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理財管理系統運行環境分析

理財管理系統運行環境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29 13:37:30

Ⅰ 簡述財務管理環境分析

財務管理環境,或稱理財環境,是指對企業財務活動和財務管理產生影響作用的企業內外各種條件的統稱。環境構成了企業財務活動的客觀條件。企業財務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學習之前先來做一個小測試吧點擊測試我合不合適學會計

企業的資金的取得、運用和收益的分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資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企業成本的高低、利潤的多少、資本需求量的大小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企業的兼並、破產與重整與環境的變化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財務管理要獲得成功,必須深刻認識和認真研究自己所面臨的各種環境。

財會知識的學習或者考證方面有疑問可以到恆企教育咨詢,恆企教育以「自營為主、加盟為輔」的連鎖經營形式,已累計在全國24個省市、150多個城市開辦了近400家網點,恆企教育開設會計能力認證系列課程,幫助學員在提升實戰能力。

Ⅱ 61 闡述怎樣進行銀行理財產品營銷的宏觀環境分析

是宏觀營銷環境分析【人口環境分析】人口是市場的第一要素。人口數量直接決定市場規模和潛在容量,人口的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職業、居住分布等也對市場格局產生著深刻影響,從而影響著企業的營銷活動。企業應重視對人口環境的研究,密切關注人口特性及其發展動向,及時地調整營銷策略以適應人口環境的變化。1、人口數量分析人口數量是決定市場規模的一個基本要素。如果收入水平不變,人口越多,對食物、衣著、日用品的需要量也越多,市場也就越大。企業營銷首先要關注所在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及其變化,尤其對人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內容和數量影響很大。2、人口結構分析(1)年齡結構。不同年齡的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不同年齡結構就形成了具有年齡特色的市場。企業了解不同年齡結構所具有的需求特點,就可以決定企業產品的投向,尋找目標市場。(2)性別結構。性別差異會給人們的消費需求帶來顯著的差別,反映到市場上就會出現男性用品市場和女性用品市場。企業可以針對不同性別的不同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開發更大的市場。(3)教育與職業結構。人口的教育程度與職業不同,對市場需求表現出不同的傾向。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收入水平也逐步增加。企業應關注人們對報刊、書籍、電腦這類商品的需求的變化。(4)家庭結構。家庭是商品購買和消費的基本單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家庭單位的多少以及家庭平均人員的多少,可以直接影響到某些消費品的需求數量。同時,不同類型的家庭往往有不同的消費需求。(5)社會結構。我國絕大部分人口為農業人口,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0%左右。這樣的社會結構要求企業營銷應充分考慮到農村這個大市場。(6)民族結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不同,其文化傳統、生活習性也不相同。具體表現在飲食、居住、服飾、禮儀等方面的消費需求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企業營銷要重視民族市場的特點,開發適合民族特性、受其歡迎的商品。3、人口分布分析人口有地理分布上的區別,人口在不同地區密集程度是不同的。各地人口的密度不同,則市場大小不同、消費需求特性不同。當前,我國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礦地區流動,內地人口向沿海經濟開放地區流動。企業營銷應關注這些地區消費需求不僅在量上增加,在消費結構上也一定發生的變化,應該提供更多的適銷對路產品滿足這些流動人口的需求,這是潛力很大的市場。【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主要環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費支出、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率、貨幣供應量、銀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費結構對企業營銷活動影響較大。1、消費者收入分析收入因素是構成市場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更為重要的因素。因為市場規模的大小,歸根結底取決於消費者的購買力大小,而消費者的購買力取決於他們收入的多少。企業必須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研究消費者收入,通常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1)國民生產總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與購買力的重要指標。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越快,對商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人均國民收入。這是用國民收入總量除以總人口的比值。這個指標大體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品需求的構成。一般來說,人均收入增長,對商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大,反之就小。(3)個人可支配收入。指在個人收入中扣除消費者個人繳納的各種稅款和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開支後剩餘的部分,可用於消費或儲蓄的那部分個人收入,它構成實際購買力。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決定性因素。(4)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指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減去消費者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的費用支出(如房租、水電、食物、衣著等項開支)後剩餘的部分。這部分收入是消費需求變化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時所要考慮的主要對象。這部分收入一般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娛樂、教育、旅遊等。(5)家庭收入。家庭收入的高低會影響很多產品的市場需求。一般來講,家庭收入高,對消費品需求大,購買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購買力也小。另外,要注意分析消費者實際收入的變化。注意區分貨幣收入和實際收入。2、消費者支出分析隨著消費者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會發生相應變化,繼而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結構也會發生變化。(1)消費結構。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於1857年發現了消費者收入變化與支出模式,即消費結構變化之間的規律性。(2)恩格爾系數。恩格爾所揭示的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通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表示,即: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金額/家庭消費支出總金額恩格爾系數越小,食品支出所佔比重越小,表明生活富裕,生活質量高;恩格爾系數越大,食品支出所佔比重越高,表明生活貧困,生活質量低。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參數。企業從恩格爾系數可以了解目前市場的消費水平,也可以推知今後消費變化的趨勢及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影響。3、消費者儲蓄分析消費者的儲蓄行為直接制約著市場消費量購買的大小。當收入一定時,如果儲蓄增多,現實購買量就減少;反之,如果用於儲蓄的收入減少,現實購買量就增加。居民儲蓄傾向是受到利率、物價等因素變化所致。人們儲蓄目的也是不同的,有的是為了養老,有的是為未來的購買而積累,當然儲蓄的最終目的主要也是為了消費。企業應關注居民儲蓄的增減變化,了解居民儲蓄的不同動機,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獲取更多的商機。4、消費者信貸分析消費者信貸,也稱信用消費,指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貸款,完成商品購買的一種方式。信用消費允許人們購買超過自己現實購買力的商品,創造了更多的消費需求。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日益發達,人們的消費觀念大為改變,信貸消費方式在我國逐步流行起來,值得企業去研究。【政治法律環境分析】法律政治環境是影響企業營銷的重要宏觀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政治環境引導著企業營銷活動的方向,法律環境則為企業規定經營活動的行為准則。政治與法律相互聯系,共同對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產生影響和發揮作用。1、政治環境分析政治環境是指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外部政治形勢。一個國家的政局穩定與否,會給企業營銷活動帶來重大的影響。如果政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就會給企業營銷造成良好的環境。相反,政局不穩,社會矛盾尖銳,秩序混亂,就會影響經濟發展和市場的穩定。