,全球環境基金秘書處還擔任適應基金董事會秘書處的工作。
③ 全球環境基金的全球環境基金的歷史
全球環境基金成立於1991年10月,最初是世界銀行的一項支持全球環境保護和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10億美元試點項目。全球環境基金的任務是為彌補將一個具有國家效益的項目轉變為具有全球環境效益的項目過程中產生的「增量」或附加成本提供新的和額外贈款和優惠資助。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銀行是全球環境基金計劃的最初執行機構。
在1994年裡約峰會期間,全球環境基金進行了重組,與世界銀行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常設機構。將全球環境基金改為獨立機構的決定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參與決策和項目實施的力度。然而,自1994年以來,世界銀行一直是全球環境基金信託基金的託管機構,並為其提供管理服務。
作為重組的一部分,全球環境基金受託成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資金機制。全球環境基金與《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維也納公約》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下的多邊基金互為補充,為俄羅斯聯邦及東歐和中亞的一些國家的項目提供資助,使其逐步淘汰對臭氧層損耗化學物質的使用。
隨後,全球環境基金又被選定為另外三個國際公約的資金機制。它們分別是:《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2001)、《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2003)和《關於汞的水俁公約》(2013)。
④ 什麼是全球環境基金
全球環境基金,簡稱GEF,是由聯合國發起建立的國際環境金融機構。在1989年的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年會上,法國提出建立一種全球性的基金用以鼓勵發展中國家開展對全球有益的環境保護活動。1990年11月,25個國家達成共識建立全球環境基金,由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簡稱UNDP)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簡稱UNEP)共同管理。1991年,全球環境基金開始正式運作,開始運作時基金總額為15億美元,存續期為3年。
在促進地球環境方面,全球環境基金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計劃資助者。該基金的宗旨是以提供資金援助和轉讓無害技術等方式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防止氣候變化、保護生物物種、保護水資源、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等保護全球環境的項目。
全球環境基金的機構包括成員國大會、理事會、秘書處、執行機構、科學技術咨詢小組、國家聯絡員。其中成員國大會每4年召開一次,負責審議批准基金的總體政策,並根據理事會提交的報告審議評估基金的運作;理事會在華盛頓特區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或根據需要隨時召開,決定基金規劃的指導方針,理事會對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代表的開放政策使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獨樹一幟;秘書處發揮著關鍵作用,對提交批準的項目有否決權;執行機構為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科學技術咨詢小組是全球環境基金重要的技術咨詢機構,可調動世界各國數百位科學家為執行機構就項目建議書的科學性和適當性提供建議;國家聯絡員幫助確保申請的項目來源於本國的優先領域。
作為一個國際資金機制,全球環境基金主要是以贈款或其他形式的優惠資助,為受援國(包括發展中國家和部分經濟轉軌國家)提供資金支持,以取得全球環境效益,促進受援國有益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凡在198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人均GNP等於或低於4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都有資格取得全球環境基金的資金用於投資項目和獲得與此有關的全部援助。
全球環境基金的四個重點資助領域: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國際水域及臭氧層。相關的解決土地退化問題的活動也可獲得全球環境基金資助。
⑤ 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是一個單位嗎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會議上的人類環境舉行。這是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會議的全球研究。出席會議的國家113,共1300餘名代表。除政府代表團,以及非政府科學家和學者參加。會議討論了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發展對策。在會議前,秘書長,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丈夫莫里斯·斯特朗委託58個國家,152科學和知識的個性形成了龐大的委員會,由劉若英都般螄博士任專家咨詢小組大會的負責人起草一份非正式報告 - 「只有一個地球」。建議本次會議響遍世界環境的口號:只有一個地球!經過12天更換後的討論會議,並宣布了著名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的形成,被稱為「人類環境宣言」 ),並有109項建議,以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全體人民的利益,人類生存環境,共同為子孫後代的利益工作的。
