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8. 關於孔子形象設計所引發的思考,跪求一篇800字的作文(急~由於手機最多懸賞20分,抱歉,!)
[觀察與思考]孔子標准像正式推出背後的利益之爭(全文)
孔夫子最近備受關注。孔子家譜將進行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訂,「疑似孔裔」希望藉助DNA檢測驗明正身;前不久,北大學者張頤武一句「一個章子怡勝過萬本孔子」的說法引起一片嘩然……9月23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宣布正式推出孔子標准像,再次激起輿論熱評:是「傳播文化」,還是「商業炒作」
?是「肖像壟斷」,還是「資源獨占」?孔子,覆蓋了中國幾千年的龐大身影,在今天到底該以何種面目出現?「標准像」到底有沒有意義?中國孔子基金會是否合法擁有「標准像」的版權專利?魅力孔子,雖然時空阻隔千年仍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請看《新民周刊》胡展奮的文章。各界雜說9月曲阜的白天還有些許炎熱,孔子標准像的揭幕儀式在下午3點舉行,當紅綢解開的一剎那,現場的人們不禁發出輕輕的嘆息。多數人士表示認同。孔子七十五代孫、著名音樂家孔祥東先生在揭開紅綢的一剎那,兩眼放出欣喜的光彩,他說:像因心造,我心目中的夫子,應該就是這樣的,慈祥、寬厚、睿智,也許一百個人的心中有一百個孔夫子,但是,我的「夫子」就是這樣的。對於為什麼推出「孔子標准像」,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大千先生解釋說,孔子是舉世公認的文化名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名片」,國外有些人即使對我們有誤解,但是對孔子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卻是高度認同的,我們的孔子學院在國外迅速發展就是一個明證。但是既然傳播中華文化,就得講究傳播效果,西方的耶穌、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等,都有一個很穩定的視覺效果,也就是一個比較標準的形象,其實,後人有誰親眼見過他們原貌呢?大體符合傳說就行了。我們的孔子也是這樣,關於他的外貌,史料記載極少,後人的記載,荀子最早,據《荀子·非相》記載孔子是高個子,大約在1米91到2米之間,面色較黑而頭發較蓬鬆。台灣地區中華孔孟學會在1986年制定了台灣的「統一孔子像」,今年在海峽兩岸共同祭孔的前夕,中國孔子基金會推出孔子標准像,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不但體現了兩岸的文化認同,還對倡導世界范圍內的標志性孔子形象,弘揚傳播孔子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不必太拘泥於孔子究竟長得什麼樣,他說,媽祖究竟長得什麼樣?關公究竟長得什麼樣?都沒有照片留下來,但是大家都認同了後人設置的形象。記者在現場看到了經過修改的孔子像,這尊孔子像看上去比傳統的畫像更慈祥,寬鼻、闊嘴、濃眉、長髯、國字臉,眼神比傳統的畫像溫和,是一個具有山東人相貌特徵的忠厚長者。頒行孔子標准像的同一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曲阜頒發的第一屆「孔子教育獎」獎章首次使用了孔子的這一標准像。據了解,孔子形象最早在漢畫石像中出現,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藝術家出於對孔子的不同理解,塑造了各式各樣的孔子形象,其種類難以計數。「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孔子(即「打倒孔家店」時,對孔子的醜化)、海外孔子」……山東儒學專家駱承烈,一生收集各種孔子像達2500多種,他把這些孔子像分成了上述六類。他認為,偶像不過是造像者心中的理想罷了。但是,關於孔子標准像正式推出的消息發布後,社會各界反響之強烈,還是超乎想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史記》研究專家韓兆琦認為,孔子不可能有「標准像」,「我不太清楚他們所謂『標准像』的出台過程」。他說:古人又不照相,任何一個版本的「孔子」畫像都是後人勾勒出來的,你憑什麼就說你的版本是「標准」的呢?