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愛國小英雄有哪些
愛國小英雄有:
1、武建華:1943年,八路軍小戰士孫大興腿部受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占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孫武兩人便以木匠靳錫武的小學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起來。日偽軍強拉民夫,在田鎮長家囤積糧食。
大興和小武乘夜色鑽進田鎮長院內,放火燒了敵人的糧囤。他們的冒險行動打亂了組織的安排,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日寇蓄謀更大的掃盪計劃。一天,劉集的偽軍中隊突然開走,隨即開來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軍。老靳帶著大興和小武,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
緊要關頭,大興毅然決定自己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向部隊奔去。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部署戰斗。敵人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4、潘東子:1931年,紅軍解放了柳溪鄉。潘東子的父親參加了紅軍,而潘東子也從父親那裡學到了什麼叫作仇與愛。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撤退,臨別時,父親留下冬子一顆紅五星。柳溪鄉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親為掩護鄉親,被捕後從容就義。
在黨和前輩們的照顧下,冬子迅速成長起來。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斷敵人退路,迫使「靖衛團」向游擊隊投降。在游擊隊籌鹽活動中,他機智地躲過敵人搜查。
在搞情報時,他沉著地應付惡霸地主胡漢三的多次試探與盤問,最後勇敢地砍死了胡漢三。1938年,紅軍游擊隊奉命開赴抗日前線,冬子的父親前來迎接。冬子終於見到了多年未見的父親,他帶上了那顆心愛的紅五星,光榮地加入到紅軍的行列中來。
5、王朴(1929-1943),也作王噗,幼名蘭貴,男,河北省完縣人,抗日兒童團長。王朴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為兒童團長。他經常帶領小夥伴們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開展擁軍優屬活動。
王朴工作認真,學習也很刻苦。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每學一篇新課文,都要做到會認、會寫、會講、會用。為了對付鬼子掃盪,民兵大搞地雷戰,王朴不僅學會了佈雷,還學會了造雷。一次,他用自製的地雷炸死了一個漢奸,還協助民兵抓住了兩個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掃盪到王朴的家鄉,王朴和鄉親們躲進山裡。一天早上,鬼子包圍了王朴和鄉親們。鬼子拿著漢奸提供的名單,讓村幹部、幹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王朴和他媽媽張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說出八路軍兵工廠的槍支和彈葯藏在哪裡。王朴勇敢地推開鬼子的刺刀,帶領在場的二十多名兒童團員高呼:我們不能忘記五不誓約,我們至死不當漢奸。殘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場的群眾開了槍,製造了又一起殺人慘案棗野場慘案。
118名無辜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王朴,王朴的母親、弟弟和奶奶。為了紀念犧牲群眾,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了追悼大會,;一授予王林「抗日民族小英雄」光榮稱號,並立了紀念碑。
『貳』 寫出一位革命英雄,並寫寫你想對他/她說些什麼
有一位革命英雄是黃繼光的戰友,是位女空軍,黑龍江人,離休老幹部,這位阿姨把自己省吃儉用,連雙鞋都不捨得買,但把自己積累的三千萬捐給家鄉作教育經費,這是多麼大的愛心,我看完報導很感動,是我捫心自問,能作到嗎?不能,老一輩的革命英雄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叄』 長征中的感人故事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
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
3、1935年4月6日,中央紅軍直逼貴陽,坐鎮貴陽督戰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而正當雲南孫渡縱隊急忙入黔救駕時,紅軍卻反向穿插,乘虛進軍雲南。昆明告急,蔣介石從金沙江防線回撤3個團。滇西北金沙江沿線成了幾乎不設防的地帶。
4月29日,紅軍虛晃一槍繞過昆明,兵分三路,直撲金沙江。5月3日,紅軍奪取皎平渡,靠著找到的7條小木船和當地36名各族船工順利渡江,跳出了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包圍圈。