「宣言人類環境」,提出了七種常見的原則和共同的願景26,引導和鼓勵人們保護世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 「宣言人類環境,」規定的權利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義務;呼籲「為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的一項緊迫的目標」; 「這個目標將是相同的和平與世界的兩個基本目標建立聯合和協調的方式來實現充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所有的人都和未來的利益的努力。「建議將是會議的這一天定為開放日」世界環境日「大會。登錄到到網聯合國大會1972年10月27日會議上通過的聯合國會議上的人類環境的建議,每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規定,使世界各地的人們紀念它。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應開展各種活動,這一天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和對環境有害的人類活動,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許多國家,組織和群眾在「世界環境日」,開展各種活動,以促進這一天,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同時世界環境狀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的年度報告,並採取實際步驟,協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世界環境日,世界的象徵,是發展階段一個更好的環境,標志著世界各國政府積極的貢獻,使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它准確地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意識和對環境問題的態度。 1973年1月,聯合國大會會議符合人類生存環境的解析度,建立一個聯合國環境計劃署(UNEP),建立了環境署理事會(GCEP)和全球環境基金的。環境署是一個常設機構,負責處理聯合國日常事務對環境和環保活動作為促進和協調聯合國內外環保的國際中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舉行6月5日世界環境日慶典活動,發放和表彰「全球500強」是「環境年報的狀態」,並制定世界的主題每年環境日。這些主題發展,基本上反映躋身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今年,很有針對性
⑥ 國外生態補償的典型案例
一、美國:綠色償付
綠色償付的中心內容是享受保護成果的人們向提供保護服務的人們付費。美國紐約市向哈得孫河上游農民付費,保證其清潔水源項目是典型案例。紐約市90%的飲用水來自於哈得孫河上游——距該市200km的特拉華州的鄉村,那兒居住著7萬多人,並且分布著約3個奶牛場,開發壓力比較大,河流水質受到威脅。假如河水受到污染,紐約市政將必須建設標准更高的凈水廠,為此預計將花費70億~90億美元的投資(包括第1個10年的運行費)。紐約市政府權衡利弊,決定用向上游農民付費的方式保護水源。1993年,紐約市成立了非營利性的流域農業委員會(WAC),委員會通過引導土地使用方式的辦法保護河流生態和水質。他們的主要做法:一是為保護和恢復森林的土地使用者提供補貼;二是為按照推薦的環境友好方式經營牧場、農場的農民提供補貼和服務;三是通過購買土地發展許可權制土地開發。付費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在水費中增加了9%附加費,此外還有少量資金來自市政公債和信託基金。
二、哥斯大黎加:國家森林基金
哥斯大黎加建立了全國性的環境服務付費制度(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簡稱PES),該項制度開始於1996年的森林法。哥斯大黎加的森林法規定,來自於天然林、樹木種植、經濟林種植所提供的固碳、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觀光風景服務可以得到補償。補償標準的制定依據土地利用的機會成本,通常高於放牧地的租金費,具體補償標準是:通過植樹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平均540美元/hm2的補助;通過保護和恢復森林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平均210美元/hm2的補助(上述兩項補助均分5年支付);通過經濟林種植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每棵樹0.8美元的補助;每5年為1個合同期,到期時根據監測和評估結果進行下一期合同談判。
哥斯大黎加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生態補償資金。哥斯大黎加除了通過立法手段來保證生態效益的內部化外,還採用市場手段對私人生產者所提供的生態效益進行補貼或為政府保護生態效益提供財政支持。哥斯大黎加1996年7575號森林法規定把向化石燃料徵收的銷售稅作為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來源之一。另外,哥斯大黎加還利用可確認的貿易補償這種市場手段從國際市場上為哥斯大黎加政府進行生態保護尋求財政支持。可確認的貿易補償(CTO)是指能在國際市場上轉讓或銷售溫室氣體補償權的財政手段。一個CTO代表了一定量的溫室氣體釋放物,這些釋放物用減少的或被吸收的碳當量來表示。當一個外國投資者購買了一個CTO(如通過重新造林或開展林業保護的方式來購買CTO),該投資者就額外地為哥斯大黎加提供了財政支持。目前,環境服務付費項目的資金85%來源於化石燃料稅,8%來自政府財政、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和其他國家銀行的政府貸款,7%來自企業自願付費和國際碳匯交易收入。還有一些流域通過附加水費為上游提供水資源保護的補償資金。
環境服務付費項目由哥斯大黎加國家森林基金管理。國家森林基金組織通過與環境能源部、有關民間咨詢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等項目執行機構簽訂項目協議實施環境服務付費項目。保護區域的土地擁有者與項目執行機構簽訂協議,承諾具體的保護義務,獲得相應的補償。這些補償提高了土地擁有者保護植被的積極性和保護能力,同時也為保護區的居民(多數是窮人)提供了額外的經濟收入,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三、歐盟:生態標簽認證