企業在市場營銷中,特別是在對外貿易活動中,一定要考慮東道國政局變動和社會穩定情況可能造成的影響。政治環境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國家政府所制定的方針政策,如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物價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都會對企業營銷活動帶來影響。例如,國家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消費的增長;通過徵收個人收入所得稅調節消費者收入的差異,從而影響人們的購買:通過增加產品稅,對香煙、酒等商品的增稅來抑制人們的消費需求。在國際貿易中,不同的國家也會制定一些相應的政策來干預外國企業在本國的營銷活動。主要措施有:(1)進口限制;(2)稅收政策;(3)價格管制;(4)外匯管制;(5)國有化政策。2、法律環境分析法律環境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所頒布的各項法規、法令和條例等,它是企業營銷活動的准則,企業只有依法進行各種營銷活動,才能受到國家法律的有效保護。近年來,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需要,我國陸續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企業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廣告法》、《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條例》等等。企業的營銷管理者必須熟知有關的法律條文,才能保證企業經營的合法性,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企業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從事國際營銷活動的企業來說,不僅要遵守本國的法律制度,還要了解和遵守國外的法律制度和有關的國際法規、慣例和准則。例如前一段時間歐洲國家規定禁止銷售不帶安全保護裝置的打火機,無疑限制了中國低價打火機的出口市場。日本政府也曾規定,任何外國公司進入日本市場,必須要找一個日本公司同它合夥,以此來限制外國資本的進入。只有了解掌握了這些國家的有關貿易政策,才能制定有效的營銷對策,在國際營銷中爭取主動。【社會文化環境分析】社會文化環境是指在一種社會形態下已經形成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的總和。任何企業都處於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企業營銷活動必然受到所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為此,企業應了解和分析社會文化環境,針對不同的文化環境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組織不同的營銷活動。企業營銷對社會文化環境的研究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教育狀況分析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響到消費者對商品功能、款式、包裝和服務要求的差異性。通常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國家或地區的消費者要求商品包裝典雅華貴、對附加功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企業營銷開展的市場開發、產品定價和促銷等活動都要考慮到消費者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採取不同的策略。2、宗教信仰分析宗教是構成社會文化的重要因素,宗教對人們消費需求和購買行為的影響很大。不同的宗教有自己獨特的對節日禮儀、商品使用的要求和禁忌。某些宗教組織甚至在教徒購買決策中有決定性的影響。為此,企業可以把影響大的宗教組織作為自己的重要公共關系對象,在營銷活動中也要注意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以避免由於矛盾和沖突給企業營銷活動帶來的損失。3、價值觀念分析價值觀念是指人們對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態度和看法。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往往有著很大的差異,消費者對商品的色彩、標識、式樣以及促銷方式都有自己褒貶不同的意見和態度。企業營銷必須根據消費者不同的價值觀念設計產品,提供服務。4、消費習俗分析消費習俗是指人們在長期經濟與社會活動中所形成的一種消費方式與習慣。不同的消費習俗,具有不同的商品要求。研究消費習俗,不但有利於組織好消費用品的生產與銷售,而且有利於正確、主動地引導健康的消費。了解目標市場消費者的禁忌、習慣、避諱等是企業進行市場營銷的重要前提。【自然環境分析】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給人類各種形式的物質資料,如陽光、空氣、水、森林、土地等。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世界各國都加速了工業化進程,這一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面臨著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從60年代起,世界各國開始關注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成立了許多環境保護組織,促使國家政府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這些問題都對企業營銷的挑戰。對營銷管理者來說,應該關注自然環境變化的趨勢,並從中分析企業營銷的機會和威脅,制定相應的對策。1、自然資源日益短缺分析自然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可再生資源,如森林、農作物等,這類資源是有限的,可以被再次生產出來,但必須防止過度採伐森林和侵佔耕地。另一類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炭、銀、錫、鈾等,這種資源蘊藏量有限,隨著人類的大量地開采,有的礦產已近處於枯竭的邊緣。自然資源短缺,使許多企業將面臨原材料價格大漲、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威脅;但另一方面又迫使企業研究更合理地利用資源的方法,開發新的資源和代用品,這些又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資源和營銷機會。2、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分析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地區的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自然生態平衡。環境污染問題已引起各國政府和公眾的密切關注,這對企業的發展是一種壓力和約束,要求企業為治理環境污染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營銷機會,促使企業研究控制污染技術,興建綠色工程,生產綠色產品,開發環保包裝。3、政府幹預不斷加強分析自然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加重的問題,使各國政府加強了對環境保護的干預,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環保的政策法規,這將制約一些企業的營銷活動。有些企業由於治理污染需要投資,影響擴大再生產,但企業必須以大局為重,要對社會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加強環保意識,在營銷過程中自覺遵守環保法令,擔負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同時,企業也要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既要消化環境保護所支付的必要成本,還要在營銷活動中挖掘潛力,保證營銷目標的實現。【科技環境分析】科學技術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技發展對企業營銷活動影響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科技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每一種新技術的發現、推廣都會給有些企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導致新行業的出現。同時,也會給某些行業、企業造成威脅,使這些行業、企業受到沖擊甚至被淘汰。例如,電腦的運用代替了傳統的打字機,復印機的發明排擠了復寫紙,數碼相機的出現將奪走膠卷的大部分市場等等。2、科技發展促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改變隨著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電視購物」、「網上購物」等新型購買方式。人們還可以在家中通過「網路系統」訂購車票、飛機票、戲票和球票。工商企業也可以利用這種系統進行廣告宣傳、營銷調研和推銷商品。隨著新技術革命的進展,「在家便捷購買、享受服務」的方式還會繼續發展。3、科技發展影響企業營銷組合策略的創新科技發展使新產品不斷涌現,產品壽命周期明顯縮短,要求企業必須關注新產品的開發,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科技發展運用降低了產品成本,使產品價格下降,並能快速掌握價格信息,要求企業及時做好價格調整工作。科技發展促進流通方式的現代化,要求企業採用顧客自我服務和各種直銷方式。科技發展使廣告媒體的多樣化,信息傳播的快速化,市場范圍的廣闊性,促銷方式的靈活性。為此,要求企業不斷分析科技新發展,創新營銷組合策略,適應市場營銷的新變化。4、科技發展促進企業營銷管理的現代化科技發展為企業營銷管理現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裝備,如電腦、傳真機、電子掃描裝置、光纖通訊等設備的廣泛運用,對改善企業營銷管理,實現現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科技發展對企業營銷管理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其更新觀念,掌握現代化管理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營銷管理水平。