4、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
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後,走左翼行軍路線。
5、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於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飢挨餓,陳賡同志感到磚瓦分疲憊。這一陳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
忽然,看見前邊臉皮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那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
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小紅軍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
用一口四川話說:「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上去,騎一段路再說!」小紅軍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准備賽跑的姿勢。「那我們就一塊走吧。」「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紅軍,說:「你把它吃了。」
小紅軍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的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陳賡同志終於被這個小紅軍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
他騎在馬上,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紅軍,想起一連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個浮現在他眼前。
「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紅軍,小紅軍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紅軍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紅軍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麼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紅軍停止了呼吸。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紅軍,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麼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
『肆』 盤縣城關鎮的旅遊景點
年代:明、清
公布時間:1999年11月20日
盤縣普安州文廟,位於貴州省盤縣人民北路營盤山東麓。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萬曆十六年(1588年)修葺。後毀於兵。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再毀。後又多次維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再修。1996年維修。是中國南方現存唯一一座按明代皇家標准頒布修建的文廟。
整個文廟坐西向東,佔地面積3397平方米,建築面積824平方米。現存大成門、大成殿、配殿及部分甬牆。禮門、義路、泮池、狀元橋、節孝祠、忠義祠、欞星門、崇聖祠遺址尚存。大成殿,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 。坐西向東,面闊五間,通面闊17.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1米,木結構穿斗抬梁式歇山頂,前帶雙步廊。有明顯柱生起。明間三、五、七架梁均保留彩繪痕跡。角背、駝峰飾高浮雕卷草或雲紋。石柱礎上部鼓腹刻乳釘紋,中部為高浮雕暗八仙或卷草,底部四角浮雕如意紋。
文廟本應是坐西朝東,但普安州文廟為了與對面山上的文筆塔遙相呼應,故成此格局,
武筆塔:
張道潘祖籍南京。祖上在明清之際,為避戰亂遷徙到貴州盤縣。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衰,他自幼喜愛讀書,因家境貧寒,常常要靠打短工來維持學業。清朝末年,新思潮從西方湧入中國,他的心受到感染。1918年底西渡英國,憑著一身才氣,於1921年入倫敦大學大學院美術部就讀。成為該院有史以來第一位中國留學生。此次來德國旅行,聽說徐悲鴻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來拜訪這位藝術上的同道。後進英國維多利亞公園學校、克乃佛穆學院、倫敦大學思乃德學院、巴黎最高美術學院深造。不久,投靠國民黨,為CC系骨幹人物。歷任廣東省政府秘書,貴州省黨務指導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南京市政府秘書長,青島大學校長,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中央執行委員,內政部常務次長,「國民大會」選舉事務副總幹事,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央社會部副部長,中央政治學校校務主任,教育長,中央宣傳部長,海外部長,第一屆「立法委員」。
