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對發展生態農業有什麼政策和扶持
國家對糧棉補貼力度大,對種植類項目扶持力度也大,特別是對於大田示範項目,扶持資金眾多,今天就先為大家一一列舉國家各個部委發布的農業種植類政策:
1、項目名稱: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土地治理項
支持范圍:種植、養殖基地和設施農業項目;棉花、果蔬、茶葉、食用菌、花卉、蠶桑、畜禽等農產品加工項目;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80—16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3月
2、項目名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支持范圍:現代種業、食品加工、飼料、生物農葯、農業機械裝備、生物質利用與生物能源、林產加工、鄉村環保、鄉村物流等涉農產業的重大技術成果轉化
資金補助數額:100-3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4月
3、項目名稱:農產品促銷項目資金
支持范圍:主要用於組織農產品海外市場促銷、開展國內市場產銷對接、網路促銷、市場開拓等方面
資金補助數額:10-80萬
往年申報時間:6月
4、項目名稱: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旱澇保收標准農田示範項目
支持范圍:選擇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確定的800個產糧大縣(場)以外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旱澇保收標准農田示範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600元/畝,單項不超過10000畝
往年申報時間:5月
5、項目名稱: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
支持范圍:重點扶持蔬菜(包括食用菌和西甜瓜等種類),適當兼顧果、茶,每個設施基地200畝以上(設施內面積,下同),每個露地基地1000畝以上
資金補助數額:5000元/畝,不超過300萬
往年申報時間:7-8月
6、項目名稱:種子工程植保工程儲備項目
支持范圍:從事蔬菜集約化育苗3年以上、已有年培育蔬菜優質適齡壯苗500萬株以上能力,近3年內未出現假劣種苗問題
資金補助數額:中央資金500萬內
往年申報時間:5-6月
7、項目名稱: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項目
支持范圍:農業基礎設施、良種繁育、農業污染物防治、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公益性項目建設,以及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等
資金補助數額:500-800萬
往年申報時間:10月
8、項目名稱:一般產業化項目扶持
支持范圍:農產品、經濟林及設施農業種植、畜禽水產養殖等種植養殖基地,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
資金補助數額:50-150萬
往年申報時間:10月
9、項目名稱: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
支持范圍:重點扶持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馬鈴薯貯藏窖、果蔬通風庫、冷藏庫和烘乾房等產地初加工設施
資金補助數額:先建後補,是具體情況
往年申報時間:9月
10、項目名稱:新網工程
支持范圍:農副產品及農資配送中心、連鎖經營網點、批發交易市場改造;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改造;農副產品及農資市場信息收集與發布、農化服務體系、質量安全服務體系等公益性服務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200—4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4月
11、項目名稱:扶貧項目支持范圍:帶動農民增收性強的農產品加工產業
資金補助數額:5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不定
12、項目名稱:現代農業園區試點申報立項
支持范圍:優質高產糧食生產基地、名特優新經濟作物(或林果業)規模種植基地、糧食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生態觀光休閑農業等各類功能區
資金補助數額:1000-2000萬
往年申報時間:5月
13、項目名稱: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
支持范圍:糧食主產區,灌區位於或跨越農業綜合開發縣(市、區),灌溉面積為5~30萬畝
❷ 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設立程序是怎麼樣的有哪些政策指導文件求指教!!