打字不宜,請採納

Ⅲ 關於資料庫家庭理財系統的需求分析

需求,是客戶需求:對功能的需求、對性能的需求,而不是系統的重要性,那是在可行性報告裡面應該給出的。

Ⅳ 公司理財管理系統項目設計(需求分析)

做這樣的系統安全性很重要.不過我對公司財務方面不是很了解,你說來聽下

Ⅳ 企業理財環境問題探討

企業理財學還遠未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因而關於企業理財問題如學科性質及定位尚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許多概念界定和觀念上的含混不清,直接制約理論和應用研究的縱深發展。本文試圖將廣義的理財界定為對稀缺的資本要素的有效配置,從理財科學分野的角度定格出企業理財,並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相應的定位。這種定位的目的並不在於糾纏一些概念和范疇問題,而是試圖解釋一些關乎企業理財自身發展的重要的觀念問題。

1、資本要素的稀缺性與配置效率

經濟學的基本命題之一就是經濟資源的相對稀缺性(scarcity),所以要講求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經濟資源的要素構成是與主導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聯系的。在漁獵社會和原始農業社會結束之後,尤其是進入工業社會後,公認的經濟資源包括土地(實質含義為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也有將管理才能、創業精神納入的);到了後工業社會(或者目前喧囂甚上的「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信息)大有成為新的經濟資源要素之勢。
在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下,無論在何種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之下,資本在諸要素中都處於相對占優地位。在市場上,充當交換工具的是資本的原始實物形態——貨幣,而在其背後起媒介作用的則是根據資本的計量屬性抽象出來的概念——價值;在組織(企業)內,資本僱傭勞動成為主流的範式,企業的剩餘索取權也留給了資本的提供者。如果把市場和企業都看成是一種定價機制的話,資本就成為定價過程的媒介或者主動者。
資本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典型地具有稀缺性。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是對社會經濟活動中具體資本表現形式的抽象。相對特定主體而言,從權屬上看,資本無外乎自有資本(主權資本,權益資本)和他人資本(債權資本)之分。資本的表現形式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從目前的斷面上看,資本的表現形式至少包括:資本的原始實物形態——貨幣資產;資本的轉換實物形態——實物資產;資本的虛擬形態——金融資產。資本的配置過程,即將不同權屬的資本轉換為不同資本表現形式的過程。簡化、籠統地講,資本的配置過程分為兩個方面:資本的籌措過程,即對不同權屬資本的組合過程;資本的投放過程,即不同資本表現形式的組合過程。
必須說明的是,除了市場上單純的資本品交換活動之外,尤其是在組織(企業)之中,資本作為一種要素,其配置過程都是與其他要素的配置過程相耦合的。關於這一點,後文將從團隊生產(team Proction)和契約聯結(nexus of con-tracts)的角度展開討論。
根據經濟學的宗旨,資本配置必須講求效率。資本配置的效率從理論上可以借用帕累托(Pareto)效率來闡述,在應用中,則可以分別考察資本的籌措效率(資本成本最小化)和投放效率(資本價值最大化)。必須注意的是,這里考察的是資本配置的效率,而不是全要素配置的效率,兩者不能相互替代。同樣的道理,通過全要素意義上的企業價值來考察財務資源的配置效率,從理論上是講不通的。對於這個問題,後文將專門進行討論。