為鼓勵在歐洲地區生產及消費「綠色產品」,歐盟於1992年出台了生態標簽體系。歐盟生態標簽制度是一個自願性制度,歐盟建立生態標簽體系的初衷是希望把各類產品中在生態保護領域的佼佼者選出,予以肯定和鼓勵,從而逐漸推動歐盟各類消費品的生產廠家進一步提高生態保護,使產品從設計、生產、銷售到使用,直至最後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都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生態標簽同時提示消費者,該產品符合歐盟規定的環保標准,是歐盟認可並鼓勵消費者購買的「綠色產品」。如果生產商希望獲得歐盟生態標簽,必須向歐盟各成員國指定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完成規定的測試程序並提交規定的測試數據,證明產品達到了生態標簽的授予標准。歐盟對於每一種產品都規定了相應的環保性能標准,這些標准主要是關於自然資源與能源節省情況、廢氣(液、固體)及雜訊的排放情況等。
四、德國:跨流域國際生態補償和區域橫向轉移支付
德國易北河的生態補償政策是比較典型的區域合作機製成功範例。易北河貫穿兩個國家,上游在捷克,中下游在德國。1980年前從未開展流域整治,水質日益下降。1990年後德國和捷克共和國達成共同整治易北河的協議,成立雙邊合作組織。整治的目的是長期改良農用水灌溉質量,保持流域生物多樣,減少流域兩岸排放污染物。雙邊組織由8個專業小組組成:行動計劃組,確定、落實目標計劃;監測小組,確定監測參數目錄、監測頻率,建立數據網路;研究小組,研究採用何種經濟、技術等手段保護環境;沿海保護小組,解決物理方面對環境的影響;災害組,解決化學污染事故,預警污染事故,使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水文小組,收集水文資料數據;公眾小組,從事宣傳工作,每年出一期公告,報告雙邊工作組織工作情況和研究成果。
根據協議,德國在易北河流域邊建起了7個國家公園,佔地500km2;兩岸流域有200個自然保護區,禁止在保護區內建房、辦廠或從事集約農業等影響生態保護的活動。經整治,目前易北河上游水質已基本達到飲用水標准。
易北河流域整治的經費來源包括以下幾個部分:一是排污費(居民和企業的排污費統一交給污水處理廠,污水廠按一定的比例保留一部分資金後上交國家環保部門);二是財政貸款;三是研究津貼;四是下游對上游經濟補償。如2000年德國環保部拿出900萬馬克給捷克,用於建設捷克與德國交界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目前國際上只有德國在生態補償方面實行州際間橫向轉移支付制度,並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其最大的特點是資金到位,核算公平。橫向轉移支付就是由富裕地區直接向貧困地區轉移支付。也就是說,通過橫向轉移改變地區間既得利益格局來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並且設計出了一整套復雜的計算依據以及確定轉移支付的數額標准。德國的橫向轉移支付基金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增值稅由州分享部分的1/4;二是財政較富裕的州按照統一標准計算結果撥給窮州的補助金。德國通過州際財政平衡基金實施州際間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社會穩定。
五、澳大利亞:水分蒸發信貸
澳大利亞Mullay-Darling流域位於澳大利亞東部,大規模的森林採伐使土壤鹽漬化問題日益嚴重。為此,下游一個由600個灌溉農場主組成的食物與纖維協會,與上游新南威爾士州林務局達成協議,將植樹造林作為一種成本有效的策略予以資助。該協會根據在流域上游建設100hm2森林的蒸騰水量,向州林務局購買鹽分信貸,即下游使用水灌溉土地的農場主向林務局支付「蒸騰作用服務費」,現在是按照每100萬m3水交納17澳元的價格來支付,或按每公頃土地85澳元的價格來補償,支付10年。林務局利用這一經費採取在上游地區種植脫鹽植物、栽植樹木或多年生深根系植物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護水質,避免鹽鹼化。
六、厄瓜多:流域水土保持基金
1998年在基多成立了流域水土保持基金,基金的資金收自於用水費,具體有以下來源:MBS-Cangahua灌區、流域下游農戶、水電公司HCJB、Papallacta溫泉、基多市政水務公司(交納水銷售額的1%)以及國家和國際補充資金;流域水保基金用於保護上游40萬hm2的Cayambe-Coca流域的水土,以及上游的Antisana生態保護區,具體的活動包括購買生態敏感區土地、為上游居民提供替代的生計方式、農業最佳模式示範、教育和培訓;該水保基金交由一個公司來運作(Enlace Fondos),公司設有理事會,成員來自地方社區、水電公司、保護區管理局、地方NGO以及政府。
⑦ 全球環境基金的可持續森林管理
可持續森林管理/減少來自伐林和林地退化的碳排放(REDD+)
可持續森林管理(SFM)尚無普遍認同的定義。針對不同種類的森林,聯合國森林論壇(UNFF)通過了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NLBI),這是政府間最廣為認同的可持續森林管理定義。全球環境基金完全支持這一定義,即:「作為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可持續森林管理旨在維護和提高不同種類的森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以惠及現在和未來幾代人。」
在全球范圍內,森林比地球的大氣層儲存了更多的碳。自2007年以來,作為重要的碳庫,森林的作用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中備受關注。減少來自伐林和林地退化的碳排放(REDD)是為了實現儲存在森林中碳的經濟價值,它提供獎勵以鼓勵發展中國家減少森林砍伐和投資於可持續發展的低碳之路。
全球環境基金關於可持續森林管理/減少來自伐林和林地退化的碳排放(SFM/REDD+)的工作
自1991年成立以來,全球環境基金已經資助了300多個項目和計劃,這些項目和計劃重點關注發展中國家的森林保護和管理。在此期間,全球環境基金為森林計劃分配的總額度超過16億美元,並從其他來源融資50億美元。借鑒三大涉及森林的國際公約的指導方針(《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項目大致可分為三類:
1. 森林保護(主要是保護區和緩沖區)
2. 森林的可持續利用(森林生產景觀)
3. 可持續森林管理(在更廣泛的景觀中處理森林和樹木)
可持續森林管理重點領域策略
⑧ 全球環境基金
是看了貨幣戰爭吧?
我也在搜資料,這個圈地概念從何而來還要自己去找答案
⑨ 我國已設立了幾個自然保護區
九寨溝、長白山、四川卧龍、西藏羌塘、海南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