關於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情況的報告
發布時間 :2013.06.14 來源:
轉變財政扶持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現就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以下簡稱:基金)相關情況做如下介紹:
一、 基金基本情況
(一)基金設立背景
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為創新財政支持金融支農方式,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2011年5月,財政部提出「設立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方案」上報國務院,同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財政部聯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三家金融機構發起設立基金,2012年,財政部牽頭完成相關發起工作,同年12月份完成首期出資(財政部代表中央財政出資10億,其他三家金融機構各出資10億,基金首期規模40億),12月18日基金完成工商注冊正式設立。
(二)基金組織結構
1、決策及執行層:由「財政部+農發行+中信集團+中國信達」成立股東會,實行基金董事會負責制,下設基金董事會秘書處為執行機構;
2、管理及運作層:由基金聘任農發行擔任基金託管人,負責基金資產的保管監督責任,聘任信達資本擔任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資產的管理運作。
(三)基金目標范圍
1、投資目標。實現政策導向與市場經營有機結合,通過市場化經營,重點投資於成長型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村發展項目,帶動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三農」。
2、投資范圍。為體現國家對農業領域的政策扶持,基金堅持「安全、穩健」的投資理念,以價值型投資為主,追求長期增值,採取多輪次組合投資方法,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投資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流通等重點農村服務企業、農業和農村配套服務與建設項目,以及農業保險公司、涉農擔保公司等,採取二級市場退出的方式實現短期收益,同時也進行少量非股權投資。
3、投資方式。主要為四種方式,一是以股權投資形式投資,二是農業保險,三是涉農擔保,四是少量非股權投資,且後三種方式均以第一種方式為前提,即基金對投資的企業均需有股權(30%以內的小股權),不控股。
(四)基金項目申報
由於基金成立時間較短,目前採取地方(市級財政部門組織)直接向基金董事會秘書處申報和地方通過省級財政部門(農業處)向基金董事會秘書處申報兩種方式。
二、基金模式分析
1、基金設立依據2010年中央1號文件,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進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業相關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因此,完全符合國家政策導向。
2、由政府財政部門聯合金融機構,整合各方優勢,等比募集首期基金(即擴大了基金規模,同時避免違背政府財政資金控股造成政企不分的原則,也避免政府財政資金佔小股份收益減少的投資回報原則),實行市場化運行,因此,完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3、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運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注重對行業成長性的挖掘和企業基本面的把握,通過向被投資企業提供資金、經營管理咨詢、資本市場融資等一條龍服務,深化挖掘農業產業化投資價值,獲得穩定投資回報實現自身商業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具有持續發展的動力與生命力。
4、通過投資推動農業產業化,引導市場和金融資本投入三農,深入挖掘農業產業投資價值,拓寬農業產業融資渠道,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解決農業企業發展資金缺乏的制約瓶頸,因此,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三、建議
(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發展戰略,結合我市農業發展現實,探索發展具有合肥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加強財稅杠桿與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為創新發展合肥特色現代農業增添新的引擎。
(二)改變思路,轉變以往財政資金扶持農業發展「以獎代補、重予輕效、事後獎補、各處開花」的傳統模式,轉而向以:樹立多予不如少取的指導思想,發揮金融手段和財稅杠桿作用,突出重點行業扶持,把握發展關鍵階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化政策實施績效評估,夯實合肥農業產業基礎、做大做強合肥現代農業產業規模。
(三)繼續關注此次基金考察的豐潤公司項目申報進展,跟蹤做好相關服務工作,加強與基金的聯系,引入基金業務為我市農業發展服務。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設置「好評」,謝謝!)