作為研究古典文學的學者,最初我聽說「孔子熱」特別高興,但我後來發現,許多所謂「孔子學院」,無非就是一個普通的漢語推廣班,「孔子學院」這四個字無非一個名頭而已。北京大學教授、著名文化學者張頤武則認為孔子「標准像」的出現,還是應該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它對增強公眾對孔子的認識,以及對儒家文化的了解不是毫無作用的。但是,應該允許「百家爭鳴」。而且,孔子是否有一個固定的形象,已難以考證。那麼,何為「標准像」,原本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事實上,站在學術的角度,任何標准都不是絕對的標准。與此同時,網上的爭議尤為激烈,不少網友認為孔子標准像「不像」,和他們心目中的形象相差較遠,有人援引《孔府檔案》中的有關記載來反對標准像,更有人乾脆把孔子列入「醜男」,言辭十分不敬。
歸納起來,首先是孔子形象之爭。9月28日,記者采訪了國內著名雕塑大師嚴友人,請他就這次頒布的青銅圓雕孔子標准像,談談自己的看法。嚴友人首先肯定了這座引起廣泛爭議的青銅圓雕,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他把這座雕像的風格定位為「民間藝術」,認為民間雕塑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形象不錯」,他說,夫子的五官表情的塑造,還是大家能夠接受的,慈祥、寬厚、睿智,「萬世師表」應該是這樣的儀容。他認為爭議之所以激烈,應該源於審美的切入度不同、審美的水準不同和審美定位不同。他認為,一些網友引用所謂的「歷史記錄」來否定現行的孔子標准像是不妥的,因為傳世的一些文字出於神化孔子的需要而把孔子形容得相當離奇,他說,我查過的孔府檔案,是這樣記載孔子的:「反首,張面,大角,日准,河目,海口,龍顙,牛唇,白顏,均頤,輔喉,駢齒,龍形,龜脊,虎掌,駢脅……」,而且「胸部矩形,且有文字」,我們如果相信這些文字,照此打造,孔子會是怎樣一副尊容呢?他說著順手拿過一張紙,勾出了一張素描:你們看,「海口」乃極言其大,試試看這張嘴畫到腮根吧———哦,那就成了腮裂,青蛙王子;駢齒,兩排牙齒吧,暫且不論,這「虎掌龜脊」可不是開玩笑的,掌心應該有肉墊凸出,「龜脊」應該像個駝子,胸部又是方的(矩形),這,還成人形嗎?「盡信書,不如無書」,他說,另外,審美角度不同,也是爭議頻起的原因。老百姓看夫子,覺得和以往看到的不同(如吳道子所繪,微露門齒),和歷史記錄的也不同;美術家看他,覺得比較「民間」(事實上的確有「泥人張」的風格),如同「淺顯的宣傳畫」;歷史學家看他,也許對他的布衣狀不滿,因為他畢竟從政四年,做過魯國的大司寇(司法部長)……總之,一件本來就想像多於史實的標准像,准備讓所有人滿意的確是不可能的。當然,不足之處若從專業來看,還是有的,嚴友人說,雕塑論「位置」,一座雕塑,所有的「點」都應該有自己的空間位置,這座圓雕,線條是相當流暢的,人物表情也很生動,但是體積感不夠,力度不夠,張力不夠,佔有和征服空間的質感不強,原因在哪裡呢?「它太寫實了,為自己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障礙」,他說,干這一行,「形似」,總是拘謹的、形而下的。前人說,大象無形,就是要我們追求「骨子裡的相似」,更高超的手法是打造朦朧的意象,從而給讀者預留下更多的猜想和遐想。話又說回來,我這樣的評論也許同樣是失之公允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在用西方的、現代的雕塑理論去議論本土的民間藝術,這兩者,是不對等的。聖人後裔有話說從2006年1月以來,中國孔子基金會發起制定孔子標准像。6月份,標准像的徵集意見稿向海內外發布後,備受關注,很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在9月23日舉行的孔子標准像新聞發布會上,孔子像的主創人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胡希佳說:「我們重點從形象定位和精神氣質等方面作了修改完善,更注重體現孔子『仁』和『禮』的思想內涵,表現他的博大儒雅。」據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長張樹驊介紹,這個標准像的設計以尊重歷史依據、尊重約定俗成形象為准則,以唐代吳道子所繪的行教像為基礎,最大限度地吸收歷代孔子像作品中的優秀元素,力求形神統一。