2、理財科學及其分野

我們不妨把理財理解為對資本要素的配置。這樣,理財的動因在於資本要素的稀缺性,理財的目的在於提高資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從這個角度看,凡是與資本要素配置相關的主體,都具有理財的動機乃至行為和觀念。理財的主體,包括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和作為「大型」外體)、企業、非營利機構、家庭、個人等。不同的主體在理財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約束條件和目標函數,但這並不妨礙將它們整體抽象為資本要素配置。
理財科學就是在探索理財規律、總結理財觀念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或者可以更進一步說,理財科學是研究資本要素配置的一門科學。按照理財主體的不同,理財科學可以劃分為:研究總量資本配置的公共理財(public finance),其主體是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一般稱為公共財政學;研究個量資本配置的微觀主體理財,其主體包括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作為「大型」個體包含在內)、家庭和個人等,其中研究企業理財的分支即為企業理財學(或企業財務學)。此外,由於現代意義上的理財必須藉助一定的場所、中介和手段,因而理財學科中還包括研究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的金融學(金融市場學)。

目前,西方企業理財學界一般把理財學科分為以下三個部分:金融市場學,投資學,企業理財。其中投資學是專門研究資金投放的學科,它實際上是不同主體理財中共有的一個環節。不提公共理財,則是因為在總量層面的資本配置具有明顯區別於個量資本配置的特殊性,此外它還涉及國家權力的強制性等諸多因素,使其與微觀主體理財區別較大,至少難以適用一些微觀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不提企業之外其他微觀主體的理財,則是基於學科發展狀況和研究的輕重取捨。但這種提法與以上劃分並不矛盾,它體現的是理財學科發展的不均衡性和理財學科的研究尚不完善的現狀。
理財學科的理論基礎來源於經濟學。專門研究理財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的經濟學分支即為理財經濟學(financial economics)。理財經濟學主要研究資本的供求關系和價格決定、不確定性和風險分析、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資本品估價等方面的內容。它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而發展,在更為晚近時期,引入了信息經濟學中的不完全信息分析和代理關系分析等新興的分析模型。

3、企業理財的基本定位與框架

由上可知,企業理財屬於微觀主體理財的一個分支。企業是指盈利性生產經營組織。根據其組織形態的不同,一般可以區分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三種類型。不論何種形態的企業,在創立和生產經營過程中都會產生各種利益關系,並由此形成多方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例如所有者、債權人、經營者、職工、政府等。在理財上,企業本身與其利益相關者都是有區別的。即使是在獨資企業中,盡管業主對企業承擔無限責任,兼具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雙重身份,但企業的理財與業主個人的理財(生活消費,家庭用度開支,在該企業之外的其他投資活動等)還是有區別的。
企業的理財就是對企業的資本(典型地具有「法人資本」或者「組織資本」的含義)進行配置的過程。盡管這里所謂的企業的資本從來源上看,不外乎屬於所有者的權益資本(原始投資、經營積累)和屬於債權人的債權資本兩類,但是,企業自身資本的配置與所有者和債權人各自資本的配置決不是等同的。對於其他的利益相關者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說,企業是獨立於各方利益相關者的理財主體。從這種意義上講,企業的理財有別於任何利益相關者的理財。
應該強調的是,理財主體只是一個理財角色定位意義上的主體,它不同於法律意義上的主體。例如,企業內部有自身相對獨立資本的部門,就是一個有別於該企業的理財主體;單個業主制企業與業主分別是獨立的理財主體;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和作為「大型」個體,分別屬於不同的理財主體。
另一方面,企業的理財與利益相關者的理財又是有聯系的。這些聯系除了通常所說的直接的財務關系之外,還包括各種間接的影響關系(例如在理財效率卓著、資本組合價值高的企業工作的職工,更易於獲取高額的住房按揭貸款),甚至外部性(例如股份公司因不當投資導致股票價格下跌,殃及股東,甚至與公司有密切業務關系的企業的價值)。更為突出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利益相關者的理財行為和策略(基於各自資本配置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的具體化或者對稱),往往會對企業的理財行為產生較大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影響。例如獨資企業的理財,受制於業主的理財行為和策略;高度集權管理體制下,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的理財行為和策略,直接制約企業的理財行為;股權高度集中的企業,其理財行為依賴於所有者的理財行為和策略;股權高度分散,具備錢德勒式的「經理革命」特色的企業,其理財行為會受到經營者本人理財行為和策略的影響。這些命題都可望獲得顯著的經驗(empirical)支持。
企業理財作為企業自身獨立的資本配置活動,研究和總結其規律和觀念的學科即為企業理財學,或稱企業財務學。它包括兩個主要的分支:作為理論基礎的財務經濟學,和作為應用技術和方法的企業財務管理(管理財務學)。

