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明的名言
1、人類文明的前進都是一交一交跌出來的!沒有跌跤的人,哪有今日的文明!如果都照那些站在後面的拘謹小心的先生們那個樣子,人類哪得有今天的文明程度!——〔中〕茅盾《穩健?》,《茅盾全集》第14卷第235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2、文明恰似倉庫,人類的衣食、謀生的資本、蓬勃的生命力,無一不包羅在這個倉庫里。——〔日〕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第31頁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大阪人。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
3、如果社會文明變成純粹是為數不多的少數人的財富,那麼這種文明無論怎樣都將面臨消亡。——〔俄〕拉甫羅夫《歷史信札》,引自《俄國民粹派文選》第66頁
彼得·拉甫羅維奇·拉甫羅夫,俄國社會學家、政論家,民粹派思想家。生於普斯科夫省一地主家庭。畢業於彼得堡炮兵學校,1844—1866年在彼得堡軍事院校任教。1857年參與反政府活動。
4、「文明」只不過是意指人類對自然之防衛及人際關系之調整所累積而造成的結果、制度等的總和。——〔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弗洛伊德言論精選》第2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5、文明衰落的實質可以總結為三點:少數人的創造能力的衰退,多數人的相應的撤銷了模仿的行為,以及繼之而來的全社會的社會團結的瓦解。——〔英〕湯因比《歷史研究》(中)第4頁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㈡ 中華慈善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1、要積極推進「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設。
要樹立「依法行善」的觀念,積極向政府建議獻策,配合政府完善公益事業的法制環境,研究解決捐贈、救助、投資、監督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尤其要統一捐贈優惠政策和解決發展成本。
要通過建立法制環境,使慈善事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更趨規范,使「玻璃瓶」事業真正成為大眾的事業,社會的事業。
2、主動與企業建立合作的「夥伴關系」。
要倡導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宣傳慈善意識,提升企業品牌的「公益價值」,在開發企業的市場價值中塑造企業的公益形象,引導和協助企業成為慈善事業的生力軍。要貫徹《基金會管理條例》,推動非公募基金的發展,互助合作,共同成長。
3、要運用「營銷文化」推動准市場化籌款。
要推廣服務就要學會「公益營銷」,實現商業利益與社會公益的有機結合。當然「公益營銷」有別於企業的「產品營銷」,我們銷售的是自己,是慈善的「品牌」,是慈善機構的服務態度。如果我們的營銷成功了,社會主體接受了我們的理念,慈善機構與企業才能達成一種「默契」和「雙贏」的局面。
4、培育「人脈」構建慈善工作公共關系網。
要積極拓展慈善工作的社會網路,利用各種信息渠道宣傳自身的理念,培育捐贈人隊伍。要強化慈善事業的社會化觀念,建立廣泛的社會協作關系,充分利用專業化的社會力量和義工隊伍,開發和整合社會資源,不斷拓展慈善機構的社會活動領域,擴大慈善事業的社會影響力。
5、要精心策劃組織慈善文化活動。
做慈善工作,不僅是物質的救濟,更多的是弘揚慈善的觀念,塑造人人樂善好施的社會環境。要通過策劃舉辦義演、義拍、義賣、義診等各種形式的慈善活動,擴大慈善事業的社會影響。
要通過評選「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舉辦「慈善活動周」、「慈善音樂會」、「慈善書畫展拍」、「慈善一日」徵文,表彰優秀義工、「慈善大使」、「慈善家」等,倡導慈心義舉,營造慈善氛圍,促進道德文明建設。
6、要切實做好慈善事業的宣傳工作。
要與新聞媒體密切配合,進一步加強對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並通過合作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使慈善宣傳成為媒體的「熱門版塊」和「焦點話題」,形成慈善公益的輿論氛圍。
要積極開展慈善事業的理論研究,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辦好慈善機構的宣傳刊物,組織國內外的考察交流,積極探索我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規律,把慈善文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2)天津孝慈文化發展基金會如何聯系擴展閱讀:
中國式慈善的監督機制
在中國,很多本來是制度層面的問題往往被消解為道德問題,因而長年累月得不到解決,因為道德問題是不可控的。慈善所面臨的困境也是如此:某些個人和團體的道德敗壞是很難完全避免的,所以在義憤填膺地譴責之後,貪污和挪用卻屢禁不絕。
如果身處一個不要監督、沒有競爭,只講「良心」、只講「思想教育」,只講「自我批評」和「自我監督」的環境,將沒有任何機制可以防範如此勾當的發生;換句話說,這種行為的出現將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中國大陸的慈善事業有著悠久的傳統。漢唐寺院濟貧、賑災、醫療、戒殘殺的長盛不衰;宋代養老扶幼事業的勃興;元醫療救助的興起;明清民間慈善群體在中國慈善史上也首屈一指。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孕育了大量弘揚慈善精神的經典篇章。
1949年之後,原來的救災、扶貧等一些社會福利性工作,基本上是由民政系統的各部門在做,社會慈善事業在一段時間內基本上屬於空白。到了19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為了和國際接軌,國內相繼成立了一些非營利性的慈善機構。
這些機構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在這一方面的空缺。其中一個最大的瓶頸,就是目前國家慈善事業的壟斷機制。慈善機構門檻太高,審批手續(政府部門主管)和注冊原始基金(公募與私募基金會分別為800萬與200萬)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目前,中國內地正式注冊的慈善基金會只有幾百家,而只有中華慈善總會與中國紅十字會等7家慈善機構是捐贈全額免稅的慈善組織。
也就是說,只有極少數慈善機構獲得了政府的特別許可,有權開出能得到政府財政部門認可的捐贈證明,因此捐贈者的選擇范圍非常狹小。這顯然很難適應活躍的公民社會。
慈善在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它既指人與人之間的關心、愛護和幫助的行為,又指人對人的一種心態,包括同情心、憐憫心等。
慈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指整個社會、民族的一種事業,即:當人對人的關心、愛護與同情,已經由個別人發展到全社會的共同行為和共同心理時,慈善就具有了社會心理、社會倫理道德和社會行為的意義了。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著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尊老愛幼、扶弱助殘的傳統美德,這些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慈善文化,在中華大地上世代傳揚,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