但是,對於中國孔子基金會推出孔子標准像的舉動,長期研究雕塑史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鄒文卻指出:制定孔子標准像是一種「文化暴力」,缺乏歷史依據,過於武斷和粗暴。網上更有議論認為,中國孔子基金會出於某種目的,「美化了孔子」,此舉沒有意義。有鑒於此,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祥林針鋒相對地指出:此舉很有必要,因為孔子形象不一,對中國人來說也許還不是個大問題,但對外國人來說就是個大問題。你們什麼時候見過耶穌有幾十幅面孔的?目前的孔子千像千面,外國人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孔子。隨著對外友好交往的增多,製作一個統一的孔子像勢在必行、大有必要。在孔子標准像頒布現場,記者采訪了國際著名鋼琴家孔祥東。孔祥東說,作為孔家後裔,我想說的是:現在認識孔子的最大誤區就是誤信了流傳甚廣的古人對孔子的記載:反首……龜脊、龍形、虎掌、河口、海目、駢齒……對這種記載,孔子第69代孫孔繼汾早就明確地表示這是後人為神化孔子而編撰的附會之說,真要畫出來,請問,地球上能找到這樣的人嗎?按照歷史學家顧頡剛的「歷史層累說」,離歷史事件越近,所述事實越可信,離歷史事件越遠,謬誤附會越離奇,因為神化的需要,越到後來,孔子越被描繪得不可信,簡直像個「異形」,問題是離孔子時代不遠的荀子,並沒有說孔子醜陋,只是說「仲尼長」(身高1.9米),面黑且頭發亂。我相信,「面黑且頭發亂」正是夫子凄凄惶惶為了理想而奔走列國14年的寫照,否則以他做過4年的魯國上層官員,而且「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生活習慣,斷然不會把自己搞得蓬頭垢面。夫子當然沒有畫像遺世,但是有相當穩定的「遺傳密碼」跨越千年地落到我們身上。眾所周知,因為歷代政府特殊的「尊孔」政策,孔氏一族是國內罕見的遺傳基因呈超穩定結構傳承的家族,《孔子世家譜》說「歷歷相傳,秩然不紊」就是這個意思。作為後裔,我有幸看過現存的歷代「衍聖公」畫像,平心而論,都長得比較端正,斷不致於「山魈一樣」,更沒有發現「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的遺傳特徵,因為孔府歷來被尊為「天下第一家」,孔府人畫像,非常講究誠信,因此,我相信我祖,縱然不是「帥哥」,也高大而端正。
版權之爭大概正因為孔子在中國文化中超級重要的位置,中國孔子基金會推出孔子標准像的過程不可謂不慎重。據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長張樹驊介紹,孔子標准像的制定程序,是嚴格按照「發起、徵集、評選、初稿、定稿」等步驟進行的,從初稿到定稿,他們先後徵求了國學大師任繼愈、文懷沙、張立文,藝術家錢紹武、「泥人張」第四代傳人、雕塑家張
9. 王大千的介紹
王大千,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秘書長,《孔子研究》、《中國儒學年鑒》主編,《儒風大家》總編輯。曾任《齊魯晚報》副總編輯、《生活日報》總編輯、山東新聞大廈董事長、大眾報業集團副總經理,參與策劃創辦了《魯中晨報》、《半島都市報》
10. 孔子基金會秘書處王新元是怎樣一個人
王新元,男,
1976年生,漢族,山東省省直機關青聯委員,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年鑒》副主編。近年來,王新元同志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為歷城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創新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是編輯出版《社區論語》。2008年8月,為提升歷城村居民文明素質,以良好的形象迎接十一屆全運會在濟南召開,歷城區委宣傳部、歷城區文明辦與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就編寫《社區論語》達成了共識。全書共4大部分,110千字,王新元同志承擔了大量繁重的編寫工作,無論是摘錄適合社區居民閱讀的《論語》語句、對這些《論語》語句進行注釋、編寫閱讀提示,還是選取與《論語》語句相關聯的小故事,他都精益求精,一絲不苟,使《社區論語》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受群眾喜愛的讀物。二是打造社區「論語長廊」。《社區論語》出版之後,在利農、洪家樓、南全福等社區開展了學習比賽活動,引導大家看這本書,用這本書。