❸ 承德市財通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有限合夥)怎麼樣
承德市財通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有限合夥)是2016-08-05注冊成立的有限合夥企業,注冊地址位於承德市開發區雹神廟村承德市財政局綜合樓。
承德市財通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有限合夥)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30805MA07U6Q84N,企業法人農銀前海(深圳)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承德市財通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有限合夥)的經營范圍是:基金管理、企業管理咨詢、利用自有資金對外投資以及相關咨詢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承德市財通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有限合夥)對外投資9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承德市財通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有限合夥)更多信息和資訊。
❹ 求國家扶持農業的政策有那些 越多越詳細越好
2011年國家扶持農業政策及項目集錦(30項)
1.黨中央、國務院對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
2011年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牢牢把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任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做到「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即千方百計保持糧食產量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千方百計保持農民收入增長在7%以上,努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大興水利強基礎,發展生產保供給,提高效益增收入,提升能力促轉變,防範風險保安全,改革創新增活力,全力奪取全年好收成,鞏固「十一五」好勢頭,實現「十二五」好開局,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邁出新步伐,為增加有效供給和穩定價格總水平提供重要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新貢獻。
大興水利強基礎,就是要針對水利建設滯後、設施不足的瓶頸制約,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規模開展建設,大力推進改革,著力夯實水利這個最重要的基礎。發展生產保供給,就是要立足抗災奪豐收,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
1萬億斤以上,「菜籃子」產品生產穩定發展,促進主要農產品總量和結構平衡,保障市場有效供給,促進物價總水平穩定。提高效益增收入,就是要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使農民收入繼續有較快增長。提升能力促轉變,就是要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力爭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防範風險保安全,就是要堅持不懈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市場風險防範,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動物衛生安全、農業生產安全。改革創新增活力,就是要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做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調動地方和農民積極性的體制機制。
2.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農村投入政策
2011年中央決定繼續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鞏固完善強農惠農政策。要切實做到「三個重點、三個確保」,即,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於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均有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重點用於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總量和比重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
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支出9884.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4.8億元,增長15.2%。其中,一是支持農業生產支出3938.7億元,主要包括強化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575.4億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30億元,農業扶貧開發資金306億元,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136.6億元,農業保險保費補貼94.06億元等。二是安排農業「四補貼」1406億元,具體為糧食直補151億元、農資綜合補貼860億元、良種補貼22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175億元。三是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支出3963.6億元,其中,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60億元。
在今年冬春季節的抗旱工作中,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中央財政又分兩批安排抗旱資金
129億元。用於支持旱區大型灌區改造骨幹工程、糧食生產和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抗旱澆水補助、冬小麥返青拔節弱苗施肥補助、抗旱服務隊裝備補助,以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東北大棚育秧、西南和西北地膜覆蓋等補助政策。
3.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2011年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補貼資金原則上要求發放到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具體由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今後將逐步加大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力度,將糧食直補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和交售商品糧數量掛鉤。建立和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制度,根據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變動,遵循「價補統籌、動態調整、只增不減」的原則及時安排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合理彌補種糧農民增加的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新增部分重點支持種糧大戶。今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151億元,農資綜合補貼860億元,兩項補貼合計1011億元。1月份,中央財政已預撥地方補貼資金986億元,力爭在春耕前通過「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兌付到農民手中。
4.良種補貼政策