財務經濟學是理財經濟學的主幹部分,也是理財經濟學中進展最長足的部分。它主要藉助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企業資本等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計量問題,主要的模塊包括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研究,企業(資本組合與資本品)的估價研究,以及作為基本前提、分析模型或度量基礎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度量研究、資本市場效率研究。不完全信息和代理關系模型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MM資本結構定理、有效邊界與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有效市場假說等。其中最為值得一提的是,財務經濟學領域開拓性的研究使得美國的6位教授分別獲得了1985(Franco Modigliani)、1990(Harry M.Markowitz, H. Miller, William F. Sharp)和1997(Robert, Myron S.Scholes)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企業財務管理則涉及到理財中的政策和控制問題,包括財務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實際應用。目前的研究主要根據資產負債表項目分別展開,包括營運資本管理、資本預算、資本成本、分配政策等,此外還涉及到財務控制問題。企業財務管理典型地屬於企業管理的分支,與企業生產與運作管理。企業營銷管理、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相並列。企業財務管理實際上就是企業的理財行為,即為了實現企業資本有效配置而努力的過程。
財務經濟學與企業財務管理的關系,類同於微觀經濟學與企業管理的關系。財務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典型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先假設資本市場是有效的,信息是完全和完美的,理財主體是理性的,得出一些理想化的模型;然後逐步放寬和修正假設,不斷得出更進一步的結論。資本結構理論中,從MM理論到有稅模型、破產成本模型、財務危機模型;資本組合和資本品定價理論中,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到套利定價模型;以及財務經濟學研究基點上,從有效市場假說到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代理關系模型,遵循的就是這條發展脈絡。此外,財務經濟學中的基本分析工具,例如均衡分析、邊際分析、成本效益權衡(trade-off)、不確定性分析等,都是與微觀經濟學的相應分析方法一脈相承的。最近,經濟學界中新興的、運用混燉理論(Chaos theory)、模擬技術(modeling technology)和非線性動力學(nonlinear dynamics)解決經濟問題的所謂「經濟物理學」(econophysics),也主要針對「財務復雜性」(financial complexity)的問題。而企業財務管理雖然以財務經濟學作為理論指導,但它實際上還與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基本同步。例如對人的社會性的關注和人本主義理財的研究、對決策理論的借鑒和財務決策研究? ⑷ū淥枷氳腦擻煤筒莆袢嶁裕ú莆袷視π裕琭inancial fiexibility)研究、戰略管理的影響和戰略財務管理的興起等。
4、團隊生力、契約聯結與企業理財目標替代

企業理財是對企業資本要素的配置過程,而資本要素僅僅是企業生產要素中的一個。為了准確把握這一命題,我們不妨藉助新制度經濟學中有關「團隊生產」和「契約聯結」的理論加以闡釋。
所謂團隊生產,指的是資本、勞動、土地等各種生產要素相互耦合,聯合完成生產活動。團隊生產中對各項要素的投人和產出進行計量、避免偷懶(Shirk)和搭便車(free-ride)的要求,直接誘致了企業這種制度安排[1]。團隊生產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於諸多生產要素而言,企業是「技術上不可分離的實體」(technologically non-separable entity)[2],而且由於諸多要素在一起合作生產的產出大於各自孤立進行生產的產出之和。從這種意義上講,就企業生產而言,資本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當且僅當與其他生產要素耦合在一起進行團隊生產時,才談得上追求配置效率。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即要想分清全要素團隊生產的效率與其中資本的單要素效率,是不可能或者不經濟的。無論這種效率以總產出、經濟收益、財務利潤或者企業價值體現,這種區分都比較棘手。可供選擇的方案是,給其他要素以可以合理計量的報償,而為資本要素(甚至僅限於權益資本部分)保留剩餘索取權,然後對剩餘索取權進行估價,以決定資本要素的配置效率。這樣,企業實際上成了為其他生產要素定價的制度安排。這類似於最終歸集資本提供者(甚至僅限於所有者)在企業所擁有的價值的過程。但這種修正實際上很難徹底剔除全要? 匭

Ⅵ 企業理財管理系統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啊

企業管理研究新趨勢(1)

■★面對現代信息和知識社會時代的到來,在現實的企業管理研究中,已經新出現了信息管理、知識管理、計算機集成管理、電子商務、創新管理等等新的內容和形式,使人眼花繚亂。那麼,企業管理的研究究竟會向哪些方向發展呢?這是擺在企業界和企業管理理論界的一個基本的框架問題。筆者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特徵和趨勢,在總結20世紀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初略提出企業管理研究的基本方向和主要趨勢或內容。