為增強宣傳效果,在東風街道祝甸、洪樓街道七里堡等社區廣場,郭店相公等村莊廣場,製作了圖文並茂的「論語長廊」,在居民樓樓道門口懸掛了「論語對聯」,這些內容的策劃和設計,都是王新元同志辛勤勞動的成果。此外,按照中央、省市要求,為開展好「道德講堂」、「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活動,應區文明辦的邀請,王新元同志結合歷城實際,精心設計了歷城特有的「道德講堂」、「我們的節日」標示,為傳統節日賦予新的命名:「祥和春節」、「燈火元宵」「青青清明」、「五彩端午」、「團圓中秋」等,使我區的「我們的節日」主題文化活動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都叫得響的活動品牌。
林甘
林甘,男,81歲,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所退休教授。他長期熱衷慈善公益事業,關心幫助社會弱勢群體。自2000年以來,通過不同方式扶貧濟困、慷慨解囊、無私奉獻。為了幫助他人,為了所熱愛的慈善公益事業,他與老伴平時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林教授共向慈善事業、特困家庭、失學子女捐款捐物已達10萬元之多。在他的資助下,許多貧困失學兒童穿上了干凈整潔的衣服,用上了嶄新的文具,重新走進了嚮往的學堂。大災大難現人間真情,四川汶川、青海玉樹、甘肅曲舟震災也同樣牽動著林教授的心,震後報道後的第二天,他就在第一時間向省紅十字會捐款一萬元。奉獻了一位老者的拳拳愛國之心。而他自己家裡卻沒有幾件像樣的傢具。林甘老人的事跡感人肺腑,感天動地,催人奮進,省市各大媒體長期關注,爭相報道。2005年林甘老人被評為十大「山東好人」。
姚發坤
姚發坤,男,74歲,歷城區董家鎮姚家村人,退休教師。國家三級籃球裁判,曾獲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99年姚老師退休後,開始義務為小學生、中學生、老師、企業職工和老年人當乒乓球教練。姚老師一教就是12年。他自己花錢買好的乒乓球、球拍,免費教打乒乓球,還組織多次比賽,自費為比賽選手發獎品。在2011年9月舉行的歷城區業余乒乓球聯賽里,女子組比賽的前四名全是他的學生。他不畏寒暑,定期到村文化大院、謝家小學、邢家小學等地,免費組織未成年人開展乒乓球培訓,幫助困難家庭指導教育孩子,看到孩子進步了,他就高興的自己掏錢買乒乓球等鼓勵孩子,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總是說能幫助這些孩子健康成長就是他今生最大的樂趣。2008年至今被邀請為齊魯制葯廠、濟南鋼鐵廠等乒乓球運動教練。先後被評為老有所為先進個人、歷城區模範老人、2011感動濟南年度人物候選人等。
賈延芳
賈延芳,女,38歲,區教育局宣傳科科長。她愛崗敬業,善於攻堅,工作出色,連續四年獲得全市教育系統和本區部門新聞宣傳工作第一名。她心系學子,充滿愛心,想方設法關愛並幫助學生。2008年加入泉城義工,藉助媒體平台,組織了愛心大篷車、愛心圖書室、圓夢行動、美好生活在行動、優秀教師游泉城等大型公益活動,為山區學子捐贈物、款20餘萬元。2012年,她發動家人捐資6000元組建了「芬芳小口袋」愛心社團,捐出自己的15年稿費為山區學子購置圖書500餘冊,同時,吸引了山東電視台、濟南電視台、新華書店、馬語者馬術俱樂部、山東師范大學、濟南眼科醫院、山東大學、外國語學校、山師附小等社會愛心團體和個人加入到愛心團隊,為農村兒童送好書、送好課、送心理輔導,組織了健康查體、手拉手結對子等活動,為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健康成長做出了較大努力。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優秀輔導員、濟南市巾幗建功標兵、歷城區教學能手等。
高蓮香
歷城區夕陽紅藝術團是在高蓮香同志的倡導和組織下,於1997年4月成立的業余藝術團體。十幾年來,該團堅持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活動宗旨,秉承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張形勢,圍繞中心,弘揚主旋律,無私奉獻,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團隊建設發展壯大,藝術活動蓬勃向上。
該團由初建時的24人,現在發展成為擁有近200人,設置有合唱