2011年良種補貼規模進一步擴大,部分品種標准進一步提高。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良種補貼220億元,比上年增加16億元。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長江流域10個省市和河南信陽、陝西漢中和安康地區的冬油菜實行全覆蓋。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每畝補貼10元,其中,新疆地區的小麥良種補貼提高到15元。早稻補貼標准提高到15元,與中晚稻和棉花持平;水稻、玉米、油菜補貼採取現金直接補貼方式,小麥、大豆、棉花可採取統一招標、差價購種補貼方式,也可現金直接補貼,具體由各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繼續實行馬鈴薯原種生產補貼,在藏區實施青稞良種補貼,在部分花生產區繼續實施花生良種補貼。
5.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2011年,農機具購置補貼增加到17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億元,補貼范圍繼續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補貼機具種類涵蓋12大類46個小類180個品目,在此基礎上各地可再自行增加30個品目。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實行定額補貼,同一種類、同一檔次農業機械在省域內實行統一補貼標准。定額補貼按不超過各省市場平均價格的30%測算,汶川地震重災區縣、重點血防疫區補貼比例可提高到50%。單機補貼上限5萬元,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擠奶機械、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式控制設備、烘乾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2萬元;大型棉花採摘機、甘蔗收獲機、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額可提高到20萬元。
6.完善重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
為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增加農民種糧收入,國家決定從新糧上市起適當提高主產區2011年生產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麥(三等,下同)、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95元、93元、93元,比2010年提高5元、7元和7元,提價幅度分別為5.6%、8.1%和8.1%;每50公斤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提高9元、10元、23元,提價幅度分別為9.7%、10.3%和21.9%。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將有利於補償糧食生產成本增加,促進農民種糧收益穩步增長,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7.產糧大縣獎勵政策
為改善和增強產糧大縣財力狀況,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2005年中央財政出台了產糧大縣獎勵政策。政策實施以來,中央財政一方面逐年加大獎勵力度,一方面不斷完善獎勵機制。2010年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約210億元,獎勵縣數達到1000多個。為鼓勵地方多產糧、多調糧,中央財政依據糧食商品量、產量、播種面積各佔50%、25%、25%的權重,結合地區財力因素,將獎勵資金直接「測算到縣、撥付到縣」。對糧食產量或商品量分別位於全國前100位的超級大縣,中央財政予以重點獎勵;超級產糧大縣實行糧食生產「誰滑坡、誰退出,誰增產、誰進入」的動態調整制度。自2008年起,在產糧大縣獎勵政策框架內,增加了產油大縣獎勵,由省級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點品種、獎勵重點縣(市)」的原則確定獎勵條件,全國共有900多個縣受益。為更好地發揮獎勵資金促進糧食生產和流通的作用,中央財政建立了「存量與增量結合、激勵與約束並重」的獎勵機制,要求2008年以後新增資金全部用於促進糧油安全方面開支,以前存量部分可繼續作為財力性轉移支付,由縣財政統籌使用,但在地方財力困難有較大緩解後,也要逐步調整用於支持糧食安全方面開支。同時規定,獎勵資金不得違規購買、更新小汽車,不得新建辦公樓、培訓中心,不得搞勞民傷財、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225億元,對糧食生產大縣除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獎勵政策外,對增產部分再給予適當獎勵。
此外,2011年中央財政新增糧食風險基金預算40億元並已下撥到省,用於繼續取消糧食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加上2009年和2010年已逐步取消的58億元,中央財政通過三年全部取消了糧食主產區的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今後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249億元將全部由中央財政補助,每年減輕主產區財政負擔98億元。
8.生豬大縣獎勵政策
生豬調出大縣政策從2007年開始實施,目的是調動地方發展生豬產業的積極性,促進生豬生產、流通,引導產銷有效銜接,保障豬肉市場供應安全。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30億元,專項用於發展生豬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獎勵資金按照「引導生產、多調多獎、直撥到縣、專項使用」的原則,依據生豬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權重分別為50%、25%、25%進行測算,2010年獎勵縣數362個。2011年中央繼續實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主要用於生豬養殖場(戶)的豬舍改造、良種引進、防疫管理、糞污處理和貸款貼息等;扶持生豬產業化骨幹企業整合產業鏈,引導產銷銜接,提高生豬的產量和質量。
9.大規模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政策
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是促進糧棉油糖生產穩定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制、良機的有機結合,挖掘增產潛力,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億元,在全國建設高產創建萬畝示範片5000個,總面積超過56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380個、油料作物370個、新增糖料萬畝示範片50個。共惠及7048個鄉鎮(次)、37688個村(次)、1260.77萬農戶(次)。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2011年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今年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將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中的800個產糧大縣(場)也要整合資源,積極推進整鄉整縣高產創建。今年,中央財政將在去年基礎上增加5億元高產創建補助資金。
10.建設高標准農田政策
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准農田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共投入2000多億元,由國家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按照各自資金渠道,積極支持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其中,2010年,國家安排用於田間工程建設資金55億元,建設1380萬畝高標准糧田。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改善了農田排灌條件,提升了耕地質量,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的資源條件保障。