企業創新管理研究新趨勢

這個方向目前已經被企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現狀所證實,也已被人們所認同。對於企業創新管理指什麼?目前有不同的解釋。它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是指「企業的創新性管理」,這僅僅指企業管理活動的創新,即稱企業管理創新;二是指「企業創新的管理」,即指企業所有創新活動的管理,它的范圍和內容比前者要大的多。我們這里指的是後者。企業創新管理就是指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市場經濟競爭發展的要求和企業經營管理的現狀,運用創造學原理和方法,如類比、移植和組合等等,對企業的要素、組織形態、經營運行形式及其管理的模式、思路和方法等等創新活動的管理。企業創新管理研究的基本特點是「創新」,既運用創造學的原理和方法來實施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而不是從企業特定職能要素或企業運行環節的角度來研究企業經營管理。因此,從本質上講,它是企業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是一種企業研究哲學的變化,從而必然是未來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核心方向。

為什麼企業創新管理研究是未來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核心方向?

首先,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現狀和迅速變化需要企業創新。

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在農業時代,人們交往的時空距離比較大,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相對有限,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土地資源的開發,創新對生存和發展的作用還不是很明顯。到了工業經濟時代,創新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但還只是由少部分人認識到創新的充分作用,因為工業化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靠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和擴大生產規模來達到發展的。因此,不管在農業時代,還是工業化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是一種數量增長型經濟,都是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時代,大自然賦予的基本的自然資源幾乎已經開發耗盡。現代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應該依靠什麼資源?這只有創造、利用新的未被人類認識的資源;只有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造、開發新的再生資源。而這必須而且只能運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所以「創新」是時代資源需要進一步開發的必然要求。這是其一。

其二,人類社會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文明程度,經濟的發展已經生產創造了人類所需要的大量的基本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人類的基本需求相對已經達到了極大的滿足。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臨界發展階段一樣,即經過高速成長發展以後都有一個相對成熟或「飽和」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發展具有「遲滯」的特點從而就有更大的發展難度。人類的財富創造似乎也已到了這個發展階段。同時,由於人類的基本需求相對已經達到了極大的滿足,基本的需求產品已處於相對生產過剩,而人類進一步的需求正趨於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和個性化,這也就需要企業開發更加細分、更高要求的產品來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其難度不言而語。所以,如何進一步開發新的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類進一步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要?這就必然更需要運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

其三,在現代信息和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全面發展,消除了人們之間在交流方面的距離和時間,從而加快了時代的變化速度。同時,知識和信息源的極大豐富,多向分流和快速傳播,使知識存量的改變加快,知識的新穎性也加快喪失。在這種急劇變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一種產品不可能長期佔領市場,一種服務也不可能適合大量客戶的需要,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將日益縮短,企業只有不斷地加快開發、創造新的產品,才能把握市場的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許多企業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企業只有創新,並且只有形成一種持續的創新機制,才能適應現代信息和知識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可見,創新是企業的生命。

其次,企業管理理論本身的深化發展需要進行企業創新管理研究。

企業管理盡管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縱觀20世紀企業管理研究理論,應該說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概括起來,20世紀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思路可從兩方面看:

一方面,從20世紀管理思想的演變來看,一種新的管理思想或方法的提出無不來自於企業管理實踐的需要,因而20世紀管理思想的演變史也是企業管理的研究史。20世紀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為如下線索和學派:

從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而人的研究經歷了

從人際關系——

人群——人性——人的需要——到人的激勵的

研究;

從局部的工作或人研究————到整體的組織系統和組織行為研究;

從客體被管理者及其工作效率研究———到主體管理者的管理職能活動及其規律研究;

從實證研究————到規范研究————再到實證研究。

而由上述研究線索形成的現代管理學派的分類大致可分為:

人事學派——從人及其行為為對象來研究管理。包括:人間關系學派、組織行為學派;

系統學派——把管理對象作為總的或不同系統來研究管理。包括:社會協作系統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系統學派;

方法學派——沒有明確的對象,而是從管理的某個特性來研究管理;包括數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管理學派;

職能學派——從管理的基本活動來研究管理。包括:管理角色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管理過程學派。

可見,20世紀管理研究基本是從一定的對象要素和組織整體,或是從數學、經驗和權變的方法論角度來對管理進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從企業管理理論本身研究來看有兩個角度:一是從企業的職能角度來研究企業管理。其一般包括:企業的市場營銷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信息管理等,這種研究我們可稱其為「企業職能學派」的企業管理理論;二是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管理實踐中的問題需要對企業特定運行環節或關鍵點的重視而展開的研究,歷來已經歷了科學管理、質量管理、目標管理、文化管理(企業文化)、形象管理(CI)、戰略管理、項目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創新管理等,我們可稱其為「企業關鍵點學派」的企業管理理論。

縱觀以上企業管理理論的研究,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叢林」的狀態。盡管這些理論仍將對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企業管理實踐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然而,時代發展提出了許多的新的挑戰,許多問題是前無先例的,也無先人的嘗試和努力,完全是陌生而未知的問題,而且這樣的問題與日俱增,如何解決面臨的這種新問題,採取過去慣用的那一套方法,使用已有的企業管理理論已無法正確的解決。如:網路營銷、信息集成、智能生產、精神管理、管理者的激勵與制衡、知識經營、等等。時代需要創新,需要用新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這就必然需要企業管理理論進一步深化研究。企業創新管理研究就是根據時代提出的要求,從一般思維的方法論角度,對企業運行的「創新」關鍵點來深化企業管理理論的研究。因此,企業創新管理研究也可以說是「方法論學派」和「企業關鍵點學派」的企業管理理論。