長期從事官辦文化教育事業,參與控制國民黨文宣與黨務系統。1932年與葉楚傖等成立中國文藝社。1934年組織公餘聯歡社話劇團。翌年創辦國立戲劇學校,兼任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副主委。1938年於武漢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後又兼任教育部教科書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電影企業公司董事長,南京市文化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中央訓練團民間藝術訓練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47年組織成立「國際文化合作協會」。赴台後,於1950年奉派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參與策劃推動國民黨改造工作,繼任CC系首領。創設「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兼任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中華日報》董事長。1952年10月當選「立法院」院長,主持院務近10年。不時支持CC系「立委」問政,制衡陳誠「內閣」,多次遭院內團派「立委」攻訐。1961年因電力加價案而辭職。1965年任「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會副董事長暨文藝創作獎審議委員會召集人。1968年6月病逝。號稱「三民主義文藝理論家」。著有《近代歐洲繪畫》、《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三民主義文藝論》等。
天洞左上方百餘米一崖壁凹進處,稱「干洞」,原有明崇禎年間修建的一座寺廟,到清代又由一陳姓道人重修,並置樓廳。遊人到此歇息,可眺望半城景色。寺廟山門有聯雲:「沿溪行到水窮處,小憨坐看雲起時」。廟內有對聯一幅,上聯為「清風明月不要一錢買」,下聯為「懸崖絕壁惟有曲徑通」。寺廟於1958年被毀,今僅存廟基和一石質神龕。
碧雲洞內外峭壁上遍布明清兩代騷人墨客的題辭,如「碧鎖雲封」、「游逸天半」、「地帥天宮」、「廊廟江湖人間仙境」等,字體雄渾菝勁。
1985年,盤縣特區人民政府將碧雲洞作為「碧雲公園」規劃修建,在園內建仿古牌樓大門、亭閣、茶室等,並塑有徐霞客雕像一尊,又將原天洞洞口擴大,修築下洞石階160餘級。特區政府於當年將公園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盤縣城關鎮九間樓的「盤縣會議」會址,是見證長征驚天動地的史詩中光輝燦爛的一個篇章。九間樓位於盤縣城內,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長征路過盤縣時的總指揮部駐地,也是著名的「盤縣會議」會址。1936年3月30日,中國工農第二、六軍團首長賀龍、任弼時、肖克、王震、關向應、張雲逸等在九間樓召開會議,決定放棄在南北盤江建立根據地的設想,作出立即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北上抗日的決策,史稱「盤縣會議」。「盤縣會議」是紅二、六軍團長征中一次最重要戰略轉折性的會議,不僅從根本上擺脫了在長江以南孤軍作戰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順應了抗日救國的民族革命斗爭形勢,對維護黨與紅軍的團結,粉碎張國燾的分裂主義,推動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迎接抗日民族統一高潮的到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進門,由肖克將軍題寫的「紅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大匾映入眼簾。2005年,六盤水市組織「紅軍從咱家鄉過」重走長征路大型活動後,盤縣九間樓被納入貴州省紅色旅遊規劃路線,2009年,省、市、縣三級財政撥款123萬元,用於該樓的修繕改造。現如今的九間樓作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全省廉政教育示範基地,已經成為盤縣一個最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各地的黨政部門、學校也常常組織幹部學生前來九間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檔案
九間樓位於盤縣城內,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長征路過盤縣時的總指揮部駐地,也是著名的「九間樓盤縣會議」會址。該樓始建於1928年,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第五師師長黃道彬的武營,樓體為二層木質穿斗式梁架,單檐歇山頂式建築。建築面積817.6平方米,因上下各九間,俗稱「九間樓」。1982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報道———
當年紅軍標語 如今依稀可見
