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概述
亦稱對外會計報表,是會計主體對外提供的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營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或財務狀況變動表、附表和附註。
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報告、管理分析及財務情況說明書等列入財務報告或年度報告的資料。
對外報表即指財務報表。對內報表的對稱,是以會計准則為規范編制的,向所有者、債權人、政府及其他有關各方及社會公眾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會計報表。
財務報表的種類
主要有:
(1)按照編報的時間分為月報、季報和年報;
(2)按照編制單位,可以分為單位報表和匯總報表。
(3)按照報表的分為個另會計報表和合並會計報表等。
財務報表的有關規定
我國對財務報表的有關規定主要有:
會計報表應按期報送所有者、債權人、有關各方及當地財稅機關、開戶銀行、主管部分。有限責任公司的會計報表應分磅給各投資單位。股份有限公司的會計報表還應在股東會議召開20日之前備置於公司辦公處所,供股東查閱。向開發行股票的公司,應按財政部有關規定公告有關報表文件。月份報表應於月份終了後六天內報出;年度會計報表應在年度終了後四個月內報出。企業向外報送的年度會計報表,應當由企業行政領導人、財務報表應當根據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做到數字真實、計算準確、內容完整、報送及時。財務報表通常經注冊會計師審定。會計報表是企業財務報告的主要部分,是企業向外傳遞會計信息的主要手段。
會計報表是根據日常會計核算資料定期編制的,綜合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總結性書面文件。它是企業財務報告的主要部分,是企業向外傳遞會計信息的主要手段。
我國現行制度規定,企業向外提供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資產減值准備明細表、利潤分配表、股東權益增減變動表、分部報表和其他有關附表。
會計報表的作用1.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和改善經營管理提供重要信息;2.為國家經濟管理機構進行宏觀調控與管理提供必要信息;3.為投資者和貸款者進行決策提供有用信息。會計報表的種類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②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新規過渡期延長到什麼時間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新規發布, 過渡期延長至二〇二〇年底。
針對非金融機構違法違規開展資管業務的亂象,《意見》也按照「未經批准不得從事金融業務,金融業務必須接受金融監管」的理念,明確提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管產品。
來源:人民日報
③ 資產管理新規實施,對私募行業有什麼影響
2017年11月17日,資產管理行業「大一統」管理辦法——《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出台。該資產管理新規主要針對的是資管產品。資管產品的發行主體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最常見的資管產品是基金、債券。
資產管理新規對投資人有哪些影響
根據政策解讀,新規出台後對銀行理財的人影響較大。
此次《指導意見》對資金池的表述更加明晰,規定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這也就意味著銀行不再能通過滾動發行超短期的理財產品投資到長期的資產當中獲取期限利差,也不能通過開放式理財產品間接實現「短募長投」,90天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或從此消失。
2.銀行理財不再穩賺不賠
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並且明確了剛兌的認定標准,使得打破剛兌的理念更具可操作性。實現凈值化管理後,對於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將不再是沒有風險的投資品。該新要求也是為了讓投資人擺正投資心態,提高風險與收益匹配的意識。
3.不再有預期收益率
按照《指導意見》,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也就是說,投資者購買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將會看到銀行理財每天的收益率波動,而不是在購買之初便得到一個預期收益率。
,國家資產管理新規出來後,要及時了解風險收益特徵,對接投資人需求,慎重選擇理財產品,對普遍的銀行理財也不例外。
④ 保險公司的資本管理辦法
保費的收入其中一部分需要上繳作為保證金的。
(保險法第九十七條保險公司應當按照其注冊資本總額的百分之二十提取保證金,存入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的銀行,除公司清算時用於清償債務外,不得動用。)
保險公司的主要投資運用是專業協議大額銀行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不動產等。投資的范圍比舊法放寬很多,但還是要守循穩健安全性原則的。
(保險法第一百零六條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必須穩健,遵循安全性原則。
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下列形式:
(一)銀行存款;
(二)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
(三)投資不動產;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
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製定。)
保險公司收入的保費會交給公司的資產管理機構進行投資和布局。保險公司有自己的資產管理團隊。
(保險法第一百零七條經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會同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保險公司可以設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從事證券投資活動,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銀保監會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管理新規
銀保監會針對銀行里還產品肯定要有一個新的規定,或如果你要是說的超過50萬,他肯定要是一個擋線體的,還要看保監會對這個銀行產品的這個規范要求
⑥ 2019年中國保險資產管理發展報告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9月6日,備受市場關注的人身險新規正式出台,保監會官網發布《中國保監會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和《中國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表示:堅持「保險姓保」,保險產品的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對包括分紅型保險、萬能型保險和投資連結型保險在內的新型保險產品強化監管。
而如何強化監管?會否一刀切?如之前傳言所說引「6000億元」萬能險退市?《通知》明確政策將平穩實施,給市場以明確預期,引導部分保險公司逐步調整業務結構,避免「急剎車」,形成現金流風險。但不符合要求的保險產品,2017年4月1日前應當全部停售:
五、各公司應嚴格執行《中國保監會關於規范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保監發〔2016〕22號)有關規定,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和相關認定標准做好產品預期存續時間的評估工作。
(一)自2017年1月1日起,對於投資連結保險產品、變額年金保險產品,應按照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定義要求進行評估和報告。
(二)自2017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不得將終身壽險、年金保險、護理保險設計成中短存續期產品。
(三)自2017年1月1日起,對於附加萬能保險和附加投資連結保險等附加險產品,應單獨評估該產品的預期存續時間,並判斷其是否屬於中短存續期產品。
六、保險公司董事長和總精算師應切實加強對中短存續期產品的資本管控和業務規劃等工作,應根據公司資本實力等因素合理確定中短存續期產品的保費規模。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本條所要求的限額以內。
(一)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的2倍以內。
(二)對2015年度中短存續期產品保費收入高於當年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2倍的保險公司,自2016年1月1日起給予公司5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保險公司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當控制在基準額以內。
基準額=最近季度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2+(1-0.2t)×(2015年度中短存續期產品保費收入-2015年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2),t=年度-2015,年度范圍為2016年至2020年。
(三)保險公司所銷售的預期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在1年以上(含1年)3年以下(不含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年度保費收入,2016年應控制在總體限額的90%以內,2017年應控制在總體限額的70%以內,2018年及以後應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
(四)自2019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規模保費收入占當年總規模保費收入的比重不得超過50%;自2020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規模保費收入占當年總規模保費收入的比重不得超過40%;自2021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規模保費收入占當年總規模保費收入的比重不得超過30%。
(五)對中短存續期產品違反限額要求的保險公司,中國保監會將按規定要求,對相關公司採取停止部分或全部新業務等監管措施。
八、本通知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對於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保險產品,應當在2017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中國保監會此前印發的有關規定與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為准。
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也對文件主要內容進行了解讀:堅持「保險姓保」,提升人身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功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保障需求;促使人身保險公司不斷調整和優化業務結構,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進一步發展風險保障類和長期儲蓄類業務,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1、再次提高人身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水平
我們在人身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中將保險金額與保費或賬戶價值的最低比例要求由105%提高至120%,該風險保障水平已是世界較高水平。此次,我們進一步將人身保險產品主要年齡段的死亡保險金額比例要求由120%提升至160%,該風險保障要求超過美國、歐洲、亞洲等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保險監管部門要求。
2、下調萬能保險責任准備金評估利率
根據市場利率下行情況,將萬能保險責任准備金評估利率上限下調0.5個百分點至3%,高於評估利率上限的人身保險產品報中國保監會審批,防範利差損風險,同時增強保險公司未來履行合同義務的能力。同時,為保持產品之間的平衡,鼓勵發展風險保障類業務,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評估利率維持3.5%不變。
3、對中短存續期業務佔比提出比例要求
繼續保持對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的管控,同時對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在公司業務結構中的佔比提出了明確的比例要求,要求自2019年開始中短存續期業務佔比不得超過50%,2020年和2021年進一步降至40%和30%,給市場以明確預期,引導部分保險公司逐步調整業務結構,避免「急剎車」,形成現金流風險。
4、進一步完善中短存續期產品監管政策
將投資連結保險產品納入中短存續期產品的規范范圍,要求保單貸款比例不得高於現金價值或賬戶價值的80%,對附加萬能保險和附加投資連結保險進行單獨評估,防止保險公司通過投資連結保險、保單貸款、附加險等方式規避中短存續期產品監管政策。
5、完善產品設計有關監管要求
要求保險公司不得將終身壽險、年金保險、護理保險設計成中短存續期產品,堅持上述產品的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屬性。要求保險公司合理確定各項產品費用收取,對於利潤測試結果顯示新業務價值為負的產品不接受審批和備案。
6、強化總精算師責任
明確總精算師的履職要求和報告義務,進一步強化總精算師的責任,對於履職不到位的總精算師給予取消資格等嚴厲處罰,切實發揮總精算師在公司產品精算管理中的關鍵作用。
新規出台,明年開門紅後,行業保費與投資規模或下降
新規規定不符合要求的保險產品在2017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受規模限制與結算利率下降的影響,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明年將顯著下降。
而監管層預期的影響是,萬能險等人身保險產品定價利率和負債成本將逐步回落,產品激進定價和高結算利率行為將受到顯著遏制,業務結構將逐步優化,保險公司盈利能力、風險防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下一步,保監會還將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強化對萬能險等人身保險產品的監管力度,嚴守風險底線。「加快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發展,要求保險公司要姓『保』,防止大股東把保險公司變成融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