第三,創造學理論的性質決定企業創新管理研究將是未來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核心方向。

創新,也叫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特徵。創新就是主體根據一定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的條件,產生出新穎、有價值的成果(精神的、社會的、物質的)的認知和行為活動。創新的最主要特點是新穎性(首創或再造)和具有價值性。常言道:一學、二用、三改、四創,創造是最高意義上的。因此,創造學是人類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學科。企業創新管理研究採用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角度來研究企業管理使其它類型的企業管理研究都將圍繞著它來進行。不管是現有的企業管理理論,或是未來其它的新的企業管理理論都是如此。如:現有的市場營銷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未來的企業科學管理創新、企業人本管理創新等等。任何其它的企業管理深化研究都可以歸入到企業創新管理研究中來。所以,企業創新管理研究將對其它類型的企業管理研究起到一般的指導性作用,並統率其它類型的企業管理研究。無疑,企業創新管理研究將是未來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核心方向?

至於企業創新管理研究的內容究竟應該包括哪些,尚有很多說法。

按照管理大師熊彼特的理論,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包括5個方面內容:1、引進一種新產品,2、採用新的生產方式,3、開辟新的市場,4、開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5、採用新的組織形式。

有的認為:企業創新是一個體系,包括:1、制度(組織)創新,2、技術創新,3、市場創新,4、管理創新四種。

有的認為:創新主要有七種:1、思維創新,2、產品(服務)創新,3、技術創新,4、組織與制度創新,5、管理創新,6、營銷創新,7、文化創新等。?

這里我們把企業創新管理研究分為以下主要內容:

企業理念創新

這是一切企業創新管理行為的前提,是產生創新的經營管理行為的指導思想。若企業理念陳舊、思維成定勢,不能適應企業環境的變化,就會嚴重阻礙企業的創新行為。企業理念一般主要包括:1、經營理念;2、管理理念;3、服務理念;4用人理念等四個方面。

企業經營創新

企業經營創新主要是指經營者們為了取得較好的經營成果,創造出一種現實可行的,在目前至少在一定行業內還沒有的處於領先地位的新的經營形式。而經營形式是由構成經營活動總體的經營因素和具體經營行為呈現的基本特徵所反映的形式。經營創新無非是一種開拓性經營活動,因此同樣是一種經營形式。企業經營創新主要包括:1、企業形態創新;2、產品市場創新;3、技術創新;4、經營方式創新。

企業管理創新

企業管理創新有的認為:它是指管理者藉助於系統的觀點,利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方式,以促進企業管理系統綜合效益不斷提高,達到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綜合效益的目的的具有動態反饋機制的全過程管理。即管理創新是"五全管理":全員性、全方位、全動態反饋、全過程、全面效益。有的認為:企業創新管理是指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範式,這種範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資源以達到企業目標和責任的全過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體資源整合及目標制定等方面的細節管理。

筆者認為:企業管理創新就是運用創造學原理和方法,根據環境和企業的情況對可利用資源、要素和工具進行新的整合,以形成新的管理體制或方法。如美國一流的咨詢企業Mekinsey公司提出的企業成功管理的7S模式:戰略(stratagy)、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作風(style)、人員(staff)、技能(skills)和共同的價值觀(sharedvalues),其實質就是根據當代企業現狀對企業管理要素運用組合的創新方式重新構想的結果。企業管理創新大致包括:1、資源配置和整合方式創新;2、組織管理體制創新;3、管理方法和手段創新等內容。

根據企業創新管理研究的基本內容,從目前的徵兆看,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趨勢:

資源配置和整合方式的社會化、市場化趨勢

在傳統意義上,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如人、財、物、技術等,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企業自我擁。而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由於產品生產的多樣化、高級化,知識含量進一步提高,同時營銷競爭更加激烈,因此對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在數量、質量和時間上的要求更高、更多。而在一定時期,企業自身擁有的資源必然是有限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就需要企業到市場和社會中去靈活的、非固定性的整合,按照一定的市場規則靈活、機動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這樣,既能滿足企業自身生產和營銷的需要,又不會加大成本開支。如:目前出現的社會兼職、技術合作攻關、營銷渠道共享、設備租賃、企業債券發行等等。把整個市場、社會作為企業資源配置和整合的范圍已是一種日漸加劇的發展趨勢。

企業邊界的模糊化、虛擬化趨勢

虛擬企業已必然是21世紀市場經濟管理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人們對企業外觀形象的描繪不再是水泥牆或其他有形空間所圍成的實體。一方面,企業資源配置和整合的社會化、市場化趨勢,在現象或形式上,某個特定資源已分不清其屬於哪個企業,是企業資源邊界的模糊化;另一方面,伴隨經濟全球化、知識化、網路化趨勢,電腦和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將越來越多地把數百、數千乃至數萬人聯合在一起,形成協調網路,把企業、客戶、供應商、協作者綜合在一起,構築成由電腦連接的虛擬化企業。當然,在法律意義上的企業仍然是十分清晰和明確的。企業邊界的模糊化、虛擬化趨勢是現象和形式上的,是現代經營競爭和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並伴隨著創新的發展,會產生多種多樣形式的模糊化、虛擬化企業。