距盤縣縣城100餘公里的保田鎮鵝毛寨,因我們的到來,不少村民守侯在魁星閣下,指著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給我們講述了「紅軍從咱家鄉過」時的情景。
1935年4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第三軍團,在彭德懷、楊尚昆等領導人的率領下,從貴州省普安縣舊營過樓下河,到達盤縣境內的三官營、祭山樹、普田、上保田等地。當夜,三軍團宿營在鵝毛寨,由於紅軍進駐時天色已暗,村民們一時分不清來的是什麼隊伍,爭相逃避,不敢接近,寨中幾百戶人家,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提心吊膽地從門縫中往外看,想弄個明白。上了年紀的老太太聽說有隊伍過來,還點燃香火祈求神靈保佑。然而,整整一個晚上,這支隊伍沒有任何一名士兵走進民房,而是在魁星閣的周圍席地而睡,天剛發白,寨上有人看到了身著灰色軍裝,帽上綴有紅五星的大隊人馬漸漸消失在村頭的彎道上。
當村民得知這支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隊伍對村子秋毫無犯時,紛紛返回想親眼目睹這支隊伍的真面目,然而紅軍隊伍早已遠離村莊。雖然大多數村民沒見到紅軍的身影,但魁星閣左側的圍牆上留下的朱紅色標語:「紅軍優待白軍俘虜!」字跡清晰可見。該標語從右至左,橫書,字跡工整。70年來,當地村民把這幅標語視為天上的「魁星」一樣神聖,一直奉為寨子里的珍寶,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著這條標語。如今,這條標語仍然依稀可辨,人們講起這幅標語就不由想起紅軍露宿魁星閣的身影,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通過這條標語也再次被證明。
那條依稀可見的紅軍標語,雖經歲月的沖刷已經斑駁、褪色,但我們仍能從中讀到那段光耀千秋的歷史,感受到紅軍宣傳工作的強大。
時代變遷———
傳承紅軍精神
見證盤縣變化
歷史遠去的今天,盤縣仍然閃耀著紅軍精神的燦爛光輝,75年前的戰火硝煙已經散去,曾經的槍林彈雨也已被記入史冊,如今的盤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城門洞(現存),南觀廟(現存),武廟全毀。福壽寺全毀。城隍廟,賢通廟,東明寺,水星寺,鍾鼓樓(被燒毀)。
如今的城關鎮雖然是古城,但是古城的風貌已經大半被毀,許多值得保留觀賞的文物景點都於改革開放前被毀壞。現在,這些被毀壞的景點正在進行修復。
『伍』 十大抗日小英雄有哪些
王二小、張嘎、海娃、雨來、李愛民、謝榮策、石寶芹、王朴、周銀海、馬秀英。
1、王二小
王二小(1929年-1942年10月25日),河北省淶源縣人,抗日小英雄。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2、張嘎
在鬼子的一次突襲中,嘎子的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鬼子打死。八路軍偵察連連長鍾亮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絕,他決心報仇,毅然出發去尋找打鬼子的地區隊伍。在路上,他誤把游擊隊排長羅金保當作漢奸,想繳他的槍而鬧出笑話。
後來,人小鬼大的嘎子喬裝打扮成賣西瓜的小販,用木頭槍繳了胖墩翻譯的「真傢伙」。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回去,他竟動了「嘎」氣,將槍藏到了老鴰窩里,因而受到批評關了禁閉。經過區隊長的教育,嘎子認識了自己的錯誤。
在一次戰斗中,他受了傷在老鄉家裡修養。游擊隊攻打敵人崗樓時,他偷偷從老鄉家裡跑回參戰,不幸在進城偵察時被捕。在敵人面前,嘎子剛強不屈,並在戰斗中逃了出來,他配合游擊隊拔掉崗樓,救出了鍾亮。
勝利了,區隊長代表部隊表揚了嘎子,獎勵給他一支真正的手槍。嘎子高興極了,最終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嘎子的家鄉也解放了!
5、李愛民
李愛民是太行山區的一個抗日小英雄。1942年春天,11歲的李愛民擔任抗日兒童團團長。有一天,八路軍的鍾營長讓他穿過敵人的封鎖線去送一件「火急」信。李愛民二話沒說,回家趕上心愛的小毛驢,帶了草繩和鐮刀,把信裝進襪筒子里出發了。
一路上還算順利。眼看就到敵人的封鎖區了,他忽然發現前面不遠的土堆上有個端著槍的人影在晃動。不好,鬼子的流動哨盯上他了。
怎麼辦?李愛民靈機一動,抓起一把稀牛糞,塗得滿身都是,然後把小毛驢趕進了草坡里,彎下腰割起青草來。「八格亞路,舉起手來!」冷不防,已繞到身後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領。另一個日本軍官直盯著愛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來!」
「我是來放驢割草的。你們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驢嗎?」李愛民機智地回應。鬼子看他滿身是糞,像個放牲口的窮孩子,一腳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幾句,調頭而去。小愛民忍著劇痛爬起來,踉踉蹌蹌地趕著小毛驢直奔小道,順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務。
第二天深夜,鬼子在這里的臨時據點被八路軍14團戰士和聯防民兵收拾掉了。可惜,這個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為保護鄉親落入敵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