2011年,國務院有關部門正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要求,抓緊編制高標准農田建設規劃,確定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分區布局、建成標准、主要措施,指導各部門、各地方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同時,積極籌措落實建設資金,突出重點區,抓住農田灌排、土壤質量和耕作技術突出問題,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
❺ 中央對農業項目的扶持政策有哪些
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徵增值稅。
金融支持政策:國家將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納入農村信用評定范圍。
農產品流通政策:國家繼續鼓勵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城市大型連鎖超市、高校食堂、農資生產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實現產(供)銷銜接。
❻ 農業發展基金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
12月17日,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以下簡稱農發基金)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支國家級農業產業基金,由國務院批復成立。農發基金首期規模40億元,由財政部聯合中國信達、中信集團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共同發起設立,四家發起人各出資10億元。基金通過邀請招標的方式遴選基金管理人,中國信達旗下子公司信達資本最終成為基金管理人。農發基金將堅持市場化運作,強調政策導向與市場經營的有機結合,以獲得穩定的投資回報,對於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三農」領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❼ 河南農開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全稱:河南農開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簡稱:河南農業開發產業投資基金 公司總部:河南 成立時間: 投資機構類型:VC 河南省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由河南省政府與中信集團聯合打造農業領域投資的綜合性金融平台。管理全國第一隻農業產業投資基金、河南省第一隻產業投資基金--河南農業開發產業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48億元人民幣,分4年募集完成,每期由河南省政府引導基金2億元、國內募集4億元及海外配套等值人民幣6億元組成。
法定代表人:馬曉勇
成立時間:2009-09-22
注冊資本:4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000000020972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農業南路51號楷林中心9座18層1805室
❽ 農業銀行三個辦法一個指引是什麼
三個(變化)辦法一個指引
今年年初,中國銀監會發布了《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流貸辦法》和《個貸辦法》)。這兩個辦法與之前已經施行的《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並稱「三個辦法一個指引」,以下統稱貸款新規),初步構建和完善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法規框架,將作為我國銀行業貸款風險監管的長期制度安排。日前,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貸款新規的發布實施和貫徹執行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答:貸款新規是我國銀行業綜合監管制度的一部分,也是銀監會實施依法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台貸款新規,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首先,有利於銀行貸款風險監管制度的系統化調整與完善,促進貸款業務的健康規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理念得以更新,風險管理工具也得到應用,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從近幾年的金融實踐看,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經營管理取得了一些較好的經驗和做法,需要通過立法形式予以明確和提升。同時,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管理模式在經濟市場化轉型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相對粗放的地方,信貸文化還不夠健全,尤其是貸款支付管理較為薄弱,在實際貸款活動中存在貸款資金不按照約定用途使用的情況,不僅直接影響借款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可能誘發系統性風險,影響到我國銀行體系的穩定與安全,需要進行立法加以引導和改善。面對近年我國金融資產顯著增長,信貸資產規模迅速擴張的狀況,如何保障貸款資金的安全,有效防範信用風險,已經成為銀行日常經營和銀行監管的重要責任。為履行好這些責任,銀監會自成立以來就以系統化、規范化為指導致力於逐步建立健全各類風險監管制度規章,貸款新規是一攬子貸款業務監管法規修訂與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有利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貸款的精細化管理,促進公平競爭和科學發展。貸款新規借鑒了境外銀行貸款業務的通行做法,從加強貸款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出發,要求將貸款管理各環節的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崗位,並建立貸款各操作環節的考核和問責機制,實現貸款經營的規范化和管理的精細化。同時,以貸款資金向交易對象支付的「受益人原則」為抓手,重點強調貸款資金交易的真實性,防範和杜絕貸款用途的虛構和欺詐。此外,貸款新規力求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市場特點、法律環境和交易習慣等,在充分考慮公眾接受和公眾利益的基礎上,盡量兼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管理差異和經營實際,鼓勵和尊重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創新和科學發展。
第三,有利於規范和強化貸款風險管控,保護廣大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支持實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銀監會成立以來,倡導以風險為本的監管理念,明確監管工作的目的就是通過審慎有效的監管,保護廣大存款人和消費者的利益,增進市場信心。貸款新規的出台,將有利於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更新風險管理理念,應用先進風險管理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信貸風險管理架構體系,進一步提升貸款風險管理水平,優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管理質量,保障貸款業務安全運行和長遠發展。同時,貸款新規通過必要的操作流程及內部控制等手段,規范商業銀行貸款支付行為,確保貸款資金按借款合同約定用途使用,防止借款人資金被挪用,有效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貸款資金真正流向實體經濟,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此外,新辦法在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獲得快捷、方便的銀行金融服務方面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