企業組織結構的精簡化、輕型化趨勢

精簡、扁平、網路化、有彈性、能夠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創造是未來企業組織創新的特點。隨著生產的復雜化和分工的細致化,企業組織規模日益擴大,組織運行成本日增、運行靈敏性日降,而且中下層人員主動性、積極性受到抑制,信息遺漏與失真嚴重,傳統的金字塔式組織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組織模式的創新變革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的焦點之一。同時由於企業資源配置機動化和企業邊界模糊化影響決定,網路化的企業組織必然是一個精簡化、輕型化組織。

這種網路結構組織徹底打破了企業內部功能式權威結構,沒有傳統意義中企業的那種復雜組織結構、後勤人員、等級制度和決策體系。它依靠內部網路建立平級的信息流通方式,企業內部模擬市場競爭建立起網路市場,企業不再是固定在某一地區內龐大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生產結構,而是一種臨時的、鬆散的"自由人聯合體",以最快的速度組合各方面的力量,來利用一個個商業機會。這種網路結構組織具有扁平性特點。其與金字塔式的科層結構模式相比,這種組織模式既能通過改變內部結構來適應外界環境的不同要求,表現出極強的應變能力,又能為其內部組織成員的自我完善提供發展空間和支持條件,能較好地滿足人本主義管理的組織要求。所以,企業組織結構的精簡化、輕型化趨勢使企業組織具有較強的柔性和敏捷性,能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這是現代企業組織創新的發展趨勢。

管理形式動態化、柔性化趨勢

現有企業絕大部分是根據亞當·斯密的分工論,將製造產品的過程分解為一連串簡單動作,最後再由生產線組裝完成。兩百多年以後的今天,由於外部環境的劇變,這種僵化的、官僚的管理方式,顯然早已過時。它無法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作出快速反應。然而它仍然緊緊控制著企業界,這正是當今企業效率低下的根源。面對這種情況,新一代管理大師哈默創造出"再設計"的概念,即重新思考並徹底再造企業系統,由工作、組織結構到管理系統,全部重新設計,一腳踢開分工論,將硬生生拆開來的組織體制,依照自然跨部門的作業流程,重新組裝回去,徹底進行流程革命,使生產、工作的形成按需要進行的動態化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企業管理方式的發展趨勢是實施柔性化管理,即企業為要有效地實現企業目標,在動態的環境下,為主動適應變化而制定一組可選擇的行動規則及相應方案。柔性化管理方式的特點是利用變化和製造變化來提高自身競爭能力,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這種柔性化管理方式必然要以企業的創新為依託,既強調企業家的創新,強調組織群體創新。這也是企業管理創新的一種發展趨勢。

當然,要開展企業創新管理,對企業來講:一要有創新的意識,並形成企業理念,實行全員創新的氛圍;二必須要建立系統的創新機制;三要開展創新技能的培訓。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宏觀上要搞好企業制度創新。企業制度是國家規定的法律上的企業形式。是企業創新管理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否則就會阻礙企業創新管理的進行。因為企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實質上是產權體系重新安置的過程,而產權體系重新安置所產生的對於資源配置的效率必須依賴新的合適的制度安排才能得以實現。可見,企業要實現創新發展,就必須首先進行企業制度的創新。這樣,才能降低創新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Ⅶ 如何分析投資理財環境

個人資本無非有儲蓄、投資、消費三種投向。那麼怎麼合理的、科學的分配三種投向的比例呢?傳統上有「三分」的說法:三分之一儲蓄、三分之一投資、三分之一消費。但是此法過於教條,靜止的處理了運動中的事物。而應該根據所處宏觀經濟環境的不同調整其分配的比例。那麼怎麼來衡量、把握尺度呢?可以利用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利率三個經濟指標來分析如何合理的、科學的分配資金投向。
個人投資理財需要了解宏觀經濟環境

Ⅷ 什麼是理財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我對這個不太懂,但找了一些資料,你參考一下吧

企業理財的誤區及對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理財即對財務的管理,它主要是對企業資金的籌集、運用、分配等方面進行的綜合性管理。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須重視理財。但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許多企業或許多人的理財觀念及理財方法存在誤區。這些問題直接影 響到企業業績的高低,甚至關繫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Ⅸ 企業理財的企業理財的環境

理財不應被理解為僅僅局限於企業內部的封閉式的財務管理。理財本身試圖從微觀角度分析企業財務問題,卻與宏觀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商業環境:現代市場存在四種基本的商業組織形式
(1)獨資企業(Sole proprietorship)、合夥企業(Partnership);
(2)股份有限公司(Corporation)與有限責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LLCs)
2.稅收環境:包括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稅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企業的大多數決策。通過征稅,政府對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不涉及稅收時很英明的一項決策,在考慮稅收後,可能被證明是一個很糟糕的決策(有時則剛剛相反)。

閱讀全文

與理財管理系統運行環境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